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鸣梁海战

    鸣梁海战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韩国2014

    主演:崔岷植,柳承龙,赵震雄,晋久,李贞贤,权律,大谷亮平,李成俊,金明坤,鲁敏宇,金太勋,朴宝剑 

    导演:金汉珉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战略大作战

    • HD中字

      角头外传:浪流连

    • HD

      劫持游侠

    • HD

      神话

    • HD

      四大名捕2

    • HD中字

      卫斯理之老猫

    • 更新HD

      武林大战之龙闯天涯

    • 更新HD

      九面怪侠

     剧照

    鸣梁海战 剧照 NO.1鸣梁海战 剧照 NO.2鸣梁海战 剧照 NO.3鸣梁海战 剧照 NO.4鸣梁海战 剧照 NO.5鸣梁海战 剧照 NO.6鸣梁海战 剧照 NO.16鸣梁海战 剧照 NO.17鸣梁海战 剧照 NO.18鸣梁海战 剧照 NO.19鸣梁海战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597年的朝鲜王朝危机四伏,朝鲜海军主力随着大将李舜臣(崔岷植 饰)被贬而遭受巨大打击,军纪溃散,只剩少量军舰。而倭寇伺机派出胁坂安治(赵震雄 饰),协同令人闻风丧胆的“海贼王”来岛通总(柳承龙 饰)的海盗军共同出击,势必攻克汉阳。危急关头,李舜臣力排众议,决定率领仅 剩的十几艘军舰前去鸣梁海峡迎战倭寇。李舜臣先是派遣部下任俊永(晋久 饰)去敌方汇合卧底俊沙(大谷庆彦 饰),又重振军心,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气概,号召与倭寇决一死战。 决战开始,李舜臣身先士卒,死守血岛,击溃“海贼王”好几拨先遣军,关键时刻任俊永的哑妻(李贞贤 饰)读懂他的唇语发挥作用,使得李舜臣将船成功获救。最终军民协力,重创了日本舰队,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长篇影评

     1 ) 电影中的鸣梁海战不是奇迹是神迹

    看电影之前,我对历史上真实的鸣梁海战基本没什么了解。唯一的印象只是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里曾提到,十六世纪末有过一场战争,中朝联军打败了丰臣秀吉。因此,对于电影剧情介绍的李舜臣12艘残舰打败日本330艘船的舰队,我是相信的,以为那就是真实的历史结果。我期望在银幕上看到的,是一代名将怎样运筹帷幄,以少胜多,众将士如何众志成城,视死如归。那一场大海战,想必悲壮而惨烈。大多数观众应该都是这么想的吧。
    真的没想到能笑场。
    虽然走出放映厅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片根本就是个垃圾。我还是希望先别急着下烂片的结论,梳理一下观影的过程,看看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人物形象的苍白和情节逻辑的不可信。
    李舜臣的扮演者崔岷植是韩国顶尖的演技派之一,在片中只有一个表情,阴沉沉地板着脸,连话都懒得说。作战会议上,面对质问众寡如此悬殊为什么不撤退的将领,他一言不发;抓到因同袍死光而恐惧欲逃的士兵,他仍是一言不发直接拔刀斩首,结果导致了不满将领的暗杀,如果说这个算军纪严明有情可原的话,他把将士召集起来烧了大家睡觉休息的营房就不明所以了。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典故,《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也烧了房子,他还沉了船,那是在大军出战之前,背后有河,因此自陷绝境,退无可退,以此激发将士决死一战的勇气。朝鲜水师所在地前面是海,后面是陆地,不是死地绝境,而且还没出战呢你半夜起来烧掉了营房,后果是大家只能睡露天地了,想逃还是可以逃,而且你李舜臣为什么只烧别人睡觉的房子不烧自己的,这是为将之道吗?这是昏聩无能刻薄寡恩。这样的举动之下,随后什么必死即生的演讲毫无说服力,告诉大家你们去死吧能提升士气才怪。
    大战之前,李舜臣唯一表现出的将军的一面,是去看了鸣梁海峡的地势,知道了有个漩涡,这个漩涡后来成了他的救星。唯一表现出人性的一面,是他砍完逃兵后做了噩梦。
    主角如此,其他角色就不用说了。
    然后是重头戏61分钟的海战。
    朝军12条船排成一字阵列迎敌,据说有人看到此处内心爆燃。然后11条船都停下来当观众,只剩李舜臣一条船上前,送死你自己去。以此前李舜臣对将士的态度,这种结果情理之中。这也是全片最合情理的因果链。
    然后就是各种神迹了。
    李舜臣一条船独立大海一夫当关,第一轮火炮齐射就打掉了日军第一波攻击舰队的一小半,大概有四五条日船被直接炸飞,还有几条被漩涡缠住。然后就按照这个套路继续,包括接舷肉搏。大部分时间海战都是李舜臣自己在打。从电影场面看来,击沉30多艘,击伤90多艘,杀敌4000余,这其中多数是李舜臣一条船的战果,另11艘船主要是当观众,上来后日本舰队全体就被吓跑了。最终朝鲜水师12艘战船无一损毁。
    日舰队后来撤退看上去是个合理的选择,对方一艘船就干掉了他小半支舰队,12艘全上来那不是被围歼了。
    情节这么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李舜臣的韬略,为此前笔者吐槽的种种来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李舜臣的杀手锏就是,把恐惧转化为勇气——到了这份上这个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我是朝军一员,看到我军一艘战船可以对抗对方几十上百艘不落下风,尽管也爆炸,人也不断死,但是人也不减少,船也不见坏,反而对手船一沉七八条,人一死就几十上百,那还有什么可怕,大家抄家伙一起上吧。
    这种神逻辑面前,场面再惨烈,音乐再悲壮,你让我信你那我还不如信春哥。
    整场海战,电影叙事没有建立起一条自然合理的因果逻辑链,夸张过度,破绽百出,唯一可赞的是韩国电影的制作水平。
    电影后半程有两个让我震惊的情节不得不提,这应该是导演为了表现军民团结别具匠心的设计。
    一处是千里眼顺风耳或者心灵感应什么的我一直也没搞懂。日军久攻不下决定采用火攻,赤壁之战里有这招,船里载满火药稻草,只是船上有人操纵,相当于肉弹。朝军探子恰好混进了这艘火船,可惜身负重伤无能为力,这时他看到了在岸边山崖观战的妻子,挥手大喊,要她尽快向朝军示警,一个在海上,一个在陆地,相距往少里说也有千八百米,那是战场,炮声,水声,风声,然后他妻子就听到了(当时我还想莫非是读唇语,但在那个距离看嘴比花生米也大不了多少,她没有望远镜如何看到的)。她还是哑巴,喊不出声,情急之下,就脱下了外衣猛摇,其他围观的百姓顿时都明白了,立刻加入进来一起摇。远处的朝军在船上看到这种情景也立刻明白了,排炮齐发,千钧一发之际把火船炸飞。这叫心有灵犀一点通。
    另一处是日军撤退后,李舜臣的船也陷进旋涡,眼看就是灭顶之灾,岸上围观的百姓跳上数条小船,生生把大船拽了回来。一条小船上有六七个人,两人划桨,剩下的拉船,那是在水里,两个人划桨向前的力道大过了四五个人拉船向后的力道,那是1597年,九十年后的1687年牛顿才提出了三大定律,所以导演就可以认为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导演你不拍科幻片真是浪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是造梦工具,电影可以不拘泥于现实,甚至完全抛开现实,比如魔幻片和科幻片,《鸣梁海战》号称自己是源于真实事件的古装历史片,不属此列,那么,它营造的世界,真也好假也好,至少应该是一个比照当时的历史境况,符合人们认知和常识的世界,有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叙事逻辑,有合乎情理的规则。当这些最基本的原则都被置之不顾,服装道具再精致再考究又有什么意义,跟中国的抗日神剧又有多大的区别。
    看电影之前我是相信鸣梁海战12艘船打败300艘的说法的,看完之后,我产生了怀疑。用了几个小时百度,搜索当时战争军备情况,战船类型,船载火炮射程,火枪弓箭射程等等,结论是,以少胜多是可能的。公元前480年萨拉米大海战,希腊舰队400战船大战波斯1200艘战船,以折损40余艘的代价击伤击沉波斯200余艘战船。公元663年,唐军120艘战船与倭军400余艘在韩国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对于鸣梁海战,没有搜到关于作战过程的资料,都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按照当时的武器装备水平,电影中那种场面,那种打法,那种胜利是不可能的,这不科学。这个说法记载于朝鲜史书,并无其他相关史料佐证。网易军事频道“精兵堂”栏目有一篇文章《李舜臣鸣梁大捷:实际是日本打败朝鲜水师》(文中还提到了之后的露梁海战,网址http://war.163.com/14/1014/20/A8HV9BD600014J0G.html,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文章认为:
    鸣梁海战实际是李舜臣伏击日本前锋——日本水军在藤堂高虎,加藤嘉明,安治胁坂等将领带领下,正在全罗道沿海推进,日军前哨在9月7日抵达兰浦达洋面,在这里与李舜臣的12艘战船遭遇。朝鲜水师开始诱惑日本水军。9月16日,在获得了发现朝鲜军主力的消息后,藤堂高虎带领中型关船30艘甩开大部队开始追击,准备与朝鲜水师决战。结果被朝鲜水师 引诱到一片陌生水域,此时海水退潮,日本水军前面的几艘船被朝鲜埋在浅海底的铁索和木桩挡住去路,遭到朝鲜水师掉头围攻。导致来岛通总等数十名日本人阵亡,那几艘搁浅的战船也被放弃。李舜臣随后即向北撤退。日本水军夺取了该地的制海权和摧毁了朝鲜水师的基地,达成了掩护陆军前进的战略目标。
    鸣梁海战真实历史到底如何,现在看已经无法确证。但在电影里,历史真实不重要,不过用多么少的军力取得了多么大的胜利,只要你能把这个过程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我自然相信,根本不会再去费力搜索想自己搞清楚。
    《加勒比海盗》中的海战看上去都要比《鸣梁海战》靠谱。
    真正的英雄,用不着夸大其词也是英雄。黑泽明的《七武士》也是以少胜多,关键是令人信服。《鸣梁海战》这样的电影,对真正的英雄是一种侮辱,绝境中的胜利如果是这么赢的,李舜臣泉下有知也会跳出来吧。
    我讨厌韩剧,但对韩国电影没偏见,看过的很多,有些还非常喜欢,比如《春逝》、《黄海》、《阳光姐妹淘》等等。中国电影跟韩国的差距,恐怕不止十年。《鸣梁海战》导演金韩民,看过他的上一部票房大片《最终兵器*弓》,那个也有夸张成分,但故事还流畅,人物也相对丰满,弓箭是朝鲜族的骄傲,其战斗场面大多为单兵作战,拍得很具观赏性。从《鸣梁海战》看,这个导演驾驭不好大场面,61分钟激烈热闹有余,没有层次感,场面调度是失败的。

    为什么这样的电影能成票房大卖,以至于史上最高,恐怕要从文化和民族性上来探讨了。或者你也可以去看看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写的《乌合之众》。
    这样的现象在中国一样屡见不鲜。在手撕鬼子抗日神剧人人喊打之后,出现了一批据说是比较靠谱的良心抗战剧,其中一部《红色》,豆瓣评分9.2,第一集中有段情节,一个我方战士,在上海市区,向日军巡逻队勇敢地冲了过去,单枪匹马,明火执仗,不用地形做掩护,一人干掉了十几个鬼子。这跟手撕鬼子有多大区别。
    羸弱而无进取心的人才会靠意淫获得满足。当年义和团也是喝了神水画了神符就觉得自己刀枪不入了。

     2 ) 李舜臣是一个人

    《鸣梁海战》被一些人附会为韩国电影的神作,因为它在2014年刷新了韩国电影票房的历史新高(近1800万观众人次),可实际上,高票房电影,绝不等于好片神作。譬如今年国内院线票房最好的《大闹天宫》,它是一部大烂片无疑。当然,《鸣梁海战》不至如此,它就是一部标准的古装历史战争大片,商业上的成功,其实有很多因素,譬如朝鲜半岛人民同仇敌忾的观影热情,堪比《生死谍变》时代,韩国观众对南北题材疯狂倾注的民族主义热情。 这部电影,如其片名所示:鸣梁,交代了时间背景、战争地点,没有明朝(中国军队)的事情。海战,一个更加细分的电影类型,大船撞大船,小船搭大船,有炮轰,有白刃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朝鲜军队虽然在陆战上一败涂地,然而水军方面,尤其在战船制造和战术素养上,朝鲜还是胜过日本。无需龟船现身,面对那些板屋船,日本海贼团伙的战斗水平加上内杠,其实败局已定。有很多人也会想当然,这大概是韩国人民想象出来的大胜吧。但按照史实记载(哪怕有最后的数字出入),李舜臣确实打赢以少胜多的一次海战。日本船只不好考计,但李舜臣有的,只是那十二艘船。 作为韩国历史上,不是第一也是前三甲的真实人物,李舜臣当然有原型可考,电影除了不可抛弃的伟光正和高大全表现,更多还是在把这个人往回拉,把他变成一个人,一个战船上的将军。崔岷植塑造了这个人物的沉着稳重,同时还有无法排解的疲惫老态。一方面他军令如山,治军严格,另一边他又会噩梦不止,愧对老母和同僚。虽然修改了一些战争过程,但基本上,李舜臣的表现是合情合理,不会有神仙下凡之类的灵魂附体,更多是靠着最后一股气,放手一搏。 由于前面铺垫戏份被砍了二十分钟,所以国内版似乎看不出端倪,感觉就是突然上来,劈头盖脸一顿打。《鸣梁海战》描写了困境中的李舜臣,这是一次没有胜算的反击,朝鲜水军深陷在恐惧当中,士兵怕死,将领脱逃,还有一堆人以死进谏,希望避免正面交战。但李舜臣说了,战争都已经这样了,逃也无济于事。朝鲜水军有恐惧,日本水军同样也是,李舜臣让他们吃过太多败仗。当恐惧对上恐惧,剩下就是拼天时地利人和,李舜臣成功利用了鸣梁的天时地利,又在白刃战中激发了士兵斗志,甚至感染了岛上观战的朝鲜人民,所以,哪怕这场战役没有决定性的高潮胜利,可是,《鸣梁海战》要传达的拼死力战精神,韩国观众估计都无法抵御,迎来了生理和精神的双重高潮。比起中国被日本海扁的半个世纪,朝鲜半岛被日本压制了数百年,屈辱盖过天,《鸣梁海战》会出现在2014年,并且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想来跟现在东亚局势也不无关系。 《鸣梁海战》真实表现了韩国电影的特效水平和美术指导水平,在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失去对古装大片的热情时,它的出现,无疑可以充当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令中国电影人重新思考电影制作的价值意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以往12月份完全归属本土电影,作为引进片,《鸣梁海战》的出现,已经是一个进步。【新京报】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请勿转载】

     3 ) 必死即生,大写的浴血奋战

    前面看着像流水账,后面慢慢领着观众入戏了。到真正海战那里,相信很多人都被深深吸引感动了。到底家国天下的片子拍出来需要演员一颗赤城的心啊!至于大场面,呵呵...ps看评论有人说韩国为了宣传把日本打败朝鲜海军故意拍成这样,这并不准确。鸣梁确实是李舜臣带领朝鲜海军打了一场胜仗,不是大胜而已,随后的胜利是中朝联军打的,与电影无关这里不做展开。据说电影还会往下拍,再关注吧。 电影追求史诗效果,还是差了点火候。不过漩涡上的海战部分拍得真是难得的精彩。简单分析一下原因: 1、主次清楚 崔岷植扮演的李舜臣是绝对主角,力压群雄的既视感一直保持到最后。演员的辛苦自不必说,威严也演出来了。但剧情前半段的戏过于冗长,让我这个外国观众没有共鸣感。觉得老头儿有点不顾客观状况地偏执。不过到海战一步步演下来,发现他【必死即生】的态度是能逐渐打动人的。 “放弃大海就等于放弃朝鲜”;“化极大的恐惧为无限的勇气”;“用我的命去唤醒众人的勇气”——随着海战的筹备、开战、受困、解围最后成功反扑,这些台词组成了另一条线,用对话的形式交代了李舜臣的举动最根本的动因,也体现了这位朝鲜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其他角色诸如情报员夫妻、洪守峰(水凤)、安卫等身份各异,心态不同,但最后都能为了战争胜利而不顾一切。他们的戏份也是颇为动人。有人说这是在拍民粹,我承认。但就电影而言,这还是能让人get到燃点的。 2、因果明确 十余艘朝鲜船带着千余艘民船打败300余艘日本船的原因也通过明暗线交代清楚了。(千余艘民船是《佳片有约》里提到的,电影并没有显示那么多,大概20、30艘的样子。)首先,朝鲜和日本双方都存在战争的领导层不团结的问题。但日本是三足鼎立,朝鲜是李舜臣一人话事。海贼王看似跟李并驾齐驱,但他整场海战直至战死都没有后援。李虽然一开始没有人帮(甚至有叛徒烧毁龟船),但随着战斗展开,朝鲜将士乃至百姓慢慢都向他归心。可谓之人和。日本将领与李打仗六年均败北(电影而已),因此畏惧不前,导致被李以小博大。此为因人心不齐而失却战机。第二,李的主战船一直退守血岛等待鸣梁出现大漩涡。这可谓利用天时与地利。第三,是个隐形因素,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上层建筑。日本利用反间计致使朝鲜王罢免李舜臣,而在战争千钧一发之际,李重新被启用。日本方面却在对方仅有十二艘战船的情况下,号令300多艘战船空等海贼王。这是双方领导层在海战中做出的截然不同的方案,前者信任了悍将,后者拖延了时间。当然,原谅我爆粗口,日本几位将军被描写得SB得可以。海贼王派了两拨冲锋,自己都挂掉了。之后胁坂安治才喊:“全速前进!全速才是制胜的关键。”然后带队冲过去就被醒过神的朝鲜海军打趴了。这真是黑日本人黑得漂亮! 3、选角靠谱 崔岷植自不必说,几位朝、日将领也选得压得住场面。朝鲜方的卧底,日本人俊沙选了日本在韩国发展的演员大谷庆彦,也非常有说服力。另外,花美男也有,朴宝剑和鲁敏宇都很漂亮,特别是鲁敏宇的神枪手真是惊艳。但定位都为电影角色服务,不是卖脸。这是一部以历史为依托的电影主创们尊重观众的表现。 必死即生,这场仗朝鲜打得艰苦卓绝、气吞山河。日本人离心离德,傲慢盲目。最后,李舜臣成就一代名将的神话,鸣梁海战大胜而回。结尾李舜臣吃着芋头说的那两句“还能活着吃东西真好。这样的深仇大恨,该如何是好?”将他从神又变成了人。大赞!

     4 ) 没想到真的拍成了意淫片

    《鸣梁海战》,再次证明虽然韩国的犯罪片一骑绝尘,但其驾驭历史片的能力,依旧只停留在《大长今》的层面上。
    曾和朋友笑谈这是部韩国意淫片,其实心里还是充满期待。毕竟,李舜臣以12艘船挫败日本舰队330艘,是历史真实。如此好的题材,大韩民族真正的英雄,没想到真拍成了意淫片。
    鸣梁海战,是一场伏击战。虽然日本舰队的330艘中只有130艘是战舰,也是一比十的悬殊。这种情形下,如果是片中所描绘的楼船对攻,甚至还有大规模的接舷战,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胜的。真实史实是李舜臣的12艘全部为龟甲船,身被铁甲弹不能入,且机动灵活,采用冲角战术给以日舰大规模杀伤。难道只有刺刀见红的肉搏才是英雄?
    整部影片人物关系交待不清,矛盾冲突混沌模糊,情感铺垫简单幼稚。应该不是我的知识积累中只有李舜臣和小西行长的缘故。
    再多几句废——壬辰卫国战争中,鸣梁海战与六年后决定性的露梁海战相比,如同火烧新野与赤壁决战的关系。露梁海战是大明与朝鲜水师共同作战的结果,也是李舜臣和中方将领邓子龙双双为国捐躯的一战。如同50年前在同一片土地上进行的另一场战争一样,中国人的影象被刻意抹去了。在这一点上,南北朝鲜倒是绝对统一。

     5 ) 告诉你真实的鸣梁

    服饰篇

    我记得导演和主创曾经说过,这部戏的布景和服饰有其本源可寻,于是乎我找到了这些,这是18世纪一位朝鲜画师的作品,表现得是鸣梁海战的场景,其中我们的确找到了影片中的服饰的复原。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847.92779222.jpg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925.58400310.jpg
    画作中戎服细节再现,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一开始所描绘的这些兵士并非是朝鲜人而是明人,而后世的画家因为某些原因将明人的戎服“穿”到了朝鲜人身上,这有可能么?答案是有可能的。不才还是了解一些李朝军制的,朝鲜时代的军队,其士兵的装束我们在《大长今》、《不灭的李舜臣》,甚至导演的前一部作品《弓》中都有表现,壬辰以前朝鲜兵制和明朝类似,也分五军营制掌控全国八道,其中基层士兵的着装就是白衣配黑、褐色半臂,图中的这种甲胄制式是军官才能有的,即便其他的甲胄有也是优先配给王家主力的由两班子弟选募得“甲士”而非普通由良人组成的兵,而通篇画作中几乎这样的甲胄战了多数岂不是笑话。其次,这里展现的是李舜臣的水军,在吃不饱穿不暖一切供给靠自足情况下配给如此制式化的甲胄岂不是笑话。因此,这里所表现的只能是明朝军队。那原因为何呢?因为明朝当年出征的水师中来源广泛,其中相当部分并非是驾船而来,比如战死的水师先锋邓子龙其麾下的士兵是自行招募旧部而不是真正意义的水军,另外的例子还有武举出生的广东人参将吴广以及福建参将带水兵充陆兵的许国威,其率领的士兵也是自行招募,只有提督陈璘、吴淞参将王元周(最后抵达的)、游击福日升、陈蚕、季金、梁天胤(未来的及赶到)等部是带领原属于自己麾下的各卫所水军或者临时招募的沙船船民驾船北上。而整个露梁海战中也因为该陈璘麾下水路明军前后抵达的近一万四千人,而船只只有一百余艘,且因为来不及建造更多的福船(参加顺天、露梁海战的福船只是个位数,或云三艘或云六艘),多为中小型的鸟船、沙船、唬船,所以将明军配置到李舜臣的板屋船上、而将明人惯用的器械火器一并带去充当炮手和杀手。从而既解决李舜臣军队中人员不足问题(同样有监视朝军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明人多船不足的问题(相对而言)。而导演有意无意地将此服饰提前了一年,有往本国脸上贴金的嫌疑。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211.93499796.jpg
    《征倭紀功圖卷》局部,明朝提督刘綎下的一位随军画师的作品,表现的是露梁海战胶着的战局。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417.18594838.jpg
    《征倭紀功圖卷》局部2,明朝提督刘綎下的一位随军画师的作品,表現的应该是顺天战役中明的监军(王士琦)升帐。


    船只篇

    朝鮮的戰船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10/113310.81639983.jpg
    鳴梁海戰中朝鮮主力戰船-板屋船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10/113510.85761838.jpg
    板屋船的祖宗-唐代海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狄仁傑之神都龍王》裏面的唐船大致的结构)

     鳴梁海戰中朝鲜船制皆出中国,一曰板屋船,其制源出唐代出现的海鹘船,用于沿海作战所用,至宋时亦有。其船平底,前低后高,树两帆,两舷设桨,可藏兵百人。而板屋船就是在此基础上增一楼橹而已,余者几乎不变。一曰龜船,其船为朝鮮世宗大王朝便有,只是将原有船形加设穹顶完全封闭其上以海藻和木钉铺遍防止敌方跳帮,所以龜船可以說其制還是參考中原的艨艟。

    鸣梁海战战术篇

    关于作战细节,李舜臣的一系列作战中所坚持贯彻的就是号令,即纪律和团队,从不允许麾下单打独斗。在其编队中,龟船的作用是突击和搅乱作用,板屋是队列和炮击作用。有一个被历史学家忽略的细节,炮击的位置,李舜臣的板屋以及龟船炮击的位置处于日船的壳体下部,其中以桨为主,因为一旦船桨被击毁,日本船只的操控必然混乱。这一措施相当成功地运用到了鸣梁中,甚至在这次没有龟船参与的战役中,两船相交之际,李舜臣命令收桨让板屋船体随海流硬挤进两艘安宅之间撞断对方船桨或直接撞翻,待穿过日军队列后重新编队实施炮击。(所有日本船只的船底均是倒梯形截面,朝鲜船底为U型底,稳定性一看便知。)这一点应该在影片中没有表现出。李舜臣的战术之所以成功还归功于日军船手众体系下各自为战的原因,整个七年战争中藤堂高虎是做为船手众总大将的,但事实是除了漆川梁战役中日军船手众各将较好贯彻了统一的思想外,其余均是各自为战。而水战经验丰富的九鬼嘉隆因旗舰日本丸被击破遭到斥责,相当一段时间是不被重用的,而九鬼的出生和本片来岛的出生一样,在加藤,肋坂,龟井等武士出生的丰臣嫡系船手众看来是没有资格并列的海贼大名。而李舜臣的船队因为统一的战术和纪律这一点也是日军不具备的。李舜臣的霹雳做法其实并不少见,对于战斗中不执行将令擅自脱队突击的将吏和保存实力而活下来的将吏其处理手段也非常独断,而某种层面上李舜臣的权威意志也导致了其入狱的磨难,而好友也纷纷离他而去。李的战术的确是成功的,但其一贯的骚扰和游击策略其实对于人员本就缺乏的三道水军而言是有风险的,某种程度上李舜臣的战略一直围绕着为自己的水师寻找足够的给养而行动,这一点是韩国学者一直避谈的。至于是否真的有用铁索阻拦日军的战船撤退,本人保留自己的意见,原因同样是当时战争中朝鲜十分缺铁。

    写在最后

    关于当时李舜臣面临的困难,我曾在金薰的《孤将》一书体会到。而查找相关的史料也逐渐整理出当时一些有趣的幕后花絮:

    李舜臣所面临最大的难题:粮食和兵员
    粮食匮乏一直以来困扰着中、日、朝三国所有的人员,对于李舜臣的水军来说首先其归属陆军元帅权栗之下,而权一直希望水军必须把所有行动告知其,而不允许擅自行动。此外,不管是陆军还是水军当时朝鲜兵役措施非常残酷,以至于逃兵众多,有粮食的家庭宁愿用粮食来抵充自家的军役,而在于朝廷看来水军中的人员招募远不能比得上陆军,因为水军中一半的人员将来是用于划桨的格军,而不能直接参战。直到明朝水师的来到,陈璘的部队中并非全是水军,因为把相当比例的两广和福建的陆军派驻到朝鲜水师中充当“杀手”和“炮手”。

     

    李舜臣和元均矛盾
    李舜臣是一个很固执的将领,这在他和元均的书信往来中可见,元均热衷于拉帮结派并且曾在李舜臣战胜后派遣儿子要求分享战利品,而的确元均在唐浦海战中作为偏师帮助过李舜臣,但也就是因为其热衷参与党争而被李舜臣不啻,李舜臣本质上也是对党争相当反感的,甚至一度和领参议柳成龙停止书信往来。

     

    李舜臣是否有民本思想
    这点不清楚,但其日记中事无巨细地记录当时种种混乱的状态可以反映出其内心的焦虑,甚至其因为某个岛的守令(守岛官)打了其麾下饿极了而私自屠宰狗的水军而大怒几乎将守领打死。但在《孤将》一书中的确表现了其在珍岛右水营驻地时独自面对珍岛的思想波动:如同百年前三别抄事件一样选择拒绝上命独自承担攻击倭寇的责任,而不惜与朝廷和明国为敌。

    (三别抄事件是高丽王朝时期权臣崔氏私人武装,在元朝逼迫朝鲜臣服时拒绝服从国王命令而占据珍岛对抗国家和元朝军队。)

     


     6 ) 主旋律的力量

    《鸣梁海战》当然是一部现象级电影。

    7月30号在韩国上映后,成就了韩国影史又一个神话,力压此前《阿凡达》的1362万观影人次,最后定格在1760万人次的历史新高。四个多月后,它出现在中国影院中,但却不怎么受人待见,单日票房不过200来万。这样的反差,一个流行的解释,恐怕就是民族情绪。

    鸣梁一役,李舜臣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了日军一百三十余艘战船,这是电影的故事主线,也是电影的最大噱头。以少胜多,还是朝鲜海军以少胜多,这分明就是在每个韩国观众心里点燃了一团火。更别说,眼下能对付好莱坞的亚洲市场,最突出的两个,一个是日本,另一个就是韩国了。

    回到电影本身。《鸣梁海战》说不上有多好,但胜在稳扎稳打,这也是韩国电影越来越牛的道理,因为做得好类型片。《鸣梁海战》是一出武戏,重点自然是那场在片中持续了一个钟头的海战。海战不好拍,难度首先在特效。这个,此片特效部门花了半年时间搞定,百分百韩国制造,对普通观众而言,不输好莱坞大片,折射的是韩国电影的整体工业水准。另一难度,当然是海战的层次感。这个,《鸣梁海战》也有了。有心理战,有白刃战,有请君入瓮,有绝地反击,最后归纳起来,就是“跌宕起伏”四个字。但一出从头打到尾的格斗游戏,看着看着就腻了,

    于是,《鸣梁海战》里的几处文戏就显灵了。此片给出了一个理念,也是李舜臣说服自己的一个理由,亦即“巨大的恐惧化也能成就巨大的勇气”,所以,电影前半段写了朝鲜的劣势,也写了李舜臣的弱势。我们看见了主人公内心的惶恐,而这一惶恐,正是为最终逆转做的铺垫。再加上崔岷植的演技,一部好看的战争片,就这样成了。

    要论此片的缺点,当然有,比如将朝鲜弓箭手写得过于神乎其技,又或者将对方郑重派出的海贼王来岛通总写得和李舜臣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但这些,可能也是编导的有意忽略,相比逻辑,更重要的当然是射向正面人物的那束高光。略可惜的是,导演为中国版减去了开头20分钟的文戏,也许这些段落,能让其后的大海战看着更猛些。

    李舜臣在片中留下的最后一句台词是——“如此的仇恨,该如何是好啊”,所谓好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片,一路高亢的《鸣梁海战》还能留这么一处余地,实属可贵。(by 淹然)

    原载《贵阳晚报》

     7 ) 李舜臣的哀歌

    我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当遇见历史题材的电影,我总是先看电影后查史料,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不会对电影过分的苛求,当然,这也是我对艺术的态度。

    韩国对于李舜臣题材的电影基本跟我们“横店”题材(你们看我都不说抗日了哈哈哈)是一个概念,多而不精,不同的是,我们喜欢拍是出于社会需求,而他们拍则是除此之外,真的没啥好拍的了,大韩民族几百甚至上千年才出了这么一个不仅被本国甚至被他国(主要是中日)都认可的大英雄,怎么能不大书特书?而电影人对待这个人,基本就俩态度:胡编和乱造。

    这是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翻一番李舜臣先生的简历就可以看到,这个人无论成名前还是成名后,甚至在他死后都被这种命运所笼罩着。首先抛开他的历史功绩不谈,他在成名前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一件事上:造船,如果是太平年间,他干到死也许只能收获一个“著名工匠”的头衔,按照当时对手工艺人的态度,可能没过几年这个人就随历史而去,但他造的船却是战船,更巧的是当时正在打仗!所以命运第一次捉弄他就是在这个时候,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龟船”其实不是他发明的,首次提及龟船的纪录来自于1413与1415年《朝鲜王朝实录》中的记载。这些龟船被称为“戈船”或“蒙冲”,主要被用来抵挡女真与日本人海盗,提到“蒙冲”可能有些五毛们就要激动,没错,这里的“蒙冲”就是我们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的艨艟船,只不过中国从来就不是个“大洋国”,对舰船的兴趣不大,但朝鲜就不一样,他们三面环海,而且资源有限,对于艨艟这种船型小,用料少,机动好的船有极大需求,李舜臣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于是经过他的改良,“龟船”就诞生了,但除了几个抠门的历史学家,普通百姓谁会纠结“发明”与“改良”的区别,于是,“发明家”这第一顶大帽子就先扣在了李舜臣头上。

    李舜臣在闲山岛海战一战成名之后,曾被革职了一段时间,这段情节也出现在了本片开头背景介绍里,这里面真实的历史是一段极其搞笑又令人扼腕的故事,而大韩民族的“躺枪之王”李舜臣的人生观也是在此时出现了极大的转变。我们都知道,朝鲜这个王国,到了明朝时期,对中国的崇拜早就无以复加,以至于中国有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也不管好坏,统统照搬,最后他们终于把大明亡国的征兆“党争”也学去了,我仔细查了那段历史,李舜臣就是因为陷入了党争,而被已经谁都不信任的朝鲜王隔的职,当然,更流行的说法是日本人行的“反间计”,更有人直接提出就是丰臣秀吉出的主意,其实猴子真没那么大能耐,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只要一个朝代出现“党争”这个现象,再牛的人都会被玩死,李舜臣其实算幸运的了,他被玩的半死的时候复出还打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鸣梁海战”,但他复出以后,就像我前文说,他对待生死,早就是另外一种看法了。

    本片对考据党最大的刺激,就是战争初期,李舜臣亲率大将船单打独斗小日本的那几场戏了,翻开史料,鸣梁海战的初级阶段,李舜臣是派了两艘小船去诱敌的(就是后面他升旗招来的那两艘船),但史料里没说他是在军中还是在船上,这就给了电影人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看到电影里所呈现的画面,其实是经过了严谨的逻辑推理,最接近史实的故事,你想想,一个普通士兵,在面对数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时,恐惧肯定是唯一的心理活动,所以片中李舜臣那段“恐惧论”分析的是条条在理,他自己只有十二艘船,而且不是龟船,在没有任何战史,先例,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要面对300多艘船,他除了卖自己,事后的我们都想不出还有什么办法,所以我是相信他是跟着那两艘船一起诱敌的,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如果他自己都没办法把恐惧转化成斗志的话,他拿什么去转化他的部下?然而,电影工作者把他这个行为更加艺术化的加工了一下,让他和他的大将船先出去迎敌,引诱的其实不对对手,而是对他身后那些观望的部下们,当然,这么做还有一个解释就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看到了他所效忠的朝廷患的是不治之症,他不想活了。

    关于后面一个论点,最好的论据就是李舜臣战死的那场“露梁海战”,这场战斗发生在“鸣梁海战”几个月之后,是朝鲜抗倭的最后一场海战,而这场本来属于典型的“痛打落水狗”的追击战,居然造成了抗倭以来最大将领伤亡,明朝水师副提督邓子龙和朝鲜水师提督李舜臣双双殉国,一场追击战死了一个正司令,一个副司令,居然都还是追击方的,仔细想想,都不知道该跟人怎么解释,我们看看李舜臣是怎么死的,史料上说,他是率领着龟船冲入敌阵,被包围了,然后战死,大家再看看他以前的战史和战绩,这怎么可能是一个正常的李舜臣干的出来的事儿?忘了是谁说过,军人最大的荣誉,就是死在最后一场战斗的最后一颗子弹上。李舜臣是真心做到了。

    李舜臣死后,他得到的封号只有一级宣力功臣,而在他死后43年,才追封为现在人所皆知的“忠武公”,为什么死了那么多年才拿到这个最高级的谥号?因为人总是一步一步才变成神的,而李舜臣的故事也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加工和神话,人们才终于在历史上找了一个无论从地位形象还是故事都跟他差不多的人,那就是:诸葛亮……

     短评

    既然是史实就不要意淫了,当年大明带着逃到中国的朝鲜王室收复朝鲜半岛,才出了李舜臣这样一个英雄,别整得跟那场仗是高丽棒子的胜利一样。。。跟北韩一个德行,把朝战说成是自己英勇决口不提志愿军。

    7分钟前
    • J号枪
    • 较差

    老男孩大战海贼王,哈哈哈哈

    9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大概能体会到韩国观众的嗨点,毕竟是很民族自豪感的东西。影片起码能让这战争很热血,而bug或夸张的部分,其实也是服务于这种热血的,这样才更有燃点嘛。不过,这场战争总感觉拍的很乱。有点胡打胡有理。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棒子的狗血爱国

    16分钟前
    • skywalker
    • 较差

    利用国民爱国心骗取票房的烂俗电影... 其实电影中心一句话概括 “我们还有龟甲战船” 完。

    18分钟前
    • 孤独患者张先生
    • 力荐

    利用民族自豪感骗票房的韩国抗日神剧

    19分钟前
    • 夏生
    • 推荐

    燃燃燃燃燃,炸炸炸炸炸,太祖穿回三国杀杀杀杀杀!

    22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被砍了二十分钟,所以感觉就是劈头盖脸上来一顿打,没有决定性的高潮胜利,只是一次以少打多的海上战役。李舜臣伟光正,高丽人民围观发功也是斯巴达思密达了……人物内心情感上,还不如《最终兵器:弓》

    2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在首尔看的第二部电影 看朝鲜人打日本人 总有种借刀杀人的感觉

    32分钟前
    • DennisGerrard
    • 推荐

    意淫。

    34分钟前
    • Echo
    • 还行

    形式大于内容,小人物的动作比较夺人眼球,两次比较小激动的地方一是僧人们的由静到凶狠搏斗,还有就是探敌兵的舍身炸船,没有什么特别要费脑的地方,看看潮汐看看船战就好,略单薄,但肯定烧了不少银子

    38分钟前
    • ZHANG-ZHANG
    • 还行

    鸣梁之后的露梁海战才是真正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关键,在那场战斗中李舜臣阵亡了,一同牺牲的还有明朝老将邓子龙,而那场战争的指挥者是明将陈璘。戚继光干死的倭寇比李舜臣要多一百倍还不止吧,弹丸小国的几千人海战都能拍的有声有色,我泱泱大国号称百万雄师的赤壁之战却拍的跟屎一样。

    43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推荐

    原来不仅仅是中国才有抗日神剧。2014.12.12成都万达影城(成华店)

    46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选了一个化了烟熏妆还这么任性的做先锋,关白大人还真是眼瞎啊蛤蛤

    48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见识到了这部破纪录影片的票房号召力,下到几岁儿童、上到大叔大妈,一个朝鲜最著名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最大的优势就是低门槛、强感召力从而观影人群广。可对我一个外人而言,未免太过个人英雄主义,bug略多。人物脸谱化,主角各种不死光环,狗血情节。韩国人的军教爱国电影。

    53分钟前
    • zykmilan
    • 还行

    被韩国的主旋律爱国电影煽得狂哭不止……我国啥时候抗日抗倭能拍出这水准啊?啥时候观影人次可以达到五分之一以上啊?眼见着三五年无望……继续哭(T_T)

    57分钟前
    • 风向未来吹去
    • 力荐

    还不错。旁边的妹子看得哭了....李舜臣盔甲上四条龙头上更是多得数不清这是要造反。

    1小时前
    • rena7
    • 力荐

    鸣梁是一场海上足球赛 还自带主场观众..

    1小时前
    • zjj
    • 推荐

    歪曲历史

    1小时前
    • 海薛狄
    • 很差

    不算佳片,但拍的就是精彩,一些韩国电影总有这种功力。海战太棒了,戏份够多,剧情转承启合都很棒,小漩涡呆萌呆萌的……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