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底特律

    底特律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美国2017

    主演:约翰·博耶加,威尔·保尔特,阿尔吉·史密斯,雅各布·拉提摩尔,杰森·米切尔,汉娜·穆雷,杰克·莱诺,凯特琳·德弗,本·奥图尔,约翰·卡拉辛斯基,安东尼·麦凯,内森·戴维斯,佩顿·亚历克斯·史密斯,马尔科姆·大卫·凯利,约瑟夫·戴维-琼斯,拉兹·阿隆索,伊弗雷姆·赛克斯,莱昂·托马斯三世,格本加·阿金纳格贝,克里斯·乔克,杰瑞米·斯特朗,萨米拉·威利,泰勒·詹姆斯·威廉姆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致命真相

    • HD

      力王1992

    • HD

      陷阱2015

    • TC抢先版

      扫黑·决不放弃

    • HD

      扎职

    • HD

      三叉戟

    • HD国语

      三大队电影版

    • HD国语

      孤注一掷2023

     剧照

    底特律 剧照 NO.1底特律 剧照 NO.2底特律 剧照 NO.3底特律 剧照 NO.4底特律 剧照 NO.5底特律 剧照 NO.6底特律 剧照 NO.16底特律 剧照 NO.17底特律 剧照 NO.18底特律 剧照 NO.19底特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和《刺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即将和《拆弹部队》编剧马克·鲍尔(Mark Boal)再度合作,拍摄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黑人骚乱的电影。   该片目前暂无片名,计划三月开始选角,今年夏天开机拍摄。   1967年的底特律黑人骚乱是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起因是警察7月23日凌晨进入黑人区一家酒馆逮捕黑人。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后来警方增援到来,强行驱散黑人,但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这场骚乱持续了五天,造成43人死亡,许多建筑被毁、许多人受伤。骚乱还蔓延到伊利诺伊、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马里兰州。   这部电影计划在这场骚乱50周年,也就是2017年上映。

     长篇影评

     1 ) 它有《小丑回魂》的恐惧,更有《光荣之路》的深刻

    今天看了《底特律》,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爽,它更是带给我对社会的很多思考。
    (注:本文仅对电影剧情进行讨论,不对真实事件进行讨论)
    我知道又有人要说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获奖也是因为“政治正确”。我想说“政治正确”本就不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情,他是每个社会必有的,实质上是掌控社会资源的阶级对社会舆论的掌控,中国也有,你们懂的。再者如果你真正看了《底特律》,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部因为“政治正确”而成功的电影了。

    一开始看还在理性思考为什么黑人明明做了错事还要暴动,就这么不明事理吗。你或许会觉得黑人都生活在底层,他们易怒,动不动就暴力;他们在脏乱差的保障房里听着充斥着性和毒品的嘻哈吞云吐雾;他们自己不努力造成的社会地位卑微却责怪社会的种族天花板。可看完整部电影我不相信有一个人还能理性分析这件事。美国的种族问题并不是向我们国家的民族关系那么简单,由于历史上白人对黑人的剥削造成的黑人普遍的阶级地位低以及现在美国经济不明朗的前景再加上阶层固化,社会里的那些似乎不存在的种族主义者对少数族群小到一两句关于种族的谩骂,大到针对某种族的暴力事件就将种族间存在已久的火星点燃,而这场大火一旦开始就再也无法扑灭了。

    当众怒被掀起,一切都无法挽回。



    《底特律》很棒的代入式剧情,让你身临其境当黑人被掌握权力的白人剥削的恐惧和不知所措。从警察进入旅馆开始,就开始了一场长达40分钟的高潮。通过演员强烈的表演、剧烈晃动的镜头、血腥暴力的场面和警察“我有权力我说什么你们就是什么”的霸道让你感到一种扼人的恐惧。那种动物面对天敌似的恐惧、和身为动物原始的愤怒卡在你的心口。



    单看旅馆杀人这件事其实就是警察拿着权力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说的好听点是在“负责任”,再加上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而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他们以为自己能够为所欲为。更可怕的是在这场闹剧中那些明明心中看不下去,明明有道德的人却也以为怕麻烦而避而远之。



    当看到其中一个警察把自己杀人的行为交代后突然对人性还是有一点点希望,却没想到这个希望最后竟被“司法”这个代表正义代表公正的制度打破。最后警察的无罪释放令人毛骨悚然。当没钱没权的黑人请不起好律师,无法为自己做辩护,并没有所谓的“正义”站出来为其撑腰。Larry从一个充满了激情和梦想的青年最后也一蹶不振,旅馆里的恐惧就停在了他的心里,对世界的失望让他再也不能向前,只有向明知不存在的上帝寻求一丝的慰藉。最后政府没有赔偿、没有道歉,那三个警察发现自己可以被无罪释放时都笑的如此得意。三条生命就这样无理由的死去。没有“迟到的正义”,也不会有“无痛的天堂”,现在坐在屏幕之外的扮演上帝的我们也无法帮他们。他们生时都想不通“为什么”,死后也没有“为什么”了。



    那些并未反抗的人,或许他们并不是懦弱,他们是理性。可电影里那个卑微的像狗的黑人,他为了养家日夜努力工作,他接受这样的现实,他在夹缝中苟且的活着。他很理性,但他最后的下场依旧是当替罪羔羊。他被逮捕没有律师为他辩护(那个警察却有工会律师,而且看起来还很厉害的样子),他只能让眼泪留上脸颊,我无法体会到处于这样境地的人究竟是什么感受,我感到的只有绝望。


    更绝望的是将近五十年过去这样的事情还在发生,当杀死江歌的凶手陈世峰聘请的律师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当我们都把罪人的矛头指向刘鑫。当某国新总统上台后白人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们振振有词的走上街头大斥“政治正确”;当带着梦想去好莱坞演员被那些手握大权之人侵犯后忍气吞声之时。世界一天存在,人性就一天不会改变。



    当社会精英们斥责着“社会达尔文主义”时,却无法改变它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件事本身又一次为“社会达尔文主义”验证,语言多无力,权利在权力面前是多么的弱不禁风。

    看完《底特律》你还能对“政治正确”嗤之以鼻吗,你还会高高在上用鸡汤嘲讽别人的无能吗,至少我不能。

     2 ) 大时代的冗长回声

    文| 淹然

    凯瑟琳·毕格罗的三部近作,从去年的『底特律』,到稍远的『猎杀本·拉登』与『拆弹部队』,目光从美国的现实投向历史,彰显着一个创作者的「问题意识」。

    并非蜷缩于自己的幻想世界,毕格罗透过作品,一次次回应着她生逢的时代,身处的国家。所以,拍摄『底特律』似乎也是一种必然。叩问美国的现实,必然要走向历史的深处,看看美国究竟如何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样子。

    1967年的底特律骚乱,是美国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暴动事件之一,同时也被视作底特律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正是『底特律』的时空背景,背后涌动着种族主义的锥心刺痛。

    想象一下,一部「政治正确」的『底特律』应该是什么样儿的。

    那里,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黑人,有充满种族仇视的白人,一切仿佛两个物种之间的大作战。尽管这符合当下的流行叙事,但毕格罗舍弃了这样的做法,她怀着深入历史的愿望,尽力想要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却又贴近历史本相的洞见。

    『底特律』以一段风格化的动画开场,没有径直进入底特律骚乱的讲述,而是快速回溯了一系列黑人的历史境遇,将底特律骚乱放入了更大的历史尺度中。所以,这也是一个预示,毕格罗并不打算简化历史。

    虽然此片的起点,仍是在呼应一种大历史背景,以一种全景式手法,交代底特律骚乱的起因,但导演很快就将视角收缩到阿尔及尔旅馆事件,去细细检视大历史洪流中的一股支流,所谓「以小见大」。

    在这场阿尔及尔旅馆事件中,菲利普以搜查狙击手为名,针对在场的嫌疑人展开了一场「死亡游戏」,恫吓与暴力,偏见与仇恨,此起彼伏。这里的重点是,菲利普作为一名白人警察,究竟有没有被妖魔化?

    从结果看,菲利普的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魔。但此片胜在,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恶魔的「成长史」,让我们得以信服这个角色的行动逻辑。

    让我们倒带回菲利普巡视底特律街面的段落。战场,菲利普用这个词形容眼前的乱象。显然,他脑海中冒出的场景,是越南战争,所以,他接着说,我们必须让人民见识到我们的「作为」。菲利普汲汲于要在这场底特律骚乱中,重树国家机器的威望。这就是这个角色此后一切「作为」展开的逻辑起点。

    所以,菲利普会不假思索地射杀一个黑人小偷。所以,在得知自己因此面临谋杀指控后,菲利普会在之后的阿尔及尔旅馆加倍的无所忌惮。

    是的,菲利普的形象绝不止于一个单纯的种族主义者。而在菲利普之外,毕格罗还塑造了一个冷静审慎的白人警察上司。他对菲利普射杀小偷的无理行为,给出了不容辩驳的训斥,证明在种族主义狂潮中,依然有清醒者。

    这就是毕格罗的厉害之处。在巨大而纷乱的历史现场,她努力做到不偏颇任何一方,但又以最大的悲悯来审视悲剧。

    因此,我们会看到在黑人一方,也不全是无辜的受害者。保安迪斯缪克斯试图做一个白人与黑人之间的调和者。一方面,他试图保护在白人枪口下面临危险的黑人同胞,但同时,他也会极尽殷切,慰劳白人警察,端茶送水。

    迪斯缪克斯不是一个抵抗者,但结果是,他还是被白人警察诬陷,险些跌入深渊。更明显的,是阿尔及尔旅馆事件的肇因者,那个向警察放冷枪的黑人。虽然不过是一把发令枪,但显然,在当时草木皆兵的情境下,这个黑人的举动完全是「玩火自焚」。可见,毕格罗并不惮于在黑人形象的描述中,给出负面化呈现。

    『底特律』很好地完成了一种群像式塑造,但当影片进入尾声,我们会发现,影片越来越突出一个人的视角,那就是黑人拉里。

    拉里有着出色的歌唱才华,在底特律骚乱发生伊始,他满怀信心地要在一场歌唱秀中,与合唱团伙伴一鸣惊人。然而,就在他们上台前,歌唱秀因局势动荡而被迫中断。恋恋不舍的拉里,独自站上空旷的舞台,向空无一人的观众席幽幽唱起来。

    我们跟随拉里的视角,见证了『底特律』反高潮的「高潮」。那就是对阿尔及尔旅馆事件的审判,正义缺席,完全倒向了白人一边。在这场泄气的「高潮」后,拉里的人生也跟着进入冬天。

    一个如此执着的追梦者,最后放弃重归合唱团,而是退缩到教堂唱诗班。因为,他无论如何走不出底特律骚乱的伤痛。

    没有激动人心的正义归来,只有一个备受创伤的落寞歌者。毕格罗选择这样的角度,来呈现一场历史巨变,一场不公的审判,给当事者投下的究竟是怎样的巨大阴影。

    一个历经阵痛的国家,或许很快就会迎来复苏,但对个体来说,也许一生就此改写。所以,毕格罗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传递出两个意思:第一,历史真相或许会被大众遗忘或忽视,但仍会留在少数人心中。所以,第二,时代对个体的摧折,迫使那些受害者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创伤的那一刻,也许再也无法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拉里就是一个例子。底特律骚乱,摧毁了他对这个国家的希望,也中断了他对梦想的追逐。

    『底特律』在动画开场部分,留下这样一句话,「改变终将发生,只是我们不知,改变何时发生,如何发生。」然而,对拉里来说,改变发生了,但他再也无力去享受改变带来的成果。

    这或许就是毕格罗从「后911时代」折返1960年代底特律骚乱现场的动因:现实的背后,那根历史的引线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避免历史悲剧的重现?

    原载『北京青年报』

     3 ) 敢于正视历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2010年,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拆弹部队》击败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夺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总共9提6中。

    2013年,她又凭借《猎杀本·拉登》入围第85届奥斯卡并且5提1中。

    今年,她带来的新作品《底特律》也将是颁奖季的种子选手。

    1967年7月23日,底特律发生了一起黑人骚乱事件。起因是警方扫荡一间黑人区的酒吧,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密歇根州州长乔治·罗姆尼为尽快平息暴乱,下令密歇根州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并要求总统林登·约翰逊派遣陆军入城强行驱散黑人,但这一行为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进一步演变成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

    这场骚乱持续了5天,造成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200人被捕,以及超过2000座建筑物受破坏。

    但事实证明,那篇提倡所有种族享有同等机遇的宣言,到头来只是一纸空文。

    《底特律》改编自这起骚乱事件,并且选择在事件的50周年上映。

    电影很简短地概括了骚乱事件,把重点放在了骚乱之后的男子乐队“戏剧合唱团”上。

    此时,整个底特律已经一片狼藉,纵火案和抢劫案频频发生,学校、商店也纷纷关门,整个城市将在晚上9点宵禁。

    在福克斯剧院,戏剧合唱团正准备上台表演,想借此机会与摩城唱片公司签约,却在表演前被警方勒令立即离开剧院。

    戏剧合唱团的成员弗雷德和拉里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遇到了两名白人女孩和一些黑人。

    他们聚会的过程中,黑人小伙卡尔使用发令枪对着窗户外开枪吓唬警方,却被误以为是狙击手,导致底特律警察和州警包围了旅馆。

    电影开头有一个小小的铺垫,一位女孩从百叶窗向外张望,却被当做狙击手遭到射杀,说明警方对狙击手是相当敏感和重视的。

    其中底特律警察菲利普·克劳斯有严重的歧视黑人倾向,

    电影开头他为了逮捕一名手无寸铁的黑人而开枪射杀,最终黑人流血不止而死。

    这位黑人确实是抢劫犯,但罪不至死。当侦探说菲利普犯了谋杀罪之后,菲利普仅仅说了一句“对不起”。

    侦探说:“这就完了?”

    菲利普理直气壮地反问道:“不然呢?”

    侦探告诉菲利普以后遇事要冷静一点,但菲利普丝毫不长记性,他在接到通知说阿尔及尔旅馆有狙击手后,冲进旅馆率先就射杀了卡尔,并在卡尔身边放了一把刀,

    事后谎称卡尔手里有刀,想抢他的枪,他是出于自卫才开的枪。

    看来他对“冷静”的理解不是避免随意开枪,而是开枪之后要记得诬陷受害者。

    随后,菲利普协同同事将旅馆的房客排成一排,开始侮辱和殴打他们,

    菲利普的目的已经不是查清狙击手是谁,而是玩弄他们。

    敢瞪我?那就打你。

    敢不听话?那就打你。

    敢反驳我?那就拼命打你。

    菲利普把他们治得服服帖帖的,他们只是浑身颤抖,却什么都不敢说。

    菲利普还大义凛然地说“如果你们觉得能随意地朝无辜的人开枪,并且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这句话应该是受害者对他说的吧。

    接下来,菲利普开始和他们玩一种“死亡游戏”,他把李带进一个房间,盘问狙击手是谁,眼看李没有回答,菲利普就对着空处开一枪,并命令李不要出声,否则就来真的了,从而让其它人误以为菲利普真的杀了李。

    电影开头也做出了一个铺垫,黑人警察用同样的方式假装殴打嫌疑人,看来这种手段已经相当普及,它不仅仅是一种盘问技术,对菲利普这样的警察而言更像是一种游戏。

    菲利普继续侮辱他们,其中格林(安东尼·麦凯 饰)当了8年的伞兵,两次服役,光荣退伍,是真正的国家英雄,如今却像狗一样被菲利普殴打。

    他们甚至连白人女孩都不放过,撕碎她们的衣服,并且进行言语上的侮辱。

    后来,菲利普让同事迪曼斯对黑人小伙奥布里进行盘问,然而不知道菲利普之前是假装杀人的迪曼斯,竟然真的枪毙了奥布里。

    菲利普深知事情的严重性,决定放走这群人,但前提是他们要保证没见过自己。这样的话,菲利普等人就可以对外宣称他们来到旅馆的时候,卡尔和奥布里已经死了。

    选择明哲保身的格林和拉里被放走了,但不愿撒谎的弗雷德遭到菲利普射杀。

    事后,法庭审理这一案件,包括菲利普在内的三位警察都有重大嫌疑,事实上这三位警察也正是罪犯。但巧舌如簧的律师帮助他们逃脱了一切指控,律师甚至选择性忽略了三位的警察种种罪行,反而问起受害者的过错:“你以前有做过犯法的事吗?”

    黑人原告身为受害者,却被问到如此荒谬的问题,他怒火攻心:“现在又不是我在受审。你们看到我是黑人,就自然而然地觉得受审的人是我,然而杀我朋友的人可是他们。他们打了我们,把我们排成一列侮辱我们,而你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这里根本没有公正可言。”

    他说的话赢得了在场的如潮掌声,可惜法律是不讲人情的,在律师的辩护下,三位警察都被宣判无罪。

    面对如此可笑的结果,甚至在场的白人都对此嗤之以鼻:如果当时死的不是三个黑人,而是三个白人,那么法庭绝对不会做出这么不公平的判决。

    故事的最后,一家民事法庭起诉了三名警察中的一员,但这位警察仅仅赔偿了奥布里的家人5000美元。

    弗雷德的家人将底特律城告上法庭,但底特律并没有认罪。

    而戏剧合唱团的其它成员成功与摩城唱片公司签约,但拉里本人拒绝了摩城唱片公司抛出的橄榄枝,之后再也没有加入合唱团,而是选择去教堂的唱诗班工作,因为他不想给白人唱歌。

    也许这么做并不能改变什么,他拿着更低的报酬只是和自己过意不去,他最终只伤害了自己,但他就是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他就是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真是又愤青又可敬。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50年前黑人的社会地位仍然是相当低下。

    1862年,林肯公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这之后的一百年里,黑人平等的公民权在南方却从未获落实,直到1950年代马丁·路德·金博士领导民权运动才使得歧视黑人问题有所转机。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种族矛盾也达到了爆发点。蒙哥马利市的黑人抵制公共汽车运动,南部各州的黑人普遍在公共场所静坐示威,伯明翰市爆发黑人抗议示威斗争,华盛顿举行了该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哈莱姆、费城、沃茨、纽瓦克也相继发生了多起暴力示威事件。

    而在底特律,少数几个相对拥挤的街区是禁止美国人进入的,负责巡逻这些街区的警力大部分是白人,他们以暴力执法而闻名。

    改变是必然的,但问题是如何改变,以及在何时改变。

    底特律黑人骚乱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契机,但黑人地位提升仍然经过了几十年才实现。

    正如电影中的国会议员所说的:改变是不会睡一觉起来就发生的,但是改变正在发生。

    电影的格局很小,但是以小见大,通过阿尔及尔旅馆的事件辐射整个底特律,甚至整个美国。像菲利普这样严重歧视黑人的警察并非特例,他代表的是当时的一部分白人,而这部电影就是当时整个美国的缩影。

    菲利普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很享受可以决定别人生死的体验,他可以像玩弄一群蚂蚁一般地对待黑人,他肆意射杀黑人,还反过来对受害者说:“如果你们觉得能随意地朝无辜的人开枪,并且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而事实证明他说的就是自己,他不仅开枪杀人,还被宣判无罪。

    格林那样的国家英雄在菲利普那样的人渣面前毫无反抗之力,仅仅是因为格林是黑人,菲利普是白人。格林是真的打不过菲利普吗?恐怕只是不敢还手吧。再伟大的英雄,在菲利普眼中也不过是一只伟大的蚂蚁,实在是讽刺。

    至于这群受害者为什么不把卡尔使用的是发令枪的事实告诉警方,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不同的观众心中也有不同的解读。

    我个人的理解是,捉弄警察是很严重的事,黑人捉弄白人警察就更严重了,尤其是在底特律事件这个节骨眼,说出真相说不定会遭到更严重的惩罚,保持沉默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所以索性死不认账。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有一位州警私下放走了李,还有底特律警察对拉里伸出援手把他送进医院,法庭外也有白人帮黑人受害者说话。

    但州警也并非都是好人,两位州警明知道“底特律警察完全疯了,他们在恐吓嫌疑人,又打又骂,想强迫他们认罪”,他们嘴上说“这么做肯定不对,他们也是有公民权利的”,但又因为“不想惹麻烦,特别是与公民权纠纷有关的”而选择了旁观,他们虽然没有亲手杀死黑人,但他们的不作为使得事情变得更坏。

    导演并没有非黑即白地说白人全都是歧视黑人的,并没有说底特律警察都是坏人,也并没有说州警都是好人,她辩证地看待了这一问题,并使得电影呈现出性格各异的人物,客观地还原了历史事实。如果不这么处理,就会显得导演带有偏见,是为了黑而黑。

    电影不仅没有说白人都是坏人,更没有说黑人都不是坏人。电影里中弹身亡的受害者有两种,一种是弗雷德和奥布里这样的无辜者,另一种是菲利普在电影开头射杀的抢劫犯,以及用发令枪捉弄警方的卡尔。此前,军警部队攻击对着窗户外张望的小女孩的行为也说明他们确实十分重视狙击手。但关键在于,无论是抢劫还是捉弄警方,都罪不至死,更不该被侮辱和玩弄。

    只讲述弗雷德和奥布里遇难的故事是不够的,导演拍摄电影之前应该是收集了许多底特律事件的材料,想必不乏白人警察击毙无辜黑人的行为,但导演最终选择了两起黑人犯错在先、白人击毙在后的案件,理由在于这才能使得菲利普的犯罪动机站得住脚,同时也起到一个塑造菲利普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假如《底特律》里的黑人全都是没有抢劫、没有捉弄警方,什么事情都没干无缘无故就被击毙,那这部电影就毫无意义了,因为那已经无关种族,只是警察滥杀无辜的犯罪片。

    电影中的抢劫犯和卡尔犯了三分错,却受到十分的惩罚,才更加凸显黑人的地位如何低下。

    卡尔捉弄警方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阿尔及尔旅馆是一群白人,说不定他们就不会被恐吓和殴打了,倘若仍然被枪杀,警察也不会宣判无罪。

    正如法庭外的白人所说:如果当时死的不是三个黑人,而是三个白人,那么法庭绝对不会做出这么不公平的判决。

    而最震撼的不是历史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而是美国人把它拍成电影让全国男女老幼去电影院观看,并且允许任何人在IMDb、烂番茄、metacritic上自由打高分或低分。要做到这样,这个国家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包容心啊!

    现今的美国当然做不到人人平等,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因为平等只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而且我们必须承认,能把自己国家的严重问题拍成电影、能在这一两百年间不断减轻歧视,已经是非常重大的进步。

    我讨厌人们对有关种族、女性、同性、弱势群体题材的电影贴上“政治正确” 的标签,毕竟这样的电影并非每个国家都能拍,并非每个国家都能上映,并非每个国家的公民都能自由评论,除非这个国家足够民主、足够勇敢、足够自信、足够包容。

    敢于正视历史、正视过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而敢于自嘲的人,才是真正自信的人,才是胸怀坦荡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电影频频出现轰炸白宫、绑架总统的桥段,这也是为什么凯瑟琳·毕格罗将这可以称为“历史污点”的事件拍成电影,她并非是自黑,反而体现了美国人强大的内心和坚决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来看,《底特律》无论冲击奥斯卡成功与否,它都证明自己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证明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度。

     4 ) 当下美国发生的一切,这部电影早就拍过

    明尼阿波利斯

    在五月最后的几天里,谁都不曾想到,刷屏各大平台的会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百年难遇的暴乱。

    络绎不绝的游行群众,油画般被焚烧的警局大楼,驾车冲击超市的疯狂示威者,挥舞着的“我无法呼吸”的标语牌。

    怒不可遏的群众将不满诉诸暴力,目前明尼苏达州国民警卫队再次增兵一千平息动乱。

    恶搞《毁灭战士:永恒》的地狱之境:明尼阿波利斯

    而这场动乱的根源,在美国历史上已经不是什么少见多怪的事情——警察暴力执法与种族歧视

    五月二十五日晚,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的发生案件——一家杂货店收到假钞。

    接报的警员们很快赶到现场,一膝盖把明尼苏达乃至全美推入了火海。

    根据之前被曝光的十分钟视频来看,视频里一位美国白人警察用膝盖死死的压住一位黑人男子的脖子。期间警察反复要求黑人起来上车,不要反抗否则有他颜色好看,同时毫不放松自己的膝盖

    黑人男子苦苦哀求,“求求你,求求你,我不能呼吸”,他无助的呼喊着“妈妈,妈妈”,直至失去意识。

    周围的群众纷纷指责警察执法不当,换来的却是其威胁,并被要求离开现场。

    当男子昏迷后,人们请求检查他的脉搏,警察仍然无动于衷。

    当救护车姗姗来迟时,压在脖子上的膝盖才总算抬起。

    可一切为时已晚,最终,年仅46岁的乔治·弗洛伊德经抢救无效,因窒息而亡

    警方之后称黑人乔治·弗洛伊德死于“与警方互动过程中的医疗意外”。

    乔治·弗洛伊德

    该视频于当晚在脸书发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视频中白人警察自相矛盾式的暴力执法,让每个看了完整视频的人都倍感不适。

    这已经是超出暴力执法接近故意谋杀的行为了,而且是光天化日之下对生命的践踏

    这同时也践踏了每一位公民的尊严,27日,暴乱一触即发。

    有网友把暴乱场景的录像和电影《小丑》最后的桥段无缝连接。

    有人cosplay蝙蝠侠参与示威活动

    《绿皮书》艺术海报中的小绿车被P成反向行驶的警车,暗示加剧了种族矛盾

    各大影视公司也纷纷声援,表示站在黑人权益这边。

    底特律

    回顾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大大小小关于种族歧视的暴乱,巴尔的摩、洛杉矶、辛辛那提等等地方都有留名。

    而由唯一一位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凯瑟琳·毕格罗拍摄的,是1967年7月23日的底特律大暴乱

    七月,底特律平静的夜晚被警察浩浩荡荡的抓捕行动打破。

    他们扫荡了一间黑人区的酒吧,将派对上的男女老少一一押上警车。

    气势凌人的警方当即引发了群众的不满,荷枪实弹的警察前脚离开,后脚就开始了打砸抢烧的暴乱活动。

    最终暴乱持续五天,导致7200人被捕,43人死亡,2000座建筑被破坏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没有把视角放到这五天混乱的全局上,而是将冲突交到了三位暴力执法的警察,几位无辜的黑人少年身上

    第一个死于警察克劳斯枪下的冤魂,是在暴乱中浑水摸鱼抢劫便利店的黑人。

    面对毫无还手之力,慌不择路的犯人,克劳斯选择手起枪落。

    在之后的质问中,克劳斯百般狡辩自己开枪的正当性,而对于枪杀一个活生生的人仅仅表示“对不起”,并保证下次会更冷静些。

    而他的冷静促成了更多无辜者的死亡。

    在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时,暴乱已经形成了部分武装力量。躲在窗户后的狙击手让士兵和警察倍感紧张,秉着错杀一万不放一百的标准,他们错杀了不少民众。

    电影开头因好奇望向窗外的小女孩被警卫队射杀

    在惨案发生的阿尔及尔旅馆,年轻黑人卡尔不满白人警察的狂妄自大,拿着自己的发令枪向远处的警卫队射击,原本只想恶作剧式吓唬对方的卡尔被当作了狙击手。

    巡逻的克劳斯和警卫队火速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一阵乱枪扫射。

    当克劳斯冲进旅馆时,卡尔正在惊慌失措的逃窜,崩!

    这次克劳斯冷静的布置了现场,在血泊中放下了弹簧刀,作为卡尔袭警的证据。

    寻找那把根本不存在的狙击枪无果,克劳斯开始折磨旅馆中剩下的五位黑人(拉里、弗雷德、奥布里、李和格林尼)和两位白人女孩(凯伦、朱莉)。

    殴打谩骂不如他们的黑人,即便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兵格林尼也被打的半死不活

    那两位女孩则被视为与黑人厮混的妓女、婊子,克劳斯、弗林仿佛圣人老师一样教导着自己的种族歧视思想。

    克劳斯最后玩起了盘问游戏,他先把李拖进屋子,开空枪。

    然后对剩下的人说李被杀了,借此击溃其他人的心理防线,让他们招供。

    本应相安无事的审讯,克劳斯却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把“生杀大权”交给了新手狄曼斯。

    根本不知道是开空枪的狄曼斯,毫不怠慢的枪杀了奥布里。

    慌了神的克劳斯决定收拾现场匆匆离开,格林尼等人都在威胁下保证不透露三人的暴行。坚持真相的弗雷德被克劳斯杀人灭口。

    纸终究包不住火,而种族歧视是“野火烧不尽”。

    影片最后三十分钟,看上去平缓的起诉情节,其实比前面血淋淋的暴力执法更让人窒息。

    在旅馆,没有法官没有群众,在这黑暗的角落,种族歧视者可以为所欲为。

    而骇人罪行被公之于众时,幸存者们发现凶手竟然还是得不到司法的任何惩罚

    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伊德之死令人愤慨,它让群众对整个社会的正义感到失望和绝望

    不再执行任务的克劳斯三人无一人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价,只有一位死者获得了五千美元的赔偿。

    本拥有大好前程的拉里选择永远不给白人唱歌,一辈子在教堂唱诗班工作。

    影片极力构建了一个不是非黑即白的历史瞬间。

    克劳斯第一个枪杀的黑人确实是抢劫犯,被污蔑夺枪的卡尔也是自己惹火烧身。

    现实中的弗洛伊德在被警察杀害前,也涉及到假钞问题,但他故意犯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影片被杀害的黑人与弗洛伊德,警察可能有调查逮捕几人的必要,但绝无杀死他们的权力。警察残忍的杀害了他们,用自己极端的种族仇恨宣判了罪不致死者的死刑

    克劳斯,弗林,狄曼斯三个白人警察无疑是片中行走的人形种族歧视,前两人的极端、冷酷完美对应了被控三级谋杀和过失杀人罪的德里克·沙文。

    作为新人的狄曼斯更多反映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被两个种族歧视者包围的他最终铸成大错,连自首的想法都被“好老师”克劳斯亲自否决。

    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纵容三人暴力执法的州警,帮助凶手脱罪的司法体系是他们无言的帮凶

    白也不约等于恶,站在黑人一方的律师,为幸存者作证的警卫用自己的方法帮助着黑人。

    《底特律》用真实的暴行记录和不可思议的判决,重现了五十三年前就深植美国的种族歧视。而五十三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仇恨与不平等

    回到这起席卷全美的暴力事件,其事关种族歧视、滥用职权的社会问题。

    它们看似离我们很遥远,是美国几十年的老病灶,不过细化出的警民冲突、种族矛盾、私人恩怨(弗洛伊德与德里克曾共事与一家酒吧,是否有私仇还未有定论)。

    以及之后变本加厉,即便弗洛伊德家人出面呼吁停止暴行,也走向失控的暴乱之夜。

    本质上其实都是通用于世界每个阴暗角落的“仇恨”与“不平等”

    记得有豆瓣网友说,美国现在是黑人对抗白人,中国则是男女之争

    也许你和身边的人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都相去甚远。

    可放眼现如今的网络,有不少人直言不讳的将种族歧视,将对异性对他人的仇恨看作骄傲。

    混迹于柯洁微博评论下的斗鱼6324余孽,推特上刷爆NMSL,以抽象、孙笑川、祖安脏话之名为荣的人,他们在网上散播的仇恨不比种族歧视差到哪去。

    图源网络

    几个月前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出现时,他们说,嫁给外国人的女人是肮脏的坏女人,变着法的支持着“着汉服,坠高楼”的中二言论。

    人们还应砸烂现存的整个西方世界,建立自己的新秩序。

    图源网络

    他们当然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带有仇恨色彩的种族歧视、极端主义或男子主义,因为“只要外国人不来中国就是好外国人,女人不嫁给外国人就是好女人”。

    他们审判女性的样子,就像《底特律》中警察弗林震怒于白人女孩和黑人在一起,粗鲁的殴打、谩骂她们是妓女一样。

    幻想着自己“保卫种族”言论的高尚,自己保护中国女人的高傲姿态,却从不在乎自己的言论多么卑劣和侮辱女性。

    你怎么能和黑人在一起?

    我当然不想借题发挥批判网民素质,更无意跑题到男女问题上。

    我想说的,只是种族歧视与和它相同的各种仇恨,在你我共同生活的2020年是相当广泛的存在,并不遥远。

    男女、种族、贫富亦或单纯的恶意,它是个相互的、无尽的闭环。

    你眼露仇恨,背后就会其他仇恨的目光,无人幸免。暴乱中被焚毁的店铺,被伤害的无辜群众做错了什么呢?他们只是成为了仇恨宣泄的对象。

    这甚至没有谁先谁后、孰是孰非之分,它就像病毒般传播,而且难以治愈。

    你以为大家都是人,可能语言不通。你以为语言通了,可心却不同。

    当年有影评说《底特律》有勇气上映,是美国自信的自嘲,我们需要学习这种精神。

    而三年后的今天,美国需要再次狠狠的自嘲,比如拍一部《明尼阿波利斯》?

    当下反观谩骂、举报成风,进一步恶化的网络生态环境中,我们也需反思,反思这些年信息爆炸、刻板传统带来的仇恨该如何化解,至少不要再期待用冷静期来解决婚姻、男女问题了。

     5 ) 一个枯燥浅陋的政治学分析

    写的混乱,像一锅大杂烩,本来要好好看书再来写的,左不过学期结束,以后不会改了,给自己长个记性吧。

    一、电影的基本情况

    1、电影所反映人物和事件所处的时间段

    事件:1967年底特律骚乱真实事件。影片聚焦1967年的底特律骚乱,又被称为“第十二街骚乱”,发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开始于1967年7月23日星期日早晨。当地警方扫荡了一间位于第十二街和克莱尔蒙特街交界的无牌照酒吧,支持者及旁观市民与警方发生冲突,并进一步演变成美国历史上最多人死亡的暴动事件之一。当时的密歇根州州长乔治·罗姆尼为尽快平息暴乱,下令州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并要求总统约翰逊派遣陆军入城。结果数千名非裔美国人冲破上万军警包围,导致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200人被捕,以及超过2000座建筑物受破坏,震惊全美。

    《底特律》背景设定在1967年,讲述真实发生的“阿尔吉尔汽车旅馆事件”。当时,一个大多为非洲裔美国人的团队(其中包括两名白人女性)被底特律警方拘留、恐吓,以镇压城市里发生的种族骚乱和反抗。事件造成三人死亡,无数人的生活彻底被改变。

    2、该时间段内国际政治局势和美国政治的主要特点

    (1)国际政治局势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争夺权力,影响力,和威望众所周知的冷战期间,由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163],根据学院的地缘政治,海上大西洋和欧亚大陆之间的鸿沟营地。他们控制着欧洲的军事事务,一边是美国及其北约盟友,另一边是苏联及其华约盟友。美国制定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扩张的政策。虽然美国和苏联进行了代理人战争,并发展了强大的核武库,但两国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

    美国经常反对它认为是苏联支持的第三世界运动,偶尔也会对左翼政府采取直接的政权更迭行动,有时甚至支持右翼独裁政府。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美国军队与中国共产党和朝鲜军队交战。苏联在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在1961年发射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从而引发了一场“太空竞赛”,美国在1969年成为第一个将人类送上月球的国家。东南亚的一场代理人战争最终演变成美国的全面参与,即越南战争。

    (2)美国政治主要特点:种族歧视;暴力执法

    在国内,美国经历了持续的经济扩张和人口及中产阶级的快速增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州际公路系统的建设改变了美国的基础设施。数百万人从农场和内陆城市迁移到大型郊区住宅开发项目。1959年,夏威夷成为美国第50个州,也是最后一个加入美国的州。日益壮大的民权运动利用非暴力手段对抗种族隔离和歧视,马丁·路德·金成为杰出的领袖和有名无实的领袖。法院判决和立法的结合,最终促成了1968年的《民权法案》(Civil Rights Act),试图结束种族歧视。与此同时,一场由反对越南战争、非裔美国人民族主义和性革命的力量推动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逐渐兴起。该电影在开头即讲述了大迁移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600万非洲裔美国人从南方农村迁往北方城市寻找工作。许多来到底特律的人遭遇了白人外逃和工作外流,因为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都放弃了市中心的工厂,搬到了郊区的校园。随着“人人机会均等的承诺被证明是一种幻觉”,电影正式开场。

    3、电影内容简述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和编剧马克·伯尔(Mark Boal)合作完成了这部记录片。影片讲述的是1967年7月底特律种族骚乱的故事。影片最终聚焦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的一个特殊事件上,一群非裔美国人男性和白人女性被警察恐吓(有些人被杀害)。约翰·波耶加、威尔·保尔特、艾尔盖·史密斯、雅各布·拉蒂摩尔、安东尼·麦基、杰森·米切尔、杰克·雷诺、汉娜·默里、凯特琳·德弗和约翰·克拉辛斯基主演。[1]

    4、电影制作团队情况

    (1)编剧依据的文学作品(名称、作者、简要内容)

    名称:《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2]

    作者:John Hersey

    简要内容: 1968年,作家约翰·赫西写了一本关于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的书。赫西采访了幸存者、受害者家属以及一些参与突袭行动的执法人员,还查阅了法医报告,以确定参与杀戮的执法人员的身份。1967年7月25日至26日,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发生了第12次街头种族骚乱,其间发生了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Algiers Motel),暴乱发生地点以东大约一英里处,由底特律警察局、密歇根州立警察局和密歇根州陆军国民警卫队组成的暴乱特遣部队杀害了三名平民,虐待了另外九名平民。伤亡人员中有三名非裔美国人少年被打死,两名白人妇女和七名非裔美国人男子受伤。接到报告说有人在这家汽车旅馆或附近看到一名枪手或一群枪手,可能是狙击手之后,特遣部队对这个地区进行了搜索。其中一人的死亡一直没有得到解释,因为据称尸体是被警方发现的。两起死亡被认为是“正当杀人”或“自卫”。对三名警官的指控包括殴打、共谋、谋杀和共谋侵犯公民权利。一名私人保安也受到攻击和共谋的指控。所有人都被判无罪。

    (2)编剧(姓名、简历、主要作品)

    姓名:马克·鲍尔[3]

    简历:一位美国记者、编剧和电影制片人。凭借2009年电影《拆弹部队》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最佳原创剧本奖。1973年他生于纽约市。1995年毕业于欧柏林大学的哲学专业。他是一名自由职业记者,曾为 The Village Voice、滚石和花花公子等杂志撰写文章。

    2004年文章 "Death and Dishonor" 讲述了一位退役士兵Richard T. Davis返回美国后被战友谋杀的事件,它刊登在花花公子上。后来保罗·哈吉斯根据这篇报道改编成电影 In the Valley of Elah。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2004年他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跟随美国部队奔赴战场,并写下了以炸弹专家 Jeffrey S. Sarver 为主角的文章—— "The Man in the Bomb Suit",发表于2005年9月的《花花公子》杂志上。

    根据他在伊拉克的所见所闻,他创作了2009年《拆弹部队》的剧本,凯瑟琳·毕格罗执导成电影后大获成功。

    主要作品:《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底特律》《三方国界》

    (3)导演(姓名、简历、主要作品)

    姓名:凯瑟琳·安·毕奇洛(Kathryn Ann Bigelow,1951年11月27日-)[4]

    简介:生于美国加州,美国电影导演,首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女性得主。她主要执导科幻、动作和恐怖题材的影片。其最近的两部作品《拆弹部队》和《刺杀本·拉登》获得了广泛好评,凯瑟琳·安·毕奇洛凭借前者在奥斯卡奖上击败其前夫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卖座大片《阿凡达》,夺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她是史上第4位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导演(另外3位分别是1976年执导《七美人》(Seven Beauties)的丽娜·维尔特米勒(Lina Wertmüller)、1993年执导《钢琴课》的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与2003年执导《迷失东京》的索菲亚·科波拉),亦是首位夺得该项殊荣的女性导演。

    主要作品:《The Set-Up》《末世纪暴潮》《魔鬼游戏》《拆弹部队》《底特律》

    Table 1电影底特律主演信息汇总

    (5)电影制作商(公司名称、后面的组织结构)

    制作公司

    1. Annapurna Pictures

    Annapurna Pictures是一家由Megan Ellison于2011年创立的美国电影公司。创始人的父亲是一位富豪,长期为该电影公司提供稳定大量的资助,使其能够在成立后就迅速囊括众多著名导演并在电影制作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它专注于电影制作、电视制作、电子游戏出版、发行、营销和金融。Annapurna通过其子公司Annapurna International(前身为Panorama Media)投资于金融和销售领域。还通过子公司Annapurna television制作电视节目,并在其旗下的Annapurna互动子公司下发行电子游戏。

    2. Page 1

    这是一家由Hugo Lindgren和本片编剧Mark Boal共同创办的电影制作公司。在本片中处理了剧本制作的前期调查性工作。

    5、投资状况

    (1)投资金额及变动

    制作预算为3,400万美元。

    (2)电影发行放映收入

    底特律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票房收入为1,680万美元,在其他地区的票房收入为730万美元,全球总票房为2,410万美元,而制作预算为3,400万美元。

    在北美,《底特律》在20家影院有限的首映中获得了350190美元的票房(平均17510美元),排在第16位。中国英语学习网这部电影随后与《绑架》(Kidnap )与《黑暗塔》(The Dark Tower )一起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展,最初预计周末在3,007院线获得1,000 - 1,5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这部电影从周四的预演中获得了52.5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这比它在有限上映的整个一周获得的515,482美元的票房收入还要多。该片上映首日票房收入为260万美元,将周末票房预期下调至750万美元

    该片首周末票房为710万美元,在票房榜上名列第八;首映周末40%的观众是非洲裔美国人。网站Deadline Hollywood 写道,如果这部电影能在今年秋天的电影节和颁奖季上映,可能会做得更好。该片上映第二周的票房收入为290万美元,下降59.5%(高于成人片的平均水平),排在第13位。宽屏上映的第三周,该片在1579家影院被叫停,总票房85万美元(下降70.9%)

    二、电影内容的政治学分析

    1、你所认识的电影内容,或你基于政治学原理知识对该电影内容的表述

    电影《底特律》(Detroit)7月25日的漫漫长夜预示着当代警察不公和平民抗议事件的发生。《底特律》讲述了1967年的骚乱及其余波。紧张和痛苦的《底特律》,是对美国越战时期的民权运动这一“国内战争”的一种审视,它的附带效果表明,在警察犯罪被起诉的文化中,非裔美国人的生命同样重要。电影整个展现出1967年底特律暴乱时期美国的国内种族间的利益纠葛与冲突,以及基于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权力格局如何与这种利益冲突之间相互作用。

    电影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首先就是使用了雅各布·劳伦斯(Jacob Lawrence)的画作和小亨利·盖茨(Henry Gates jr .)撰写的字幕,讲述了大迁移的故事;其次就是底特律暴动从一场旅馆的非裔美国人市民和白人警察的冲突逐渐升级为警民对峙;然后就是电影的主要部分——阿尔及尔旅馆事件,最后就是对于白人警察的审判。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的大迁移故事和第二部分底特律暴乱揭示的非裔美国人与白人的利益关系与权力关系。

    最初的画作展现了非裔美国人与白人的经济关系。白人主导的社会中,白人主导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价值生产和最终的价值分配。南北战争的结束只是在政治上宣称了人人平等,如同资产阶级大革命带来的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政治上的平等而非经济上的平等,非裔美国人在白人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始终处于经济上的不利地位,他们长期为白人工作,工资和福利不高,他们生活的社区工作条件地下,治安不佳,他们长期难以进入经济意义上的上层。电影制作人使用了雅各布·劳伦斯(Jacob Lawrence)的画作和小亨利·盖茨(Henry Gates jr .)撰写的字幕,讲述了大迁移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600万非洲裔美国人从南方农村迁往北方城市寻找工作。许多来到底特律的人遭遇了白人外逃和工作外流,因为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都放弃了市中心的工厂,搬到了郊区。

    随着“人人机会均等的承诺被证明是一种幻觉”这句话从屏幕上消失,毕格罗将观众带入了1967年的混乱。为了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事情,她把我们置身于平民和警察之间的武装冲突之中。冲突揭示给我们的,是基于经济基础的,白人在政治上对于非裔美国人绝对的优势地位。白人基于其受教育、财富等优势,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社会体制中,占据着国家政权的主导地位,国家机器各个部门主要由白人组成,基于白人的利益,他们宣扬社会稳定、法治和保护私有财产等价值;即使非裔美国人能够拥有在国会的代表,这个代表在思想上也已经由于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更加倾向于白人宣扬的资本主义理念,而没能够真正为他的非裔美国人“受代表者”发声。在非裔美国人接受现状的稳定状态,非裔美国人的生活与国家机器的运转呈现出一种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分离,非裔美国人在自己的私人领域中挣扎着生活,国家机器则维护着自己的秩序。但是一场骚乱打破了这种私人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从而使得白人把持的国家暴力机器——警察机构与非裔美国人平民爆发暴力冲突。

    骚乱的导火索是7月23日凌晨对一家无营业执照的夜店的突袭。在一个30%是非洲裔美国人的城市,只有7%的警察是非裔美国人。警察和宵禁违反者之间的相互猜疑迅速升级。到了早上,到处都是非裔美国人群体的抢劫和纵火;警察的执法也超越了合法的权限。抗议者们开始反击——这就产生了成倍增加越界的效果,反过来,也产生了反击。这里爆发冲突的背后在于两组矛盾的混合的结果:(1)个人利益和代表国家利益的警察的矛盾;(2)白人与非裔美国人的种族矛盾。反映白人利益的国家利益主要是保护私有财产、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非裔美国人暴动明显影响了上述国家利益,代表国家利益和意志的警察机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治体系上层的命令镇压之,以维护国家的利益;黑人感到自己长期受到白人的不公正对待,在镇压中持续反抗。在种族歧视长期存在的美国,在警民冲突本身背后就夹杂着法律维稳之外的打压黑人的意义的时候,这种冲突就被明显推高了。

    非裔美国人约翰·科尼尔斯(John Conyers)是民主党人,当时他正在国会的第二个任期(今天他是国会任期最长的议员之一),他告诫公民“不要把自己的社区搞得一团糟”。州长乔治罗姆尼(George Romney)一边谴责“无法无天和流氓罪”,一边宣布该州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私人财产。国民警卫队和密歇根州的州警被派去帮助警方。一名从东南亚回来的士兵看着街上破碎的窗户和破碎的人,摇了摇头。谈到这场非内战,他说:“看起来(该死的)是越南。”“但这是美国。”

    影片在破碎的讲述了诸多底特律混乱的街头暴乱表现后,就突然转入了作为影片主体的阿尔及尔旅馆。此时的旅馆与外面是世界,那道私人生活与公共领域的界限似乎依然是明晰的,旅馆的黑人与白人似乎没有利益冲突,旅馆中的人尽情享受着片刻的欢娱,仿佛外面的骚乱不存在一般。影片在这里似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错觉,即在复杂混乱的公共领域的政治抗争与私人的生活娱乐之间是存在一种分离的,只要不去触碰界限,作为私人的个人就可以享受国家画下的界限带来的“追求幸福的权利”。而界限打破,在于个人对界限的破坏,使得国家以“合法”的名义来纠正这种错误。这种公私分离的安定与对“非分”的惩罚似乎是那么的合理而有说服力。

    但是随着一声枪响,一种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被打破,公共领域的白人警察们仿佛受惊的野兽,疯狂地冲击着私人领域的黑人的娱乐生活,并将这个旅馆变成了警察与个人斗争的公共执法场所——原本不同背景和命运人终于汇聚到一起。在界限打破之后,我们看到的不是上述“合法”的说辞的文明社会维持秩序的执法,而是日常生活的法则的打破,无法控制的白人的暴力权力对黑人权利的践踏,暴力执法的一步步升级。

    但是,影片的关键就在于一种,模糊性地对于道德和法律上的“合法性”的处理。底特律警察克劳斯本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其坚定维护白人的利益和自己所谓的“社会秩序”,其以其警察的身份,凭借一声枪响和摆在卡尔身边的刀完成了对卡尔德合法性杀害,然后以找那把直到影片最后都没有找到的枪为由,判定在场的所有人为嫌犯,并对他们进行合法的约束,但是这种约束在种族冲突的背景下,演化成一种警察非法施暴恐吓。尽管想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受困的黑人和两位白人女孩作为没有武器的平民,根本无法抵抗,在强大的国家暴力机器面前,他们的人身权利和利益受到了实质性的损害和威胁。

    白人警察借由枪声一直维持着自己对黑人暴力执法权力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使得白人警察能够控制当时的局面并为所欲为,在警察不断升级的暴力恐吓逼供以及黑人拒绝承认之间摇摆。但是,随着寻找合法性的手段——暴力逼供,导致一名警察误杀一名黑人后,手段的非法性使得白人警察的整个行为合法性崩解,这种崩解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牢狱之灾,他们一度控制的局面失去了掌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尝试与剩下的黑人串供,接受白人的说辞,最后一个拒绝串供的人则直接被警察枪杀。这里我们梳理三名受害黑人:

    (1) 第一名受害者被克劳斯所杀,死于“合法”执法。尽管警察杀害没有抵抗性和威胁性的公民是违法的,但是警察出于卡尔可能有枪的怀疑还是将其击毙,并放置一把刀以表明枪杀属于警察的正当防卫,表明“合法性”。

    (2) 第二名受害者被警察狄曼斯误杀。本来作为威胁手段的假装杀人并狄曼斯理解为真正杀人,他不过是执行上级的任务。

    (3) 第三名受害者奥布里被克劳斯所杀,属于故意杀人,因为奥布里不配合克劳斯串供维护白人警察的利益。

    三位黑人连续被害呈现出“合法”执法到误杀再到故意杀人。其中转折点是狄曼斯的误杀,误杀使得整个局面脱离掌握暴力权力的警察的掌控,最后引向串供与故意杀人。

    这里值得思考的还有处在中间地带的人。Melvin Dismukes (John Boyega饰演)是一名保安,负责保护汽车旅馆附近的一家商店,他帮助白人维护治安,受到黑人的质疑,认为其背叛了黑人维权的团结,对于白人,他也属于白人主导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警察团体,而只是私人雇佣的保安,他介入警察对黑人白人“嫌犯”的审讯中,接着之前和他们维持的良好关系和社会公义与“法律”的名义,努力地保护着受困人员的安全,但是其本身黑人的身份与保安的平民地位就表明其不可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只是更加凸显了黑人平民在暴力的白人警察面前的弱势。

    最后就是汽车旅馆事件结束后的最后的审判,白人警察凭借训练有素的律师和司法体系内部的种族偏好——法官的种族偏见赢得了官司。

    电影最后,在教堂的向上帝无视人间苦难的控诉与祈求上帝降临公正的祈求的歌声中——“起来吧,耶稣!”,展示了几位主角的现实原型剩下的生活。对于几位黑人,有人不甘种族压迫而生活潦倒,从一个前途光明的歌手变成一个教堂唱诗班的领唱;有人选择与压迫他的体制妥协,通过体制内的机会实现成为著名歌手的愿望,提升了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那位黑人保安收到了死亡威胁,搬到郊外居住以求自保。对于白人警察,虽然谋杀指控被判无罪,但是他们再也没有重回岗位;之后,一家民事法庭驳回了一名警官的无罪判决,他被判决给予受害者赔偿;弗雷德·坦普尔家庭以过失致死起诉底特律市,作为和解的一部分,底特律市拒不承认。一次白人警察与黑人平民的暴力互动,最终暴力执法者没有受到任何法律的制裁,黑人的生活则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与政治体制之中,黑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对于这个体系,他们要么选择妥协,要么选择远离,而这个体系本身却意味着“美国梦”所代表的更好的生活的机会。

    2、电影的表层利益矛盾分析

    (1)该人物在电影中表现为怎样的利益冲突;或该事件在电影中展现的基本利益冲突

    电影核心事件是阿尔及尔旅馆事件,表现为白人警察的执法要求的“公共利益”和黑人的人身权利之间的冲突。

    (2)该电影在表现表层利益矛盾时,分几个阶段?什么事件导致了电影情节的重大转折?

    4个阶段。①打向警察的玩具枪声一声枪响,打破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利益冲突瞬间形成,警察进入旅馆控制并暴力逼供“黑人”,期间凭借国家的“合法性”杀死一人;②暴力逼供中,菜鸟警察误杀一个黑人,事件发生重大转折;③执法要求的“公共利益”失去合法性,警察失去局面控制权与主导权,警察逼迫黑人串供,并杀死拒不配合的又一位黑人;④法庭审判,司法体系与白人警察利益更为一致,白人警察利益获得对于黑人的压倒性胜利。

    3、电影的深层利益矛盾分析

    (1)该电影中政治人物所属利益集团和阶层;该事件是由那些利益集团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

    首先来看影片涉及的政治体制内部人士:①“人民的代表“:包括州长和国会议员,尽管国会议员是黑人,他们都属于社会精英阶层,他们都倾向于维护现有社会秩序,尤其是基本的私有财产权和社会稳定。②国家暴力警察机器,影片涉及国民警卫军,州警卫队和底特律警察,以白人种族为主。国民警卫军和州警卫队更多是维持政治稳定,涉事为底特律警察,底特律白人警察与当地黑人的利益冲突和衍生的暴力冲突更加直接和激烈。影片的主要事件的底特律白人警察对待黑人的时候也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歧视性,而国民警卫军和州警卫队对于当地的白人警察与黑人冲突更多是保持一种漠视的态度,他们毕竟不是生活在底特律,与当地白人黑人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和冲突。④律师和法官,属于白人精英阶层。综上,政治体制内部人士几乎都属于白人种族,居于社会中产阶层或者精英阶层。

    然后来看平民,受害的黑人,属于平民阶层,黑人种族。

    底特律暴动本身是由底特律当地的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利益冲突导致的,白人的从社会稳定和财产保护中的既得利益与黑人要求平等权利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开篇的偶然性事件后爆发。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则是有白人警察集团与黑人平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

    (2)该电影中的深层利益冲突是由那些政治、社会、经济原因导致的?

    政治权力不平衡:白人长期把持国家政权与相应的国家机器的运转的优势地位,黑人长期处于被统治的不利地位,黑人利益和权利长期难以在国家政权内部得到代表和实现;

    经济机会与权利不平等:正如影片最开始揭示的那样,长期以来,黑人在白人控制的市场经济中寻求生存和工作的机会,白人控制着优质丰富的资源,往往得到更好的教育与工作机会,黑人则往往教育机会不足,从事社会底层的工作。

    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美国社会对外越南战争损失惨重,对内民权运动兴起,整个社会因为种族导致的分裂是巨大的。而黑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受到的系统性的排斥,使得黑人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地位,但是随着黑人族群的受教育程度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其要求平等权利的诉求日渐提高。

    三、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政治学分析

    1、电影制作过程中的表层利益矛盾分析

    (1)最后拍成电影的剧本,与原著之间存在那些重大差别?;导演和编剧团队为何要做这样的修改?你如何看待这些差别。

    第一部分呢我们先来看剧本和事实之间的部分差距。

    首先,对于非裔美国女性的贡献的忽略。尽管在1967年底特律暴乱期间,许多非裔美国妇女参与了反抗警察暴行的斗争,但凯瑟琳·毕格罗的电影中却没有一个非洲裔美国妇女的身影。她的电影聚焦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上,十个非裔美国男人和两个白人女人被底特律警察残忍地折磨了一个小时。

    其次,该片将底特律暴动这一民权运动叙述为偶然的警民冲突事件。《底特律》虽然讲的一个事件,即底特律非裔美国人暴动,但是,这场暴动本身没有一根可以用以贯穿描述的主轴线,也没有用一个重要人物及其感受精力来再现事件本身,从而避开了底特律非裔美国人暴动事件本身,而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来作为再现整个暴动一角的窗口。

    其次,对于人物背景的篡改。影片中一个例子是一个场景,一个警察假设白人女孩和非裔美国人男孩是妓女。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妓女。但是导演忽略了这一点,因为这伤害了影片的角度。电影中的很多暴徒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多重罪犯或暴力分子,但这也没有被描绘出来。电影把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也包括进来,这些事情让非裔美国人受到压迫并让白人成为糟糕的叙事对象。影片的叙事一定程度上一边倒,倒向白人压迫非裔美国人的叙事主题。

    (2)该电影从起意(有拍这个电影的想法),到最后拍板决定拍摄制作,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中的利益矛盾考虑有哪些?

    2016年1月28日,凯瑟琳·必奇洛和马克·鲍温宣布将再次合作制作一部关于1967年底特律暴动的电影,该电影由凯瑟琳执导,鲍温写作剧本。并将与电影制片公司Annapurna Pictures的Megan Ellison 和Matthew Budman合作制作。电影计划2016年夏天开拍,以便在2017年发行来基年底特律暴动50周年。电影是2016年在波士顿完成了先期制作,场景制作于历史上犯罪率高发的Dedham District Court地区。此外,电影于2016年11月也在底特律取景。

    就影片拍摄的利益矛盾而言,主要来自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

    政治上的矛盾主要是当下美国右翼民粹主义兴起的大背景下,有政治势力和社会力量希望将被新自由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掩盖的黑人与白人的种族冲突通过回溯上世纪的民权运动的方式,重新带回到公众的视野当中,从而为自己上台和获取政治支持蓄势。民权运动者当然支持这样一部纪念上世纪民权运动的电影;白人至上主义者等极右翼势力则对该电影保持抵制态度,认为其不过是展现“白人欺压黑人”的“无聊政治谎言”,抹黑白人。

    经济上的矛盾则是影片拍摄的经济支持问题。影片的制作和发行商之一的Annapurna Pictures由富豪之女创办,享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供给强大的电影团队;但是电影拍摄还是受到了地方政府的经济与文化政策影响。电影取景地受到了密歇根州的电影激励政策的取消影响。据Detroit Free Press报道,“未命名的底特律项目”(即本片)将部分地在底特律拍摄。报道称,制片执行人克林·威尔逊非常希望能够尽可能地还原事件的最初的面貌,并表示将尽可能在底特律进行拍摄。但是,激励政策的经济支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影和电视剧的选择于制作。曾经赞助多家电影拍摄的密歇根州,在长达多年的政治争论之后,在2015年正式结束了其电影激励计划。相反的,主要的取景地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则有着非常有竞争力的激励计划。威尔逊指出,波士顿可能被用来做一些内景,也就是说,对于创建故事的物理环境而言场景可能没有那么重要。他指出,随着税收抵免政策取消,大量的电影人士离开底特律前往其他地方,因为没有税收抵免将很难维持强大的电影团队的正常工作。同时,电影拍摄本身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它会提供很多的就业。密歇根州的当地官员Jenell Leonard指出,尽管没有了激励政策,密歇根当局还是为该片在底特律拍摄提供大量的便利。

    文化上的矛盾则主要是种族主义与反种族主义的两种倾向之间的矛盾。影片剧本的制作过程,是一个探寻种族主义的过程,那件事情之后,尤其是底特律当地长期有文学艺术创作持续通过文艺作品表达着对于这一事件和官方审判结果的不满以及反种族主义、社会不公和警察暴力的理念。

    在好莱坞,剧本是流动的并随着时间改变。关于三个年轻的非裔美国人被杀害以及三个底特律警察被指控和他们死亡有关的“阿尔吉尔汽车旅馆事件”的调查在剧本写作之初开展了。根据Detroit Free Press出版的The Detroit Almanac一书,事件的结果是,根据密歇根最高法院的判决,没有人被定罪。

    在2015年夏天一群自由职业者受雇于这部电影并研究阿尔及尔旅馆的故事,通过查询图书馆资料,采访49年前身处那个旅馆中的人以及收集信息来帮助重建1967年7月的底特律的状况。

    同样是在2015年,由编剧Boal创办的Page 1制作公司询问了《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的版权问题。1968年,普利策奖得主约翰·赫西(John Hersey)写了一本著名的关于杀戮的书,《新闻周刊》(Newsweek)将其描述为“美国司法体系中反对种族主义的有力卷宗”。布鲁克·赫西(Brook Hersey)管理着她已故父亲的文学遗产,她通过电子邮件表示,她通知了Page 1的代表,这本书的电影版权不会出售。多年来,她已经回答了很多这样的问题,但根据她父亲去世前的指示,她尊重他对他采访过的消息来源的保证,“这些消息来源排除了把这本书作为电影项目的基础”。所以尽管这部书是研究阿尔及尔旅馆事件的关键作品,但是本片并非改编自该书,而是在调研后由编剧创作。

    那天晚上在阿尔及尔的汽车旅馆附件,三个非洲裔美国青少年——卡尔·库珀、奥布里·波拉德和弗雷德·坦普尔——都被近距离射杀。还有几名男女遭到殴打。

    尽管执法部门最初将杀人事件描述为与狙击手的枪战,但幸存者在《底特律年鉴》(the Detroit Almanac)中将其描述为一场“噩梦般的混乱围攻”。根据《底特律年鉴》的描述,警方承认射杀了其中两名受害者,但他们称这是自卫。根据1987年底特律自由媒体(Detroit Free Press)对事件的回顾,酒店内没有发现枪支。事件发生的位于伍德沃德大道和弗吉尼亚公园西北角的汽车旅馆最终已经被被拆除了。

    赫西1968年的著作《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The Algiers Motel incident)一直是历史学家和艺术家关注的焦点。底特律本地Mercilee Jenkins,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她用戏剧“底特律的精神”(Spirit of Detroit)讲述了安东尼的故事,一个非洲裔美国人,和露西,一个白人女性,他们在相距几个街区的地方长大,并在他们寻求躲避种族冲突的阿尔及尔旅馆团聚,那个时候正处于1967年暴乱。该剧于2013年在查尔斯·h·赖特非裔美国人历史博物馆演出。

    在学术界,韦恩州立大学历史学副教授Danielle McGuire几年来一直在写一本关于阿尔及尔汽车旅馆凶杀案的书。无论是通过戏剧、书籍还是电影改编,这一臭名昭著的事件都反映了今天仍然存在的问题——从种族和社会正义到警察暴行。这些主题,McGuire通过电子邮件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捕获的本质的一些关键叛乱的原因,包括无限制的警察暴力,非裔美国人的无能为力和躲避,但太真实了,制度上的种族主义,让正义的受害者(汽车旅馆事件的死者和幸存者)高不可攀。”。

    2、电影制作过程中背后的利益冲突分析

    (1)电影制作公司是否干涉了最终电影剧本的改编?

    电影制作公司的干预在公开渠道并没有被笔者或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上文所说,两点电影制作公司,负责剧本制作的公司由编剧本人创办,其负责了剧本的前期资料收集。在这里

    (2)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力量干涉了该电影的生产?(可以从政治美化、政治斗争等等角度,去查找资料。)

    电影的投资方主要是Annapurna Pictures,该公司的创办者是来自富豪家庭,属于社会上层,导演与主演也都是民主党的支持者。美国民主党主要代表金融资本、文化娱乐资本以及低端服务业,主要为美国的建制派,同时由于低端服务业与拉美移民和底层黑人有关,其也是民主党主要的支持者。

    电影反映的是一种较为温和的以新自由主义视角和多元文化主义视角去看种族冲突的视角,反映的是美国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正如我们在评论部分所看到的,尽管该片获得了普遍的好评,它在其最初的政治上的主要支持者和反对者哪里都没有获得太多的赞誉,更多的是“编造谎言”或者“毫无意义的恐怖片”的两级评论,前者说其过于虚假,后者则说其真实地没有意义。可以看出,电影其实更多采取的是一种更加“温和”“官方”和“中立”的态度,对于剧本的修改和电影的拍摄主要是在事实基础上的,正如导演和编剧所说,尽可能地对事件进行还原,其改编的部分更多是旅馆冲突的部分的“戏剧化”改编。由此,作者其实通过一种偶然性的叙述和一种结构性的空白——阿尔及尔旅馆事件发生是偶然的,种族的冲突并非必然,避开对于底特律暴动和历史上暴动核心人物的关照,聚焦于这一偶然的暴力执法事件,尽管是在纪念底特律暴动,但是淡化了暴动本身内容与政治意义——民权运动的反压迫的精神,从而在一部讲述种族冲突的影片中淡化种族冲突的色彩,在影片最后对于上帝的控诉中,完成一种宗教式超越种族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宣讲,尽管有主人公选择离开这个暴力的体制,但是大部分人都最终回归美国社会这个“大熔炉”,与种族歧视等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妥协,从边缘人群从新被纳入主流的社会生活方式之中,抗争之后是和解与妥协。由此,在对苦难的控诉中,完成一种超越性和和谐稳定的价值的传递。

    四、电影发行社会后果的政治学分析

    1、电影与观众、电影业之间的表层政治学分析

    (1)观众如何评价这部电影?(关注政治方面)

    底特律因其导演、剧本和表演而受到好评,尤其是波耶加、保尔特和史密斯的表演。在烂番茄网上,这部电影在277条评论的基础上获得了83%的支持率,平均评分为7.6/10。该网站的关键共识是,“底特律提供了一个令人揪心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戏剧化的从美国过去的悲剧篇章看令人痛苦的现在的平行视角。”Metacritic网站上的对评论进行了标准化评分,根据49位影评人的评分,这部电影的加权平均分为77分(满分100分),这表明该片获得了“普遍好评”。Cinema Score调查的观众给这部电影的平均评分是A -,从A+到F,而Post Trak的报告显示,观众给这部电影的总体评分是86%,“绝对推荐”的评分是63%。

    电影也面临了一些批评。尽管在1967年底特律暴乱期间,许多非裔美国妇女参与了反抗警察暴行的斗争,但凯瑟琳·毕格罗的电影中却没有一个非洲裔美国妇女的身影。她的电影聚焦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上,十个非裔美国男人和两个白人女人被底特律警察残忍地折磨了一个小时。这种将底特律暴动这一民权运动叙述为偶然的警民冲突事件,激起了许多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

    《安吉拉·巴斯蒂安:底特律电影评论和电影摘要》(2017)的影评中讨论了对这部电影的另一个持续的批评。她觉得毕格罗把警察虐待非裔美国人的场景框定为类似于“折磨色情”。这种对暴力的赤裸裸的展现尽管本身带给观众很大的冲击力,但是却刻意忽略了底特律暴动背后民权运动的核心。

    (2)电影放行放映的投资收益状况?如果亏损,为何要赔钱拍这部电影?(关注政治方面)

    尽管该片获得了网络上的普遍好评,该片最终投资收益状况是亏损的。《底特律》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票房收入为1,680万美元,在其他地区的票房收入为730万美元,全球总票房为2,410万美元,而制作预算为3,400万美元。关于亏损,有美国网友怀疑是因为特朗普上台或者the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riots事件[5],两者再次掀起了美国国内白人与非裔美国人的种族冲突以及不受控制的社会暴力问题。Quora网友高赞回答则指出,影片上映时间夏天实际上更加适合科技、动作和戏剧片,而《底特律》的话题过于严肃,导致其票房失利。国内学者蓝江指出,该电影是对是自右翼民粹主义在欧美兴起之后出现的非常具有政治色彩的影片,在表面上,影片将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新自由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兴起,美国政治文化中暂时被遮蔽的非裔美国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与白人至上主义的关系再次揭露出来。影片都没有描述当下美国的种族冲突,而是回顾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非裔美国人族裔的民权运动滥觞所带来的政治效应。整个叙事依赖于真实事件为根基,影片并不是在潜在的层次上,而是在一个现实的层面上触到美国上世纪民权运动下的政治伤疤。

    而回到制作团队的话语的话,如同导演编剧在最开始所说,该电影的初衷就是为了纪念1967年的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之一的底特律暴乱,按照官方的说法,就是要反思和警惕五十年前的暴动反应出的种族主义和警察暴力问题。也就是说,电影本身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导向就不是很强,对于票房收益本身的考虑本身不大。

    (3)电影业专业从业者如何评价这部电影?(关注政治方面)

    【1】重量级电影评论家如何评论?

    《芝加哥太阳时报》的理查德·鲁普给这部电影4星,称之为2017年最好的之一,他说:“记者兼编剧的 Mark Boal在重新构建故事线和创造真实饱满的人物上做得非常好——一些有缺陷的,一些基本体面的和一些邪恶的的人物”为滚石杂志撰稿的彼得·特拉弗斯赞扬了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和剧本,给了这部电影3.5/4颗星,他说:“……底特律不仅仅是自由主义者对美国不断升级的种族主义毒害的咆哮。毕格罗用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给敦刻尔克(电影)带来的那种沉浸感,把我们置身于一场残酷的历史事件之中,让我们亲眼看到,亲身感受。”Truthdig的影评人Carrie Rickey指出[6],如果电影的结局拒绝向观众给出一个振奋人心的结局,那是因为,如若不然,这场暴乱的受害者的伤痛也将会被拒绝承认。电影制作者留给我们的是对这暴乱五天对于(受害者)生活的影响的理解,并希望我们的这种理解能够带来一种新的希望。

    相反,《新闻周刊》的亚历山大·纳扎里安写道:“毕格罗笔下的人物从来没有活过,与其说是作为人,不如说是作为社会学教科书中的条目在电影中穿梭……如果毕格罗能像她在《拆弹部队》中那样,进入因创伤后应激障碍而痛苦的士兵的头脑中,她就能进入任何人的头脑。在《猎杀本·拉登》中,她甚至让中情局的审讯人员都变得可爱起来。然而,《底特律》的非裔美国人和白人形象就像中西部的平原一样平坦。”

    一些影评人指出,这部电影对一个主要以非裔美国人为背景的故事的处理令人质疑。 A.O.斯科特在《纽约时报》上写道:“一部以非裔美国人抵抗和反叛为背景的电影——不管它的表达方式是多么的幼稚和自我毁灭——竟然变成了一个讲述非裔美国人无助和被动的故事,这着实让人感到奇怪。 白人,体面的人和畜生,有答案,有权力,有组织。” 网站The Ring的评论者柯林斯(K. Austin Collins)写道,“这部电影并不是真正地把非裔美国人作为人来讲述,也不是把历史作为一种生活体验来讲述,而是投入到一种尽职尽责、‘只是事实,夫人’的重现中,假装那些其他的事情已经是既定事实。”伯尔和他身边的毕格罗拒绝推测——或想象——其余的事情。Rogerebert的影评人Angelica Jade Bastien July 指出[7],多年来,美国非裔美国人的处境似乎并没有相比于电影中的事件那样变得更好,而《底特律》本身有潜力成为一件有价值的,甚至是强有力的向公权力揭露事实的艺术品,但是电影本身却缺乏这样必要的“真实”。必各洛和鲍温并不羞涩于展现Phlip和其他警官的残忍,但是却在控诉他们的罪行上或者在这件事情所花费的篇幅上并不足够。电影中展示了一小部分白人警察的善良,但这意义又是什么?导演并没有能够真正理解非裔美国人的意义。“如果对于这些罪恶没有任何的后续的控诉,如果对于这个仍然深陷种族主义问题的国家不表达写什么,那么描绘如此惨烈的场景本身意义又是什么?”导演和她的团队没有能够将这一过去的政治事件成功投射到美国当下社会的语境中来。“这是一部恐怖片,而不是戏剧,让人想起那段暴力被眼都不眨一下地施加到非裔美国人身上的历史。”

    《纽约客》的理查德·布罗迪称这部电影“道德沦丧”,他说:“[毕格罗的]意图明确: 描述一个种族主义的事件和政治气候, 表明这些行为的残酷被他们无休止的不受惩罚放,并表明,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电影中描述的事件发生以来,几乎没有改变。然而,电影并非有意为之;它们是由人与设备制作而成的,而毕格罗让她的演员们为电影收益所做的事情,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2】该电影是否参加某些评奖?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实什么?评委会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是的,该片获得多项提名[8],最终获奖为有色人种促进协会最佳独立电影(AAFCA)2017年度的形象奖[9],最佳歌曲奖和电影top10的第五名,以及2018年度的NAACP的杰出独立动作影像奖(Outstanding Independent Motion Picture )。该片获奖上表现并不出色,笔者暂时也没有找到相关评审委员会的评论。

    【3】你对这些评价如何评价?

    首先是明显的两极分化,尽管电影本身在各大电影评分网都表现出色,从观众到影评人的态度都是差距明显的。就正面评价主要是对于影片本身的历史意义,纪念1967年的底特律暴乱50周年以及相应的种族主义、社会正义和暴力执法问题,以投射到美国当下这些仍然存在的问题,这与其迎合了美国当下左翼势力,民粹主义和平权运动给等一系列社会变化的趋势有关;其震撼人心的镜头表现力也大受好评,这是技术和感官上的。就其负面评价而言,首先就是电影真实性受到质疑,电影对于主角身份的改造(抹掉非裔美国人妓女和罪犯的背景)以符合“白人欺压非裔美国人”的主题,这种对白人的丑恶化叙述,明显侵犯了部分白人,尤其是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利益,遭到部分白人群体抵制和质疑;其次就是对于非裔美国人群体和其他左翼人士而言,该片发挥的社会作用不足,仅仅是展现了白人警察压迫非裔美国人的血淋淋的图像,而没有对白人的罪恶给出应有的控诉,左翼人士和非裔美国人群体显然想在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仍然严重的当下希望该片可以向社会和当局表达更大的对平权和社会公正的政治要求。

    2、电影与相关政治力量的深层政治学分析

    (1)是否有政治力量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改变社会观众对电影所依据的历史事实的观念和认识?例如强化对有关历史事实的深度认知,或者对那段历史事实进行洗脑?

    (2)该部电影的拍摄和发行放映,是否与某些即将发生的政治事件存在关联?是否有些人期望通过这部电影,希望改变观众的认知,进而让观众在即将到来的政治事件中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行动?

    如上所述,影响该片的政治力量主要是主张平权运动的左翼,右翼人士对该片的态度相对中立甚至质疑或者反对。该片导演和编剧的本意就是为了纪念1967年底特律暴乱,左翼平权人士希望借此再次通过回顾美国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滥觞,将民权运动的伤疤再次纳入到社会的视野之中,对当下美国的种族冲突产生一定的政治效应,宣扬自己民权运动的平权、社会公正和反对公权力机构滥用权力等政治诉求,并为自己争取政治支持。

    导演和编剧所代表的则是相对偏向于新自由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立场,在“白人警察压迫非裔美国人”的大背景叙事下,作者实际上避开了对底特律暴动本身的正面叙述,将影片聚焦到阿尔及尔旅馆事件,淡化底特律暴动本身作为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中伤痕的意义,而采取一种人道主义者的叙述角度,淡化“肤色”,而强化肤色带来的偏见与反人道主义行为,并通过影片当中非裔美国人白人之间零星闪现的人道主义关怀情节,以及结局最后几位非裔美国人主角的成名,以一种结构式空白的叙述完成了对“底特律”这一底特律暴动本身的标签的社会性重塑,从而在纪念1967年的这场暴动的同时,淡化暴动背后的民权运动色彩以及背后的种族冲突的意涵。也正是在意义上,该片受到部分更为左倾的左翼民权运动人士的谴责。

    如果从更加官方的角度出发,这是该片具有引导有限执法的意义和目的。这部电影被底特律很多警察当成新晋警察的教科书,让他们在面对嫌犯时不至于过度使用暴力。

    五、电影符号

    wake up! | everything is gana be ok~

    这是一种叙事上的安慰。无论是本片,还是其他以社会矛盾为主体的影片,都将某个时间上社会的丑恶揭示给我们,而身处影片之外的观众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无能为力,不仅仅是对于影片的情节的,还有对于影片情节投射到现实的对于现实社会的无能为力,通过这样一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台词,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安慰和“承诺”,推动完成影片中矛盾中的弱势群体与矛盾所在的社会,观众与所在的社会的和解与妥协,从而完成对主流的积极向上的和谐稳定的主流价值观的回归。

    影片的wake up则更具深意,是一个逃离了主流社会生活方式,选择做教堂唱诗班的歌手在电影结尾唱出的,原文是“Jesus,wake up!”更多不是对于民权运动的唤醒与号召,而是一种反抗整个白人主导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的系统性歧视的无奈,如果自身和自己的种族无法在现世的地上之城获得解放,就控诉命运不公,将希望寄托于上帝之城与来世。这也是民权运动者批评本片所在,本片处理完成对“白人压迫黑人”的血淋淋的展现之后,并没有完成对白人罪恶行径的控诉与惩罚,以一种温和的顺从的结局改造了底特律暴动民权运动的性质与意义。

    [1] Synopsis by Jack Rodgers ://www.allmovie.com/movie/detroit-v662944

    [2] 关于改编的说明:根据官网、底特律自由报、IMDB、烂番茄等,媒体或电影评分网站的资料,本片并非改编自某一部文学作品,而是由编剧及其团队在调研基础上自主创作而成。但是,作为该片依据的重要传记作品,本书为该片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基础。

    [3] 维基百科词条马克·鲍尔://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85%8B%C2%B7%E9%B2%8D%E5%B0%94

    [4] 维基百科词条://zh.wikipedia.org/wiki/%E5%87%AF%E7%91%9F%E7%90%B3%C2%B7%E6%AF%95%E6%A0%BC%E7%BD%97

    [5] 事件细节和各方反应见报://www.thesun.co.uk/news/4237245/charlottesville-donald-trump-protests/ 后者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反对移除Charlottesville城市公园中的南北战争中为南方作战的当地白人奴隶主雕像的抗议活动,那位奴隶主代表着南方的这样一种思想——尽管在南北战争中注定失败,南方依旧维护其原则。他的雕像在1924年建立,其拆除引起了国内极右翼势力的反对。抗议因为有人死亡而终止,特朗普则因其在社交媒体推特上不够强硬的态度受到广泛的指责,对抗议者的指责者大多直接批判白人至上主义的丑恶。

    [6] 'Detroit': It Looks Like Vietnam, but It's the USA byCarrie Rickey: //www.truthdig.com/articles/detroit-it-looks-like-vietnam-but-its-the-usa/

    [8] 具体提名奖项参见://www.imdb.com/title/tt5390504/awards

    [9] NAACP Image Award for Outstanding Independent Motion Picture

     6 ) 50年前清除一家酒吧,结果导致了一个城市的大骚乱

    1967年7月23日,凌晨3点45分。

    底特律市第十二街与克雷蒙街角,警察突击检查一间酒吧(因为酒吧涉嫌无照经营),发现有82名黑人,正为两名从越战归来的黑人士兵庆祝。

    无照经营酒吧,在美国是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警方就决定大力清除这间酒吧,把所有在场的黑人全部逮捕。

    白人警察的大动作逮捕引起众人围观,并点燃了黑人社群的愤怒,最终导致民众暴动,使底特律陷入火海。

    一次执法引发的暴乱,被拍成了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电影 ——《底特律》

    面对此情此景,州政府不得不出动国民兵和联邦军队来镇压。

    清查无证酒吧,只是这场大暴动的导火索。

    真正让黑人奋起还击的,是底特律警方多年来的暴力执法种族歧视

    美联社拍摄的底特律警方执法照片

    整个六十年代,底特律的白人警察,经常4人一组巡逻街头,随便在街上命令黑人接受检查,一边用“Niger”(“黑人”的蔑称)羞辱他们,一边要求他们出示证件。

    如果谁刚好没带,逮捕还算是轻的,虐待致死的案例都发生了很多起。

    美联社拍摄的底特律暴动期间军队的执法照片

    白人警察面对黑人时的傲慢、粗鲁和歧视,以及他们对职权的滥用,最终导致底特律黑人奋起还击。

    1967年7月23日凌晨,围观黑人越来越多,他们用石块、砖头和酒瓶等,赶走了执法者。看到白人警察的怂样,黑人们高兴坏了。

    为了让白人警察能更看清他们的愤怒,一小部分黑人激进分子,对着商店打砸抢烧。

    7月23日当天,白人警察彻底失去了对该地区的执法效力。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当地的黑人领袖呼吁大家要冷静克制。

    但多年挤压的愤怒情绪一旦找到宣泄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难以抵挡。黑人社群把领袖赶下台,在市区肆意表达要求平等和自由的情绪与意愿。

    7月24日,眼见城市彻底失控的州政府,做出了比当地白人警察更傲慢的决定:

    他们在完全不考虑黑人要求平等民权意愿的情况下,悍然发动军事级别的行动,镇压黑人的嚣张气焰——有多高的军事级别呢?

    州政府不仅派驻了国民卫队,更出动了美国陆军的两只王牌军,第101空降师和第82空降师——这阵仗,创下了美军所有镇压城市骚乱的纪录。

    第101空降师(101st Airborne Division),是美国陆军的一支空中突击部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登陆、市场花园行动等战役,越南战役后被整编为“空中突击师”(Air Assault),之后参与了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82空降师(82nd Airborne Division),是美国陆军中最早建立的空降师(1917年8月25日),二战时参与西西里岛、诺曼底登陆及市场花园行动等战役,是美国现存唯一的现役正规空降师。

    州政府不顾及汹汹民意,反而采用更高级别的军事镇压,直接导致了更混乱的局面。

    背弃民众的政府,势必被民众背弃。

    底特律大暴乱,就是这样彻底而又全面地展开的。

    也就是在这一天,极端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同时也身兼警察一职的白人克劳斯,在追捕一个趁乱搜刮商店的黑人过程中,把他枪击身亡。

    也正是在这一天,努力追求歌唱事业梦想的黑人小哥拉里,本可以在舞台一展歌喉后获得签约唱片公司的机会,却因为大暴动导致会场陷入混乱。

    但无论对白人警察克劳斯,还是黑人小哥拉里来说,这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身为黑人居民,拉里不是第一次遭受意料之外的失败和挫折。身为白人警察,克劳斯不是第一次在对黑人执法时使用暴力。

    所以拉里只是惊慌失措地穿过军民对峙的混乱街区,回到自己狭窄拥挤却温暖安全的小屋;

    而克劳斯被凶杀案组的探员警告要起诉他谋杀后,继续配枪出勤。

    在底特律,一部分白人警察跟克劳斯一样,习惯了对黑人傲慢粗鲁和歧视。

    对他们来说这就跟看见随地小便的狗就一脚踢开一样,再正常不过。

    在底特律,一部分黑人居民也跟拉里一样,习惯了被歧视的生活。

    他们毕竟是带着枪的政府武装,虽然自己满心愤怒和不甘,但也只能忍着。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之间的习以为常,不少人才会觉得暴乱没有什么大不了。

    否则他们也不会在警察和军队命令禁止靠近窗户,免得被当成狙击手误杀的情况下,依旧靠近窗户,想看看外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更别提和黑人小哥拉里聚会的“黑胖哥”卡尔(Carl),会拿出一把赛场上发号施令的信号枪,对着一大群朋友戏仿白人警察对黑人的暴力执法。

    不过没人提前知道这是把信号枪。

    包括俄亥俄州来的两个白人姑娘朱莉(Julie)和凯伦(Keran)在内,他们都被吓坏了——也正是卡尔的这段戏仿,让观众得以看到白人警察平时暴力执法时的样子,有多么恐怖和可怕:他们就拿着枪,随便指着黑人的脑袋,一遍又一遍地喊着“Niger……”

    种族歧视一旦被权力加持,黑人就成了这帮白人警察眼里,能随时随地被干掉的畜生。

    美联社拍摄的暴动期间军队执法时强迫黑人趴在地上的场景

    但包括卡尔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之间开玩笑的举动,竟然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正在附近执勤的白人警察克劳斯,和他的搭档,以及部分军人,误把信号枪声当成了狙击手的袭击动作。

    他们以“非常时期用非常方法”的态度和手段,迅速冲进年轻人聚会的二楼。

    克劳斯在混乱中击毙了惊慌失措的黑胖哥。

    不受约束的权力,和加诸在克劳斯身上的种族歧视,让他彻底失去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他先是在黑胖哥还没死时,就在旁边放一把打开的匕首,为自己开枪杀人伪造合理性;

    然后把包括黑人小哥拉里在内的所有人都拖下楼,让他们供出狙击枪的藏匿点。

    电影在这里,借克劳斯和他的搭档,以大暴乱为背景,全景展示了底特律白人警察暴力执法的过程:

    为了莫须有的罪名,他们完全不在乎黑人的死活,甚至连跟他们走得太近(或抱有同情心)的人,都一律不放过。

    美联社拍摄的暴动期间部分黑人被白人暴揍的照片

    比如那两个白人女孩朱莉和凯伦,就被克劳斯和他的搭档,以带有性侵和虐待意味的执法方式,“惩罚”得尊严无存——

    这既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还原,也是电影对失去约束力的白人警察的厉声控诉

    克劳斯把枪撩过凯伦的大腿根部,他的同事还在推搡中,扒光了朱莉的衣服。

    失去权力约束的警察对待白人同胞尚且如此,对待黑人的暴虐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这也是《底特律》着力要展示的地方:权力和法律一旦失序,城市和公民的尊严会荡然无存。

    法律与秩序,特别是执法机关在执行公务时的责任和界限,一直是凯瑟琳·毕罗格导演关注的重心所在。

    这位曾凭借《拆弹部队》在奥斯卡打败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女导演,几乎把这个主题贯穿了自己所有电影。

    片场照,导演凯瑟琳·毕罗格在给演员讲戏

    这次为纪念“1967年底特律大暴动”而拍摄的《底特律》,更把她关注的主题推向了极致:

    当公权踏破道德底线,当偏见主导政府部门的抉择,执法部门就会变得跟无法无天的流氓一样,成了对善良世人和弱者的严重威胁

    美联社拍摄的暴动期间被强制执法的黑人

    所以在电影里,观众能看到军队和坦克浩浩荡荡开进底特律,看到警察和军人肆意围堵大街上路过的年轻人,看到他们手执警棍把黑人往死里打……

    这不是电影戏剧化的视觉呈现。

    恰恰相反,这些残忍的场景,就真实地发生在50年前的美国底特律。

    说白了,这就是执法机关对公民傲慢、无礼甚至歧视后的恶果

    这恶果严重到什么程度?

    连一部分白人,都觉得应该遏制滥用权力的白人警察。

    比如克劳斯非法拘押审问克劳斯和他的朋友时,始终站在一旁的白人士兵,趁乱放走了拉里的一个朋友;

    比如拉里的朋友满脸是血地逃出屋子后,被一个口口声声叫他“Brother”(兄弟)的白人警察救起送到医院;

    比如对克劳斯无故枪杀黑人感到愤怒的白人警探,愤怒地吼着要扯断他的脖子;

    电影着重暴露了种族歧视和暴力执法,却也用相当篇幅的细节,展现了部分白人对黑人的同情,以及对执法机关滥用权力的愤怒。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底特律暴乱才有可能得到控制。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法律、秩序和文明,才不会沦为一纸空文。

    但官方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否则他们也不会越过安抚民众的环节,直接派驻军队前来镇压。

    这种粗暴、无礼和蔑视,还延续到司法审判环节:全部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裁定枪杀黑人的白人警察克劳斯无罪,当庭释放。

    至于拉里,见证朋友在眼前死去的经历,和暴力执法带来的心理冲击,让他沉溺在哀恸和凄惶里无法自拔。他没办法再去追求歌唱事业,跟朋友去唱片公司试音时心不在焉,即便被取得成功的朋友们邀请归队,他也摇摇头拒绝了。

    拉里说:死了那么多人,这歌我没法唱……

    最后穷困潦倒的拉里,选择去了教堂,在合唱团里,教大家唱赞美诗。

    暴乱最终平息了,并不意味着灾难就结束了。

    持续5天的底特律大暴动,共造成43人死亡(黑人33名,白人10名,黑人死者中有24人是被警察和国民兵射杀),1189人受伤,388户家庭支离破碎,7231人被警方逮捕——他们有近一半的人无犯罪前科,其中还有个年仅4岁的黑人幼童。

    《底特律》里军人误伤小女孩的镜头

    在这场暴动里,共计有2059间商店遭抢劫或烧毁、412栋建筑物被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4500万美元。

    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缺少包容性的必然结果。

    更是政府部门借助权力肆意践踏民众人权和尊严的下场。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7 ) 再狠点就恐怖片了

    取材焦点事件,直面争议主题,视角冷静犀利,节奏惊心动魄,暴力家常便饭,镜头一晃一晃……嗯,是凯姨的手笔没错了。

    在这个全美再次因为白人警察杀害黑人而暴动四起的日子里重看1967年底特律骚乱(美国历史排名前三的骚乱)中的阿尔及尔旅馆事件是再合适不过了。开场令人担忧,过程令人窒息,结局令人心碎。凯姨和编剧Mark Boal擅长的剧情片纪录片混搭风甚至让气氛过于紧张真实(再狠点就可以改恐怖片了),我严重怀疑不同受众对本片的观感可能是两极分化的。事实上,主要人物偏脸谱化确是值得诟病之处,尤其是两个白人施暴者的光芒(或者说阴影?)完全掩盖了本该代表各式人物心态的一众配角们(都怪演员太TM出彩,举手投足间都带着种族主义者的狰狞有木有!)。

    最后,Algee Smith确定不是Will Smith的孩儿?还有猎鹰你怎么能忍到底?!

     短评

    从整个城市的骚乱,到绝望到底的个体悲剧,导演格局伸缩自如,视角灵活丰富,像寓言,却是黑人悲痛史的真实缩影。他再也走不出那一夜的底特律,那是他的肤色带给他的,永世不能驱散的恐惧。

    5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真实而绝望。毕格罗让观众和主角一起,在一个普通的黑人兼职保安视角下看底特律旅馆的警察暴力事件。近几年很多种族冲突主题的电影,它们无一例外地给人希望,就算法律操蛋,光明不灭。而这部真是黑暗,是目睹了一切却无法做出任何改变的绝望,看完我只想和主角一样抱着恐惧和自责在路边干呕不止...

    1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毕格罗真是在美国主旋律中找到了一条永远不会错的套路。整体很喜欢,真实感和戏剧化的平衡,营造紧张氛围,操纵观众情绪的熟练工。看trailer原本以为可以摆脱单视角叙事的沉疴,但是没有,仍是不那么典型的一部好莱坞大片而已。缺乏反思,好的坏的都归于个人,避而不谈历史与制度。一贯讨巧。

    14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虎头蛇尾。开头展现暴乱的伪纪录呈现反而是全篇高潮,精彩激烈,以假乱真,在大背景中穿插引入了主线人物的设计也格外新颖。中段聚焦旅馆事件对于擅长营造紧张感的Bigelow反而显得中规中矩。结尾则过于仓促温吞,在开头大格局的期待下,电影后半程在力度和深度上感到严重脱节。

    16分钟前
    • ballsirius
    • 还行

    凯瑟琳.毕格罗真是让人大失所望!她得奥斯卡的那点特色尽失,整电影更看不出她雷厉风行的风格。底特律事件50周年这样强大的故事和背景,居然被她拍成了一部仓皇一夜的惊悚片,完全丧失了这部电影应有的意义。

    19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毕格罗阿姨的又一部水准之作,相对于之前两部作品的冷静,本片更加注重氛围的营造和矛盾冲突的渲染,叙事视角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以一个个体惨剧带出整个时代的创伤,不论是故事的代入感还是震撼力都是极强的。

    22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中段长达48分钟的旅馆审讯戏,比今年的任何一部恐怖片都让人不寒而栗...#感觉拍到后面,毕格罗阿姨就有点累了...#

    23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女孩百叶窗,yellow,逃出遇白人警察的反应,觉得节奏很好,结尾较弱 / 50年,一些事情一点没变

    28分钟前
    • 木上立
    • 推荐

    他拿起发令枪,向远处执勤的军人开了几空枪,人家正在防范狙击手...最后他被一个前来搜查的恶警不当射杀,后面似乎还引发在场的多人被杀...这种事,你说该怨谁呢——而且一哥始终不能原谅这些在场者的,这么大的事,怎么在场的就没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场误会,这哥们放的是空枪,大家伙儿都是无辜的呢

    30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毕格罗一贯的毛病,有技术,没脑子,有场面和冲突,但完全没有温度和节奏感。影片以令人兴奋的大阵仗开场,结果缩小到一件案子,再缩小到一个人,出场人物虽多,却个个脸谱化,以配合影片的政治正确。可见技术并不能保证深度,手持摄影和新闻图片也堆砌不出艺术的真实。

    31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凯瑟琳·比格罗处理这类题材实在是得心应手,手持、纪实感,尤其是宾馆那一大场戏,都拍得紧张又有压迫感。不过最后是有点弱下来了,略有些可惜。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似种族冲突题材,实际上内核仍然是讨论在极端状况下人的异化。面对这样一个真相早已遗失在历史中的事件,第三人称视角叙事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4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候选。毕格罗导演真是比众多男导演还狠,揭开历史的疮疤,直面悲剧,震撼虐心。开头用油画交代背景,凌厉惊艳。新闻纪实般的镜头穿插史实资料展现事件群像,太真实。聚焦旅馆谋杀案处处戳心,结局唏嘘悲凉,放到现在依然应景。所有演员表演都太精彩,不少年轻演员都是生涯突破表演!

    44分钟前
    • JIN
    • 力荐

    虽然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最后30分钟太影响观感了。它让一部本来凌厉得心跳爆表的事件电影沦为絮絮叨叨的历史课程。毕格罗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女性导演,前110分钟把纷繁的人物剧情驾驭得层次分明,心理强度真是比爷们还爷们。没有人、只有两种肤色的底特律!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从导演角度看的话满分没啥悬念。

    48分钟前
    • 郭连凯
    • 力荐

    在如此敏感时期,《底特律》来的不能更及时。50周年后,回过头来再看美国的警察暴力与种族问题,其实有太多没变。毕格罗不像斯通那样有自己的政治意图,新闻工作式的摆事实和纪实与前两部如出一辙。失望的是强烈紧张的气氛和各种特写盖过了对骚乱本身的解读,人物刻画与深度成了弱点。

    53分钟前
    • 阿拉斯加
    • 推荐

    叙事和摄影都很好,但是剧本有些问题,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体和个案,然而最后没有讲整个事件的影响,缺少反思。不过依然是好电影,电影两个多小时却毫无尿点。

    5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最震撼的难道不是片尾字幕+真人照片里面,男主选择一辈子待在教堂圣诗班吗?自断前程,把自己一辈子锁起来不接触白人,这得是经历了多大的恐怖折磨。看完电影和同是华人的男票交流,说的最多的是什么时候Asian能把这么多年受到的压迫摆到台面上来说一说。只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子弹、流血和斗殴……

    57分钟前
    • 水脉
    • 力荐

    多好的一个题材啊,拍成这个样子。无谓的展现一段又一段街头暴乱但是毫无目的。故事散乱。网飞如果把这个题材拍成剧会怎样剪裁?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还行

    Stunning! Unbelievable powerful!!

    1小时前
    • closer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