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9

    主演:董天昊,杨力 

    导演:金铁木 

    猜你喜欢

     剧照

    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剧照 NO.1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剧照 NO.2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剧照 NO.3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剧照 NO.4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剧照 NO.5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剧照 NO.6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剧照 NO.16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剧照 NO.17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剧照 NO.18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剧照 NO.19历史那些事第二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是由哔哩哔哩、无奇不有出品的一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第一季它以传统纪录片配合创意中插的形式,发掘历代史料中的有趣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真实鲜活的历史。第二季将由金铁木担任总导演,风格上,将加强纪录片和小剧场的之间的区分度,纪录片部分将更加纪录片化,严谨细致地展示来自正史和古籍中的历史;小剧场部分则创意诙谐,形式多样,包括:史诗级说唱、默片、邵氏武侠片、脱口秀、MV、古风宅舞、热门综艺、日和短剧、热门广告等,各种脑洞大开的形式。  历史那些事第二季,增添了许多更有话题性和知识性的选题,同时,制作水平升级,从镜头到音乐、从拍摄到剪辑都十分用心。  历史从未如此有趣!历史那些事第二季,上B站,有你好看!

     长篇影评

     1 ) 。

    李清照为了和觊觎自己财产的第二任丈夫离婚,坚定地告了他,并入狱(宋朝规定妻状告夫无论什么原因,均要入狱2年),晚年想要将自己收藏的作品都传给朋友的孙女,却被“女子无才便是德”拒绝时的悲凉我们可想。

    辛弃疾等待了四十六年的沙场点兵最终也没有等到带领士兵收复失地的时候。临死前还在呼喊杀贼杀贼杀贼 那个拍遍栏杆的词人, 那个武能安邦定国,文可直指人心的词人, 那个入敌军生擒叛贼的将军, 那个再也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将军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还是无法忘记

    宋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第十三子,即位前被封为光王,生母为孝明郑皇后。郑氏因为面相好,被相士预测将来能生下天子,所以被久怀异心的浙西观察使李锜纳为侍妾。李锜将郑氏娶进门后,便一门心思做起了皇帝梦,并因此举兵造反。然而李锜的反叛事业没坚持多久,便被朝廷军队平定,最终落得个被腰斩的结局。 李锜伏诛后,郑氏以罪臣家眷的身份被没入宫廷,以宫女的身份服侍郭贵妃,没少遭到后者的凌辱。好在郑氏姿色甚美且命足够好,在郭贵妃的身边侍奉没几年,便被唐宪宗看中并临幸,不久便生下皇子李怡。昔日的丫鬟一跃而成为皇帝的爱妃,并且还诞育皇子,郭贵妃的心中难免妒火中烧,为此经常利用权势欺凌排挤郑氏母子。 由于自幼在郭贵妃及其子女的欺凌、敌视中长大,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安全感的李怡,早早地便养成沉默隐忍的性格,宫里宫外的人不了解实情,还以为他是个傻子。但在实际上,李怡非但不傻,反而是个聪明绝顶之人(“帝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幼时宫中以为不慧。”见《旧唐书·卷十八下》)。 唐宪宗晚年因为经常服用长生药,由此性情变得暴躁易怒,并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引得宫中人人自危。在这种情况下,内常侍陈弘志等人便将他弑杀,时在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宪宗遇弑后,太子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生母郭贵妃晋升为太后,并由此频频插手政事,干涉后宫事务,行为比之前更为嚣张。 穆宗驾崩后,他的三个儿子李湛(敬宗)、李昂(文宗)、李炎(武宗)相继即位,而郭太后则晋升为太皇太后,继续在幕后操纵朝政。从穆宗即位到武宗驾崩,郭氏在太后的位子上坐了26年时间,期间出于嫉妒、防范心理,动辄便敲打郑氏母子,屡屡给他们“小鞋”穿。而穆宗父子四人受郭氏的影响,对李怡也是怀有深深的敌意。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怡为求自保,便开始装哑巴,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以一副痴呆、愚笨的形象示人,不仅兄弟姐妹笑话他,就连晚辈们也拿他逗乐。比如,文宗在位时,曾多次在十六宅(唐末诸王聚居的第宅)举行宴会,席间经常拿李怡取乐,引诱他说傻话,并戏虐地称呼他为“光叔”。 诸王见皇帝如此,也纷纷跟着起哄,尤其是皇弟李瀍(即武宗李炎)最来劲,对李怡最没有礼貌(“历大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强诱其言,以为戏谑,谓之‘光叔’。武宗气豪,尤不为礼。”引文同上)。但不管遭到怎样的羞辱,李怡都不发怒,脸上总是一副麻木痴呆的表情,并由此躲过一次次杀身之祸。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因长期服用丹药中毒,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此时,大宦官马元贽为了掌控朝政,经与同僚们商议后,便将貌似白痴的李怡扶上监国之位,成为实际上的皇帝(此后改名为李忱)。李忱既然大权在握,便不需要再继续伪装,因此形象由痴呆愚笨,立时转变为威严果决,令文武百官无不讶异,而拥立他的宦官们也是后悔不迭。 李忱在位13年间,一度中兴帝国,开创“大中之治”,由是被后人誉为“小太宗”,堪称晚唐头号明君(“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

    ps

    bilibili防不胜防3逆水江湖的歌真的巨好听,可惜音乐软件搜不到

     2 ) “沉重”的历史该如何让大众接受

    我之前对纪录片和历史片很少碰。为什么呢?因为过于沉重。我得在每次看之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无论是心情还是时间。纪录片一般比较长,主题也比较经典,这就意味着需要冷冷静静地思考。当然有人会问,你看《舌尖上的中国》还需要这东西? 我最起码需要时间啊,而且我不喜欢中断啊。最重要的是,大家一般都不会特意抽出工作或者学习时间来看这种“轻松”的纪录片吧。。 回到正题上,我是偶然间打开《历史那些事》的。不得不说,第一集很出彩,太容易勾起人的兴趣了。毕竟苏东坡爱吃的名声,国人几乎都知道。虽说片子里没有很多的硬知识,但是为了获取你想要的硬知识,你为什么不去看历史书,看诗集,扣什么纪录片啊。如果带着所谓的学习目的而来,恐怕忘了学习或者说体验本身吧。。 大家发现没有,一顿个人餐的时间正好半个小时。说实话,我每次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总想干点什么。看书吧,不舒服。看电影吧,看不完。这个真的hin好啊~ 吃饭的时候看特别舒适,轻轻松松,又很快乐。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总觉得自己跟历史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就酱~

     3 ) 一部有趣的纪录片

    那个拍遍栏杆的词人,

    那个武能安邦定国,文可直指人心的词人,

    那个入敌军生擒叛贼的将军,

    那个再也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将军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还是无法忘记

    我也在忧虑,吃曾经满头秀发落个满地,担心自己哪天就秃了,自古以来人们似乎都有这个忧虑。

    猫咪这集不是很喜欢,但是猫🐱可爱啊

    戏精的诞生,与其说是戏精,不如说他们是在隐忍。能当时就发作的人,还是很耿直的,虽然他们不招人喜欢,那些受了委屈却表现的很好的人才真的要当心,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们或许想一击中的。成大事者之所以成大事,我之所以不受人待见或许在此吧。委屈逢迎我可能真是做不到。

    戏精前三名

    总的来说《历史那些事》还挺不错的,第一集的饶舌,第二集三集的片尾曲都深得我心,以风趣幽默的,更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历史知识,有些不足之处,历史知识的字又小颜色又浅,一闪而过,而且融梗很多,可能哈哈一笑就过去了,没有更好的起到她的作用。

    它很吸引我,很有趣,作为纪录片使人耳目一新,原来可以这样。但是也有不是特别好的,不吸引人的地方。除此之外,过于浅显,追求梗,野史较多,没有更好的起到本身纪录片的作用。

     4 ) 等了一年,这部泥石流纪录片又让我笑到头掉

    等了一年,这部以不正经不严肃出名的泥石流纪录片,终于来了!

    第二季刚上线,就获得了8.5分的好成绩。

    让我们赶紧来看看——

    《历史那些事 第二季》

    有人说,这部纪录片是「B站特供」,而我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说法再合适不过。

    因为它其中脑洞大开的环节和耍梗,大多只有长期浸淫在网络世界的熟手才能心领神会,只有配合无数灵魂弹幕一起食用,才能品出最佳滋味。

    比如,第三集。

    主角是一生热血梦想北伐,却不得志的辛弃疾

    纪录片演到辛弃疾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大家不仅纷纷在弹幕里自觉背起了诗词。

    还在他年老病衰之时,弹幕则一齐刷起了「杀贼杀贼杀贼」,看得人热血沸腾。

    还有第二集,介绍李清照

    制作团队脑洞大开,根据李清照写过的批判评论别人作品的诗词,把苏轼、秦观、张耒等这些被李清照嫌弃过的名家集合起来,让他们接受李清照当面嘲讽。

    不出所料,弹幕又开始疯狂了。

    有人直说李清照画风彪悍怼天怼地对空气,大部分人抑制不住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本来纪录片就够好笑,看完弹幕我真的笑到捶桌。

    更绝的是,纪录片里的故事和脑洞全都基于历史材料,稳中带皮,还能让人洞察不被人熟知的历史真相。

    第一集的题目就充满着一种抖机灵的意味:《从头开始》

    这一集讲的不是什么雄心壮志杀敌报国,也不是浪荡公子逆袭中状元。

    而是讲述了一个困扰当代年轻人的永恒话题:

    脱发。

    根据《中国脱发人群调查》,如今的中国十四亿人口中,有超过两亿的脱发人群。

    而很少人知道,脱发并不是现代人的专有苦恼。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开始了和脱发的不懈斗争。

    例如,西方罗马共和国三大巨头之一的恺撒大帝,虽然南征北战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家罗马的内湖。

    但是由于长期殚精竭虑,自己的发型却也不慎变成了地中海。

    无奈之下,他只能用橄榄枝叶来掩饰自己久治不愈的头顶。

    而在东方,这样的脱发患者更是不在少数,其中还有不少我们的老熟人。

    例如,杜甫

    你可能在课堂上听过语文老师将他在安史之乱后是如何颠沛流离,但是却没听过当时的他因为脱发,而心碎的声音。

    光凭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想你就对杜甫脑门发丝的稀疏程度有画面了吧。

    再比如,一生追求极致的白居易

    即使被奉为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面对自己一心追求自由的头发,他也还是没有办法。

    在脱发愈演愈烈的后期,白居易每洗一次头,能会掉下来整团的头发。

    为了能保住自己的宝贝头发,他干脆决定一年只洗一次头。

    而他的好朋友刘禹锡,则早已看淡红尘。

    他把自己脱发的原因全推给外物,比如梳妆太锋利,镜子太亮......

    可以看到,为了和脱发斗争,这些大神们都竭尽全力想出了五花八门的应对方法,令人发笑。

    不过最搞笑的,还是王莽

    作为一个发际线堪忧的脱发患者,王莽屡次尝试不同的化学治疗无用,也只能采取物理遮挡。

    他先是用一种叫做帻的巾帕遮掩脑袋,然后这还不知足。

    王莽还要专门在头巾里放上填充物,假装自己的发量多到足以绑成一团发髻。

    心想,只要捂得够严实,装的够像,别人就不知道我秃顶。

    对于王莽这个小机灵鬼儿,偏心的节目组还专门给他安排了小剧场,和恺撒大帝在线battle。

    恺撒:听说上朝时候,冠下面带帻用来遮羞,帻上又覆头巾,你都还嫌不够......

    王莽:别以为头顶绿色橄榄叶,我就看不到你发际线,你把边角留长发长甩到顶上,遮蔽脑门反光其实是在假装......

    无数次单押双押加skr,王莽才守住了自己的颜面,没能丢太大面儿。

    但好笑的是,如此用心的王莽,还是没能逃过民众和历史的火眼金睛。

    当时的民间,就流传着一句话:王莽秃,帻施屋。

    而如果此刻你手旁恰好有一本《晋书·舆服志》,你还能看到里面有一篇,赫然写着四个大字:

    王莽顶秃。

    这可真的是,太尴尬了!

    看完这一宗长达千年让人震惊的脱发史之后,我想你已经对这部纪录片的不正经程度有了基本了解。

    如果说脱发是人类几千年来共同面对的难题,那吸猫就是从古代人身上长久流传下来的基因。

    没错,角度刁钻,思路清奇的制作团队这次又盯上了猫。

    当铲屎官四处跟着猫屁股后面逗猫玩的时候,当无猫人士每天在朋友圈念叨自己想要养一只猫的时候。

    殊不知,五千年前,是猫主动走近了古巴比伦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

    而目的,只是为了恰饭。

    两千年前,由于人类交流,猫被带到了东方。

    不过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这时的猫最大的作用仅仅是抓老鼠。

    直到唐代以后,中国人才幡然醒悟,get到了猫的萌点。

    于是一阵养猫之风兴起,无数的上层贵族一夜之间变成了铲屎官。

    到了宋代,猫的地位就更高一阶了。当时猫又叫做衔蝉、狸奴,而买猫也不叫买,要说聘。

    有名诗人黄庭坚,就为了聘得朋友家的一只猫,专门买了小鱼干上门拜访。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名叫《乞猫》。

    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

    还有陆放翁陆游,也是吸猫大户,从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里就能看出来。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屋子外面风雨大作,而我和小猫咪就宅在暖和的家里享受生活。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这些只在课本和试卷上出现过的诗人,也多了一丝可爱呢?

    到了明代,养猫这件事更是进一步成了时下风靡的活动。要看一个人潮不潮,就要看这人有没有猫。

    而当时最有权有势的明代皇家,则早早就把爱猫融进了基因里。

    如今的故宫博物院,生活的超过二百只猫,就是在那时结下的缘分。

    当时,历代皇帝们为了吸猫,会在宫廷里专门设猫儿房,还派三四个近侍专门照看。

    像爱给猫起名字的现代人一样,当时的皇家也爱给猫起名字,公猫叫某小厮,母猫就叫某丫头。

    更厉害的是,皇帝们为了能吸到最好的猫,会让下人们安排「美猫101大型选秀」。

    选秀中表现最好最讨喜的猫,就会被直接送到皇帝跟前,供皇帝猛吸。

    例如明宣宗朱瞻基,在处理朝政之余,只热衷于三件事。

    1.画画

    2.吸猫

    3.画自己吸的猫

    这种对猫的热爱,让他留下了六幅高水平的传世猫图,到了后来,这几幅图还喜提了盖章达人乾隆爷的印章。

    而另一位以宽厚仁慈,励精图治出名的好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就更好玩。

    虽然一生自律节俭,但也没能扛住小猫咪的诱惑。在《明孝宗实录》里,就记载了他的养猫轶事。

    当时,朱佑樘在西苑和万岁山之间的乾明门设立了最早的一间皇家猫咖。

    他养了足足十一只猫,这些猫每天要用掉猪肉四斤七两,猪肝一副,在那个年代,真算得上是人不如猫系列。

    不过要细数历代皇帝,这其中吸猫吸的最真情实感的,还得算是嘉靖帝这个有名的猫奴。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嘉靖帝在位期间,有二十多年不曾上朝。有人说他疏于朝政、迷信修仙,还有人说他是被宫女刺杀吓得不敢出门。

    但其实除了这些猜测之外,还有一个被历史记载下来的,有实锤的原因,就是——

    忙于吸猫。

    嘉靖在后宫养了十多只猫,而这些猫的待遇,说出来简直让人自愧不如。

    它们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不仅专人饲养,还有皇帝陪玩。

    嘉靖帝给他最爱的一只猫起名叫霜眉。

    霜眉死了以后,嘉靖帝情难自已,为了让猫走的更有颜面,特意封了一个听起来就很霸气名贵的名号「虬龙」。

    除此之外,嘉靖帝还专门让人给虬龙打造了一副金棺材,把它葬在万岁山,立了虬龙碑种了虬龙柏,设了虬龙冢......

    更有意思的是,虬龙死后,嘉靖帝专门下令让大臣们写祭文给他超度。

    写的最好的那篇文章的作者袁炜,竟然还因猫改命,被嘉靖帝提拔成了一品大员。

    我觉得,这只猫受到的待遇,恐怕是前无古喵后无来猫,真·猫生赢家了!

    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看出来了,这部《历史那些事》,和一般的纪录片完全不是一个性质。

    在点开它之前,我万万没想到一部纪录片,竟然都能让人笑到肚子疼。

    它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历史的印象,选择用一种更加生活化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来讲述千百年前发生过的故事。

    我想,当代的年轻人们,也许更喜欢的,不是通过背诵全文铭记历史,也不是翻译文言文盲猜作者心理。

    相比于这些从枯燥无味的教科书和试卷上学到的金戈铁马,诗词歌赋来说。《历史这些事》这种剑走偏锋的发掘方式,也许更有趣,也更能还原千百年前那些活生生的人,精彩的生活。

    毕竟历史本就该是妙趣横生的,不是吗?

     5 ) 史上路子最野纪录片强势回归!对不起,我先笑为敬

    话说B站一直以来,都是我等快乐肥宅心中的圣地,每每向外人安利起,大家都喜欢亲切地称呼它一声——“小破站”~

    这两年崛起的B站出品了诸多优质的作品,例如这部以天马流星姿势横空出世的《历史那些事》,简直让本就是历史迷的小鉴举臂高呼!

    论该作的奇葩程度,小鉴敢拍着胸脯保证,它绝对算得上是中国纪录片中的佼佼者,玩脑洞,它就没怕过谁!

    就在今年六月,这部号称史上路子最野的纪录片强势回归,确认过眼神,还是那个熟悉的不正经味~

    来,在解锁第二季《历史那些事》观看姿势之前,小鉴先来带大家复习一下第一季中被点名过的历史人物~

    譬如主演过“舌尖上的吃货”的苏东坡,随着被贬之旅,他就这么一路从京城吃到了湖北,又从湖北吃到了惠州,无论是东坡肉还是羊蝎子,无论是生蚝还是荔枝,只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便一个也不放过。

    亦或是“行走的人体弹幕”主演乾隆,本集关注的可不是乾隆一生的伟业功绩,而是再现了那些年乾隆爱给诗画提拨的喜好。

    这要放在今天来看,乾隆爱给人盖戳戳的习惯不就无异于如今我们看剧发弹幕嘛!

    如果说第一季以清奇的角度剖析历史人物的性情还算比较温和的操作的话,那么第二季开扒历史人物的姿势显然就硬核多了……

    因为它不仅容易按不住古人的棺材板,还很有可能会击中你幼小的心脏。

    说好的历史纪录片,怎么每一集的内容都正中当代社畜青年的心窝?港真,小鉴一口气刷完四集以后,已经是马蜂窝本窝了~

    当代社畜青年日常之一:脱发使人惆怅

    来,各位正在被脱发问题深深困扰着的小伙伴们看过来,人类的烦恼本不相通,都是脱发问题使我们的心连成了一线~

    这集内容深度解析了来自西方的有为青年凯撒和来自东方的政治青年王莽虽各司其职,但拥有着同样的脱发困扰。

    脑洞大开的历史小剧场直接cos了一把时下流行的热门综艺,不多说了,同是天涯沦落人,话不多说先battle。

    洗脑循环模式,小鉴先开为敬!

    贴心的节目还认真地归纳了中西方专家医治头秃的方法。

    亲亲,这边来自西方的先生给出的建议是把新鲜的动物粪便涂在头上哦~

    如果觉得这个方法难以医治的亲亲可以选择含蓄的东方医治模式——涂上名贵的中草药:

    要不是接受此项医治法的魏文帝在治好脱发后就嗝屁了,信不信,他分分钟上来现身说法!(手动狗头)

    当代社畜青年日常之二:敢做敢想,自由至上

    这集的内容深度开启了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隐藏人设。

    李清照在诗词歌赋领域中贡献的才华,小鉴就不多说了,谁年轻时候没有读过几首李清照的诗集呢?

    不过,“婉约派”代表李清照可是硬核得很呢,喝酒,怼人,沉迷游戏,她是问题少女李清照,瑞思拜!

    李清照作为“闺中一霸”,可不像古代寻常女子那般墨守成规。

    基于历史记载中李清照对多位著名诗词人的真实评价,片方别出心裁地在丈夫赵明诚的梦境中隔空再现了李清照的“怼人”传奇。

    才华傲视群雄的李清照不甘于在男权社会中埋没姓名,每当文人墨客欢聚一堂时,李清照就大肆开启自己的十级嘴炮属性,一一diss苏轼、柳永、王安石等人:

    恕我直言,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每当李清照在众人面前开启嘴炮模式的时候,丈夫赵明诚只得在一旁瑟瑟发抖,家有悍妻,拉不住,拉不住啊!

    话说赵明诚的烦恼可不只有如何在李清照大杀四方时及时劝架,更多的时候他都在上演大型的精分现场——

    老婆怎么不理我?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嘤嘤嘤……

    调皮的文案还远程cue了一把知乎,要是古代有知乎,赵明诚绝对是情感栏目的资深大V吧?

    除了解读李清照的个人生活之外,节目也展现了她宏大的政治格局,主动告发第二任丈夫徇私舞弊“捞偏门”以摆脱不幸婚姻的束缚,也是rio敢了~

    当代社畜青年日常之三:无处安放的才华

    成年后的当代青年们,最大的烦恼必定是来自工作上的压力。

    还别说,就算是古人们,也有着各自的事业困扰。

    众所周知,辛弃疾本是天生的将种,却因为帝王的怯懦硬生生被逼成了文人,只能在笔下寄思沙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些,都是辛弃疾一生的郁郁不得志。

    纵有将士梦,难为词人命。虽然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遗憾与苦楚,但好在剖析辛弃疾心境时,节目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新风格的小剧场。

    辛弃疾的前半生,是“邵氏电影”风格的,正好映射了他的铁骨铮铮。

    辛弃疾的后半生,则转换为了“王家卫电影”风格,每一句台词,每一处构图,都充满了深深的孤寂感。

    当代社畜青年日常之四:一直撸猫一直爽

    最新出炉的第四集《原来你也是“猫奴”》更是还原了小鉴在家的撸猫日常,谁能想到呢,原来人类的“猫奴属性”,早在五千年前就被开发了。

    不过虽然外国国家的猫混得个个风生水起,但在中国,直到唐代后,人们才突然get到了猫的萌点。

    比如这位名叫黄庭坚的撸猫爱好者,为了跟邻居讨要刚诞下的小猫崽,直接拎着小鱼干就“上门提亲”:

    而另一位撸猫宅男陆游日常宅于家中与猫咪作伴,时不时为爱发电写下几首彩虹屁供后人传颂~

    我说怎么每逢撸猫时刻,都那么顺手呢,原来骨子里的撸猫属性早有古人遗传~

    anyway,比起带观众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历史那些事》更像是希望带你去重新认识一个古人,知己知彼,方才懂得他们在某种心境下作出的所有决定。

    与此同时,节目也把原本枯燥的历史纪录片做成了脑洞大开的趣味短片,每集不过三十来分钟,除了能get到历史新姿势之外,你还能在热门综艺、影视经典口味的“历史小剧场”中来回切换。把厚重的历史用妙趣横生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更加简单明了地深入观众的心里,B站纪录片年轻化尝试无疑是成功的。

    当然了,什么才是B站的正确观影姿势?

    当然是同步打开弹幕啊!在B站,你可以和千千万万的小伙伴们一起共情讨论,别提有多欢乐了!

    相信小鉴,真正优秀的纪录片,就连弹幕都是精彩的~

     6 ) 李清照是个怼王?雍正是cosplay大佬?

    这个季最深刻的两人了,跟我印象中的人完全不同。

    我语文课本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原来如此刚烈,能喝酒能作诗能怼人的,再婚三个月不到就敢提离婚。不过也是,有才情的人多半有性格有脾气。

    雍正居然是个工作狂,在工作之余的爱好居然是角色扮演,而且除了他之外,不少名人都喜欢cos,古人会玩的也不少啊。突然觉得古人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单薄(当然也有本身身居高位,经济条件极好,有钱有闲的因素在),古人跟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一对接,整个人一下就接地气了。

     短评

    辛弃疾哪一集拍的真催泪

    6分钟前
    • 喵星人不吃鱼
    • 还行

    这一季绝大部分极其出色 尤其是辛弃疾那一集

    9分钟前
    • HULIN
    • 推荐

    抖小聪明,也是个技术活儿

    13分钟前
    • 力荐

    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了。感觉和第一季的区别不大,而且方式和想法方面明显没有第一季准备的充分,也是因为喜欢这个系列才会真心的希望它能更好。

    17分钟前
    • 张劳动
    • 还行

    粗糙了一些。

    22分钟前
    • 丑嘴唇
    • 还行

    这季质量不如第一季。李清照感情太别扭又尬舞也就不说了……我想听《灯塔与星辰》,为什么不给我放?!

    23分钟前
    • hello1810
    • 还行

    导演换了金铁木,《复活的军团》《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大明宫》《圆明园》的导演啊!应该会比第一季正经一些。第一集比较一般。第二集刷新了语文老师灌输给我的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印象,李怼怼才是真实的李清照。第三集,稼轩公啊!第一季苏轼看哭,这一季稼轩公看哭。我最喜欢的两个词人。第四集,心化了心化了!!

    28分钟前
    • hehe.
    • 力荐

    辛弃疾那集我看哭了,谁能想像,一个二十几岁就能在金人大营中取叛将首级的少年英雄,最终只能老死田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怎样的悲痛,人生最可恨、最惊心的难道不就是壮志难酬这四个字吗?潇潇雨歇,抬望眼,三十里功名尘与土,这是人生的无奈,是无数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31分钟前
    • 慕鸿
    • 推荐

    抖机灵抖的不让人生厌,反倒让人喜欢的的确确不算简单。辛弃疾那一集最喜欢。

    33分钟前
    • 小狐腻
    • 推荐

    第二季也没变好,第一集就太多水了。

    38分钟前
    • 飞天兔狲
    • 还行

    沉重的历史轻松化也算一种尝试吧7706

    40分钟前
    • hungry
    • 还行

    基本玩出了和《糟糕历史》不同的套路。正片除了文案稍微俏皮一点,和普通的历史纪录片差距不大。穿插的小剧场才真正放飞自我,疯狂玩梗。这种形式还是挺有创意的。期待第三季

    44分钟前
    • 张兮兮
    • 推荐

    第一集,被劝退了。我还是安安静静地看我的低调纪录片吧

    49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感觉比第一季成熟些,可能与换了金铁木来导演有关。

    52分钟前
    • 素问咩
    • 推荐

    第三集好评,结尾的歌曲也好听!南北宋真的人才辈出!

    57分钟前
    • 七月
    • 力荐

    真香啊。通过这个纪录片,穿越历史的灰烬,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才气和骨气、晚年再婚被骗勇敢把丈夫告上官府的李清照,看到了到吴国当人质给自己加了「尝夫差屎」的戏码得以回国卧薪尝胆的勾践,看到了通过cosplay消遣情绪的宅男雍正,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里抒发的收复北方失地之壮志未酬的人生苦闷,发现原来现代人烦恼的脱发问题古人们也烦恼(果然古人和今人没有太大不同),佩服于李忱装傻二十多年最后当上唐朝皇帝后励精图治、改革宦官专政的忍辱负重,历史真是太精彩了!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华,这精华由bilibili以现代的手法拍摄出来,让我们更能体会历史人物所处的情境、面临的挑战,才更能体会他们做出的选择背后的伟大。这些历史灰烬深处的余温,让我感到精神的富足和自由。

    1小时前
    • 噜噜噜!
    • 力荐

    调侃讽刺成文章,深情失意摧心肝。一本正经的包袱笑料,各种别具一格的创新手法,有点人生一串骚劲儿,足见是花了许多心思的。这一季预算足啊,妹子们个个颜值爆表。赵明诚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吧,有这么个才华盖世冠绝古今的媳妇儿。

    1小时前
    • 阿孝咕
    • 力荐

    演员变多了耶!预算似乎有所提升,可喜可贺。辛弃疾那一集真是太好哭。期待第三季。

    1小时前
    • 海贼拉面
    • 推荐

    虽然偶尔不正经,但整体还挺好看。被第一集骗了,后面越来越好哭!!!这还是那个拍大明宫圆明园的金铁木吗?!!!

    1小时前
    • tangmm
    • 力荐

    看了几集,风格不是很喜欢唉。历史还是要抱着敬畏和严肃的态度来讲述吧,戏说的话感觉怪怪的。难以相信是金铁木大神拍的。

    1小时前
    • 金蛇郎君夏雪宜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