•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降临

    降临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2016

    主演:艾米·亚当斯,杰瑞米·雷纳,福里斯特·惠特克,迈克尔·斯图巴,马泰,马克·奥布莱恩,乔·柯布登 ,派特·凯利,娜塔莉·希波蒂,袁罗素,克里斯蒂安· 杰达,朱利安·凯西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银翼杀手

    • HD中字

      异形魔怪5:血统

    • HD

      复身犯

    • HD中字

      逃出克隆岛

    • HD中字

      剧场版假面骑士利维斯:战斗家族

    • HD

      剧场版假面骑士零一REAL×TIME

    • HD

      科洛弗档案

    • HD

      银河守门员

     剧照

    降临 剧照 NO.1降临 剧照 NO.2降临 剧照 NO.3降临 剧照 NO.4降临 剧照 NO.5降临 剧照 NO.6降临 剧照 NO.16降临 剧照 NO.17降临 剧照 NO.18降临 剧照 NO.19降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地球的上空突然出现了十二架贝壳状的不明飞行物,悬浮在十二个不同的国家的上空,外星人向人类发出了讯号,但人类却并不能够解读。美国军方找到了语言学家路易斯(艾米·亚当斯 Amy Adams 饰)和物理学家伊恩(杰瑞米·雷纳 Jeremy Renner 饰),希望两人能够合作破解外星人的语言之谜。  经过数次的接触,路易斯发现外星人使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圆环状的文字,并逐渐了解了其中的奥妙。由于一直无法确定外星人来到地球的真正目的,中国、俄罗斯等四国决定对外星人发起进攻,美方亦决定放弃研究将全部人员撤离,在这个节骨眼上,路易斯终于明白了外星人的意图,利用外星人赋予她的特殊的“武器”,路易斯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未来。

     长篇影评

     1 ) 时间与沃夫假说

    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二天,我的脑海里依旧全是它。 观影过程中最震撼我的是它对“沃夫假说”(Whorf Hypothesis)的应用(影片中也有提到这个假说),然而这一点我想可能大部分观众都没有注意到,实在是有些可惜。 沃夫假说是一个语言心理学上的概念,又被称为语言相对论。它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为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摘自维基百科)。 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论的概念,大部分学者认为语言并不会影响思维方式(参考不会说话的婴儿)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实验结果支持着沃夫假说(如语言影响颜色和味道的感知)。 这部影片显然是在延伸这一概念。试想,如果有一种语言能够改变我们对时间的认知,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目前我们对于时间的认知是线性的,即有因必有果,所有事情都发生在一条笔直的时间线上,我们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我们处在某个时间点上,看不见过去,也到不了未来。 而外星人的语言(影片中特指他们的文字)并不遵循时间的线性这一特点,正如他们的文字是圆形一样,时间也是,没有因和果。这也是为什么女主习得他们这种语言之后能够看到未来的原因,时间对于她来说不再有先后之分。 我也一度被“为什么中国将军要再一次告诉女主他当时说过的话,明明随口提一句就好”以及“如果女主已经知道结局,她会选择改变吗”这样的问题所困扰,然而很快我便反应过来,这种问题其实也陷入了时间线先后顺序的逻辑问题,我并没有开放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一个没有开头和结局的世界。 所以,开拓你的想象力吧,这个故事,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亲情故事。

     2 ) 因即是果,果即是因的语言体系

    《降临》改编自美国当代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你一生的故事》,是以语言学取胜的科幻小说,曾荣获1998年星云奖。科幻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先使整个设定令人信服,电影同原著一样,着重构建了第三类接触的对话体系,这套体系在小说中着笔墨太多。在电影中,它几乎也占满篇幅,然而这一切加法都是服务于做了减法的母女线,给予观众对未来部分的遐想。 影片对于外星生物和其语言系统的描述有别于以往,它的形象符合小说中的描绘——“看上去就像七条交叉的肢支起的一个桶。呈中心对称状,任一条肢都可当作手臂或是腿。”;“它的肢没有明显的关节,解剖学者猜它们是由脊椎骨构成的。”;“每边都有眼睛,每个方向都可称为‘前方’”。——人类将之称之为“七肢桶”,它们的形象超越了很多电影对于外星生物的想象,像站立行走的七爪章鱼,和人类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深喉系统。尽管也能发声,但在七肢桶的体系中,文字是更有效、直接、迅速的“语言”。 女主人公露易丝在与七肢桶的语言接触中,逐渐发现其语言结构与人类截然不同,它们的语言能同时表现因果。语言和文字是两套系统——文字不像人类文字那样呈线性时间,而是平面上的水墨符号(小说中是这么描绘的:“弗莱普和拉斯普贝里会堆砌符号,形成一个大集合,这样来写一句句子,这样形式的书写让我想起原始的象形文字”),没有前后关系,可以任意阅读(思维方式也是没有前因后果,可以任意看到“过去”和“未来”,目的是为完成“过程”)。所以它们能随心所欲支配文字,不消用语言表达,更不受线性时间控制,而它们发表的信息量多少取决于文字的大小。因为在非线性时间中这一切都是平行的。而人类的思维和文字,是有因才有果,是由线性导致的。电影中,那些像水墨画的文字,加上讲求因果,颇具佛家禅意的轮回意境。 所以影片也是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全片可以视作露易丝写给女儿汉娜的一封信,不过这封信是先讲果再究因,这也是该片故事结构的独到之处。编剧故意在电影伊始,就用极大的信息量和快速剪辑道出“你一生的故事”的结果,之后的正片才是起因,目的是为了完成“过程”。剧作上,故意模糊了起因与过程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的线性时间是编剧的伎俩,直到最后一刻,观众才明白首尾形成了一道环(汉娜'Hannah'的名字也是一道环)。其中埋藏的包袱、因果关系都安排在精确的情节点上,不像另一部讲述宿命论的海因莱因小说改编电影《前目的地\宿命》(Predestination)那样笨拙生硬的拼凑。 在露易丝研究七肢桶的语言体系时,编剧也在一步步铺陈她“学习”到了超越时间的语言,将未来的母女关系碎片化地渗透在她脑中。还没有意识到非线性叙事的观众,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未来,会认为这是回忆。露易丝预见了自己的未来,也遇见到女儿短暂的一生,她没有违抗命运试图改变未来,因为命运是不可阻挡的(片中,她也说过女儿是“不可阻挡的”)。因为,她所掌握的新语言,让她有了同七肢桶一样的思维方式,能同时看到“过去”和“未来”。既然知道了结局,还会去改变未来吗?完成“过程”才是目的。要知道,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也是为完成“过程”,它们看得比人类更加长远。露易丝改变尚将军看法的那场戏,同样是先遇见到结果(将军的解释和感谢),再透过结果去完成过程(用中文打那个电话)。 剧作上,对于未来(结果)做了留白的减法,因为一切都不用讲太透。作为观众,也完全可以通过“过程”去延展(想象)“起因”和“结果”,真正形成了一道环。 综上所述都是内在,影片外在对于语言系统和鸟蛋飞船的描绘也是引人入胜,那鬼魅的音乐更是推波助澜,甚至像是七肢桶语言的变奏。初登飞船时的引力戏,也打破了地平线构图,甚至还极好地运用了Dolly Zoom的变焦拍法,来表现内部空间的纵深透视和炫目。整个美术设定和气氛烘托极为出色,完美地将小说中的非线性文字(因为看小说感觉根本无法搬上银幕)用线性的影像表现了出来。

     3 ) 关于语言,意识和记忆的呓语

    从没有一部电影如此准确地同时戳到了如此多我关心的主题。而这些主题本身就囊括了好多最初让我喜欢上语言学的原因。 这部电影讲的故事再简单不过——女主角学会了外星人不受时间维度控制的语言,于是用这门语言交流思考的时候自我意识就可以超越时间维度,从而能够感知从过去到未来所有自己已有的和会有的记忆(我执意用“记忆”这个词,而不是“预知未来”或者“穿越”这种说法,在第4个点会详细解释)。于是问题是:你有了一个宿命的关于自己的全知视角后会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生? 因为室友没有看懂,所以详细解释一下。通俗点的说法,从头到尾时间线其实只有一条:(忽略掉开头,从女主去上课,外星人来了开始看)女主还没有过孩子;学会外星语言之后知道了自己会有女儿,知道自己会和男主在一起,知道男主会离开,知道女儿会死;外星人离开后女主和男主在一起,然后生了女儿,然后女主告诉男主女儿会死,于是男主无法承受这个事实选择离开,然后女主把女儿养大一直到她得病死掉。所有中途女主貌似穿越一样的片段(包括问女儿今天星期几的片段)都是发生在她脑海里的,和当下向前的时间线没有任何冲突,她也不能随意穿越到任何一个点上。 [方括号里的内容都很个人,可以直接忽略;吐槽在最后;凭记忆写没重新查也没列文献,而且没用中文学过语言学/认知神经心理学所以术语可能翻译有误,同行轻拍;还没看原著,看完回来更新] 1. Linguistic relativity 对于整部电影来说,一切情节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是中间提到过的Sapir-Whorf hypothesis,也即语言相对性(linguistic relativity)。这个上世纪初期的假说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或多或少受到了自己母语的限制和影响(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人群的生存环境)。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当年所谓的爱斯基摩人对雪有比英语多的多的表达方式(后来被推翻)。这个假说应该说是个在科学上既不能被证明,又不能被证伪的命题。语言往往是意识的载体,但我说出的话究竟是不是忠实地代表了我对世界的认知呢?还是说同样性质的意识,经过不同语言的模具,输出成表面上对事物不同的分类方式?举例来说,同样的tiffany蓝,假如有的语言将它归类为绿色,有的语言把它归类为蓝色,就意味着说这两种语言的人对这个颜色的认知不一样了吗? 但从更基础的层面讲,比如我把这个“认知”定义成最基本的区分不同的声音,那这个假说就显而易见到无聊了——每个小孩生来能区分所有世界语言里可能的音素,但不到两岁时就会失去对很多非母语的语音区别的辨别能力(不信可以去试试听印地语的几个跟/t/有关的音)。 这个理论更有趣的一面当然是这部电影关注的更高层面的认知。略过学术界的种种争议不谈,我多么愿意相信语言的确可以影响我们的思想。这是个无比浪漫的想法,在这个语境下语言似乎有种不可言喻的神秘力量。从开始学语言学之前,我就认为人们在说不同的语言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我也感到在用英文和中文写作时总是沿着全然不同的思路。而在这部作品里,一切奇妙事件的基础,便来源于heptapod不受时间限制的语言。于是女主角一旦进入这个语言的状态,便可以出现超出时间限制的认知(刚开始只有片段,后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长),才会出现所谓的“穿越”和“预见未来”的情形。 话说回来,这部电影最大的目的便是构建一个前所未见的语言,并且用语言的相对性理论扩张出一个消除掉线性时间的生活可能性。这也是我理解的科幻,甚至文学本身的目的——改变现实世界的一个变量,然后预测纪录下它对周遭世界可能造成的影响。[17.08.21为了准备下学期要做助教的决策课,看老师新出的非虚构书,其中提到广义的故事是人类进行因果推理(causal reasoning),或反事实推理(counterfactual reasoning)的方式——通过“编”故事构造出不同的alternative worlds以此来推理及掂量不同行为会造成的结果。因而文学本身可以想成人类对因果推理“天然”需求的延伸;反之文学也可以成为各个群体一部分因果关系认知的来源。] 2. Metaphors We Live By 说到语言相对性就可以引出更浪漫化的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即不同语言对于不同概念的理解方式来源于不同的隐喻。比如有关比赛这个概念的很多说法,在很多语言中都来自于“比赛是战争”这个隐喻,于是在足球比赛中才会称各队教练为主帅,守门员为门将,而双方的往来则被称为进攻和防守。这部电影里也出现了这个理论的影子,中间有一段提到中国在用麻将作为符号与外星人沟通,因而战争这种存在于麻将和象棋中的对抗性的隐喻也会变成双方交流的潜台词。[认知语言学在现在绝对是偏门的研究方向,但本科时在德国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门课,就是用隐喻的方法看长久以来的语言学理论变迁。老师解释的时候用了好多语言关于时间这个概念的不同漂亮隐喻,直接导致我后来决定学语言学,于是在这里碰到真是分外亲切。](具体的和时间相关的隐喻,见这本书的前半本//book.douban.com/subject/1456266/) 3. 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as in Copenhagen) 外星人的语言被描述成一个摆脱了时间性/线性的存在。 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性 (temporality) 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声带振动, 空气穿过不断变化的口腔形状和不断移动的唇齿被推出或阻滞,形成一串有头有尾的声波。即使时不被声音系统影响的手语,同样受制于先后的顺序。这顺序本身就已包含了很多信息,哪个是主语,哪个是宾语,甚至常常还有不言而喻的先来后到的时间关系。 我还不知道原著中外星语言的具体架构究竟如何,不过电影中的视觉化处理已经带给了我很多惊叹。没有了语序,没有了功能词,每个“句子”(用这个词还是有些时间性的意味,更好的说法大概是“意义团”)变成了一系列符号在一个圆上的随意排布。电影中给出的翻译方式是从每个圆中提取出所有实词(应该还要加上女主角提到过的疑问语气之类的信息),而具体意思则可以随意组合。这样的理解方式必然导致了很多的歧义和语义上的不确定性。 在电影里,时间概念的缺席并没有很直接地从语言的设计上体现出来,歧义也只是略有提及。但每次一个意义团从触角中生出来,我便立刻想到了无数开火(firing)的神经元,和它们抱成的团(cluster)。这实在让我联想到人意识里的一片混沌——我什么都没想,但同时又什么都在想。然后这些被激发的概念在话出口的一瞬得到落实。 这简直就是我能想到的人类语言最神秘的领域了:我们未经语言雕琢过的意识,在出口前那懵懵懂懂的概念,究竟是些什么?又如何变成板上钉钉,能被明确感知和理解的词句? 我常有这样的感受,每次写文章之前,不管对思路有多确信,往往仍须在写的同时,甚至写完之后,在所有的表述都落实成可以简单判断是与非的文字之后,才能完全明白自己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电影里的那一段也可以这样理解吧,non-zero-sum game那段(中文是该叫“非零和博弈”?)里,两个人用不同的特征和描述方式逼近那个尚不能名状的概念,然后在女主角说出这个词的一瞬,周围零散的信息都突然找到了方向一般,一切豁然开朗。现实的语言就是有这样冲破模糊意识的力量,但同时又不免会击碎意识中的那团雾气。 [有关这混沌而不可知的意识,我最喜欢的描述来自于《哥本哈根》这部话剧。就像滑雪快到没有时间思考的时候,冲出一个坡是往左还是往右便是那个时刻伸出的两种同时存在的可能。而决定快到让人意识不到,只能从确定了的结果上观察推断。 “Decisions make themselves when you’re coming downhill at seventy kilometres an hour. Suddenly there’s the edge of nothingness in front of you. Swerve left? Swerve right? Or think about it and die? In your head you swerve both ways …" "You look back and make a guess, just like the rest of us. " 语言也是一样吧,那每一瞬间被激活的漫无边际的可能的意义在快速的对话中被一个一个地挑出来,其它的信息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以对我而言,heptapod的语言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不在去掉时间这个维度,而在于保留了那些意识中被正常语言剔除掉了的不确定性。 4. Memory 记忆不管是从文学上还是认知神经心理学上都是个宏大的话题。这部电影似乎很好地中和了这两类的定义。 我执意认为女主角所有的穿插片段是女主角主观的“记忆”(在这里具体指代episodic memory),而非第三人称的“穿越”,原因在于记忆并非对现实的忠实反映。记忆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叙事,因而不同的事件在我们自己创作的这个故事里权重和触发点是不一样的。女主角使用外星语言时会有对应的认知,也就同时有了自己一生的所有记忆。正如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一样,对未来的记忆也该有深有浅,也需要某种trigger去触发。据此我猜想,电影中出现这样穿插片段的时候,必然是在使用外星语的前后,也必然是有某些触发的东西,比如说那个捏成章鱼人一样的黑色橡皮泥,比如说non-zero-sum game这个词的语境,比如说翻译出的某个词语。 相反,假如女主只是单纯的预知未来,那些片段出现的契机和顺序也就无法掌握,也就很有可能觉得导演只是在随意剪辑。而整个故事也会显得随意和没逻辑:假如女主角已经可以预知未来,那么为什么只碰巧在那个点才回忆起将军的电话号码呢? 于是这部电影最终的想法和问题也就出来了:我该如何带着关于我有限一生的所有记忆生活下去? 最后吐槽前贴一首学文学的同学的诗,独立于语言的意识这种不可名状的概念还是用诗的形式最能描述。 完整态 话未出口之前 咒语还是咒语 誓言还是誓言 梦也还只是玩笑般的逼真 相片也不是假装无辜的罪证 那一天,我与霓虹在砖石路上匆匆 雨夜只是雨夜,不是久留的理由 春天还是春天,还没有计入倒数 窗户没有景色,灯也没有明暗 那间屋子只是地图上不确定的一点 发生了,就肢解 没发生,也就湮灭 露水降下未下 晓星将淡未淡 诗太少或太多 “Say Something.” 我说,然后等待 意义在那一秒里完满 像雨夜里从睡梦中醒来 听见雨声前那一刻空白 ———然后 你的话音直抵我耳朵 (穿过黑色的距离,松软的黑色墙壁) 实现那咒语 碰碎那魔法 2016.9 引自郎的实验室(langlab2015) 吐槽 1. You study language like a mathematician. 听到这句的时候翻了一个白眼,我每天的研究就是写代码做optimization好吗。。。We don't study language like mathematicians, we f**king study language like linguists. 2. You can know a lot about communications and still be single. 学语言学的单身狗受到几万点伤害 3. 再让我们来谈谈她一个人的那所湖景落地窗大房子。。。请告诉我我得在学术界混多少年。。。 4. 美国将军放着那一帐篷研究语言的人(我就当那些人的人设也算语言学家吧)不问,随便从中国来了个消息就问女主你会中文么。。。女主居然还真会(不想吐槽最后可怕的中文发音了,人家已经尽力了)。。。语言学家是研究语言的,不是随便就会很多很多语言的好吗。。。 5. 纯属搞笑。我导师的研究方向是用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的方法研究语音的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假说就是语言在使用中会在时间上均匀地分布信息量,并且这个平均量是人在认知上能接受的最大量。从这个理论往下说,这个片子不成立的原因都可以不跟语言相对论有关,而是人类压根就不可能学会这个外星语言,因为每个圆出来的时候(旁白貌似说是2秒)信息量太大超负荷了lol

     4 ) 最后一课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今天非常的重要,听说这是韩麦尔先生最后一次教我们了,通常这意味着今天要听冗长无趣的说教,甚至可能还有一次考试,以前教物理的谢老师走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但是爸爸告诉我无论如何一定要去上学,“我希望你有选择的机会。”爸爸给我整理了一下衣领,拍拍我的头说道。

    其实我不太懂爸爸的意思,早在两个星期前,各大媒体就开始循环滚动各国领导人要求我们这些小学生开始学七文的新闻了,他也应该知道的呀。“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并不容易,但是我们有理由接受来自高等文明的馈赠,并为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做出自身的努力。”那些大人物表情暧昧的在视频中以各国语言宣告着,在他们的身后是一个巨大的水墨圈,听说那就是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七文,看起来其实挺好的,我喜欢画画。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便利店前边小广场上,老阿姨们正在跳扇子舞。这些景象,比上课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物理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门口举着横幅,神情激愤的准备出发去游行。最近两年来,这种事情我可见多了。爸爸和他的同事们似乎再也回不到之前平静安宁的学术生活了:游行啦,抗议啦,上节目和各种人辩论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住在隔壁的老爷爷带着他的研究生也挤在那里举横幅,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教室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谁的手机没有关静音突然响起来啦……还有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上周的作业课代表收一下马上要开始上课了…”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大教室的门缝里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不时咳嗽几声。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过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商蛊蛊,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连忙跑上台阶,挑了个边上的空座位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中山装,左上袋里还插着一支钢笔。这套衣装,他只有上科普节目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物理所、数学院和外语系的人,他们也跟同学们一样肃静。我认出来好几个爸爸妈妈的同事,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为了掩盖秃头而买的三角帽,还有妈妈去世前的系主任,爸爸的实验室同事,还有些别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语文课本,似乎也和我的并不是一个版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同学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想你们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了。”说到这里,他似乎朝我的方向看了看,“北京方面已经来了命令,从下周开始,中国的小学校只许教七文了,语文课再也不上了。新的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语文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我原以为学习七文就和我们学习英文日文一样,只是多加几堂课、多写一些作业的事情。我原以为韩麦尔先生说的最后一节课只是换个新老师继续教语文。我没想到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语文课了!我想到爸爸欲言又止的目光,原来他担心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我几乎还不会写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语文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总在课上玩手机游戏,背古诗时偷瞄同桌的课本……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文,古诗啦,文言文啦,鲁迅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平时老点我回答问题,忘了我罚抄的汉字。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中山装,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科学院上那些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为什么也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和我一样没重视语文。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文字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上台默写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篇《赠卫八处士》从头到尾流利的写出来,字迹端正,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写的乱七八糟,“人生不相见,动如……”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捏着笔的手也不知道该放在哪里。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你先回座位上吧。”我头也不敢抬,顶着所有人的目光溜回了座位上。

    “我也不责备你,商蛊蛊,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我很遗憾,在还没有完全教会你们之前,就被迫看着你们得放弃中文。”

    我稍稍抬了一下头,韩麦尔老师并没有盯着我不放,他继续说着,样子很是难过。

    “的确,横平竖直,笔序正确,间架得当,又有太多复杂而相似的字形需要记忆,你们很可能会觉得中文是落后而费时的文字,并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学习上。或许今天对你们来说是个好的结束与开端也说不定。”他自嘲的笑了笑。

    “是的,接下来你们要学习七文,逐步理解如何在书写之前先知道书写本身的含义。这将会逐步改变你们的思考方式,让你们……好吧,尽管我不是很愿意这么说,但是的确,预知未来。”

    “就像前几天你们的物理老师做的那个实验一样,光线在水中折射,我们看到的是因为空气与水的折射率不同,所以光改变了路径最终到达了那个目的地。而七肢桶们看到的是光为了最快到达那个目的地,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路径。先知道了结果再去达到它,这就是他们的思考方式,即在我们看来的“预知未来”,学习七文,能让你们提前阅读完人生的整部剧本。”

    课堂中出现了小小的骚动,我扭头看看,同学们带着既惊惶又兴奋的神色正在交头接耳讨论。而坐在教室后方的人们则保持着肃穆,他们的脸色更加沉重了,我看到郝叟老头儿摘下了自己的帽子,他闭上眼睛,似乎并不忍心继续听下去。

    韩麦尔先生顿了顿,咳嗽两声清了清嗓子:“我非常清楚,在座的每一位对预知未来的向往,毕竟我曾无数次听人们讨论着今天的星座运程,或者是紫微斗数星盘分析,我充分理解大家对未来的好奇心。”

    “但是,我也恳请你们思考一个可能现阶段对你们来说或许还太过于复杂的问题,是否预知了未来,我们就能更为幸福。”

    “这不是一定的么!”一个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我并没注意到是哪位同学的声音。

    “哦,叶茸茸,请站起来阐述你的观点吧,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呢?”韩麦尔先生温和的示意道。

    “……如果……如果我提前知道了爷爷会得癌症,我一定好好督促他,不要抽烟……”茸茸的声音逐渐低了下去,她的爷爷一个月前去世了,她为此一直很伤心。

    “但是预知未来并不等于操纵未来,如果通过理解七肢桶们的思考方式而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能力,那么你预知到的未来就是那个唯一的目的地了,你只能看着自己走到那里,而并不能改变目的地的所在。不然那就不是你看到的未来了。”

    我看到茸茸已经坐了下来,她一脸茫然的盯着韩麦尔老师,显然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回事。

    “而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唯一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接受你未来的命运,并放弃掉你的自由意志。如果你可以自由选择,那么你便不可能预知未来,而如果你已经知道了未来,那么便不可能反抗命运,只能坦然接受。你们明白了么?”

    真奇怪,今天听讲,这样难懂的东西,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原因让上头……”韩麦尔先生指了指上方,又无力的放下手,“让上头决定让你们去学习七文,而目前看来,在那之前,你们最后的一次自由意志大概只能用在选择接受这个决定还是放弃了上吧。”

    “很可惜,似乎我们也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自由决定这件事情。”韩麦尔先生自嘲的笑笑,“真是太可悲了。”

    他咬了咬嘴唇,“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先继续把课上完吧。”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继续讲解了《赠卫八处士》。他让我们跟着他一笔一划的写着,我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平时最闹腾的学生也不分心。窗台上野猫慢慢踩着梅花印,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猫咪也用七文写字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喂的野猫在窗外走来走去咪咪叫着!——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课上完了,他又让我们自己读写诗词。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语文课本,跟我们一起读写着中文。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室的下课铃声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自由意志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

    来源于群里讨论时Ent的随口吐槽,顺手一改供大家一笑。PS:我才知道原来《最后一课》是胡适翻译的…

     5 ) 《降临》编剧自述:如何把不可能改编的小说改成神作

    从小我母亲就喜欢读书给我听,像所有母亲一样,不过她读的不是苏斯博士或贝兹·拜阿尔斯之类童书,而是海因莱因、布拉德伯里、阿西莫夫的科幻故事,那是些讲述新奇世界的故事,充满了新奇的想法和未来的无穷可能。这是我儿时的重要营养。不过在我成长的俄克拉荷马州,我也很早就学会了对此保持安静,不事声张,因为在我的家乡,大人们在提到“科学”一词时,偶尔会带着讽刺意味在空气中比划个双引号。
     
    尽管如此,科幻小说还是成了我的文学初恋。在跟她分手多年后,姜峯楠的故事又把我带回了她的身边。姜峯楠属于“稀有动物”, 他的小说令人欲罢不能,既让人智力激荡,又在情感上给人真切的触动。他用一套理论物理的学说,就能把我按在沙发里,深陷坐垫之中啜泣不已。他的作品具有纯粹的文学性质,我在打算改编他的这个故事时,也基本没有考虑小说材料的“电影性”。我更关心小说在情感上给了我怎样的触动。
     
    《你一生的故事》让我久久无法释怀,白天我罩在它的影子里,就连夜里睡觉也令我魂牵梦萦。我知道我想把它改编成电影,但我不知如何着手,也不知道找谁来做,唯一知道的是,我必须想法儿去做。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直到那时我已经自主创作了十三个剧本(非受雇、非受托的剧本),其中有六个是科幻剧本。我只写过唯一一部恐怖片剧本,但它也是唯一卖掉的,于是我很快发现,人们肯找我写、信任我写的也就只是这种剧本而已。每次只要我把姜峯楠的那篇故事拿给制片人看,他们都会表现出显而易见的怀疑, “这玩意儿令人挠头啊,我要的是斯蒂芬·金的那种故事!”
     
    经过多年的寻找,写了不少的非恐怖类型剧本后,我终于碰到了支持《降临》这个项目的制片人,他们就是 “21圈”公司的丹·列文和丹·科恩。他们两位像我一样爱上了《你一生的故事》。多年来,我的车上一直放着姜峯楠的书,书的页角都卷了起来,现在这个项目终于有了点眉目。我把我的想法正式写成了梗概,四处作创投游说。
     
    可是我的点子没能卖掉。一个字也没卖掉。
     
    人们拒绝它,最常见理由是“太依赖于执行结果了”。好吧,说真的,什么电影不是依赖执行结果呢? 这句话其实就是委婉地说: “我们觉得你写不好这个故事。”
     
    那时,我已经设计出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我在姜峯楠的最核心的主题和思想中看到了很多扩展的可能性,所以我停不下来。这就像你穿上了最好的跑鞋,脚踩在起跑器上,指关节都撑在跑道上了,但起跑的枪始终没有响。于是我去求姜峯楠,让他允许我在未得到投资许诺的情况下,先把剧本写出来,也就是要他延长改编授权期限。我尽力把我的想法说给他,仿佛在说:“我借你的车去开一下,回来可能会给你额外惊喜,没准还会全身喷一遍新漆。请相信我吧。”
     
    他真相信了我。接下来的一整年我都在琢磨科幻电影的剧本为什么不容易写好。下面就是这个剧本教会我的部分道理。
     
    1.有时候平凡的真理比美丽的谎言更有趣。
    拥抱你的电影故事,它本应是什么样,就会是什么样,你会自发与之靠近。如果它是个动作片,那么角色和故事都会在打斗桥段的结构里展开。如果它是音乐剧,潜台词就会都在歌曲中。我们这部电影则关乎一种过程 ——破译一种新的语言,同时也传授我们自己的语言。
     
    为方便那些没看过预告片、没读过原著的人,我再赘述一下故事:十二艘外星飞船在世界若干地点降临。美国军队找来两名科学家帮助与外星人沟通,一位是语言学家路易斯·班克斯,一位是理论物理学家伊恩·唐纳利。他们的任务独具挑战:外星生命没有可识别的语言(他们有七条肢体,被称为“七肢人”) ,人类无法理解他们,也许他们也无法理解人类。外星人着陆点的各个国家都派出了团队,试图搞清楚这些飞船悬停在地球上的目的,结果导致了全球关系紧张。大家都意识到,跟一个真正的外来者交流,很容易发生误解甚至铸下大错。
     
    在我的第一稿中,我让路易斯向七肢人传授最基本的词汇。这个过程我设计了一组蒙太奇镜头,是路易斯上语言课,教外星人动词、名词、主语、谓语的概念。
     
    几位制片人马上推翻了这场戏的设计。 “这不性感。为什么不使用更具体的词呢?” 这些家伙都很敏锐,他们是对的。我一边点头一边记笔记,回去重新审视这个过程,我突然意识到:基本的幼儿园水平的词汇才是绝对必要的。
     
    再次跟大家见面时,我把人类想要外星人回答的核心问题,全都写在了一张纸上。我把问题分解开,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解,聚焦在最基本的问题上。我明白自己听起来有点可笑:我在这里替一个女人的行为做解释,她要向外星人传授生活用语的细节,诸如“吃”“走” “家”。可是这部电影不就是关于过程的吗?我真的非常执着于完整呈现路易斯的这些过程。
     
    2012年,我拍下了下面这张纸的照片(我甚至把“太阳系仪(orrery)”一词 错拼成了“orrerry”):


     
    我跟他们叽里呱啦地讲完了构思后,两位制片人睁大眼睛看着我,说:“刚才那些全都要,全都写进剧本里。其实你大部分的蒙太奇小段落都可以换成这些唠唠叨叨的东西。”这次他们又对了。于是我整理了一下我那堆胡言乱语,把它们变成路易斯的语言写进了剧本。电影里,上校试图理解她的思考过程时,她说的就是我写下的这些话:
     
    路易斯走向附近放着的一块更大的白板,写下了终极问题“你们来地球到底有什么目的?”
    路易斯:好吧,这是我们的目标,对吧?搞清这个问题。
    韦伯上校:对,这比什么都重要。
    路易斯:为了到达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让他们先理解什么叫“问题”,并且理解询问信息和得到回复在本质上意味着什么,然后还要澄清单个“你”和全称的“你们”有什么区别。我们要问的不是外星人“约翰”为什么来这儿,而是你们所有的外星飞船为什么降临在地球上。
    她在那几栏词语之间奋笔疾书,用箭头标出相互间的关系。她的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毕竟这是她的专业领域。
    路易斯(继续):要理解目的,就需要理解意图。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搞清楚他们到底是有意识地做出决定,还是仅仅受不明动机驱使,以至于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以“为什么”开头的原因疑问句。更要命的是,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学会他们的词汇量,这样才能理解他们的回答。


     
    2.让聪明的人做聪明的事。
    要描写那些比我更聪明的角色,这个任务已经够难为我了,但是我碰到了比这更具挑战的事情:我得描写那些远远比我更聪明的角色们所遭遇到的一生中最大的智力挑战。
     
    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我跑去跟语言学家和物理学家们交朋友。我花了很多时间跟那些大脑极度聪明的人在一起,观察他们如何交谈。无论他们是上班还是下班,他们都使用很多的行业术语,使用各种业内熟知的典故。我跟不上他们,但没关系,反正这就是他们的正常精神状态。如果我要求他们澄清一些概念或理论,他们也会很乐意地耐心回答,但通常他们会认为这些在他们的圈子里都是尽人皆知的。
     
    那么,什么话题能让神经外科医生的眼睛放出光彩?什么能使火箭专家感到一天没有虚度?是跟同伴分享一种新的思想。这些人习惯于理论上的狂喜,就像我们一般人在一起谈论一部新电影或某个新出的游戏。这对我意味着,我得接受那些说明性的段落。聪明的人们通常都好为人师,我不得不放弃自己学到的重要编剧法则:不要让角色暂停下来为事物做解释或下定义。有时这种解释和定义是需要的。
     
    在早期的一稿剧本中,路易斯第一次意识到外星人的图形文字是直接出现在屏幕上的,她看不到写出来的过程。当她发现七肢人是用几条肢体来创造一个圆形符号时,这场戏是这么展开的:
     
    路易斯:天啊!这是一种非线性的书写系统!
    伊恩明白了她在说什么。
    伊恩:这么说来,他们的思维也是非线性的。
    路易斯拿起一块跟大屏幕同步的平板电脑,在上面画起了七肢人的字符图来。她只用了一只手,但她做得很好。
    韦伯上校(通过对讲系统):解释一下。
    她一边画她的字符图,一边向韦伯解释。
    路易斯:想象下,你要写一个长句子,两手同时写,从两头分别同时往中间写。为了做到这个,你必须知道你将要写的每一个字,还要知道整句话将占多大的位置。
    伊恩很费劲地企图在字符图上找到一点可辨识参照的图形。
    伊恩:这是——你在写什么?
    这时她画完了一个华丽的字符图。
    路易斯:我问了他们有关可预见性的问题。我问他们是否知道“之前”“之后”的概念,或者他们是否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就是这样,我让影片的角色使用了 “非线性书写系统”这个术语。如果这个术语最后没能进入终剪版本,我的尝试就彻底失败了。
     
    3.如有疑问,就回到源材料。
    剧情长片的编剧工作是一种孤独的甚至是徒劳的存在方式。每一个剧本都像是一套全新的问题集。我经常在叙事上碰到无法逾越的高墙,或是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进了死胡同。每当感到非常无助时,我就想起有人已经做了开拓性的工作,那就是原作者。
     
    收录《你一生的故事》的那本旧书的页角都卷了起来。在我写作的那段时间里,它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我像一位牧师参阅《圣经》一样时不时地参考它,即使我写的那一场戏在原故事中根本不存在,我仍然可以通过姜峯楠的词句找到感觉,得到灵感,有时它们也提醒我写这场戏的背后所隐藏的目的。这是改编者的巨大优势: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然,原著也是房间里最可怕的怪兽,它时时刻刻提醒着,你不过是企图在一种新的媒介上模拟原作的伟大。我完全可以坦白,有时候我会拿餐盘把这本书盖住,要不然我会感到它在那里静静地审视我(容我再坦白下:我这种伎俩从未真正奏效过。)
     
    4.不要受困于自己的局限。拿出创意来。
    第一稿深入写下去后,我对自己无法对语言进行描述感到非常沮丧。我曾过度使用某些修饰语, 于是我的自我批评机器就开动起来,它大肆嘲笑我的无能,在描述真正语言时竟然语言贫乏。
     
    有一天我跟妻子出去晚餐(她本人也是作家、制片人、导演),我说起写作遇到的困境,她让我举个例子,于是我就在一张纸片上画了起来。我画了一个外星人字符图的草图。
     
    “你为什么不直接把它用到剧本里呢?” 我听了一楞。
    “你说什么,在剧本中插入图形吗?”
    “是啊。 让图形来替你解释”。
     
    当天晚上一回去我就打开编剧软件,鼓起勇气,把我画的几个外星人的短语示意图作了扫描。这时我才发现:没有一款编剧软件可以使用图形。没有“插入图像”的选项。我只好在编剧文档中添加大量空格,另存为PDF格式,再在另外的编辑程序中打开,然后手动粘贴图像到剧本中的相应位置。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使用这个方法就意味着每修改一稿,我就得重复一遍这个过程。工作量荒谬地增大了,全是因为我相信,没准我的一个小小的视觉提示,可以带来比纯文字更大的冲击力?
     
    还有一个例子甚至都不是字符图,而是一个场景,韦伯上校和科学家伊恩·唐纳利担心路易斯的心理状态, 一起去找她,因为她不借任何参考图像或软件就实时翻译了一些七肢人语言。这时候观众得知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也了解到沉浸在外星人的语言环境里,可能会重构我们的大脑思维。
     
    那场戏的一页是这样的:



    这种反常的写作方法(指上面剧本截图中的那个圈)不能经常使用,否则也就失去了效果。我后来就不再用图形来试图给剧本增色了——部分原因是,你越使用视觉辅助就越离不开它。我不得不大量重复那个PDF的过程。最后我只用了五到六个PNG格式的图像文件,有一阵子,我甚至可以随口说出那些图所在的确切页码。
     
    将来在别的剧本中我还会这样吗?可能不会。人总是见机行事的,你建立起来的系统就是当前问题需要的系统,无论你设计出的工具是否还能派上别的用场。
     
    5. 理智很重要,情感更重要。
    本片改编过程中,从头到尾我花时间最多的,是解决故事在智力和政治层面上的那些设定问题。但是,故事主线是路易斯的个人情感历程,那条线贯穿全片,一旦别的东西影响到了它,整个故事就垮掉了。所以,任何其他场景的戏都可以牺牲——修改、拿掉或精简到只剩骨头。好在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和我一起找到了路易斯个人情感发展的最重要几步,而这成为了我们必须保卫的圣山。丹尼斯有视觉呈现的天分,他擅长用视觉形象诉诸情感来讲故事,同时也能结合角色面临的智力挑战,有时甚至在一句对白、一个画面中也能看到他融合理性和情感的能力,这才让电影鲜活起来,让我们能真正“感受”到故事——归根到底,姜峯楠故事最吸引我的,就是它带给我的感受,而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观众,与观众交流和分享。

    海瑟尔回答Reddit网友提问的摘要:
    “改编工作就像掉进了爱丽丝的兔子洞。我读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特别是涉及到语言学,或者费尔马定律的很多东西。”
    “我还仔细看了克里斯多夫·诺兰早期的一部短片《跟随》(Following),我想看看使用非线性的叙事,究竟能传达多少东西。”
    “路易斯的性格特征和思维的敏锐让我想起我妻子,我的剧本初稿有很大部分都是在她出外拍她自己的片子时写的。偶尔我会去探班,但在她离家那阵,写这个剧本变成了我思念她的方式。她本人实际上不知道这点。”
    “丹尼斯逼我写的那段汉语普通话的台词可是费劲透了,我花了好几个星期来打磨才让他满意,结果那家伙就这么跑掉了,那场戏居然没有打字幕!我猜,他是想要表达语言的某种本质吧!我爱死丹尼斯了!不过他也的确是个狡猾的狐狸。”
     “关于外星语言,我很早就做了大量的草图设计,甚至在剧本中直接插入我的那些图形。我清楚地知道,我要讲的是一种非线性的书写系统,它具有环状的结构。后来几个懂点语言学的概念艺术家把我的草图拿去,发展出了一种真正的语言,大约有一百多个符号。真实太酷了。”
    “电影的核心主题中,涉及到沟通的清晰与准确性问题,即人们不应该过依靠本能反应、造成误读。我花了很多时间咨询一位语言学家,后来在制作前期和拍摄期间,麦吉尔大学的杰西卡·库恩女士一直陪伴着我们(她是玛雅语言学家、加拿大句法学及原住民语言研究会主席)。这么说吧,路易斯的角色设定就是:她是美国著名语言与人类进化研究专家丹·埃弗雷特的学生。丹刚刚出版了《人类大脑的暗物质》一书。为了保留故事中的所有语言学细节,我跟制片方费了很多口舌,而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电影里呈现的各国政府应对外星人的方式,只是我们这边所看到的情形,不是一种准确、客观的描述,它是被我们军方和情报系统过滤过的,各有各的偏见。所以,如果大家看到电影里面有哪个外国力量被抹黑了(我们尽量减少这样的情形),那反映的也是美国方面误读了其它国家的意图,而不是在反映其它国家的内部决策。除此之外,我也要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和反派。我不知道这方面的呈现是否在第一次看电影时就能发现,但我们剧本里面对其它各个降临点的内部斗争情形还是有大量描写的。”
     
    作者:埃里克·海瑟尔
    编译:西夏
    转载自:八光分文化
    原文链接:http://thetalkhouse.com/how-i-wrote-arrival/

     6 ) 你该如何度过,你余生的每一天

    其实预知未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古往今来,不同的文人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这个话题。我一直在想,假如我是Louise,假如我知道了我之后人生的轨迹,我应该怎么去生活呢?假如说连我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我还会依旧这么做吗,还会依旧这么说吗?假如我知道我女儿会在年纪轻轻的时候便死于绝症,我还会有勇气去生下她吗?

    我一直觉得,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来自生活的种种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什么东西在前方等着你,你永远不知道你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你永远不知道你会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又会在什么时候离开。我不是一个热爱挑战的人,但我珍惜生活给我的一切,好的不好的,because to be alive is to be engaged, take chances and live in the present. 倘若我真是知道了我未来的一切,我会绝望得疯掉吧。

    所以我才佩服Louise的勇气,能够坦然接受命运安排给她的所有的东西,即便她知道有的故事注定是个悲伤的结局。因为这都是你的轨迹,无论你接受还是逃避,它都在那里,与其生活在绝望里,不如张开双臂去拥抱所有的,哪怕这会让我们心碎,但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记得之前和一个同事讨论过人和命运的关系。倘若说人生种种,全是上天注定,你所做的一切,说的话,遇见什么人,都是predictable,你会不会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我一直很抵触这样的想法,我一直觉得人的意志无限大,什么都可以被改变。但后来想想,这也是最基本的因果循环啊,古人常说,善恶有报,人在做,天在看。如果说连你的抗争和努力都是注定的,你会不会突然觉得人类的渺小。我们无力改变任何东西,宇宙以它特有的order维持着,我们或许只是海洋里的一滴水,这真是个让人矛盾的话题。

    我一直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在这个宇宙。之前看过一本说,说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可能是一个崇高道德的目标,也可能只是一个日常琐碎的目标。倘若完不成这个目标,便会无休止地循环,知道完成为止。人真的是一个奇妙的生物啊,有的时候会突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的时候又会突然很恐慌,害怕时间从自己身边一点一点溜走。小的时候常常幻想自己长大的样子,长大了却又想变回小时候。倘若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控制时间,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或许我可以回到过去,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那些逝去的亲人,我会尽力去弥补我的遗憾,我会不顾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又想,这真的是我愿意的人生吗?人生本来就该体验酸甜苦辣,遗憾和悔恨,也是人生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啊,

    这真是一部奇妙的电影,当你能够读懂自己的过去未来之后继续生活,就像看电影知道了情节,读小说知道了结局,你还会依旧充满热忱和好奇心地过完余生的每一天吗?我不知道。我可能会和Louise作出完全不一样的选择,抱歉,我只是一个凡人。

    所以Louise的"weapon",是馈赠还是不幸?

    十一月的硅谷有一些寒冷,从电影院走出来,路上皆是行色匆匆的人。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着,无论是程序员,投资者,创业家,还是工人,卡车司机,甚至路边的乞丐。我裹紧了身上的外套,拂去了车上的寒霜。其实有没有知道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关系呢,作为渺小的人类,我们最大的快乐,不就是生活中的种种际遇吗?

    题外话:作为一个中国人,全片唯一没听懂的,竟然是Louise用中文打的一通电话,汗颜……另外,对于最近很火的预言家,baba那个,难道她也是被外星人附体了?

    Jessie
    2016.11.13 Sunnyvale
    记于十七年一遇的Super Moon

     7 ) 学霸猫看《降临》:我就是超厉害的,不为什么

    (一)

    在看这部电影前几天,碰巧在家里翻出了一本加来道雄的《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然后就这一份窝蛋肥牛饭和柠檬冰红茶吞咽了前两章。在深入到烧脑部分前,我亲爱的朋友就叫我去农庄吃饭了,沉醉在木瓜老鸭煲和波尔多的温柔乡里的我啊,就把这书,给忘了。

    这本书只用读前面5页,加来道雄用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就把《降临》要讲的所有东西都讲完了。他说在旧金山的时候,父母带他去日式的庭院玩,他就蹲在池子边看锦鲤。看着锦鲤在水中游来游去,他说:”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是模糊地意识到水面之上存有另一个世界。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距天涯。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我曾想,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有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它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我曾想,如果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查看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么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消失了。就这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不管它们在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踪影。然而,就那么几秒种,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出来了。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

    重点来了:”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入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炫目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鱼。更是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没有鳍,它还能够运动。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这个明明世界。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

    这个故事讲完,我们刹那就会明白,《降临》之中的人类,就是鲤鱼,而这个故事中的鲤鱼,超越了自己,学会了“人类”的武器—非线性的语言,而扩展了世界观,然而还是得回去做一个鲤鱼的故事。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的视角直接被限定在了“人”的视角,低纬度生物仰望高纬度智能的视角,自然是一头雾水的。而借由加来道雄这个比喻,我们去看池中鲤鱼的宇宙,它们的思考,它们的语言,它们的因果逻辑,从而意识到:外星人看我们,不也是这样吗?

    (二)

    关于这电影背后的多维时空和物理学原理,以及全息宇宙的观念,大家这几年看科幻片多多少少也被洗脑的差不多了,我也就不再赘言了。那些神神叨叨的时空折叠和多维宇宙观念,总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总感觉是科幻片?好吧,那我们来借这些概念一用,回复到学霸猫的网红本质,为您剖析:从多维度时空理论看一只鲤鱼的自我修养。

    这年头,所有商业都试图在提供给用户一种单维度的,线性因果的认知,把用户的存在状态简化为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并告诉你,买了X,你就好了。这种认知逻辑并不仅仅是买东西层面,它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所有的选择和自我认知的层面:减到100斤以下,就好了。考上大学,就好了。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这种粗鄙的线性因果逻辑,特别符合我们懒惰的大脑,并提供了一种简单可操作的幻象。这种幻觉发展到顶峰,大部分问题就被归纳为:等我有钱了,就好了。那么,头脑简单的鲤鱼就过上了每天专注于在池子里找饵料的生活,充实饱满。鲤鱼对生命的困惑,也可以不问了,因为它现在相信:等我吃饱了,就好了。

    我并不否认,有钱一点,更聪明一点,更漂亮一点,确实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真正的危险,在于人被这个过度简单、粗糙而潦草的逻辑锁死之后,对世界的认知就容易变得极其狭隘和单薄,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生命体验都非常单调和枯燥。回到生命本身来看,生命本身就是无目的、无意义的一场时空漫步。而人用自己极为有限的认知和头脑,把生命框定在极为狭隘的目标里,就把自己原本可能像鹰一样全观的视角,变成了蚂蚁一般的短视和辛劳。再说的明白一点,线性的、因果的逻辑,是我们的头脑中一种非常低级的智能,而生命的突破,来自于由低智能向高智能进化。

    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我们还是被”线性因果逻辑的低智能“捆绑呢?《降临》中一早就给出了答案—— 语言,是我们的思维的工具,也是我们思维最大的限制。七足怪作为更高维度的生物,它们的语言是非线性的,没有过去未来的分别,其视觉符号和”禅“的那一笔很像,寓意来自东方人的圆———上下六合四方古今都包含于其中。而人类目前所使用的语言,都是线性的,强调时间、分别、你我的二元性的语言。有时候从这个哲学上来想,中文是很高级的,至少我们的动词中,正在吃、吃过了、将要吃,你吃我吃他吃、是没有区别的,横竖,只是一个”吃“字。而英文已经很仁慈的只是把时态做了区分,学过西班牙语和法语的朋友就知道,不仅时间要区别,你我他更要区别,非常复杂。Anyway,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所有语言都是”从现在移动向未来“,有指向有时间的线性逻辑。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七足怪的语言中,是没有对象的,尤其是,没有”你“和”我“这样的对象区别,而整部电影中,人类所有的恐惧、执着和愚蠢,也都无非是在一个”你”“我“之别上。

    所以,所有的电影海报上,都有这么一句话:“Why are they here ?” 人类的低智能,线性因果逻辑,总要问这个问题。而本片的解答极富哲学性:我们来这里,就是让你们学会不再问,这个问题。

    (三)

    那么,让我们简单的感受下,如果时间并不是线性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生命认知,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在线性的时空观念下,我们认为,自己是从20岁,走向46岁的,像是在一条路上这样一点点的走过去的,20岁的自己在A点,46岁的自己在Z点,中间21、22、23岁等,分别是BCD各个点,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46岁。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会认为A和Z两点完全不一样。那么,是什么在推动着人,从20岁走到46岁呢?显然,是时间。这个变化的唯一参考轴,也是时间。继而,我们很多人相信,时间是人生的”第一推动“,一切随着时间展开慢慢地变化。是时间在推动着我们,而并非我们在制造或推动着时间。看得出来,在这样的心态下,人安然地处在一种,被动的、无知的、迷茫等待的状态下。

    现在,当你了解,时间本身是并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从20岁,到46岁,你根本就没有从A点走到Z点。世界上并不存在于一个20岁的你,和46岁的你相互对比,仅仅因为年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你很可能46岁的时候,还是做现在做的事,住现在住的房子,吃现在吃的东西,除了身体衰老之外一切没有半点改变。那么,从20岁到46岁,有任何真正发生的变化吗?

    让我们把这个思想的实验再向前推进一点点。既然时间是一种幻象,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把年龄的因素也抛开。现在,此时此刻的你的状态,是A点,是起始点,你可能对自己有诸多不满意和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你的理想和目标的状态,是Z点,这个点上的你智慧富足美丽成功,整个人满意到不行的一个状态。我们的人生,就是要从A点,到Z点的过程。然而,由于时间不存在,你无法根据时间轴的展开,就能从A点抵达Z点的理想在状态。那么问题来了,你该如何从现在的A点,去抵达自己理想中的那个Z点呢?

    再请出代表更高智慧的七足怪来当我们的老师吧。他会告诉你,A点和Z点,本质上都是没有去别的。比如A点的你是无知痛苦的,Z点的你是聪明智慧的,那么”无知痛苦“并不存在于你的20岁,而”聪明智慧“也并不存在于你的46岁。此时此刻的当下,”无知痛苦“和”聪明智慧“的两种版本,都同样存在。我们所聚焦的念头和版本,在做选择。如果聚焦于”无知痛苦“的状态,这个版本就被强化而成真。相反,如果我们稍微松弛并聚焦在”聪明智慧”的版本中,这个版本,也就被强化为真—在电影中,女主角透过七足怪的语言,看似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因为并不存在“未来”,只存在当下。只是,当下的她选择聚焦了一个“聪明智慧”的版本。当她头脑中那本自己撰写的《The Universal Language》跳出来的时候,清晰的认知和聚焦让她直接处在了Z点的状态中,以更清晰的全观视野,一下子把处在A点的自己,拉过来了。

    看到这里,你的头脑逻辑一定觉得很难理解,时空穿越什么的。不需要理解,现在你可以松弛一下肌肉,闭上眼睛,做三个深呼吸。准备好了,我们就再继续往前面,走那么一点点。

    (四)

    当你真正深刻地感知到“时间”是不存在的时候,我们上述所说的一切,也就不需解释了。钟表和年月日,只是人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一种刻度,方便社会协作的坐标轴。如同地球仪上的经度纬度,都是人类的虚构和假象,并不实际存在。整个宇宙中,对任何人而言,唯一真实的,只有当下,此时此刻。这也就是《金刚经》所言: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来和过去,都只是一些“记忆”,也与时间无关。有过甚深禅定状态的人,更是可以理解这种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概念,瞬间烟消云散的感觉。

    那么,我们重新把女主角的“超时空传送信息”,用人话捋一遍,我会这样来说:如果我非常确定,我一定能破译七足怪的语言,避免战乱。那么,在这个当下的我,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拨开科幻片和电影中需要的表现手法,如《星际穿越》中的虫洞,如《降临》中的更高智慧的语言,当我们暂时无法借助外星时空折叠的方式时,我们可以折叠的,只有自己的存在状态。这句话再说一遍,就是,我们可以借由自己内心选择的“未来版本”,来折叠自己当下的“存在状态”。使自己当下的状态,就已经符合那个最好的未来版本。这一次,你终于懂得,时间不存在的情况下,鲤鱼如何完成一次漂亮的自我进化。

    文化比较多、大脑比较发达的鲤鱼,特别习惯于逻辑和线性的分析,常常会发现自己掉入这样的一个陷阱里:我想成功创业,但我现在还不行。所以,我的先读个MBA,读了还不行,我还得去找个大公司锻炼一下,锻炼了还不够,我还得再换几个行业多呆呆…… 线性因果的思维,已经把人束缚到只能,等到A,等到B,等到C,等到D,耗死在过程中,永远觉得自己匮乏,越努力越觉得自己差的更远,也就永远走不到Z。

    凡事不必解释,解释就是掩饰。一个人要说自己,读了多少书,去过多少地方,在什么样的公司工作过,赚了多少钱,然后因此推导出一个结论,试图说服自己,也说服别人,自己还不错。这种逻辑,终究还是很心虚的。

    用七足怪的思维来看看人生,只会说,啊,我就是超厉害的,不为什么。

    你们随意感受下,就酱啦。

     8 ) 我是真的没有看懂降临。。。

    硬科幻,烧脑,文艺,高分电影,这些词汇在国内为上映之前,是我听到对这部电影最多的评价。可是当我从影院真正出来时,说实话,我是失望的。这里声明一下,我并没有看过原著,但是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小说改编电影,是不应该只有原著粉丝才能感同身受,更应该让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人被深深吸引,才是成功。

    接下来有有剧透,请未观影者谨慎阅读

    首先来说一下剧情,我不打算把剧情一一梳理一遍,其实真的也没啥好梳理的,就两条线。一个是结婚前的外星人到来当翻译的剧情,还有就是未来结婚后包括女儿出生的场景。两个场景互相穿插,但是并不混乱,虽然观众可能不知道时间顺序,但是应该能分清这不是一个时间段所发生的事情,无非是先后顺序搞不清楚罢了。其实在电影里有很多地方都对时间先后有过暗示。例如女主的戒指,体检的时候女主对怀孕的否认等,都很明显的为我们说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即使观众没有发现这些,没有关系,当女主说自己总是梦见一个不认识的孩子的时候,我想大家心中的疑问应该就解开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就是全部的剧情,所谓的烧脑剧情。。。

    所以,我为什么要说我没看懂呢。我没有看懂的是,导演究竟要通过影片给观众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换句话说,我不知道导演要表达什么。首先,看看剧情的篇幅,影片花了很多镜头在是否和外星人开战这一问题上。由以中国商将军为代表,加上战斗民族俄罗斯和一帮小弟负责唱黑脸,一副和外星人苦大仇深,势不两立的样子。以女主为代表的美帝负责唱红脸,表示不能打,和为贵。就在大战一触即发,覆水难收的时候。女主用一通我都没有听懂的中文电话拯救了世界。我只能说商将军听力满分。智商零分。这种毫无铺垫的决定180度大转折简直突兀的令人尴尬。一个正常人领导人听到一个不认识的美帝女青年知道自己老婆给自己说的私房话,怎么说也应该去怀疑自己是不是被监听了。而不是去琢磨好像我妻子的遗言有道理诶,我之前居然没发现,你提醒的很好啊,对不起,是我错了。。。总得来说,商将军如果作为一个反派的话(当然,这不是爆米花电影,不是传统意义的反派)是十分不合格的的一个角色。剧情总结到这里,我觉得这好像是一个传统的美帝英雄主义电影。单枪匹马拯救世界之类的。但是,如果是这样,那么多对未来预测的碎片场景都没有用?显然不是,导演似乎要讲更多的东西,要讲什么呢?我没有get到,于是从电影院回来之后,我回来看了很多为这部电影打了高分的影评,也重新下了部枪版,试着以其它影评人的的观点又看了一遍,然而我并没有被他们的观点被说服。

    有一个观点很主流,认为女主体现了那份直面人生的勇气,那份即使明知道自己前路坎坷,为了爱而坚持的决心。那份无奈却坚强的内心,是导演为了真正传递给观众的东西。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从整部电影来看,我并没有看出女主为什么要坚持走这样的人生。首先,是丈夫。电影并没有体现出女主和鹰眼在合作过程中擦出爱情的火花,电影从头到尾。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人的关系最多算是比较要好的同事。鹰眼唯一有贡献的时候就是那个0.83333。。。其它基本没啥存在感。甚至你把最后那个女主未来的丈夫换成那个上校,我觉得逻辑上也并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从电影上来看,女主选择鹰眼继续未来的悲惨生活的剧本应该不是真挚的爱情。那是什么呢,难道是应为女主看到了未来的丈夫是他,所以选择了他了吗?是一种接受命运的安排,还是对自己未来的妥协。我们把有目的有理想,直面困难的勇气叫做勇往直前。那没有目的呢,那不是勇敢,那是傻。而本电影最缺乏的,就是刻画女主为什么要选择坚持这条路的动力。而在电影两个小时的叙事中,我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刻画(有看到的朋友麻烦告诉我一下)。其次,是对女儿的刻画。与丈夫不同,女儿是没有选择性的,为什么家长对儿女有监管的责任。就是因为,孩子是没有选择权的,当你决定要生下孩子的那一刻,意味着你要负责保护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影片有一处场景耐人寻味,放上截图。

    小时候的女儿

    .

    长大的女儿

    我们看到,小时候的女儿和母亲亲密无间,对母亲也是充满爱意。长大后却是只有恨意,注意,这里不仅仅是这一幕体现了两人关系的恶化,后面在医院的场景。女儿和母亲更是形同路人。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么大的转变,应该是在女儿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知道了母亲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她才会这么恨,恨明知道自己生命如此短暂,母亲依然选择让自己来到人间,承受这种痛苦。这是不失为一种自私行为,为了补偿自己爱,而不顾及女儿的痛苦。最后女儿带着对自己深深的恨意离开人世。更为讽刺的是这些女主都提前知晓,却无动于衷。如果者就是导演想告诉我,所谓的直面人生的话,我实在是不能苟同。

    除了以上观点,我还看到一些好评是因为自身对语言学有着兴趣爱好,找到共鸣。但作为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然我觉得这方面蛮有创意的就是那个墨水文字了。这里顺便说一下,电影的画面和剪辑真的很棒,景色也很优美。第一次进飞船隧道,那个垂直变水平的镜头也很棒。

    然而这部电影基本上得到了所有电影平台的好评(已经不是秒打脸了,应该是提前打脸。。。),我不认为一个能够收到这么多好评的电影,剧情方面会有这么大的硬伤。所以我才会用这种标题,也许原因在我,而不是电影本身。欢迎大家的吐(qing)槽(pen)。

     短评

    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究竟是礼物还是诅咒。掌握看透生死的本领,到底是福音还是灾祸。人类如婴孩腔体似子宫,慕光而行习得他族之语,泼墨般的圆承载着复杂信息,回环非线性的时间又曾在哪个节点,碰撞出新生。你从睡梦中醒来,读懂了异星的谶语,悟到了爱人的离开。你的一生看得到终点,却走不出时间。

    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在人性这个古老的命题上,它讲的依旧是“如果”的问题,如果你能预见未来所有的悲伤,你会怎么做?你会如何去面对,如何选择生活?有些人会逃避,有些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点点滴滴,很有哲学意味。这只是电影要讲的一部分,关于语言和沟通的缺点同样引人深思,导演的反类型处理更加的高明且作者化。

    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是最好的科幻片,但是最好的科幻文艺片。维伦纽瓦不管接手什么题材,总能不动声色的把它变成自己的风格。因为没读过原著,反而get到了那种一眼望穿时间长河的悲哀。PS如果这片是太空神棍片,那“星际穿越”岂不是...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 一开始挺玄的,结果格局越来越小,看完想想这都算不上啥科幻片了,其实是个被问过很多遍的问题“假如明知未来会由幸福走向黑暗,你还会不会选择同一条路”这样一个本质小清新… 跟外星人尝试沟通这大设定并不新鲜,而且故事讲着讲着真有点神棍了,还好整体氛围还算真诚吧

    1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2016年,是四川人的胜利之年:1.川普当上美国总统,向全美国推广四川式普通话,2.年度大片《降临》里,外星人来袭,中国官方的第一反应是邀请他们玩四川国粹:打麻将。四川,全宇宙的中心。

    14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外星人教你书法 美国人教你说中文

    19分钟前
    • Okami_Bear
    • 力荐

    Hannah,你知道吗,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22分钟前
    • 筷喜旺
    • 力荐

    娓娓道来的一部科幻片,Amy那段中文真的不考虑配个字幕么。。。

    25分钟前
    • 克劳迪卡佛
    • 推荐

    维伦纽瓦就是这么克制,深沉而内敛,观感就像小时候我们好奇地进入一个未知山洞一般,头尾形成闭合的环。整个故事里,科幻只是外壳,母女情感才是真正的哲学的内核。导演刚开始就简洁的铺陈出情感楔子,然后直接进入故事,干脆,打破时间线,并留下想象空间。4

    28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开头5分钟就瞬间入戏,情绪渲染太到位了,以至于飞船降临、语言沟通都略显沉闷,好在最后又把开头的情绪推到顶点……切入点极小,而主题极大,绝对不是今年的《星际穿越》《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更像《生命之树》。如果你已知故事的开头和结局,还会享受其中的过程吗?生活是个周而复始的命题。

    3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商将军竟然能听懂女主说的中文,商将军才是了不起的语言奇才!

    32分钟前
    • 志大无胸
    • 还行

    “大豆价格将第三个月继续下跌。”

    35分钟前
    • 猪大腿
    • 力荐

    实名反驳最赞说是比较失败的改编,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看的科幻片

    39分钟前
    • 小雀斑饲养员
    • 力荐

    比小说更神棍,文艺版克苏鲁。外星人:我们来打... 中国人:打麻将啦!美国人:打仗啦!Louise:打字?外星人:打...打个招呼。美国人这次从中国人和毛子手里救下地球,表示维护世界和平还要靠我。

    41分钟前
    • Zipporah
    • 还行

    好莱坞主导话语权时代,外星人开口便是英语,这部以纯语言学角度切入,探讨不同物种和个体间的情感关系,以及线性时间和自由意志的悖论,岁月流逝不枉此生。全片基调神秘唯美舒缓忧伤,将抽象情感以梦幻般具象视觉符号表达。开幕至今看的五部居然都涉及中国,且都作为强权他者形象被提及,科幻更如此。

    4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原著的核心还是保留了,拍得唯美忧伤。还是想吐槽中国部分,艾米亚当斯那句中文到底是什么鬼?

    46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特德-姜的这部小说并不适合被视觉化,但目前的处理确实深得原作的意境。外星人的语言犹如东方水墨的闲笔,如雾如烟,瞬间呈现一切意义旋即消散。它讲述了沟通与隔绝,我们都被困在某一种自以为是的文明和偏见之中,它呼吁沟通和交流,它拆解了时间。与其说它是科幻,不如说它更像哲学。

    50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氛围不错,音乐也不错,很小的一个科幻片,明知结局仍要前行的旅程。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特么就想知道那句中文是什么

    53分钟前
    • 不问七年
    • 还行

    感触最深的是这一句话.我们的语言跟我们的文化一样混乱。

    58分钟前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