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叶清,赵昊,乔钢,曾卷炳,鲁海子,冉宏林,何晓歌,黎海超,谢振斌,樊伟,郭汉中,李思凡,王瑞,傅悦  

    导演:范承祥,顾菡丹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2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3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4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5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6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6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7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8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9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B站自制纪录片《不止考古》是目前唯一获得“三星堆”授权许可拍摄的互联网平台自制出品纪录片。本片以人物为线索,聚焦三星堆从发掘、修复、保护、研究、三星堆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与世界的互动几个维度出发。将三星堆考古人真实、生动的日常生活呈现给观众,带观众领略一个真实的考古世界,一个或许从未想象过的文物“背面”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作为现象级的三星堆

    可能谁也没有想到,三星堆的再次发现,会掀起全网范围内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古热潮。虽然作为一种网络热潮,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终究免不了走向沉寂,但是从公众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有意义的现象,且已经达到了公众考古最初的目的。三星堆纪录片的拍摄则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疫情时代无法走近三星堆的人们,终于可以通过纪录片来了解三星堆的发掘和部分内幕。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止考古》的命名是恰如其分的。 当然,三星堆出现的意义绝不止于其自身所蕴含的学术价值,而是对整个“考古学生态”有着非凡影响。如果说几年前的国家宝藏第一次成规模地引导国人走进了博物馆,那么三星堆的再次发掘则打开了公众考古的大门,使得文物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博物馆陈展实现完美闭环。作为现象级的三星堆,拥有很多独一无二的标签,精美的青铜器、细腻的玉制品、神秘的刻画符号……这些也使得它作为中国当下田野考古学的“代名词”实至名归。简而言之,三星堆的发现以及三星堆文明在整个中华文明圈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而《不止考古》的纪录片同样如此。诚然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三星堆自身神秘魅力和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但各级部门之间不遗余力的宣传和重视,无疑对这一成绩的取得产生了巨大的成效。并且多年来学术界号召的“公众考古”,也终于有一个恰当的时机来发出属于它的声音。 《不止考古》拥有精美有趣的动画,特别是时间沙海中考古人寻找三星堆记忆碎片的片头充满创意,着实称得上近年来历史纪录片的一股“清流”。它的讲述充满了各种对话,既有同一考古任务中不同发掘者之间的对话,也有专家学者与普通大众的对话,有现实世界与历史记忆的对话,同样也有二十一世纪与三千年前的对话。纪录片的镜头又不止于三星堆,时不时还会转到周边,让观众在驻足三星堆的同时又能站起身来环顾四周,诸如盐亭张家坝遗址打钻的曾大爷,还有保护广元千佛崖的老谢。 曾几何时,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还只是在近东的特洛伊古城运用探方的发掘方法。近乎百年后,中国大众也得以有机会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认识到遗址调查过程中使用“探方发掘法”的伟大。曾几何时,人们还沉浸在《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想象之中。固然小说和电影的盗墓体裁有其吸引人的一面,但是过分的借助盗墓演绎只会适得其反,加深大众对考古学与盗墓之间各种先入为主的成见,让其本就截然不同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愈加杂乱。作为某一作品类型的盗墓题材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不应也不能成为国人误读考古学的理由。考古学需要走出学术殿堂,向公众展现它真实的一面。 考古不同于盗墓,这早应成为世间共识。正因为考古不同于盗墓,所以正经的考古纪录一定是枯燥无味的。如果真的那么刺激,我相信考古学就不会长期以来位列冷门专业。如果真的那么刺激,负责定期监测的大数据专员“李苦苦”就应该改名叫“李甜甜”。不过幸运的是,《不止考古》通过精湛的拍摄和剪辑,诙谐甚至略显调皮的台词,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的考古,减去了作为科学的枯燥,同时又能准确把握尺度,处处传达着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正如第四集的开篇:“文物,不止是那些巧夺天工的沧海遗珠。在有些人眼中,一切人类活动的陈迹,都值得被保护。”就是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台词,足以打破一切盗墓题材所造成的误解。 事实证明,不用《探索·发现》一惊一乍的口吻,也不用刻意制造悬念吸引观众,平实而又深入的考古纪实片同样可以拍摄得很好看。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想来还是因为除了考古遗址本身,参与考古发掘的那群人背后本就拥有最好的故事脚本,不用夸大,不用改编,一切都是这么自然。只因他们对历史、对考古、对文物的那份敬畏之心。

     2 ) 谈拍摄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感受

    开播以来,其实心里一直在关注,担心着那些个画面不太理想,随之看到大家好评如潮的时候终于放下这颗悬着的心,感谢制片老师们的认可,以及紧密安排;还有剪辑大佬的节奏把控,故事呈现很舒服。

    大家好,我是摄影师William,很荣幸参与到《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纪录片的拍摄中来,当接到制片方邀请的时候,就去扒了三星堆的纪录片,当看到央视团队制作出来的纪录片,感觉它的文化高度,已经超出了我的认知,感觉咋拍也会有些紧张,无法胜任。但是了解下来,我们拍摄讲的是人物故事的时候,心有点稍微的倾斜,毕竟对于人我还是有几个小技巧的,后面有时间会分享给大家。

    八月初收到的拍摄邀请,比前面团队晚了大半年吧,原先的队伍在北京,我是上海受邀前往成都广汉参与到正片拍摄,可能我也是想参观老师们的操作间,想知道这些文物经历哪些工序才修立起来的,立马就答应了。

    在补录一些采访和前宣传

    可能因为职业原因,感觉每天的拍摄都有新鲜感,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在里面,不知道今天又会出土什么,明天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冲击,后天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当老师们一点点掀开尘土时候,看到这些古人留下来的文物,情不自禁的说出了国粹。

    在第五集里黎老师的部分段落里,有个实验部分是需要情景再现,但由于考古太烧钱了(确确实实在烧),导演和制片都给到压力,就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次实验,而是一次跨跃性的交流,这次拍摄不能漏掉任何细节;作为职业,还好前期做了些画面的参考以及拍摄时会遇到哪些问题的考量,现场还是在掌控之中,因为这是《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纪录片,不是专题片,不能用夸张的手法去呈现这些内容,必须贴近真实,要给到观众最真实的感受。

    以下是我们当时提出的拍摄思路:调度、美术、灯光、服化

    1,人物服装要贴合,野外试验,也就是他们平常的衣服,因为这是焚烧实验,难免会有插曲,黎老师是带着学生做实验,不能是发表演讲的服装,而是跟前面生活中的衣服紧密联系,适合下坑的衣服。

    帅气的黎老师

    2,现场的工作人员限制,当时驻扎在三星堆的拍摄团队就超过了三个,导演团队期前也遇到跟其他团队的人一起合拍实验过程,由于有些因素影响,给到观众的画面并不少是很理想,因为当时拍摄的时候,还有别的工作人一起在工作,极有可能会串场,而且火焰的大小也会波及无辜,避免事故发生,所以必须限制。

    当时火焰超级大

    3,拿来焚烧的道具和场地,场地可以再利用,但是箱子只有一个,也就是现在只有一次机会;材料的多少,决定了火焰的大小,因为那一个木材造出来的箱子是花重金打造松木板材,黄连木虽烧不起,但平替的松木也很贵,还得1比1复刻的6号坑里的大小,这成本不小了;以及箱子上面涂抹朱砂的厚度,那成本就起飞了。无法预料烧出来是个什么样的效果,但是木材决定了我现场使用灯光的多少。

    4,现场灯光环境模拟,提前一天抵达堪景,当看到坑的深度同时,就把前面预想的一些画面给否了,火焰高度和坑璧不是一个概念。于是做出第二个方案,打出月亮底子光,却被现场难住了,老师准备的土坑在祭祀坑周围,也就是在围墙里,吊车是不可能到的,只能找到一处制高点,选择在上面挂了一个1200d的球灯,面光再用低色温的布灯代替,可是当火烧起来,那个布灯就得减弱,但是火焰散去的时候,还得需要模拟火焰,给人物足够的面光,不然拍起来像是恐怖片;然后最远的地方的树选择了一个600d作为一个环境光打在了树上,让画面看起来更通透,让前景和后景反差不能太大,营造一下整体的氛围感。

    5,摄影机、现场人员走位、光位的调度,纪录片没有预演,只能告诉现场的人员的固定活动范围,不能随意走出光线位置,而且光位要随着人员的走动去发生一些细小的变化,不能大幅移动,大幅移动光位这会给观众带来视觉错乱。纪录片片场几乎是少动灯,摄影师多找角度来进行拍摄。

    由于坑的深度感人,无法近距离给到类似于微距的特写,使得画面丢失了层次;而当火光起来时,火焰产生的温度无法让摄影师靠近,导致了让我们无法看到更明显的一些化学反应,为现场唯一纰漏的过失。

    纪录片它不同于影视剧拍摄的是:第一,没有演员,大家都是真实存在的。第二,没有起伏有落伏,没有规定我这一个镜头这个老师只做什么动作,或者说我只要那一个动作。第三,人物现场自由度极高,没有跟主角生活过的人,你是无法预料到主人公的下一个动作或者是眼神,全靠摄影师的敏锐性。第四,很多情况下是全靠天光,这时摄影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叙事光位。

    当拍完这个片子之后,我想发了个朋友圈,由于信息保密,就在祭祀坑上方有片云,就拍下来了

    就有个同学私聊我说:“你看到了我们接触不到的事物”;我告诉他说:“该去三星堆博物馆走一走呀!我看到的都是带土的,你看到的都是高大上的”;“人生两大事,一个摸长城,二个闻三星堆”;作为一个游客的自己看到三星堆的第一眼的时候,理科思维就直接想问这模具得多大才能浇灌成型??满脸的问号~!这几千年前我们就这么厉害了!当拍摄进行的时候,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不能只跟我的伙伴一起欣赏这些,而是需要带着疑问,去为你们的眼睛去捕捉这些事物的全方位细节。

    上次感悟在《人生第一次》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感受到“纪录片最好的画面都在关机以后”,依稀记得好几个生动的情节没拍摄到,再让其复述的时候,味道都变了。但在这个片子里,现场不再是那么紊乱,我感受到我的进步。幸运的是,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还能遇到这么牛的黎老师,人生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谁知道我接下来将会在哪部片子里去感受他们的生活?

    不止考古,更有可爱的人、可敬的精神、可感的故事……

    丑图镇楼

     3 )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出圈背后,观众看到了考古人最动人的一面

    由B站播出的《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算是2022年最受好评的纪录片之一,纪录片以生活化的展现方式,让观众进一步接近考古,并形成对于这一群体的全面呈现。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考古工作神秘且久远,或由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组成的考古队,没日没夜在现场进行勘探和发掘。然而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却给了考古人的另一面,这部纪录片立足于当下的考古现状,团队便显得年轻化和生活化,考古人在当今社会丰富且多元的一面,被纪录片详细地捕捉。 在《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这部纪录片中,考古人为了接近古蜀国的真相,以田野为圆心,进行细致的搜索,从田野中央的第一层土地开始挖掘。93年前,月亮湾作为三星堆遗址的首个发现地,从源头挖起,寻找古蜀的遗迹。 随着考古的深入,指挥调度工作显得尤为关键,而专家和工人之间的协作性显得十分重要。26岁的王瑞第一次独立带队,发挥了大学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考验着她的团队管理能力。在考古现场,我们看到了系统、复杂和技术性强的专业工作,考古工人对每一处考古成果进行挖掘,充沛的体力肯定必不可少。 对于三星堆这样一个具有巨大文化价值的宝库来说,每一次进展都显得意义非凡,考古人通过不间断的探索和挖掘,不仅完成了自我的成就,而且让更多出土的文物显示,随着一件件出土的遗物,陶瓷青铜碎片渐渐拼接完成,三星堆不断产出的宝物,给了世人关于历史探索和文明探索的更多可能性。 然而面对历史的浩瀚和考古学的意义,考古人却展现出了另外一种生活化的状态,他们在对待文物上以无比谨慎的态度来考究,然而在面对生活上,他们更展现出了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情谊联结。或许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群策群力去做自己热爱的事,其实特别幸福。 此外,这部纪录片的宝贵之处首先在于节奏的掌控上。《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实现了张弛有度,认真严谨的考古工作和轻松愉悦的生活碎片相互结合,王瑞的考古是新奇和专业的结合。紧张感和松弛感之间的有序调配,在感观上具备了亲和力;在细节处理上,《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同样把视角给到了在现场默默奉献的三星堆大爷嬢嬢,他们与考古专家一起,共同构成了考古现场的靓丽风景,关于每一个平凡人对于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付出,更是纪录片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真切关照;片子中通过兼任老师与坑长的赵昊,将校园课堂和考古现场串联了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从培养机制到工作机制间的过度和衔接,并形成了从教育到实践系统性的感染力。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带观众看到了光鲜亮丽的文物背后,这些默默付出的考古人的故事,他们的真实生动也感染了每一个观众。我想,这就是它与其他纪录片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4 ) 一群快乐的考古人

    强烈推荐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借用这部记录片最后,一位阿姨的一句话:“我说他在三星堆怎么这么快乐。”他们看起来真的好快乐,虽然充满琐碎重复而单调的工作,虽然时不时被天气所刁难,虽然经常碰到百思不解的疑惑,但是这一群三星堆考古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三星堆文明,有所同,有所不同,他们都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还原三星堆,让它绽放在世人的面前,而非默默地深埋土下。

    而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正在实现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很快乐,令人羡慕的快乐。

    虽然这群考古人不似明星偶像,受万人追捧,受镁光灯聚焦;也不似商业巨擘,家财万贯,声名显赫,但是他们的快乐是真的,幸福也是真的。

    从这一群考古人的身上,我真正相信了,幸福与快乐从来与名利无关,从来只来自内心。

    ps:小破站纪录片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5 ) 渺沧海之一粟,考古人以人之躯追溯历史长河

    被纪录片喂大的孩子格局不会小,这是不是喜欢看纪录片的人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可其实纪录片带来的不仅仅是格局,还有真实、朴素的记忆。 最近大家都看了《不止考古 · 我与三星堆》吧!对于三星堆这样一个恢宏的文明来说,光是在新闻里听到介绍,都会让人产生强悍的敬畏感。 巨大的青铜器,神秘的黄金面具,难以解读的信息,正在重塑我们现有的记载。我们总能在考古发掘的成果中,发现人类自身的有限,多么渺小又无知。 那么多千古之谜的文物出土,你知道是怎么挖掘的吗?如果你看了这个纪录片,神奇的三星堆考古工作,将让你涨不少知识。 《不止考古》拍摄的是三星堆遗址月亮湾村考古研究所的工作,本以为点进去会是气势磅礴的解说和文明演示,没想到,却看到了一群考古社畜们的挖土日常,反差感真的特别生动了。 特别喜欢片子里的几个90后考古er,一头短发的小队长王瑞出场风风火火,带着一群帮工的四川大叔大妈,这个组合就特别喜感,原来田野考古挖掘,是一点点的挖土,吸水,喷水,再挖土,时常伴随着因为一个祭祀坑因暴雨塌方而要重新挖的社畜悲鸣,这工作乍看上去枯燥且重复,但是你能听着这群考古人嘴里说着“这层是夏商周、这层是宋代明清”,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文明背后,原来是这样一点点抠出来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折服于历史的伟岸身影。片子里渺小人类拥有的至纯力量,也许真的能穿越时空。 这个站点的一哥,无疑是大家口中的冉哥,北大考古学博士的冉宏林,负责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难杂症,他到田野间阶段性验收各坑成果,走到王瑞的4838号坑,看着坑璧上划出的文化层,感叹着三星堆时期的文化堆积从六层一直延续到了十三层,千年的时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两米的距离,他们轻松寻常的语气,却让我听的热血沸腾,不知道这么形容这样的心情对不对,那是一种灵感忽至的通透。 是啊,人类多渺小呀,千年时光里我们的痕迹却只有那不到两米的厚度,但是在考古人的眼里,那不到两米的距离,至关重要,一层层画出来的线,一粒粒泥土之间,是颗粒状的岁月堆积,就算再渺小的存在,燕过留痕人过留声,我们终究还是留下了痕迹。 我们在三星堆文明面前宛若沧海一粟,对普通人而言,我们通过历史记载回顾过去,但是对考古人来说,文明越宏大,他们越敬畏,重复性的工作日复一日,一个个大坑挖开又填平,也许探寻不到几块陶片,也许能偶然碰撞到哪个文物,几十年的三星堆挖掘工作,就在一代代考古人的工作中,逐渐展露冰山一角。 哪怕是一块沾满泥土的瓦片,从形状推断它曾经是位于河渠还是城墙,这样追溯时光的浪漫,正勾勒着三星堆的完整面貌,这群带着眼镜、俯身泥土之中的考古人,用不止步的执着,正在描绘着历史。

     6 ) 因为热爱,一切付出都值得,致敬这些普通又伟大的考古人

    前几天无意间在B站刷到了这部《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预告片,然后去看了第一期,感慨颇深。 一直以来都很爱看考古纪录片,对三星堆也略懂一二。和常见的考古类纪录片不同的是,小破站的这部纪录片确实“不止考古”,而是把镜头更多的聚焦在三星堆坑里坑外的考古人身上。

    原以为考古学者们都是雷雨这类德高望重的专家,看完才知道原来三星堆里也有这么多的年轻人。 在北大授完课就马不停蹄跑回三星堆、在八号坑的层层象牙里挖文物的坑长赵昊

    在坑外满地划线、用洛阳铲开盲盒、寻找古人遗留不动产的乔钢

    还有膝盖受伤后坚持挖土的何晓歌,乐此不疲的给小伙伴们展示自己发明的“圆规式起身”,还自我调侃“自然得像个正常人”。

    也许在大多数年轻人眼中,对于考古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和辛苦。考古人们在土层中发现文物后,而光是清理土层就能耗费掉他们几个月的时间。并且这样的发掘只是一个开始,之后还有大量的鉴定和修复工作。

    但对于在三星堆的这群考古人来说,他们虽然日复一日的在进行不一定有收获的工作,但成就感就是他们在考古工作中维持自己热情的助推器。他们都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因此聚在了一起。看到大家一起给何晓歌过生日、送上太阳轮蛋糕的那一段,真的会被他们的革命友谊打动。

    因为热爱,一切付出都值得,致敬这些普通又伟大的考古人

     7 ) 有趣的考古纪录片

    记录片、考古不管哪个元素似乎都很难和有趣联系起来,但是这部记录考古的纪录片却是有趣的很。 有趣一:有趣的视角。视角没有放在考古纪实上,而是从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来展现考古,比如祭祀坑的挖掘,工作很繁琐,故事很有趣。 有趣二:有趣的人物。看完这部片后,我才发现考古人竟然那么年轻、有趣,坑内坑外还不忘调侃。 当然,考古是很辛苦的,膝盖磨受伤、行走于悬崖峭壁,但都在大家的谈笑中一笑而过,谢谢这部轻松的考古纪录片带给了我们欢笑和知识。

     短评

    关于考古人的考古日常“记录”片,有在祭祀坑发掘文物的,有在田野刨坑找遗迹的,有修复陶器的,有保护象牙的,还有为吸渣体质犯愁的,直观理解了我妹(挖土人)说的“取样(土)品(渣儿)”、和“靠想象写论文”。

    3分钟前
    • 小豆豆
    • 力荐

    就没人觉得这帮人像在上世纪似的?一个人干活,一帮人围观,一个个心态好的不行,上班族的卷消失了

    4分钟前
    • X7X8
    • 还行

    就等周四了

    9分钟前
    • 杨幂助理
    • 推荐

    看完第一集我真的仔仔细细的研究咋挖土研究到了两点

    10分钟前
    • 郑云凤凤
    • 力荐

    考古人与考古现场

    13分钟前
    • zen
    • 力荐

    第二集许丹阳小队在外场发掘挖到一个盒子大小的宋墓,里面有两块石头,瑞过来帮忙挖,打趣说:“可能是哪个小朋友的石头死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能笑两天救命!最后一集没及时看,转会员了。看过的前四集是可爱的,赞

    18分钟前
    • 来一串冰糖葫芦
    • 推荐

    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21分钟前
    • 青苔
    • 力荐

    B站的纪录片带来的风味令人眼前一亮,整体上像是偏向于综艺风格的纪录片,对比以前的官腔感的纪录片,这样的风格更能让人产生亲切感,而不是冷冰冰的”玩泥巴“,也回应了标题:不止考古。

    22分钟前
    • 非酋寻乡
    • 力荐

    北大博士仍然上来说女同事/校友又胖了您要不要低头看看自己能不能看见脚

    24分钟前
    • 罗黛若
    • 还行

    很可爱,第一集讲老张低估了任务的难度却高估了自己腰的强度怕是要把我笑死hahahaha。终于有一部讲生僻行业的纪录片,立意不再是建立在凸显这个行业和大众主流有哪些差异,他们多么多么惨多么穷,多么居陋室不改其心境,这些刻板印象都没有,太舒适了!真正的尊重,是不把别人当“异类”,他们也是人,挖掘人之为人的普遍性,而不是去放大每类个体的特殊性,这是优秀的故事与糟糕的故事最大的区别。

    29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推荐

    历史的是人的记录,难得从考古的角度切入,看到一部分工作人员的现场、思考,背后是更多的一个个人的坚持,这样的纪录片不带观点,就完全放给你看到一直跟随三星堆人的苦闷与欢乐,在这个年代沉甸甸的闷头做事,实属难得。

    34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我本来以为会是讲文物的纪录片,😂没想到是个考古打工人的纪录片。😂😂😂😂就挺好笑的,不同部门的人互相diss。😅打工人要保护好腰啊!旁白听上去真的越来越年轻……😂其实已经是个将近50的中年人了,听着像刚上班的。

    35分钟前
    • 蕾雅蓝顿
    • 推荐

    很喜欢历史,大学还选修过考古课呢!真的好好奇三千多年前三星堆的故事,希望能有一天可以窥探其中一二。

    39分钟前
    • lilpeep-
    • 力荐

    第一集特别喜欢!赵老师乔老师坑内外的“battle”很可爱,迷茫很真实,新方法探索下的发现更令人振奋,重点是,老师们都太可爱了!神秘华丽精美奇特的三星堆看得很多了,这里提供了一个更朴实、更接地气的视角,不仅看见了三星堆,更看见了跟三星堆有关的一个个鲜活的考古人,也因为他们,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三星堆跟我距离不太遥远。真好,真好!

    41分钟前
    • 某S
    • 力荐

    很好看。没有将重点放在讲解三星堆文明的诸多未解之谜,而是聚焦三星堆的考古人,展现他们日常工作的样子,亲切又令人敬佩。不得不感慨三星堆考古的科研经费真的好充足!相比各种先进的设备,大量的年轻人作为储备力量在考古现场实践成长更是巨大的财富。黎海超教授请加油啊!

    46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力荐

    喜歡這樣輕松的紀錄片,B站在這一塊一直做得挺不錯的

    48分钟前
    • 三疊紀
    • 推荐

    赵昊和乔钢那段隔空互相diss也太好笑了吧。btw真的越来越感觉考古 是真正迈向未来的职业!能把考古拍的这么轻快动人真是太好了,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事情,本身发掘这世上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就很幸福,自然应该是快乐的

    53分钟前
    • Jenni
    • 力荐

    哈哈哈,这是考古专业招生宣传片吧,好可爱的纪录片啊!

    56分钟前
    • tangmm
    • 力荐

    记录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的日常,平淡、认真、执着,这些可爱又单纯的人们,从细微见匠心。

    58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小时前
    • 想要一辆货车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