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杀人回忆

    杀人回忆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韩国2003

    主演:宋康昊,金相庆,金雷夏,宋在浩,边希峰,高瑞熙,柳泰浩,朴努植,朴海日,全美善,徐永嬅,崔钟律,刘承睦,申贤宗,李在应,郑仁仙,吴龙,朴真宇,朴泰京,沈成宝 

    导演:奉俊昊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国语版

      寻龙之幽冥地宫

    • HD

      复身犯

    • 心慌方 2021

    • 更新HD

      狄仁杰之大幻术师

    • HD

      最后的真相

    • HD中字

      你好,疯子!

    • HD中字

      初恋2021

    • HD中字

      愚行录

     剧照

    杀人回忆 剧照 NO.1杀人回忆 剧照 NO.2杀人回忆 剧照 NO.3杀人回忆 剧照 NO.4杀人回忆 剧照 NO.5杀人回忆 剧照 NO.6杀人回忆 剧照 NO.16杀人回忆 剧照 NO.17杀人回忆 剧照 NO.18杀人回忆 剧照 NO.19杀人回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86年,韩国京畿道华城郡,热得发昏的夏天,在田野边发现一具女尸,早已发臭。小镇警察朴探员(宋康昊饰)和汉城来的苏探员(金相庆饰)接手案件,唯一可证实的是这具女尸生前被强奸过。线索的严重缺乏让毫无经验的朴探员和搭档曹探员(金罗河饰)只凭粗暴逼供和第六感推断,几次将犯罪 嫌疑人屈打成招。而苏探员客观冷静,据理分析,几次排除嫌疑,警察内部为了证明与推翻矛盾不断,然而无辜女子还是接二连三被残忍杀害,他们只好达成共识一起合作。此时,一个极其符合作案特征的小青年(朴海日饰)成为最大嫌疑人,警方神经绷紧地锁定住他,同时DNA检测报告也被送往美国,然而案件并未在此处停止。

     长篇影评

     1 ) 一部用心来拍的电影

    多数韩影佳作以浓重的情义刻画和刺激的动作场面作为招牌,而本片的克制、犀利和能量实在太过深厚、超前了。和我预期的样子完全不同,略有失望,但本片将商业和艺术结合得如此高明,再挑剔或平凡的观众都很难忘记最后在阳光下重返犯罪现场时感受到的那份颤栗;再加上时代烙印,简直是韩国电影的代名词。

    对这部电影的观看周期横跨4年,终于在上个月看完了,史称毫无破绽的推理片,剧情结构确实巧妙,引人入胜,对于那件那种欲破不破的感觉,很让我心痒。对于到最后也没明示凶手的这个结局,我还是有一点遗憾的。两个男主演的都很好,他们在整个故事前后发生的性格强烈对比和反差,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丰富的长镜头,做旧的场景,昏黄的画面。这都是导演的成功之处,成功的还原了当年的杀人情景,而且让观众充满悬疑。最后宋康昊在多年后,听到女孩儿的描述后,那眼眶含泪的一瞥,简直不能更成功。试想一下,大荧幕外头,真正的凶手在回忆了自己当年的杀人行径后,面对这一眼神,他是否会感到害怕,还是会感到侥幸呢?

     2 ) 我们翻遍韩网,复原了《杀人回忆》的真实情节

    那是一张普通人的脸。

    时隔33年,《杀人回忆》里的凶手原型找到了。

    你肯定记得电影结尾那一幕:宋康昊饰演的刑警多年后重回案发现场,在迷茫与不甘中直视镜头——与真正的凶手对视。

    这个让电影与现实发生交叠的眼神,把无数观众惊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而《杀人回忆》的案件原型 —— “华城连环杀人事件”,则是韩国80年代以来最重大的悬案。

    共有10名女性遇害,最大的71岁,最小的只有14岁;

    为了调查,警方出动了超过205万警力,调查对象超过两万人,指纹对照达4万人。

    真凶却一直坠于迷雾之中。

    直到最近,才通过DNA比对,找到了有力的嫌疑人,给受害者及家属带来了一点安慰。

    韩媒公布的嫌疑人李某高中时期照片与通缉照对比。

    韩媒公布的嫌疑人李某高中时期照片与通缉照对比。

    不过,关于命案的悲痛回忆,连带那个时代压抑的社会氛围,始终通过电影钉在了一代又一代韩国民众的脑海之中。

    我们翻遍了全网,还原了华城连环杀人案的真实细节,以及所有你想知道的案件最新动态。


    “凶手有一双柔软的手”

    位于韩国西部的京畿道华城郡,只是一个人口不到两万的小城镇。其中的台安邑更是一片乡村风景,到处都是农田与山野。

    进入80年代,台安邑广袤的农田上,稀稀拉拉地出现了几座工厂,流动人口也多了起来。

    每年,这里总会发生几起强奸案件。

    《杀人回忆》剧照,案发地附近的工厂。

    1986年9月19日,一个平凡的下午。

    正值秋收时节,牧草金黄,一位村民正在草丛中割饲料草喂牛,忽然间,一具下身赤裸的尸体映入他的眼帘 —— 那是案件的第一位受害者,71岁的女性李某。

    数日前,李某带着自家种的蔬菜到水原市售卖,顺便到台安邑看望已经出嫁的女儿。

    休息一晚后,由于挂念着家中秋收期间繁重的农活,李某连早饭都没吃,清晨六点便急急忙忙地赶回家中。

    在人迹罕至的清晨小路上,凶手突袭了她,并把她拖至草丛中,胶鞋与袜子散落在周围。

    《杀人回忆》剧照,小镇的秋天,四周都是金黄色的稻田。

    经过尸检,确认死因是扼死,尸体没有遭受性侵的迹象。不过警方在死者的袜子里检测出了阴液,经推测,凶手可能对死者进行了猥亵。

    当时因为秋天的露水,犯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调查也陷入瓶颈。

    仅仅一个月后,又出现了第二名受害者。

    常常被村民念叨“真漂亮”的25岁女孩贤淑,被人发现时,一丝不挂地躺在田边的水渠里。

    据调查,死者是被凶手用丝袜勒死的。

    此外,死者的胸口还被螺丝刀之类的东西刺伤,也有遭受性暴力的痕迹。警方在现场还发现了空牛奶盒、烟头、毛发等物证,由此推断犯人是B型血。

    《杀人回忆》剧照,第二起案件现场。

    同年12月21日,警方发现了第三具尸体,那是22岁的桂淑,死因与前者相似,同样是被丝袜绞杀,双手被反绑到身后,紧身短裤套在头上,并遭到性侵。

    死者遇害当晚下着大雨,凶手还为赤身裸体的尸体穿上了外衣。

    但桂淑并非是第三位受害者。

    四个月后,警方在田埂边里发现了25岁的权某,尸体已严重腐烂,难以辨认。由于权某是在12月12日失踪的,由此推断是在桂淑之前遇害的。

    短短三个月内,就有四名女性遇害,而且事发地点相距不远,行凶手法也极其相似。此时,警方才意识到,这不是巧合,而是一起“连环杀人案”。

    命案发生地都相隔不远。图源韩联社

    此案的调查组组长河昇均,正是从第四起案件开始参与到调查之中。

    看到死者凄惨地死去,河昇均感到非常愤慨,“(看到那种场面)不生气的人简直不是人。”

    调查期间,他没有睡过一天好觉,曾经连续38天没有回家洗澡,“这是对凶手有仇恨才可能做到的。”

    可惜的是,在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也没有闭路电视的80年代,由于调查条件有限,又缺乏处理大型犯罪案件的经验,警察的破案手法相当粗暴原始。

    正如《杀人回忆》中所说,是“用脚调查”。

    为此,警方派出了大量人手,分散到各个村庄里,对该村的居民进行逐一排查,并向村民打听有没有可疑的人或事。

    只要是可疑的男性,或者是有前科的,就不分皂白地抓回去审问,或严刑拷打。

    《杀人回忆》剧照,嫌疑人受到警察毒打。

    像一群四处碰壁的盲头苍蝇,警方耗尽人力物力,却毫无进展。

    华城郡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即便真的用脚跑遍了,也觉人海茫茫,难有头绪。

    接下来又发生了第五起、第六起命案,凶手没有停下杀戮的脚步。

    转机出现在第七起案件。

    那是1988年9月7日,52岁的主妇安某给经营饭店的儿子送泡菜,在归家的途中遇害。

    她被自己的上衣勒死,双手被胸罩反绑到身后,下体还被塞进六、七块桃子碎块。警方推测,凶手可能在杀人后,在尸体旁边吃起了桃子。

    《杀人回忆》剧照,从尸体中取出的桃子碎块。

    不同以往的是,这次案件有了目击证人。

    事发当晚,一辆开往水原市的公交车正疾驰在乡间小路上,突然,从路边冲出一名年轻男子,截停了公交车后,一边骂脏话一边上了车。

    尽管当晚没有下雨,男子的衣衫却湿透了,路上,该男子还向司机借火点烟,期间司机注意到他的手上沾上了一点桃子汁。

    一直隐身于黑暗之中的凶手,终于有人目睹了他的真面目。

    根据司机姜某和售票员严某的回忆,一点点拼凑出了嫌疑人的长相特征:

    “年龄24~27岁,身高165~170cm,体型偏瘦,单眼皮,眼神锐利,有一点驼背……”

    第七次案件后发布的嫌疑人画像。来源:韩联社

    除此之外,警方还发现了一名幸存者。

    原来在第二、三起案件之间,有一位曾受到凶手强奸,却幸运地逃脱的受害者金女士。

    事发当晚,金女士在去教会的路上,被一名男性扑倒并遭到了性侵。然后,男子威胁金女士交出钱财,她示意掉落在地的包里有钱,并一脚将包踢到远处。

    趁着凶手去捡包,金女士看准机会,拔腿就跑,才得以逃脱魔掌。

    唯一的幸存者讲述事发经过。

    在警方的盘问中,她与公交车司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细节:凶手有一双柔软的手,不像是做粗活的农夫。

    而正是这双柔软的手,亲手夺去了这些无辜女性的生命。

    既然有了目击证人,河昇均便带着司机姜某,进行了整整一个月的嫌疑人大规模筛查。

    警方调取了水原市超过15万名25~30岁男性居民的资料,并让姜某对着身份证照片逐一进行辨认。可想而知,这种人海筛查战术,疏漏在所难免。

    最后,司机只辨认出一人符合条件,而那人经调查也不是凶手。

    案件再次走入死胡同。


    38道格纹

    一连串悬而未决的命案,引起了国民的愤怒,对警方无能的指责汹涌而来,不安的情绪也笼罩在每个人的头顶。

    “下雨天不要穿红衣出门”、“有杀人魔在外游荡”等恐怖想象占据了人们的脑海,一时人心惶惶,家家门户紧闭。

    “那时村子里谁敢出门啊,太可怕了。”

    1990年的台安邑,因接连发生杀人案件,村里居民都陆续搬走了。韩联社

    发生在1990年11月15日的第九起案件最为骇人听闻。

    当时凶手时隔两年再次犯案,遇害的是一名14岁初中女学生金某。

    回忆起受害者的惨状,河昇均至今咬牙切齿,怒不可遏。

    金某被发现时上身赤裸,手脚被绑在身后,被上衣和袜子勒死。胸口还被凶手用小刀划出格子花纹,一共划了38道。

    另外,死者下体被塞进圆珠笔、钢勺、叉子等物件,而且,死者胃里还有未消化的食物,这意味着她在死前两小时内进食过。

    在死者的书包里,确实有作为午饭的便当,但是到了放学时间,午饭应该早已消化完毕。因此警方推测,凶手可能在书包里发现了吃剩的便当,然后强逼死者吃下去。

    《杀人回忆》剧照,遇害的女学生。

    在警局服务了半辈子的河昇均,一共处理过292起杀人案件,大部分杀人犯在犯案后都会急忙逃离,只有华城案的凶手“在强奸和杀人之后,把断气的小孩弄得伤痕累累,真是超越常识的恶魔。”

    河昇均更是毫不掩饰地直言,“如果被我抓到了,那么不用上法庭了,我会亲手解决他。”

    可他没有想到,到了1991年,这起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却戛然而止。

    共计10名女性遇害,除了第八起案件后来被证实是模仿作案之外,其余九起命案,据警方判断,应为同一人所为。

    第十起案发现场。图源京乡新闻

    凶手有一套特定的作案模式。

    他一般潜伏在乡村小路边或稻田里,捕猎独身路过的女性。凶手从不用另外的武器,而是使用受害者的丝袜、胸罩、皮包带等将其手脚捆绑在身后,并实施性侵害,最后将其勒死。

    至于凶手为何突然停止杀戮,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凶手可能已经死了,或者被抓进去了,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潜伏了起来。

    但河昇均认为,只要凶手还活着,就不会停止杀人。他甚至隔空向凶手喊话:“我一定要见你一面,所以先不要死。”

    随着时间的流逝,警方始终没能找到真凶,这起轰动全国的案件也就此不了了之,陷入时间的混沌之中。

    除了个别当年的刑警,偶尔会翻开那浩繁的案件卷宗,念念不忘那未了的怨恨。

    2006年,追诉期即将到期,刑警正在翻看当年的记录簿。

    怀着当年的愤恨,河昇均一直没有放弃过追查此案。

    至今,河昇均仍清清楚楚地记得受害者的姓名、年龄、遇害地点、周围环境以及遇害当天的天气情况。

    只要一听说韩国某地发生了性暴力事件,河昇均就会详细询问嫌疑犯的年龄、身高以及相貌特征。

    但这些努力似乎都只是徒劳,真凶就如人间蒸发了一般,了无痕迹。

    2006年,华城案追诉期限到期的同年,河昇均带着挫败感与愧疚感退休。

    “虽然别人都认为我是忠实的刑警,但我觉得自己是失败的,刑警的任务不就是抓住犯人吗?”

    自此以后,这起一直悬而未决的连环杀人案件,逐渐被人们淡忘,淹没在现代化建设的轰隆声中。

    第二次案发地点现状。田地上建起了高架桥,桥边也在进行土地开发。图源韩联社

    而对于受害者家属以及韩国警察来说,此案始终是心中隐隐作痛的一根刺。

    2003年,电影《杀人回忆》上映,河昇均从片名开始就感到不满:

    “对于10条无辜的生命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在案发现场日以继夜地辛勤调查的数万名警察来说,那是无法回忆的噩梦。”

    然而,看着电影,当年关于命案的记忆又一件一件地唤醒,河昇均禁不住流下热泪。


    被阴影笼罩的八十年代

    2013年,电影《杀人回忆》上映十周年发布会。

    导演奉俊昊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凶手的血型是B型,1971年之前出生。现在,把会场的门关上,所有人都检查一下身份证和血型。”现场发出一阵笑声。

    一直以来,奉俊昊都坚信凶手终有一日会来看这部电影。他甚至随身携带着一张问题清单,以防有一天真的见到凶手了,却想不起要问什么。

    奉俊昊:那个现在走出去的人是谁?

    奉俊昊出生于1969年,80年代末正值他的青春期,发展迅速、动荡不安的韩国社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打开报纸,是亚运会与奥运会的开幕式报道;打开电视机,民众在大街上集会游行,抗议威权政治。学生齐声高喊的口号、总统大选的宣传广播、不断响起的防空警报,共同组成了那个时代的背景音。

    《杀人回忆》剧照,警察在暴力镇压抗议。

    “国家和社会关注外部活动,根本无暇顾及民生治安,”奉俊昊认为,“与其说是刑警无能,倒不如说是因为时代的丑恶,所以没能抓住犯人。”

    不同于一般的犯罪片,《杀人回忆》里始终没有出现一个真切的凶手形象。

    只有受害者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嫌疑人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可是都并非真凶。

    刑警们不眠不休地追查线索,每次像要触摸到真凶的衣角的时候,那种真实的触感又再次脱手并远去。最后,无论是刑警还是观众,都只落得深深的无力感。

    《杀人回忆》剧照,警察一度以为这人就是真凶,结果一纸DNA检验报告又将案情打回原点。

    整整三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借助日益先进的科技,案情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

    近日,韩国警方通过DNA比对,发现正在釜山监狱中服刑的犯人李某,与华城连环杀人案中其中第5、7、9起案件现场搜集的DNA一致。

    而且,李某在案件期间,即1986~1991年,一直居住在华城郡台安邑,距离事发地半径仅仅3公里,就在警察的眼皮子底下。

    虽然曾被列入警方的嫌疑人名单之中,可是,李某的血型是O型,而不是警方认定的B型,因而得以逃脱抓捕。

    专家分析,由于DNA一致的证据是强有力的,因此不排除当年案发现场没有得到恰当的保护,导致证物被污染的可能性,这方面还需要进行更详尽的调查。

    李某于1991年娶妻生子(这可能就是他停止杀戮的原因),1993年移居清州,并于1994年奸杀了妻子的妹妹并抛尸,手法与华城连环杀人案如出一辙。

    然后,李某被判处无期徒刑,锒铛入狱。

    1994年李某(右)因杀害小姨子被捕,在清州警察局蒙着头接受调查。

    据当时抓捕李某的刑警回忆,李某的妻子曾经哭诉,丈夫有性变态倾向,并且常常无来由地殴打她,还把儿子关在房间里拳打脚踢。

    尽管两起案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清州警方未能将眼前的杀人犯,与华城郡的连环杀人案联系起来。

    如今,虽然已经找到了有力的真凶嫌疑人,无力感也并没有消失 —— 15年的追诉期限早已过去,嫌犯不会再因此案件而受到任何惩罚了。

    河昇均愤懑地说,“这不是只保护凶手的人权,而不保护受害者的人权吗?”

    李某蹲了24年的釜山监狱。韩联社

    甚至,由于追诉期已过,如果李某拒绝警方的审问的话,警方也无权强制审讯。

    但是目前为止,李某三次都配合了警方的长时间审询,然而,他明确地否认了华城案的犯罪指控。

    有专家认为,李某否认指控可能是出于自保。虽然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李某在狱中已服刑超过20年,且表现良好,是一级模范犯,有机会获得假释。

    据称,李某在狱中过着相当平静的生活,连听到跟自己有关的新闻也毫无波动。

    同时,他还迷上了陶艺,在2011、2012年的囚犯陶瓷展示会上展出了他亲手制作的陶瓷作品——用那双柔软的手。

    《杀人回忆》剧照,警方通过触摸手部来判断嫌疑人是否真凶。

    另外,萦绕在观众心中的另一大疑问是,嫌疑人李某有可能看过《杀人回忆》吗?

    釜山监狱里是有电视的,平时会播放教育宣传片,只有在节假日会放电影。据知情人士称,狱中共播放过三次《杀人回忆》,但李某到底有没有看过电影,就不得而知了。


    “为什么到现在才抓住凶手呢?”

    这是大部分人看到新闻后的第一反应。

    在等待真相的漫长时间里,许多与案件相关的人都承受了莫大的痛苦。

    第七起案件的受害者的丈夫,在妻子死后从此酗酒度日,不久也去世了。

    另一名受害者的母亲,看着发现女儿尸体的地点以泪洗面,最终于三年前含恨而终,未能看到真相大白这一天。

    在第四起案件现场,竖起了一个稻草人,上面写着:如果你不去自首的话,(就会)四肢腐烂并死去。

    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的,除了受害者的家属,还有许多无辜的人。

    1990年3月,受到警方高压审讯的嫌疑人A某跳进火车轨道自杀了;

    1991年4月,被指定为第10起案件嫌疑人的B某,从4层公寓楼顶跳下而死;

    第7次案件的嫌疑人C某,因证据不足被释放后,到父亲的坟墓前自杀了。

    还有一名嫌疑人金某,被人举报为第4、5起案件的凶手。该举报者称,“我梦见金某就是凶手,这分明是神的启示。”

    在警方的暴力拷问之下,金某被迫承认了罪行,最后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然而他于1993年自杀未遂后,又于1997年因后遗症而死亡。

    悲剧也接连发生在警察身上。

    调查华城案的其中4名警察,在退下一线后,因压力过大而去世;也有刑警在调查中受伤,导致下半身瘫痪……

    《杀人回忆》剧照。

    那么多逝去的生命,那么多无法承受的苦难,一切都已无法改变与挽回。

    李某是否真凶,仍难以下定论。除非李某亲口承认罪行,否则警方要进行的调查仍茫茫无涯。压力与伤痛仍在持续,在33年之后的今天。

    一个杀人犯的出现,十几人的死亡,就足以给一代人的记忆蒙上阴影。

    杀人的回忆无法磨灭,时代的伤痛也依旧鲜明。

    正如导演奉俊昊所说,“记忆的本身,就是惩罚的开始。”

    参考资料 -----------------------------

    [1] 경향신문:‘화성 연쇄살인사건’ 당시 수사팀장 “마음의 짐은 벗었지만…”

    [2] 한겨레:피해자 10명, 용의자 3천명…‘최악 미제사건’ 풀릴까

    [3] 조선닷컴:부산교도소 "이춘재는 1급 모범수...뉴스 보고도 담담하게 생활"

    [4] 중앙일보:'살인의 추억' 그놈 찾았다…화성연쇄살인 용의자 DNA 확인

    [5] 동아일보:화성살인 때문에 뽑힌 1기 DNA 분석관 “내 손으로 범인 찾다니”

    [6] 연합뉴스:화성 용의자 2차 조사서도 혐의 부인…수사 장기화 불가피

    [7] BBC News 코리아:화성연쇄살인: 30여년 만에 잡힌 용의자... 그는 누구인가?

    [8] 한겨레:공소시효 지난 화성연쇄살인 사건…경찰의 집요한 추적 왜?

    [9] 국민일보:비 오는 날, 빨간 옷, 자살… 화성연쇄살인사건이 불렀던 괴담

    [10] 한겨레:경찰 끈질긴 수사, 실체 드러나는 ‘화성 연쇄살인’

    [11] 널브레인:방금 뜬 화성 용의자 이춘재 교도소 동료 수감자 인터뷰

    [12] 중앙일보:"범인 잘 안다, 혈액형 B형" 살인의추억 봉준호 16년전 그 말

    [13] cine21:[인터뷰] 살인의 추억의 봉준호 감독

    [14] 연합뉴스:화성연쇄사건 누명 자살자 유족 '또다른 고통'

    [15] SBS 뉴스:"화성연쇄살인 용의자, 성도착증·폭력 성향 있어"

    [16] 한경닷컴:화성 토박이 이춘재 30년전 수사망 피한 까닭은

    [17] 아시아경제:"동네 전체가 발칵…왜 이제야 잡혔냐" 화성연쇄살인사건 유족 분통

    [18] imbc:한 품고 돌아가신 어머니…"이제라도 잡아 다행"

    [19] YTN:화성연쇄살인사건 유력 용의자 이춘재, '살인의 추억' 봤을까?

    [20] 노컷뉴스:하승균의 '그놈' 이춘재…"'히키코모리'로 수사선상에 없었을 것"

    [21] 李淼:《杀人回忆》一案中唯一的幸存者

    综合 慧诗 |作者 小崔 | 编辑小胡

    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其他平台转载规范请于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来稿请请致信 insight163@163.com,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3 ) 所有的意义都在于叙事的庸余部分

    昨日老师上课重点讲的是《杀人的回忆》。
    我在三两年前,已经听说老师特别喜欢这部电影,
    遥遥找来看了,确实非常棒。
    这次听说要讲,我兴冲冲的,
    早上即便是七点都一跃而起了。

    老师最后放了《杀人的记忆》的开头,很短。
    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一个孩子在抓蝗虫。
    蝗虫抓到了,他被拖拉机的声音吸引,站起来。
    拖拉机载着一个乡村警察(这时我们还不知道)以及一个戴着草帽的农民。
    一群孩子追着拖拉机。
    警察对着他们做了一个搞笑的手势。
    在麦田的地沟里,有一具赤裸的女尸,双手被捆绑,身上爬满了蚂蚁。
    警察撵那个孩子走,孩子不走,跟警察学话。
    一群孩子挑着女人的内衣笑闹,农民去撵那些孩子。
    隔着地沟,警察的目光与孩子的目光相遇了。
    蓝天白云,金黄的麦田,出片名:《杀人的回忆》。

    大概是这个样子。
    在这个段落中,其实用编剧的眼光看,
    叙事的任务是:警察发现一具女尸。如此而已。
    其他的部分都是导演的意图。

    给我感受最强烈的,是和杀人案件的阴森恐怖高度紧张完全无关的氛围:
    明亮,欢闹,日常,快乐。
    导演在建立属于杀人题材的元素:女尸,警察,案发现场,暴力,恶心的同时,
    逆向操作,不断的打岔,加入:小孩,蝗虫,麦田,农民这些元素。
    正是这些看似和故事完全无关的部分,
    带给故事强烈的生活质感,时代氛围以及作者的风格。
    这种隐蔽的个性,浑然天成。

    老师说,所有的意义在于叙事的庸余部分。
    溢出来的部分。
    我似乎明白乐。

     4 ) 被吓到 尽量不要一个人走夜路

    真相,真相是什么?罪恶,罪恶永恒的存在,正义,正义淹没在泪水中。在那个年代,韩国发生了无数起强奸杀人案,这些案件的背后引向了一个共同的矛头:韩警方的无能。群众与警察的斯达哥尔摩综合症,韩国被美国驻军的政治压力,雨夜降临的恶魔,在这样一部电影中,混淆在一起的这些负面情绪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永远难忘电影最后的长镜头,大叔含泪的眼神质问观众,到底谁是凶手?本片的主题是并不明确的,如果仅仅说是寻找嫌疑犯未免过于单薄。说是两种警察办案方式的矛盾冲突,又太不全面。电影中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直到影片结束后都无法解决。与其说本片是就追寻杀人犯是谁而展开的,不如说是以追寻杀人犯为借口,而实际的目的是向观众呈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导演的意旨,又不会有纯粹说教这种容易引人反感的方式。

    这部韩国悬案改编电影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动荡与落后,影片一次次找出嫌疑人又一次次推翻,讽刺了原本本可以侦破的案件被愚昧的警察一步步毁掉,最后结局与犯人的一次凝视,既充满绝望又让人感到可怕,凶手就在我们中间,可以是每一个人你却无从得知。

    挺喜欢的一部韩国电影,没有答案的结尾很精彩,让人揪心!演员的演技也超棒!

     5 ) 真正的凶手其实是“那个时代”

    (实在受不了那么些乱七八遭的影评了,于是自己抽空写了一篇最客观的)

    首先,凶手绝对不是一个人,最直接的理由就是:作案手法是有变化的,我们可以先来梳理梳理六个受害者:

    1.第一个受害者:朴宝姬——臭水沟(红衣服 丝袜勒死 手绑在后面 嘴里没东西 内衣被小孩拿去玩耍)

    第一个受害者

    2.第二个受害者:李香淑——谷堆旁(红衣服 丝袜勒死 手绑在后面 嘴是用袜子装石头从脑后绑的 内裤套在头上)

    第二个受害者

    3.第三个受害者:董和苏——腐烂的(红衣服 丝袜勒死 手绑在前面 嘴只是被塞住 内裤套在头上)

    第三个受害者

    4.第四个受害者:朴明子——工厂边(脱掉红衣服 胸罩勒死 手绑在后面 嘴是用袜子装石头从脑后绑的)

    第四个受害者

    5.第五个幸存者:疯女人——去年9月(内裤套在头上、嘴是用袜子装石头从脑后绑的)

    第五个幸存者

    6.第六个受害者:安美善——稻田里(阴道里面有9片桃子、内裤不在头上、胸罩也在一边)

    第六个受害者

    7.第七个受害者:女学生——树林里(阴道里面有原子笔、汤匙、内衣完整、腿部被绑)

    第七个受害者

    通过总结以上受害者的情况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作案手法是有变化的,而且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模仿地有些拙劣甚至开始走样,前两个相似度较高,但到第三个,手绑在前面、嘴也没有用袜子装石头来绕头绑住,仅是被衣物塞住,捆绑手法发生了流变;第四个受害者专门脱掉了红衣服仍然被杀害,而且从后面的审讯可知,她是被胸罩勒死的,不是丝袜,作案目标和作案工具都发生了流变;第五个幸存者其实是最早的一个,所以与前两个相似;第六个受害者内裤不在头上,胸罩也在一边,阴道里面还有9片桃子,其嫌疑人性别都值得怀疑,同时也开启了塞物品进去的先河;第七个受害女学生,阴道里面有原子笔、汤匙便是对上一个的模仿,更值得的怀疑的是,她的内衣完整,腿部被绑,有可能根本没有被强奸,纯粹只是为了进行报复性的杀害。

    以上种种,以最直接的证据否定了凶手是同一人所为,真相是模仿作案,其实在片头导演就刻意安排了一个小男孩,莫名其妙地一直模仿警察,不仅模仿他说话,还模仿他的语气及动作,“模仿”早就被暗示出来。那么凶手都是谁呢?很多观众其实被影片最后小女孩的话所迷惑,以为凶手是某一具体的人,且仍然逍遥法外。

    其实,凶手是谁并不重要,小女孩在描述那个人的外貌时,用到的词语是“平凡”,而当警察再次追问时,小女孩说:“就是很普通的那种”,形容一个特定的人的外貌总能找到适合的词汇,然而小女孩描述这个人时用到的都是“普通”,为什么一定是“普通”?

    因为凶手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谁都可能是......

    他可能是锅炉修理工(因为他修理时听到了审讯室里的所有作案细节)

    锅炉修理工

    也可能是森林里的警卫(因为他在岗哨的墙上画了张开腿的女人下体、并色眯眯地看女警察的屁股)

    森林里的警卫

    还可能是傻子的父亲(因为他是采花大盗、警察烤肉时他在门外紧张的偷听、傻子看到其实就是他父亲,而且还有三次)

    傻子的父亲

    而被当做头号嫌疑人的朴贤奎,起先可能真的是无辜的,唯一的幸存者说他手嫩就以此确认,简直荒谬,我都忍不住替他说一句“手嫩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我?”,而且在下雨天向电台点首歌又怎么了,现实生活中可能你反而会觉得他浪漫,但即便如此,我觉得最后一个女学生就是他杀的,但是不为强奸,而是为报复,被警察这么一闹,全镇都觉得他是变态,他坐在小饭馆里喝酒,路人皆投以议论的目光,换做任何人,都会为这个事而愤怒,更何况还是在那个愤怒的年代,于是他决定报复,四个点佐证:

    1、他有十分吻合的作案时间,帅警察刚跟丢就案发,就像他自己说的,怎么可能这么巧;

    2、选择目标时摇摆不定,且最终挑女学生下手,我猜啊,他作为一个柔弱的男人,单挑成年女性可能心里还是有些没底,万一对方反抗过猛没打赢就尴尬了,还是女学生胜算比较大;

    3、他作案时将文具、汤匙整齐摆放,这与他整齐的房间摆设形成性格上的呼应,而且那双手的相似度很高;

    4、女学生内衣完整,腿部被绑,那种体位下强奸还是有难度的,而他只是将原子笔、汤匙塞进去,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强奸,这种做法一方面带有明显的报复性,符合他的动机,另一方面他可能是同性恋,胖警察翻看他房间相册时,里面很多两个男生的合影,有穿军装的,还有半裸的,要知道导演安排道具的时候不会平白无故。 所以他杀害最后一个女学生的可能性很大。

    路人投以议论的目光

    我会永远记得宋康昊最后的那张脸,那张脸告诉我凶手远不止一个,影片当时在韩国上映的时候凶手可能就坐在电影院看着这部电影,宋康昊盯着的就是观众,而凶手可能就在观众之中...(影片的上映时间是2003、影片最后的时间点也是2003)

    其实,这个片子最值得品味的,并不在于真相的悬而未决,而在于人性的挖掘(那个原本冷静理性的正义警官终究变成了暴戾愤怒的私刑者),更在于个体命运的悲剧和动荡不安的时局所共构的社会图景,案件背景正值韩国由军事独裁走向民主政治的转型期,社会动荡,人心惶惶,而警察作为镇压示威游行的帮凶,本身就引起民众的不满,再加上办案无能、暴力执法,警察的公信力丧失,沦入了塔西佗陷阱,再加上媒体新闻的过度报道、作案手法的众人皆知,最初的个案终究演变成了连环案、谜案......

    所以,真正的凶手其实是“那个时代”吧。

     6 ) 阳光满溢的那天

    1.
    当初只看影片名字和内容简介就归为烧杀抢掠的类型片,下完没时间观看便Delete掉。想来实在太对不起这部电影。

    《杀人回忆》,《看电影》杂志列出的100部最好韩国电影排名第一。对于类似Top排名,不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伪精品。庆幸的是,《杀人回忆》对得起网络上如出一辙的好评,虽然零缺点的美誉还是略显夸张。

    结尾再回到10多年后的金黄色稻田,还是湛蓝的晴空,还是那条水沟。朴探员和小女孩对话后,镜头对着他顿有所悟却茫然的脸。

    黑幕。音乐。阴晴幻化的天空。

    2.
    此刻翻涌在观众心间的又不仅仅是愤闷那么简单,显然导演奉俊昊不会只是想重现或者描述当年轰动一时的悬案。所以,《杀人回忆》安排了一个模糊不清却耐人寻味的结局:一些人在琢磨凶手到底会是谁,一些人还沉浸在压抑无助中,还有一些人多少看出凶手其实一直被导演有意遮掩着。

    奉俊昊本意也并非指出谁是凶手,更不会为了制造结局打自己一记耳光。《杀人回忆》是依据一起真实的连环杀人命案改编,而且至今依然是遗留多年的悬案。生活的真实得到了还原,而影片又受限于真实本身。

    错综复杂的巧合意外,警方一再错失侦察线索;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影片前后承载着无言的伤痛。
                                                     
    如果现实社会真如电影一样每每都能历经险阻、最后一刻侦破悬案,估计铤而走险的罪犯得要销声匿迹。试想如果影片最后揭示凶手,来个大快人心,那《杀人回忆》仅是一部模仿好莱坞惊悚犯罪片比较到位的电影。而因为充足的社会现实和信息元素,例如80年代动荡的韩国时局以及真实案件的受关注程度,《杀人回忆》最终摆脱惊悚类型片的束缚并且上升到国民集体记忆层次,足够资格被列在韩国电影百佳榜首。

                                                                  3.
    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要在最后揭晓答案,即使你百般追问、寻思闪回也不得其解。正如《杀人回忆》没有把更多细节投入在高智商罪犯如何与几个警察较量上,因为罪犯的作案手段早早就被说是完美无暇了。故事进展是如此从容不迫,甚至最后几次警察们都能预见命案发生,但是造化弄人,凶手始终逍遥法外。
                    
    无助的疼痛,真实的无力。
                    
    个体命运的悲剧和动荡不安的时局完整结合在一起,《杀人回忆》更像是沉重的阴影。在冰冷的雨夜,每个人能亲眼目睹悲剧的发生,又伸手不可触及。当最后所有矛头都指向一个人时,希望又瞬间破灭,沮丧之至,连苏探员都几近崩溃。
                     
    百感交集并非如同走进电影院多达500多万人次韩国观众的触动,毕竟一个民族的群体回忆不是轻易可以融入替代。游行示威、空袭演戏,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名词符号,到处可以闻见的乡土气息。一切都像是冥冥中注定,在影片里可以清楚听到无奈的叹息,感受着压抑直至最后愤怒的爆发。
         
                                                                   4.
    韩国80年代农田的景色风貌,骚动不安的县城近郊,一切历历在目。
    晴空,大朵浮云。
                     
    象征着丰收与希望的金黄色稻田竟然掩藏着惊人的罪恶,甚至惊讶于如此温暖的开场竟然直接过渡到了触目惊心的凶杀现场,突然得令人反胃。
    影片最揪心的一幕是朴探员的妻子和年轻女学生在夜色里的小道上擦肩而过。罪犯的视线一直在两个无辜柔弱的女人间来回游走,显然他也在权衡对谁下手更合适。
                    
    可,可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
                                                               
    终于,他选好了猎物,迅速跟上。……,当勺子、小刀、圆珠笔一样样被翻出来,轻放在地上,手电光下慌恐又绝望的眼神,让人心碎……。
        
    5.
    影片首尾呈现发黄的暖色调,前后呼应,其他部分色调灰冷凝重。游离在剧情之外的配乐也非常之少,相当符合情境。这种配乐和色调造成了阴冷压抑的氛围,尤其是夜幕下附近的田间小道以及离凶杀现场不远的工厂,都有种令人发寒的阴深恐怖。
           
    人不可貌相,这句话用在宋康昊身上实在再合适不过。这位长着一张韩国大叔脸的中年男子并没有因为形象限制难以发挥,影片中他的真实表演简直就是一个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韩国县城的小探员,没有任何做作姿态。尤其是和苏探员不打不相识那段,话音未落、飞身踹人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他和金相庆两人都可以用敬业来形容。
                           
    对比于2005年《外出》里照顾形象、难以入戏的裴勇俊,联系及宋康昊在《JSA》、《我要复仇》里的精湛演技,发现媒体喜欢搬用“如火纯青般的演技”并非吹嘘唬人。不过2003年的青龙奖,他依然没有得到最佳男演员,因为他的对手是演技更为彪悍疯狂的崔岷植(《老男孩》)。但实力相当,无论谁胜出都是可以接受。
       
    6.
    而熬过前面二三十分钟,案情发展让人欲罢不能。奉俊昊在商业和艺术上表现出了莫大野心,两者之间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协调。影片既能划分到惊悚侦探片吸引观众获取票房,又能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穿透时空的厚重感令人回味再三。《杀人回忆》没有类型片里警匪的针锋相对、斗勇斗志却依然有着清晰合理的脉络主线和跌宕起伏的内心波动。
        
    影片除紧凑的剧情推进之外有着为数不少的黑色幽默,尤其是朴探员和曹探员屈打成招的逼供作风还有第六感推断,既粗暴可笑又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探员们的尽心尽力(曹探员还失去了一条腿)并没有换来案件的最后告破,作为合作伙伴的朴探员和苏探员也经历了互相对照的心路。朴探员最后阻止了苏探员趋于崩溃的报复举动,而这和伊始两人作风完全相反。
                                                  
    依然有不少忠实的观众们反复观碟,寻找谁是凶手,乐此不疲,影片里的蛛丝马迹都不想错过。而一部分人则思索为什么案情的突破口非要寄托在大洋彼岸的DNA化验上,探员们究竟错过了什么又得到什么。当然以导演的本意来说,他也不知道答案,真实的悬案依然没有破解。罪犯被隐藏在了小镇附近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中,虽然这会让热衷于侦探悬疑片的观众失望不少。
        
                                                                    7.
    依然湛蓝的晴空,还有那条水沟。
                                                       
    当年稻田附近是骇人的恐慌,时空混乱的记忆。不过和开头一无所知、只会学舌的小男孩不同,可爱的小女孩对这位中年大叔的举动相当好奇。她告诉他不久前也有个人和他一样在那找什么东西,朴探员马上意识到是罪犯多年后重返现场。
                                                                                     
    朴探员问:他长什么模样?
                                                  
    小女孩:没什么特别的。
                                                      
    朴探员问:不特别?
                                                          
    小女孩:普普通通呐。
                                                                  
    镜头对着朴探员顿有所悟却茫然的脸,主题音乐结尾响起时,惆怅之外更多是意犹未尽。
       
    http://moviel.allmov.com

    2005.12

     7 ) 凶手好比那只蚱蜢

    电影开场的配乐很赞,几声钢琴键的敲击,舒缓简洁,却营造出怀旧的时空感。画面亮起,湛蓝的天空簇拥着大朵大朵的白云,大地上一片无边的金黄麦田,好一幅优美的乡村静景。稍顷,远处居中的群山上方依次显现出几个草体字:杀人回忆。—个现实中悬而未决16年的系列奸杀案就在这个身披明媚阳光的村落里一桩桩的展开。雨夜,红衣,单身女人,一首悲歌之后是精致的捆绑和残忍的行凶,两个行事风格迥异的探警狭路相逢,不惜一切要寻出真凶。惊怂探案的外壳里,包裹着故事外韩国人对80年代极权统治和民主运动的集体回忆。一如在《怪物》里套用恐怖片的模式探讨人情冷漠的社会一样,奉俊昊惯用的手法——多样风格的融合使得影片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内涵丰富。变态的显像刺激人的感观,细节的隐像渗透人的内心。生活高于戏剧,“悬而未决”四个字带来的真实感和无力感,成就了这部电影。想一想吧,2003年的某一天,真正的凶手也许正坐在电影院里和其他500万韩国人一起唏嘘。他这个“真正的主角”是怀着什么样的心理在欣赏呢?这种能令人产生无穷想象的现实性实在是叫人后背发凉。

    影片给出的第一个正式画面回想起来颇有深意:一个看似傻头傻脑的小子站在一片麦地里正盯着眼前某处。不一会,小子手一伸,抓住了眼前麦穗上的一只蚱蜢。这只蚱蜢在第一个画面里是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因为它本身的颜色和周围的麦穗们很相近,而且镜头的聚焦也将其刻意忽略,直到下一个画面,观众才会明白小子的注意力原来在蚱蜢身上。这2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其实对电影的结局一早给出了暗示。

    电影结尾,2003年已经转业的探警宋康昊故地重游,碰巧从一个小女孩口中得知不久以前,也有一个人回来过(某案发现场),宋激动起来,追问那人长什么模样,小女孩撇撇嘴道:很普通的,就是很平常的长相。镜头转向宋,一个长时间的面部特写:警察表情复杂,双眼泛泪。字幕起,背景依然是好风景的蓝天和麦田,只是少了灿烂,多了阴霾。最后这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不少人都说是在暗示宋猜到了犯人,但我觉的只是他又一次感到了无尽的绝望。那些有着平凡长相,无法给人留下印象的脸,就如开场那只蚱蜢淹没在大片的麦田里一样,人海茫茫,隐藏得不落痕迹。这个破不了的案将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烙印,伴着噩梦伤痛和怨恨,无法摆脱,永随其身。

     8 ) 《杀人回忆》的真凶,不是“人”

    01

    提起《杀人回忆》,所有人都会称赞它的结尾有多经典。

    宋康昊转过头,面带惊恐地看向屏幕外的观众。

    仿佛在说:凶手此刻就在我们之中。

    这个镜头确实很震撼。

    但我想说,与之相比,影片的开场同样精彩。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一派平静祥和的乡村景象。

    一个少年在稻田里抓住一只蝗虫,放进透明的玻璃瓶中。紧接着,平静被打破,一具正在腐烂的女尸躺倒在下水道里,身上也趴着一只蝗虫。

    此后警察看向远方,同样一片稻田,已不复之前的祥和。

    这组镜头几乎预演了整部电影。

    它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在这片土地上,极端事件已成为某种日常。

    就像尸体旁不远处,有一群孩子正在放肆嬉闹。

    第二,如果一个社会已经病入膏肓,那么凶手是抓不完的。

    正如少年抓住了一只蝗虫,但尸体上还有一只,那无尽的稻田里还有更多只。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构成了《杀人回忆》的核心。

    它真正想讲的,不止于一个真相缺失、真凶逃脱的故事,而是制造凶手的这片土壤。

    02

    影片改编自发生在韩国1986年至1991年的连环杀人案。

    片中的三个警察,为了调查这起案件,费尽心力。他们一次次锁定目标,又一次次错认凶手,直到最后悲情收场。

    影片为我们真实地还原了他们的生活,并且丝毫不避讳他们在办案过程中表现出的无能与野蛮。

    朴探员是典型的小地方的警察,办案不讲证据,全凭直觉。

    他坚信自己有一双慧眼,能一眼认出凶手。

    每次抓到嫌疑人后,二话不说,和搭档曹探员一通刑讯逼供,逼嫌疑人自证其罪。

    屡屡受挫后,他甚至找大仙儿算卦,问凶手的样貌。

    与他相比,从汉城来的苏探员,手法要高明得多。

    最起码,他具备基本的刑侦常识,也懂得抓人定罪要讲证据。

    他来到小镇后,如一股清流,瞬间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希望。

    但最终,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经历一次次挫败后,正直守法的苏探员竟变得比朴探员还要极端。

    他甚至直接说出:“办案不需要证据,只需要口供。”

    那可是他曾经深恶痛疾的做法,此刻,却言之凿凿。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苏探员的全盘“黑化”?

    这是解读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

    表面看,苏探员是被这桩无解的案件拖垮的。

    他曾经以为,真相完全可以依靠逻辑和勤奋获得。他也确实取得了进展,推断出凶手的作案规律:总是在雨夜,伴着广播里《悲伤情歌》的旋律,专挑身穿红色衣服的女性下手。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能阻止下一起案件的发生。

    当同样的雨夜来临,凶手将再次作案时,他请求上级调动更多警力,得到的回复却是:“所有警力都被调去镇压学生运动了。

    于是悲剧不可避免地再次上演,一个花季少女惨遭杀害。

    这也成了苏探员陷入疯狂的直接诱因。

    至此,我们可以继续深入这部电影了。

    在苏探员黑化的原因背后,实际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

    正是这个黑洞,酿造了所有的悲剧,包括警察的、被害人的,当然也包括凶手的。

    它是什么呢?

    03

    如果细看《杀人回忆》,就会发现,影片明着在讲缉凶,实际暗中处处都在描绘韩国八十年代的社会氛围。

    那里有糟糕的大环境。

    军政府统治下,社会反抗运动频仍。游行、镇压,永无宁日。

    覆巢之下,人人自危。

    这是不安的底色。

    在此之上,又有冷战背景下无休止的“防战演习”、“避难演习”,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还有“灯火管制”,为防止敌人夜晚偷袭,全城所有灯光都要熄灭。

    那是一种“人造的黑暗”,为凶手提供了无形的庇护。

    再往细处看。

    韩国乡村社会,民风彪悍。

    孩子们在尸体边玩耍,犯罪现场一再被破坏。

    由于警员都跑去镇压运动了,导致地方警力不足,办案压力又大,警员们只好胡乱抓人。

    再加上整个国家的落后,技术落后,DNA检测都要送去美国。

    这所有的所有加在一起,就是那个黑洞。它笼罩一切,也黑化一切。

    由此你也就明白,为什么这片土地戾气丛生,为什么真凶得以藏身。

    就像镜头不断呈现的那片汹涌的麦田一样,它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危机四伏,又难以猜透。

    它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如果一个社会病了,谁先抽风,其实是个随机事件。

    它随时可能发生,也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不起眼儿的人身上。

    正如影片结尾,朴探员问起目击真凶的小女孩:“那人长什么样?”

    小女孩淡淡地说:“就是普普通通的样子。

    这才是《杀人回忆》真正牛逼的地方。

    它讲的不是“人”杀人,而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是如何杀人的。

    这样的社会,必然会生出变态的杀手。

    更进一步说:如果“社会”才是真凶,“人”反而成了替罪羊。

    04

    最后简单聊聊最近的新闻:《杀人回忆》凶手原型在时隔30年后,终于被确认。

    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很多人都说:“《杀人回忆》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对此我想说,如果你仅仅把本片看作一个真凶逃脱的故事,这么想没错。

    但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简单。

    《杀人回忆》实际也是部纪录片。

    它记录的是一段历史,一段“社会杀人”的记忆。

    它提醒着每个人,曾经有一段时间,人类是如此荒唐地生活着。

    未来,我们再也不要活成那样。

    这种提醒,永远不该有结束。

     短评

    这并非一个寻求真相的故事,而是关于真到底相如何被整没了……

    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真实事件玩了全世界,电影玩了你,总觉得离真相很近了,而真相却是没有真相。★★★★★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嗨凶手,你也在看这部片吗?送给你的,杀人回忆

    14分钟前
    • 狮子人
    • 力荐

    尽了一切努力的人们,除了忍受过程中的一切痛苦,还必须忍受“事情可能是没有答案”的这一事实。

    18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拍得非常好,是不是传说里的评价太好了,我竟然有点小失望,一直到片尾也没满足。

    22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想到真凶可能会若无其事坐在电影院里面,与电影最后一个镜头里宋康昊含泪的双眼四目相对就觉得好惊悚

    24分钟前
    • 南笙
    • 推荐

    生锈的铁钉斩断穿军靴的腿,切块的桃子夺取穿红裙的命。沾泥土的符咒能够显现犯人的轮廓,巫师般的法眼能够看穿恶人的真容。电台里的歌是靡靡的安魂曲,夜幕中的雨是淅沥的生死符,捉不到的凶手是人性的传染病,无休止的警报是时代的创可贴。拥有一双能够看穿犯人特殊的眼,却看不穿普通,普通最致命。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一部很普通的电影。

    29分钟前
    • 我爱阳光
    • 还行

    不单只是杀人案,韩国在那个时代的回忆也都融在其中,化成了一幅背景

    34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又看了一遍,想当年第一次看这片时,我还恍惚觉得案子都没破就结束,什么玩意儿?!可多年过去,每一次重看,都更坚定地确定它的完美。一个没有找到凶手的故事,编导把它拍得悬疑跌宕而富有深意,看似普通实则卓尔不群,作为热爱电影的人,从这片里会深感电影的魅力

    37分钟前
    • #烧光光#
    • 力荐

    这片给我的阴影才是史无前例好么?5年前大学拉片课上看的,看完了已经半夜12点,我走回寝室腿都抖的站不起来,一年中再也没吃过桃子。奉俊昊和宋康昊联手,真不是闹着玩的,经典至极。

    39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当整个警察局为扣押的是否是嫌犯而陷入一片争吵,那首每次杀人前都会被点播的情歌轻柔的响起,原来外面又开始下雨了——那一刻真是惊悚到无形。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在一个法制混乱的年代里,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和恶魔。

    42分钟前
    • 米拉之落
    • 推荐

    偏向于多人效仿作案,凶手不止一个。最后女学生是小白脸杀的可能性很大!言行逼供了三个人,只有小白脸最态度反抗、眼神一直有特写是充满恨意的,因为他并没有杀人还要被诬陷。出来后在酒馆喝酒,女学生从窗前走过也对他指点议论,让他觉得自己的名声已经彻底毁了洗不清了。所以最后警察媳妇和女学生同时出现他选了女学生。还有下手之前扶着树干的细嫩的手的特写。可能真的是出于报复——既然你们都觉得我是凶手那我就真杀个给你们看看。DNA对不上是因为之前那个真不是他杀的。还有开头第一个案件发生后男主抓了很多个“嫌疑犯”,这里有个细节,几乎每个人都是面目可憎凶神恶煞的。因为男主潜意识认为杀人犯就应该长成这样的气质和模样。然而结尾小女孩说凶手“就是个普通人啊”是个记不住长相过目就忘的路人。每个平平无奇的人背地里都可能是凶手。

    44分钟前
    • 乖乖隆地洞
    • 推荐

    凶手不是某个人,而是那个社会。

    4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那种抓不到、还被调戏的无力感

    4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还好柯南最后没出来

    51分钟前
    • RIVERSDIARY
    • 推荐

    总之一句话,一部让人窒息却欲罢不能的作品,喜欢所有演员的表演,韩国电影的颠峰之作。★★★★★

    56分钟前
    • Q。
    • 力荐

    刚看了这部传说中的神作,为电影极富层次感和寓意的摄影,超强的故事张力和节奏所痴迷,没有结局的故事或许不适合很多人,但电影的故事就是告诉你,如何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迷失。。。

    1小时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配乐用绝了~现实中不了了之的案子实在太多,可电影中几乎很少看到。

    1小时前
    • 恶之花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