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朗读者

    朗读者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美国2008

    主演: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詹妮特·海因,苏珊娜·洛塔尔,Alissa,Wilms,弗罗里安·巴西奥罗麦,弗里德里克·贝希特,马蒂亚斯·哈比希,Frieder,Venus,Marie-Anne,Fliegel,Hendrik,Arnst,Rainer,Sellien,托尔斯滕·米凯利斯,Moritz,Grove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山怪巨魔

    • 角头2王者再起

    • HD国语版

      卸甲归来

    • HD中字

      威龙猛探

    • HD

      木乃伊

    • HD

      监狱风云1987国语

    • HD

      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

    • HD中字

      木乃伊3

     剧照

    朗读者 剧照 NO.1朗读者 剧照 NO.2朗读者 剧照 NO.3朗读者 剧照 NO.4朗读者 剧照 NO.5朗读者 剧照 NO.6朗读者 剧照 NO.16朗读者 剧照 NO.17朗读者 剧照 NO.18朗读者 剧照 NO.19朗读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5岁的少年米夏·伯格(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偶遇36岁的中年神秘女列车售票员汉娜(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饰),后来两个发展出一段秘密的情人关系。汉娜最喜欢躺在米夏怀里听米夏为他读书,她总是沉浸在那朗朗的读书声中。年轻的米夏沉溺于这种关系不能自拔的同时,却发现他自己根本不了解汉娜。忽然有一天,这个神秘女人不告而别,米夏在短暂的迷惑和悲伤之后,开始了新的生活。  二战虽然结束了,但德国对于纳粹战犯的审判还在继续。成为法律学校的实习生的米夏,在一次旁听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过程中,竟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虽然已经事隔8年,但米夏还是一眼便认出那就是消失8年的汉娜。而这一次,她坐上了纳粹战犯审判法庭的被告席,这个神秘女人的往事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逐渐清晰。然而,米夏却发现了一个汉娜宁愿搭上性命也要隐藏秘密。  汉娜最终被判终身监禁,而此时米夏(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饰)与汉娜的故事还在继续……  在2009年初的第81届奥斯卡上,该片共获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5项提名,最终温丝莱特凭借该片折冠当年奥斯卡影后。

     长篇影评

     1 ) 不远离,不原谅,不遗忘

    不远离,不原谅,不遗忘

    深夜又看了一遍《朗读者》,内心惶惶。很想写点什么,但是已经很久没写字了,有点怕。我没有揣好答案就提笔了。因为我想,有时,写下来,也是一种提问。

    从什么地方说起呢?从我没有想象过,一个文盲女人是什么样子开始吧。当她出现在电影里,成为一个形象,一个人物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一个没有知识的女人是这个样子的。她脚步沉重,举止笨拙,表情呆少,在很多时刻,她聚拢脑门上的皱纹,懵然不知又带着怒意。这世界对于她来说,有太多不可解。她的情爱里不带着一丝浪漫的情调,直接而动物。粗鲁,直率,然而熟练,热气腾腾。在夏日阳光下她的皮肤粗糙,像布满了细密金色汗毛的母兽。她用力洗刷他的身体,像洗刷一匹幼马,像洗刷冬天的靴子,像一个洗衣女工。

    但是,不正是因为这些,所以才变得动人的吗?当这样的一个女人,脑子里没有一个精巧零件的女人,聚精会神的聆听朗读,为小说里的情节热泪盈眶,对文学饥渴强烈得一如肉欲,为乡村小教堂里的童声颂唱感动万分,那才是一幅好画面,悄然打动了少年的心。是的,我想,从床上拿出那本书朗读的时刻,情爱变成了爱情。他们是完美的老师和学生,她教授他性爱,他教授她爱情。起码,少年是这么认为。他一定以为,他的爱就像一层金粉,细细的揉搓过这个坚硬粗粝的女人——在很多时刻,她还显得专断和暴戾——淘涣出一个新人,一个带着温柔感官和细腻之心的女人。她是为他重生的,这个想法让他奋不顾身。正因为如此才动人,才比那金色头发红色泳衣的美丽少女,更动人。

    看到这里,我心里很悲哀,为少年而悲哀。很年轻的时候,或者很愚蠢的时候,我们都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只看到自己所相信的。就比如,我们相信,美即是好,爱即是善,直即是真。少年看见粗鲁女人的眼泪,相信她的纯洁,就像她的无知,相信她的朴实,就像她的双手。他相信这位粗陶捏就的女神,有一颗未被发掘的高贵之心,就凭她如此向往知识,懂得羞耻,感受光明。我不想苛责他,每个人都一样,都有美化爱人的能力。爱的结晶能力——就像将一根树枝丢进了盐矿,再捡出来时,结满了洁白晶莹的晶体。于是少年忘记了,那只是一根树枝而已。

    然而,我们都知道不是这样的。一件事看起来美好得不像真的,那么它就不是真的。这桩恋情永远的摧毁了这个人,我们看见,就像暴风雨撼动了一棵栎树,将它粗暴地揪出地面。最可悲的是,我们会变得像伤害我们的人。疼痛是一枚烙印。疯狂的疼痛之后,往往不是自愈,而是,我们从疼痛里学会了某种东西:烙印自己。那个女人将自己的生活切割成不同部分,工作和情爱,过去和现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她永远只归结给自己。而少年长成的男人也如此。他精细的为床伴煮好一个鸡蛋,恰似她有条不紊的清洗牛奶瓶。他将爱情切割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温柔,做爱,尊重,早餐,争吵,洗澡。但是,这一切不会组成一个“爱”字。他对于“爱”已感陌生,就如同多年前,那个少年,对中年女人提到爱,你爱我吧?女人皱着眉头,懵然无知,这个字就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从天花板冷凝成一滴水滴落下来,激得她一哆嗦。她躺在浴缸中,说,爱吧。

    斯蒂芬 戴德利基本上是我最爱的导演,因为他拍的另外两部电影,也是我的最爱。《比利 艾略特》和《时时刻刻》。后者,我从水木丁老师写的影评中,终于听见了那句我想说但是说不出的话:“爱的牢笼”。在《时时刻刻》里,几乎每个人都是另外一个人的囚笼,以爱的名义。那么,在《朗读者》中,自己就是牢笼。

    摧毁少年的当然不是失去爱情本身。很多时候,毁灭我们的,并非爱情破灭这件事。而是对人性本身的破灭。那个朴实,率直,渴望阅读的漂亮女人,怎会是残酷,冷血,毫无怜悯也绝无反省的纳粹刽子手?而恰恰人性就是如此的复杂。拍温情电影的小津和充军中国的小津是一个人,热爱艺术的希特勒和屠杀犹太人的希特勒是一个人。暴虐和善良,冷酷和多情,精美和粗鄙,忠诚和放荡,充满信仰和毫无底线,往往都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当你发现她完全不是你所幻想的那一个人,那么,你还爱她吗?如果说爱真实的她才是真爱,那么你还敢爱吗?

    好的电影,不仅仅展示出人性之复杂,还赋予这份复杂以单纯和统一的气质,让一个人物并不断裂,而是完整。那份复杂于是并不浑浊,而是丰富。是的,对那个女人来说,就是那份懵然无知。无知者无畏,她供认不讳。当她直视着法官,问:“如果你是我,你怎么办?”没有一个人可以回答她。那份坦荡的无知,简直让她无辜。没有人知道那份羞耻从何而来,宁可失去自由也不愿失去尊严。文盲是一个秘密,为此她囚住了自己。她是自己的囚笼,自己的地狱。但是,某种可悲是,正是这个囚笼,正是这份尊严,让她赢得了我的敬意。一个人最黑暗的部分,却也恰恰是她最闪光的部分。懂得有时才是最深的无奈,因为懂得才会明白,她是不可分,不可解,不可改的。

    但是爱她的人不会接受这一点。我们看见,男子颠沛流离的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因为他的灵魂里有了一个永恒的黑洞。他填补黑洞的方法是朗读,为她朗读。他担心她连数字也看不懂,于是在磁带的脊背上画点示意。他又有了少年时集邮的疯狂。我理解成,少年时,那种重塑她灵魂的冲动,此时又回到了他的心头。他们不知不觉成为某种罪恶的同谋。救和赎,是他们共同的功课。洗刷她,即是洗刷自己,她得救,即是他得救。教堂里的那一幕,她蒙恩的面容,就像圣灵感动,他相信她天性中良知未泯。只要点亮那盏灯,自学即自救。知识即是福音,不,爱即是福音。不管男子出于什么考虑,只有一点毋庸置疑:动机只可能是爱。虽然,背负上她的罪,是他为自己设置的囚笼。

    那么,她爱他吗?我看见很多影评都在分析这一点,大多数人倾向于不爱。起码,不是他的那种爱。但是,曾经被打动过吧。被那些亲吻,那毫无一丝杂质的坚定眼神,道歉和泪水,朗读的迷人嗓音,被那年轻的肉体。虽然她知道,她必须把他还回去,还给那个道貌岸然的家庭,还给他的学校和同伴,还给那个夏天水池边某个纯真可爱的女孩。她分割得很好,直到在监狱中再次听到他的朗读。她一定从中感受到某种力量,一种迫切的向上的力量,拽着她冲破了多年的羞耻,战栗着拿起第一本书,拿起了铅笔。

    We found love in hopeless place.

    在绝境之地,她感受到了爱。她没有被放弃,被忘记。仅仅如此,她走出了内心的囚笼,敢于重新面对自己。她盼望他的一点点回音,不仅仅是朗读,而是笔迹。她盼望他的宽恕。没有人能审判她,但是他能。因为他已经变成了她的福音和圣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她不断的反刍往事。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感觉。她泅回时光,重新爱上那个少年。是他教会了她爱情,就像多年前他渴望的一样。她索求浪漫小说,索求那份原本不属于她的精细幽微的情感,那曾经依稀甜蜜过的温暖,那落在腰间的吻。就像女狱卒说的,她不再“坚强”,她变得放纵自己了,她变得像一个解放了的人。是的,这不是那种爱,但是更大更本质。

    我还记得去年冬天上麦基老师的课,他也最爱《朗读者》。提起在监狱里碰面那场戏,他说:“高潮不是充满了动作,而是充满了意义。”你注视过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吗?容貌已经枯槁,头发已经灰白,只有眼睛变成鲜绿色,还没有枯萎的颜色。简单的对白。只是放开了握住的手,只是眼神,但是她明白了,她的答案不是他想要的。她明白了,他的爱,是不远离,不原谅,不遗忘。她以为二十年的牢狱已经为她赢得了赦免,但是在那张桌子上,她明白,远远不够。他守着那个黑暗的秘密二十年,他站在深渊边上二十年。他是她的行刑人。他的爱就是刑具。无知者无罪,他教会她自学,自知,自察,也教会她审判自己。她原本是一个不懂爱的人,所以她也不懂疼,不懂罪,不懂死。她终于学会了爱,明白了爱,也懂得了世间的一切。原来懂爱,是以生命为代价。她为自己设置的囚笼已经打破,但是他的那一个,未曾打破。她的死,是为了释放他们两个人,而不是为了释放她自己。

    她做到了。电影结尾,男人将秘密告诉自己的女儿。有了分享,秘密才成为往事,牢笼才变成栅栏。













     2 ) 生活在别处——《生死朗读》观后感之二

    影片中,麦克在回顾自己失败婚姻、疏远的父女关系时,对自己的女儿说,“我不够坦诚,我对任何人都不曾完全坦诚”。这是成年麦克说的唯一坦诚的话。

    当少年麦克遇到汉娜的时候,他被后者所吸引。尽管汉娜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可是在少年麦克的眼中,她几乎就是一尊女神。这时的麦克,尽管肤浅,却完全是真诚的。他对汉娜的爱慕是由性欲驱动的,但在与汉娜的交往中,这性欲又借着汉娜的推动,把他引领向某种更崇高的东西。少年麦克本能的感觉得到,他和汉娜的关系并不仅限于床第之欢,这种关系让他的整个人生都有了意义。多么美好的爱之初体验!虽然它是不见容于时人的不伦之恋。

    我们可以想象,汉娜的突然消失,对少年麦克的打击有多大。不仅是一段初恋就这样嘎然而止,而且那种由爱引导的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也忽然间烟消云散了,没人给过麦克一个解释。就这层意义来说,我们也许可以指责汉娜对麦克一生的爱情和婚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这只是对汉娜与麦克关系的最为肤浅的分析。无论汉娜曾怎样刺痛过麦克的心,他在对待汉娜时都可以有其他种选择。麦克实际作出的选择,证明了他既不够真诚,又不敢承担责任。

    当麦克在法庭上发现汉娜是个文盲的时候,他本可以为汉娜作证,使她免受终生监禁的严厉惩罚。麦克选择了不作为,一个方便的借口当然是为汉娜保守秘密——既然汉娜本人显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文盲,那么还是遵从她的意愿为好。可是,不要忘了,麦克是个法学院的学生,对他以及周围的很多人来说,这次审判的意义就在于伸张正义。麦克明显看出了其他几位被告是在合伙算计汉娜让她背黑锅,在这种情况下,让汉娜一人承担罪责,显然不符合正义的要求。就此而言,麦克不作为的选择,是一个糟糕的选择。问题还不止于此,我疑心为汉娜保守秘密对麦克来说只是一个应付自己良心的借口,他不作为的真正原因是为自己保守秘密——对一个法学院的学生来说,在中学时代和一个纳粹女看守(而且还是个文盲)发生过不伦之恋,绝对是一件难堪的事情。

    如果说对法庭审判时麦克作出选择的动机只是一种凭空猜测的话,那么麦克给汉娜朗读、录制磁带其实更能说明这个男人的不负责任。麦克并不是在汉娜一被判入狱马上就给她朗读、录制磁带的。相反,那是在汉娜入狱很久以后的事情。当时,麦克的婚姻遇到了麻烦,他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回到故乡。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回忆起了尘封的少年情事,汉娜在他脑海里忽然又鲜活起来。刻薄一点说,他的朗读行为不过是在把玩一颗夹在书中的枯叶,也许看上去他对那颗枯叶呵护备至,但是他珍视的仅仅是自己的回忆,丝毫没有让枯叶复活的意思。

    当汉娜终于服完了刑期,就要出狱的时候。麦克起先并没有打算去见她,后来终于动了恻隐之心以后,在与汉娜见面时候,仍然是一幅高高在上的嘴脸。没有人会指责麦克不再爱汉娜,但是既然作为唯一的联系人去和汉娜见面,麦克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要求汉娜对奥斯威辛的经历作出反思和交待——无论是作为一个曾经的情人,还是作为一个知晓汉娜秘密的人,这样做都过于残忍。这不啻于对汉娜说,“你是个有污点、隐藏过污点的人,你不配得到我的爱。”

    在我看来,汉娜对麦克的回答极为高贵:“在我入狱之前,我从未反思过。现在我怎么想已不重要。死了的已经死了。”这个回答,一方面含蓄的感谢了麦克对他所做的一切,承认了自己在狱中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拒绝了麦克那种虚伪的优越姿态——既然你心中已经无爱,与死人又有何差异,我的所思所感对你已经无所谓,我宁愿不说。 汉娜刚一见到麦克的时候,说他“已经长大了”,而当她最终回应麦克的时候,她叫他“孩子”,这真是恰到好处的鄙视。

    成年麦克是汉娜的对立型人物:他受过良好的教育,refined and polished。影片中两次提到《奥德赛》,不无深意。奥德修斯正是一个心多机窍的人,麦克同样如此。受过教育、有文化的人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往往被过多的纹饰遮蔽,不能或不敢去面对生活的真相。

    用卢梭的话来说,“野蛮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真正的社会人则终日惶惶,生活在别处”。也许,汉娜和麦克正代表了卢梭笔下这“野蛮人”和“文明人”对立的两极。

    文学对汉娜来说是打开新世界大门钥匙,而对成年麦克来说,它只是躲避真实生活的掩体。

     3 ) 朔方的雪

    魯迅在《雪》中写到:“朔方的雪……,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绝不粘连……在晴天之下,旋风乎来,便蓬勃的奋飞,在日光中熠熠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结尾,鲁迅总结这样凄清苍茫的景色时说,“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生死朗读》中这样“朔方的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主人公麦克(David Kross)与汉娜(凯特.温斯莱特)初遇,大雨中汉娜拥抱了这个陌生的孩子,跟他说,“一切都会好起来”,二人分别时雨变成了雪,如粉如沙的雪粒在天空中濛濛扬着,德国小镇青石板的路面在雨雪里泛着乌光,雪落到汉娜头上,她眼角的皱纹细细碎碎,目光跟雪中的天空一样迷蒙。
      
    第二次是八年后,麦克作为法学院学生参加了审判二战中纳粹罪行的听证会,愕然发现当年不辞而别的汉娜竟然是被指控谋杀300名犹太人的战犯。麦克想去监狱探望汉娜,从等候室随探监人群穿过院落进入铁网大门走向监狱的时候,“朔方的雪”再次飘落,雪粒残破,如粉如沙,干巴巴的落下来,周围的监狱大楼,网格铁门,还有穿戴灰扑扑的狱警,画面肃穆,坚硬,冷冽。麦克抬头看从天而降的散乱雪粒,脚步慢下来,终于,还是转身离开。这时候我头脑里反复旋绕的就是那句话——“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
      
    麦克终于没去见汉娜,我知道,那时候,他身体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死掉了。
      
    这死掉的东西,是爱,又不全是。15岁的少年,与一个36岁的女人初尝人事,他卖了心爱的邮票换钱,跟眼角有细密皱纹穿着碎花裙子的她去郊外踏青;他看着她在充满透明阳光的教堂里流泪,以为她是感动于孩子们的纯洁歌声;他坐在小河边看夏天绿色阳光里她半裸着在水流里浮沉,满心温柔的写给她的情诗。他对她的爱,纯粹,好奇,夹杂着对母性的依恋,委屈。他不能理解她的突然离去,他更不能理解她在二战中作为集中营女营的护卫,可以心无波澜的挑选出送去奥斯维辛杀戮的名单,这些犹太人,她们在她眼里都一样,每天都有新人送来,监狱地方有限,不杀这个,就杀那个,都一样,谁都一样。
      
    麦克是纳粹大屠杀后的德国下一代,他想选择去理解汉娜这样间接的刽子手,因为他爱她,他不能接受她本质上缺乏良知的事实;但麦克的同学却言辞尖锐的指出,审判本身就是一种逃避,逃避更为严峻的问题——为什么普通的德国人会去支持纳粹,为什么大众会漠然允许甚至狂热支持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人性的链条为什么突然断裂?理解,我们究竟要理解什么?有什么罪能理解?
      
    麦克不能回答,连他的法学教授也不能回答。他在听证会上听到幸存活下来的犹太作家说汉娜特殊照顾年轻病弱的犹太女孩;但她随即让她们读书给她听,读完了,便送去奥斯维辛。汉娜在法庭上的表现令人心潮翻涌,她对护卫的职责尽忠职守,她坚持的是秩序,是责任;而人的生命,300人的生命,对她来说,并不是天平上做决定的砝码。汉娜有错吗?她问法官——如果是你,你怎么办?
      
    法不责众,法不责众啊。

    我出生的那一年,CR结束没多久。小时候每年过年最爱听的就是大人们聚在一起谈CR往事。姥爷被打成R派关进了牛棚,姥姥被剃了阴阳头,母亲他们兄弟姊妹几个说到这里总是唏嘘慨叹万千。母亲脾气不好,但我记忆中最佩服她的一点是她拒绝跟R派家庭划清关系,在那个狂热的年代里,她仍然固执的要当一个无用的善良人。
      
    我年纪小,听得的故事大多都是断断续续的片段,也许,小孩子在场的时候大人们只说那些轻松的往事吧,什么翘课去垃圾场捡人家扔掉的破布娃娃,翻墙头偷鸡摸狗整吃食,怎么不读书用标语口号蒙混过关,忠字舞红宝书不爱红妆爱武装的黑白照片…… 对我,那是遥远的激动人心的无政府年代,我只能通过王小波,通过余华,通过《平凡的世界》,通过《霸王别姬》,通过《活着》来了解。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会有人为了表忠心将M像章别进肉里,为什么RG小将们能把自己天天见面的老师活活打死?我还问:你是RG吗? 
     
    我的问题让他有些难堪。他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有谁没当过RG?那满火车满火车的南北大串联,TS上十万红旗飘飘,那将政治领袖当神来崇拜的年代啊。但是,三十多年后,我们会因此而去怨恨我们的父辈参加了这场灭绝人性的运动吗?时代的罪,究竟是一个人,一个政府来承担,还是每位参与者的双手都有洗不掉的鲜血?而父辈们手上的鲜血,会不会随着血缘降临到我们的身上?我们的爱,我们的恨,我们该遗忘,还是在矛盾中承担这生命无法承受之轻?
      
    麦克在干涩的风雪里终于没有勇气再见汉娜,而那教堂中罹难的300犹太人中的幸存作家最终也不能原谅汉娜。这部电影《生死朗诵》公映后,导演斯蒂芬•达尔德里接到的最大批评便是他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给残酷的历史披上了温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恶的立场上来描绘汉娜这个人物。这样的评价让我想起了李安的《色戒》所引起的“为汉奸翻案”的大规模病诟。但斯蒂芬•达尔德里终是比李安保守,他没在同情汉娜的路子上走远,或者说,他更为忠实的遵从了原著,将重点放在了代表大屠杀下一代德国人的麦克身上。片中汉娜也说,“我想什么,我感受什么并不重要,死者已逝。”是的,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给过去翻案;回顾历史的全部意义都在于明鉴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理解汉娜,我们必须理解汉娜! 
     
    《生死朗读》原著的作者Bernhard Schlink对群体性的狂热与良知的丧失给出的答案是文学,是知识,这和鲁迅一百年前弃医从文的主张不谋而合;但我想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二战中被洗脑的不仅仅是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普通民众,文革中的RG小将们也有起码的道德基础,而日本,在炮火中推进“大东亚共荣圈”之时更是上下一体的团结,至今不悔。知识的获取,的确能够帮助人意识到历史的罪恶,于是汉娜终于再见麦克时说“我学会了阅读”;但无知并不一定是罪恶的起源,相反,它的作用往往是媒介,如同汉娜的守卫工作,死水微澜,将人性的毁灭从源头一波一波冷漠的传送出去,遇到相似的波纹,产生共振,便造就时代的狂热。
      
    今天的我们可以选择遗忘历史,可以如同剧中麦克的同学抨击的那样,规避背后的真正问题,只审判罪恶的执行人;但狂热的波纹并未消失,冷漠与狂热,这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我在汹涌的“玉米”大潮中看到了狂热,在鼓吹网络暴力的声浪中看到了狂热,甚至在成堆的三聚氰胺奶粉背后工商质监部门冷漠的脸上看到了狂热。对生命尊重的缺失,对人性价值观的贬低,对思考的打压与放弃,这才是最令人心惊胆颤的群体真相,这才是故事背后终于将人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彻骨黑暗!
      
    闷热的影院里我一动不动,浑身无力,目光黯淡。枯坐至演职员表字幕滚动结束,听完大提琴压抑低奏的最后一个音符,默默的,我起身离开。旧金山的冬天多雨,暮色中冰凉的雨滴正细密的倾泻下来。这个时候,我多么希望能看到鲁迅描述的那朔方的雪啊,如粉如尘,旋转而升腾,弥漫太空。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http://aixiaoke.blogbus.com/logs/46238245.html

     4 ) 影片《The Reader》全解读——Warning!超级大剧透,慎入

    影片《The Reader》全解读

    By:JuLeo

        注意!!!《朗读者》在美国的分级是USA:R,属于限制级影片,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美国电影分级制度http://www.southcn.com/ent/zhuanti/fenji/news/200303100147.htm

        《The Reader》并不是一部平铺直叙的影片,我们需要整理清楚影片中的情节,知晓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因此首先呈上

    第一部分 一张年表:

    年份 事件
    1922 10月21日 Hanna Schmitz出生;

    1943 7月 Michael Berg出生;
                  在西门子工厂刚被升职,Hanna却选择加入党卫军,被派往奥斯威辛集中营工作;

    1944 Hanna被派到克拉科夫附近的一所小集中营担任看守的工作,负责每月底选送囚犯送往奥斯威辛;
          冬 小集中营被关闭,Hanna参加向西遣送囚犯的“死亡之旅”;一天夜晚,队伍留宿的教堂遭轰炸起火,锁在门内的绝大囚犯死亡,只有一对犹太母女幸存,包括Hanna在内的6名看守无恙;

    1958 Neustadt,West Germany(西德新城区)
                  Michael第一次遇到Hanna,Hanna救助生病的Michael;
                  三个月后,Michael拜访Hanna家表示感谢,因偷窥Hanna换衣服而惊慌逃走;
                  Michael在电车上看到身为售票员的Hanna,并到Hanna家蹲守,之后二人发生关系;
                  Michael第三次到Hanna家时才问知对方名叫Hanna;
                  Hanna问Michael在学校学什么,Michael开始给Hanna读书听;
                  从与Hanna的交往中Michael获得自信,在学校手球赛中表现出色;
                  在电车相遇后二人因发生误会而吵架,最终和好;
                  Michael卖掉集邮邮票,和Hanna骑车旅行;在外就餐时Hanna拿着菜谱却让Michael点餐;Hanna在那所失过火的教堂里流泪;Michael为Hanna写诗;
                  班上转来新女同学Sophie;Michael为Hanna读《The Lady with a little dog》;
                  Hanna收到升职通知;
                  Michael拒绝了同学们为他开的生日派对,而去与Hanna约会;Hanna不辞而别,从未向Michael提及自己的过去;

    1966 Heidelberg Law School
                Michael选了Rohl教授的讨论课,进入Seminar Group,结识了一位女同学;
                  在随教授旁听一场法庭审判时,Michael发现Hanna因参与过集中营的工作而受审;
                  面对审判长,H发出了让别人难以回答的一问:“换了您会怎么做呢?”;
                  幸存者Ilana Mather著书讲述自己的集中营经历,并在法庭上指证了包括Hanna在内的六名被告;
                  讨论课上一个犹太同学愤怒地指责审判本身就是在转移视线;
                  Michael独自去曾经的集中营参观;
                  人们利用Hanna“认错”的主动性,把责任都推到她身上,以此减轻其他被告的罪行;
                  Hanna拒绝检验笔迹并承认自己写了事件报告从而被认为是看守中的主管,Michael突然理解了Hanna因不识字而自卑,因此造成了她的种种行为;
                  受教授启发,Michael想去狱中与Hanna谈话,但最终放弃,并上了女同学的床;
                  Hanna被认为是主犯而被判终身监禁,其他五个看守被轻判;

    1976 Neustadt,West Germany(西德新城区)
                  Michael与妻子离婚,带着女儿Julia回到母亲家中;
                  Michael朗读《奥德赛》并录音,把录音带与一台录放音机寄给狱中的Hanna;之后陆续寄出其他文学作品的录音带;在听到契诃夫的《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后,Hanna向监狱图书管理员借来这本书与录音带对比学习阅读;

    1980 West Berlin(西柏林)
                  Michael收到Hanna的一封信,明白Hanna学会了写字;
                  Michael继续寄出录音带;Hanna很希望能收到Michael的回信,但是Michael从未给Hanna回过信,虽然他保存了Hanna所有的来信;

    1988 West Berlin(西柏林)
                  监狱的女主管通知Michael说Hanna快出狱了,担心Hanna出狱后的生活会面临很多困难,希望Michael能来关心此事;
                  Michael去监狱中探望Hanna,Hanna见面就说“你长大了孩子”,Michael则问Hanna“这些年有没有好好回想过去?”,Hanna回答说“死者已矣”,Michael又问“我不知道你学到了什么”,Hanna说“孩子,我学会了阅读”,二人低调地分别;
                  在Michael给Hanna布置新家的时候,Hanna没有整理自己的东西准备出狱,而是自缢了;
                  Michael遵照Hanna的遗嘱把茶叶罐和钱转交给现在美国纽约的犹太幸存者女儿Ilana,小时候有一个值钱的茶叶罐 现在家有古董与现代艺术品且穿金戴银的Ilana表示“从集中营里你什么也得不到”拒绝宽恕Hanna,只收下了空罐作为战利品,Michael只好做主把被拒收的钱捐给犹太人扫盲组织。

    1995 Berlin,Germany(德国柏林)
         影片开始 Michael与一个女友分手;
                  Michael身为律师出庭为人辩护;
                  晚上八点上大学的女儿Julia从巴黎来柏林看Michael,Michael与女儿存在多年的隔阂消融;
         January(1月)
         影片结尾 Michael带女儿来到那所失过火的教堂,在旁边墓地中的Hanna坟前,开始讲述起自己十五岁那年的经历……


    第二部分 细微之处见高下

     1“Hanna是文盲”的五条线索
    “Hanna是文盲”的线索1:Hanna的邮箱“SCHMITZ”(左上)处没有信件。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1.jpg
    “Hanna是文盲”的线索2:Michael的书本上应该写有自己名字,Hanna却不知道来者名字。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2.jpg
    “Hanna是文盲”的线索3:Hanna自己从不读书只听Michael读,这是一条贯穿剧情的主线。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3.jpg
    “Hanna是文盲”的线索4:Michael要给Hanna看导游书,Hanna把书推到一边没看。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4.jpg
    “Hanna是文盲”的线索5:Hanna拿着菜谱不看让Michael点。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5.jpg
    看着识字的孩子们,Hanna表情很难看。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6.jpg

     2“能学到什么”的两种问答
     教授发问:"If people like you didn't learn form what happened to people like me." 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7.jpg
    Hanna的回答:“What I have learned kid,I've learn to read!” 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8.jpg
    犹太幸存者说:“Nothing comes out the Camps!” 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9.jpg
     
    3“两个签名”的对比
    Hanna学习阅读前的“签字”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10.jpg
    Hanna认字后写得一手像个孩子似的字体 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11.jpg

     4“犹太幸存者”的生存状态
     看脖子上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12.jpg
     看脖子下和身后 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13.jpg
     看双手腕上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14.jpg
     看看远处那个“烧鸡”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15.jpg
    She said:"There is Jewish organization for everything!"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public/p27366056-16.jpg


    第三部分 阅读书目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

    Anatol by Arthur Schnitzler
    《阿纳托尔》【奥地利】施尼茨勒

    David Copperfield by Charles Dickens
    《大卫·科波菲尔》【英国】狄更斯

    Der Vorleser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Diogenes Verlag AG
    本电影的原著Der Vorleser,作者【德国】Bernhard Schlink

    Doctor Zhivago by Boris Pasternak
    《日瓦格医生》【前苏联】帕斯捷尔纳克

    East Coker,Four Quartets by T.S.Eliot
    《东科克》《四个四重奏》【英国】艾略特

    Emilia Galotti by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爱米丽雅·迦洛蒂》【德国】莱辛

    Epodes by Horace
    《抒情诗》【古罗马】贺拉斯

    Intrigue and Love by Friedrich Schiller
    《阴谋与爱情》【德国】席勒

    JAWS by Peter Benchley
    《大白鲨》【美国】本奇利

    Lady Chatterley's Lover by D.H.Lawrence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英国】劳伦斯

    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 by Anton Chekhov
    《带小狗的女人》【俄国】契诃夫

    The Metamorphosis by Franz Kafka
    《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The Odyssey by Homer
    《奥德赛》【希腊】荷马

    The Old Curiosity Shop by Charles Dickens
    《老古玩店》【英国】狄更斯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y Ernest Hemingway
    《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

    Tintin - The Seven Crystal Balls @ Herge/Moulinsart 2008
    《丁丁历险记之七个水晶球》【比利时】埃尔热

    To an Army Wife,in Sardis by Sappho
    Sappho,A New Translation by Mary Barnard
    《致士兵的妻子》【古希腊】萨福

    The World of Yesterday by Stefan Zweig
    《昨天的世界》【奥地利】茨威格


    第四部分 20世纪的德国

    要想更好的理解影片传达的思想,我觉得最好了解一下20世纪的德国历史(《德国现当代史》http://baike.baidu.com/view/1861573.htm

    显示图片的版本http://www.douban.com/note/27366056/

     5 ) 十六岁那年的夏天

    虽然标题这么写了,但如果这仅仅是一出十六岁夏天的故事,那么Oscar的挑剔的评审们也不会把它列入最佳影片的角逐名单。 当初我在一所美国大学学习日本历史的时候,一个韩国助教这样问我们,亚洲战场的元凶到底是谁:是天皇还是政府,是国民还是军队,亦或是,如日本右翼认为的,是欧美列强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迫使日本不得不走上绝路?也许在欧洲,诸如很多对于这一部分历史存在盲区的朋友们来说德国人并没有回避这个责任。我们看见的是勃兰特(感谢jade同学的更正)在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的双膝跪地;以及在柏林,以Gretel Bergmann命名的体育场馆。这个国家是要以总理下跪来认错,以拥抱所有族裔的运动场来纪念当年希特勒千方百计要封杀的德国犹太裔女子跳高世界冠军,如此的胸襟和海量,难道还不能打消那些怀疑者的顾虑吗?我说,仅仅是这些,还远远不够。2008年有两部杰出的电影,从德国人的视角出发,从内向外来重新看待这一场60余年的灵魂救赎。 Valkyrie让德国人第一次几乎可以用自豪二字来向这个世界呼唤,在德国内部,也有反对独裁,反对屠杀,反对战争的正义之士。他们的计划如果实现,数以百万的生命就可以从枪口下被救回。值得关注的是,当这部"德国爱国影片"即将上映的时候,德国媒体却开始闹得沸沸扬扬,因为男主角Tom Cruise的信仰,Scientology,在德国是不被承认的,是违反德国宪法的"邪教" (Sekte)。 这从一个局部反应了德国主流社会在战后的普遍心理。他们在战战兢兢中度日,唯恐被邻国认为检讨得不够彻底,这不仅是一种对于战争本身的检讨,推而广之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德国人认为可以检讨之处。 本片中的Michael在首次踏入法院之前与教授的一番对话,讲述了警察戒备森严,防范的是支持或者反对这六个受审的女守卫的舆论双方,就充分说明了以上的观点。然而这里有一个很浅显而又深邃的问题,也许很多人在观看本片时已经发问,或者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或者仍然困惑于Hanna的选择。为什么,她在法庭上,不肯低下头颅,承认自己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这难道,比承认自己是一个杀害了300多名妇女和儿童的凶手,要来得更为艰难吗? 我觉得这才是原著作者所希望读者们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释起来一点也不复杂,就如同今年早些时候德国老太太Angela Merkel呼吁国民要放弃民族仇视和岐视一般,德国人在自己最需要检讨的环节上居然掉了链子,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一颗民族高傲的头颅 德国人在一战前的识字率就超过了90%,一个如此“高贵”的民族,怎么可能在连导弹都研制出来的年代里,还存在着目不识丁的人?这个畸形的社会能容忍这样的一员吗?这位曾经进入西门子,转而进入SS ,战后在公交公司晋升,一直优秀地工作着的Hanna,到底是为了什么才频繁地更换职业?作者恐怕不仅是要抨击纳粹当局疏忽了千万个Hanna的小学教育而把心思都用在战争机器上那么简单吧。 德国人,你们何时才能低下那颗高贵的头颅? 政治上所要披露的问题,其实已经借由Michael法学院的同学,在观摩了第一次审判后宣泄殆尽了。错的,显然不是千万个在集中营里本分工作的Hanna。她如果良心泯灭,那也是一个时代的泯灭,一个国家的泯灭。沙丘之中,如何开出洁白的莲花?一个时代的过失,不应该只交由几个Hanna去抵罪。以五步笑一百万步,把没有开启教堂大门的Hanna换做开启了整个东亚战争的东条英机,恐怕很多人的风度就不会如片尾的女作家那样儒雅含蓄了。 ------------------------------政治和爱情的鸿沟线------------------------------ 这部影片,以及原著,假如只是要讲述以上这样一个"富有政治教育意义的革命故事",那么片名就可以简化成,Reading,而忽略了爱情这条主线本身。我们在钦佩Kate Winslet醇酒般的演技时,也不要忽略了第一人称,Michael,the reader。在这个从十六岁的夏天所展开的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发展到最高潮的时候,他夜以继日地录制着一卷卷卡带,当Hanna在狱中打开那第一盒包裹时心中的五味杂陈,这个设计,可谓巧夺天工。这里省略了多少不必要的语言文字,你只需要看见这些卷卡带,一切就都尽在不言之中。这才是伯牙子期的故事,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明白的Hanna的苦楚。 我知道那份记录不是你写的。 我一直深爱着你,从没有变心。 现在我能做的,也就只有念书给你听了。 你最喜欢听我念书,不是吗? 我会一直默默地念书给你听。 然而当男女主人公在监狱里重逢时,当我落下大颗的眼泪时,Michael将手局促地回抽,这映衬了他在22年前的那个下雪天,在监狱门口扭转的身躯。这是多么无助的一个转身,在一个雪天,虽然雪并不大,气氛尴尬;再往前8年,他16岁的那个初春,也是一场小雪,天作之合,被她拥抱在无助的一刻。24岁的Michael,有着一颗和他在46岁时一样,渐老的心。 他为什么不当庭作证?他为什么探监途中折返?他为什么要把手抽回?他又为什么,在对他的挚爱做出以上这一切不可思议的举动时,更不可思议地,经年累月,一卷接一卷地默默地录制着读书的声音? 这是一份尴尬的爱情,而它终将在一个无奈的寓言里做终: The Lady with the Dog,契科夫让对于婚姻不忠的男女主人公坠入了彼此的爱河,却最终对于两人的未来一筹莫展。 16岁时的他,可以近乎毫无顾忌地当街拥吻35岁的爱人,回击店员对于他"母亲"的祝福;可以在小教堂里和她相视着孩子们,露出天使般甜美的笑容,却不知Hanna泪水的深意;可以放弃美貌的同学和生日宴会去为她朗读下一本书。当这颗心看见一个空荡荡的房间时,他就开始渐老了。自此之后,他始终没有释怀。他所不能释怀的,是震惊于审判席上的恋人,居然在父辈的战争里(他不去参加父亲的葬礼,暗示了他父亲在战时的作为,以及他对于这一部分的是非曲直的困扰),是这台机器中的一枚螺丝;更多的,也是,他对于一直以来,她把这一切的秘密掩埋在心底的一种谴责。 然而很多年之后,经历了婚姻挫折的他,以及那颗渐老的心,始终不能放下的,还是那个在诀别前用肥皂为自己搓背的Hanna。当镜头切换到监狱里,裸背的Hanna用同样的手势给自己搓背时,我的眼泪夺目而出。正是这颗挣扎在渐老中的心,让审判时绝望与无助的Hanna,在狱中重新燃起了爱与生的希望。在这十数年的狱中生活里,所能支持她的生命的,唯有爱人的声音,仅此而已。 Hanna在最后的见面时对Michael说,在审判之前,她从未审视过过去。在22年的囚禁生涯中,她所学会的只有阅读而已。 这真是一个弥天大谎。她至少,也学会了拼写(这不是一个笑话)。 如果观众们只是认为,她终于醒悟了读书识字的必要,以弥补她一生中最大的耻辱,那这充其量也就是一部三流剧本。Hanna所迫不及待地,在她学会认字之后,便是辛苦地一笔一划,用粗陋的字体,给爱人捎回她的心声。 她以前总是被动的,紧闭心房。她聆听他的读书声,聆听他出游的计划,聆听他点的午餐,聆听他的诉苦和抱怨。她很少用语言去表达她的感情,因为她做惯了一辈子的听众。即使偶尔开口,仅也只掷出You don't matter enough to upset me这样恶毒的字眼。这是一个时代的罪孽,造就的是只需要聆听和顺从的机器! 那么信纸上这几个苍白无力,蹩脚丑陋的字母,所连成的恐怕连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写得更为高明的句子,所要发出的讯息,就比千金还重。她曾经无奈地不辞而别; 但现在,她回来了。是他的声音,彻底打开了她的心扉。 然而,出狱时的Hanna已经66岁。她在狱中度过了生命最后三分之一的时光。这也许是她一生中最美的时光。Michael的猝然抽手,让她从美妙的回忆中回到无奈的现实。再出去,做一个裁缝,接受社区救济,去图书馆阅读,与她都毫无意义。审判之后,对于战时自己的作为,她一定是有了不少的悔悟;更多的自我审视,恐怕来自于她对于最后十几年之内两人之间爱情的感悟。她也许不能原谅自己在战时的所作所为,更多的不能原谅,也许是她在多少个瞬间与这一份可贵爱情的失之交臂。于是她用这些本教会她读写的言情小说,做了她黄泉路上的垫脚石。这些字,她曾经镌写在信纸上,也永远铭刻在两个人的心里。 犹太女作家毕竟不是被一名只在审判时诚实到近似张狂的纳粹女凶手所感动,才接受了她的小茶叶罐,而是被Michael眼神里的那份至真的感情,以及夺眶的泪水。 这一颗渐老的心,终于在片尾,面对曾经疏远的女儿,在挚爱的墓前,又焕发了新生。 I'm not frightened. I'm not frightened of anything. The more I suffer, the more I love. Danger will only increase my love, will sharpen it, will give it spice. I will be the only angel you need. You will leave life even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entered it. Heaven will take you back and look at you and say: "Only one thing can make a soul complete and that thing is love."

     6 ) 你永远也不知道你对我的影响有多深

    他们之间的感情,真正的说起来只是年少时侯的一场荒唐性游戏而已,如果单纯的看,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不道德的一种行为,就是一个16岁的少年和一个36岁的妇女的不断做爱过程。

    可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么美丽,因为男主角是英俊的,女主角是美丽的?因为在他们做爱过程中他们朗读的那些世界名著,荷马的《奥赛罗》,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

    那个激情的夏天,游泳池,文学名著,一间卧室和客厅在一起的屋子,一个美丽的女人。
    这就是machael的16岁的夏天。

    每次他们吵架都会是machael先道歉,因为他爱她,他离不开她,“光是想想就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这种激情的爱让machael饱受折磨和痛苦,HANA说她并不在乎他,一点也不,在他生日那一天,并且偷偷的收拾东西离开。
    导演并没有说明machael到底是怎样的痛不欲生,他只是让machael在那个天然游泳池边,慢慢的脱掉自己的衣服,并且将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那里,然后跳了下去。

    当十年后,machael再见HANA的时候,他已经是法学院的实习生了,英俊挺拔而又才华横溢,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并且和一起学习的tuerbeg暧昧着。
    可是当再一次见到HANA时他彻底傻掉了,那是在审判纳粹的法庭上,Machael是去旁听的实习生,而HANA却是作为被审判的纳粹战犯,法庭指控她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守时杀害了300名犹太人。

    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那时候的machael在角落里不停的抽烟,他那深邃的眼神中全是忧郁,像是一个王子。人声嘈杂,来来去去,全部知道他心理的悲伤。

    他掌握了她的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关乎到她的审判结果,所有的那些看守都指责那封关于烧死犹太人的报告,她也最后承认了,而这无疑将证明,她是杀害犹太人的主谋。
    可是他知道,她根本不识字,她是个文盲,所以才要求她在做爱的时候给她读那些名著。

    他老师说,单从道德的角度,他也必须向法庭说明这些信息,这是必须的。
    可是他知道,她不会愿意的,这有关于她的尊严,她不会愿意的。

    最后她被判终生监禁,而他和tuerbeg结了婚,并且有了一个女儿。可是他甚至不愿意在做爱之后和tuerbeg睡一起呢,他并不爱她。

    七年后,他和妻子还是离了婚,让女儿和母亲一起生活。
    而他自己则在一个大房子里,孤独一人,里面放满了书,所有的文学名著,希腊的,俄罗斯的,英国的,他在每一个晚上读着那些文字,录下来,放在那些磁带里,然后寄到看守所里,给她。

    她开始时是觉得惊讶,然后慢慢的对这些文字形成了依赖。她在那个鸽子笼一样的小监牢里一遍遍的听着那些朗读,并在每时每刻回忆起这些情节而觉得生动。
    她甚至也开始自己学习读书,第一次去阅览室借的是《带着狗的女人》,那时候她还很羞怯,胆小,但是拿到那本书时,她很兴奋,对着MACHAEL的朗读,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学习着。
    她学习得很辛苦,但是这成了她单调的监狱生活的唯一动力。
    慢慢的,她甚至能给Machael写信了,虽然只有一两句话,字母拼写也有错的。
    而在每一封信里,她都称呼他Kids,就像她称呼十六岁的他一样。
    可是她不知道,他已经梳着背头,脸上满是沧桑,已经是一个大律师了。她不知道他已经长大了,长的得她也认不出来了。
    她只是还记得那个羞涩的生气的,给她念书的十六岁青年,那个青年是她在监牢里坚持下来的动力。

    二十年后,她出狱了,监狱里的人希望他能把她领回去,因为她唯一的联系人就是他了。坚持了一个人生活了这么多年,以给她念书作为生活全部内容,可是,到了这里,他却怯弱了。
    他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么多年之后的她。

    当他们在餐厅见面时,冷淡客气得就真的像一般朋友,那时候的她满头白发,脸上也全是皱纹。
    而她也不认得他了,他的精明干练也许让她觉得可怕,他再也不是n那个青涩少年了。
    对于他的安排,她说,谢谢,十分感谢。

    但是那个晚上,她却自杀了,对于machael她只是希望他能把自己留下的钱交给那个犹太女孩,那个写了一本书,然后让她入狱的女孩。

    machael顿时哭了,一个四十岁的大律师,哭得泪流满面。

    后来他用这些钱捐了一个读写机构,帮助那些人读书识字。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人性,还不如说讲的是文学的重要性把,那个编剧或者说那个导演是在让大家回忆起那些文学名著,那些小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这个女人HANA,一个爱好文学的人,我们怎么忍心责备她呢,她是一个慈悲的人,将一个呕吐的男孩送回家,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不论在怎样的条件下,她都需要文学,文学是她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即使在集中营,她还是让那些犹太人去给她念书。
    一个文盲,却这么热爱文学,是不是让我们这些识字的人汗颜呢。

    导演,是在向那些他热爱的名著致敬吧,
    奥赛罗,带小狗的女人,
    我记住了这两个名字。

    另一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了,时间的坚持,一辈子的高度,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为这个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总有一种紧迫感,总有一种珍惜感,谁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空空的思念着一个十六岁的女人。
    每天给她念书,然后寄给她。
    不要家庭,不想别人的看法,只是在孤枕难眠的时候,想念起那个十六岁的夏天。
    谁能做到这样?
    时间和坚持,让一切沉淀下来,让这个浮躁社会的人们从心里感动,就象我。
    我计算着时间,并且相信着时间。

    王菲问我,你相信时间吗?
    我说,我信,时间培养出来的是感情,是切切实实的感情。
    也许我可以尝试着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去爱一个人,去永远坚持着爱那么一个人,不要改变,即使为此付出所有,我都愿意。
    可是,首先是那个人的问题,我会找到那个值得的人吗?我会怀疑吗?我会倦怠吗?
    我想保持着对生活的新鲜感,我永远好奇,永远期望着另一个人的出现。
    对于此,我无话可说。

    只是见到张时,我还是会心里头悸动一下,事后还是会记得当时我们在哪儿遇见的,当时的天气,当时我说了什么,他说了什么。
    虽然,只是匆匆的那么一过。
    我会记得那种感觉的,但是我不会做什么了,不会做什么的。




     7 ) 羞耻与谎言

    如果十五岁的你热恋上中年独居女邻居,与她的恋情即便在你们分手后还深深影响着你。然而八年后情伤未愈的你突然发现她竟是一名刽子手,而你的证词能使她免遭终生监禁,你,该怎样做?

    这是The Reader呈现给我们的难题。

    对Holocaust的控诉、描述和反思,电影中我们已经拥有了诸如Schindler's list, The Pianist,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The Reader?

    从这几部电影的主要角色身份来讲,Schindler是与德国军队做交易的一个德国商人,他本身并不属于集中营体制的一份子。The Pianist 则是victim的一员,是受害者的视角。而The Reader里的Hanna,她却是集中营雇佣的一名女看守。换句话说,她是集中营这个丑陋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当她受命拣选女囚犯,把她们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去受死时,她没有怀疑过、更没有挑战过这个命令的合理性。当关押数百犹太人的教堂起火,她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维持秩序、防止囚犯逃跑”,而不是开门救命。在她看来,她只是do her job,谈不上犯了什么罪。那么多人烧死了,她内疚吗?也许,否则她不会在那间乡下教堂里无法抑制地流泪。可我们看到,在她的观念里,那些受害者是犯人,死了固然可惜,放出来却更要不得!The Reader拷问着我们的灵魂:是什么使得她,一个普通女人,面对屠杀如此冷漠?是什么让她服从命令高于尊重人的生命?是什么使得一个在生活里能援助他人爱护他人、一个喜爱文学聆听朗诵的人变成法西斯手中好用的杀人工具?

    当二战的硝烟逐渐散去,当法西斯被历史拉下宝座,当战后德国的民众大梦初醒、大呼上当,谁来告诉他们,为什么他们会被集体深度催眠?是什么让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相信自己的良知,而相信一个政党编出的神话?狂热的信仰、随波逐流的“do my job”,是一句“上当受骗了”或者“当时太年轻”,可以解释的吗?当年曾对犹太人犯下罪行的德国人,又如何在漫漫长夜面对自己的内心呢?

    但The Reader对灵魂的拷问并不到此为止。对法西斯铁鞭下德国人民族性的探讨只不过是这部杰出小说主题中的一部分,一个更为深刻的主题,我认为是关于羞耻和谎言。电影(小说)进行到最后,Hanna深埋于内心多年的一个秘密被逐渐揭示--她原来不会阅读,是个文盲!而她明显为此感到羞愧。她结识Mike的动机不能说是完全纯洁的,正如Mike在她身上找寻的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爱”一样。如果Mike寻求于她的是性的刺激和对成熟女人的迷恋(甚至有点恋母情愫),那么她在Mike身上寻找的除了性,当是能驾驭知识(阅读)的权力。在她那看似果断利落的成熟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不自信的羞耻的心,她羞于做自己,她羞于承认自己是个文盲。这个弱点被她用层层表象包裹得滴水不漏,甚至愿意让她以自由为代价来维护。她给自己创造了一个阿喀琉斯的脚后跟,然后带着这个秘密的弱点走完一生。她以为那脚后跟的秘密是不会阅读,但她却不知道,她真正的弱点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多么可悲的人!同样,Mike 也为发生在自己与Hanna 之间的一段情感到羞耻,特别在得知Hanna是法西斯阵营中的一员之后。作为二战后对法西斯有着特别反思能力的一代,他无法释怀自己与法西斯成员有染,而后者还深深影响了他的情爱生活。他原本可以出面作证,还历史一个真实的本来面目,使得Hanna脱离终生监禁之灾,但在说出真相面对羞耻与保持沉默求得体面之间,Mike做出了与Hanna一模一样的选择。

    个人尊严与羞耻感乃一枚硬币的两面。内心有着深刻羞耻感的人,往往外表会表现出特别的自信和尊严。这样的人也常会为了维护住自己的高大形象,不惜以谎言掩盖内心的羞耻。内心藏有的秘密越多,他们需要的遮羞布也就越大,拥有权力(以获取安全感)的欲望也就越强烈。据说希特勒就是这样。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经受过很大的创伤,而他在成年后攀上权力高峰后表现出的趾高气扬、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也许恰恰倒映出他内心深刻的不能为人知的羞耻感。The Reader在拷问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我们是否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是否敢承认,我是文盲?是否敢掀起裤脚让人看没有烧到的脚后跟?内心的羞耻感从何而来?谁界定什么是羞耻、谁需要羞耻?承载着深刻羞耻感的民族又能给人类历史造成怎样的恶果?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才能培养出体格与人格都健全的人民?

    The Reader 对迫害者形象的改写也非常独特。在Schindler's list和The Pianist里,迫害者都是身着纳粹军装的军人,双手沾满犹太人鲜血,杀人不眨眼的恶魔。The Pianist出现了一个音乐爱好者纳粹军官,一个能与作为正面人物的钢琴家在音乐世界里心灵相通的敌人,已属难得,但The Reader走得更远,它呈现出前述片子都不曾呈现的迫害者的形象:一个看似充满母性的、丰腴美丽的、没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女人。想想吧,没有类似 Hanna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参与支持,法西斯何以能上台?何以能一手遮天?何以能在众人眼皮子底下进行大屠杀?并不是所有魔鬼头上都长两只角,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心底的魔鬼,也并不是所有的魔鬼从一开始就是魔鬼。前几天看Marcel Ophuls的The Sorrow and the Pity,里面采用了大量二战时法国维希政府的资料片段,看得我那叫一个大跌眼镜。法国面对希特勒的铁蹄不战而败,是很多战后法国人都不愿提起的羞耻。当年德国军队还没过来,法国资产阶级舆论倾向已经一边倒,高高挂起免战牌,打出小白旗,主战派则被抓进大牢,靠越狱才得逃生。而二战时法国人对犹太人的迫害和践踏,也不是一般的残酷。我看到希特勒乘坐的火车经过法国的车站,法国女人身着制服,争先恐后地与希特勒握手亲吻,追着火车奔跑,唯恐落后。而希特勒却评价说,法国女人太没格调,一群烂货。和她们生出的孩子会乱了我们的高贵血统。不许和法国人通婚!我们经常说,法国人有革命传统,法国人有革命精神,谁能想到,法国人的奴性也并不亚于经常遭受批判的中国人呢?!

    电影The Reader挑选Kate Winslet扮演Hanna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动。Don't get me wrong,我不是winslet的粉丝,但约两年前,当我站在某个书店角落一口气读完The Reader这部小说时,浮现在我头脑里的Hanna几乎就是Winslet的样子 -- 身体丰腴,身量较高,容貌姣好,眉目间带一点近于阳刚的坚毅,金黄而浓密的卷发服帖地向后高高梳起,行动利落而干净。总之,一个经历过二战的有故事的中年德国女人。Winslet身上那种男性的阳刚与女性的柔美结合的双重气质,正适合这样一个角色。

    改编自好小说的电影很难讨喜,因为电影有时间限制,必须在一两个钟头内把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呈现出来,同时去掉导演眼中不重要的枝节。小说不一样,它可以尽情发挥,上天入地,篇幅不限,所以能提供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和细枝末节的感受。但The Reader是一部改编得很好的电影,几乎对原作亦步亦趋,原作的精华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Winslet尤其出色,除了老年的妆化得不甚逼真之外。另外,她的眼神太犀利太明亮,满脸皱褶都掩饰不住她的容光焕发,这算是一个败笔。也许导演也看出这个硬伤,给她戴了某种隐形眼镜,眼神变得浑浊起来,算是弥补了这一缺陷。电影结尾有点拖,竟然有两次我都以为电影到此结束了,却在fade out之后重又上演新的片段,让人颇有点不耐烦,恨不得拿把剪刀上去咔嚓一声剪掉累赘的部分。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好电影,希望金球奖评委当好伯乐,给千里马应有的荣誉。

     短评

    爱煞凯特逐渐老去的眼角与眉梢。情恋与爱欲,唯有她的眼角眉梢才能将闪现的一切不可能全然变成了一种可能,即便面如枯槁,依旧是迷住少年人的优雅与魅力。

    5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我们最终原谅那个少年,因为知道那也是我们人性同样存在的软弱。

    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上、下部跳tone太厉害。影片末尾真是累赘至极。有一个镜头很美,汉娜离开后,麦克在湖边,他脱了衣服,把脚放到湖中,幽幽的湖水裹住他苍白的脚。这个镜头很独特。(为什么独特我说不上来,我只能感觉到。应该要把抽象的感觉化为理论的东西,我仔细想想。)还有,汉娜到底有没有罪?虽然良知薄弱,但片中教授说到,主导我们生活的是法律,法律要的是证据。道德虽广,但毕竟抽象;法律狭隘,但约束力强。在当时法律来看(纳粹时期),汉娜没罪,她遵守规定,以看守犯人为责任,但是泯灭良知。

    13分钟前
    • 苏更生
    • 推荐

    要不是那天的呕吐,也就不会有这么一段爱情。

    18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看了爱乐之城,毫无感觉,还以为自己麻木了呢,翻到这部片子,一对比,才知道不是我的问题

    19分钟前
    • 阿妩
    • 力荐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为人知的秘密,甚至可以为了保守它而付出一切,而这些做法经常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

    24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Hanna其实不在乎自己。一个人如果没有在乎的东西,也不在乎她自己的时候,真正了无牵挂,她就可以非常决绝。她的自杀应是情理当中的而michael这个角色让我觉得他怎么这么糊涂,一直与两人见面时,那番犀利的话还有沉迷的糊涂的一生,到了女猪脚死后的最后才真正觉醒....

    2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在他渐老的心里永远住着那个15岁的朗读少年,如果生命可以定格在那个夏天该有多好。之前的任它错过,之后的不重要了。文学部分略单薄...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人因羞耻感而保有秘密,却又因秘密而困锁,但又因坚守秘密,留有一份尊严。难以言述的电影。

    30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对于失望这个东西,除了无奈还能抱有什么。

    32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还好她选择了自杀……

    34分钟前
    • Miss Lucky
    • 推荐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后又一部性启蒙电影,探讨了战争和人性,罪恶与救赎。

    3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她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一名女管理员,她喜欢听别人朗读,她宁愿背黑锅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她在20年的牢狱生涯里听着录音带一个字一个字地自学。她在被刑满释放的前一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因为不识字放弃了公交车办公室的工作,误入纳粹歧途。抛开所做之事来说,她确实只是在做一份她觉得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可以说她也很有责任心。只是这份责任心用错了地方,而她全然不自知。她在法庭上也诚实地说出一切,却被坏心的同事共同指责为祸首。或许她认罪,也是一种自我的惩罚。我们都该庆幸在酿成大祸前知晓世事,庆幸平安地活过了这么些年。火车通过黑暗隧道转换了男主年岁,此去经年凯特苍老花白。你一生平淡婚姻不幸,我一生辗转牢狱未嫁他人。岁月弄人。以我的离去,将故事停留在遥远的美好。

    38分钟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

    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也就越强烈,这是同一种感情的两面。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为了守护秘密,你会走多远?

    43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只有一件事可以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男孩流着泪的脸经过隧道的阴影,变成了男人,但对她的爱从未消逝,从十五岁开始,一直到她死。甚至他死。

    4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我看这片时心态很恶俗。

    50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文盲的悲剧

    5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终于有从另一个角度看纳粹的电影了。人性的愚笨,执着,甚至荒谬,却又是那样的自然,值得同情,甚至是值得尊敬的。这是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里面我认为最有深度和内涵的片子。Winslet的表演也相当棒,把一个低层劳动妇女的善良与粗犷刻画得入木三分。

    59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Only one thing can make a soul complete, and that thing is love.

    1小时前
    • 小儿勾
    • 力荐

    2008剧情类年度最佳!“我什么都不怕,越是痛苦,我越是喜欢,危险只能让我更加爱她,能让爱升华,带给爱趣味…只有一件事可以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肥温演技的完美之作,史蒂芬·戴德利没有让人失望。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可以讲述的如此曼妙与深刻,爱真的可以超越一切。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