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18

    主演:程贺南,裴宜理,马勇,吴宝璋,余斌,杨苡,刘缘子,张道一,潘际銮,李红英,闻黎明,杨振宁,闻立雕,郑晏,伯乐波斯,艾伦·麦克法兰,吴庆宝,吴大猷,唐绍明,王汉斌,余丹,巫宁坤,郑哲敏,王希季,李忠,关英,罗振诜,郑敏,彭珮云,孙亮,方堃,查平,戴景贤,龙绳德,和丽琨,李少龙,谢本书 

    导演:徐蓓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23集

      金庸武侠世界2024

    • 第7集

      执行法官

    • 第20集

      颜心记

    • 第15集

      时光代理人 2024

    • 第48集

      战狼·战狼

    • 更新第15集

      时光代理人

    • 更新第23集

      金庸武侠世界

    • 更新至15集

      时光代理人2024

     剧照

    西南联大 剧照 NO.1西南联大 剧照 NO.2西南联大 剧照 NO.3西南联大 剧照 NO.4西南联大 剧照 NO.5西南联大 剧照 NO.6西南联大 剧照 NO.16西南联大 剧照 NO.17西南联大 剧照 NO.18西南联大 剧照 NO.19西南联大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当晚展映了第一集《八音合奏》以及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

     长篇影评

     1 )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转载自://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5713890827339.html

    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2 ) 悠悠中华魂

    站在历史的渡口极目远眺,八载烽火中的西南联大,于国破山河在之时,奏响了中华魂的悠悠弦歌。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这些伟大的教育家们远离故土,在时代的凄风冷雨中选择做燃烧自己的太阳,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们驱赶风雨、照亮前行的方向。一腔热血扬中华魂,西南联大的人杰们在山河破碎时,以身守护中华文化的微弱火种,待中华民族一雪前耻、云开日出之时重振旗鼓。

    开篇映入眼帘的是杜甫的《旅夜书怀》的前四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古喻“今”,刻画国破山河在时,西南联大的教育家们在黑暗中摸索中国的教育之道与救国之道。伴随着战时的影像记录、众多教授学生的自传、自述,尘封在历史中的西南联大,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观众面前缓缓展开。

    灰蒙蒙的动态素描画面非常吸睛,这部纪录片的美术功底很厉害,仅仅是淡淡的勾勒,高风峻节不失馨雅的文人风骨便栩栩如生的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

    本片在历史影像和现在的清北、南开校园和昆明之间来回穿梭,画面和背景音随着影片的基调而变,或是宁静致远、或是乌云密布、或是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光影记录下的战火纷飞与如今中华大地的草长莺飞,视觉上的冲击对比,让人感恩如今的岁月静好。而今天的一切,离不开邓稼先等众多西南联大学子的血汗灌溉。

    制作组请了很多至今仍幸存于世的西南联大学子追忆往昔,她们大多90岁以上,还有刚满100岁的,尽管她们已经鸡皮鹤发,那种徜徉于知识海洋,在沧桑岁月里沉淀出的隽永气质就像一本好书,如同她们的母校西南联大一样,让人心怀敬畏的想去了解。

    在配乐上,片尾曲和背景音大量选用小提琴配乐。小提琴是所有乐器中发音最接近人类声域的乐器。配乐的选择,让本片的情感流露的更加真挚自然。

    第一集 八音合奏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充斥着沉闷腐朽,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教育之道亦是救国之道,众多优秀杰出人物开始涌现,在国家的召唤和命运的安排下走向教育之路。

    本集以蒋梦麟的自传《西潮》开始,在历史影像的记录中回顾旧中国贫穷落后、愚昧的面貌。

    1889年,对于清政府来说,不算什么特别的年份,对于中国教育史来说,这一年,众多风云人物开始成长,战时西南联大的中流砥柱——梅贻琦先生降临在这一年年底。深蓝色夜幕中闪烁的启明星,寓示着这些人无论是否执教于战时的西南联大,他们都对后来的西南联大甚至处于黑暗中的中国产生影响。

    中国第一代教育者——进士、状元等旧知识分子。

    中国第二代教育家——深感国家的屈辱,留洋归来的先生们。代表人士:蔡元培等人。

    教育家除了要有治学精神,更需有家国情怀。一群心怀天下的文人们意识到中国积弱至此,必须走教育救国、培养人才的道路。这些第二代教育家们的心血和付出没有白费,他们培养出了战时中国教育界的中坚力量——以梅贻琦为代表的中国第三代教育家们。

    教育以人为本,这个“人”,既指渴望新教育的花朵,也指教书育人的先生们。与第二代教育家相比,第三代教育家更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化思维。这也为他们培育出了众多“两弹一星”元勋提供了可能。

    无论是第二代还是第二代教育家们,他们都在国内和国外切身体会过战败中国的屈辱,这种悲愤促使他们拥有一股强大的信念——一定要用教育救中国,一定要为中国培养人才,一定要洗刷耻辱,一定要让中国重新强大起来。他们掀起了平津地区的知识革命,新文化和新文化启蒙下的革命情怀开始生长。

    其实我第一次知道梅贻琦先生,是因为他是民国学者中的“清流”。他认为学生应以学术为重,从不鼓励学生从事政治运动,却也不反对,学生搞运动被抓,他也会找当局要求释放学生。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尤其是南开大学都是当时抗日的学术中心和重要宣传地。风云突变,平津终于走到了失陷这一步。在梅贻琦的前瞻之下,清华终归还是在北平沦陷前将一部分研究资料和仪器转移到了长沙。北京大学没有这样的幸运,南开大学则是被日本人彻底炸毁。再加上南开和北大当时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而清华有稳定的庚子赔款,于是清华当仁不让的成为了战时西南联大的扛鼎者。

    本集的主题——“八音合奏”在众多铺垫后开始浮现。三个一流大学都有不少风云人物,这些大学者自然是心高气傲的。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即便是对音乐完全不了解的人,也知道八音合奏,若无严丝合缝的配合,极容易变成车祸现场。北大蒋梦麟让,南开张伯苓退,他们放心的把西南联大交给梅贻琦。梅先生无疑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也是真正的学者绅士,上行下效,西南联大在好的榜样领导下开始步入正轨。摩擦和不平是不可能一点没有的,但这些不和谐的声音迅速被众人的包容淹没。上善若水,虚怀若谷,文人的胸襟在磨难面前开始凸显,三个学校的联合无疑是国难当头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和衷共济、风雨同舟,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

    第二集 刚毅坚卓

    这些年来,文人的名声已经被“砖家叫兽”们毁了。可是中国曾经有过这样一批文人,他们有真正的文人风骨,他们是真正的师者先生,他们以身作则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灌输爱国的理念。他们崇尚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用行动诠释刚毅坚卓的力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北平已然沦陷,是否要识时务者为俊杰?北大、清华先生们的选择,是忠于内心,不被时代的波涛巨浪淹没。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陈寅恪的父亲不愿做沦陷区的亡国奴,拒绝再接受治疗,以死明志。陈寅恪面对双眼失明的威胁,继承父亲的意志,离开北平。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华北大的先生们离开幼小的孩子们南下,不是不尽责任,而是别无选择。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人远离故土是为求功名,西南联大这些早已功成名就、成为国之栋梁的教授们,放弃优渥的生活远走他乡只是为了心中那盏救国的灯不灭。

    根据统计,从沦陷区逃出的难民中:文化教育者占了55%。

    战时沦陷区逃难统计

    “毅然逃离沦陷区”这几个字并不足以说明他们的气节和艰辛。在日本人占领的北平,他们并非想走就走,虽不及钱学森回国之艰难,南下之路也是险象环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先生们的学术水平早已位大师之列,只是对于立志教育救国的教授们来说,北平沦陷之际,他们却显得那么渺小。从平津到长沙、再到云南,这路程差不多就是八千里了。那是战争年代,天上飞机轰鸣、从平津到西南的流程崎岖不平,交通路线基本没有,中途还要穿越无数大山河流。

    “查本校迁滇原拟有步行计划,借以多习民情,考察风土,采集标本,锻炼体魄,务使迁移之举本身既是教育”。在当时的情况下,从平津往云南无非两条路:一是先到香港,再到越南,然后从越南进入云南;二是清华大学教授等人采用的步行计划,用几个月的时间走到云南。教育不是空中楼阁,长途跋涉无疑让大学的教授们更深入的了解了现实和社会,这也是教育家们的自主学习。伴随眼界的开阔,闻一多等人的思想开始升华。

    千里迢迢前往云南的不止是平津地区的教授们,还有当时留学海外却毅然回国的华罗庚等人,以及想尽方法继续求学的学生们。民国时期文盲率极高,能读书的是少数。先生们本可以在平津和国外心无旁骛的专心搞学术,学生们就算不读书,以他们的家境也能过着优越的生活,但是他们选择了在国家危难之际坚持求学以待报效祖国。也正是这些师生们,为新中国在科学领域上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迢迢长路去昆明

    到达西南也只是开始。那8年里,每一天的困难都不比路途上少。天上的轰炸先不提,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外在层面上和象牙塔没什么关系。我曾经看过一本讲民国女子的书,有一章就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讲梅贻琦的妻子韩咏华在昆明时期吃了多少苦。本集直接引用当事人的自述,一览无余却是不蔓不枝。

    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很多人依然乐观豁达的坚持学术研究,创作了很多重要的著作。本集引用了吴大猷生前的采访:无论有多苦,都要坚持下去,要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反对内战、呼吁和平、走上革命道路的闻一多最终没能活着回到北京、回到清华大学。他在昆明被国民党暗杀,只留给了世人一个背影,一个坚定、为信念而死的背影。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是西南联大校训,更是中华民族为什么能重新站起来的答案。

    第三集 大学之大

    当年一些西南联大的学子至今仍幸存于世,看着她们回忆往昔的面容,虽历尽沧桑,仍含笑一腔温暖如初。看着她们身上那种岁月沉淀出的气质,观众也能感受到西南联大留在她们身上的印记。

    大学之大,某些层面上大抵就是战火绵延不绝、山河破碎时仍矢志不渝、一片赤胆忠心以求报国。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可没有什么大楼,却有一大群名留青史、今人耳熟能详的大师们。教学上,他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平易近人不摆姿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忘投身教育界的初心,保持着救国的信念,并将这种信念传递给了学生们。

    西南联大的学子们回顾学习环境不容易时,并无苦痛抱怨,此时背景音也是昂然向上的。心若盛开,蝴蝶自来。吃饭要抢,常常吃不饱的条件下都能不负韶华,实在让岁月静好时期还不断浪费光阴的我羞愧万分。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教授们生活清苦仍是内心自在,第二集已经介绍过他们的物质生活是多么狼狈,却依旧不堕凌云志,展真名士风采。

    为了不错过聆听大师教诲的机会,学子们求知若渴的精神也是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想起自己在交通发达的大学时期因为懒惰完美错过每一场名人的讲座,真是汗颜不已。

    学生们的求知若渴

    天上飞机轰炸,地上的西南联大充满了民主、开放、活跃向上的气氛。本集出现了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的记录,短暂的片段影像让人热泪盈眶。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那些幸存于世的学子们年事已高还在为中国的建设努力着。大学之大,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了多少力量。

    谁道人生无再少?重新戴着西南联大的校章,抚摸那时的笔记,唱着西南联大校歌,镜头里年近百岁的老人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与第一集出现的夜幕启明星画面不同,这一集出现的星空晴朗湛蓝。

    第四集 火的洗礼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学习需要安静整洁的环境。

    抗战的中国处于一片乌云密布之下,中国的未来——大师荟萃的西南联大是日本飞机的重点“关照”对象。师生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一道道火线,还是换不来一张安静的课桌。安静整洁是不可能的,重型轰炸下他们连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

    南开大学在天津沦陷时被炸为废墟,清华和北大的教授们无法将足够的资料和书籍带到昆明,只能依靠记忆去撰写专著。但这些手稿也不是安全的,金岳霖先生花费数年心血撰写的70万字的手稿就是躲避轰炸中丢失了。

    灵感往往是一蹴而就的,创作过程最忌讳被打断。西南联大那种在今天看来无比绝望的环境,即便是大师,想必也不能妙手偶得,只能千锤百炼,通过成年累月的辛苦工作撰著那些战时完成的不朽著作。

    “上天神明,创造了有头有脸、有灵性良心的人,专叫他们来吃苦的吗?”杨绛先生在《为何人世处处有苦恼》中提出了这一问题,也给出了答案。“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这些教授们早已功成名就,却也要在战火的洗礼中达到臻至化境的境界,完成凤凰的涅槃。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那些西南联大的学子们也正是在火的洗礼中培育出坚韧的性格,为日后成为国之栋梁打下了基础。

    西南联大的在校师生们在昆明的轰炸中经历火的洗礼,跟随中国远征军报效国家的西南联大毕业生们也在缅甸经历火的洗礼。我对缅甸的了解来源于电视剧《湄公河大案》里江局长和关局长回忆自己在缅甸差点被毒蚊子啃得丧命,看了这集我才知道当时的缅甸丛林远远比我想象的可怕的多。参军的西南联大学生们需要不断的跨过远征军同胞们的尸骨前行。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抗战时期,八百西南联大师生毅然投笔从戎,奔赴中印缅战区及其他战区、部队,他们在缅甸战场上践行了校歌的诺言,翻译情报、投考空军为抗战作出贡献与牺牲。

    他们为祖国贡献了鲜血和生命。有些死里逃生活着回到了中国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和大多数中国远征军战士一样,永远的留在了缅甸的丛林河流里。

    第五集 嘉荫长留

    作为结尾,本集乍看收尾平淡,少了一些磅礴的气势。细品之下,感情抒发依旧淋漓尽致,结局充满了静水流深的意境。

    提起西南联大精神,大多是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进行切入,本集重点谈大学南迁对云南和大学的影响。西南联大和云南,因为国家的命运相遇在历史的长河里,相互依存,相互扶持。那些在云南支持过西南联大的政府大员、爱国商人以及众多无名的普通人,都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地支持西南联大的居民们向这些风尘仆仆的来客们展现了自己的善意,月是故乡明,此刻,对于在炮火中艰难跋涉、背井离乡的西南联大先生们来说,他乡也是故乡啊。

    有欢迎的云南人,自然也有对西南联大的到来表现不友好的云南人。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身上具有一种深沉到骨子里的书卷气。当时的云南人,民风质朴但教育思想方面较为落后。截然不同的两批人因为战争的原因,在云南有了交集,冲突是难免的。

    包容、兼收并蓄不止是大学的宗旨,在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碰撞间,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抗战时的云南是远离民国中心的偏远地区,大多数居民的风俗习惯和观念与西南联大师生的认知大相径庭。对于从平津地区迁出的文人来说,云南很新鲜。对于云南人来说,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打开了他们认识新世界的大门。

    西南联大为云南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风景、新的作风。学校吸引着云南本土青年们的报考,西南联大的毕业生也有一部分留在云南,创办各级学校、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准,带去先进的观念(包括“灭蝇”的卫生观念),改变了云南的面貌。这无疑是好的循环。大量的现代社会孩童们的画面很是应景,孩童代表的是新的面貌。

    科学和教育都不是纸上谈兵,如同西南迁徙时设定“步行计划”沿路考察,西南联大秉持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对云南本地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云南本土的自然环境,促进了西南联大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此外,南开大学的社会学研究人员在简陋的不成样子的研究条件下,跋涉万里、翻山越岭,在疾病死亡的威胁下沿途收集资料。陶云逵教授等人以牺牲健康和生命为代价,得到了大批研究成果,填补了当时基本算是一片空白的中国社会学和中国人类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发展途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展工作的宝贵经验来源。

    结尾的碑文声明了西南联大的使命与抗战相终始,不反对师生热衷政治,只是西南联大本身却绝不是为政治而活或是左右。西南联大的存在,只为中华文化血脉绵延、只为中华民族精神不灭、只为中华民族灵魂生生不息。

    嘉荫长留,即便当年的人大多离世,西南联大浩然之气依旧永存于世。


    余秋雨说过: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无论这部纪录片能不能成为经典,我都感谢它让我身临其境的看到了八载艰难岁月里的西南联大和那些高尚的灵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愿每一位观众都能从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人身上,看到前行的曙光。

    .

     3 ) 西南联大

    著名教师 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端升、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宪之,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杨武之,冯景兰,袁复礼,冯至,刘文典,穆旦,赵以炳等。 知名校友 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查良钊等。

     4 ) 纪录片《西南联大》引用整理

    注:如有一份资料多次引用,仅记录一次。

    EP01 八音合奏

    蒋梦麟《西潮》

    张伯苓自述

    徐若陶自述

    韩咏华自述

    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

    南开大学教授黄钰生自述

    西南联大教务长查良钊自述

    历史学者易社强(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师友杂忆》

    蒋梦麟致信胡适

    梅贻琦日记

    西南联大教授郑天挺自述

    西南联大教授毛子水自述

    EP02 刚毅坚卓

    吴宓日记

    北京大学教授吴大猷《回忆》

    清华大学教授任之恭《一个华裔科学家的回忆录》

    北京大学秘书长郑天挺《滇行记》

    北京大学教授罗常培《七七事变后的北大残局》

    陈流求 陈美延《先父陈寅恪失明的过程》

    闻一多致妻子高孝真信

    西南联大教授华罗庚自述

    西南联大教授白英(英)《闻一多印象记》

    EP03 大学之大

    沈从文《边城》

    汪曾祺《受戒》

    鹿桥《未央歌》

    汪曾祺《老味道》

    汪曾祺《人间草木》

    赵瑞蕻《离乱弦歌忆旧游》

    汪曾祺《泡茶馆》

    杨振宁《邓稼先》

    EP04 火的洗礼

    西南联大教授金岳霖《论道》

    西南联大教授陈岱孙《回忆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疏散》

    穆旦(查良铮)《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西南联大学生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

    穆旦(查良铮)《从空虚到充实》

    西南联大教授金岳霖《谈谈我的书》

    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国史新论》

    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云南三村》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自述

    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山水人物》

    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

    西南联大学生姜广正《在大普吉的日子》

    穆旦(查良铮)《阻滞的路》

    穆旦(查良铮)《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学生田曰灵《回忆西南联大化学系》

    西南联大学生王宪钊《我在西南联大学气象》

    西南联大学生钱能欣《西南三千五百里》

    西南联大教授柳无忌《烽火中讲学双城记》

    许渊冲日记

    梅贻琦自述

    穆旦(查良铮)《慰劳信集》

    《罗友伦先生访问记录》

    西南联大教授金岳霖书信

    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国史大纲》

    西南联大学生何兆武《上学记》

    西南联大学生姚渠芳《怀念在台湾的钱穆老师》

    西南联大教授朱自清《论轰炸》

    西南联大学生李循棠自述

    西南联大学生卢少忱自述

    西南联大学生王伯惠自述

    穆旦(查良铮)《森林之魅》

    EP05 嘉荫长留

    龙绳武自述

    胡淑贞自述

    西南联大教授冯至《昆明往事》

    汪曾祺《米线和饵块》

    西南联大教授朱自清自述

    西南联大学生孙愚自述

    西南联大学生刘缘子自述

    汪曾祺自述

    楚图南评述

    陶云逵自述

    边疆人文研究室(南开大学)邢公畹自述

    西南联大教授冯文潜自述

    边疆人文研究室高华年自述

    西南联大教授曾昭抡评述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献给永远的西南联大。

     5 ) 联大

    题材是好题材,不过整体框架把握不够好吧,有的地方表达的含糊,尤其看完最后一集,感觉这讲一讲那讲一讲,对于整体的把控不清晰。这五集的脉络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为了突出每一集的主题这样倒也可以,可是拍出来的结果是每一集都有大量时间轴覆盖的部分,来来回回的,而想表达的主题也没有拍出深度,可惜了这样的好题材,没有拍出应有的深度。

     6 ) 大师如何诞生

    在那个物质匮乏、硝烟弥漫的年代,在边陲云南这样的地方,聚集了沈从文、闻一多、冯友兰、吴大猷、朱自清、陈寅恪、华罗庚、费孝通等等时代大师,在短短八年多办学时间里,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邓稼先、汪曾祺等等影响了中国科学文明发展进程的大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南联大无论从办学经验、管理模式、硬件设施等和如今高等院校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却能有如此成就,怎能不令人自豪,怎么能不让人为如今的学术生态感到痛心?

    我最大的感受一是“纯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在纯粹地做学问,纯粹地享受求知的快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去学习去做研究并不会带来诱人的利益,尤其是西南联大那个偏远又恶劣的环境,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筛选,筛掉了那些把求知作为获取利益财富手段的人,留下了真正做学问的人,把求知作为目的的人。而这种内心的动力带来的能量是巨大的,叠加上这些人本身的天赋,自然会成为领域的佼佼者。

    而现在学术之路充满了弄权敛财,充满了黑幕钱潜规则,利益诱惑面前又能容得下几张耐得住寂寞的书桌?现在社会里并不缺乏纯粹的人,也不缺乏有天赋的人,而二者兼具的人少,而兼具二者又能不被追名逐利的劣币驱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

    二是“信念”。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年代会激发人们心底的爱国情怀,激发人性之善,在那种带着悲壮热血的氛围里,个人的得失会让位于国家的兴亡,这种信念带来的崇高感和使命感会给人道德上极大的满足和精神上极大的振奋,由此激发的能量也是远远超过和平年代人们所能够企及的。

    “爱国”、“抗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深深根植于心中的信念,那是特殊时期独有的情感连结。现在的焦虑内卷是我们面临的时代特点,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国家民族这种宏大的叙事会被消解,甚至现在大家开始怀疑婚姻的必要,连小家都顾不了,个人能好好活着已经很难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过去那种信念实在是过于奢侈了。

    三是“自由”。西南联大的成立是紧急情况下的应急之举,相比于现在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顶层设计,也没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这些看起来都是弊端,但这些恰恰给了西南联大师生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教授们不需要费时间精力去写一堆没多大意义的材料申请各项课题,写一堆注水论文去增加影响因子,更不会压榨学生去做一些琐碎烦劳的任务,他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去研究,可以把时间精力放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可以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像沈从文这样的文学大师居然会亲自一字一句改一群本科生写的文章,会扎扎实实备课,为学生准备甚至亲自抄写书籍,这种事情放在现在真是难以想象的,高校教师里能重视教学任务的不多,在大多数人眼里上课只是附带的,“做课题”才是正事,学生更像是员工,美名其曰给锻炼的机会其实无非是廉价劳动力)。而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那时候没有那么多评奖机制、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比赛、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整个氛围虽然艰苦但是是自由轻松的,大家都在为自己想学有意义的东西努力,那而不是为了一些外在的东西卷死对方。现在,高校的建设已经趋于完善,这种完善的体现就是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制,也就是官僚体制——这并非只是政府的行政制度,而出现在每一个有管理需求的地方,学校也不例外。这套体制铸造了“现代的牢笼”,在给管理带来高效、执行力的同时,也会让学校呈现出机器的特征,而学校中的人——老师和学生则会出现“非人化”的特征,人变成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第四是“战争与和平”。动荡充满危机的时代会激发人类本能中的原始冲动,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比如抗战时期高涨的民族激情和爱国热情,是面对共同敌人被激发起的群居性动物认同感归属感排外性的本能,亿万年进化里刻在DNA里的领地意识和面对恐惧的应激反应,爆发出了和平时代难以想象的力量。

    特殊时期带有正义性质的显性困难和稳定时期具有内耗性质的隐性困难。比如抗战时期学者们面对的是战争的威胁、生活的动荡、科研条件的艰苦等物质现实层面的困难,这些困难会筛掉那些将科研作为手段谋取其它利益之人,留下真正钻研学问的纯粹之人,而这些人对真理的追求、对救亡图存的信念和在纯粹钻研时获得的满足能战胜物质上的匮乏。而如今稳定的时期,学者们面对的是学阀派系、行政事务等非学术性任务、非升即走等各类外部考评机制,还有要对抗各种诱惑等等带来的精神层面上的困难,这些困难会让一些真正想要钻研的人望而却步、被劣币驱逐或看清真相后无奈放弃,而留下了一些善于驾驭规则达成自己目的之人,坚持留下来想要做研究之人要么常年坐冷板凳,要么在与制度抗衡中消耗太多精力,很难成为大师。

    在动荡时期依靠的是人,需要的是打破、创新、革命;稳定时期依靠的是制度,需要的是规范、维持和稳定

    西南联大的奇迹是由一个特殊时期,一群特殊的人共同铸造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处于当下的我们,剧中那个时代的情怀、精神会感染我们, 成为我们内心的力量。但我们也不得不认清,这个时代和当年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奇迹原本就是小概率事件,现在更是难上加难的奢望。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运行法则和规则,无论是选择遵循还是挑战,走主流的道路还是选择少有人走的路,都要放弃幻想,认清现实,接受代价。

     短评

    西南联大的历史,可说是中国学人“抗战”史的缩影。旧中国之学者精英,在艰难险阻中,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出镜的联大校友都是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说到兴起时,仍激动不已,可见对当年岁月记忆之深,对一生影响之大。

    7分钟前
    • 書衣偵探華斯比
    • 力荐

    这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却用钢铁一般的意志,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12分钟前
    • 终有剑心在
    • 力荐

    承包全年淚點……

    13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力荐

    已哭瞎。作品一般,真正的伟大是生活本身

    17分钟前
    • Orchid
    • 力荐

    我虽依然可以自诩为知识分子,可我这一辈人,已经没有了赤诚之心。

    19分钟前
    • Row Kingto
    • 力荐

    4.5;前三集看得心潮澎湃回肠荡气,当值五星。群星闪耀,大师云集,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荣光年代,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从三校合并渊源始,及至抗战白日化,最终返平津,穿插西南联大师生的诸多出镜回忆或文字记录,调用多方影像,资料较详实,配乐动人,但囿于篇幅有限,某些名字的未提殊为遗憾。下午读到巫宁坤文革时收到沈从文的勉励信,在本片中他忆起老师的精神感召,唱起《松花江上》,真是令人泪目,与闻一多遇害前问及窗前竹子、金岳霖重写《论道》、穆旦诗风的转变,都让人无限怀缅昔日文人的铮铮风骨。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时代剧变,风急雨骤;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西南联大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表征着一个民族在面临存亡绝续临界点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28分钟前
    • Seagull
    • 力荐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

    30分钟前
    • 荆棘
    • 力荐

    中国群星闪耀时,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32分钟前
    • 黛玉倒拔垂杨柳
    • 推荐

    1948年冬的南京机场,胡适面对三架从北平飞回来却空空如也的飞机时,嚎啕大哭。

    35分钟前
    • 九個9
    • 力荐

    牛,太牛了!此等学者,死去不需一秒钟,再生产一位,却要几十年!!泪目……

    39分钟前
    • 力荐

    第三集黄舒骏《未央歌》!!!《未央歌》影视化会不会是有生之年?!

    43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45分钟前
    • aaron
    • 力荐

    终于理解晓松说的名校,国之重器的意思了。也明白他为啥对找工作之类的问题那么生气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国内最聪明的人,最顶级的学者,教着,保护着这个民族的未来,看着那些九十多岁一百岁的国宝们,真的是,热泪盈眶……人终其一生,如果能如此,才不算白活一场吧?……

    49分钟前
    • fish
    • 力荐

    看完了以后,我想看书,我想学习,我想不负此生

    53分钟前
    • KINGKO
    • 推荐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真正的乱世佳人。

    54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推荐

    第一集,以蒋梦麟《西潮》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第二集,以《吴宓日记》始,以闻一多《也许》终;第三集,以沈从文《边城》始,以鹿桥《未央歌》终;第四集,以金岳霖《论道》始,以穆旦《森林之魅》终;第五集,以冯至《昆明往事》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西南联大师生的文字与这段历史融合在了一起。第三集,当《未央歌》的开头在纪录片中被朗诵出来时,当黄舒骏的歌被当做背景,而影像中闪现的是一位位联大的学生时。联大精神,永远未央。

    56分钟前
    • 凝湮
    • 力荐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如今之所闻失望透顶的讯息,叹息一声

    57分钟前
    • 拓扑
    • 力荐

    “办大学就是要民主,自由”。我在想,促成西南联大的因素里,除了优秀的教师之外,是否也有政府的未干预(无暇顾及)。很难想象有这么多影像资料,而且清晰度很高

    58分钟前
    • Cynosure
    • 推荐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热泪盈眶,唏嘘不已。风骨不再,斯文难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西南联大,不能忘记。

    60分钟前
    • 阿春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