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奇幻片 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评分:
    0.0很差

    分类:奇幻片美国,英国2018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凯瑟琳·沃特斯顿,约翰尼·德普,裘德·洛,埃兹拉·米勒,丹·福勒,艾莉森·萨多尔,佐伊·克罗维兹,卡勒姆·特纳,金秀贤,威廉·纳迪兰,凯文·格思里,卡门·艾乔戈,沃尔夫·罗特,德里克·里德尔,科内尔·约翰,英格瓦·埃盖特·西古德松,波佩·科比-特曲,西蒙·米考克,大卫·樱井,维多利亚·耶茨,奥拉维尔·达里·奥拉夫松,大卫·威尔莫特,艾德·高根,奥莉维亚·波皮卡,阿尔菲·西蒙斯,菲奥娜·格拉斯科特,杰米·坎贝尔·鲍尔,托比·瑞格波,约书亚·希,布朗提思·佐杜洛夫斯基,杰西卡·威廉姆斯,欧文· 

    导演:大卫·叶茨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关中诡事之雾隐藏棺

    • HD

      克雷斯的魔法学院

    • HD中字

      猎神:冬日之战

    • HD中字

      出招吧!看不剑!

    • HD中字

      奇门斗法

    • HD中字

      封神榜:托塔天王

    • HD

      诛仙1

    • HD中字

      潘神的迷宫

     剧照

    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2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3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4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5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6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6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7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8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9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虽然纽特(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饰)协助美国魔法部将邪恶的黑巫师格林德沃(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捉拿归案,但最终格林德沃还是逃脱了禁锢,他来到了法国巴黎,一是为了集结信徒掀起革命,二是为了寻找同样藏匿在这里的克雷登斯(埃兹拉·米勒 Ezra Miller 饰),寄生在克雷登斯身上的默默然是帮助格林德沃实现野心的不可或缺的道具。   格林德沃的潜逃在整个魔法世界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草木皆兵。邓布利多(裘德·洛 Jude Law 饰)秘密的找到了纽特,希望他能够前往巴黎,先格林德沃一步找到克雷登斯。和纽特一起踏上巴黎之旅的,是麻鸡雅各布(丹·福格勒 Dan Fogler 饰),他此行的目的,是要找回先前因为吵架而来到巴黎投奔姐姐蒂娜(凯瑟琳·沃特森 Katherine Waterston 饰)的恋人奎妮(艾莉...

     长篇影评

     1 ) 最全梳理!看完直接期待神奇动物3!(二刷带详解)

    本文大型剧透现场,看了电影再点进来!特别长,要有心理准备(和耐心)。

    首先,观影小贴士:

    1.答应我去看IMAX 3D好吗!效果绝对值回票价。

    2.本片忠实哈迷易上手,因为牵扯到一些原著人物和背景。要是没看过可能会挺懵的。

    简单的神奇动物1有关的人物介绍:

    1.一种破坏力很大的“怪物”默默然,其中贯穿全片的关键线索是默默然克雷登斯。

    2.大魔王格林德沃。

    3.小雀斑纽特和纽特暗恋的蒂娜(一位傲罗)。

    4.小胖子雅各布和对象奎妮(也就是蒂娜的妹妹)。

    ——二刷分割线——

    详解部分

    (如只想看剧情可以直接拉到下一部分。)

    【一】一些零碎

    1.用silver tongue形容格林德沃。

    Silver tongue is an expression used to describe a person who has a clever way with words.GG真是善于蛊惑人心的人。

    2.GG刚说完“我们不是很无情的人。”发现屋子里的小孩就杀了他。超讽刺。

    3. 邓布利多为什么那么信任纽特?

    邓布利多:you don’t seek power and popularity.

    Power在全片是一个关键词。追不追求power在片中把人分成两拨。

    4.尼可·勒梅被邓布利多称作老朋友。他在巴黎的房子是安全屋,会有各种额外的保护。哈利波特里罗恩的家以前也是安全屋,哈迷应该很熟悉。

    5.马戏团团长告诉蒂娜克雷登斯在找妈妈后,说了一句“All my freaks think they can go home.”这句话意味深长。

    【二】一些具体

    1. 克雷登斯身世之谜

    他的身世是2中的主要线索和试图解答的问题。

    如果走家族线,依然无法得知他的身份,因为他是个被莉塔掉包(跟弟弟考乌斯)的小孩。

    那么最重要的是格林德沃给的线索。

    1结尾变成默默然碎片的克雷登斯还活着,并且到了巴黎。格林德沃也到了巴黎。他将克雷登斯形容成唯一的能以之来对付邓布利多的人。The only person alive who can kill AD.

    这个说法哈迷们是不是有些耳熟?哈利是被邓布利多认为唯一的能对付伏地魔的人!

    格林德沃到巴黎后,说我们不用去找克雷登斯,He must come to me freely.

    又耳熟了是不是?伏地魔占领霍格沃兹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我们不用去找哈利,只要等他自己来找我。

    随着片末凤凰的出现,以及格林德沃说出了他的名字,我觉得克雷登斯应该就是邓布利多家族的人。(还记得邓布利多在伦敦街头的车厢里跟纽特说的话吗:我曾祖父有一只凤凰,他死后就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格林德沃在结尾揭示克雷登斯身份时说,你遭到至亲的背叛,兄弟想要毁灭你——镜头顺势切到了邓布利多身上!

    大胆猜测,克雷登斯是邓布利多家族的一个私生子,(而且家族要极力掩盖某个丑闻,)他的(可能是)母亲带他逃往纽约,遇到船难,母亲死了。(感觉他就想找妈妈,是不是他跟他妈之间也有某种爱的连结呢?)克雷登斯因为被掉包幸存,被混血小精灵仆人交给巴波女士。但从他的母亲登记着“伊尔玛·杜加特”(仆人)的名字可以看出,纽约的人家并不怎么想养他。【肯定是格林德沃的手下去马戏团,把那张关于伊尔玛在哪的纸交给克雷登斯的,说明格林德沃知道的可真多。】他的童年非常孤寂,因为受到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而被迫压制自己的魔法,才有了默默然寄付在他身体里。

    继续猜。而他和AD有着极为特殊的血缘关系。格林德沃知道,AD可能知道。这种关系类似于哈利身上有伏地魔的灵魂碎片所以某种意义上可以对付伏地魔,格林德沃据此关系认为克雷登斯是唯一能杀死AD的人。

    2. 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纠葛

    两人是年轻时的情人。

    从厄里斯魔镜看,两个人是立了牢不可破的誓言(not to fight each other),而且有血盟(小瓶子)。

    才有了AD和纽特伦敦对话:我不能和GG对着干。

    有了AD和魔法执行司司长在霍格沃兹的对话——

    司长:Will you fight him?

    AD:I can’t.

    并且叫住忒修斯说:格林德沃如果在巴黎集会,你们不要去阻挠。(感觉这个劝阻是有多方面考虑的。忒修斯后来挺听话的。)

    以及最后纽特把血滴子瓶交给AD的时候,纽特问:你会毁掉它吗?

    AD忧心忡忡的那句maybe。

    3. 小雀斑的爱情

    小雀斑在爱情里是个内敛、闷骚、又特别温柔的男孩子。不主动但情深。

    爱搜集自己钟意的女孩子的照片。

    学生时代的女主角,莉塔·莱斯特兰奇,一个不受欢迎的女孩子,有心理创伤的女孩子,是小纽特给了她宽容与接纳。“没有奇怪的生物,只是人心狭隘。”其实这句话用在人际关系上也是一样的。但是纽特没有把爱说出来,只是带她一起关爱小动物。比如看护树罗锅,而在片中护树罗锅又两次见证了纽特和莉塔的相遇。很撩。

    现在的女主角蒂娜,哎呀,其实跟克制的女孩子相爱很难。她知道你有新欢了(哪怕是个误会),就会主动离开,主动称呼你的姓,与你保持距离。她内心肯定很难受,但就是用力压着。偏偏碰上纽特这样的含蓄型选手,明明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开口表达。

    就有了档案室里的一通让人着急的对话。甚至蒂娜知道莉塔是何许人了还要问Are you here to win her back?

    还有纽特拼命忍住不说蒂娜的眼睛像火蜥蜴,憋出了your eyes are a fire in dark water这样有点笨拙又有点浪漫的句子。(salamander其实就是蝾螈,不一定是“火”蜥蜴。)

    不知这对cp有没有让大家想起经常闹别扭的罗恩和赫敏。

    后来新欢旧爱在档案室见面啦。蒂娜尴尬而不失礼貌地say hi。

    而决战中莉塔向格林德沃进攻之前,意味深长地喊了一句I love you.由于她未婚夫和纽特都在镜头里,没有定论她是对谁喊的。

    4. 雅各布和奎妮的纠葛

    想给他们唱一首《哭》:“哭一双好恋人 差一些会一世共行 无奈又终须分”。因为不可通婚的法令,让他们由爱情转入婚姻举步维艰。因为太想结婚,奎妮甚至用魔咒控制了雅各布——后来被纽特识破。

    让我注意到的是他们对彼此的形容。

    奎妮说:One of us has to be brave but you are a coward.——brave和coward是格林德沃区分人用的词!能够“For the Greater Good”(为了更伟大的利益)的人是brave的,奎妮投靠格林德沃好像印证了这一点。

    接着雅各布说:you are…没说下去,但是奎妮会读心呀,她就知道了他想说的是crazy。最后她走进格林德沃的火圈的时候,雅各布大声喊出来了:you are crazy!

    可惜雅各布追到巴黎后没有先找到她,反倒是格林德沃的女助手找到她了。然后silver tongue的格林德沃对她说,他的目标是让大家love freely. You are innocent.你没有错。

    不知道奎妮是不是彻底倒戈。我看到她在奥地利跟格林德沃待在一起,有种不好的预感,她可能会死吧…… (那个声称和格林德沃deeply committed的french woman去哪了,我很好奇。)

    5. 纳吉尼

    纳吉尼,一个麦勒迪克斯,一个在马戏团里靠痛苦卖艺的戏子。克雷登斯和她,一个附着默默然的人和一个附着蛇的人,痛苦绝望二人组,不由惺惺相惜。克雷登斯在拿到伊尔玛的地址后,就实在忍不了了,制造马戏团事变,带纳吉尼跑了。

    但纳吉尼实在要比克雷登斯成熟、冷静太多。她像是一个指引者。但最后克雷登斯进了格林德沃的火圈,她没有——后来她是怎么变成佛地魔的蛇的?这里充满悬念。我猜会不会跟戈德里克山谷有关呢?待解。

    Ps.我很喜欢纳吉尼和克雷登斯在埃菲尔铁塔下的那一幕。

    6. 莱斯特兰奇的族谱

    莱斯特兰奇家族的标志是渡鸦——这个小雀斑在和莉塔玩小动物的时候提到了。

    于是后面所有跟渡鸦标志有关的东西都把大决战的地方引向了莱斯特兰奇的家族墓地:格林德沃召集信徒时,奎妮在街上看到的渡鸦(幽灵状闪光)、格林德沃给克雷登斯的地图、预言球里的幻像……

    然后莱斯特兰奇家族有一本族谱,莉塔去查的时候它已经从档案室被人挪到了拉雪兹公墓莱斯特兰奇家族墓地(见留言条)。

    这是奎妮在法国魔法部找姐姐的时候,旁边暗搓搓走过格林德沃的女助手和一个老太太(最开始越狱时易容成格林德沃的阿伯亚西变的),他俩这时候把族谱盗走了。后来又放到了莱斯特兰奇家族墓地。(This is a trap.后来蒂娜说的。)

    莉塔说了,莱斯特兰奇家族族谱只记录男性,女性都会变成一朵花。这就解释了莱斯特兰奇为什么一点也不爱莉塔,却很爱莉塔妈妈后一任女人给他生的儿子考乌斯。

    至于为什么莉塔明明知道考乌斯掉入大海死了,还要去查族谱,我觉得被人说多了就会生疑吧,她应该很想再确认一下。直到打开书,看到家族树上的考乌斯是个婴孩,才确认他已经死了。

    7. 小黑哥哥的来头

    小黑哥哥卡玛(我只记住他的姓了),法国一支纯血统巫师最后一代男性,一直在搜寻考乌斯。他驻扎在塞纳河的下水道里,显然做了很多调查笔记。

    他和蒂娜在马戏团相遇,发现蒂娜跟自己有同样的目标,就以“可以给她看关于克雷登斯身世更详实的证据”为名,把她带到自己的下水道,并关了起来。应该是怕她阻挠他去杀克雷登斯。

    他以为克雷登斯就是考乌斯。

    那考乌斯跟他什么仇什么愿呢?

    卡玛的爸爸妈妈都是纯血统巫师,他们很恩爱。可是有一天,老莱斯特兰奇用夺魂咒把他妈妈引过去并占为己有了。卡玛的爸爸就疯了。他爸临死前跟卡玛立了个牢不可破的誓言(据合理推测),一定要杀死老莱斯特兰奇最爱的一个人报仇。

    老莱斯特兰奇跟卡玛的妈妈生下了莉塔,卡玛的妈妈当即难产死了。卡玛本来应该杀莉塔的,可是他发现老莱斯特兰奇并不爱她。

    三个月后,老莱斯特兰奇又结婚了,这次跟女人生了个儿子,叫考乌斯。他非常爱这个儿子。那么自然考乌斯就成了卡玛谋杀的target。

    卡玛、莉塔和考乌斯的命运构成了那个《第第·XXXX》预言(不好意思又没记下来)。

    被残酷流放的儿子A son cruelly banished 女儿的绝望Despair of the daughter 回归的复仇者Return, great avenger 来自水中的翅膀With wings from the water

    由于真的考乌斯已经死了,卡玛就无须再报仇了。

    这个预言或许也在双关邓布利多家族中几位成员的命运。

    8. 格林德沃的集会

    格林德沃采用了帷幔式召集法。遥想后来伏地魔还通过黑魔法标记来跟食死徒联系,格林德沃的号召力简直铺天盖地了吧。

    这一幕被一个红头发女孩看到了,她去参加了集会,被格林德沃的托儿杀死,成了格林德沃现场论证其理论(当权者滥用权力)的牺牲品。(There are aurors among us. Come close and join us!——GG赤裸裸的挑衅。)

    格林德沃鼓动的是什么?他说,这世上有一些人不是不好,他们是“不同”(他用了other、different)。我们要的是freedom,是truth,是love。要不然,世界将面临他所预言的战争、难民、原子弹等等灾难。(雅各布嘟哝了一句:no more wars.他作为一个麻鸡,应该就是现实世界的代表吧。)

    最后一役格林德沃的厉火变成的是牛头有翼怪兽的形状,这个设计有何寓意,我还蛮好奇的。

    9. 纽特和忒修斯的和解

    纽特一开始跟哥哥的关系闹得比较僵,请他吃了五次饭他也不去,要他去哥哥的部门工作他也不去。可能一方面因为兄弟俩性情不是一类人,另一方面哥哥要跟自己旧爱结婚了——这口气还憋着呢。

    他跟蒂娜闯法国魔法部的时候,蒂娜说“你哥该收收脾气了”,并一个咒语把他哥抛到椅子上,他甚至说“这是我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但是决战结束后,兄弟一抱泯恩仇。其实那一幕很惨,除了纽特蒂娜这对cp还在,一半的人都跟自己的另一半诀别了。忒修斯失去了未婚妻莉塔,雅各布的奎妮上了格林德沃的钩,纳吉尼的克雷登斯也跟格林德沃走了。没有了爱,即使战胜了敌人,谁还能高兴得起来。

    纽特说,我早就选好了边。这是跟电影开头的呼应,因为在出境许可申请会上,魔法部的人都认为纽特是不合作的。

    欢迎哈迷们讨论!

    剧情部分

    ——一刷分割线(部分细节已经通过二刷补正,评论里的亲们就不一一回应了)——

    进入正题。

    片子以大魔王越狱开头,反衬出魔法部是多么低能,光明正大掉包看不出来。格林德沃驾着夜骐乘风破浪走了,前五分钟看IMAX的特效非常爽。

    这里注意两点暗示:

    “He’s very persuasive.”形容格林德沃。

    留意越狱戏份里出现的一个小瓶子。

    越狱是在纽约,1927年。

    场景切到三个月后的伦敦魔法部。我们的主角小雀斑纽特和他可爱的护树罗锅一起出现。小雀斑上学时喜欢过的妹子莉塔和小雀斑的哥哥忒修斯也上线。

    纽特想要得到一个出境许可,魔法部给出交换条件——让他加入他哥哥的傲罗队伍,他说:不要。出境许可自然没拿到,职位也给另一个大魔王的卧底格里姆森占了。

    场景又切换到巴黎。2的主要取景地是巴黎。格林德沃要找的克雷登斯据说在那里。格林德沃杀了一家人,占了他们的房子作为老巢。这一场颇像伏地魔杀哈利一家,不同的是格林德沃是先把爸妈都杀了突然才发现还有个宝宝。进屋看了一眼,交给女助手一道绿光干掉了。

    这时候小雀斑很无奈啊,出不了国。邓布利多就出现了。小雀斑就吐槽他,说你在1里派我去纽约,借着研究神奇动物的名搞得翻天覆地,现在我人身自由又被限制了云云。邓布利多说我不管,给你张房卡,派你去巴黎找格林德沃算账。

    小雀斑:那你怎么不自己去。

    邓布利多:不行不行。你去不去,不去就把房卡还我。

    小雀斑:吃我豆腐哦。

    邓布利多就幻影移行了。走了之后他的手套又把房卡塞回小雀斑兜里。

    小雀斑就回家去了。神奇动物的场景还是要有的,手提箱养殖场里的动物又多了点,其中包括一群逃出来的嗅嗅幼崽和游泳池养龙——马形水怪。这段画面特效也很厉害。

    正伺候着龙,家里来了不速之客:雅各布和奎妮。奎妮说他们要结婚了。雅各布看上去就像一个开心的傻胖子。奎妮还说在报纸上看到纽特的花边新闻——纽特seems也要结婚了。于是她姐姐蒂娜心如死灰,跟另一个傲罗谈恋爱去了。这当然是天大的误会,照片上拍着三个人,其实是纽特的哥哥忒修斯和纽特前女友(算吗?)要结婚了。

    由于雅各布过于精神恍惚,被纽特看出来他是被奎妮的咒语控制了。解了咒一问,雅各布一脸懵逼:什么结婚?原来是巫师和麻鸡结婚会犯法,奎妮只好下咒了。小伎俩被识破,奎妮超难过,幻影移行到巴黎去找姐姐了。

    她忘带走一张明信片,于是纽特和雅各布也知道她们都在巴黎了。

    这俩人自然也要去巴黎,各找各的相好嘛。纽特因为被限制出境在先,所以他只能通过买通某边境管家爷爷,通过一个门钥匙去巴黎。

    在他们去巴黎之前,傲罗蒂娜已经在追踪克雷登斯时发生一些事情了。这一场发生在马戏团,类似对角巷的巴黎版吧。克雷登斯在马戏团打杂,而团主除了拥有奇奇怪怪的动物外,还有一个重磅演员——纳吉尼。纳吉尼原来是个美丽的妹子,但是受到诅咒,会变成大蛇。

    克雷登斯性情阴郁,受不了这个跟自己惺惺相惜的姑娘被团主当玩物,要变蛇就变蛇,他就发飙了,惹了一些乱子,戏摊子着火了,团主拥有的最大的神奇动物——长尾巴中国狮子也被放了出去。团主:哎呀,没戏了,溜了溜了。跟家养小精灵一起卷铺盖跑路了。

    跑路前被蒂娜拦住,问克雷登斯在干嘛哦。团主说,他在找妈妈。说完绝尘而去。这是蒂娜才发现还有一个小黑哥哥也跟过来了。小黑哥哥跟她说,我们在侦查的可能是同一件事。他是想知道克雷登斯和他是不是在血缘上有某种联系。然后蒂娜就被他带走了。

    到现在这个时候,1中两对搭档已经都在巴黎了。纽特和雅各布到了之后,纽特施展嗅嗅搜寻大法,以及灰尘还原法,变出一根羽毛来,他们跟着羽毛来到一间咖啡馆,据说他们要找的人就在这里。

    另一边,奎妮去魔法部找姐姐未遂,特别悲惨流落街头,大雨中看到纽特和雅各布的身影却一晃眼就找不到了。当她在大雨中哭泣的时候,因为读心的能力,人们心里嘈杂的声音都钻进了她的脑子,她更崩溃了。格林德沃的女助手找到了她,并把她带回格林德沃在巴黎的老巢。热心招待一番,请出主人格林德沃,奎妮就被灌输“婚姻自由”的道理,她似乎很听得进去。

    这时,纽特和雅各布跟着羽毛找到了羽毛主人,也就是那个小黑哥哥。他们跟他说起蒂娜,他说昨晚见过哦,就带他们去找。结果刚见到蒂娜,小黑哥哥就把纽特的魔杖给解除了,又把他们仨都反锁起来了。他说:我要去找克雷登斯,要么他死,要么我亡。

    出师未捷身先挂,他还没迈开步子就倒地了。这时护树罗锅也把锁打开了。蒂娜说雀斑你快把他弄醒,我还有话要问他。纽特一检查,发现小黑哥哥眼睛里有个虫,抓出来原来是个鱿鱼君——下水道里水龙的寄生虫。

    小黑哥哥好过来还要一阵子,他嘟囔了一句must kill him又晕了,蒂娜就说我们要快点去找克雷登斯,不然格林德沃可能就已经找上他了。

    克雷登斯已经发生了什么呢?纳吉尼带他去找妈妈了。在一间破破烂烂的房子里找到一位侏儒奶奶,奶奶说,虽然你的收养人名字登记的是我,但我不是你妈,我只是个仆人。正在这家仆见到少爷(可以自行脑补长妈妈见迅哥儿)的温馨时刻,之前顶替小雀斑当上傲罗的坏蛋出现,一下子把奶奶杀了。

    克雷登斯爆发了,可是敌不过坏蛋的功力,没能报仇。特别可怜。坏蛋去找大魔王邀功,大魔王说你就继续盯着克雷登斯就行了。克雷登斯到时候自己会来找我的。他只能找我。大魔王超自信。

    这下被大魔王言中了。纳吉尼说大魔王来啦,你去见见他。

    克雷登斯:请告诉我我的身世。

    大魔王:那你今晚去拉雪兹公墓吧。

    好,这条线先打住。交代一下邓布利多的背景。

    这一场发生在霍格沃兹。邓布利多正在给孩子们上课,魔法部的人——包括忒修斯和莉塔——闯进来,说邓布利多你愿不愿意跟我们合作,因为只有你能对付格林德沃。

    邓布利多:I can’t.我们比兄弟还要亲呐。(当然啦,你们曾是一对好爱侣。)

    魔法部执行司司长:那走着瞧,我们会三百六十度监视你,看你是哪一边的人。哼。

    场景切换到莉塔走进教室,看着课桌板上刻着的“L+N”(莉塔和纽特)开始回忆往昔。

    两段回忆特别重要。

    一是邓布利多给他们上黑魔法防御课,对博格特施“滑稽滑稽”咒那一段。纽特最恐惧的是办公桌(邓布利多:这个很少见),他说,我最讨厌的就是在办公室里上班了。真是一个向往自由的好孩子。

    而莉塔变出来的是水里漂着的一个白色的包裹——后面我们就会知道那是什么。

    二是刻画莉塔·莱斯特兰奇在学校里被排挤的情境。这个小姑娘跟谁都说不上话,只能跟玩神奇动物的纽特为伴。“你若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我们也猜测是纽特给她背了锅,才被霍格沃兹开除的。

    小莉塔和纽特的谈话中有提到莉塔死去的弟弟。她似乎很自责。

    而回到现在,邓布利多又和莉塔谈及此事。邓布利多说你死的是弟弟,我死的是妹妹,我超懊悔。Regret is my constant companion. 我能理解你,但希望你不要再耿耿于怀了。

    邓布利多的妹妹据说就是一个默默然。邓布利多年轻时候保护着他的妹妹,后来和弟弟阿不福斯跟格林德沃吵起来动了武,刺激了妹妹,妹妹就在那场是非中死了,也并不知道究竟是谁杀了她。阿不福斯——也就是邓布利多的弟弟——还因此打断了邓布利多的鼻子。这些正史中都有记载。

    邓布利多还去照了厄里斯魔镜,先是看到年轻时的自己和格林德沃,接着又看到镜子里站着现在的格林德沃。厄里斯魔镜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邓布利多看到这些很能说明他和格林德沃的关系有多不平常。

    好了,交代完邓布利多。再来看看其他人都在忙什么。

    原来纽特、蒂娜和雅各布不是在一个屋子里照看小黑哥哥嘛。蒂娜跑了,说要去法国魔法部汇报情况,雅各布说,纽特你快追啊。纽特就追出去了。

    屋子里就剩雅各布和小黑哥哥了。雅各布睡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屋里还有个鬼魂一般的白发老头。他是谁呢?熟HP的人应该一下就猜到了:炼金术士尼可·勒梅——邓布利多在炼金术研究方面的老基友。

    尼可·勒梅:你好你好,幸会幸会,难怪邓布利多说会有些朋友来我家住一住。

    继而勒梅和雅各布一起看起了水晶球:水晶球显示出克雷登斯,又显示出奎妮,雅各布一看宝贝儿要去拉雪兹(地点是勒梅告诉他的),赶紧溜了,“小黑哥哥就交给你照看了!”

    然而小黑哥哥这时已经跑了。

    勒梅看到了水晶球接下来的预言,意识到那本(名字特别难记的)预言书上的预言要成真了——这本预言书也在片中一再被提到,算是一个线索——这可怎么办呢?

    勒梅你上啊!

    我已经两百年没上过了!

    而纽特蒂娜一开始还在别扭着呢。蒂娜明显还以为纽特要跟莉塔结婚了。小雀斑啥都行,就是在解释“我爱你”这一点上有点语无伦次。

    他俩一路纠缠到魔法部,纽特喝了复方汤剂变成他哥哥的模样才混了进去。真哥哥接到司长指令要去抓大魔王,碰到莉塔,告别的亲亲抱抱,顺便给个hint:克雷登斯可能是你兄弟。莉塔说:跟你说多少回了,我弟已经死了!

    纽特很快被他哥发现了,复方汤剂也失效了,巴黎魔法部的警报响了,这可真让人头大。蒂娜赶紧先把这傻哥哥扔出去,然后奔向他们的目的地——档案室。

    面对管理员,小雀斑:这个是莉塔·莱斯特兰奇。我是她——

    蒂娜(接话):未婚夫。

    管理员过分轻易就放他们进去了。

    小雀斑走进档案室又解释半天,才把要结婚的究竟是谁给蒂娜说清楚。继而扭扭捏捏表了半天白,说来说去还是没忍住说:你的眼睛像火蜥蜴。

    这真是知者自知的长情告白。此节高甜。

    还没腻歪够呢,莉塔也来查自己档案了(叫一声“莱斯特兰奇”,她家族的档案柜就会来到面前)——却发现档案已经转移到了拉雪兹公墓里莱斯特兰奇的家族墓地了。纽特和蒂娜本来躲在那个放档案的柜子后面的,结果纽特口袋里的护树罗锅君掉了线,一下子被发现了。女友和前女友见面,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就在这时,管理员——就知道你们不是什么好东西——带着魔法部的守卫者大黑猫们过来了。大黑猫不会主动袭击人除非你先发动进攻。莉塔没听神奇动物专家纽特把话说完就急着施咒了,结果大黑猫全都扑上来了。

    谁救了他们呢?长尾巴中国狮子。毕竟以大欺小比较容易。

    事到如今,各路人马都往拉雪兹去了。

    克雷登斯、纳吉尼、纽特、蒂娜、莉塔、小黑哥哥、雅各布等人在拉雪兹碰了头。

    克雷登斯依然想知道自己的身世。这里几个知情者就开始介绍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了。

    总结一下是这样的。小黑哥哥是莉塔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小黑哥哥的妈妈被莱斯特兰奇掳走了,两人生下莉塔。莉塔的妈妈难产死了。但是,莱斯特兰奇对妈妈和莉塔都没有爱。没过多久又换了个老婆,并跟新老婆生下了一个儿子考乌斯。

    莱斯特兰奇就爱这个儿子。这让小莉塔非常不爽。

    当他们一家在海上出行的时候,遭遇了船难。大家纷纷逃命。莉塔在逃命过程中把考乌斯和躺在别的婴儿床上的小男孩换了一下。她说因为考乌斯一直哭,我就想图个暂时清静,并没有想加害他的意思。

    纷乱中,新抱来的小孩给家仆——假扮成两个孩子的祖母的一个混血小精灵抱去了,他们一起上了一条救生艇。另一个妈妈也抱走了她以为是自己孩子的考乌斯,他们上了另一条救生艇。很不幸,后面那条救生艇翻了。襁褓中的考乌斯就此沉入大海,而这就是博格特因为莉塔内心的恐惧而变出来的东西。

    所以,克雷登斯是那个调包来的小孩。依然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身世。

    他们解释来龙去脉的时候,世界各地的黑巫师(不知道算不算,也许只是纯血统巫师)受到格林德沃召唤都聚集到了拉雪兹。

    他们站在巨大的广场层层的台阶上,像迎接领袖一样迎接格林德沃的到来。格林德沃开始他非常“persuasive”的洗脑。画面中出现格林德沃的预言:类似二战中犹太人被赶往集中营以及原子弹爆炸的场景。他喊着那些可怕的口号:错的不是我们!有些人傲慢,贪图权力!他们才是敌人!我们要自由!

    主角们混在这狂热的信徒中,以纽特哥哥忒修斯为首的魔法部的傲罗也出现了。

    忒修斯叫随从们不要动武。但一个傲罗(格林德沃的托儿)还是杀死了一个用怨恨眼神看人、仿佛要杀了他的女孩。格林德沃马上以此为例,“证明”给信徒们看,有权力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而牺牲的人成了“英雄”。

    他说:你们去传播我的信仰吧!

    信徒们一个个幻影移行飞走了。

    然后战斗就打响了。格林德沃用魔咒画了一个蓝色的火焰圈,要么走进圈子加入他(圈子同时是一层忠诚度的考验——牢不可破咒,不是所有人都能走进去),要么就被火焰杀死。

    克雷登斯——这个对自己身世有执念的男孩——走了进去。

    奎妮——仿佛向往婚姻自由,向往格林德沃所说的那个世界,不听雅各布劝阻——走了进去。

    莉塔自杀式作战,冲着忒修斯(或者是忒修斯和修特)喊了句“我爱你”,就光荣化灰了。

    魔法部的很多人挂了。其他人在匆匆赶来的尼可·勒梅的指挥下开始正义联盟与大魔王的最后战役。“如果不胜,巴黎就要亡了!”

    魔杖朝下,“万咒皆终。”那个燃啊,跟麦格教授领衔的霍格沃兹保卫战一样一样的。在IMAX的催化下,我激动得疯狂飙泪。

    正义联盟终于获胜啦。草丛里一只嗅嗅一瘸一拐地扑进纽特怀里。它竟然拿到了格林德沃的小瓶子(开头就出现过)!

    影片的最后,分属于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

    纽特把格林德沃的小瓶子拿给邓布利多看:你跟格林德沃是立了牢不可破的誓言吧。这个瓶子意味着血盟吧。邓布利多:嗯。

    那瓶子拿到手了,你能摧毁它不?邓布利多:也许吧。

    而格林德沃跑到了奥地利一个堡垒里,奎妮、克雷登斯都在。

    格林德沃这下终于宣布了克雷登斯的真实身份。克雷登斯喂过的一只小雏鸟化成一只凤凰:你是——奥睿利乌斯·邓布利多!

    他给了克雷登斯一根魔杖,这是一直用默默然施法的克雷登斯第一次用魔杖,一挥,远处的山炸了个角。看来他的法力还是强大且不好控制的。

    好了,预告片结束,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部!

    看完不得不说,十多年哈迷情结,就是罗琳阿姨再怎么圈钱也心甘情愿。(虽然这场是豆瓣抽到的超前场啦。)

    激情整理,如有疏漏或谬误,欢迎补正!

    文by栗子(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

     2 ) 作为现代性寓言的后童话——论《哈利·波特》

    今天感恩节,分享一篇自己10年前写的论文,感谢罗琳的作品陪伴我度过这么多年的时光……

    论文提要

    为什么以传统的纸质媒体作为载体的《哈利•波特》,会在当今这个电子媒体极度强势的后工业社会取得空前的传播成就?面对这个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若将“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视作二元对立的范畴,是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批评的。

    《哈利•波特》逸出了一些批评者二元论的规范,从而成了“成人”不该阅读、“儿童”不宜阅读的滑动在两个仿佛有着明确所指的“文学类型”之间的异质性文本,却也正因此而获得了打破“成人出版物”和“儿童出版物”的界限、在“后文学时代”赢取巨大传播空间的能量。“童话”是浪漫主义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的替代和起源缺乏的“儿童文学”的补充,它是“成人”在场而“儿童”缺席的一种现代性设计。而《哈利•波特》这套以死亡为主题的书籍,则是在电子媒体所引发的“童年消逝”的社会变动中应运而生的“后童话”。

    现代社会的关键词“技术”与被作者罗琳称为全书“主题”的“死亡”的关节,是《哈利•波特》撬动壁垒森严的“儿童文学”/“成人文学”二元对立的现代性建制,打开书写“严酷的真实”、“探讨善恶”的深层空间的“阿基米德支点”。《哈利•波特》这部“后童话”所创造的魔法世界,并不是现代“成人”为确证自我、寻求庇护、获取抚慰而构想的“净土”,不是与现代性世界二元对立的“神秘的原始思维的世界”,也不同于托尔金幻想的纯架空的“第二世界”,而是一个弥合、混淆界限的魔法异化/技术魔化的仿真世界。罗琳正是通过对这样的幻境式自我相似的“超真实”的精心雕琢来书写她在现代性世界中所体验到的“严酷的真实”,这个“包含着痛苦和悲伤的死亡的探讨善恶的故事”是一部在现代性的框架内反思现代性的现代性寓言。

    在现代性技术的支配下,“征服死亡”和“给予死亡”在“死亡的飞行”/“伏地魔”身上构成了对立统一,导致了“集体死亡”的灾难,这种灾难是《哈利•波特》这部现代性寓言对现代性的潜在可能性的一种检验。“向死而在”的哈利•波特完成的从死亡到复活的终极救赎,是一种弥赛亚性的安慰。《哈利•波特》这部“后童话”是一个书写现代性技术可能导致的悲痛和灾难的寓言;然而,这部“真正的童话”否认最终的全面的失败,在结尾用神奇的逆转带来了救赎之乐,恢复了现代性社会的心理平衡。

    《哈利•波特》寄寓了作者罗琳以“爱”——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本真情感和道德责任——来反抗技术极权的愿望;但,这种对技术极权的反抗却面临着无法超脱的双重困境。现代性的基本悖论在于技术系统的现代性与人的解放的现代性之间的悖论,吊诡的《哈利•波特》与“《哈利•波特》现象”,正是象征这一悖论的生动寓言。

    论文关键词 《哈利·波特》;童话;儿童文学;现代性;技术;死亡

    目 录

    一.引言:吊诡的“《哈利·波特》现象”

    二.补充与替代:从“童话”到“儿童文学”的转换诡计

    三.淹没建制:面向“童年之死”的“后童话”

    四.魔法:对技术的反叛,还是对技术的仿真?

    五.伏地魔:“征服死亡”与现代性的隐忧

    六.哈利·波特:“向死而在”与童话的弥赛亚性

    七.结语:超越技术的理想及其困境

    一.吊诡的“《哈利•波特》现象”

    已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在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全球总销量超过四亿册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可以说是当今这个后工业社会产生的传播面最广、商业成就最高、社会轰动效应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在这个被希利斯•米勒等文学批评家悲观地认定为“技术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媒体的发展,正使现代意义上的文学逐渐死亡”[1]的时代,却出现了迄今为止世界印刷出版史上最“畅销”的文学作品,这个颇为吊诡的文化现象,既赢得了响亮的喝彩声,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对《哈利•波特》的争议和批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部分文化精英人士和部分儿童教育工作者。

    一方面,一些知名的文化人士以精英主义的姿态指斥《哈利•波特》根本不具备“经典”的品质,将《哈利•波特》的流行归因于商业运作,并表达对当代读者的审美趣味的忧虑。例如,“西方正典”的捍卫者、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华尔街日报》上对《哈利•波特》发起攻击,他认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缺乏想象力,到处都是陈词滥调”,并称“《哈利•波特》现象”是“可耻、愚昧的文化潮流”[2];《纽约时报》编辑威廉•萨费尔(William Safire)撰文表示,《哈利•波特》只是简单的“儿童图书”,“成人”阅读它纯粹是浪费时间;文学批评家菲利普•亨舍尔(Philip Hensher)则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幼稚病”的观点,他在《独立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对于“《哈利•波特》现象”,“我们需要担忧的是成人文化的幼稚化(infantization)的倾向,人们对真正的经典失去了感觉”[3]。

    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认为《哈利•波特》的格调过于“黑暗”,有很多不应该出现在“童书”中的“残忍”、“恐怖”的内容,因此反对学校图书馆收藏《哈利•波特》,甚至提出禁止孩子们阅读;美国图书馆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批评者曾3000多次尝试将《哈利•波特》系列从学校和公共图书馆“下架”。香港万国儿童布道团教育部儿童行为教育主任谭孙德棻就曾撰文指出《哈利•波特》“太过清楚的将黑暗世界的势力描述出来……把复仇、死亡表达的十分逼真……有不适合基督徒,更不适合儿童的内容……然而故事的吸引,连我一个成年人都想要追看……看完觉得毛骨耸然……”这位富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向家长、老师发出警示:“这是所谓的‘儿童读物’,孩童是否能有节制,并且清楚的分辨现实和fantasy呢?……想想看,身为一个父母,你该不该让孩子阅读充满仇恨、暴力、死亡、鬼怪的‘儿童读物’呢?……好看的小说不见得是合宜的‘儿童读物’,父母、老师们万万要三思。”[4]这位教育学博士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美国第25届“禁书周”(Banned Books Week)[5]将罗琳列为“十大令人厌恶的作家”之一,她的“罪名”就是宣扬“恶魔主义”,可能对青少年读者带来不良影响。

    在上述两种批评的并置中,一种吊诡的悖论式情境呈现了出来:一方面,不少文化精英人士认为《哈利•波特》是“儿童读物”,因此“成人”阅读它是“文化幼稚病”的症状;而另一方面,不少孩子的家长、老师、儿童教育专家们则指出《哈利•波特》的主题“对于孩子们来说太成熟”,认为《哈利•波特》“不适合儿童阅读”;在这样两种批评的挤压之下,《哈利•波特》似乎处在了一个颇为尴尬的位置,它应该被“成年人”抛弃,又必须被阻隔在“儿童”的阅读视野之外;然而,正是这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式的《哈利•波特》,却在这个文字阅读缩减、衰亡的“后文学时代”[6],激起了全球的“儿童”和“成人”共同的阅读狂热,以至于学者凯瑟琳•格里姆斯(Katherine Grimes)发出感叹:“《哈利•波特》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同时吸引了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7]。

    为什么以传统的纸质媒体作为载体的《哈利•波特》,会在这个电子媒体极度强势的后工业社会取得空前的传播成就?[8]面对这个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上述两种简单化的贬斥在互相矛盾中显然都失去了令人信服的批判性力量。那些为“《哈利•波特》热”所表征的“幼稚性”而忧心忡忡的文化精英们,他们自己也并不见得有多么得严谨与深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认真地阅读过《哈利•波特》的文本,哈罗德•布鲁姆就承认自己只读了《哈利•波特》的第一部,亨舍尔也不过只读了前三部,他们挟着精英主义对畅销读物惯有的轻蔑态度斥责“《哈利•波特》现象”,却并未给予研究对象《哈利•波特》的文本应有的尊重。相比之下,笔者认为,那些“追看”而又呼吁“禁看”《哈利•波特》的从事教育实践工作的人士,在自己的阅读感受的基础上做出的论断,更切近《哈利•波特》所具有的某种文本特质;虽然他们的主张在现实中已被证明为过于保守和狭隘,但他们的观点对于我们的思考却不无启发性。

    这两种面对文学现场无可奈何的自说自话而又彼此背反的批评,其困境导源于批评者将“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视作二元对立的范畴,然而《哈利•波特》却逸出了批评者二元论的规范,从而成了“成人”不该阅读、“儿童”不宜阅读的滑动在两个仿佛有着明确所指的“文学类型”之间的异质性文本;《哈利•波特》正是因此遭到了来自两方面的强烈反对而备受争议,却也因此获得了打破“成人出版物”和“儿童出版物”的界限、在“后文学时代”赢取巨大传播空间的能量。

    引入德里达对“类型的法则”的论述和福柯的“谱系学”有助于对此现象的进一步阐释。德里达指出:“整个类型问题的困惑也许就源自于某种类型再划分为两种类型的界限之内,即这两种类型既不能完全分开又不得不分开。于是,它们就形成一种畸形的对偶关系:一方不归属另一方,然而,一方又同样地为另一方提供一段引证,从而使之出现在那一方的叙述中。”[9]作为彼此分立的两种文学类型,“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之间的关系其实又是交叉的、互渗的。如果去发掘所谓的“儿童读物”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本质”,“它们的本质都是一点点地从异己的形式中建构出来的”[10]。

    二.补充与替代:从“童话”到“儿童文学”的转换诡计

    关于《哈利•波特》的文类归属,存在着这样一种很具有普遍性的认识:“从文体学意义上说,‘哈利•波特’系列是典型的现代超人体长篇童话……具有童话文学的各种美学因素:题材是西方最古老的童话题材,即有关巫师与巫术的故事;人物形象采用传统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原型,即表现个体生命的奋斗与成长:主题是世界童话创作亘古常新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表现为以阿不思•邓布利多(魔法学校校长)为首和以哈利•波特为中心的正义力量与以伏地魔、食死徒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斗争……”[11]《哈利•波特》是一部“童话”,这基本上是文学接受者/消费者、出版营销商、文学研究人员的一种普遍共识。而在现代人的常识系统中,“童话”是“儿童文学”最主要、最典型的一门文类,然而,只要对“童话”进行词源辨析和谱系学的溯源,就会发现,“童话∈儿童文学”的常识是一种浪漫的误读,是一份“现代性设计”,其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转换。

    汉语中的“童话”来源于日语[12],被译介而来时其词义就是“儿童故事”,作为一个“被译介的现代性”的文体学概念,汉语中的“童话”从产生之日起就与“儿童”这个作为对象的群体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然而,值得注意、需要澄清的是,受日语的影响,汉语中的“童话”内涵比英文、德文相应的词汇要小得多。东方的“后发现代性”语境中的“童话”概念,与西方的相应概念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日语的“童话”,译自英语中的“fairy tale”,而“fairy tale”的直译应该是“精灵的故事”,来自于法语词“conte de fées”的“fairy”指的是精灵、仙子、妖怪等民间传说中经常出现的被先民“泛灵化”的自然形象。而在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看来,德语词“Märchen”对界定“童话”的内涵更为准确,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连续的母题或插曲的故事”[13]的意思。民俗学家杰克•兹普斯(Jack Zipes)进一步考察了“Märchen”的词源,发现其词根“Märe”最早的意思是“消息、闲话”[14]。

    “童话”最初并不是为“儿童”特别创作的,而是民间口耳相传的“连续的母题”、“插曲的故事”、“消息、闲话”。法国民俗学家保罗•戴拉鲁(Paul Delarue)运用阿尔奈和汤普森的“世界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大约一万个法国及先前法属领土的民间故事加以归类,整理出在法国乃至欧陆家喻户晓的那些童话故事的民俗背景和口传历史。那些不识字的乡下百姓围在火堆旁传讲的“原生态”的“童话”,包括用头发引诱王子爬上城堡共度春宵的“长发姑娘”,将自己的前妻们杀死并将她们的尸首挂在墙壁上的“蓝胡子”,吃外婆的肉、喝外婆的血的“小红帽”,包括性爱、吃人肉、强暴、乱伦、粪便、撒尿、鸡奸、欺骗魔鬼、愚弄神等等。这些“童话”当然不是为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而作,而是告诉“农民这个世界是什么模样,并且为他们提供处世的策略”[15]。

    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浦•阿利斯(Philippe Ariès)在他的名著《儿童的世纪》(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中以严谨的年鉴派学风、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论证,在中世纪结束之前,“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概念并不存在。 这与当时的信息传播环境有着深刻的关系。用传播学家哈夫洛克(Eric Havelock)的术语来讲,前现代的社会处于一个与“社会识字文化”(Social Literacy)对立的“工匠识字文化”(Craft Literacy)的状态,即阅读的能力只由一个特权阶级——少数牧师、修道士所拥有。“工匠识字文化”导致所有重要的社会交流都是通过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方式进行的,口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口语的掌握几乎不需要任何的特殊学习和训练。前现代的“工匠识字文化”和“公众口语文化”造成了年幼者和年长者的在行动范围、信息获得渠道、交际方式、行为方式上的混同,继而造成了在前现代社会没有儿童成长发展的概念,也没有学习需要具备必要前提和循序渐进的概念,更没有学校教育是为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的概念。在前现代的社会,“儿童”被当作是“缩小的成人”来对待,“现代儿童观”所高度关注的儿童的“特殊性”被严重忽视,因而也就自然不存在为儿童而特别书写的“儿童文学”/“童话”。

    那种“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而成人文学是成人的文学”[16]的“儿童文学本质论”是现代性的产物,“儿童文学”的发生是以“儿童的发现”为认知前提的。那么,“儿童”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追溯那个“从异己的形式中建构出来”的“本质”,我们会发现,“儿童”,“从本质上说”,是现代文明的“想象”和“发明”,是“现代性设计”的一部分。

    “儿童”是作为“成人”确立其主体性的他者而生成的,先是有了“成年”的概念,而被驱除出“成年人世界”的人就成了“儿童”,他们被“安置”在了另外的人生阶段、存在形式即“童年”中。“成年”的概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与信息传播环境的革命性变化密切相关。

    大约在15世纪到17世纪,西欧拥有了活字印刷术并对其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西欧的传播技术获得了意义重大的更新。哈罗德•伊尼斯的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技术的变化会产生三种重大变化: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思考的对象——的变化,符号的类型——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的变化,社团的本质——思想产生的地方——的变化。而印刷术的发明和充分利用可以说是世界传播史上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之一。

    印刷品的出现使人将自己的声音固化为某种形式,以突破语流所受的“此时此地”的时空限制,实现广泛而长久的流传成为可能。在前现代社会,由于信息、交通等多种条件的限制,社会活动的空间都是受到“在场”的支配,也就是地域性活动的支配,这使得人们对行动的反思不得不“与社区的时-空组织融为一体”,这样一种包含时空一体的地域化局限,使得历史的进程成为一种反复,日常生活表现为一种遵循传统的“周期化”的惯例活动。而印刷术的发展和运用,使西方文化语境的主导文化由“口述文化”转变为“书写文化”,书写文化割裂了时间和空间,“扩展了时—空伸延的范围,产生出一种关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思维模式,根据这种模式,对知识的反思性转换从既定的传统中分离了出来。”“反思”具有了不同的特征,跳出了时空限制,从而对社会行为与实践进行新的认识并加以改造。社会系统的再生产,亦即它的重构与变化,都是基于“反思”而进行的,这意味着“思想和行动总是处于连续不断的彼此相互反映的过程中”,而“现代性”,正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17]

    印刷品中文字材料的线性组织形式和文字符号的抽象本质使一个全新的符号环境建立起来,为了适应这种新的信息表达方式和符号环境,概念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推演能力得到空前重视,理性主义张扬,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兴盛和启蒙运动的开展。“理性”是“现代性”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标志性符号。从康德的三大批判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构造了一种以“理性”为中心的“现代性逻辑”:理性是人所共有的,它构成科学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基础,构成价值观念的来源,也由此构成社会进步的动力;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合理性是判定事物价值的标准。

    印刷技术的运用和印刷品的传播使整个世界为之改变,它带来了人类思想领域的空前开拓,人类知识的空前增长和人类获取信息的全新方式,参与形成了一个高度理性化制度化的社会,也造成了这样一种新情况的产生:仅仅依靠自然而然即可形成的母语听说能力已经远不能满足新信息传播环境对人的要求,只有经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特殊的能力,具备了特殊的素质的人,才能适应这个新的传播环境、新的文化、新的社会。这“特殊的能力”主要是指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这“特殊的素质”则主要指理性、“独立人格”/“主体性”、“自制力”/“新教伦理”等,而这些能力和素质并不是人仅凭天赋本能即可获得的,它们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训练,因此被认为能够真正适应新传播环境的人年龄往往都在一定岁数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的关于“人”的概念形成了——那就是“成年人”的概念,即指那些具备了适应新传播环境的素质和能力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有一定年龄,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被命名为“成年”。

    “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主体性乃是现代的原则”[18],主体性的原则构成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的原则。“儿童”的概念正是作为“成年人”确立自我主体性的他者而产生的。“儿童”被现代主体用来指称那些还不具备足够的新社会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的人,“儿童”所处的人生阶段被命名为“童年”。“儿童”概念的本质是被现代主体建构的,它的界定和维持,需要一定的话语机制对其进行合理化的解释和具体化的表达,而建构“儿童”的现代性话语实践,即是儿童文学本质论者所津津乐道的“儿童的发现”。

    “儿童的(被)发现”发轫于文艺复兴运动,巩固于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中兴起了两套由成人掌控的对儿童进行规训的话语,一套是主要为成人而生产的儿科、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而另一套则是以“为儿童”为名义制作的“儿童读物”,1658年捷克教育家考美纽斯出版的《世界图解》被认为是“专业儿童读物”诞生的标志,这部百科全书性质的画册发出了一种“儿童有别于成人,儿童读物也应有别于成人读物”的观点与诉求,使儿童读物的创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有意识地而且是大量的儿童书籍的出版活动开始出现。

    而真正使理性主体完成自我呈现的“现代儿童观”是在启蒙运动中确立的,其中以洛克和卢梭两位“教育家”提出的学说影响最为深远,二者构成了现代性对“儿童”的建构话语的一体两面。

    洛克在1693年出版的《教育漫话》中强烈呼吁应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他把儿童视作“珍贵的资源”,认为教育应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建立孩子的羞耻感和理性。洛克把儿童的心灵比喻为“空白书写板”,在洛克看来,儿童心灵这块“空白书写板”应该通过接受成人的教育增添上适宜的内容,从而走向“成熟”。

    洛克的“儿童观”经过发展演变,形成了一种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关于“儿童”的知识谱系。这种知识包含着一种带有强烈的社会功利目的的教育动机,“儿童”被看作是在本质上有所欠缺的未完成的个体。“童年”被建构为一个合乎逻辑的随时间前进的目的论式的发展过程,是一个“becoming”的过程,其最后的目标是具备“成人”标准的成熟理性,以满足社会的要求。

    洛克的思想为政府、社会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事业提供了认识论上的依据,对于保障“儿童”在“童年时期”接受“学校教育”的社会约定具有深远的影响。西欧资本主义文明为“儿童”的“教育”创造了现代学校,新兴的学校制度逐渐取代和改造了中世纪时期的学徒制度和保障神学威权的教会学校制度。“儿童”主要在学校里度过“童年”而和“成人的世界”相隔离,根据不同的年龄接受针对不同学习阶段而制定的特殊印刷材料。在学校中,“儿童”在“成人”的监控之下逐步学习和掌握现代性的象征符号标志和专业技术,以在“成年”后能够融入现代社会系统、成为现代性制度的一分子为受教育目标。同时,“现代家庭”也逐渐形成,由于“儿童”被要求接受长期的有计划的教育,家长被赋予了种种新的教育和监护的职责,这更巩固了对于“儿童”受隔离、保护、引导的定位。以有组织的义务教育机构和稳定的现代家庭为核心,现代社会形成了“成人”对“儿童”进行管辖的基于信息控制的监控体系。

    而卢梭则提出了一种通常被学者高度概括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卢梭在他的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中明确地表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19]卢梭同意洛克关于儿童缺乏理性的判断,也认同理性主义启蒙运动背景下的现代教育目的:“我们生来是柔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一种良好教育的优异成绩就是造就一个有理性的人”[20]。卢梭的“消极教育法”更加强化了“儿童”的特殊性,尤其是缺乏“知识”、“理智”的身心特点,并且强化了“教育”的阶段性要求,以“年龄”为标尺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规定。卢梭那种“儿童本位”的自然主义教育的完成,和洛克是殊途同归甚至是更进一步:以“自然”的名义,在细密的保护和严格的阶段性限定下,将儿童塑造成为遵奉“社会契约”、具有“自由”意志的“理性”和“德性”得到充分发展的现代主体。

    在深受卢梭影响的浪漫主义运动和人道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成为了“儿童”的“黄金时期”。欧洲各国政府“保护儿童”的法令得到全面通过和执行,“儿童福利”体制大幅度完善,各种维护“儿童权益”的机构设立,公民的法定结婚年龄提高,国民义务教育在西欧各国全面普及,使用童工的工厂遭到严格的取缔。“儿童”和“童年”的现代性定义得到了空前切实的实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民阶层的“儿童”们穿自己的服装,玩自己的游戏,读自己的文学,基本上拥有了理论上所设想的舒适而惬意的“童年”。

    “儿童文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生成的。既然,“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儿童与成人是人生的两极,儿童与成人是不同的人种,思想家卢梭、教育家蒙台梭利、儿童文学理论家波尔•阿扎尔和利利安•史密斯如是说。儿童是特殊文化的拥有者,儿童与成人在存在感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方面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区别。”那么,就应该有“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在与成人文学的区别而不是联系中”“建立”起来。“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很简单,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而成人文学是成人的文学。”[21]作为“现代儿童观”的推论,就像“儿童”和“童年”被剥离出来接受隔离一样,“儿童文学”也从文学共同体中被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类型出现在文学史进程中。

    “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文化逻辑看似能自圆其说。然而,“儿童文学”的倡导、创作、生产、传播乃至消费的主体都是“成人”,而作为被动接受对象的那被驱逐的“儿童”始终处在缺席和沉默的状态,在这样的过程中,真的有与“成人文学”根本区别的“儿童文学”建立起来吗?只要去追寻西欧“儿童文学”的“起源”,就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着的改装和替补的诡计。

    “儿童文学”作为“现代儿童观”所衍生的文化生产,其背后是洛克和卢梭所开启的两组关于“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知识谱系在运作。1747年,思想深受约翰•洛克影响的英国出版家约翰•纽伯里(John Newbury)以“圣经和太阳”为招牌,于伦敦创办起世界上第一家专门从事“儿童读物”出版工作的出版社,纽伯里出版公司的成立被认为是“儿童文学”出版事业的开端。从出版社的招牌就可以看出这种“儿童文学生产”的宗旨是现代理性主体的清教伦理和“给予光”(enlighten)的启蒙精神。洛克式的观念实际上是试图在“儿童”身上“生产”出某种特定形态的主体性,并压抑其他形态的可能性;而对于“成熟”和“孩子气”的评价标准,完全建立在概念建构者成年人对现代理性主体的自我认同基础上。这种观念所衍生的“儿童文学”要求艺术创作服务于教育的目的,强化道德说教和知识灌输。而此类以“教训”为诉求的“儿童文学”创作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十六到十八世纪西欧的贵妇人为那些受过教育的读者而改制的“童话”(Fairy Tale),她们对那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消息、闲话”进行加工和改写,将其固定为书面文本,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在各种经典儿童文学史著作中被给予高度评价和重要地位的1697年出版的贝洛夫人(Charles Petrault)的《鹅妈妈故事集,又名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昔故事集》。然而,只要细读这部初版封面上就画着一位坐在火炉旁边抽线边给“儿童”讲故事的妇女的所谓的童话故事集并加以认真的历史考证,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这些‘儿童类古典名著’都是经过一番修饰的嘲讽寓言,其字里行间紧系着17世纪法国宫廷、社会发生的事及上流社会的性爱政治。”[22]

    而卢梭的“儿童本位”和“自然主义”的思想主张在十九世纪被浪漫主义思潮加以片面的推演和利用,“儿童”的“非理性”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浪漫主义诗人和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们批判大工业生产带来的后果时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象征,“儿童”与“童年”的“特殊”被带有一定意识形态目的的浪漫主义者加以神圣化。经典儿童文学史对“浪漫主义”的历史作用自然是充满歌功颂德之辞,而浪漫主义对“儿童文学”在创作实绩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潮流中涌现出大量“童话”,尤其是《格林童话——儿童和家庭故事集》,这部在2005年6月21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童话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是“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划时代的汇编作品[23]。然而,格林兄弟最初并不是“为儿童”而编辑出版《格林童话》的,他们是出于统一德意志语言和文化的目的,出于建立统一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诉求,而去从事搜集、整理他们称之为“自然资产”的德国民间故事的工作的。在《格林童话》1812年的初版中,格林兄弟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以“天然”的、“不加修饰”的面貌来出版这部故事集的,而在《格林童话》的初版中也确实保留着许多涉及虐杀、性爱、乱伦的内容。可在这之后,格林兄弟在学术界遭到的冷遇和在图书市场受到的欢迎使他们将工作重心转向适合儿童和家长阅读的故事书的编辑,为此,格林兄弟对他们原先希望加以保存的“原生态”的民间故事依据新兴的维多利亚式家庭/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改[24],他们在1819年出版的《格林童话》第二版的序言中就写道:“在新的这一版中,凡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字句,我们一律审慎地删除。”[25]删改后的《格林童话》成为了儿童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正典,而《格林童话》惯用的那种以“很久、很久以前”开篇而以“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作结的叙事套路更是成为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叙述范式。

    经过改装的“童话”成为了浪漫主义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的替代和起源缺乏的“儿童文学”的补充,它是“成人”在场而“儿童”缺席的一种现代性设计。

    三.淹没建制:面向“童年之死”的“后童话”

    无论“儿童”如何受到“特殊”地看待和热情地歌颂,它在现代性设计中始终是作为“成人”确立自我主体性的他者而被建构的。明确“成人”与“儿童”、“成年”与“童年”的界限成为“成人”把握自身主体性的要务。“成人”与“儿童”最初区别特征的显现是建立在复杂而抽象的新符号环境所造成的“知识等级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成人”要明确与“儿童”的“二元对立”就必须创造新的知识差距、文化差距。无论“儿童本位”观念和浪漫主义思潮如何强调“儿童”的内在质素,它们主要还是从“儿童不是什么”与“儿童不能做什么”的观点来定义他们,“儿童”在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被定义为一个“排除性”的问题的。“儿童”不是“成人”,因此他们就不允许去接触那些被规定为专属于“成人”的事情,那些“成人”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或控制的事情。卢梭在《爱弥儿》的开篇就强调必须“趁早给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26]。“成人”在把“儿童”驱逐出“成人世界”的时候有意制造了一些“只属于成人的文化秘密”,“成人”将按计划(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依据“自然的进程”)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将这些“秘密”加以告知,而了解这些也往往被视作一个人经过了“童年”阶段终于“成年”的标志。发现差异—对立思维—制造差异—证实发现,这成为“儿童”的历史建构过程中的一种循环,从而导致“差异”的放大与混淆,使“儿童”的“特殊”本质成为了现代社会一种“不证自明”的“常识”。

    掌握“差异文化”建构权的“成年人”出于自我认同的需求与焦虑,也出于对自身经历的在自恋情结作用下的理想化想象,有意无意地在现代性设计中倾向于将“童年”喻作“伊甸园”般的特殊时空,将“儿童文学”/“童话”作为描绘、再现“伊甸园”的具有特殊规范的艺术形式。于是,在理论设想中是为“特殊”的“儿童”而创作,实则无可避免地投射着始终“在场”的主体“成年人”的欲望和焦虑的“特殊”的文学类型——“儿童文学”,就如曹文轩所言,成了“一个限定性很强的概念”。“它虽然并未做过非常量化的规定,但,在口口相传、笔笔相传之后,已达成一个没有文字的共识。当提到‘儿童文学’这四个字时,我们马上就会进入一种特殊的语境,就会感受到在冥冥之中有一个关于语言、关于主题、关于如何处理生活真实的指导性的体系就在那里。”“儿童文学实际上在不得不做隐瞒的事情。”“儿童文学是块净土”——这是儿童文学创作者和儿童文学理论家经常自豪地宣称的,“这个结论包含了两层意思:儿童文学没有乌七八糟的文字;儿童文学表现的一切也是干干净净的。”[27]

    而死亡是这片“净土”要严加隐瞒的“禁忌”。“与那些关系到排泄、乱伦、经血和猥亵的禁忌一样,涉及尸体和谋杀的禁忌从未缺乏普遍的关注。”[28]虽然纵观人类文学艺术史,与腐败、过度浪费、违法等现代性语境中的否定性意象和范畴相关联,同时又是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的存在前提的死亡,是“永恒的主题”之一,但对于儿童文学本质论者而言,这“只是就成人文学与成人艺术而言”的,因为“对于儿童来说”,“死”,“毕竟同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有很大的距离”。[29]例如,“儿童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作者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就认为“死”这样的题材,是不适合给“儿童”阅读的,因此他在为“儿童”选编的诗集的时候就将写到“死”的诗全都排除在外。[30]

    然而,在当今社会,作为这种“排除”活动的基础的“儿童-成年人”、“童年-成年”的现代性的合理性秩序正失去控制而趋于崩溃。正如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所指出的,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并通过这一过程)被建构起来的,而所谓必然性知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误解罢了。现代性的一大动力之源是其“反思性”,在根本上表现为“知识的生产”,尤其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系统性知识的生产,它构成现代性的社会系统再生产的本质因素。换言之,现代性之所以具有今天的状况,是人类对社会理解的产物;人类按照自己的预期与构想,造就了今天的现代性社会。“儿童”就是现代性所生产的一个重要的“知识”,而“童年”是人们将这种知识(概念、理论、发现)“嵌入”到社会中去所建构出的社会系统。然而,由于人类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所导致的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并不遵循命定的进程,以及“所有活动”可能具有的“偶然性”的结果,现代性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我们现今所生活在的“晚期现代性”社会,就是一个充满错位的世界,一个失去控制的世界,一个“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的世界。而“童年之死”[31]正是“现代性的风险”的一个景象。

    “童年之死”是一种辩证的逆转运动,在“现代化”过程中持续强化的资本和科技的力量,到了现代性的晚期,开始腐蚀和消解它们自己先前产生的“儿童”与“成人”二元对立的符号模式。二十世纪下半叶,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在上一场由印刷技术主导的“传媒革命”中被建构起来的关于“儿童”与“成人”、“童年”与“成年”的“元叙事”,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瓦解、衰亡。

    在《哈利波特》的文本中,对于哈利•波特的表哥达力•德思礼有过这样生动而具有讽刺性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新兴媒体对现代意义上的“儿童”与“童年”的占领与侵蚀:

    他平生从未遇到过像今天这么糟糕的事情。他饿极了;五个他想看的电视节目也错过了;他还从来没遇到过今天这种情况,一整天都没坐到电脑前炸外星人……[32]
    他们正在看一台崭新的电视机,这是为欢迎达力回家过暑假而买给他的礼物,达力一直在大声抱怨,说起居室里的冰箱离电视机太远了。在夏季的大部分事件,达力都泡在厨房里,他那双贪婪的小眼镜盯着电视机的荧屏,一面不断地吃着东西,那五层下巴不断地颤动。[33]

    那全面改造当代人类社会并严重瓦解关于“儿童”与“成人”的元叙事的新媒体,正是以引文中多次提到的“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

    以图像为主导符号的电子媒体使原先“儿童”了解“成人秘密”的智能障碍荡然无存,摧毁了制造差异的那种“知识/信息等级制”,导致“成人秘密”在儿童面前变得一览无余。

    以最具代表性的电视为例,电视是一个以图像为主要载体来传播信息的视觉媒体。印刷时代/“有童年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文字阅读,需要以掌握特殊的逻辑、修辞、排版、材料组织传统规则和建立以理性为核心的主体意识为前提;“儿童”与“成人”的现代界限通常被规定为18岁左右,这是因为现代知识普遍认为一个人到18岁时才能系统地习得现代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共同体和建基于此的交流方式。而对图像的接受几乎不需要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今天的儿童长到36个月时,就已经开始有系统地注意看电视画面了:有自己最喜欢的节目,会唱广告歌曲,会要电视广告上看到的产品。电视大大简化了“儿童”获取信息的方式,使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变得极为轻松简易。电视的这些特点加上电视的广泛普及和在当今文化产业中的强势地位使得电视成为儿童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而且,电视并不分离受众,电视的理念是在同一时间向每个人提供着同样的信息,它的生产传播方式、内容表现形式都不具有排他性,它同时面向“成人”和“儿童”。此外,作为一种追求收视率和利益的跨国资本主义媒体,电视的经济学逻辑不但没有保留信息的倾向,而是驱动不断通过“暴露秘密”来制造“噱头”和“看点”。

    电子媒体和它所引发的社会变动使“儿童”与“成人”原先存在显著差异的信息获得渠道、日常感官经验、生活娱乐方式以至审美趣味日趋同质化,极大地模糊了“儿童”与“成人”、“童年”与“成年”的界限,“儿童”、“童年”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存在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与瓦解 。

    对于长久以来被“成人”以“保护”的名义施行隐瞒的“儿童”来说,电子媒体打开了通往“成人”的“后台”的路径,使“儿童”能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地出现在“成人”的生活场景中,成人不再能够“保守秘密”了,通过电子媒体,“儿童”轻而易举地观看到了“成人世界”的暴力、性爱、焦灼、伪善、铜臭、贫穷与饥饿、虐待与杀戮、战争与毁灭……当“儿童”们品尝到原先挂着“未成年人禁止触碰”招牌的“成人”树上那些新鲜的果实,他们也就失去“成人”恩赐给他们的“伊甸园”了。

    “失乐园”之后的“后童话”也就不再(可能)是“净土”。在一篇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著名帖子《离开童话十二秒》中,作者艾梅兰抒发了这样的阅读感受,引起了《哈利•波特》的接受者们的共鸣:

    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在烂漫的童话里。这本应该是一个没有任何现实肮脏的地方,这本应该有一片天空海阔的自由。曾经梦幻的世界,却撕去了那一层五彩的薄纸,我们痛苦惊讶地看到,里面有狡诈,有阿谀奉承,有狡黠,有黑暗,有太多的无知,有为达目的的不择手段。这让我们感到恐惧,感到梦想破碎的失落,现实的残酷……看到的仍旧是一样的现实,最终无处可逃。突然从五彩斑斓的美梦中醒来,我们痛得哇哇大叫……是不是如同下楼梯的时候踩空了一脚,自此堕入深深的失望?然后在经历了漫长的坠落过程后,不得不承认现实,摔在地上,心好像一块玻璃一样,咔啦咔啦的碎出了声音。不算不算,这样的童话不算数![34]

    “文学类型法则”与文本实际的错位导致被“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元叙事”所规训的阅读期待的落空,剧烈地撞击着读者的阅读体验 。然而,这样的“不算”“童话”的(后)童话,在一定意义上,其实是为长期被“儿童文学”劫持的童话祛蔽,或者也可以说,是为幽灵化的本真童话招魂。

    罗琳逃逸文学类型法则的写作使《哈利•波特》在“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二元对立的现代性的文学批评中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因此招致了巨大的争议。但,笔者认为,这种写作却是在提示(后)童话在“晚期现代性”社会中一种具有疗治效应的可能性。

    福柯对“神经症”的考察深刻地指出,“神经症”是对“儿童”和“成人”进行分割的结果,是受到隔离与保护的“童年”的产物:

    向幼年期退化尽管表现在神经症上,这也不过是一个结果而已。幼年式的行为对患者来说乃是一个逃避的场,这种行为的再现以及将此视为无法还原的病态,需要具备下列条件。首先,社会要在个人与过去和现在之间设置某种距离,使人们无法也不得跳过这种距离。其次,以文化来统摄过去时,只有意考强制的方法使过去归于消灭。我们的文化确实带有这样的特征。在18世纪,由卢梭和帕斯特罗奇(Pestallozzi)所设想,是遵循符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学原则,创造出适合儿童尺度的世界来。因此,容许在儿童的周围创造一个与大人的世界完全无关的非现实的抽象原始的环境,现代教育学以保护孩子不参与大人的矛盾纠葛这一无可非议的愿望为目的发展至今。这使得人类的儿童时代和成人时代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大。幼年时代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应该是最重要的纠葛,但是,按照上述做法为了使儿童躲避各种各样的纠葛,反而使他们有了遭受遇到这种大的纠葛的危险。进而言之,内在于文化中的各种各样的矛盾未能如实直接地反映在教育制度中,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神话这些矛盾成了被间接反映的东西。这样的神话免除了其文化的罪恶并使其正当化,而且在幻想的统一中将文化理想化了。再进而言之,一个社会是在教育学中梦想自己的黄金时代(我们只要看一看柏拉图、卢梭的教育学;涂尔干共和制,魏玛共和国的教育学之自然主义就可明白)。对上述情况略做思考就会明白,固执或退返于幼年期这种现象只有在某种文化中才有可能发生。另外,我们也会明白:在清算过去使过去同化于现在的经验不为现有的社会形态所允许的情况下,相应地会多发这种固执或退返幼年期的现象。退返所引起的神经症并不是在显示幼年时代具有神经症的性质,而是在告发有关幼年时代的诸种制度使人变得具有未开化性质的东西。这种神经症病态的背景是内在于一个社会的纠葛,是幼儿教育的形态与大人们的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社会在幼儿教育中暗中隐藏了自己的梦想,而在大人的生活中可以见到社会的现实和悲惨。[35]

    福柯对“科学话语”的谱系学考察提示我们,并不是“童年”创伤产生了“神经症”,而是关于“儿童”、“成人”的现代性建制为现代精神分析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而“文学”这种被德里达称作“奇怪建制”的“建制”具有超越“建制”的可能性:

    文学的空间不仅是一种建制的虚构,而且也是一种虚构的建制,它原则上允许人们讲述一切。要讲述一切,无疑就要借助于说明把所有的人物相互聚集在一起、借助于形式化加以总括。然而要讲述一切同时也就是要逃脱禁令,在法能够制订法律的一切领域解脱自己。文学的法原则上倾向于无视法或取消法,因此它允许人们在‘讲述一切’的经验中去思考法的本质。文学是一种倾向于淹没建制的建制。[36]

    《哈利•波特》正是通过对禁令的逃脱、对界限的僭越戳穿了“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法则”,从而具有了弥合现代人的精神分裂、疗治现代性“神经症”的可能性。

    《哈利•波特》这套被其作者罗琳称作“主要是关于死亡”的“书籍”[37],是在“童年消逝/死亡”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应运而生的“后童话”,这是历史的给予,也是写作主体的自觉。这部被文学批评家根据“文学类型”的“法则”普遍归类为“童话”的作品,却并不隐瞒“儿童文学”的“法”所禁忌的“死亡”母题,它对“死亡”的书写相对于“儿童文学史”/“童话史”上的“经典作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根据罗琳自己的说法,“死亡”就是这七本书的“主题”。而当家长们就这样的主题是否适合儿童读物质问罗琳时,罗琳的回答是,她一直是按照自己最初的设想来进行写作的,而不在乎儿童是否阅读它,“它们是包含着痛苦和悲伤的死亡的探讨善恶的故事”,而她的创作目的在于按照她所见到的来“书写这些严酷的真实,而不是让任何人的孩子有被保护的感觉。”[38]

    而现代社会的关键词“技术”与被罗琳称为全书“主题”的“死亡”的关节,正是她撬动壁垒森严的“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的现代性建制,打开书写“严酷的真实”、“探讨善恶”的深层空间的“阿基米德支点”。

    四.魔法:对技术的反叛,还是对技术的仿真?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曾引用儿童文学批评家王泉根的评介,作为《哈利•波特》在图书出版行业和文学批评界被归类为“童话”的例证。王泉根的这篇刊载于《中国图书评论》“少儿书谭”板块的文章,对《哈利•波特》这部创造了“网络时代的阅读神话”的文本进行了“作为儿童文学的《哈利•波特》”和“作为巫术思维和后现代的《哈利•波特》”的“双重解读”,可以说代表了当前文学批评界对《哈利•波特》较为正面而全面的主流解读方式。

    但笔者认为,王泉根关于《哈利•波特》“坚守‘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的判断并不成立,这在本文的前三部分已经进行了论述;而在阐释《哈利•波特》中“死亡”与“技术”的关节之前,有必要先就王泉根援引文学人类学家叶舒宪的观点对《哈利•波特》所做出的“第二重解读”进行批判性的辨析。

    叶舒宪认为,《哈利•波特》这部书“只有还原到反叛现代性的激进民间运动的脉络里,才有可能获得透彻的理论把握”[39],《哈利•波特》反映了凯尔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是“新时代”文化寻根风潮推动的结果。按照叶舒宪的说法,“所谓‘新时代’,指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后基督教时代的来临,是一个与追求物质繁荣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相背反的、叛逆基督教价值观并且对抗官方意识形态的时代,也是一个让精神性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其重要标志就是非基督教文化,即东方宗教、原始宗教和民间传统的全面复兴。与此相关的还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建构,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大联合等。”因此,《哈利•波特》的轰动“不只是文学艺术的成功,而且是一个标志新世纪文化冲突与文化走向的重要信号”[40],“她以其独特的来自民间和非学院派的思维-感知方式来挑战麻瓜们的现代性,反叛为技术理性所主宰的现代生存样式”[41]。

    叶舒宪对“《哈利•波特》现象”做背景式的发掘,他的“文化阐释”试图以一定的视角“使人们能够透过媒体炒作的重重雾障,对这种后现代文学现象背后的价值冲突与文化趋向有敏锐的洞察”[42]。然而,笔者认为,这种所谓的“洞察”其实是一种误读。叶舒宪认为,“在《哈利•波特》中,异教女神与基督教上帝的对立大致影射为两个不同的世界……魔法世界与麻瓜世界的对立……来自民间的女作者用她的另类思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异常生动的反讽性图景,那就是‘麻瓜们’的现代性……在罗琳笔下,巫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元对立就是这样鲜明地表现为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43];“一个从碗橱中的灰暗命运中逃身的男孩,以他的冒险历程来证明两个不同世界的价值高下,表达对基督教与现代性所代表的现实世界的厌弃,和对神秘的原始思维的世界的向往。”[44]笔者认为,叶舒宪的解读是主题先行的,是脱离文本实际的。

    叶舒宪的文化阐释应该是以诺斯洛普•弗莱的理论为其立论基础的。弗莱认为,文学中有一种“非经移位的神话,通常涉及神祗或魔鬼,并呈现为两相对立的完全用隐喻表现同一性的世界,人们向往其中之一,厌恶另一个。”[45]人们实际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与他们期望生活于其中的另一世界之间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渐渐在神话中形成一种对立观点,将现实分成两个截然相反的境界——天堂与地狱。而“传奇的倾向”和“‘现实主义’倾向”是神话的“移位”,“神话”中“天堂与地狱”的“对立”是文学作品中那些“双重世界”的“原型”。

    运用弗莱的术语,现代性的“儿童文学”/“童话”所构建的“伊甸园”般的“净土”,可以说是“天堂”原型在“‘成人’意识形态”推论实践中的移位。但《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决不是与“麻瓜世界”/现实世界形成“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的“截然相反”的“二元对立”的“天堂”。“魔法世界”里充斥着“肮脏”的“现实”,任何一位被历史给予现代性的“儿童文学”观的、认真地阅读《哈利•波特》的读者都会产生艾梅兰所说的那种“看到的仍旧是一样的现实,最终无处可逃”的梦醒、疼痛、心碎、落差的阅读感受。“魔法世界”并不比“麻瓜世界”更“美”、更“善”、“价值”更“高”,文本所呈现的最极致的“恶”——伏地魔——正是存在于“魔法世界”当中。

    J.R.R.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曾提出一种与“对立世界论”类似的“第二世界”(the Secondary World)概念。托尔金认为,“第一世界”(the Primary World)是神创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这个世界;而人们不满足第一世界的束缚,利用神给予的一种他称之为“准创造”的权力,用“幻想”去创造“第二世界”。

    但,罗琳的“魔法世界”与托尔金在他的《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中所虚构的完整自足的“第二世界”/“中土世界”(Middle Earth)也并不相同。托尔金的“中土”与“第一世界”处于完全不同的时空维度,它有着自我起源的与“第一世界”截然分殊的历史、地理、文明,生存在“中土”时空中的物种甚至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自成体系的在“第一世界”中并不存在的语言,在《指环王》的文本中,只有“第二世界”在场,而“第一世界”始终缺席。而罗琳的“魔法世界”则与“第一世界”处在同一个时空维度,并没有隔离的界线,破釜酒吧、格里莫广场、圣芒戈魔法伤病医院这些地点就在伦敦街头,只是有的人“能看见”,有的人“好像”“看不见”罢了;在《哈利•波特》的文本中,所有人,无论是“巫师”还是“麻瓜”,都是混居在同一的开放的时空的,只是有些生命被另一些生命“忽视”乃至“无视”罢了。加拿大学者萨瑞克(Julia Saric)曾对《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与《指环王》的“中土世界”的不同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罗琳的幻想形式与托尔金创造“纯虚拟世界”(Alternative World)不同,是一种“归化式幻想”(Domesticated Fantasy),即“把我们熟悉的东西奇幻化”[46]。而美国学者巴菲尔德(Steven Barfield)则将《哈利•波特》与托尔金、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和杰克逊(Rosemary Jackson)三派奇幻理论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哈利•波特》不同于其中任何一派,并将《哈利•波特》的奇幻形式命名为“讽刺性奇幻”(Satirical Fantasy),即作品“以戏拟的形式指向现实世界的缺陷”[47]。笔者认为,他们对《哈利•波特》突破以托尔金为代表的经典奇幻范式的论述是比较有见地的。

    让•波德里亚对当今这个“后现代”社会下过这样的判断:“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48]他认为,“消费”是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消费逻辑”表现为一种“符号操作”,高新传媒技术系统对符号的操作造就了一个超现实的、“仿真”的符号世界。这是一个“模拟的时代”,其突出标志是“所有指涉物的消失”以及它们“在符号体系中被人为地复活”[49],“模拟”生产出一种“超真实”(Hyperreality),这是一种在“幻境式的自我相似”中精心雕琢出的“真实”,是用“真实”的符号来替代“真实”本身。“今天的现实本身就是超级现实主义的”,今天,“政治、社会、历史、经济等全部日常现实都吸收了超级现实主义的仿真维度:我们到处都已经生活在现实的‘美学’幻觉中了。”今天,“真实和想象混淆在相同的操作全体性中,到处都有美学的魅力。”“一种无意的戏拟,一种策略性仿真,一种不可判定的游戏笼罩着一切事物,与此相联系的是一种美学的快乐,即阅读和游戏规则的快乐本身。”[50]笔者认为,波德里亚激进的论述虽有理论暴力的嫌疑,但他的“仿真的超级现实主义”理论确实能够有力地帮助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审美机制;而使读者产生“罗琳女士世界里的细节越古怪,就越接近我们日常生活中某些熟悉得像稀粥一样的东西”[51]这样吊诡的阅读体验的《哈利•波特》,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生产了一个混淆界线的在某种意义上契合“仿真的超级现实主义”的“魔法-现实”意象场所,才会在消费社会的文化市场如鱼得水并引发席卷全球的狂热。

    而在《哈利•波特》的符号体系中被罗琳“人为地复活”的“魔法”/“巫术”,也就难以如叶舒宪所设想的那样通向“反叛为技术理性所主宰的现代生存样式”的“神秘的原始思维的世界”;在这里,“魔法”的原始所指已经被掏空,但它又不全然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笔者认为,《哈利•波特》中的“魔法”是一种拥有“技术-巫术”的“雅努斯双面”的符号,在《哈利•波特》的文本中,魔法/巫术与技术几乎是同构的,二者几乎有着“相同的操作全体性”。

    使用“魔杖”施放“咒语”是《哈利•波特》中最主要的魔法,运用咒语来达到主体的目的的信念,就是假定了一个二分的即有主客体之分、内外部之分、能指与所指之分的世界,这是一种“语言实体论”,一种主体性的神话,它深深植根于西方文明的“声音中心主义”。正因此,魔法/巫术一直在欧洲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或隐或显地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正如罗宾•布里吉斯所言:“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间或场所,没有一个有判断力的历史学家能够否认人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相信巫术通过语言或思想的内部世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52]也正基于此,异教女神和基督教上帝并不是如叶舒宪先生所认为的那样截然对立,那只是权力与知识的共谋所产生的可疑的话语,魔法/巫术与宗教在文明史上一直是纠缠不清的,虽然尊崇那位曾被法利赛人呼为“恶魔”的耶稣的正统基督教极力否认、排斥、打压、埋葬它与所谓的“异教”魔法/巫术的千丝万缕;正如弗雷泽在《金枝:关于巫术与宗教的研究》中所指出的,在人类操控大自然的各种方法之中,巫术占据着首要地位,巫术之后才有宗教,人类构建其巫术、宗教和神学体系时,有着无可辩驳的逻辑规律和可靠的科学方法;正像帕克夫妇在《魔法的力量》中所说的:“瑜伽密教的信徒说,是圣母唱出了宇宙的和谐之曲。而基督教的《圣经》则说,上帝创造了宇宙的同时也就创造了声音——他说了一句话(‘要有光’),这也许是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咒语。”[53]

    而通过所谓的“驱魔”和“祛魅”建构起来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经由一个殊途而同归的进向利用技术来实现并替换魔法/巫术的语言本体论和主体性神话,现代理性主义的根源在于声音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现代技术的原动力乃是人类主体性扩张的欲望,一种追求功效以餍足主体的欲望,一种企图控制世界以实现主体目的的欲望;技术使人类通过算计和暴力施行对自然的征服,并在这种征服中进一步确立自我的主体性,确立自我作为一切存在者的尺度和准绳的主体地位。现代科技的发展乃是“魔法技术化”的过程,是技术替补巫术的过程[54]。而如果通过《星球大战》、《黑客帝国》这样的在全球化消费社会中最具传播效应的电影文本来接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这个“不可总体化的总体性”,我们就能够发现身处后工业社会的人类对“技术魔法化”的体验、想象、迷恋与焦虑。当生活与艺术想象的界限被消费逻辑的符号操作抹平,日新月异的高度发达的技术对人的身体感官和认知方式的操纵投射在文本中也就是技术与魔法的混淆,这是被“异化”的魔法和被“魔化”的“技术”的融合。在当代社会的超级现实主义中被“人为地复活”的巫术,不可能回归它的起源,而只能是在历史性的延异中被作为技术的仿真与替补。

    在《哈利•波特》这部超级现实主义的文本中,罗琳对与现实世界处于同一时空维度的魔法世界的想象与设计,是对现代性技术的戏拟与仿真,为当代大众生产出了一种幻境式自我相似的超真实。

    魔法世界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对现代性社会体制的仿真。例如,最高权力机关“魔法部”是一个标准的官僚制科层制行政管理机构。魔法部依照规范的法律来运行,书中曾提到过的法律包括“对未成年人巫师加以合理约束法”、“反狼人法”、“教育令”、“禁止动物培养试验令”、“禁止贸易物品法”、“国际魔法师联合会保密法”、“魔法部批准的课程标准”、“魔杖条例”、“威森加摩权利宪章”等。魔法部有着专业分工明确的设置完备的科层化组织体系,魔法部内部的专业化组织包括“魔法法律执行司”、?

     3 ) 神奇宝贝在哪里:GG还是GG,AD哪个AD?——川普推特治国,罗婶推特写书

    这是粉丝电影,是预告片,是补充集,是同人大电影,唯独不是一部独立的电影。

    故事线乱,轻重不均,HP系列的通病,哪一部都或多或少;但是GG化身元首挑逗世界的高潮部分,实在太过……鸡首,牛后,又烂尾了。大家都被简易的圈套引去了公墓,在这种所有分支理应百川入海,千鸟归林,合龙拧成一条麻花群策群力发大招的档口,观众还在因为(活在对白里)集束打击的陈年往事巴黎情史,吃瓜吃得消化不良,一瞬间竟然反应不过来主线是个什么——哦哦哦哦哦哦我们原来是来for the greater good的。铺垫不足至此。鹤立鸡群的德普堪称消食片,如一个天选级别的玛丽苏,在烂得发慌的剧情里独自闪闪发亮,让一切荆棘,一切不合理,都因为他顺理又成章。德普角色完成度一百零一分:他演讲完全陶醉其中,看得我也想振臂高呼,Heil Hitler!

    本片开启了喧宾夺主的双男主模式。电影名图文无关,神奇宝贝们和Newt是镶边主角。Credence大家都在找,GG诱拐他,Newt小组找他的身份证明,一群傲罗时而上线时而下线地追杀着Newt。Newt为数不多的戏份,除了和现任谈恋爱就是回忆ex顺便推点剧情,沦为一个承上启下NPC,一个小动物百科全书展示柜。真·马戏团团长。

    Ps雀斑可爱爆炸,又羞赧又gentle。罗婶已经有“得手提箱者得天下”的潜在倾向了,谢天谢地我们还有雀斑。但,CP感依旧弱于本剧一切CP,包括骨科(GGAD就不碰瓷了)。即便女一换了逆天改颜的发型,还是……哎哟女一第一部被妹妹比到日月无光,第二部被Leta衬得天昏地暗。明明能红白玫瑰各表一枝的啊。演员诠释这个角色时努力中尽是吃力。

    Credence,作为魔法江湖炙手可热的倚天剑,屠龙刀,至少(在对白里)给耐心补足了缺爱的解释,还给安排了Nagini红袖添香,很可以了。按照时间线,老伏也要出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后老伏剑指GG,GG拐走自己的男人,Nagini妹妹白娘子附身。下一篇影评标题我都想好了:《老邓兄弟阋墙,Nagini为爱伏秃》。总之,对于他和Fox的设定,我唯有一句话:你说的GG还是GG,你说的AD却是哪个AD。

    AO3的太太们在哪里?替身梗可以准备玩起来了(划掉

    主角尚且如此,Leta+她的异父同母哥哥+同父异母弟弟的故事线就更惨了,来龙去脉全靠一张嘴,这嘴还不利索。

    又,插叙回忆时,家族树这些小手段和死圣时的小故事剧场一样,可可爱爱的,夸一下。

    小彩蛋踩点堪比头号玩家,比如夜骐,the elder wand,厄里斯魔镜,也夸;上一部讨喜的几个神奇宝贝继续大放异彩:护树罗锅的开锁力,Niffler的偷金力。结末Newt从怀里扒出Niffler给老邓瞅时的潜台词简直是:“给你看看我的大宝贝!”

    瑜不掩瑕,接着吐槽。罗婶在神奇小畜生系列中疯狂打破/颠覆以前的设定,有时候是“妈呀牛逼”,有时候是“妈的智障”,有时候是“妈惹要怎么圆回来”。

    Queenie妹妹的读心术设定确实在第一部就展示了搞事的潜力,然而投节得极端轻易、仓促、戏剧化,甚至没有反抗一下就躺平了。姑且不论等了两年迎来黑化会不会使人信(心)服(堵),最末不管不顾直接弃未婚夫而去忘却初衷那里,续集翻转与否,都实在牵强。我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想请Jacob吃便当。

    阿利安娜之死和阿不福思决裂后,老邓还会对自己家的默默然遗传病毫无察觉吗?麦格奶奶1935年生人,本片截至1927,又哪里来的性感助教在线怼人啊?

    当然罗婶可以发条推特,此McGonagall非彼Minerva,大有可能她姐她姨她亲妈,毕竟电影里也只喊了姓氏。人家有一大本预言传说,咱们有绕口令:打东边来了个画小樱的C婶,打西边来了个写HP的罗婶,C婶罗婶相视一笑,一齐在随手扯一块然后挖矿开坑又蔓又枝的道路上开窍顿悟,越跑越远(不是

    (我编不下去了

    whatever,她们不上心,我觉得不行.JPG

    总之我算是明白了,罗婶的推特之于神奇小畜生在哪里,正如《霍格沃茨,一段校史》之于哈利波特,补充读物,正文引用,你出现在我致谢的每一页。

    美有川普推特治国,英有罗婶推特写书。当年巧克力蛙卡片上所有的老牌人物,快点洗干净了准备被罗婶翻牌子!我们的宗旨是:一个都不放过!

    5.5/10。加一分情怀6.5。衷心希望换导演。如果还是Yates拍,衷心希望拍成电视剧。

    沉浸感实在是太弱,太弱,太弱了。家养小精灵也好,新上线的fantastic beasts们也好,不再拥有Dobby的作用,在急匆匆的赶场和零碎的分割中道具化、扁平化;甚至把它们替换成麻瓜用的猫、马、搜寻犬也无有不可。只有在Hedwig's Theme响起来的那一刻,才觉得像一场久别重逢。

    我非常,非常,非常,不喜欢David Yates。不知道是他的锅还是罗婶的锅,他在的每一部,都泛滥着噱头预告片+不为情节服务的高饱和低明度阴郁画面+烦人耗时无用的感情冲突in琼瑶大三角+PVP双色对决光条。哈6和7下的罗赫,哈金,大决战,思及无语。这次的Newtina也是,这次封印GG的时候也是……尼可勒梅诶,传说级的炼金术士诶,骨头脆的有趣老头子,原本有多少设定可以玩,多少古咒可以念,多少大新闻可以搞,结果就,地上插满了天(魔)线(杖),无尽无穷的特效,全靠经典配乐撑场,我在芬(巴)兰(黎)看极光……我寻思2018年了还演熊猫烧香呢???

    我的神奇动物3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330931/?dt_dapp=1

     4 ) 邓布利多会梦见格林德沃吗?

    邓布利多会梦见格林德沃吗?

    十一年前的那个夏天,作为哈利波特正史宇宙收官之作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市开售,北美版快800页的体量,比2005年夏天出版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厚出一截,甚至连华纳兄弟出品的同名改编电影都要分成上下两部来拍摄,足可见罗琳阿姨对自己一手创建的伦敦魔法王国的依依不舍。或许真是草蛇灰线暗藏玄机,或许是为了给数以亿计不愿就此别过的忠实读者和观众们一些“哈利波特系列未来还会开新坑”的盼头,罗琳阿姨在卡耐基音乐厅举办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首发签售会上,透露了一条足以令所有哈迷(尤其腐女哈迷们)震惊尖叫的消息——霍格沃兹魔法学院校长、堪称全球魔法界开宗立派人物的大魔法师阿不思·邓布利多是同性恋。他所爱的人,正是著名黑魔法师盖勒特·格林德沃。

    “恋爱是盲目的。”罗琳对因为这条爆炸性消息而目瞪口呆的全场来宾们这样说道,“邓布利多在经历过那件事之后,感到非常失落。”

    罗琳阿姨口中的“那件事”,指的正是阿不思·邓布利多的妹妹阿瑞娜惨死的事件。《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是由阿不福斯亲口讲给哈利波特听的:因为母亲突然死亡,年轻的阿不思·邓布利多曾经顶替自己的弟弟阿不福斯,负责在戈德里克山谷照料自己的“默然者”(Obscurial,是默默然Obscurus的共生体。默默然指十岁以下的小孩因为拼命压抑自己的魔法而形成的一种怪物——这其实并非来自正传的内容,而是来自《神奇动物在哪里》的定义)妹妹阿瑞娜。哪里知道,仅仅几周过后,年轻的邓布利多遇到了年轻的格林德沃,被格林德沃魔法上的造诣、坚定的意志和个人魅力所吸引,如沦陷爱情中的少女一般,每天只顾着去找格林德沃聊天,忽略了妹妹。阿不福斯从霍格沃兹回到戈德里克山谷,发现哥哥竟跟格林德沃打得火热,对妹妹不管不顾,便和哥哥吵了起来。哪里知道,毫无道德观可言的格林德沃居然还讥讽阿不福斯,说让邓布利多这样一位天赋不凡的魔法师在这山谷里浪费时间,照顾一个废人,简直就是笑话。

    三个人吵着吵着就打了起来,格林德沃毫不留情地向阿不福斯施了钻心咒Crucio(在哈利波特世界里,这是一种极为残忍的魔咒。和臭名昭彰的阿瓦达索命一样,属于三大不可饶恕咒之一)。妹妹阿瑞娜眼见两个哥哥为了自己手足相残,格林德沃又说自己是大家的拖累,而且,巫师混战时“闪烁的光线和噼啪的响声”也刺激到了她……她逐渐情绪失控,导致魔力爆发,当场死亡。

    眼看闹出人命,格林德沃为避免被抓进阿兹卡班,也顾不上再去理会邓布利多,急匆匆地逃走了。在此之后的年月里,他从格里戈维奇那里偷走了老魔杖,成为了统领大量黑巫师的黑魔王。或许是因为阿不思在英国的缘故,虽然格林德沃率领手下在全球各地兴风作浪,其魔爪却从未染指英国。直到1945年,邓布利多击败了格林德沃,魔法界将他关押在与阿兹卡班齐名的另一座巫师监狱纽蒙迦德,而且还是那里最高的一座塔上——从古至今,只有那些罪无可恕的邪恶巫师才会被关押在那里。

    四十三年后,1998年,为了追寻老魔杖的下落,伏地魔去了纽蒙迦德。此时的格林德沃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完全不是伏地魔的对手。但他仍不屈服于伏地魔,欺骗他,嘲讽他,最后被伏地魔施以阿瓦达索命,离开人世。据说,格林德沃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极高的自尊,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邓布利多的墓地不被伏地魔盗掘(老魔杖伴随邓布利多下葬了)。这部分情节在哈7电影中却是另一回事——格林德沃没说两句就向伏地魔投降了,将老魔杖的下落交代了个干干净净。显然,格林德沃的形象在正传电影中被丑化了。

    以上就是哈利波特正传中关于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之间羁绊的差不多全部细节了(除了巧克力蛙卡片上的八卦)。从来没有看过哈利波特电影正传的朋友,只看过《神奇动物在哪里》而且对于人物关系多少有些云里雾里的朋友,以及看过太久忘记了的朋友——以上文字请拿好。看过《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后如果有大背景和人物关系弄不清楚的地方,阅读上面一段应该能迅速解惑。

    IT ALL ENDS是否永远是一句谎言呢?

    话说回头,正传收尾作《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出版九年后,2016年——在这一年里,哈迷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得到罗琳阿姨认证的舞台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在伦敦西区上演,同名剧本也在全球同步发售。当然,内容可能并不怎么吸引人:在这部舞台剧中,哈利波特已经是个陷入中年危机的大人,天天在魔法部加班,孩子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也很不省心(瞧瞧这一串儿致敬三个人的名字)……基本上算是后传性质的二代目故事了。其二就很有意思了:或许是为了回应同人小说界对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这对高人气CP长久不懈的讲诉请求,或许是罗琳阿姨早在卡耐基音乐厅爆料时便已下定了决心。总之,2016年11月18日,哈利波特系列的前传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在北美上映了。该片编剧正是罗琳本人,导演也是系列钦定导演大卫·叶茨——自2007年(也即正传小说完结那年)起,从《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一直到2011年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后四部正传电影都是由这位英国导演负责执导的。

    按照罗琳阿姨的计划,前传系列《神奇动物在哪里》一共要拍五部(她甚至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伪魔法史书《北美魔法史》),讲述的正是前面提到过的、格林德沃逃出英国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时间线从1926年开始(这正是伏地魔出生的那一年),地点是美国纽约。当时,格林德沃已将欧洲大陆(属于魔法世界那边的欧洲大陆)搅得一片狼藉,正当魔法界要组织全部力量围剿他时,他却突然失踪了。与此同时,小雀斑饰演的神奇动物学家纽特·斯卡曼德在离开赤道几内亚后抵达纽约,本打算短暂停留后就离开,怎料麻瓜(在美国叫麻鸡,普通人的戏谑称呼)科瓦尔斯阴差阳错地和他弄混了手提箱,斯卡曼德藏在手提箱内的神奇动物被放出来了不少。这些来自魔法世界的神奇动物各具异能,在凡人世界闹出了不少麻烦,小雀斑不得不带上“事件相关人”麻鸡科瓦尔斯,以及美国魔法国会的傲罗(魔法世界里专门抗击黑巫师的精英法师,首次出现在小说《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蒂娜小姐一起去抓回这些动物。过程中,他们遭遇了“默然者”克雷登斯·拜尔本(就是那个留着中世纪教士头的沉默寡言怪男孩),小雀斑试图将它体内的默默然引出,拯救这个孩子——尽管过程颇费周折,但还是成功了。做这件事的同时,众人还抖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也即格林德沃的身份:为那些尚未看过《神奇动物在哪里》且最近想要补课后再看《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的朋友们着想,这里还是隐去不说了。

    巫师演说家格林德沃,是影射希特勒还是墨索里尼?

    “默默然”这种奇特的存在是很值得单独拿出来一说的:某种角度来讲,这正是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之间扭曲关系的畸形纽带。首先,根据阿不福斯在正传中的讲述,妹妹阿瑞娜体内的魔法会“不受控制地爆发出来”,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魔法爆发”。阿瑞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施法时碰巧被三个麻瓜男孩看到,他们欺凌了她,使她情绪失控,继而被拟生后的魔法也即默默然反噬,便成为了默然者。邓布利多家族不得不隐瞒这件事,因为“如果魔法部知道阿瑞娜变成了这个样子,她就会被永远关在圣芒格”。圣芒格指的是伦敦的圣芒格魔法伤病医院。显然,英国魔法界在处理默然者问题上已有不少经验,而且也有对应的规章制度。新发现的默然者就像凡人世界里的精神病人,会被视作扰乱社会秩序的存在,不止会被隔离,恐怕也不允许家人陪伴以及随便探视。

    之前曾经提到过,阿不思·邓布利多是因为母亲去世才要到山谷去照顾妹妹的。实际上,邓布利多母亲的死,就是因为阿瑞娜的一次魔法爆发。在邓布利多兄弟和格林德沃的混战中,阿瑞娜也是因为魔法爆发而死。所以,邓布利多对于默默然现象是有着很深怨念的。

    神奇箱子里处于稳定状态的默默然

    《神奇动物在哪里》收尾时华丽的默默然

    《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主角小雀斑,恰恰是邓布利多的得意门生。1908年,小雀斑11岁时,进入霍格沃茨学校的赫奇帕奇学院学习,27岁的邓布利多当时担任赫奇帕奇学院魔法变形课的讲师。在土扒貂事件后,小雀斑为自己的好友莉塔·莱斯特兰奇顶罪,被霍格沃茨开除。邓布利多极力为小雀斑申辩,希望能够让他免受惩罚。最后,虽然小雀斑被开除,但仍被允许保留自己的魔杖。纽特后来去了魔法部工作,收入低微。

    1918年,一战结束。默默然图书公司(没错,就是这个默默然)想找人写一本关于神奇动物的专著。彼时的小雀斑已经是魔法动物的专家,他接受了斯卡曼德的委托,四处搜集神奇动物,详细研究,并且记录下来。

    1925年,也即前传电影开始前一年。小雀斑在苏丹遇到了一个默然者。当时,默然者宿主已经死亡,小雀斑还是想办法从死者体内分离出了默默然,存放在了自己的箱子里。《神奇动物在哪里》中,麻鸡科瓦尔斯在小雀斑的箱子里游览时,见到的那种浑身噼里啪啦的黑色生物就是默默然。

    同一部影片中,格林德沃某个为了防止剧透而不可说的身份十分关注与默然者相关的事件,也是因为之前邓布利多妹妹的事件。从已有的线索来看,虽然已分别多年,但格林德沃始终还是与邓布利多惺惺相惜。

    《神奇动物在哪里》说到底也只是个序章,以相对较为轻松的“神奇动物”为主题切入,作为五部曲的首部,交代背景和人物设定,打好故事基础,快结束时才让主线反派格林德沃进入众人视野——这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手法是基本一致的。在罗琳阿姨的设定中,十七世纪时魔法界通过了《国际保密法》,从此将魔法界与普通人世界完全隔绝开来。后来又通过了所谓的《麻瓜保护法》,其内容包括魔法师不能对麻瓜使用魔法,以及不能被麻瓜看见使用魔法等细则。这种根据种群不同而互不干涉的和平法约,乍一看似乎是将魔法师的地位放得比普通人还要低,自然会引起一些激进巫师的不满。因此,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尽管魔法世界与麻瓜世界已经和平相处上百年,一些认为自己先天血统高贵的巫师界人士,还是认为巫师理应统领麻瓜世界,从幕后走到台前,而不是处处躲藏,畏手畏脚。格林德沃就是其中最有实力的激进分子,支持他观念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各国魔法国会的位高权重者。当时美国的魔法界已经被反巫师组织“第二塞勒姆”搅得不可安宁,《国际保密法》岌岌可危,格林德沃趁虚而入,就是想在巫师们意志最不坚定的角落打开突破口。可惜第一部结尾时,身份和阴谋败露,格林德沃只好向和平派宣战,魔法界的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中华神奇动物“驺吾”在巴黎

    上述背景作用下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不再是如第一部那样的爱宠片(虽然也有不少新宠物登场,包括那一下像是致敬《千与千寻》的龙跃,还有脸长得像《龙猫》猫咪公交车的“小狮子”驺吾)。裘德洛扮演的中年版邓布利多正式亮相,试图阻止格林德沃的崛起。但他明确向小雀斑表示,自己不会亲自出手对抗格林德沃,必须由小雀斑上阵。这个看似蛮不讲理的请求,除了不想让事态继续扩大化的政治考量外(邓布利多对小雀斑说:“你不贪恋权势,只在乎行事是否合乎公义”),自然也有情感上的顾虑:格林德沃不止是间接害死自己妹妹的凶手,还是让整个魔法世界陷入危机的罪人。但与此同时,格林德沃也是邓布利多唯一深爱的那个人。戈德里克山谷一别之后,邓布利多会梦见格林德沃吗?这个问题简直无需回答。尽管两人在立场上存在根本分歧,但审视人类心灵,总有些东西是超越其上的。当然,在第二部中,既然邓布利多明说自己不会当面与格林德沃决战,那就说明时候还未到——根据正传中的讲述,魔法界的世界大战,和人类的世界大战是同时结束的。所以,一切要等到1945年才会见分晓。

    《神奇动物在哪里》结束后,很多观众都认为格林德沃是在影射希特勒。他们同是极端血统论者,同样认为将人类作为奴隶来随意使用毫无问题,同样是为了达成目的不惜流血牺牲甚至进行屠杀的狠角色,同样能够进行极富魅力与煽动性的演讲,同样在1945年彻底失败,再也无法东山再起。不过,考虑到格林德沃对待人类的行为相比伏地魔而言尚算温和,而且他比伏地魔先一步上台,个人觉得他更像是墨索里尼。首先,墨索里尼是最先建立法西斯政党的人。其次,墨索里尼失势后被关押了很久。再次,墨索里尼是1883年出生的,和格林德沃是同一年——罗琳阿姨很善于玩这样的对应把戏,也难怪在著名的格林德沃主角同人小说《Viva La Vida》中,作者要把格林德沃在欧洲的得势归功于麻瓜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独裁了。

    本片中另外一处值得一提的戏剧冲突,是小雀斑的哥哥忒修斯·斯卡曼德。为免剧透,这里还是不提剧情,只记住一点:哥哥忒修斯的未婚妻莉塔,正是小雀斑当年宁可被霍格沃茨开除也要保护的同学莉塔·莱斯特兰奇。换句话说,是法师亲兄弟各自带着法师女朋友,四个人一起去抓格林德沃。而且,哥哥的女朋友还是弟弟的ex(大雾)。

    最后还是稍微看一下票房。《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两部分别于2010年11月19日和2011年7月15日北美上映,分别是感恩节档期和暑期档,各录得9.6亿和13.41亿美元全球票房。《神奇动物在哪里》2016年11月上映,录得8.14亿全球票房。《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2018年11月16日上映,和前作基本同期,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同属感恩节档期,考虑到观众群积累和同期排片等因素,录得10亿美元便是大成功。如此这般,我们也可以现在就开始期待2020年上映前传第三部时,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会不会来个见面拥抱了。

    邓布利多在意若思镜里看到的是格林德沃,换句话说……

    二刷后的补充(基本无剧透不过建议观看后再看):

    关于阿瑞斯的死 阿不福斯的讲述很含糊 其实反倒是原书里阿不思讲这件事时用了个很耐人寻味的词snuff out 联系神奇动物里默默然爆发的场景和爆发后夺人性命的解说 我想是某人cast curse引起阿瑞斯的默默然爆发 才间接杀死了阿瑞斯 为了避免剧透 上文中没有表述得太清楚 不过这些在五部曲的后三部里一定会交代清楚的 所以没必要在评论里争论 另外 我认为突然冒出的邓布利多弟可能与阿瑞斯有点关系 当年的三人混战或许是格林德沃的阴谋 为了引出阿瑞斯体内的默默然 加以利用 格林德沃之后对这个默默然的改造 才弄出现在这个新弟弟——当然这纯属猜测 因为神2里大家的叙述都不算可靠

     5 ) 看《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之前,你需要了解的哈利波特宇宙

    首先是电影中的时间,前传电影是《哈利·波特》正传故事的70多年前,众所周知,《魔法石》发生时间在1991年,以此推算回去的话,《神奇动物》系列就是发生在1920年间。

    这一次的电影主角也更换了,不是我们熟悉的哈利·波特,而是纽特·斯卡曼德,由“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代表作《丹麦女孩》《万物理论》)出演。

    他编写的书《神奇动物在哪里》,后来被设为哈利上课的课本。

    《神奇动物》系列电影将要为我们讲述的,是纽特的一段经历,同时也揭秘了魔法世界的反派格林德沃和邓布利多的一段往事。

    格林德沃

    接下来可以按照自己的类型,来慢慢补完这个系列👇

    我没接触过《哈利·波特》,直接看这部电影会不会看不懂?

    记住白头发,或者是穿得很高级的都是坏人就好了。

    只看过一点点《神奇动物在哪里》,但快忘了,有前情回顾吗?

    《神奇动物》最后格林德沃(大反派)被抓起来了,现在他逃狱了;

    纽特和蒂娜(男一女一)感情线暂无变化;

    雅各布蒂娜(男配女配)再度重逢,面包店相遇。雅各布淋了一场遗忘雨水;

    被炸成碎片的克雷登斯出现在巴黎;

    这次新登场的人物有纽特的哥哥,纽特喜欢的女生,以及邓布利多。

    想深入了解《神奇动物》这个坑,有指南吗?

    电影系列,目前只有两部,总共会有五部:

    1部纪录片:

    J·K·罗琳在片中还来到大英图书馆《哈利波特:魔法的历史》展览,为我们展现魔法世界背后的真实故事,把现实生活和她脑海中的魔法世界做了对比。从怪异有趣的曼德拉草到伊丽莎白隐形术,从商代甲骨文上的神秘字符再到寻找现实中的魔法石,本片将带你开启神秘的魔法世界之旅。 一些我们熟悉的HP演员也惊喜出境。

    书+补充资料:

    罗琳借纽特·斯卡曼德之名,写下的书。介绍了不少神奇动物。

    《神奇动物在哪里》电影剧本。

    冒险家、神奇动物学家纽特·斯卡曼德刚刚结束一次环球旅行,四处搜寻最为珍稀和不凡的神奇动物。他来到纽约,原本只想短暂停留几天,但他的旅行箱被人拿错,导致一些神奇动物从箱子里逃出来,惹出了大麻烦……

    《神奇动物在哪里》是J.K.罗琳创作的首个电影剧本,她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国际畅销书“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这个一流的史诗般的神奇故事发生在1926年,也就是“哈利·波特”系列故事发生的半个多世纪之前。

    《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电影剧本。

    《神奇动物在哪里》电影设定集,装帧惊喜,周边丰富。

    《神奇动物在哪里》艺术设定集。一些场景、生物设定。

    《神奇动物在哪里》幕后故事。

    “米勒娃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与智慧女神。威廉·麦格则被视为英国史上最糟的诗人,我无法克制地想着他的名字,想着这位如此优秀的女性居然有可能是这位麦姓小丑的远亲。” —— J.K.罗琳

    《Pottermore Presents》是J.K.罗琳的作品系列,收录了早期曾发表于 pottermore.com 的短篇文章。将 Pottermore 发表过的作品集结为电子书,带您遨游在哈利·波特的世界中,并一探J.K.罗琳的灵感来源和角色背景,尽情享受魔法世界带来的惊喜。

    哈利·波特故事中象征勇气的两位代表性角色——米勒娃·麦格与莱姆斯·卢平——他们的英雄气概、人生困境与危险嗜好等详细介绍,都在人物介绍中娓娓道来。

    另外,J.K.罗琳除了揭开了占卜学教授西比尔·特里劳妮的神秘面纱,也讲述了西瓦诺斯·凯特尔伯这位无畏且热爱魔法生物的教授之故事。

    “从来没有任何一任麻瓜首相踏驻足魔法部一步,至于原因呢?前任魔法部长都格·迈克菲尔(任期1858–1865)下了简短的总结:‘他们纯洁的小脑袋瓜没办法应付这个’。” —— J.K.罗琳

    乌姆里奇残暴个性的根源、魔法部的内幕,以及巫师监狱阿兹卡班的历史等等,真相将一一为您揭开。

    此外,也带您深入了解霍拉斯·斯拉格霍恩早年于霍格沃茨任职魔药学教授期间的故事,以及他与汤姆·马沃罗·里德尔的关系。

    “魔法部强烈地认为,要在伦敦市中心建造一个额外的巫师车站,此举只会强化麻瓜们刻意无视魔法的决心(原本就已经够臭名昭彰了),即便魔法现象在他们面前大量涌现也一样。”—— J.K.罗琳

    《霍格沃茨不完全不靠谱指南》(Hogwarts An Incomplete and Unreliable Guide)带您踏上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奇幻旅程。深入校园探险,进一步了解校园中的长驻居民及课程,并一探城堡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只要翻页,就能踏入霍格沃茨的世界。

    还有官方网站👉//www.pottermore.com/

    当然不能少的是我们的HP系列,7部小说+8部电影+1部舞台剧。顺序是《魔法石》——《密室》——《阿兹卡班的囚徒》——《火焰杯》——《凤凰社》——《混血王子》——《死亡圣器》。


    个人安利时间

    《神奇动物》彩蛋汇总👉67个《神奇动物》的彩蛋和细节

    《神奇动物2》彩蛋汇总👉56个《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的彩蛋和细节

    HP/FB系列作品重温豆列👉Harry Potter 相关

    我的微博👉@国王theKING ,每天发布HP/FB内容~

     6 ) 谁让能支撑邓布利多的,只有格林德沃……

    ※原载于“豆瓣阅读”官方微信号,欢迎关注~撒花~链接: //mp.weixin.qq.com/s/1IICof_Rdzddu7VbgomXJg

    目前热映的《神奇动物在哪里2》,把一大批观众看得一头雾水。除了故事背景的错综复杂,情感线中的人物动机也是难以理解——比如,邓布利多为什么爱上了格林德沃?美少女奎妮凭什么对胖面包师一见钟情?纽特、丽塔、蒂娜和纽特哥哥简直毫无展开的四角恋爱在剧情中的意义是什么?

    窃以为这些问题都能从一句台词中获得答案。《神奇动物在哪里》第一部中,当奎妮无意间“读”了纽特的内心、发现了他和丽塔·莱斯特兰奇之间无疾而终的感情,她总结道:“你需要一个Giver(给予者),而她是一个Taker(索取者)。”

    总是试图从他人那里获取更多的Taker,与总是试图帮助他人的Giver,是亲密关系中两种很常见、也很容易擦出火花与悲剧的行为类型。与讲述青少年情窦初开的HP情感主线不一样,“给予”和“索取”是要有一定人生阅历后才能理解到的成熟世界观;两部《神奇动物》中那些欲说还休的情感线,讲述的便是Taker与Giver之间的相爱相杀。

    奎妮/格林德沃/邓布利多/纽特

    Taker:佩妮、伏地魔与那些魔法部官员

    Taker们所索取的对象多种多样。他们总是有着缺乏安全感的内心世界,这可能是由于童年时父母关爱的缺失,也可能是对糟糕出身的弥补,亦或是过于膨胀的野心与过于平淡的现实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落差,总之始终处于不断索取、焦虑失去的状态,过于脆弱的灵魂来承载不动过于沉重的自我,乃至会越发希望通过名利与财富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当然,也有一些Taker,比如丽塔·莱斯特兰奇,只是纯粹地在索取感情而已。

    于是,平庸的魔法部官员们不断榨取异己;佩妮·德思礼、还有逼出了克莱登斯的默默然特质的玛丽·卢,潜意识里希望维持孩子人格上的残缺,以此来施加强制性照顾,从中体会“母爱至高无上”的快感。和Taker相处过多后,人很容易会感到自己不够好,“把一切都给了对方”,“仿佛自己被掏空“。

    随着《神奇动物在哪里》中克莱登斯命运的揭开,我们看到了这类孩子无比悲伤而又得不到排解的人生历程:和父母间缺乏情感纽带,无法对“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获得一丁点释然,于是在寻找精神依赖的途中,小克劳奇投入了伏地魔的怀抱,克莱登斯抵住了格林德沃的胸膛。

    克莱登斯与纳吉尼,两个缺爱的孩子

    可惜的是,伏地魔和格林德沃也是Taker,他们无法给这类孩子真正的情感倚赖,当他们榨干了追随者的利用价值后,就会将追随者狠狠踢开,宣称追随者毫无价值、毫不重要——一切,又复刻了在那些阴冷的家中的冰冷童年,成为了一个又一个悲剧的轮回:缺少爱的孩子们找到Dark Lords,迎来的又是一场更大的幻灭——甚至连伏地魔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

    伏地魔要财富、要名利、要权力,世间一切几乎都能得到后,他还是缺失,所以他要永生;由于始终担忧失去好容易才打拼来的一切,他对于自己的命运有着巨大的不安,总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知道预言的内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智熄的操作——可见他骨子里的追求非常小市民,如果生在中国,就是一个会花上一百多万买大闸蟹到西湖去放生的土财。

    邓布利多的专属Giver:格林德沃

    格林德沃却是个另类的Taker。他视死亡于无物,完全不在乎什么安全感或者俗世享乐,满脑子只有他的政治理念,“这条法律是保护我们,还是,他们?”这也使得他在疯狂攫取追随者能量的同时,居然令人惊异地成为了一个Giver,且只向邓布利多一个人开放接口。

    超级Giver邓布利多,自幼便承载了所有人的期望。“我们去找邓布利多。”“我奶奶说她从来不信报上那些鬼话,邓布利多怎么说,她就怎么做。”“福吉每天派数百只猫头鹰来找邓布利多,想知道怎么才能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他还是个非常规矩的好学生,拿各种各样主旋律的奖项,甚至在疑似巫师界的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中闪亮登场。

    年轻的邓布利多尚不能真正理解,来自平凡人们的高贵的品格与真诚的感情,便是他最值得保护的东西;彼时的他只是隐隐感到有些疲惫,因为他在不断奉献精力、爱心与时间,却无法得到同等的、他所需要的回馈——当他思考着魔法界最前沿的问题乃至巫师群体的未来时,身边的人却顶多沉迷于柴米油盐与男欢女爱之事——可是天性、素养和政治理念,都在要求他做个“好人”,即使他愿意发现不同人的优点,开掘他们的潜能并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以期让世界变得更好,但长期与和自己智力与格局不对等的人共处一个世界,他实在是很难不被孤独笼罩。

    就这样,真正能走进邓布利多世界的,唯有格林德沃。唯有格林德沃可以和他谈论死亡圣器与龙血的十二种用途;唯有格林德沃在说起For Greater Good时,能成为一个 “值得尊敬的论敌”——其他人能给邓布利多的只有遥远的“崇拜”,唯有格林德沃,能够给他“理解”,而“理解”是真爱唯一的基础:除了你,没有人能够看到我所看到的东西。

    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的少年时代

    何况格林德沃还具有许多邓布利多所不具备的品质;那些品质如此张扬,以致有了些“性感”的意味。格林德沃因为研究黑魔法而被德姆斯特朗魔法学校开除,想要老魔杖就去偷,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谎、可以行各类离经叛道之事、可以对自己的理念“蜜汁自信”——一切感情,除了邓布利多的以外,对他来说都微不足道,就好像在说:“你不知道方向?我来告诉你吧!”

    妹妹因为默默然能力被关在家中,父亲在阿兹卡班,母亲为这个破碎的家整日以泪洗面——当年少的邓布利多对世界充满怀疑时,简直从灵魂深处散发着叛逆、独立与强大的格林德沃,让邓布利多几乎相信了这位伙伴身上有解决人生疑虑的终极答案。17岁时的哈利不理解邓布利多,毕竟17岁时候的哈利虽然因为丰富的战斗经历和多舛的人生经历而富有智慧,却因为先天智力不足(不是骂哈利)和直男颜控(对秋张一见钟情)而不能体会到邓布利多之爱的精髓所在。

    这样的感情可能不真挚吗?肉体的吸引力会随着青春的褪色而下降,只用共同生活堆积出的“爱情”亦无法维持长期的火花,唯有融合了才华、智性、品质高度欣赏的感情,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才会在一生的分别后仍出现在厄里斯魔镜中。有种说法是邓布利多对格林德沃是单相思,我却相信格林德沃对邓布利多一定是有感情的,只是格林德沃是个自大狂兼工作狂,爱情在他的世界里只占很小的比重,而就是这很小的比重,他也全部给了邓布利多。厄里斯魔镜中,格林德沃是异瞳,而异瞳状态下的格林德沃是能够看到未来的——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缔结了血盟。

    厄里斯魔镜中的格林德沃,注意他是异瞳

    种种迹象说明,格林德沃不是个残忍的人。格林德沃那些讨人厌的做法——比如对克莱登斯说“你是个哑炮,你根本不可教”;比如把粘着他的小龙扔下马车——更多是出于格林德沃极端的精英主义。他并不热衷杀戮:越狱段落中,他留了官员一命;和下属闯进巴黎杀人时,他也没有对孩子出手(发射绿光的是下属)。他也绝不贪生怕死:HP7中,他很直白地嘲笑伏地魔,“I welcome death”, “有太多事情你不懂。”

    格林德沃在偷老魔杖

    电影版中为了节省时间,格林德沃很轻易就交代了老魔杖的下落,这绝对是矮化了格林德沃。事实上,根据原著中的描写,伏地魔很可能是在用各种酷刑折磨过格林德沃后,才给了他一记“阿瓦达索命”;也正是由于格林德沃拖住了伏地魔,哈利才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而免于一死;在HP7的结尾,当听到哈利说格林德沃牺牲了性命只为不让伏地魔进入邓布利多的坟墓后,邓布利多潸然泪下——算是为这段一个世纪的传奇划上了一个感伤的句号吧。

    格林德沃不一定值得爱,但他绝对值得邓布利多“爱过”。将格林德沃与伏地魔比较是毫无意义的:七部哈利波特正传,为了体现伏地魔的“恶“,着重描绘了他令人智熄的操作——“除你武器”能解决的问题,他一定要用“阿瓦达索命”,自己屠灭了自己的部队,导致穷尽毕生之力,只为占领一所高中并不幸失败。像这样通过描绘反派个人道德的瑕疵来避免展示斗争双方理念的碰撞,是非常典型的儿童文学作风;终于,以格林德沃的登场为标志,HP走出了儿童文学的范畴。

    在《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中,比起放大角色个人的道德,罗琳更多是想展示保守的纯血观念受到支持的社会基础,以及由此导致的无可避免的灾难后果;而且,一如故事内核,《神奇动物在哪里2》的情感线也真正成熟了,模棱两可的表述、缓慢的发展与悲剧的结果,虽然吓跑了不少只想找点快意恩仇的观众,却使它成为了一部足够严肃的作品,更贴合“人类”这种生物的社会现实与精神世界。

    普通人的Giver:胖面包师

    小时候我总觉得,做一个Taker,是一件很酷的事。大部分Taker们,总是有很强的魅力,可以用很多很诗意的句子去描述,比如“颓废”、“抑郁”、“阴暗”、“仿佛隐藏着无尽的哀伤”。后来通过与越来越多人类的实际接触,我才感到做Giver才够酷——人人都更喜欢和Giver长期相处,长期来看,Giver也就更容易收获正向的情感体验。在一段好的关系里,往往双方都是Giver,即使是Taker,也被感染成了Giver。

    至此,胖胖的面包师为观众展现了一种教科书级的Giver(尽管前几年看到《神奇动物在哪里1》中他与奎妮一见钟情,差点以为罗琳老师放下身段改做服务向市场,利用屌丝意淫坑蒙拐骗)。奎妮有天然自带的读心术并无法控制这个能力,这也让她被迫在每时每刻感受人性的阴暗面:第二部中,她在受了情伤后坐在巴黎街头,沐浴在嘈杂的人心内,绝望地恸哭。

    奎妮和她的胖面包师

    而这位面包师呢?上过一战战场,经历过美帝大萧条,站在破产边缘却还是情绪稳定,只想开个有爱的面包房,“这个面包的配方来自我祖母,我希望它能给大家带去快乐!”当他走入“我没有那么好的脑子去编出这一切”的魔法世界,他不仅不觉得这是一场醉酒后的妄想,反而以最大的善意与好奇心,去理解、欣赏乃至勇敢地挑战。

    在这样的Giver面前,奎妮可以放心地撒娇、哭闹,像个幼儿园放学后等待爸爸来接的小女孩;于是当她倾听他的内心,所获得的,只有宁静。世上唯一的宁静。

    当我理解了面包师后,我开始非常能理解那些HP七部正传中屡屡出现、却曾经被我认为是空洞的段落。比如每一部的结尾,邓布利多都会对哈利说,“你比伏地魔强在哪儿?因为你有爱。你懂爱。”就这么换着场景说了七部。

    他在说这些话时,想必还是会想起被囚禁在纽蒙迦德监狱中的格林德沃,一生唯一的、真挚的激情:在那之后,他就对爱困惑、对自己困惑,放弃了对爱情的幻想,回到书房,独修其身。他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学会了如何去做一个不那么受伤的Giver,但是戈德里克山谷的少年时代,却再也回不去了。

    “懊悔,懊悔伴随了我的一生。” 邓布利多自白说。

    让我们顺着邓布利多的目光望向哈利。爱太重要了。哈利是个虽然成长于一片虚空,但是懂得感恩、懂得爱的孩子,这很难。这是他最强大的主角光环。

     7 ) 56个《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的彩蛋和细节

    *预警:本文含剧透。万字长文,文多图多。

    *建议阅读环境:被窝里 / 卧室里等让你无比放松,且wifi满格的环境里,阅读时建议脑内奏响系列主题曲《Hedwig's Theme》。

    *前作的彩蛋:67个《神奇动物》的彩蛋与细节

    *本文严禁无授权转载/洗稿,违者将严厉问责!


    时隔两年,欢迎回到魔法世界!

    01 - 纽特·斯卡曼德

    我们的獾院学长——“小雀斑”纽特·斯卡曼德出场时,距离格林德沃越狱已经过了3个月了。

    前作结尾,纽特踏上了回程的船只,之后的时间里,他都在魔法部接受审问,偶尔在家中和助手Bunty照顾神奇动物们。

    02 - 故事时间

    《神奇动物2》发生于1927年。

    从电影展现来看,这个年代里格林德沃势力如日中天。

    而格林德沃和邓布利多的对战则是18年后的1945年。

    在1926年的最后一天,1926年12月31日,那个连名字也不能提的魔头,在寒冷的冬天里出生了。

    03 - 《神奇动物在哪里》

    纽特编写的这本书已经在丽痕书店出版了!

    但是在新书发售会上,纽特和莉塔的照片被八卦杂志拍下,随后添油加醋一番,最后让蒂娜产生误会,认为纽特已经结婚……

    当初你们还那么要好呢……

    04 - 蒂娜

    自从港口一别,蒂娜和纽特已经许久没联系了。

    她因为看到八卦杂志描写的未婚妻,以为纽特很快就要结婚了,所以两人的联系越来越少。而妹妹奎妮在伦敦也和纽特说了:姐姐已经和别的人在约会了。

    跟纽特重逢后,她也生分地将纽特称呼为“斯卡曼德先生”。

    蒂娜和纽特胶着的感情状态也是本作的一个看点,罗琳也说这两人的感情进展会很慢。

    当然了,《神奇动物在哪里》课本里已经剧透结局给我们了:

    “斯卡曼先生现在已经退休,和他的妻子波尔蓬蒂娜以及他的三只宠物猫狸子:霍比、米丽和莫勒生活在英国多塞特郡。”

    顺带一提,饰演蒂娜的演员凯瑟琳,已经怀有身孕了!

    祝福她早生贵子!

    05 - 奎妮

    在前作纽约的战斗结束后,奎妮来到了雅各布的面包店。

    镜头定格在她的嫣然一笑上。

    自那之后,奎妮和雅各布再续前缘,奎妮将之前发生的事情都告诉给雅各布,而雅各布也慢慢回忆起相关的往事。

    相比起姐姐,妹妹的奎妮进展可以说很快了,两人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雅各布心存顾虑,他认为巫师和麻瓜不能被社会认可,不能在一起。

    而奎妮铁了心一样想要和雅各布结婚,她给雅各布施了个咒语,效果和服食了迷情剂差不多。

    电影为我们展示了雅各布的视角:眼前的东西都变成了少女粉。雅各布这副傻乎乎的样子,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混血王子》的罗恩,当时罗恩吃了别的女生送给哈利的巧克力,但巧克力混入了迷情剂,所以哈利只好去找斯拉格霍恩教授“复原”罗恩。

    值得一提的是,伏地魔是迷情剂下诞生的。

    当时伏地魔的母亲梅洛普·冈特,利用迷情剂迷惑了伏地魔的父亲老汤姆·里德尔,使他爱上了她。但当梅洛普不再使用迷情剂后,老汤姆便不再爱她并抛弃了她。

    迷情剂并不能真正的制造爱情,它所能带来的只是一种强烈的痴迷感,其他的爱情魔药也一样。

    而迷情剂下诞生的人,不会明白爱,而这也是伏地魔的悲剧根源。

    06 - 拉帕波特法律

    在前作的纽约一战时,格林德沃曾经对MACUSA提出疑问:

    “这条法律究竟是保护我们,还是保护他们的?”

    “这条法律”就是拉帕波特法律,罗琳曾经在Pottermore上写过。

    概括来讲就是一个10多岁的小女巫,喜欢上了一个麻瓜男孩,于是就把魔法世界的存在告诉给男孩。

    这下可好了,男孩联络了当地的报社和媒体,差点让MACUSA还有魔法世界的存在曝光。

    自此之后,为了防止再出现这样的状况发生,这条拉帕波特法律就颁布出来:

    禁止巫师与麻鸡接触。

    雅各布多多少少知道这条法律,所以对于结婚是有点犹豫;而奎妮完全就是“知法犯法”了。

    07 - 摄神取念

    一般巫师的摄神取念,都是主动技能;而奎妮的摄神取念,几乎是个被动技,全天候开放,每时每刻都能读出别人的想法。

    在纽特家中,她直接跟纽特脑内对话;

    在巴黎的街头,当奎妮感到无助时,无数声音涌入了脑海里——剧烈的情绪让摄神取念的能力加强了许多。

    08 - 倒戈

    奎妮的倒戈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在早先发布的动态海报里,奎妮和雅各布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格林德沃。

    详细可以看我先前的分析👉从《神奇动物2》海报挖出的8条情报

    09 - 雅各布

    根据雅各布的所言,我们大体能知道他身上发生的事:

    奎妮在面包店找到他后,将过往的经历告诉给雅各布。

    虽然之前雅各布淋了那场“遗忘雨水”,但遗忘雨水只能洗刷掉糟糕的记忆,而与奎妮他们的相遇,却是雅各布最美好的回忆,所以他也逐渐回想起那些经历。

    在本部故事里,雅各布经历了失去奎妮。

    10 - 忒休斯

    前作里,忒休斯只在台词里提及,他是纽特的哥哥,一个战争英雄。

    本作里,忒休斯终于露面了,他是一个担忧弟弟的好哥哥。这位兄长对弟弟的关爱,在一封书信里已经展露无遗。

    这是忒休斯写给弟弟纽特的信,大体内容是:

    弟弟,自从你离开英国后,格林德沃这家伙在欧洲制造了许多麻烦,我被选中要揪出他。这工作不好干,但我也在努力。无论你在哪儿,希望你一切安好,能应付一切神奇动物。衷心祝福你。

    忒休斯的另一个身份是英国魔法部的傲罗,他奉命追查在巴黎的格林德沃。

    魔法部审查纽特时,曾经希望纽特辅助哥哥,但纽特拒绝了。

    11 - 莉塔·莱斯特兰奇

    她是莱斯特兰奇家族的一员——在不久的未来,家族里的罗道夫斯·莱斯特兰奇将会和贝拉特里克斯·布莱克结婚。

    她曾经在前作里露面,在纽特的箱子里,是纽特喜欢过的人。

    本作故事里,莉塔也在追查克雷登斯的相关线索,但最后她在格林德沃的厉火中,被燃烧殆尽。

    值得玩味的是,电影里有一个奇怪的镜头特写。

    厉火里,当莉塔转头说“I love you”时,镜头给到了斯卡曼德兄弟身上。

    国内台词翻译为“我爱你”。

    这句话,究竟是对哥哥说,还是弟弟说的?

    12 - 渡鸦

    在战场上,在处刑台边,只要有人类的遗体,就必定会出现争抢腐肉的渡鸦。

    就这样,渡鸦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就算初步定下来了——哪里有渡鸦,哪里就有死亡。

    所以,它们成了一种不祥之兆,许多人唯恐避之不及。

    渡鸦,也成为了莱斯特兰奇家族的族徽,有趣的是,渡鸦喜爱收集,回想一下《死亡圣器》里,兰斯特兰奇夫妇的金库,是不是其特性的展现呢?

    在英格兰有传说:只要伦敦塔上有乌鸦(渡鸦)存在,英格兰就能绝处逢生,不会被入侵者击败;

    反之,则面临国破家亡的绝境。

    直到现在,英国仍会遵从传说,在伦敦塔中精心饲养一些渡鸦。

    每过一段时间,还会剪去渡鸦羽翼上的羽毛,令它们无法飞离。

    这样的习俗是二战时期才被引入的,之前伦敦塔上并没有饲养渡鸦的习惯。

    13 - L+N

    回到学校后,莉塔打开一张课桌,上面刻着L+N。

    Leta + Newt

    学校里的两人惺惺相惜,纽特带莉塔去一棵树下看护树罗锅。

    如果你有印象的话,《死亡圣器》斯内普和莉莉也有类似的名场景。

    14 - 卡玛家族往事

    这是本作的一条暗线——克雷登斯的身世之谜。

    这条线占据的篇幅非常多,让不少粉丝吐槽副标题倒不如叫《克雷登斯之谜》。

    简单说说这条家族的故事线:

    多年前,塞内加尔有个纯血家族——卡玛家族。

    男主人穆斯塔法·卡玛和露瑞娜生下一个孩子,尤瑟夫·卡玛,就是电影里的黑人男巫。

    有一天,有个叫柯维斯·莱斯特兰奇的巫师出现,他觊觎露瑞娜的美色,于是强行将她带走。

    不久后,露瑞娜发现有身孕,诞下一个女婴后,露瑞娜就难产而死了。

    这个女婴就是莉塔·莱斯特兰奇。

    露瑞娜逝世后,柯维斯·莱斯特兰奇很快就找了第二任妻子,接着又一个孩子出生了。

    多年后,尤瑟夫·卡玛恨死了莱斯特兰奇家族,也想夺走这个家族里的某个人生命。

    他认为克雷登斯就是丽塔的弟弟——考乌斯·莱斯特兰奇,所以他要夺走克雷登斯的性命。

    这就是尤瑟夫的动机,经常挂在他嘴边的《第谷·多多纳斯的预言》,让他不断地强化自己的认知。

    尤瑟夫几乎都窝在下水道研究莱斯特兰奇家族,还记得纽特和蒂娜在下水道的重逢吗?蒂娜身边的墙壁有许多发着亮光的文字,那些都是尤瑟夫的研究笔记。

    由于呆在下水道的时间太长了,让水龙钻进了尤瑟夫的眼睛里。

    水龙是一种具有毒性的寄生物,纽特给尤瑟夫的驱虫过程十分“酸爽”。

    说回卡玛家族,你还记得当时《神奇动物2》的一句slogan吗?

    “一个人的命运,所有人的未来。”

    有意思的是,卡玛家族的“卡玛”(Kama),发音同梵语里的“Karma”,这个词是“命运”之意。

    卡玛 = 命运,而“一个人的命运”,指代的是克雷登斯。

    15 - 白崖

    纽特决定偷偷前往法国时,到达的地点是白崖。

    白崖有一个收费的人,50加隆单程票,铁桶是门钥匙。

    英国的白崖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多佛了。

    据说当年英国海军回国,看到多佛的白崖,就意味着看到了家,每个人都兴奋不已。

    在晴朗的日子里,站在白崖上便可眺望法国海岸线。

    《火焰杯》也曾在白崖取景。为了观看魁地奇世界杯,巫师们通过门钥匙抵达白崖。

    16 - 英国魔法部

    《凤凰社》里,韦斯莱先生曾经和哈利说,以前的魔法部都是用猫头鹰送信的:

    而《神奇动物2》里,忠实地还原了韦斯莱先生的话!

    一只猫头鹰飞进英国魔法部,比起HP系列前作,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宏大、更立体的魔法部。

    因为是猫头鹰传递信息,所以它们飞过的地方总会留下一些“痕迹”。在电影里你可以看到,家养小精灵满脸愤懑地看着来往的猫头鹰。

    而魔法部的地面保洁,还有会自动打扫的魔法道具。

    17 - 法国魔法部

    法国魔法部的地面入口,栅栏可以自动生成,最后变成箱式电梯。

    部里满是浅蓝配色,我不由得想起布斯巴顿那群女生的衣着。

    除此之外,法国还有一条类似英国对角巷的步行街。

    谁能想到,雕像掀起裙摆就能进去了呢?

    18 - 尼可·勒梅

    这位只在《魔法石》对白里出现的老爷爷,终于在电影里露面了!

    他是邓布利多的老友,邓布利多一开始就将安全屋(尼可·勒梅的住处)卡片交给纽特,而尼可·勒梅也对邓布利多、以及邓布利多送过来的人表现得十分信任。

    在真实历史里,尼可·勒梅这位传奇人物确有其人。

    他是14世纪的著名炼金术师,最著名的贡献在于据说制造出了炼金术师的魔法石——哲人石,并用其成功地将水银变成了黄金。因此,他也被视为欧洲炼金术的始祖。另外,据说他可以利用魔法石,让他和妻子长生不老。

    《魔法石》故事里,尼可·勒梅将魔法石交由邓布利多保管,伏地魔也看上了这块石头,想着要去古灵阁抢夺,但在这之前,海格已经带着哈利取走了魔法石。

    随后故事后期,哈利知道了伏地魔的目的,一番争夺后,伏地魔也没能拿到魔法石,反而被哈利弄得痛不欲生。

    最后邓布利多毁掉了魔法石,哈利对此很惊讶。

    哈利:“可是,那样一来,他和他妻子就要死了,是吗?”

    邓布利多:“他们存了一些长生不老药,足够让他们把事情料理妥当。然后,是啊,他们会死。”

    在电影里,魔法石也在尼可·勒梅的柜子里惊鸿一现。

    19 - 纳吉尼

    没有看过《神奇动物2》的预告的同学,也许会很震惊:

    这个和克雷登斯在一起的女生,居然是伏地魔的大蛇——纳吉尼?

    纳吉尼是人变成的?!

    早前,演员秀贤饰演的这个角色,都被称为“神秘女性”,当她的身份揭开时,HP圈可谓是一阵轰动。

    《神奇动物2》补完了这个角色的经历:

    纳吉尼在印度尼西亚的丛林被发现,几经周折,成为了巫师马戏团的一员,来到了法国。

    马戏团的老板告诉我们,纳吉尼患上了血咒(blood curse),在睡觉时,她会变为蛇;而其余时间,她会逐渐变为蛇,这是个无法破解的诅咒。

    说到这里,网上曾经流传一张HP官方概念稿,大体内容就是纳吉尼哺乳,虚弱的、瘦小的伏地魔喝着奶水(or毒汁)。

    这张图的视觉冲击力极大,当“纳吉尼 = 女性”这一重磅信息爆出后,那幅图也变得诡异了几分。

    《火焰杯》原著里,曾经有段这样的翻译:

    【(伏地魔) “纳吉尼在哪儿?”那个冰冷的声音问。

    “我——我不知道,主人。”第一个声音紧张地说,“我想,它大概在房子里到处看看……”

    “我们睡觉前,你喂它一次牛奶,虫尾巴。”第二个声音说,“我夜里还需要吃一顿。这一路上可把我累坏了。”】

    【(伏地魔)“什么忠心耿耿,你只是胆小罢了。如果你有别的地方可去,你决不会到这里来的。而我呢,我每隔几小时就需要你喂我,离开你我怎么活得下去?谁给纳吉尼喂奶呢?”】

    【而那条蛇已经盘踞在壁炉前破烂的地毯上,如同在模仿一只哈巴狗,样子十分狰狞。】

    心狠手辣的黑魔王,竟然时时刻刻担心纳吉尼的伙食——“谁给纳吉尼喂奶呢?”

    《神奇动物2》的御姐纳吉尼,在伏地魔面前居然像“一只哈巴狗”……

    在之后的章节里,伏地魔开始解释:

    【“还有我亲爱的纳吉尼给我的一点儿帮助,”——伏地魔的红眼睛望着继续转着圈子游动的大蛇——“用独角兽的血加上纳吉尼的毒液调制的药水……我很快就拥有了一个几乎像人一样的形体,并且有力气旅行了。”】

    根据以上内容整合,可以发现:恢复力气的药水=纳吉尼毒液+独角兽的血。

    独角兽的血,在哈利一年级那会儿,伏地魔借助奇洛在禁林里猎杀了众多独角兽,所以库存应该不少。

    “喂纳吉尼牛奶”这部分有点争议,疑为翻译误译,原著内容为,【“How am I to survive without you, when I need feeding every few hours? Who is to milk Nagini?” 】

    milk Nagini不是“给纳吉尼喂牛奶”,而是“取纳吉尼的毒液喂伏地魔”。milk作动词只有榨取、挤奶的意思,并没有“给……喂奶”的意思。

    再回来看看纳吉尼的人生轨迹:

    她在1927年露面,与克雷登斯在一起←不知道是不是CP(神奇动物2);

    1994年魁地奇世界杯期间,在里德尔府邸出现。伏地魔杀死了家里的园丁,把纳吉尼造成魂器(火焰杯);

    1997年圣诞期间,哈利赫敏夜访戈德里克山谷,被变成了巴希达的纳吉尼袭击,哈利的魔杖被毁(死亡圣器);

    1998年霍格沃兹之战,斯内普被纳吉尼咬死,最后纳吉尼被纳威一剑砍头(死亡圣器)。

    感觉又有新势力CP崛起了——大龄御姐 x 大魔头 的【伏纳】(手动doge脸

    其实在同人文圈子里,一直都有伏纳这个设定,一般都是纳吉尼变成女生,或者是主角魂穿纳吉尼,但这CP还是十分冷门,但由于《神奇动物2》的设定,这对伏纳CP开始逐渐回暖。

    这对完全就是虐向CP,伏地魔把纳吉尼视为生命的延续,他把它(或者是“她”?)做成一件魂器……

    20 - 麦勒狄克斯(Maledictus)

    指代患有血咒的人。

    和阿尼玛格斯不一样,麦勒狄克斯最后会永远变为野兽。

    大意就是: 这是一种出现在女性身上的遗传病,他们出生时,自身的血液就受到了诅咒。(如果后代是儿子,儿子不会患病,因为只在女性身上出现)

    更详细的设定是:

    A Maledictus was a term used to denote a female individual whose blood had been cursed from birth, and would eventually lead her to turn into a beast. What manner of beast it might be was entirely dependent on the type of curse they had been afflicted with. The curse, which can be passed down from mother to daughter, can affect a whole family line.

    患上这种病的人,最后会转化为野兽。至于会变成什么,则是根据血咒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德拉科·马尔福的老婆——阿斯托莉亚·马尔福,如果你看过小说和电影,这个人物曾经出现在“19年后”的尾声处,但在《被诅咒的孩子》里去世。

    在这里,虽然阿斯托莉亚是个Maledictus,但不会变成动物,她是个携带者,因此在孩子十多岁的时候就离开人世。

    21 - 邓布利多

    裘花饰演的邓布利多首次亮相!

    原来,先前纽特去纽约,或多或少也是邓布利多的指派。但是纽特没有透露出来——他真的是“彻头彻尾的邓布利多的人”啊。

    留意邓布利多身后的大钟,这或许是个数字梗——7:31,指代罗琳和哈利的生日7月31日。

    22 - 召唤凤凰

    这一部故事里,新增了一个设定:邓布利多家族的人,都能召唤凤凰。

    而故事最后,克雷登斯同样也唤出了凤凰。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密室》里呼唤出凤凰福克斯的哈利。

    邓布利多说,是因为福克斯感受到了哈利的忠诚。

    但有没有可能,哈利身上也留存着邓布利多家族的血统?

    巫师家族追根溯源的话,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关系。比如死亡圣器传说里的老三、隐形衣的制作者——伊格诺图斯·佩弗利尔不仅是哈利的祖先,而哈利和伏地魔也有亲戚关系,如此看来的话,哈利和邓布利多有关系也说不定。

    23 - 血盟

    早前的预告片里,邓布利多的态度就很奇怪,他有能力,但是不出手,反而委托纽特去做任务。

    我的猜想里,邓布利多可能是“不想”,也可能是“不能”。

    之所以不能,也许是受制于魔法部法律执行司,也可能是受制于牢不可破的誓言。

    不过这次的故事里,出现了一种比起不破咒更为复杂的咒语:血盟。

    巫师十指紧扣,各取一滴鲜血,交溶成盟约——格林德沃将这盟约小心翼翼地存放着,这似乎是制约邓布利多的一件利器,违反血盟者,或许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而邓布利多因为曾经许下不能伤害格林德沃的誓言,所以无法违反盟约,邓布利多对纽特说,“I can't move against him.”

    这一切变数,都让两人1945年的决战充满了悬念。

    阿不思·邓布利多现任霍格沃茨校长,被公认为当代最伟大的巫师。邓布利多广为人知的贡献包括:一九四五年击败黑巫师格林德沃。

    24 - 邓布利多的课程

    这一次的邓校年龄46岁,他担任的是黑魔法防御课教师一职,而非变形术。

    下图为经典的对付博格特桥段。

    是否让你回想起卢平教授?

    25 - 麦格教授

    麦格教授在《神奇动物2》出现了,但这个麦格教授真的是我们认识的那个麦格教授(米勒娃·麦格)吗?

    《神奇动物2》目前的时间是1927年,可是米勒娃·麦格出生于1935年。

    大部分粉丝都能注意到的错误,罗琳不可能没注意到。唯一能解释的,就是此麦格非彼麦格,而且麦格教授没有别的兄弟姐妹。

    很大概率,这位麦格是“伊莎贝尔·麦格”,她是麦格教授的母亲,Pottermore是这样描述的:

    伊莎贝尔离开家连续几个月去上的却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意识到都是巫师的父母不会赞成她和麻瓜男孩交往,伊莎贝尔向父母隐瞒了她和罗伯特正迅速发展的关系。当她18岁的时候,她与罗伯特坠入爱河。但是她不敢告诉罗伯特她真实的身份。

    俩人选择私奔,并且引发双方父母极大的愤怒。已经和原来的家庭疏远了,伊莎贝尔生怕告诉丈夫真相后会破坏了蜜月的快乐,她没法和正处在热恋中的丈夫说,她以魔咒课第一名的成绩从霍格沃茨毕业,或者她曾经是校魁地奇队的队长。蜜月之后,伊莎贝尔和罗伯特搬进了凯斯内斯郡郊区一栋牧师住宅里,凭借罗伯特那可怜巴巴的牧师津贴,伊莎贝尔令人惊讶地显示了她的理家才能。

    Pottermore的伊莎贝尔·麦格,一毕业就和麻瓜牧师一起住;但是《神奇动物2》的麦格,明显是在校任教,不知道之后会怎么圆。

    查了imDB的cast表,公布的名字赫然是:米勒娃·麦格。

    emmmm……这点依旧抱有疑问,时间真的有问题。

    这位麦格教授公然对学生用咒,不由得想要把她和《火焰杯》的麦格做个对比:

    26 - 格林德沃逃狱

    在电影开头,格林德沃为我们展示了一场眼花缭乱的高调逃狱。

    人们形容他时,都说他的言语会蛊惑人心,斯皮尔曼(坐在马车里,最后被扔到海面的巫师)说起格林德沃时,用了一个形容词“silver tongue”——三寸不烂之舌。

    大家都提防他这一点,因为他说的话太过具有蛊惑性、太有魅力,所以不少人都对他言听计从。

    格林德沃逃狱时,在高空上紧张的追逐戏,也许会让你想起《死亡圣器》“七个波特之战”,为了转移哈利,迷惑伏地魔,巫师们用复方汤剂变成哈利的模样,分成几路小队撤离女贞路。

    驾驭马车的格林德沃,曾经向后方的追兵施放了几记闪电,神话传说里宙斯和奥丁,他们的能力也多多少少地和雷电相关,这是否暗示了格林德沃在魔法世界的地位——一位黑暗之王?

    27 - 格林德沃标记

    众人身后,巴黎的街头铺设了一些黑色的旗帜。

    想了想应该是格林德沃的标记——两个G构成了logo主体,代表盖勒特·格林德沃(Gellert Grindelwald),我将这个猜想发到微博时,也有人说GG也许代表的是“更伟大的利益”(Greater Good)。

    放大图片后,会看见中间有老魔杖穿过,细看还有代表复活石的圆环。

    所以有了下面的个人设想图:

    这个logo设计得蛮有趣的,两个G的下半部分与老魔杖、复活石组成了死亡圣器标记。

    不知道logo底部处有没有一条横线,构成三角形……

    但格林德沃的理念里,他不需要隐形衣,所以我没有在底部加入横线组成封闭三角形。

    伏地魔有黑魔标记,所以GG也应该有个自己军团的标记吧?

    所以我把这个称为格林德沃标记了。

    之后真正的标记被公布,实际上,还是要有底部的横线组成封闭三角形的。

    格林德沃在街道上铺设自己的旗帜,这种做法,罗琳很明显是把他对标那个人。

    28 - 戈德里克山谷的悲剧

    相信电影里有一幕让你梦回戈德里克山谷。

    格林德沃来到巴黎后,在一间民宅里用了索命咒,一对夫妻殒命,格林德沃还“考虑周全”地将他们用棺材装载,放入马车里。

    之后民宅里传来小孩子的哭声,格林德沃没有动手,他的随从——Vinda对这个男孩使用了索命咒,哭声戛然而止。

    这和哈利一家的遭遇很像,家里都被人闯入,一家三口都被施了索命咒。

    但只有哈利一人活了下来。

    29 - 为了更伟大的利益

    霍格沃兹场景里,魔法部法律执行司司长特拉弗斯亲自下场找邓布利多。

    法律执行司是个怎样的部门?在《神奇动物在哪里》课本里,罗琳写下了以下设定:

    魔法部最大的部门是魔法法律执行司,从某些方面说,其余六个司都应对魔法法律执行司负责——唯有神秘事务司可能除外。

    为了让邓布利多出手,特拉弗斯还公开处刑:当所有人面“播放”了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往事,逼问他们的关系。

    邓布利多回答是“比兄弟还要亲”。

    格林德沃、邓布利多——GGAD两人在青少年时期曾幻想主宰麻瓜世界。

    当然,结局并不那么好,邓布利多失去了妹妹才醒悟过来。

    如果你注意到格林德沃一件骷髅上的字样,刻着“1898”,这就是GGAD两人相识、渴望变革的那个年龄,当时两人17岁左右。

    格林德沃与一位手下对话时,手下习惯性想要对邓布利多用上尊称,可见在1898的那两个月间,GGAD两人纠集了一群军队,他们的过往又增添了一笔神秘色彩。

    在巴黎,借着演讲,格林德沃进一步阐释自己的目标:他从预言中得知,未来将会出现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自保,巫师们应该反抗,应该对抗麻瓜世界。

    和Vinda的对话里,格林德沃对麻瓜的印象也展露出来——他认为麻瓜们都是家畜。

    30 - 纽蒙迦德

    哈利:纽蒙迦德是什么?

    赫敏:是格林德沃造的监狱,用来关押反对他的人。他后来被邓布利多抓住之后,自己也被关进去了。

    纽蒙迦德是一座巫师监狱,它可能位于德国或者保加利亚。在书中,纽蒙迦德被描绘为一个塔楼,冷峻、漆黑、远离人烟。已知有防止幻影移形的魔法(类似于霍格沃茨)。非魔法的防卫包括高耸的墙壁和可能存在的护卫。不过书中暗示该地可能已经废弃,无需人看守就能自动运行。纽蒙迦德入口上方刻有格林德沃的名言:“为了更伟大的利益”。

    《神奇动物2》片尾部分,克雷登斯、奎妮、格林德沃,身处奥地利的一座建筑里:纽蒙迦德堡。

    这座格林德沃的大本营,最后是否会变成关押格林德沃的监狱?

    31 - 厄里斯魔镜

    按照阿不思·邓布利多的话来说,它展现的是“内心深处最追切、最强烈的渴望”。

    魔镜的名称“Erised”是“渴望”的英文单词单词“desire”的反向拼写,正如魔镜里面的影像一样。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看到的魔镜里面的映像就是他们自己本来的样子。

    在魔镜顶部的框架上刻着这样一行文字:“Erised 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倒过来阅读并重新断词后就会得到这样的句子:“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t's desire”,也就是“我展现的不是你的面容而是你的渴望”。

    《魔法石》里,这面镜子被设计为只有哈利能触发的魔法石机关。

    在《神奇动物2》里,这面镜子终于为我们揭开了邓布利多看到的东西:

    再回顾一下《魔法石》里的厄里斯魔镜桥段:

    “也对,也不对,”邓布利多轻轻她说,“它使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内心深处最追切、最强烈的渴望。(中略)然而,这面镜子既不能教给我们知识,也不能告诉我们实情。人们在它面前虚度时日,为他们所看见的东西而痴迷,甚至被逼得发疯,因为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一切是否真实,是否可能实现。”
    然后哈利问邓布利多,你看见了什么:
    “你照魔镜的时候,看见了什么?”
    “我?我看见自己拿着一双厚厚的羊毛袜。”
    哈利睁大了眼睛。
    “袜子永远不够穿,”邓布利多说,“圣诞节来了又去,我一双袜子也没有收到。人们坚持要送书给我。”
    哈利直到回到床上以后,才突然想到邓布利多也许并没有说实话。可是,当他推开枕头上的斑斑时,又想:那是一个涉及隐私的问题啊。

    接下来又到了这对官方CP的发糖时刻!

    还是他们!《死亡圣器》惊鸿一瞥,《神奇动物2》回归!

    如今距离影版已经7年过去了……

    32 - 公墓演讲

    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里,天空飘动着薄纱一样的东西。

    实际上,这些都是格林德沃的召集传单——叫巫师们都去拉雪兹神父公墓里听宣讲会。

    这些薄纱一样的东西,是不是一种叫“伏地蝠”的神奇动物?因为它的外形看上去像一件黑色的斗篷。

    33 - 红发女孩

    当格林德沃的宣讲会小传单在巴黎游走时,请留意纽特身边,有一个红头发的姑娘,她也被格林德沃的演讲吸引了,最后在拉雪兹神父公墓出现。

    但谁能想到,在集会里,她向一位傲罗发射死咒,最后被反弹所伤,成为集会的第一个牺牲品呢?

    红发女孩倒在地上,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里同样的人物,那个红衣女孩。

    34 - 洗脑道具

    宣讲会里,格林德沃用一个插着管子的骷髅头,让大家看到了未来场景。

    这其实是一个洗脑道具,管子里会喷出洗脑气体,群众会相信他们的所看所听。

    35 - 预言家格林德沃

    格林德沃是一个预言家,预告片也有相应片段。

    预见能力发动时,右眼会变色。这个设定早前的海报也有透露:

    罗琳之前也对此盖章:

    在前作里,台词也有相应的暗示:

    36 - 欧洲醋王

    似乎是个对前作FB1呼应的梗。

    拉雪兹神父公墓里,格林德沃对纽特说,邓布利多会为你哀悼吗?

    而FB1的名台词也让粉丝们津津乐道:邓布利多为什么喜欢你?

    37 - 厉火

    蓝色的火焰,在拉雪兹神父公墓升起,这个火焰能将反对格林德沃的人燃烧殆尽。

    厉火是种黑魔法,是一种会不断变得越来越强大的魔火。

    这些火焰能变成一些怪物的形态,不断地追杀一切可以燃烧的物体。

    而莉塔·莱斯特兰奇的高光时刻也在对抗厉火时出现。

    《死亡圣器》出现过厉火,为了找寻魂器,哈利来到有求必应屋,但没想到马尔福的跟班高尔居然召唤出了厉火,最后让有求必应屋都被厉火吞噬。

    为了让厉火停止,巫师们将魔杖插在地上,使用了高阶版“咒立停”——万咒皆终。

    巨大的火凤凰对抗蓝色的牛头飞鸟。

    38 - GGAD的结局

    最后两人都死于索命咒。

    邓布利多死于斯内普的索命咒。

    格林德沃死于伏地魔的索命咒。

    一声叹息。

    39 - 克雷登斯

    克雷登斯的“复活”在本作没有太多的追究,似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前作里,克雷登斯被炸成碎片,只剩下一缕轻烟(电影特定给了个镜头,无疑暗示他还会出场)。

    这次克雷登斯前往法国,动机是寻母,他想弄清自己的身世之谜。

    在巴黎,他遇见的矮个子女人是莱斯特兰奇家族原本的女仆——伊尔玛·杜加特,她是个混血小精灵。

    而格林德沃的随从残忍将她杀害,为了激发克雷登斯的变化。

    40 - 巫师马戏团

    《神奇动物2》里,克雷登斯辗转来到了马戏团,随后在这个马戏团里和纳吉尼生活。

    电影中,马戏团正在巴黎巡回演出,但因为克雷登斯的暴走,让马戏团匆匆结束了巡演。

    41 - 身世之谜

    让我们再次聚焦克雷登斯的身世。

    女仆和莉塔、婴儿登上船后,婴儿一直吵闹不停。

    尤瑟夫一开始也认为,这个婴儿就是克雷登斯,就是莉塔的弟弟——考乌斯·莱斯特兰奇。

    但实际上,婴儿已经被调换,莉塔嫌弟弟太吵了,换走了别人家的孩子。

    于是,真正的考乌斯·莱斯特兰奇沉入了深海,莉塔也说是自己(间接)杀了他。

    这个沉没的画面成为了莉塔一直以来的畏惧之物,也是在黑魔法防御课程上,她看到的东西——一团水中的白色漂浮物。

    而被调换过来的孩子,其实是邓布利多家族的奥睿利乌斯·邓布利多。

    女仆将这个孩子带给纽约第二塞勒姆的玛丽·露,她领养了这个孩子,取名叫克雷登斯。

    ——以上,就是这个孩子的身世。

    他们年幼经历的那次沉船,会不会就是泰坦尼克号沉没?

    《神奇动物2》的故事时间在1927,泰坦尼克沉没在1912。

    另一条线索是,女仆他们从法国出发,在前往美国纽约的途中沉船;

    泰坦尼克号的行驶路线是法国——爱尔兰——纽约,在前往纽约途中沉船。

    42 - 邓布利多家族的人

    克雷登斯其实是邓布利多家族的人——这大概是结尾的一个爆点。

    他能召唤凤凰(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福克斯),知道自己身份后,法力开始变得高强。

    按辈分来说,他是阿不思·邓布利多、阿不福斯·邓布利多的弟弟,就看罗琳之后怎么补充他的身份了。

    43 - 四方势力

    总结一下这电影里的各个势力:

    邓布利多——守序善良

    归属于这个阵营的,有纽特等人。

    他们想要阻止格林德沃。

    格林德沃——混乱中立

    归属于这个阵营的,有阿伯纳西等人。

    他们想建立一个新世界。

    克雷登斯、纳吉尼——绝对中立

    前期目标上演寻妈记,后期归属了格林德沃的阵营。

    忒休斯、莉塔——守序中立

    归属于这个阵营的还有魔法部等人。

    他们想要阻止格林德沃,同时不希望纽特干预。

    44 - 致敬前作

    ① FB2 驺吾脱离魔法部——HP8 火龙脱离古灵阁

    纽特坐着驺吾离开法国魔法部,此情此景,是否让你回想起《死亡圣器》,三人组借助乌克兰铁肚皮逃离古灵阁?

    ② FB2 复方汤剂潜入魔法部—— HP7 复方汤剂潜入魔法部

    复方汤剂伪装,满满的回忆。

    ③ FB2 海面悬停——HP8 地面悬停

    片头斯皮尔曼快要撞击海面上,千钧一发之际停了下来;《死亡圣器》三人组在古灵阁里,赫敏让大家避免了撞击(尽管最后还是掉了下来)。

    45 - 驺吾

    驺吾(zou wu)是《山海经》神话传说中的仁兽。

    这是林氏国的一种十分珍贵的神兽,个体如老虎一般,身上有五彩斑斓的花纹,尾巴比身子要长,像白毛黑纹的虎,但不吃活的禽兽,很能走,骑上能日行千里。

    电影里,驺吾的外形像一只巨大的猫咪,有一条长长的尾巴,纽特说这种神奇动物能日行千里。

    来自中国的神奇动物,制服驺吾的方法居然是逗猫棒……

    46 - 嗅嗅

    之前FB1的吉祥物嗅嗅回归本作,除了卖萌外,对纽特还有许多帮助。

    利用嗅嗅寻找闪光物的特性,纽特在法国让嗅嗅寻找蒂娜的踪迹。

    在最后的集会桥段,嗅嗅全场最佳——居然偷到了格林德沃的血盟!

    嗅嗅,你值得这个站位!

    47 - 马形水怪

    这种英国和爱尔兰的水怪能够变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可它最常以马的形状出现,批着宽叶香蒲草充当鬃毛。它引诱粗心大意的人骑到它的背上,然后一头扎进河流或湖泊的水底,狼吞虎咽地把人吃掉,让人的五脏六腑漂到水面上。战胜马形水怪的正确方法就是使用放置咒把一个马笼头套到它的脑袋上,然后它就会变得温顺听话,不再对你构成威胁,但不要轻易放它走,它会怀恨在心并诅咒你。

    世界上最大的马形水怪是在苏格兰的尼斯湖中发现的。马形水怪最喜爱的形象是海蛇。国际巫师联合会的观察员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场面:在一队麻瓜调查人靠近一条海蛇的时候,他们看见它变成了一条蛇。于是巫师观察员们意识到,那些麻瓜调查员对付的不是一条真正的海蛇。

    当纽特骑着马形水怪钻出水面时,是否让你想起了哈利呢?

    48 - 河童

    这种生物出现在巫师马戏团里,在之后纽特还原现场时,河童继续刷存在感。

    河童是一种日本水怪,居住在池塘和河流中,人们常说河童看上去像一只猴子,只是浑身长着鱼鳞而非皮毛。

    在河童的脑顶上,有个空洞,里面可以盛水。

    河童主要吸食人血,但如果谁向它扔一根刻着自己名字的黄瓜,它也许就不会伤害他。

    如果一个巫师激怒了河童,应该诱骗河童向他鞠躬,这样河童头顶上的水就会流出来,河童就会失去所有力气。

    在《神奇动物在哪里》课本里,罗恩也吐槽了河童。

    49 - 夜骐

    只有见过死亡的人,才能看见夜骐。

    《凤凰社》里,哈利等人骑着夜骐前往魔法部,营救小天狼星。

    在霍格沃兹里,夜骐一般被作为校车使用,夜骐拖着车走,一些学生从没见过夜骐,认为这些车都被施了魔法。

    在北美地区,夜骐被用作囚车,《神奇动物2》里,它们载着格林德沃。

    50 - 如尼纹蛇

    如尼纹蛇是一种有三个脑袋的大蛇,身体通常达六七英尺长,《神奇动物2》里,纽特用如尼纹蛇赞赏了蒂娜。

    如尼纹蛇的身体呈鲜艳的橘黄色,上带黑色条纹,一眼就能看出它在哪里。

    虽然如尼纹蛇本身并不是一种特别狠毒的动物,但它一度是黑巫师们心爱的宠物,无疑是因为他们喜欢它那招眼而吓人的外表。我们对如尼纹蛇奇特的习性能有所了解得归功于一些蛇佬腔,他们饲养过这些大蛇,还和它们交谈过,并做了文字记录。

    《神奇动物在哪里》删减片段截图

    从他们的记录中我们得知,如尼纹蛇的三个脑袋各有不同的作用。左边的脑袋(从面对如尼纹蛇的巫师左手起)是一个策划者。它决定如尼纹蛇应该去哪儿以及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中间的那个脑袋是一个梦游者(如尼纹蛇可能会一连好几天待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沉缅在辉煌灿烂的憧憬和幻想之中)。

    右边的脑袋是一个批评家,会连续不断地发出急躁的嘶嘶声,对左边和中间的脑袋作出的努力进行评价。如尼纹蛇右边嘴里的牙有剧毒。如尼纹蛇很少有长命的,因为它的三个脑袋会互相袭击。

    人们经常见到如尼纹蛇右边的脑袋发出嘶嘶的声音,却见另外的两个脑袋已经联手把它咬掉了。

    51 - 伏地蝠

    格林德沃的薄纱传单,和《神奇动物在哪里》“伏地蝠”的描述真的很相似。

    伏地蝠是一种稀少得可怜的生物,只在热带地区可以见到。它看上去像一件黑色的斗篷,也许只有半英寸厚(如果它最近杀死并且消化了一个牺牲品,它就会厚一些),夜晚的时候贴着地面滑行。

    巫师是这样描述的:使我觉得恐怖的是,那个影子开始向床上爬,我感到身上稍微有了一点重量。它只不过像一件飘动的黑色披风;它游动着爬上床向我爬来,它的边沿扑扇着。我吓得瘫软无力。

    伏地蝠会让人窒息死,守护神咒能驱逐它。

    52 - 卜鸟

    卜鸟曾经出现在雅各布的身后。

    卜鸟原产不列颠和爱尔兰,不过有时候北欧的一些地方也可以见到。卜鸟是一种神情哀伤、身体瘦小的黑鸟,它全身呈绿色光泽,外形有点像营养不良的小秃鹫。卜鸟特别腼腆,在荆棘丛中筑巢,吃体形大的昆虫和仙子,只是在下大雨时才出来飞行,平时就躲在它那梨形的巢中。

    鸟那低沉的颤颤悠悠的叫声别具特色,人们一度以为这声音预示着死亡。巫师们都躲避着卜鸟的巢,因为他们害怕听到那叫人心碎的声音,而且相信很多巫师在经过灌木丛、听到卜鸟的号叫时,尽管没见到它的踪影,也都犯了心脏病。然而通过对病人的研究,最后显示卜鸟只是在大雨来临之时才叫。自此之后,卜鸟作为家庭天气预报员红极一时,可很多人发现,它在冬季几乎从不停歇地号叫,让人难以忍受。卜鸟的羽毛不可用作羽毛笔,因为它们排斥墨水。

    <

     8 ) 《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结局身世之谜,5大谜团脑洞万字解析

    《神奇动物2:格林德沃之罪》来了,信息量爆炸,但,门槛不低,要想充分爽完将近2个多小时的内容,必须要非常熟悉《哈利波特全系列》和《神奇动物1》,还有JK全部魔法丛书和外传,才能让人体会《神奇动物2》的复杂和庞大。

    《神奇动物2》影片的感觉,就像看了魔法版的《权力的游戏》,影片里呈现的家族密事,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爱恨情仇的交错,都让我觉得应该搞一个电视剧的故事出来,或许这样人物故事线才更加清晰,甚至是更丰满。

    《神奇动物2》秉持了一贯的JK明暗线交错叙事方式,明线是这部电影主要事件线,简单明了,一部电影结束后明线事件就会得到解决,暗线则是贯穿于整个系列,这也是JK魔法世界最具魅力的一条故事线。

    比如《哈利波特》系列每一部的明线,都有一个大事件去展开,但暗线则是关于伏地魔,死亡圣器等故事来牵引,最后渐渐暗线变成主要故事线,在系列最后得到最终结局和答案。

    《神奇动物》系列也是一样,第一部的明线,是关于纽特去纽约研究神奇动物,然后遇到一宗牵扯到神奇动物的凶杀案,从而引出暗线,格林德沃这个人。

    而《神奇动物》系列打算出五部电影,所以格林德沃以及他的革命理想,就会贯穿《神奇动物》整个系列,最后暗线转成这个系列的主线。

    《神奇动物2》也是这样的叙事方式,明线是纽特,众魔法部,邓布利多,格林德沃等人,都要找到第一部没死绝的默然者,也就是克雷登斯.巴波。

    暗线则是格林德沃开始革命,号召众魔法师支持他,统治魔法和非魔法两个世界,让麻瓜来做魔法者的奴隶。

    虽然《神奇动物2》只出到第二部《格林德沃之罪》,但很多隐藏的家族历史,身世秘密,还有隐藏彩蛋等,都已经浮出水面,所以大聪为大家做出大量整理分析,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整个《神奇动物2》的暗线故事。


    —重度剧透—

    隐藏线1:格雷登斯的真实身份

    显然,如果大家看到结局,一定会为格林德沃给格雷斯登新取的名字吓到,因为后缀名是邓布利多,全称叫:Aurelius Dumbledore,也就是说,格雷斯登是邓布利多家族的成员。

    邓布利多家族成员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其中阿不思.邓布利多,就是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校长,在《哈利波特》系列是主要演员,在《神奇动物2》中,由裘德·洛饰演(穿着真是时尚时尚最时尚)。

    假设一:邓布利多的“姨妈”

    从格雷斯登的年龄上来看,他不太可能是阿不思和阿不福思的后代,那么格雷斯登就有可能是阿不思.邓布利多的直系/非直系兄弟。

    这里片中有个证据就是凤凰,在影片结尾,格林德沃让一只小鸟变成了凤凰,而凤凰瞬间服从于格雷斯登,这寓意很明显了,意指格雷斯登有着邓布利多家族血统。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凤凰是邓布利多家族的守护神,阿不思.邓布利多就有一只凤凰。

    而在《怪兽与他们的产地》(纽特写的)一书中,把凤凰定为四级(最高五级),也就是比较难驯服,凤凰之所以难驯服,不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攻击性,而是必须拥有很强大魔法的魔法师,才能真正成功驯服一只凤凰。

    所以格雷斯登瞬间能让一只新生凤凰在他身边听命与他,也侧面说明格雷斯登的法力是有多么的强大。

    阿不思.邓布利多在《神奇动物2》之前,官宣是他有一个弟弟阿不福思.邓布利多,还有一个早逝的妹妹阿丽亚娜.邓布利多(后面会详说她)。

    所以从这种情形来看,《神奇动物2》格雷斯登和邓布利多家族扯上关系,一定是一个全新的隐藏身份,而这个隐藏身份要真相大白,还得等到后面三部的《神奇动物》。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关于格雷斯登真实身份的脑洞解析。

    在JK的《诗翁彼豆故事集》(2008)中,本书根据《死亡圣器》影片的描述,里面收录了魔法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就像我们现实世界有《格林童话》一样,《诗翁彼豆故事集》当时在《死亡圣器》影片的主要功能,是让赫敏查找死亡圣器的线索,因为《诗翁彼豆故事》有一则是《三兄弟的传说》。

    《诗翁彼豆故事》首次写到邓布利多有一个姨妈霍尼利亚,也就是邓布利多父亲的姐姐或妹妹,但书中记载,霍尼利亚一直单身,没有后代,只是在早前工作时候,霍尼利亚在一个叫违规魔法使用部门,和其中的一个负责人订婚,但后来不了了之,传言是她的未婚夫出轨。

    当然如果为了《神奇动物》系列故事的展开,可以拓展霍尼利亚这条线,也就是霍尼利亚可能有一个儿子叫格雷斯登,但是不知道父亲是谁,所以格雷斯登属于邓布利多家族。

    甚至,也可以是当年阿不思.邓布利多被父亲欺骗,说霍尼利亚是你的姨妈,但其实霍尼利亚是邓布利多父亲的情人,然后霍尼利亚生下了格雷斯登,所以,格雷斯登变成了邓布利多同父异母的兄弟。

    假设二:阿丽亚娜.邓布利多

    在《神奇动物1》中,我们看到格雷斯登是默然者Obscurial,我们已经领教过默然者的厉害了。

    默然是当时麻瓜猎杀巫师之前,巫师试图压抑自己的魔法,来隐藏自己身份从而不被遭到迫害,但巫师们久而久之没办法控制他们,就会反被默然控制,默然是一种不稳定,无法控制的暗黑力量,它会突然发动攻击,然后消失。

    在电影中首次提到的默然者,是阿不思.邓布利多的妹妹阿丽亚娜.邓布利多。

    在阿丽亚娜6岁的时候,她在练习魔法,不料被三个麻瓜看见,于是受到了麻瓜们的袭击(书中虽然晦涩说袭击,估计是被内什么了...),所以阿丽亚娜受到很大的心理创伤。

    于是阿丽亚娜的母亲带着她搬到了戈德里克山谷,阿丽亚娜与世隔绝,但自从麻瓜那件事情以后,阿丽亚娜已经无法控制自己魔法,她开始变得危险,在她14岁的时候,她默然爆发,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国外有人猜测,格雷斯登是阿丽亚娜被麻瓜内什么以后,然后生下了格雷斯登,这个有点夸张,根据官宣记载,阿丽亚娜6岁就被麻瓜袭击,难不成阿丽亚娜6岁就怀孕?!

    当然,不排除《神奇动物》系列后面会加入阿丽亚娜在戈德里克山谷的故事,而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就是在阿丽亚娜在的戈德里克山谷认识的,难不成,格雷斯登是阿丽亚娜和格林德沃的后代???(细思极恐,但没证据只能想想而已)。

    这里有人会跳出来说,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是真.纯基友,但别忘了,JK只在访谈中承认邓布利多是gay,但并没有说出格林德沃性取向,说不准,格林德沃是双性恋,甚至是异性恋。

    之后阿丽亚娜在一次阿不思,格林德沃,阿不福思三人的决斗中,阿丽亚娜被魔法误伤,最终死亡(后面详说这故事)。

    当阿丽亚娜死后,她身体的默然,被纽特抽离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格雷斯登也是默然者,在JK的魔法世界里,阿丽亚娜和格雷斯登都是默然者,或许并不是巧合。

    所以脑洞开大点的话,可能格雷斯登的默然,正是阿丽亚娜的,默然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有寄生的功能(大家可以脑补《毒液》),所以阿丽亚娜死后,原先阿丽亚娜默然有可能寄生到了格雷斯登身体里。

    因此,格雷斯登更名为邓布利多,其实是因为格林德沃知晓默然者的原宿主,是邓布利多家族的阿丽亚娜,所以格林德沃让格雷斯登更名为邓布利多,因为格林德沃从始至终需要的不是格雷斯登,而是格雷斯登体内的默然。


    假设三:格林德沃的谎言

    也有可能,格林德沃撒了一个谎,已好让格雷斯登站在他的阵营里,和邓布利多成为敌人。

    因为格林德沃在《神奇动物1》中就有乔装成另一个人,欺骗了大家整整一部电影,到最后才让人惊讶原来你是强尼.德普呀。

    而且在《神奇动物2》中,格林德沃在桥下和格里姆森交谈时,格里姆森有说到,“我杀了格雷斯登那半精灵保姆”。

    听格里姆森的话语,似乎是在完成格林德沃交给他的一项任务。

    也就是说,当时格雷斯登在寻找他身世的时候,格里姆森并不是要杀格雷斯登,而是正好要去杀那半精灵保姆,因为那个保姆知道格雷斯登真正的身世,或许格雷斯登并不是邓布利多家族的人。


    假设四:新人物

    为了铺垫好《神奇动物3,4,5》的故事,所以格雷斯登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和背景,以上说的都不对,或许阿不思.邓布利多父亲,还有相关的兄弟姐妹。

    要知道,西方最喜欢借鉴欧洲皇室历史,来撰写小说中复杂的皇室血亲,《权力的游戏》就是这么玩的,而现实中真实的欧洲皇室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乱搞的复杂历史。

    所以说不准,格雷斯登就是邓布利多往上一代的血缘亲戚。


    隐藏线2:格林德沃

    格林德沃是何许人也,他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被提及了,直到《死亡圣器》才慢慢说出他和邓布利多的关系,在《神奇动物2》中他俩的关系就更清晰了。

    格林德沃是仅次于伏地魔的黑魔法师,格林德沃曾经是杜姆斯特朗学院的学生,这个学院允许并支持使用黑魔法,但格林德沃对黑魔法的狂热程度,连这个学院都后怕,最后只能把格林德沃开除。

    格林德沃对死亡圣器非常痴迷,据说能拿到三个死亡圣器的人,就能做死神的主人,所以他的标志就是以死亡圣器来做的,在《神奇动物1》中,就出现过死亡圣器吊坠。

    死亡圣器的传说,依然是收录在JK那本《诗翁彼豆故事集》,里面其中一个故事《三兄弟的传说》,就有说到死亡圣器的由来,故事大概是:

    皮福雷家族的三兄弟过河,这条河极为危险,他们用魔法造了一条桥,不料震怒了死神,死神便假装答应三兄弟每人一个愿望,从而把他们害死以夺得他们的灵魂。

    老大贪图法力,于是死神给了他接骨木魔杖,但老大因为贪慕虚荣,到处吹嘘自己有了接骨木魔杖,当晚就被人刺死,被死神收走了灵魂。

    老二渴望爱情,于是死神给了他重生石,老二把之前一直喜欢的女孩复活,回到家中女孩确实活了,但女孩性情大变,老二郁郁寡欢,自杀身亡,死神也顺利拿到了老二的灵魂。

    老三当时就看出了死神的把戏,他要求要一个不让死神追踪得到他的东西,死神给了他隐形斗篷,老三以后就一直使用隐形斗篷,让死神无法找到他,直到老三最后把隐形斗篷传给了儿子,最后自己幸福老死去。

    老三的儿子他一生只生了个女儿,隐形斗篷后来传给女儿,女儿嫁给了哈德文.波特,生了儿子,于是隐形斗篷就这么一代代传承下去,最后,传到了哈利.波特。

    也就是说,哈利波特家族,是老三的后裔。

    所以死亡圣器的标志,竖条代表接骨木魔杖,圆形代表重生石,三角代表隐形斗篷,格林德沃用这三个死亡圣器作为自己标志,也说明他极为渴望控制一切。

    我们通常说要塑造强劲的反派,不能只一味说他的坏,所以格林德沃正是这样复杂丰富的反派。

    格林德沃在年轻的时候,和邓布利多在戈德里克山谷相遇,两人迅速恋上对方,哦不,影片说得很晦涩,应该是两人迅速志同道合,变成了好基友。

    格林德沃用他那浪漫主义的演讲天分,说服了年轻的邓布利多,让邓布利多和他一起,打下江山,统治魔法和非魔法世界。

    当时邓布利多还为他们的宏大计划立了一个slogan:为了更大的善。

    我相信就在那个时间点,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立下了血盟。

    在《神奇动物2》中,我们看到邓布利多的在用厄里斯魔镜,这个魔镜在《哈利波特1》中就运用过,厄里斯魔镜能照到人心中的渴望。

    当邓布利多照镜子时,呈现的是他和格林德沃立下基情血盟的画面。

    合理并不是说,邓布利多渴望回到格林德沃的怀抱,而是邓布利多渴望这个血盟被打破,好让他可以和格林德沃决战。

    血盟也成为了他没办法和格林德沃对抗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影片结尾,纽特把血盟坠子带给邓布利多,希望邓布利多能破解血盟,站在纽特他们这一边保卫世界和平。

    而且在电影海报上,我们就已经能看出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之间感情早已破裂了,在下面这张群体海报中,大家都是成双成对的,只有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分别孤零零的站在两边。

    但是这款海报设计还是很有寓意的,如果大家把格林德沃移到邓布利多的左边,就能发现其实格林德沃是搭着邓布利多的肩膀上,这也暗示着当初两位好基友是多么基情。

    说回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年轻时的故事,在当时,邓布利多差点被格林德沃说服一起统治世界时,阿不福思.邓布利多回来了,他厌恶格林德沃的这种想法,两人开始交恶。

    于是在某一次,三人开始大打出手,但在决斗过程中,邓布利多的妹妹阿丽亚娜乱入,他们的魔法不小心误打到阿丽亚娜,造成了阿丽亚娜的死亡,随后格林德沃逃走,从此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分道扬镳。

    这件事情在整个JK魔法故事里,都没有说得很清楚,如果《神奇动物》系列要朝着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方向走,估计会提到他们当年的往事,也会提到阿丽亚娜,既然提到阿丽亚娜,就会涉及到默然,默然牵扯到格雷斯登。JK这盘棋下得很大呀。


    隐藏线3:纳吉尼

    纳吉尼由韩国艺人金秀贤饰演,纳吉尼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纳吉尼身上带着血咒,她能灵活的把自己变成一条蟒蛇,而随着时间的变化,纳吉尼变成蛇的次数越多,时间越久,渐渐就再也变不回人形。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纳吉尼就一直是蛇形,忠诚于伏地魔,并成了伏地魔的一个魂器,而且还杀了斯内普。

    在《神奇动物2》中,纳吉尼和格雷斯登是一对CP,而且在影片结尾,纳吉尼居然没有选择站在格林德沃这边,显然这也为后续做伏笔。

    不难猜测,在接下来续集中,影片内容应该能告诉我们,纳吉尼如何一步步变成永远的蛇形,并投靠于格林德沃,或者忠诚伏地魔。

    此外在这开个脑洞,格雷斯登和纳吉尼在影片里几乎是形影不离,算是恋人了,或许他们有睡过,纳吉尼在变成蛇形之前,会有一个后代也说不定。


    隐藏线4:莱斯特兰奇家族

    《神奇动物2》其中有一条线,就是丽塔.莱斯特兰奇的,讲述的是她读书时代和纽特的暧昧关系,但长大后丽塔和纽特的兄弟忒休斯订了婚,你说虐不虐。

    片中还出现一位叫优素福.卡马的人,就是那位头带羽毛帽子的黑人,他一心想要找到格雷斯登,并杀之,因为他有一个坚不可摧誓言的魔法,如果他不杀掉格雷斯登,他就得死。

    在他的版本里,格雷斯登是莱斯特兰奇家族的,在片中墓地场景时,他有解释,但进度太快,牵扯了很多人名,所以再给大家复复盘:

    莱斯特兰奇家族是魔法世界的纯血统家族,这个家族是古老法国纯血魔法师家族,在英国也有一些分支,他们热爱黑魔法,不喜欢麻瓜。

    莱斯特兰奇家族收录在魔法世界的《纯血统名录》中,也叫《神圣28家族》,这28家族都是魔法世界高贵的纯血统。

    在《哈利波特》系列里,就有好几个纯血统家族出现,比如最古老和高贵的布莱克家族,小天狼星就是布莱克家族的。

    贝拉特里克斯也是布莱克家族的,后来她嫁给了莱斯特兰奇家族,然后改了姓。

    所以28纯血家族之间,通婚在正常不过了。

    说回那黑人哥们优素福.卡马,他的姓是卡马,他虽然是纯血魔法师,但不是神圣28家族的成员。

    优素福.卡马的母亲劳瑞娜,被丽塔的父亲用魔法诱惑,劳瑞娜生下了女儿,名字就叫丽塔,所以丽塔和优素福,是同母异父的关系。

    劳瑞娜生下丽塔以后,就死去了,但后来优素福得知,丽塔父亲并不爱自己母亲,于是立下坚不可摧誓言,要杀死丽塔父亲二妻的后代,来给自己母亲报仇(好绕)。

    而那一个小孩,优素福就以为是格雷斯登

    但人算不如天算呀!在丽塔他们去纽约的船上,就因为丽塔讨厌婴儿哭声,然后搞了一个狸猫换太子,把别人家的婴儿和自己的婴儿调包,于是丽塔就抱走了格雷斯登,据丽塔自己的描述,优素福真正要报复丽塔父亲的那小孩,早就淹死在海里了。

    那么这一切狸猫换太子都是巧合吗,为何一换就换到了邓布利多家族的后代,那么邓布利多家族为何会在那艘船上?

    而原来丽塔的半精灵保姆,为何又似乎知道一些秘密?丽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道真的藏身于大海了吗?这些都要等到续集才能知晓了。


    隐藏线5:神奇动物3,4,5

    目前《神奇动物3》官方暂定于2020年11月20日上映,基本都是2年一部的进度。

    从剧情来看,暗线肯定是和格林德沃创立的革命军团为主,最终应该就是一举打破格林德沃的阴谋。

    根据JK的推特发布的信息,我们不难猜测,《神奇动物3》有可能下一个拍摄主场,会放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基本履行一部电影一个城市,构建一个全新的JK魔法宇宙的野心。

    JK在采访中还指出,目前她撰写的第三部,构思了整整6年时间,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非哈利波特系列的全新角色。这句话的意思,有可能就是在《神奇动物3》要注入一个类似于哈利波特的儿童角色。

    不过目前相关书籍和剧本都没有透出,一切都只是粉丝猜测,《神奇动物3》将于明年5月进行拍摄。

    总的来说,《神奇动物2》的故事有一种承前启后的意味,所以会让人感觉不管在冲突和结局上,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甚至是结局不给力的感觉。

    影片在明线故事上凌乱,想要为暗线故事服务,但似乎暗线故事又要故作深沉,藏着不说,到最后我们都不知道格雷斯登是何许人也。

    而且标题是“神奇动物”,到第二部就已经开始出现标题党迹象,一个撰写《怪物与他们的产地》的学者纽特,最后变成拯救世界的关键人物。

    不过对于痴迷JK魔法世界的麻瓜,完全服了JK构建的细腻真实的魔法世界,我甚至希望《神奇动物》能打造更宏大的JK魔法世界,有万年编年史的那种。

    至于片中出现的一些新动物,还有一些小彩蛋,已经有别人整理了,大聪就不重复了。

    好了,以上就是大聪对《神奇动物》系列的整理和猜想,希望JK迷一起解答和脑洞。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短评

    你的眼睛像火蜥蜴是我笨拙的情话,疯子离开懦夫是她最凶的咒骂,交换亲人让我的愧疚在博格特前显形,歃血为盟使我的爱在厄里斯镜里再现。点金石可以长生,纳吉尼终会成兽,爱心咒语不能保证天长地久,万咒皆终无法阻止核爆之灾。听说魔法世界也有很多爱恨与无奈,麻瓜世界里今年我的入学信还是被寄丢。

    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忘了在哪儿看过的一句话,「无论多大 我都想继续热爱童话 英雄和魔法。是他们告诉我就算长不大也没关系。」敬重给我们构建了新世界的人。

    8分钟前
    • 世事哪可完美
    • 力荐

    两句话概括,这部就是《哈利波特》系列的背景介绍,以及《神奇动物3》的超长预告片。为了小雀斑还是要打高分的

    13分钟前
    • 幼稚完
    • 推荐

    铁了心要把系列做更大了,属于拓展框架的一集,看之后怎么玩吧。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中国神兽邹吾和大眼黑猫可太有趣了,这两神兽一出现全场都乐呵了哈哈哈哈

    19分钟前
    • 顽石点头
    • 力荐

    我看到尼可勒梅了!!!啊不知道为啥我看到他的时候特别高兴!!!

    24分钟前
    • 何丽丽
    • 推荐

    故事不好好讲,特效搞这么炫有啥子用呢,比第一部差远了

    25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冲着哈利波特这么多年的情分多打一星,罗琳真的已经创作疲软与怠惰,囿于哈利波特的故事,无法从神奇动物中开辟新的世界体系,核心故事不过是重复哈利波特,神奇动物只成了点缀。也许纽特不同于哈利,但罗琳已经不可能塑造更好的伏地魔了,重复有何意义。格林德沃只是个抽象的希特勒式人物,神奇系列快掉到和《饥饿游戏》一个档次了。影片不行是因为故事就不行,剧本是致命伤。人物多,人物情感复杂暧昧,故事线多,每个都寥寥带过,导致铺陈不足,动机立不住,爱情说来就来,人心说变就变,剧情交代不清,看得云里雾里。一会讲爱情,一会讲阴谋,还得带着讲点神奇动物,东一头,西一头,结构不合理,节奏拖沓,起承转合不大,所谓高潮也是剧情不够特效来凑。各股势力,多条线索都是无用设计,故弄玄虚,揭露悬疑真相竟然全靠最后大家见一面直接说。

    28分钟前
    • 森夏
    • 还行

    3.5星,脱离“神奇动物”,直接可以算作是魔法世界前传,与哈利波特联系更加紧密。莱斯特兰奇、纳吉尼等名字,以及多位新角色加入,不熟悉的朋友会觉得第二幕冗长。并没有观影门槛,只是单纯的乏味,别甩锅给原著。哈迷会有代入感,本片是承上启下,交待很多前史背景,与正传之间的留白包袱一个个被抖开时,那种兴奋感只有懂的人才能体会。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血盟CP,年轻演员竟然没换人!结尾万年梗,却更期待下一集。小雀斑“动物”情话真萌,山海经神兽驺吾最抢镜,本作主流拆CP,胖哥很忧伤

    30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虽然我是粉丝,但是这一部……就真的很难哭。看前半个小时还有点美滋滋,一个小时之后意识到完了,怎么还在介绍人物关系和世界观,铺梗太多了吧。大量的文戏、主线情节的缺失都让观众保持在一种“引入开场”的情绪里,然而就这么开了两个小时的场,好像还没怎么开始看片子就快完了。朋友,这是系列电影不是周播连续剧啊。

    32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建议大家在看之前,重温一下神奇动物1和哈利波特最后两集,捋顺之前的角色和人物关系。如果你理解不了人物、事件的关联,就很容易产生错乱的感觉,甚至会看不懂他的叙事节奏,浪费了一部好电影。这部电影真的信息量很大,罗琳在打造一个很庞大的世界

    34分钟前
    • 第二最爱
    • 推荐

    霍格沃茨和《海德薇变奏曲》闪现时,还是忍不住在电影院叫出声!!

    36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目前好莱坞的奇幻系列巨制里,《神奇动物》可能是最有“电影感”和格调的了,在服化道、特效的视觉呈现上精彩得持平第一部。特别是IMAX跃屏,效果仍旧很炸。然而J·K·罗琳的剧本真是减分项,剧作的线头和转折都随意得令人扶额。这部其实在扩宽格局,引入二战德、法、英三方的现实隐喻,却整合得并不出色。群像的操盘实在太大,反而有些失控,很多剧情点都没发挥出来。一本精美的承上启下流水账吧。

    40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格局太小,故事太扯,完全就是给格林德沃和邓布利多的世纪对决做铺垫啊。不过看到两人歃血为盟永结同心我的腐国魂还是沸腾了!自从演了“丹麦女孩”后小雀斑就直不起来了,跟他哥在一起的画面让我真情实感想站一发骨科~~~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种新的电影类型:DLC电影

    46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德普简直完美,太优秀了,看过德普很多角色,都拿捏的很好,都有各自的风格,不会有视觉疲劳,也不会有别的角色的影子,威利旺卡和杰克船长也是超经典的

    47分钟前
    • 可笑可叹
    • 力荐

    1.本片讲述的是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领了结婚证,所以不能伤害对方,后来嗅嗅帮邓布利多偷到结婚证,然后邓布利多准备销毁结婚证、和格林德沃离婚的故事。2.邓布利多最强大的魔法,是他年轻的时候脱发,老了却长出浓密的秀发,这个魔法非常值得在上班族中普及。3.克雷登斯:罗琳阿姨,能不能不要折磨我了,我求求你告诉我我父母到底是谁好吗?两年两年又两年,都快十年了!4.原来格林德沃是最早预言原子弹的人,一个被黑魔法耽误的科学家。

    5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纽顿与蒂娜、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这两对的剧情有点拖沓和扭捏,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搞得像琼瑶剧,看着让人着急

    53分钟前
    • 如我太糟
    • 还行

    “剪片台上撒把米,鸡剪的都比你有条理。”

    56分钟前
    • #CrowBar#
    • 还行

    不建议空腹食用,观看之前请先重温神奇动物1和《哈利波特》最后两部。哈利波特系列的每一个故事是独立的,而神奇动物是个连续剧,主要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故事线很多,看得云里雾里的

    58分钟前
    • 钢琴哭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