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相遇丝绸之路

    相遇丝绸之路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中国大陆2022

    主演:未知 

    导演:未知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相遇丝绸之路 剧照 NO.1相遇丝绸之路 剧照 NO.2相遇丝绸之路 剧照 NO.3相遇丝绸之路 剧照 NO.4相遇丝绸之路 剧照 NO.5相遇丝绸之路 剧照 NO.6相遇丝绸之路 剧照 NO.16相遇丝绸之路 剧照 NO.17相遇丝绸之路 剧照 NO.18相遇丝绸之路 剧照 NO.19相遇丝绸之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纪录片《相遇丝绸之路》以当下中国、希腊两个国家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物故事为切口,通过人性的视角、生动的画面、鲜活的故事让中希两国观众感受彼此间深厚的历史渊源、长期的相互尊重、良好的人民友谊,展现中希两种不同文明由交流到互鉴再到守望发展的“和而不同”之eee。

     长篇影评

     1 ) 小职员赵行德沉浮记

    1、赵行德大学毕业不知何去何从。据说有正事儿的、靠谱的孩子都会考公务员,当了公务员,一方面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自己生活也稳定有保障。这样的生活不怎么吸引人,但也说不出有什么不好和不对。于是赵行德心说:我别例外啊,大伙儿都考我也考吧。结果笔试体检啥的都过了,面试被刷下来了。

    2、赵行德有点儿郁闷,再次不知何去何从,机缘巧合地帮了一个落难女演员的忙,女演员感激他,于是推荐他去一家大企业,西夏公司。女演员说,她自己原来就是西夏公司的,这西夏公司特别牛叉,只怪当初昏了头,受无良星探蛊惑,辞了这么好的工作非要进演艺圈,如今星途不顺还被经纪公司逼着跟大老板投资人什么的睡觉,真是一步错,步步错,后悔死了。女演员对赵行德说:小伙子,我已经没希望了,你好好混,西夏公司有前途!赵行德于是琢磨:反正也没什么计划,西夏就西夏吧,也许每个女员工都是随随便便走在街上就被星探盯上的大美人。

    3、西夏公司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赵行德得先攒工作经验。他去了一个小运输公司实习,表现还不错。但赵行德看不惯公司跟竞争对手抢生意时候的下作手段,也不满意公司对员工实行末位淘汰。当一位同事由于业绩不好要被开除时,赵行德好心把业绩给同事一部分希望同事不至于失业,公司领导尉迟光于是教育赵行德:你太天真啦!大家都好比在沙漠里生存,资源匮乏,优胜劣汰,所以不择手段掠夺别人是很平常的。谁能力不行,就活该渴死,而谁把自己的水给别人喝,那就是大傻瓜,救不了别人,自己也会被连累死。对于这套说法赵行德不想认同又没法否认,搞得他又郁闷了。

    4、在工作中赵行德认识了朱王礼。朱王礼是西夏公司的一个项目经理,虽然没有学历言行粗鲁,但他很有工作能力,经验丰富,带着百八十人给西夏公司拓展市场,骁勇善战,每个项目都搞得暴土扬烟有声有色。他看赵行德这个年轻人理论水平挺高心眼又实在,就把赵行德挖了过来。赵行德作为朱王礼项目组里唯一的知识分子,除了跟着大家一起做项目,也得做点儿案头文字工作。由于朱王礼总想给自己出本回忆录,所以赵行德尽量不离朱王礼左右,记下朱王礼的一言一行,基本就算是朱王礼的男秘书吧。

    在男秘生涯中,赵行德对两位同事的离职印象深刻:甲同事是工作中犯了错误被开除,赵行德为他求情,但朱王礼没有再给这位同事多一次机会,开始赵行德有点埋怨朱王礼,后来他明白,作为团队领导如果不惩罚犯错的队员,就会让那些没犯错的队员不再严格要求自己;另一位乙同事是因为能力不够被开除,最初赵行德还想帮助乙同事弥补他的不足,却被他拖累得险些跟不上整个项目组的进度,赵行德只好亲自送走了这位同事。想起老领导尉迟光曾经教育他想在沙漠里生存就要残酷无情,赵行德不禁感慨良多。

    5、赵行德搞对象啦。他对象长得很漂亮,还是富二代,人家爸爸是甘州公司的总裁呢。可这个甘州公司刚被西夏公司收购,为了这次收购,西夏公司的总裁李元昊都出马了,简直是一次惨烈的战役。赵行德也跟着朱王礼全程参与,赵行德除了搞工作,还搞到了这个家族企业刚破产的悲愤少女,纯属意外。

    6、虽然他俩很相爱,但姑娘一提起西夏公司就恨得慌,她劝赵行德跳槽去历史悠久的敦煌公司,那里工作清闲,没有复杂的人事斗争;而另一边,朱王礼觉得赵行德一直表现很好,李元昊也比较欣赏赵行德,直接领导和大老板一致决定要让赵行德进总公司深造,这西夏公司可正是赵行德当初的目标啊。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事业,该怎么办呢?赵行德到底还是太年轻,他犹豫再三,选了爱情。朱王礼得知机要秘书要为一个女人弃自己而去,心情大概就跟当年弗格森恨维多利亚带坏了小贝一样,他找赵行德谈话,晓之以情,摆明利害,把赵行德都说哭了。最后达成一个折中的方案:朱王礼对赵行德许诺,一定好好照顾他女人,让赵行德放心去深造;而赵行德也对姑娘许诺,一年之后准学成归来,让姑娘好好等他。

    7、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这一年里,西夏公司越来越厉害,敦煌公司也被西夏公司控股了。赵行德本来按时深造完毕该回到朱王礼项目组,可总公司硬派给他一个编书的活儿,令他不得不多逗留一年。等他回到朱王礼项目组才知道,就连他的女人都被大老板李元昊收购了。赵行德质问朱王礼:你不是说要好好照顾她的吗?朱王礼愤怒又无奈:我是想好好照顾她来着,你媳妇就是我媳妇,我跟你一样爱她,咱俩是托妻献子的交情啊!只可惜我这个项目经理还是弄不过大老板呀,你把妻子托付给我,献子的事儿我根本没插上手!

    他俩后来才知道,这姑娘是假装跟大老板好,因为大老板整垮她爸爸的公司,她想报复大老板。后来报复没成功,她精神崩溃从高处掉下来,摔死了。

    8、赵行德认为,姑娘的死不能怪朱王礼也不能怪大老板,就怪自己只顾工作,没能遵守一年之约,这让他非常痛恨自己。正好西夏公司此时开始了收购吐蕃公司的大举措,又是一场硬仗,赵行德为了忘掉糟心事儿,决定寄情工作,最好能把自己累死。可要死哪那么容易?他只不过把自己累病了。朱王礼说:那你暂时去敦煌公司吧,它们知道迟早得被咱收购,最近也不干什么正事儿,清闲,你去就相当于休假。运输公司的老总尉迟光正好也要过去办事儿,他是你的老领导,你俩就一块儿过去吧。啥也别想,等我安排。

    9、赵行德到了敦煌公司,老总曹延惠也是个文化人儿,跟赵行德惺惺相惜,赵行德虽是挂名帮闲也渐渐掌握了敦煌公司的机密核心技术。没多久朱王礼项目组果然来办收购敦煌公司的事,曹延惠已经是个没有斗志的人,只求顺利交接,可朱王礼另有更大的阴谋:他让曹延惠跟他合作,反收购西夏公司。不用说又是一场混战。西夏公司到底是实力雄厚,朱王礼终究没能撼动这棵叶茂根深的大树。敦煌公司被西夏公司收购,朱王礼反戈失败,不仅被西夏公司开除,失去了项目组,而且整个行业都不会接纳他了,他的故事结束了。

    那么,朱王礼干嘛要冒这么大的险呢?大概一是为自己的野心赌一把,二是因为他把赵行德的女人当自己女人,他跟赵行德有托妻献子的交情。

    10、敦煌公司的核心技术现在就落到赵行德手里了。战争结束后,遍布尸体的战场上总少不了爱占小便宜的家伙来捋死人的首饰。运输公司老总尉迟光就是这种人,他威逼利诱赵行德把核心技术交给他,后来发现那些核心技术对他来说只是废纸,他的公司根本用不上,他也就不要了。危机都解除了,赵行德去洗了个脸,然后哭了。

    11、赵行德从头到尾都是个小职员,一直被影响,被决定,被安排,被控制,出场人物几乎全能管他,而他一个下属都没,他甚至连一个伙伴、一个仇人都没。他的生命里除了上司就是过客。他说:我在寻找值得豁出命来干的事情,后来发现为了活着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是把这句话反过来说的:我发现为了活着我已经精疲力尽了,但幸亏我还没放弃寻找值得豁出命来干的事情。

    要不然他坚持不下来。

     2 ) 关于88年中日合拍的一部古战争电影——《敦煌》

    敦煌这部片子是我小时候看的,那时中央台还没有那么多频道,中央一台重播了几遍,几乎每一次我都不会错过。
      那时最奇怪的就是明明演的是中国的历史,为什么影片开始从导演到演员却全是清一色的日本名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部中日合拍片,是根据井上靖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日本人为了拍这部影片还专门在甘肃投资2700万元人民币修筑了一座敦煌城。影片应该是在88年左右拍的,2700万在那时绝对是个不小的数字。那也正是中日关系最好的时期。
      我很清楚地记得这部电影在当时给我带来的震撼,第一次看完它后从此再看任何国产的古代战争片都索然无味。直到最近我用BT把它下到了硬盘上,又重温了数遍。并象猴子献宝似地到处推荐,也不管别人褒贬如何。虽然时光流逝,眼睛早已被各路大片的视觉效果轰炸了够,但敦煌魅力依旧。
       故事情节大概如下:
       北宋 宗时期,书生赵行德参加金殿面试,未曾料到考题竟是对西夏策略。由于他对西夏近一无所知,自然落第。正当他心情郁闷的时候,在街上看见一个被骗到东京的西夏女,她宁愿自毁容貌也不愿为豪强所欺凌。随动了侠义之心,将她救下。西夏女无以回报,遂送他一张西夏的通关文书。他这才知道西夏原来并不是一个由野蛮民族建立的小国,它甚至有自己的文字。于是他决定动身前往西夏。
       在随商队到达西夏后,却被西夏的汉人部队所俘虏并成为其中一员。由于在一次回鹘人的夜袭中救了队长朱王礼一命,于是受到队长的赏识,成为其亲信。
       西夏皇太子李元昊率西夏军会攻回鹘人据点甘州,行德也参与了此次大战,并在甘州城救下了甘州回鹘王的女儿斯鲁比亚。经历了数次患难后,两人决定相伴逃走去敦煌。但他们在沙漠中迷了路,又回到了甘州。行德求队长保护斯鲁比亚,宁愿自己一死。队长虽然最终同意,但条件是行德必须去兴庆府学习西夏文。行德与斯鲁比亚相约一年后相见,斯鲁比亚以家传绿宝石项链相赠作为信物。
       行德在灵州学习西夏文一年期满,却未料到被强行扣住,参与编写西夏文辞典的工作。待到工作完成,回到甘州,已是两年过去。
       行德找不到爱人,询问队长斯鲁比亚下落,队长却怒发如狂,叫他不要再问,只当她死了。行德询问再三,才知道她已被李元昊掳走,并马上就要成亲成为西夏皇妃。如斯鲁比亚不就范,李元昊就要一天杀死五个回鹘人。
       大婚之日,甘州城头,华灯结彩。斯鲁比亚盛服丽妆,李元昊志得意满,却未料到她突拔刀相刺,但不中。斯鲁比亚遂奋力奔到城墙上,坠城而死。
      行德痛不欲生,只求速死,在与吐藩作战中受重伤。队长为保他性命,便让一商队带他去敦煌,并告诉他还有一件事要等他们一起来做。
       行德来到敦煌,由于通西夏语,受到敦煌太守曹延惠的欢迎,并让他参与翻译经书为西夏语的工作。曹延惠是一个典籍收藏家,收藏了无以计数的各类书籍,视为无价珍宝。
      西夏连破甘州,肃州,遂决定征服敦煌。队长作为先锋来到敦煌。但出人意料地是,他竟欲趁李元昊携孤军来敦煌的良机,与敦煌守军合作,伏杀李元昊。原来这就是他告诉行德他们要一起做的事。
       敦煌假装投降,欲引李元昊进城,遂以伏兵杀之。但未料太守过度紧张而晕倒,引起李元昊怀疑。一场混战后,李元昊逃出敦煌城。
       西夏军大举攻城。城中大火熊熊,数以万计的珍贵经典即将化为灰烬,行德与诸多僧人全力抢救,将其运至莫高窟的藏经洞掩埋起来。
      队长兵败身死。大漠茫茫,行德孑然一人,终忍不住在鸣沙山下掩面而泣……
      日本人在拍摄历史片时的态度极其严谨,无论服装、道具、布景,都非常注重其历史的真实性(如果看过黑泽明的作品就知道)。片中西夏军的盔甲让人感觉到金属的厚重和质感,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黄铜光芒,衣着朴素且灰扑扑的历经风尘,一看就使人相信这是一支在沙漠里行过军,作过战的军队。而再看我们的国产古装片, 将士们往往衣着光鲜,质地考究,只可惜盔甲虽鲜明却轻飘飘的如同纸糊,衣料虽上佳却干净的使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整天在屋里行军。不过近年来的国产古装片在服装道具上已有很大改观。
       那时看敦煌,当看到西夏骑兵冲击回鹘军阵地时,对回鹘军的弓箭手放的箭总是惊叹不已。那箭不密,比起英雄里的箭阵完全是小儿科(但英雄里电脑画出来的箭已算不上是箭了,都快赶上战斧导弹了),但却能让人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强弓劲弩,一排箭放出后,哧哧的破空声密如连珠,劲道之强让人顿时忍不住已经替对面冲过来的西夏人担起心来。而反观我们的国产片(没办法,谁也不想这么贬自家),射出的箭不知为什么总是歪歪斜斜,感觉没飞几步就要往下掉了。而且我还依稀记得回鹘弓箭手持弓的姿势很怪,与平常所见的持弓姿势截然不同。如今重看,才发现这些弓箭手拿的竟都是弩!
       驽发明于周代。秦军布阵,前三排必为弓弩手,后为车兵和步兵,骑兵布于两翼。长平之战中,面对赵军精锐骑兵的冲锋,先由秦军弩手给以重大杀伤,步兵再出阵迎战,最终迫使廉颇不得不深沟筑垒,避战不出。在与匈奴作战中,秦军弩手往往在匈奴骑手弓箭射程范围外便已将其射落马下。这种军事技术上的巨大优势使得“ 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而匈奴却无力扭转这种局面,因为他们缺乏制造弩的技术。制造弩所需的精密青铜铸造零件是刚刚学会冶炼技术的草原民族不可逾越的障碍。
       弩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到宋代,因失去西北养马之地,宋军更加依赖弩这种远程武器来对抗游牧民族的剽悍铁骑。其时宋军作战部队中百分之六十的人员组成为弓弩手,这一比例也算得上空前绝后。所使用的复合型大弩射程最远可达 500米,要由几十个人才能发动,号称床子弩。宋辽澶州之战中,两军还未有接触,辽军主帅萧达览在察看地形时便被床子弩射死,导致辽军士气大落,最终同意退兵,与北宋结成澶渊之盟。
       可是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却绝少能看到弩的出现。导演们似乎更中意于弯弓搭箭的视觉效果,也可能弩这种道具比弓难做,成本更高(当然现在的影视有所不同,英雄中的大型机关弩,成吉思汗中的机关火箭,连汉武大帝中都看到了大量弩的使用),却不知弩在历次战争的使用比例远高于弓。感谢敦煌,让我看到了弩的风采。敦煌中我很少看到弓,无论是守备阵地的回鹘人,行军中的大队西夏弓弩手,还是坚守敦煌的汉人部队,所用的几乎全都是弩,而不是弓----这才是真正的一幅古代战争作战图。
       再看作战场面。国产片中的两军交锋往往是兵对兵,将对将(这是中了三国演义的毒太深),而且更难得的是在千军万马的大混战中,居然还有诸多高手单打独斗,腾挪闪跃,招数变幻,就差拿大顶倒立了,煞是好看。热闹是热闹,可要是这样的军队放在敦煌中,一轮西夏军的冲锋就足以将其冲得七零八落了。冷兵器作战时代同样讲究诸兵种的配合作战和保持军队的阵形。局部战役的的决胜因素往往在于步兵方阵的整体性和骑兵的冲击力。尤其在骑兵主宰时代,马高速奔跑所产生的巨大惯性加上骑士的力量和技巧,以及武器质量的优劣(是否容易折断),都决定了谁能够在对决中胜出。最简单实用的动作就是刺和砍,太多花里胡哨的动作只能用来拍电影。敦煌中无论是士兵还是领队的军官都混成一团厮杀,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给两个人单打独斗。只不过如果是旗手和军官,周围一般会有更多的人保护(忍不住又要说一句,国产影视中不知为什么一只部队中拿旗的人往往会比拿刀枪的人还多,难道拿旗子去杀敌吗?)最后在敦煌城中的埋伏战,上千人挤在城门前的一片狭小空间里混战,长兵器完全失去了效力,李元昊硬是在亲兵的保护下,用他的佩剑杀出了一条血路。这一幕也拍得很精彩。
       总之,敦煌就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国古代军事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军队是如何行军,布阵,出战的。我很喜欢看西夏军出发行军这一幕,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中,西夏军整整齐齐地肃立在各自的位置。随着有节奏的鼓声,部队开始准备开拔。等到几个号手吹起号角,步兵、骑兵、弩兵、投石机兵,一队队地按各自的编制开始移动。整支部队秩序井然,丝毫不显杂乱,刀枪尚未出鞘,已让人领略到一股肃杀之气。凭着这样一支军队以及李元昊的天才指挥,西夏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征服河西,三败北宋,击溃辽军,终与宋、辽、吐藩成鼎立之势。
       影片中我感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还不是主人公赵行德,而是李元昊。片中的李元昊面无表情,脸上始终阴沉沉的,喜怒不形于色。我估计导演是把哪个日本幕府大将军搬来当作李元昊的原型了。历史上的李元昊那时只有二十四岁,风华正茂。片中的演员却已四十出头,标准的日本武士形象。
       片中李元昊在兴庆府的书院与赵行德和曹延惠有一段对话,恐怕更是日本人自己的内心写照了。
       李元昊:“行德,你认为我的宋国话说的怎么样?”
       赵行德:“您说的非常好。”
      李元昊:“那你认为我为什么要学习宋国的语言呢?”
      赵行德不知如何回答。
      李元昊:“那是因为宋国的文化比西夏先进,而且宋国比西夏强盛。但是现在大不相同了,西夏有西夏的文化,有西夏的语言了。行德,宋国的语言与西夏的语言,你认为哪一方比较正确呢?”
      赵行德:“我认为语言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李元昊:“没错,是没有优劣之分。弱者必须学习强者的语言,只有这样而已。但如果西夏征服了宋国,宋国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学习西夏的语言,西夏的文字。”随后他转向专程前来向西夏称臣的曹延惠:“延惠大人,你觉得我说的对么?”
      曹延惠微微颔首:“的确没错。”
       没有比这番话更能直接表现出日本人对中国的那种微妙心理了。我们自然也能明白历史是如何完成了从遣唐使到帝国皇军的转变轨迹。很遗憾,中央台放的版本把这一段删掉了(我机子里下的是一个台湾版本)。虽然这是历史,但对当时正处蜜月期的中日关系来说,删了也罢。
      看过敦煌的人恐怕都会对李元昊出行时那紧紧相随的节步鼓留有印象。无论他在哪儿一停步,鼓声立刻嘎然而止,等到他的马一抬足,他的侍卫一挥手,有节奏的鼓声又会立刻响起。未见其人,先闻鼓声。这样的气势夺人,也难怪敦煌太守会承受不住压力而昏倒。
      井上靖在他的敦煌原著里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李元昊。但很奇怪,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却在影片里把李元昊描画成了一个暴君,刽子手和野心家。他会以一天杀死五个回鹘人来逼回鹘公主就范,弑母杀妻,诈称和谈以骗开吐蕃人的城门,然后进行屠城。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也表现出了李元昊的应变能力和政治手段,当回鹘公主跳下甘州城而死后,甘州百姓大乱。李元昊立即命令士兵让百姓安静下来。然后他镇定自若地站在城楼上,高声说道:“回鹘公主为了祈祷神灵对吐蕃作战胜利,甘愿牺牲奉献了。为了表彰她的这种壮烈行为,全军欢呼吧!”
      所有人都呆呆地站着,没人发出一声。
      李元昊并不慌张,张开手臂,又大喊:“全军欢呼吧!”
       西夏军这才反应过来,开始齐声振臂欢呼。毫无疑问,甘州历史的官方版本将会是李元昊的谎言。但谎言说的人多了,说的时间长了,记录成文字了,谎言就是历史。
       李元昊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我小时候最痛恨的历史人物之一。虽然以后书看得多了,能够客观评价历史了,知道李元昊其实是党项族的杰出天才人物,一代开国雄主。也明白那只是电影有意把他刻画成这样的人物,但对他的恶劣印象已是先入为主,再难改变了。陈家林后来拍了一部反映西夏史的贺兰雪,里面也有回鹘公主这个人物,只不过爱情故事的男主角自然变成了李元昊(电视剧里是回鹘公主原来与李元昊相爱,在回鹘兵败后,拒绝了李元昊的爱情,坠城而死)。但我完全无法接受李元昊这个全新形象,本来这是我感兴趣的题材,但我硬是没看几集。一部电影竟能如此把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定格到这种地步,李元昊地下有知,恐怕也要大骂日本鬼子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以今天的眼光再看敦煌,它真的算不上一部特别出色的作品。情节有些老套,有些环节甚至很勉强。战争场面与今天的相比也差了很远,那时觉得很壮观的千军万马现在再一看原来就那么几百人(当然,那时没有电脑特技,拍这部电影日本人已经动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我上网查了一下,电影是88年为了纪念中日建交十周年拍摄的,投资是两亿元人民币,动用了驻西北的两支解放军部队)。但如今我仍是看得兴致勃勃,而且不止一遍,这恐怕也不光光是少时的美好回忆所能解释的了。也许从下面一段赵行德与队长的对话可以找到答案。
       队长伏杀李元昊的计划失败后,他和行德都明白等待他们的已只有失败和死亡。两人在敦煌城头,遥望夜色下的无际沙漠。
       “行德,为什么到沙漠来,留在宋国也许会出人头地。”
      “不知道,不,我想是为了寻求有赌命价值的东西。”
      “找到了么?”
      行德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次日西夏军总攻在即。行德为了抢救经典,向队长要马和骆驼。队长望着堆积如山的各类书籍和衣衫褴褛,满面烟尘的行德和僧人们,问:“这就是你要赌命干的事情么?”
      行德望着他,“不知道,不过这是我必须做的事情。”
       任何依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帝国,无论其武功多么辉煌,国力如何强盛,终有灰飞烟灭的一天。真正不朽的是人类的文化。无论多么锋利的武器,终有朽坏的一天,而文化的力量,却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武器征服的是人的肉体,而文化占据的是人的灵魂。赵行德也许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失意文人中的普通一员,但在这战火纷飞的危城中,他却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巨大勇气和责任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这是我必须做的事情”,却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感动。
      当队长最后率领着几个残存的将士冲向大军簇拥的李元昊时,李元昊眼里尽是对敌人的蔑视,冷冷地说道:“将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是我,而不是你。”
       历史永远只是胜利者的历史。但当我们翻开一页页记满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的历史时,有些人是不应该忘记的,尽管他们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
      影片最后是一段旁白:时光过去了九百年。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人们发现了被埋藏的四万多件文书、经典和美术绘画。与当时埋藏这些文化宝藏的人意愿相反,俄国、英国、法国、日本(没有避嫌自己)等国探险队蜂拥而至,将其中大部分盗运到国外,在中国,仅仅剩下不足一万件。 这次发现,在人类文化史上,被称作本世纪的最大发现。从此,敦煌学这一独立的分科就成立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为埋藏这些经典而死去的人们的名字。
      我对敦煌这部影片的介绍可以到这里结束了。但有一个小细节我却忍不住要提及。当最后贪婪的商人死于西夏骑兵的马蹄下时,行德筋疲力尽地从地上爬起。此时他内心的苦痛足以摧垮一个人的生存意志,但此时他却看见了一朵小花,一朵在沙漠中孤零零地生长的小花。她在这冷酷荒凉的沙漠中是如此柔弱无助,没人知道她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她的生存本来就已经是个奇迹,而她居然还开出了一朵花,一朵淡黄色,略有些干枯的花。这朵在其他地方再平常不过的花实在算不上美丽,甚至有些难看,但谁又敢说她不是这沙漠中最美丽,最骄傲的生命。影片虽然没有交待赵行德的归宿,但我们此时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会如同这顽强的小花,在逆境中生存下来。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这朵小花,心内总会有种莫名的感动。我想这也许是我喜欢敦煌这部电影的另一原因吧。
     

     3 ) 敦煌与日本

    找出一上学期选修课的作业,扔出来了先

    ----------------------------------------------

    上个星期看了电影《敦煌》的上部,便对影片的日本出身耿耿于怀,这部由日本作家井上靖同名小说《敦煌》改编,并且由日本出资拍摄的电影毫无疑问是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待敦煌这个中国事物的。
    日本在敦煌学方面的研究起步很早,几乎与中国一致。并且课堂上也多次提到了日本在敦煌学方面的成就,甚至还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这一说。日本缘何会对敦煌这个不属于日本的地方那么感兴趣,这个问题本身让我感兴趣。
    于是我在网上找出了并看完了《敦煌》整本电影,虽然我不太清楚日本与敦煌之间历史和学术的联系,但我觉得电影里能反应出一些日本的文化或者日本对文化的态度问题。
    开始我一直觉得片中的西夏很像现日本,它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到处充满着希望;而大宋,就像中国,尽管有深厚的文化和传统,但这个国家却已经开始腐朽,变得衰败。这不就像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中日状况吗?
    在影片主人公赵行德去沙漠之前,他只是一个羸弱书生,不谙沙漠的生存之道,但沙漠残酷的现实告诉他,在这片土地上,没有文明,只有野蛮的生存淘汰规则。这让我想起一本前两年很火的姜戎的小说《狼图腾》,里面描述的原始草原便是这样一块肉弱强食适者生存的土地。赵行德被编入西夏的汉人部队后更加残酷的现实告诉他,在沙漠里打仗,即使自己的队友受伤,手刃朋友居然才是解脱朋友痛苦的唯一选择,这样一种生存逻辑也让我想起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而影片最后赵行德脑海中浮现的“队长” 王礼自杀的形象又与二战日本投降后自杀的日本士兵何其相似!
    得意的李元昊对敦煌太守说,文字没有优劣之分,弱者必须学习强者的语言。但国家有强弱之分,他之所以学习大宋的汉字和文化,是因为大宋的文化比西夏进步,并且大宋比西夏强盛。但现在情况不同了,西夏有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如果西夏征服了大宋,他就要让汉人来学习它。这样的事不也同样适用于日本吗?唐代日本的大化改新引进了中国的文字,使日本得到了质的飞跃,但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成了经济实力凌驾于中国之上的国家,他们对沦陷区内进行的奴化教育也正是让国人反过来接受和学习日本文化的一个过程。
    据说这部片子是1988年为了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而拍摄的,难怪影片的末尾日本人能够大大方方地承认,日本从藏经洞盗运了大量文物了。日本在敦煌学方面的成就与当年日本对藏经洞文物的掠夺脱不开干系,但我认为他们在影片中呈现的一些对文化的态度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尊重的。
    首先是一种文化开放态度。西夏的兴盛是不断学习各种文化各种文明的结果,这与日本的发展道路不谋而合,从我之前提到的大化改新,近代的明治维新到当代日本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哪里的文明强盛,他们就去学习谁,而不过分拘泥于过去的传统,这是相当值得钦佩的地方。其实敦煌的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华夏文明,而是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敦煌吸收融合了东西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不同文明,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文明,从而使现在的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回顾我们国人想回也回不去的盛世唐朝,那也是一个对于文化兼收并蓄,文化开放的时代。
    还有对文化的认识和保护问题。我认为影片描绘了一种文化过程。赵行德的落第即是因为两耳不闻窗外事,对西夏毫无了解,作为一个读书人,无法联系现实是悲哀的,所学的知识只是一种与生命破碎断裂的死的东西,毫无价值,这并不是文化。沙漠中的生存第一原则看上去抛弃了文明,但却是使赵行德开始正视生命。“我不想做无名尸体”点燃了最初的对文化的热情,而记载就是文化形成的开始,“为我立碑”是队长王礼对赵行德的最后要求,他相信文明才能拯救他生命的意义。但这毕竟只是文化的初级意义,在赵行德眼中,杀李元昊并不能根本改变现状,他来敦煌只是为了寻找那种值得用命来赌的东西。这种生命一般的东西便是文化,文化即生命。人的宿命是死,带不走世上的东西,那些留在世上的东西,汇集在一起,于是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超越了个人生命的终结。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生命,而终极的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是全人类的生命集合。这样的理解显然超出了敦煌太守的层面,他把他所有珍藏的经文看作是自己的宝贝,这宝贝不能被其他任何人拿到,否则他宁愿和他的宝贝们一起葬身火海。这种狭隘的文化守财奴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他这些所谓的宝贝不属于任何一个单独人,因为它们是属于全人类的,是无价之宝。但对尉迟光来说,这些无价之宝一文不值,只是一堆废纸,他显然还不能明白这其中的意义。影片最后,赵行德捧起了水中的一条鱼,然后放生了,固然应了佛经里不杀生的信条,但我个人觉得这也象征了文化,文化就本该自由。而日本能够在二战的战败后迅速崛起,冷战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和他们重视的教育和文化是分不开的。
    日本人对文化重视和理解,反观我们自己,在文化的开放性和文化保护方面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极端的民族主义下,见日本人就骂鬼子才是爱国的体现。文化大革命把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摧毁得只剩残垣断壁,台湾都向大陆吹嘘自己才保留了真正的中国文化。改革开放后我们极力向西方学习,全民学习英语。我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深深地感到学习英语并不能把我们变成英美,语言只是文化交流的工具,而我们扎根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发扬的东西。我觉得我们的时代缺少一种当代的文化,现在的文化不是以前的传统经典就是从别人文化中拿来的东西,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能代表我们自己现在的当代文化,我想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东西。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对敦煌的印象居然是——敦煌印象,失落的文明,一个暴富小城。他在文章中写道:“据说日本人寻根寻到了敦煌,还为了保护莫高窟的千年壁画,出资修建一堵堵玻璃墙。太奇怪了,徐福不是已经被他们认了祖宗?中国人怎么就连块玻璃也买不起?
    “今天。我也来了。却忽然之间全没了记忆,只是满身的土灰、满脸的倦意,还有个巨大的背包、几枚叮当作响的硬币。除了纵情狂饮的扎啤,声嘶力竭的卡拉OK,随风飘扬的食品带,四周到处是酒店、旅馆、歌厅和满地的日本人。”
    文明不该失落。

    -------------------------------------------

    看来上纲上线是我的绝招啊~

     4 ) 跟原著小说比起来改动还是蛮多的。

    改动多了的话其实有点影响人物性格了呢
    先说说去西域之前
    小说里是赵行德睡过头错过殿试,电影里是对西夏问题准备不充分殿试失败。小说的话感觉他还是有思考过边疆问题,西夏女人的出现只是一个刺激他去西域走一走的契机。电影里的话还有别的书生说着也要去敦煌,然后就看到了贞烈(?!)的西夏女子。总觉得这种性格的女子算是80年代JP电影里流行的么?
    然后杀战友那一段貌似是电影里加出来的。这段改得很不错。重伤的战友知道被抛下就是死亡的命运所以死死的抓住,然后赵行德不得不杀掉他。真的是很好的表现了战争在沙漠里的残酷性。
    和回鹘郡主的爱情故事,电影里加重了很多分量。小说里他也就对她淡淡的,喜欢归喜欢后来在西夏首都学习的时候也几乎想不起她来。
    电影里两人还试图一起逃跑。被抓回来以后才把她托付给朱王礼。
    然后郡主跳城墙那一段又根据当时流行的喜好改编了么?我倒是觉得那么一改把李元昊从单纯强取他人所爱的恶霸,改成了枭雄。小说里郡主只是做了妾,估计连身份也不为所知。电影里变成了要强迫她成为王妃并回鹘族人一起归顺西夏的政治婚姻。
    顺便提一下李元昊对赵行德讲的那番语言优劣的话,JP人拍的时候绝对是自己上身的感觉啊。道理倒是对的。不然西夏文字以及历史上那么多的文字也不会成为死语了。
    对于曹军人的处理方式,电影简单粗暴了。两个人合成一个人,瓜州和沙州也并为一气。书里面的曹延惠感觉是个温和的热爱佛教文化的儒雅人物。电影里变成贪图个人富贵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考虑到电影篇幅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问题是书里面我觉得他相当重要啊,算是典型的热爱文化的知识分子代表。哎,电影形象可惜了诺。
    话说带着大家参观敦煌石窟的那个情节,是日本人自己的趣味吧。又见那几幅经典壁画雕塑怒刷存在感。
    =====================废话分割线=====================
    话说主要演员都是日本人,但是那些做背景的和马术杀阵的应该都是国内出的人力吧。看起来那些动作无比眼熟。话说在沙漠里跑跑马儿漫天的沙子,真的就像小说里那样打得昏头昏脑的死了活了也不知道。双方敌将骂阵的那种表现手法兴许在真实的古代战争中见不大到。
    话说很多演员只看到过老了的样子,看到那么年轻的还有点不大习惯。西田敏行大叔也没有现在那么胖。演朱王礼还是很合适的。佐藤浩市大叔看上去好青葱。三田佳子貌似是《DOCTOR X》里的馬渕統括部長。忽然觉得她的长相演《天书奇谈》里那只老太狐狸很适合。

     5 ) 大唐归义军末代节度使曹贤顺

    小说中归义军末代节度使是曹延惠的兄长曹贤顺(这是历史),曹延惠的身份是瓜州太守。说实话,在小说《敦煌》中最让我有共鸣的是这个在荧幕上末路英雄:“沙州节度使曹贤顺年届天命,却精神矍铄,双目熠熠有光。个子不高,但却显现出武将的刚毅果敢。”就像他所守护的那个文明······而曹贤顺对朱王礼和赵行德所说的话可以说构成书中的主题:
    “曩时沙州曾经为吐蕃征服,据说汉人只能在节日偷偷地穿上自己祖先的服装向故土痛哭。但不管是谁最后还是会被我们赶了出去。因为这里是汉土,是我们祖祖辈辈歌哭于斯的地方,埋在这里的汉人比谁都要多······”
    这是什么,这是一个伟大文明存在数千年的奥秘,无论是谁,斯基泰人、拜火教徒······黄俄罗斯人都不过时一阵风,而风尽可以用尘埃将大地掩盖,却永远也不能将大地吹走······
    关于曹贤顺的结局书中交代的很简单:朱王礼的一个传令兵告诉赵行德:“节度使阵亡。”
    大唐归义军末代节度使曹贤顺为了抵抗西夏入侵,战死疆场,是时景佑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据记载:其弟延惠“生前笃信佛教,西夏入侵之时,耻于逃避,遂独自留守城中,于大火中自焚身亡……方丈室内化尽十方,一窟之中宛然三界。檐飞五采,动户迎风……”他的忌日也是景佑二年十二月十三日,与其兄相同。

     6 ) 纪念《敦煌》30周年:中国的文化内核与日本的包装成就

    纪念《敦煌》30周年:中国的文化内核与日本的包装成就

    和运超

    如果说一部电影《敦煌》,让原本只属于专家学者的“敦煌”,从中国偏僻的小城镇和山沟里的故纸堆走向世界,推动当地旅游红火了30年,可能觉得言过其实。但事实上这样一部影响一个地方命运,助力当时国际文化交往的电影确实存在过。

    这部30年前的《敦煌》,背着中日两国合拍片的名义来到中国取景拍摄,本身就是为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拍摄,但不论投资、制作和演出基本都是属于日本人,日本为这部电影投入过亿元的巨资(当时日元标准达到40亿左右,可见日本人对敦煌石窟的热情),尽管八一厂协调军方出动大量群众演员,也同意日本剧组在部分洞窟场景实景拍摄。在《敦煌》大获成功,荣获1988年第1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西田敏行),演回鹘公主的女演员中川安奈则获得《电影旬报》的新演员奖,可惜这位演员以及于2014年因患癌症病故,年仅49岁。几年以后,日本人再接再厉耗费巨资和中央台合作了举世闻名的纪录片《丝绸之路》。

    很难简单分析,日本为什么对敦煌那么着迷。正如片尾提到过那个绕不开的话题: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日本和英美法俄列强都大肆盗取了敦煌的文献壁画。日本人还占据相对精通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的优势,窃取的往往是精华。而且,日本对敦煌和西域文献文物的盗取是获得皇室大力支持甚至出资赞助的。一般很少提及,著名的大谷光瑞探险队背景,大谷光瑞娶的是大正天皇妻子贞明皇后的姐姐九条筹子,大谷有伯爵身份,他的行动是得到皇室鼎力支持的,他根本不懂文物价值,是为了炫富和获得名声,包括他雇佣橘瑞超组建探险队大肆搜罗文物后,收藏的也是帝国京都博物馆,这也是皇家背景的收藏地,不是“大公无私” 把文物上交给国家。之后,美国来盗取敦煌壁画和佛像的人当中,就有著名的爱摆弄所谓和平手腕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女婿兰登·华尔纳,他是用很卑劣的手段剥下大片大片的精美壁画,还用锯子锯下不少石刻佛像,导致许多损坏处再也无法修复和还原。美国盗取敦煌文物不算多,但壁画却达32000平方厘米,一尊高 121.9cm 的半跪式供养菩萨像和一件是北魏彩塑飞天被奉为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难道总统岳父压根不过问他的女婿去中国都干了什么?这些隐秘尴尬今天打着文化交往的国际关系,怎么好意思再对公众宣扬呢。此人在美国被誉为考古界最有成就的人物之一,因为他生活的时代还被不少人认为就是斯皮尔伯格著名寻宝冒险电影《夺宝奇兵》里面琼斯博士的参考人物原型。

    众所周知,《敦煌》根据井上靖原著小说改编,井上靖当年在敦煌经卷某处发现了一段记载:“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其实,就井上靖写的历史小说而言,本身不算多么出众。尽管沾一点史实的边,但故事主线其实还是一个女人和几个男人的风流韵事,走通俗小说的路子,这一点和日本读者观众的欣赏口味爱好浪漫有关。

    因此,电影的导演佐藤纯弥也是日本少有的能够掌控商业大制作的人物,尽管他60年代就进入电影圈拍片,当年一度做过黑泽明的副手,学到不少大场面经验,加上《人证》《追捕》《新干线大爆破》等之前一系列商业片的口碑积累,令佐藤纯弥的视野逐步具有国际范。《敦煌》据说最早倒没有考虑由他这个一贯拍时装动作片的导演参加,原本定下的是深作欣二导演,而且他挂帅的剧组早在1983年已经来到中国考察取景了,剧本也完成了,还约谈了真田广之、千叶真一这些古装动作片方面很有经验与人气更高的演员。但是,似乎由于预算的问题,据说深作欣二导演等班底之前定下的投资更高,但筹备过程中发生变故要削减,导致他们退出。才有佐藤纯弥剧组重新改写剧本和另外组建演员班底,尽管佐藤浩市、西田敏行等人演出效果并不差,但在动作戏方面,显然没法同具有动作根基的真田广之、千叶真一等人相提并论了。

    从艺术追求来看,日本人做事一向细腻,为拍这部影片专门在甘肃投资2700万元人民币修了一座敦煌古城,城中具备河西风格、民族风格、汉人风格不同类型的街道、建筑,之后甘肃方面一直拿来招揽许多剧组拍戏,不断完善扩建,今天就完全宣传这是中国甘肃打造的一座影视城了。

    《敦煌》一片在历史背景上对宋朝、西夏、河西回鹘、敦煌城、吐蕃等都有提及,而西夏和河西回鹘的矛盾算是战争戏方面主线,为了争夺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也对照了西夏扩张准备立国的史实。在剧情上,主人公赵行德从宋国到西夏再到敦煌的人生历程,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一个新兴西夏王朝诞生的铁血策略,赵行德原本怀抱希望,最后到梦想破灭,为了保存古籍文化而做出贡献。这个故事在乱世背景下的演绎,多少体现了原著小说和编剧导演进行文化反思的努力,也多少说明为什么《敦煌》能够是一部成功电影的原因。

    井上靖本就是态度鲜明的文化活动家,早年间参加过战事,对日本的侵略破坏各国文明深感愤慨,加上他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使他在战后一直从事文化交流活动。毫无疑问,《敦煌》这部作品本身带着战争对文明/战争对普通人的生存与命运的思考。故事中,赵行德作为个人的命运,而敦煌古籍作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在西夏扩张的战事中都被无情碾压。几个人物角色都有相应的角度和理解,例如赵行德代表知识分子,朱王礼代表军人有所醒悟和抗争的一面,而西夏李元昊则是扩张的狂热分子,无不带着对过往历史的沉痛反思。

    电影一开始,原本繁荣的宋朝在下层人物眼中是一个历史悠久,但腐败透顶的国家。书生赵行德在科考时回答不出对西夏国的介绍,就被判定学问不佳,其他书生也大多对科举失望,因为当时宋朝冗官现象非常突出,很多文人士子没有出头之日。赵行德救下一个被俘虏拿来贩卖的西夏女子,给他一张西夏文通行证。赵行德作为书生看到西夏文字对一个新生国家感到好奇和向往,才离开汴梁去到西夏。他认为西夏能够创造文字自然是文明开化和充满希望的地方。

    可事实并非如此,他结果去的是军队,见证了西夏对河西回鹘的征服,遇到他钟爱和营救下的回鹘公主。之后,电影专门设计了赵行德在西夏都城学习文字的戏,还同李元昊有一次对话。当时是敦煌太守曹延惠来臣服西夏,双方达成和解,李元昊领曹延惠了解西夏文,介绍发明文字的野利仁荣,谈到文字优劣和文化影响力的问题。

    李元昊:“行德,你认为我的宋国话说的怎么样?” 赵行德:“您说的非常好。” 李元昊:“那你认为我为什么要学习宋国的语言呢?”赵行德沉默。

    李元昊:“那是因为宋国的文化比西夏先进,而且宋国比西夏强盛。但是现在大不相同了,西夏有西夏的文化,有西夏的语言了。行德,宋国的语言与西夏的语言,你认为哪一方比较正确呢?” 赵行德:“我认为语言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李元昊:“没错,是没有优劣之分。弱者必须学习强者的语言,只有这样而已。但如果西夏征服了宋国,宋国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学习西夏的语言,西夏的文字。”

    很显然,西夏——在电影中无形之中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日本形成某种影射。赵行德本来是北宋的书生,他去学习西夏文,还为李元昊做事,对北宋来说是一种背叛。但最终他是一个自我觉醒的人物,主动为世间保存了重要的文明遗迹。赵行德其实骨子里是日本另外一部分知识人、文化人对自己心灵的救赎,同样带着文化角色的隐喻。

      电影主题的指向显然不认同野蛮和武力,无论当时多么辉煌,国力如何强盛,没有文化就等同没有灵魂。世事虽然艰难,经历劫难之后总能看到重生的希望,本身就有一些佛学的意味,就敦煌文化和日本浓厚的佛学文化都有某种融合趣味。如同赵行德最后在沙漠中看见一朵小花,代表着奇迹,在沙漠中象征着生命和未来,既是对敦煌文化的寓意也是对赵行德这类普通人的祝愿。

    前面也提及,片中演员表现大都不错,主演佐藤浩市是星二代,老爸三国辽太郎是实力派的老戏骨。佐藤浩市后来也相当不错,戏路很宽。另一主演朱王礼是西田敏行,是一个内心曲折,最后悲壮赴死的人物,日本人一向对这种角色欣赏,所以获表演奖的是西田敏行。而反派李元昊的扮演者渡濑恒彦也演出阴沉的气质。

    《敦煌》除了宣传敦煌本身以外,还为很多世人宣传了历史上西夏王朝这一神秘的古国。这部电影之所以显得考究,很大程度对当时河西地区古代民族的全面呈现,这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几乎可以判定是找不到“生路”的故事。

    西夏当时信奉萨满教,出征前依靠巫师占卜,这是符合史实的习俗,辽金夏元几个王朝都有这种习俗,片中呈现大量西夏文字,包括战争使用的连环马,而且李元昊大多数时候白衣白马也都很符合西夏风俗。因为,西夏的一种全名就是白高大夏国,崇尚白色,这一点和女真金朝类似。西夏女子、回鹘女子、敦煌地区民居和器乐风俗也都能以敦煌壁画为参考尽力去还原呈现,这些都是日本制作方非常细心和努力的结果。

    但从另一方面,影片还是有不少的瑕疵,以下就笔者所知略作介绍。

    第一,西夏的称呼不准确。站在宋朝方面可以称西夏,实际上宋人在私下场合很多只是称河西,如果带着贬低色彩的话就是西蕃了,多少有点不愿承认西夏为单独一国的心理。而西夏方面是绝对不会称自己“西夏”的,这种低级错误,当年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涉及虚竹他们到西夏征婚时也犯过。他们可以自称全名“白高大夏国”,简称“大夏国”或“大白高国”,总之是绝对不会自称“西夏”的。

    第二,西夏早期朝河西地区扩张时没有立国,消灭河西回鹘时,李元昊还只是太子,其父李德明被辽朝和宋朝都封为夏国王,宋朝后来还赐姓赵。虽然割据已经形成,但还没有西夏国,当时还只是党项部族政权,不断出现西夏国的说法也是不对的。

    第三,从部族来说,他们也不会自称西夏人。虽然今天都知道西夏主体是党项族,但党项族的来源和组成十分复杂,究竟以河西鲜卑为主还是以吐蕃西羌为主一直众说纷纭,但习惯上他们是站在吐蕃西羌角度往往自称弥药人,至少弥药本身的确是党项羌的一支,站在党项民族的立场自称弥药是没有问题的。鉴于唐朝时候吐蕃强大,当年弥药长年受吐蕃统治,受吐蕃习俗影响确实很大,后来西夏建立礼仪官制都有吸收蕃礼蕃职一说。

    第四,片中出现创造西夏文字的野利仁荣,对赵仁德说自己家族属于契丹人,这毫无根据。党项族的野利氏和契丹族的耶律氏,今天读起来相似,电影中就想当然认为这是来源于一个姓氏。野利在唐代典籍如《通典》中写作“野律”,这是党项族出现以来的传统八大家族姓氏之一,和契丹族的主体耶律氏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第五,围绕敦煌的历史也有失误。敦煌太守有一个专门的背景是归义军,指唐末从吐蕃统治解救出来归顺唐朝的节度使封号。唐末张义潮家族的归义军基本收复河西好几州,最远还占据伊州(今新疆哈密市境内)。到宋朝初年对敦煌当时更标准的称呼应该是沙州,与瓜州、甘州、肃州、凉州等对应。而归义军在宋朝初年主要就只占据沙州和瓜州,就河西背景来说,甘州、肃州为河西回鹘占据,凉州及陇南大部分地区在吐蕃的手里。

    第六,曹氏归义军最后的首领并没有曹延惠这个人,电影中是错的,按照出土文物记载,敦煌太守叫曹贤顺,而瓜州太守是他兄弟叫曹贤惠,小说估计是把这个瓜州太守人名错误弄到了敦煌。而且,还不能认为他们兄弟俩姓曹就是汉人,电影中说敦煌在汉人手里是不准确的。河西各地有很多汉人固然不假,但这个曹氏家族并不是汉人,而是西域昭武九姓的曹国人后裔,他们祖上来自中亚地区。只不过在河西生活多年以后有汉化色彩,他们推崇中原文化才说自己是谯国曹操家族后人,这是一种宣传标榜自己的策略。

    《敦煌》作为一部耗资巨大的史诗战争电影,若从战争场景角度来说,气势是有的,但佐藤纯弥在古代战场的表现毕竟无法同黑泽明相比。客观上说,片中是呈现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日本古代战争也确实有很大区别,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特质。但是,影片在骑兵战法、弓弩战法、夜战、攻城战、投石机、楼车等表现都很认真,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敦煌》尽管是有一些不足,但已经属于展现中国古代历史题材中的佼佼者。20世纪80年代,曾经留下中国历史电影最辉煌的标志:一个是1987年的《末代皇帝》,一个就是1988年的《敦煌》。可惜的是,一个属于欧洲人团队拍的,一个则属于日本人拍的。令人讽刺的是,拥有5000年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竟然迄今都还没有一部真正可以昂首挺胸走向国际的历史题材电影!

    虽然有时候提到像《霸王别姬》这种小说改编、故事时间跨度比较大的电影,往往会称赞电影具备史诗化的气质,但毕竟谁都看得出电影本身不属于历史故事。对于我们国人来说,优秀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别人才真正懂得欣赏和大力弘扬,不光是电影《敦煌》昭示的命运如此,敦煌宝库本身的历史,甚至许多优秀的中华文化资源的命运,不也是如此的吗?这是一个怎样令后人沉痛而悲哀的现象?

    2018年12月

     7 ) 原标题太中规中矩

    就每个中国人在义务教育中学习到的中国历史来说,敦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敦煌在教育灌输中过分重要。《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都是在说,不要“己所欲,就强施与人”,教育不是灌输,要顺着孩子的兴趣引导启发。
           孩子对千里甚至万里之外的敦煌能有什么兴趣?对洞窟、壁画、佛教文献有什么所求?即便现在的孩子学习条件很好,暑假就可以一趟飞机赶往莫高窟,学者龚鹏程就指出,“受敦煌学震慑、感动而亲赴敦煌的旅人,在敦煌根本感受不到任何学术气氛,为之怅怅不已。一般游客,走马看花,在洞窟之间晃一晃、逛一逛,匆匆浏览浏览壁画便走,也完全不了解敦煌深厚复杂的文化内涵。”
          敦煌之所以给普遍的中国人留下著名而空洞又遥远的印象,在于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施加者的目的之间鸿沟太大。教育设计者们的初衷本无可厚非,无非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艺术经典,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以致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等,但这当中有个问题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是敦煌?那和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988年的中日合作拍摄电影《敦煌》,以电影的手段,普通大众亲近的趣味和情绪,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人对这一人类艺术宝库发生兴趣,并有可能结合今天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对敦煌学学习入门。
          虽是合作拍摄,但在当时这部电影显然是考虑给日本观众看的,所以演员清一色都是日本人,而不像今天,电影常常出现演员国籍混搭,追求的是国际市场。日本人在拍摄历史题材时,态度的严谨体现在服装、道具、布景和动作场面上,目的是还原历史真实性。片中的军队一定是风尘仆仆的,盔甲一定是有金属质感的,主要演员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们在戈壁大漠上的表演,沙里爬尘里滚,尤其主演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直在吃土。为了拍这部影片,剧组在甘肃投资2700万人民币修筑了一座敦煌城,此是1988年的物价。
           影片呈现的是北宋、西夏国和回鹘人之间的战争场面。单论战争场面拍摄而言,和今天影视动辄电脑特效不同,其表现手法是非常写实的:骑兵马队没有蔓延到地平线的黑压压的特效规模,而是实实在在的上百匹战马和瞬间扬起漫天的尘土;箭阵一开始发射,没有后来张艺谋《英雄》式的漫天箭雨,而是实打实的三排弓弩手,箭一发出能让观众感受到真正的强弓劲弩。说到弩,这种兵器和弓不同,弩本是战国后期秦军战胜匈奴的法宝,而及至片中的北宋时期,宋军因失去西北养马之地,更看重射程可达500米的大型弩,在片中,弩也不再是汉军的专利,从守备阵地的回鹘人,到行军中的大队西夏弓弩手,再到坚守敦煌的宋军,所用几乎全是弩,这是一幅真正的古代战争作战全景,而弓和弩的区别的起源发展等研究,借由电影的出彩表现,或许能引发不少兵器爱好者的持续钻研。
           历史画卷的展示从来不是为了表现战争而战争,为了弘扬文化而文化,出发点都是在于发现人。《敦煌》这部电影甚至有点像现代风格的“公路片”,只因主角是北宋一名差点及第但最终落榜的书生,而且是一名南方人,人生幻灭,命运弄人,游历于远离父老的沙漠边关。在影片中呈现的荒蛮逼真的大漠氛围中,人近似于兽,汉人到了这里都成了亡命之徒。然而主人翁书生却在胸口襟条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这引起了队友的轩然大波,书生说,“不愿意做一具没有名字的尸体”,这刺激周遭的匹夫之勇们纷纷觉醒,要求书生为他们也把名字写下来。
           既然是日本人带着他们对敦煌的热爱来拍敦煌,影片对文明、文字、文化的揭示和呈现就一定不止于此。书生直接参与了西夏文字的传播,还策划主办了对敦煌文化典籍的保护。在表现西夏文字一段,影片雕琢得十分用心:西夏国立国不久,初创文字,然而未来的开国皇帝李元昊十分自负,和书生赵行得之间有一场对话——
           李元昊:“行德,你认为我的宋话说的怎么样?”
           赵行德:“您说得非常好。”
           李元昊:“那你认为我为什么要学习宋话呢?那是因为宋比西夏先进强大。但现在西夏也有了西夏的语言,西夏的文化。行德,宋和西夏的语言,哪一方更优秀呢?”
           赵行德:“我认为语言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李元昊:“没错,没有优劣之分。只不过是弱者必须学习强者的语言而已。但如果西夏征服了宋,宋人一定争先恐后学习西夏的语言。”
           这种文化征服现象的刺激,或许能引发观者对汉民族几千年来和内亚诸多戎狄纠缠不清的关系的兴趣。毕竟,敦煌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之地,其形成过程的错综复杂,对普通只有纯正中国人感觉的中国人来说,既有懒得花心思去了解的畏难情绪,也似乎因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而觉得没有必要。
           在生物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已经有互联网企业为普通网民提供DNA的祖源画像,可能你明明祖上三代都生活在中国东部,但能在自己的祖源成分中发现北亚、蒙古甚至欧洲成分。长久以来我们只是简单地受灌输教育,秦汉叫中国,隋唐也叫中国,殊不知其间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的。
          在这里借由一部电影提供一些关于文化的纷乱的视角,我们要明白我们自以为了如指掌的文化比如敦煌,其实在认识上尚有大段大段的空白。我们需要更多影片主人公那样的书生。影片中书生美丽隽永的爱情,需要更多书生用自己的生命去触及。

     短评

    终于知道我小时候看的那部疯老人投火和火红天空中出现大人头的电影是哪部了。没什么好评价的,这种片现在拍不出来了。

    6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力荐

    历史学者井上靖根据敦煌历史文献里的一段文字引申虚构出的一个动人壮大的故事,书的简介里介绍《敦煌》令无数人拿着这本书从世界各地奔赴敦煌。完全佩服作者的具有历史感的想象力,让那短短的文字变成鲜活的故事,创作电影看完完全没有是外国人演绎的隔膜的感觉,卡司也超豪华,佐藤浩市年轻时也很帅

    9分钟前
    • 松本煜
    • 力荐

    场面没有中国导演惯用的大手笔,但细节处足够真实。黄沙蔽日的西域,白骨露野的战场,一个时代的辉煌和苍凉,被热血和风沙封存千年。至少,对敦煌,对文化,这是种让人愿意相信的解读。

    13分钟前
    • 白衣卿相
    • 推荐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

    16分钟前
    • 隐二
    • 力荐

    1988年最佳日本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中国宋朝控制下的敦煌与西夏之间的战争,场面浩大、布景精致、制作精良。难得的是片尾还反思了日本对敦煌文物的掠夺,让这部作品无论从制作水准还是故事深度都让人敬佩。

    20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在雇佣军中当骑士要比在宋朝当公务员有趣多了。

    24分钟前
    • 朔风
    • 力荐

    与原著比较,原作中的强烈的佛教因素与动机在影片中实际上被弱化了,人情因素与文化动机被强化并成为电影剧情的内在助推力。

    29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

    时至今日,遥想起那大漠城头回鹘佳人一袭银甲,飒爽英姿,不禁思絮万千、如醉如痴。无奈天妒红顔,造化弄人,纵有兰心蕙质,月貌花容,公主到头来也只落得香消玉殒,芳魂离恨,真是可悲、可叹

    31分钟前
    • 联合帝国
    • 力荐

    日式敦煌。节奏奇快,小说情节几乎没有任何删减,143分钟满满当当,没有半点拖沓,所有心理过程全部点到为止。看似是个很一般的剧情片,其实里面都是技术小细节。演员极准,场面好看。

    36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推荐

    车悬之阵!鱼鳞之阵!中国的导演们你们好不好意思,几千年的好东西回头还是让倭寇才拍出个味道来了。

    37分钟前
    • Jason
    • 力荐

    看起来东映的三国志就像是德间书店的一个副产品一般。回鹘公主真是美美美。

    3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是从小人物的视角拍得,所以人物大多虚构,和汉武这类正统片子不同。除了战争场面,其他方面也很好看。影片塑造了一批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怎么求生,怎么面对时代和人生。赵书生,朱队长,废公主,盲画匠,尉迟商人,曹太守,西夏女,李元昊(唯一的大人物)……,每个形象都挺有意味。电影把他们的故事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铺陈开来,而没有刻意的制造英雄或反派。另一方面,在情节发展上有很大的未知性,因为它没有一条很明确的主线,主人公只是在漂泊,他邂逅到各种奇遇,战争,死亡,爱情,文明,朋友,宗教……,一方面主人公在不

    39分钟前
    • 快三
    • 力荐

    电影带有明显的井上靖历史文学色彩,拍摄时间是中日蜜月期的尾声,导演和西田都是左翼电影人。彼时的日本电影工业已大幅衰退,但尚且有些战后黄金时代的余威,所以拍得还不错,如果让今日的日本电影人来拍,用屁股想也是一出烂片。怪诞的是,一直以来精日都吹捧该片为所谓“最好的中国历史电影”,不厌其烦列举细节证明日本人的严谨优秀,并对比国内烂片证明中国人不如日本人。我觉得这就很乡下人见识了,既然谈到细节,我也列举两个细节吧,一是赵行德上殿对答后离开时走的是皇帝才能走的御道,死罪;二是小赵来到酒肆后隔壁桌上有一件五代时就退出人们餐桌的唐代白釉短流执壶,穿越。这仅仅是本片一开始的两个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如一一列举,短评是定然写不下的,所以跟精日想象的正好相反,该片恰是大体看来符合历史,不到位的正是细节方面。

    42分钟前
    • 木易金昆
    • 还行

    以宋人赵行德在沙漠中军营里、西夏王城(今银川)及敦煌旅程,目击战争残忍人性脆弱、为别人野心拼命屠戮的虚无感、意识到敦煌瑰宝方是永恒。日本以西夏为自我投射,发明自己文字,日渐强大,见汉文化腐败老朽,遂生称雄东亚之野心。影片严谨精细,视觉效果尚佳,结构略失衡,战争场面有些密集和重复。

    43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中国的敦煌,日本人的电影,一丝惭愧。日本人因为书上的一首诗,就决定不远万里来中国拍一部敦煌的电影,这种态度与精神值得学习。现在对敦煌也有一种心结,好想去一次。另外这么好的电影国内pt站竟然没有1080p资源,愤然把Web版的1080p转到了六七个pt站,让大家都有机会看到高清!

    48分钟前
    • 如晴天似雨天
    • 推荐

    敦煌传奇,日本制造。杀李元昊,杀李元昊。

    53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沙漠中的小鱼尚且拥有一滩浅水,万物之灵的人却要把对方逼得无立锥之地。当年上海东方台播出后,久久不能平静,现在公主都逝世了,才49,原来一切都会流逝啊

    56分钟前
    • 城市中的乡绅
    • 力荐

    继80年代初NHK纪录片《丝绸之路》引起轰动之后,中日蜜月期的又一合作,讲的是中国历史,其实是实打实的日本电影,只是借助了中方的资源和外景。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制作非常考究,来中国实地取景,那些戈壁、城楼、烽火狼烟,细节太用心,连西夏文字也是有模有样,服装道具美术,简直NB。应该是看过的冷兵器时代最写实的沙漠戈壁团战场面。最梦幻的是,一身银装的回鹘公主英姿飒爽,一度出戏仿佛梦回西域,幻想那个长河落日、葡萄美酒、醉卧沙场、铁马金戈、黄沙百战的年代。有瑕疵的是,文本的理想主义下,人物命运的中二情怀,这似乎是日本人的通病。话说这种中国西部的战争片为什么是日本人拍的这么好?8.3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小时候看过,只记得这部片子气势很大,当年中日关系非常好,电器全是日本的

    1小时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