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爱情片 真心半解

    真心半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爱情片美国2020

    主演:莉娅·刘易斯,丹尼尔·迪默,艾丽克西斯·勒梅尔,沃尔夫冈·诺沃格拉茨,邹兆龙,贝琦·安·贝克,恩里克·穆西安诺,麦金太尔·狄克逊,凯瑟琳·科廷,亚历克·廷彻,邦妮·弗兰纳里,泰勒·克罗泽,斯潘塞·沃瓦克,帕特里克·约翰逊,加比·萨默斯,亚历山卓·巴格特,马克·德巴格,乔纳·福尔肯 

    导演:伍思薇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夹缝中活着,小春

    • 更新HD

      弗兰克和洛拉

    • 正片

      春光乍泄

    • HD中字

      单身汉1999

    • HD国语

      明月祭君心电影版

    • HD中字

      死在西部的一百万种方式

    • HD人工中字

      梦境

     剧照

    真心半解 剧照 NO.1真心半解 剧照 NO.2真心半解 剧照 NO.3真心半解 剧照 NO.4真心半解 剧照 NO.5真心半解 剧照 NO.6真心半解 剧照 NO.16真心半解 剧照 NO.17真心半解 剧照 NO.18真心半解 剧照 NO.19真心半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个性体贴的运动健将保罗爱上了学校校花,但他实在不善言辞,于是决定僱用内向的高材生艾莉帮他展开追求,毫不相干的两人也因此成为朋友。然而,艾莉发现自己竟然也对校花产生好感,她和保罗的友谊因此变得複杂。本片为编剧兼导演伍思薇的最新力作。

     长篇影评

     1 ) 成为你自己

    不是每个爱情故事都很浪漫,爱,不是找寻你完美的另一半,而是去尝试、达成和失败。

    #

    艾莉感觉到自己像是一个外来人。作为小镇上的少数族裔和异教徒,她有着博士学位的父亲不会说英语,只能靠学习电视里播放的电影来练习;她相貌平平,可以轻易藏匿在人海中;成绩优异,又不免成功落入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在学校的时候,她花一半的时间去躲避霸凌和种族歧视,花另一半的时间给同学们代写论文赚些外快。

    人生原本就将这样平淡无奇的继续下去,心中的梦想和希冀都压抑在小镇暗淡的天空之下——直到一个男孩向她求助,希望她能帮他向校花写信。谁料写着写着,这个Straight-A girl, 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straight。


    #

    温情

    一个内敛的书呆子,通过代写论文赚钱;一个傻乎乎的橄榄球替补边锋,笔法拙劣,甚至需要别人代写情书,本没有机会成为朋友的两个人,因为一个女孩而有了交集——保罗需要有人来帮助他给心上人写情书,而艾莉需要那50美元的酬劳来交电费。

    温情,是电影的主题。它没有直率的铺陈太多恶意,连本该保守的小镇世界也即狭隘又广阔,足以让一个直率的橄榄球替补边锋与没有出柜的女同性恋打成一片。

    大概是全世界的青春剧都太爱把笔墨加在爱情上,好像青春只有躁动的荷尔蒙和搏动的脉搏,我们才如此喜爱这部剧——“不是每个爱情故事都很浪漫,爱,不是找寻你完美的另一半,而是去尝试、达成和失败。”

    保罗和艾莉之间,该如何形容他们?不搭调,不协调,或者怪异?一个家里经营香肠店的男孩和沉迷书籍的女孩。但是,他们之间友情却如此真实而质朴,以至于比电影的浪漫情节更引人注目。

    正如我们经常疑惑为什么会爱上毫不相似的他人,也会选择与我们差异极大的朋友。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喜欢相同的唱片、电影,小说,对某件事情患有同感,或许是当艾莉的钢琴被弄坏时保罗递给她的吉他,并对她说:“唱你的歌。”当艾莉认为追火车很愚蠢时,保罗仍然追逐,追逐那辆他赶不上的列车;如同Aster终于发现自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如同艾莉为保罗的美食梦想而写信,勇敢的站出挑战Aster的婚约。三个人彼此成就,迈出人生的一小步。

    一切略显突兀之处在青春的背景下都可以得到完美的解释。友谊,尤其是青春期的友谊,热烈、神秘而不自知。不自知其难得,不自知其中缠绕的羁绊远甚于一切外在的表征因素:种族、性别或性取向。


    #

    "The good thing about being different is that no one expects you to be like them."

    成为你自己

    只要看过几部美式青春片,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和传统的美国青春电影很不一样。没有那么多的校园舞会,狂欢派对,保罗和艾莉的碰面也是在教堂进行,甚至美式电影里根深蒂固的金字塔歧视链的踪影也难寻见。Squahamish,寥寥几笔勾画出一个比《伯德小姐》里的萨克拉门托还要保守而封闭的地方。

    “It's just another place where the adults don't need to tell their children to not expect too much from life — they already know.”

    Inkoo Kang在Hollywood Reporter上这么写道:这是成年人无需告诉孩子不要对生活抱有太大期望的一个地方——他们已经知道了。

    每个人似乎都处于困境和挣扎之中。为了奖学金,即使老师有心帮助,艾莉仍因为有太多顾忌而无法离开小镇去更大的世界上学,只能看着自己的梦想如玻璃罩下逐渐缺氧的蜡烛,一点点熄灭。在不断地相处中,艾莉逐渐意识到她的与众不同,甚至她的格格不入,或许都是一种祝福。

    “我从未想过融入集体的苦恼,与众不同的好处就是没人指望你和他们一样。”

    正如Aster勉强接受那条她不愿意戴上的围巾一样,她承受着在这样的一个小镇里做一个漂亮女孩的苦恼——合群。被迫接受肤浅但能给家庭带来利益的男朋友,刻薄又毫无志向的朋友,严厉的宗教父亲的管教,接受自己被框定好的一生。被家庭传统限制的保罗只好让想开一家自己的香肠店的梦想的搁浅。

    人人的孤独、烦恼、痛苦都如此琐碎,没有朋友反目,痛失亲人的剧烈,甚至不值一提。如同被困在一个铁笼子里,偶尔被落日余晖照耀,但终知光明之不可留。在看的过程中给人一种缓慢的,磨人的揪心感,好像发了一场剧烈的高烧,只能躺在床上一点一点的养好

    多年来,我们习惯了看灰姑娘的情节。变换造型后的容光焕发就能使得平静如死水般的生活有所改变,交了popular的男朋友后摇身一变从校园中的书呆子变成风云人物。那太简单,太容易,太不真实,又被我们深深渴望着。毕竟生活已如此苦涩,何必要在电影中饱尝失意?

    如果你在这部电影中期待同样的情节,那恐怕会大失所望,现实总在身侧有意无意的嘲笑我们的肤浅幻想。不管是艾莉,保罗还是Aster,虽然都勇敢的迈出了一步,但好像也不是能让我们得偿所愿的蜕变。

    也许,最大胆的一笔还等待着他们画出。


    #

    我们为什么如此爱看青春电影?或许是因为不管是多么反叛的怪小孩们,都渴望在一部能反映他们现实烦恼的电影中找寻慰藉。

    少见的亚裔LGBT题材,少见的不那么欧美脸的亚裔面孔,我更喜欢这部剧原本的名字—the half of it,真心半解。刚在Netflix上看完全片,心想,Netflix在拍青春剧上的发挥时好时坏,但这部电影足以称得上胜利。

    自《Love,Simon》在票房上的大获成功后,青春电影也越来越敢尝试不同的LGBT题材。然而青春电影这么多年来,不断试图创新,多元,开放,翻来覆去,试图维护自己日益萎缩的市场份额,但也不是每一部都称为佳作,毕竟题材总是大同小异,种族牌也越来越难打。而伍导做的,是在一份本可以落入俗套的剧本中拍出新意。

    整部电影拍的很克制。导演似乎有意用大量心理描写、在2020年仍然写信沟通的设定,火车和自行车的穿插将本就黏稠的氛围拉得更慢,尽量避免了幼稚的闹剧和生硬的狗血情节。取而代之的是浪漫而又柏拉图的气息,巧妙地传达着青春期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突然发现自己对同性有着若有若无的情愫以及应对突如其来的友情。

    来自Leah的ins

    导演把大部分的笔墨都留给了三角关系上,三位演员的表现也为整部电影组成了完美的三重奏,尤其是Lewis。Leah Lewis在六个月大时从上海被一对佛罗里达夫妇带回奥兰多,她房地产经纪人的父母后来从同一家孤儿院收养了她的妹妹Lydia。从小热爱表演的她拒绝将自己的角色仅仅演绎为一个符合刻板印象的书呆子,她温柔又坚定,演奏自己的旋律,透过她内敛的性格和沙哑的嗓音,可以感受到隐藏的力量,最终鼓舞她投向心仪的大学。

    同样新颖的是导演在LGBT题材的框架下为我们展示了友谊的另一种可能,LGBT角色也不再仅限于传统高中剧中女主角身边的gay蜜或充当喜剧元素,就我而言,片中对爱情情节的刻画都没有艾莉和保罗之间的友情那么引人入胜或真诚。或许,LGBT电影未来的发展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但《The Half Of It》迈出的这勇敢的一步一定有其意义。

    公众号:边缘库珀

     2 ) 来自一个肤浅姬佬的观后感

    首先,伍思薇是上帝给亚裔姬佬的恩赐!!!

    单电影来说四星+我最爱的青春姬佬题材+亚裔+伍思薇=满分五星!!!

    这其实是一部我等了好久的电影,从去年宣布开机开始follow了演员间的互动,读了剧本,然后是一步步宣发最后看着它上线,真的超激动超期待的。

    进入以下内容前

    小学生稀烂文笔警告⚠️情绪激动语无伦次警告⚠️

    姬佬与直男的友谊

    因为读过剧本,也知道这是一部伍导拍来纪念自己与一位直男友谊的电影,所以在看之前我对于男女主之间的人物关系已经相当清楚了(尤其剧本里其实结尾是有位乘客说:“哎呀那是你男朋友吗真sweet ”Ellie回答说:“不他是我的朋友”),有些人可能会纠结他们俩之间是暧昧还是友谊,实际上除了中后期paul有一些单方面的举动,电影主要描写的还是他们之间很可爱很珍贵的友谊。

    实际上我对伍思薇的这个尝试感到相当惊喜和支持,太多太多青春电影都把重心放在男女情爱上,而绝大部分lgbt电影更是难逃“自我认同”这个主题,可是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现实中爱的方式和形式绝不止一种,可爱有趣的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需要建立在恋爱关系的基础上,那太狭隘了。友情和亲情其实是更多青少年生活的写照(至少本母胎solo是这样的.....说多了都是泪),看多了情爱纠葛为重心的电影难免心累(这部也有但不是中心哒),来一部蠢萌可爱的友谊也相当有趣。

    校花与书呆的姬情~

    不得不说伍思薇真的太懂了太会了,本来就看过剧本知道两个人独处的场景实际上不过几幕就没有抱太大期待结果看下来真的就还是甜甜甜甜甜

    前期虽然没有太多独处场景但是写信发简讯在墙上轮流画画实在是太浪漫太戳我了,真的这和谈恋爱有什么区别吗?!!!而且说实话看之前一直很担心ellie的感情线也会捉摸不定弄得三个人之间箭头乱糟糟,结果幸好ellie的感情指向从头到尾都很明确,所以不多的独处里对Aster的好感也表现的相当明显和可爱;后期就更不用说了我觉得她们俩独处时的空气中都充满了粉红泡泡hhh

    结局我觉得和booksmart相当类似:Diana留给Amy电话号码约定gap year里去找她;Ellie勇敢地拥吻Aster(剧本里写Aster回吻了)并约定几年后再见。可能在有些人眼里不确定关系就是开放式结局吧?但是在本肤浅姬佬眼里这就是大写加粗的HE啊!!!!

    BOLD

    说实话这部电影最戳我的那条线是Aster和Ellie关于画作中“Bold”的讨论,因为真的太浪漫了

    Aster一开始是一个放弃了Bold寻求安稳的状态,她有一个有钱有势能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利益的男友、一个安心嫁人在小镇安稳生活的未来,她不知道这种安全的感觉是否就是爱情,自己是否应该就此嫁给特里格,她向上帝祈求一个提示,就在这时那封信出现在了她的储物柜。(好命中注定好浪漫)

    然后她们开始像接龙一样谈论着彼此在艺术创作上的观点,Aster说她放弃作画是因为辛辛苦苦画好一幅画以后不敢大胆地再添一笔,于是Ellie就给了她一个坐标和一面能够任画五笔的墙(真的好浪漫,涂鸦对话是本片最戳我的一幕)

    Aster说她觉得和Paul在一起时很有安全感(就和特里格一样),而Paul写的话(也就是Ellie)让她感到不安。我想这或许是因为Ellie的话触动了她的内心,撼动了她那看似注定的安稳的未来,向她不断地暗示着另一种可能:Be bold , go after what you really want.

    最后真正给了Aster勇气让她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追求艺术的,还是Ellie的那句“爱是甘愿毁掉自己的好画只求换得拥有伟大作品的机会。这真是你能画出的最大胆的一笔吗?”(救命我真的没了)

    而最后的最后Ellie也Bold了一把推倒自行车冲过去吻了自己心爱的女孩

    到这里我就直说了,如此深度契合如此心有灵犀如此soulmate的一对怎么可能不是双箭头不是真的啦(哼哼哼不接受反驳)

    一些有趣的小细节

    1.

    “如果我知道爱是什么,我会引用自己的话。”

    对应

    “Love is messy and horrible and selfish...and bold.” --ellie chu

    2.

    “古希腊人认为人类曾经有四条胳膊、四条腿、两张脸”

    对应

    漂在温泉时的Ellie和Aster和她们的倒影,看起来就像有两张脸,正好呼应了电影开头的寓言,她们渴望着灵魂的另一半,找到了对方,于是成为了“完整的人”。(出处:@十月 )(其实还有一个点就是这个时候Aster穿着从Ellie身上扒下来的秋衣hhh)

    3.很姬的小动作(cr: twi@lordevilles )

    4.“妈妈”是陈冲

    5.Aster的偷瞄

    6.出现了三次的《长日将尽》(这俩果然soulmate)

    相关阅读

    1.导演小记 director’s note

    微博上有一位博主翻译了这篇,想读的可以点右边的链接🔗去看看👉 @Fructose97 的微博: #The Half of It# 导演小... weibo.cn

    2.删减片段的剧本(演员说有拍但被剪掉了)

    这段讲的是Aster的一段忏悔(Ellie就在隔壁听着)我觉得可以读一读 翻译的话还是前面那个博主做了可以点右边的链接去看看👉 @Fructose97 的微博: #The Half of It# ◆剧本... weibo.cn

    3.两个主演的采访总结(出处:@Fructose97 的微博: #The Half of It# / #... weibo.cn )注意⚠️拿下面的图二发需要原博主@Fructose97的授权

    所以Paul真的当了回出气筒😂

    个人感悟

    爱是什么?

    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大到我根本不认为自己能找到任何词汇来精确描述,但我认为伍导的这部电影为这个话题提供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一个很有趣和能引起我个人共鸣的思路。

    这部电影我最最印象深刻的台词其实是“这真是你能画出的最大胆的一笔吗?”当Ellie向着Aster投出这句话时,我的心也被击中了。此时此刻的我,正好处在一个在脱节了两年后努力逐渐恢复正常生活走上正轨的磨合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脆弱一点点、不安一点点,每向前踏出一步都要犹豫好久。我希望,在我下一次踌躇不前的时刻,我的心里也能有个Ellie认真地发问:“Is this really the boldest stroke you can make?”

    结语

    其实有趣的地方还有很多:开头的小动画 印象很深的在我莫名感动的浑身鸡皮疙瘩时一句“你不是说死吧?” 亚裔遭受歧视的问题,对于文学艺术的讨论(拓展了我的书单和影单)Ellie的养乐多 爸爸很不错的电影品味 毛毛虫🐛的emoji 哦对了还有那句特别真实的“stay away from liberal arts”😂

    电影里喜欢的句子有好多好多,想找个时间好好的翻翻剧本摘抄摘抄句子(剧本百度云链接://pan.baidu.com/s/1u43Tl-U5-qjgulIe31X-9w 提取码:0d16 永久有效)

    虽然Not every love story is a romance 但本肤浅姬佬还是要说太浪漫了太浪漫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没了

    图源:微博@-chhaya-
    图源:微博@-chhaya-
    图源:微博@-chhaya-
    图源:微博@-chhaya-
    图源:微博@-chhaya-

     3 ) 我们都曾是笨拙的爱人

    我们都曾是笨拙的爱人,情窦初开时,那永远汗津津的手心儿,语无伦次局促不安的模样,恨不能以死相许的爱情--是啊,那个年纪,除了正在蓬勃的生命,有什么可以献给最爱的人呢?没有名没有钱,只有一颗一心一意对你好可以为你去死的心。还有,这笨拙还在于,这时的人们,眼里只有一个爱人,其它的一切都可以牺牲。

    大学时有个女孩儿,美丽,大方,乖巧,许多男生都喜欢她,社团一起聚餐吃饭时,她总是宇宙的焦点--尽管她自己可能浑然不觉,一群男生,很自然的争先恐后为她倒可乐,给她夹菜,和她交谈讲笑话,坐在旁边的女孩儿,和男生们一起,笑着闹着,喝了许多酒,醉醺醺的离开了。有男生对我说,女孩儿喝醉了真失态。许多年后我们又一次一起吃饭,她告诉我,那天我很难过,所以喝了很多酒。虽然谁也没做错什么,但我也觉得愧疚。如今想起,这就是青春期笨拙的爱,纯真,热烈,但也会伤人很深。那时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不知道人生的路程还有多少的风景和暗礁,更不明白爱情不是只有奋不顾身的一种。

    Alice Wu这部《half of it》就是部这样的电影,非常奇特的三角恋爱,发生在情窦初开的高中。取材上很讨巧的包含了同性恋,少数族裔等多种政治正确因素,但我相信导演并非刻意为之,她之前的电影《saving face》(面子)也是一个同性题材的,而且最终主角出柜在一起了。这部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她们之间的感情也许只是青少年模糊的无明确指向的感情,她们二人的压抑各有所本,前者是亚裔单亲家庭的自卑,后者是严格的宗教家庭清教徒式的压抑,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无论同性异性之爱都没有体验过,所以才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为青春的心事被人理解而感动哭泣。也许那并不是爱。

    在对于这种青春期爱情的表现上和《蓝色大门》异曲同工,这部把桂纶镁由一个西门町女生推成明星的《蓝色大门》非常经典之处在于它表现青春男女的烦恼如此细腻深入。这时候女生的烦恼是我不知道我会不会爱男生,而男生的小秘密仅仅是“我尿尿是开叉的”。

    据说人临终的几秒钟,一生的欢欣愉悦会在眼前一一闪回,这样看来,死并不痛苦,起码最后几秒钟是快乐的。无论电影还是文学,能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欢欣就是成功的作品。青春片如果拍得好会非常成功(例如《那些年我们爱过的女孩儿》)因为它能给人一种临终体验。

    我看了导演手记,她说她出柜后第一次心碎不是因为一个女孩儿而是因为一个直男。这个直男是她的好友(蓝颜知己),她帮男孩追女孩儿,追到了但最后还是分手了,男孩说,你知道的,她是拉拉,你不要误会,女孩儿说:我知道,说实在的,我不介意你们睡觉,但我介意你们的亲密关系。爱情是自私的,充满嫉妒的,哪怕是对另一半的好友。

    在此基础上,Alice wu构思了这个剧本。

    通过《Lady bird》知道了沙加缅度 (Sacramento),通过《hafl of it》知道 Squahamish 这两个加州的小城,风景挺不像美国的。电影里非常好玩的一个细节是Paul的妈妈看到孩子搜索: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同志,以为孩子是Gay,在教堂里他忽然站起来说了一段话,他妈妈误以为他是Gay,拥抱他说,孩子,就算你是Gay妈妈仍然爱你。他说,我不是。妈妈说,哦!谢天谢地。然后他说,我觉得我们家的腊肠配方要改改,他妈妈大怒:不能改,那是你姥姥留下来的,老祖宗的配方坚决不能改!然后就开始揍他。这段儿笑死了。

    演员演的都挺好的,只是看着演Ellie爸爸的演员非常面熟,居然是《九品芝麻官》里的常威邹兆龙,他在这里文质彬彬。

     4 ) "I'll see you in a couple of years."

    这篇影评给我podcast第七集的嘉宾二毛和二光,还有A。

    上次看完一部片子暴哭,是在纽约Lincoln Center看《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的时候。《四季》音落,全场起立鼓掌,席导和女主走向舞台的时候,我蜷缩在座位里泣不成声。

    再上一次是看《Love Simon》,似乎是在他还没登上摩天轮的时候我就开始哭。影院里结伴来看的美国中学生纷纷发出awwwww的声音的时候,我早就泪眼模糊。

    这一次,看到Ellie冲过去捧起Aster的脸亲,然后带着狠劲说 "I'll see you in a couple of years." 我瞬间泪崩。看到最后Paul跟着火车跑,依旧带着他扑闪的puppy-like eyes和天真的big smiles,再次决堤。

    这部片子没有太多故作玄虚的drama,虽然对中国人还是有脸谱化的表达,也少了一些buildup,但干脆利落的定机位,恰当干净的运镜和剪辑点,以及克制的爱情故事本身,都会让人想到《Call me by your name》的中文译名——夏日终曲。

    PB说,这部电影真的好适合开始有点热的夏天穿着短袖、窝在清凉的地方看。

    是啊,夏天总让人想起年轻的爱情。


    昨天去采访一对lesbian couple,几个月前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在咖啡店,就聊了一下午。她们在一起那种互相摸脸和十指相扣的小互动,让我内心一直在awww。她们通过一个TTL的QQ群认识,认识7天就搬到一起住,现在在一起6年了。昨天去她们家做采访,聊了快三个小时,整个聊天带给我太充沛的情绪,导致昨天睡下去之后,似乎一直在脑海里过素材,好像在时间轴上播放她们说的话,做着剪辑,直到天亮。

    她们是三观很正、长得很可爱的两个短发女生,虽然说自己是T,但是对“T”标签化的问题有很到位的反思。二毛从中学就开始谈恋爱,每个女朋友都可以谈五六年,曾经因为一个铁T前任也勉强自己去留长发,但后来发现实在受不了,而对方也接受不了TTL,所以分手。

    二光没有早恋过,后来谈了一些短短的恋情,也是因为前任来到上海。她和二毛的第一次聊天就聊了通宵,然后见面一周就确定了关系,现在觉得六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想继续和她们家一只名叫瓜子的暴脾气猫,三个人一起好好生活。

    二毛是和初恋女友在家里啪的时候,差点被妈妈撞见,被出柜,但快20年也没有成功。她有一个形婚对象,虽然父母都心知肚明。她妈妈会说,楼下小卖部的阿姨问我,你女儿有没有结婚啊,我都无法回答。二毛会生气:你为什么会在意这个无关紧要的人,而不在意女儿的幸福呢?

    但她也知道:她是一个很好的妈妈,我也是一个还不错的女儿,这一切,只能说是时代的不幸。她之所以不理解我们,是因为彼此30年的时代差距,让她很难去理解同性恋这件事,而妈妈的生活圈子,也是一个很狭隘闭塞的环境。

    二光也是很早就出柜,但前年才终于得到爸爸的一句,你去好好过自己的生活,爸爸不会拖你后腿的。

    听完她们的故事,一方面真的很喜欢她们的性格,有体谅有温柔有耐心,但也有自己内心清晰的认知和力量。另一方面,我看着她们两个,就真的能够感觉到「爱」的在场。它发生在一个人烧饭时另外一个人从背后的拥抱,在两个人说着说着手指就交缠在一起的绕动,在二毛对二光有意无意的撒娇,在二光宠溺地捏二毛脸的时刻。

    二毛说,她们刚在一起的时候,有时候听一些歌就会突然流眼泪,然后去抱住二光,因为她觉得,自己怎么可以那么幸运。就像《花都开好了》的歌词——

    如果没遇上/那么多转弯/怎能来到你身旁 现在往回看/每一步混乱/原来都暗藏方向

    实在是很感恩自己能做一个storyteller,亲眼见证这样可爱温暖的lesbian love


    二毛和二光说,她们通宵聊天的晚上,是6年前的八月。我问几号,居然,真的是我生日。那天是我和初恋女友复合后过的第一个生日(不过最终还是分手了 if you're wondering)

    我总觉得自己的人生18岁才开始,在一尘不变的学霸生活后,第一次明白什么是热烈的爱,什么是低到尘埃甚至忘记自己的喜欢,这样好像才活过来了。整个城市都充满了我们的回忆,中间分开的几年依然睹物思人依然triggering,而复合又分手后再搬回上海,一切,都稀释成了纯粹的遗忘。

    曾经放学路上买1块钱鲜肉月饼的店,被iapm给替代了。曾经去的文具店,找不到五颜六色的包书纸,还有5角钱一包的粘纸。便利店里有新推出的好吃的大白兔奶糖雪糕,但味道似乎都不如小时候一块钱一根的小布丁。手上拿着iphone,但十几年前最想要的,是一部诺基亚5300手机。

    和二毛一样,我们都有过为了喜欢的人想要更加女性化的尝试,但真的是走过了很多弯路,才知道自己是谁,究竟喜欢什么。我再也不会穿裙子,也不会故意去模仿甜美的女声,我会喜欢舒服帅气的衣服,喜欢拥有雌雄同体气质的人。虽然我没办法像二毛一样,可以准确说出“我要找80后东北T做对象”的需求,但当爱情和心动发生的时候,我还是可以清楚意识到它的到来。

    前几天在路上偶遇二毛和二光,二光陪二毛去公司打卡,走着走着自然而然牵起二光的手,两人依偎着,而我身边是很久没见面的A。

    我冬天刚认识她的时候,翻看她以前的朋友圈就在想,夏天的她应该很可爱。她就是个很夏天的人,像是便利店门外会遇见的心动女生。和她一起在沿街座位吃着avocado toast聊天的感觉,就好像初夏凉爽的风,香樟树下的光斑树影,日落时分房间里即将被收走的光芒,还有好吃意面之后的花香moscato。

    而在朋友家,看着A腼腆的笑,露出可爱的虎牙和sharp jawline,想转头看她又不想多看的时刻,会想到Ellie迎上Aster的目光,想到蓝头发的Emma和Adele在路上擦肩而过的那一瞥,想到Marianne看站在篝火背后的Heloise,也想到Elio坐在旁边看Oliver和女生贴身跳舞时候不停的抽烟,以及,那次A在咖啡店里欲言又止的表情,和每次和她离开告别时,想拥抱又收回了的双手。

    We had to get lost to be found.

    So maybe, I'll see you again.

     5 )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真心半解》

    爱混乱又复杂,可怕又自私,还要足够大胆

    春天的放牛班观第52期周限定《真心半解》

    先让我们回到16年前,寻找多伦多电影节的某一块银幕。银幕中的女儿和陈冲饰演的母亲奉献了一场经典对话:

    女儿:妈,我爱你,我也是,Gay。
    母亲:怎么可以一口气说着两件事,一面说你爱我,一面这么伤我的心?

    这部电影是伍思薇的处女作——《面子》。这是全片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女儿面对恐同的母亲,勇敢道出自己同志身份,中国式的面子瞬间被击碎。

    2020年,导演伍思薇带着她的第二部电影《真心半解》回归,和《面子》主人公一样,《真心半解》的主角艾莉也是一位女同性恋美籍华人,只不过她的身份变成了一个内向谦卑的高中生。

    而她也不用忙着向母亲出柜,因为母亲早已去世,她面临的不是家庭文化羁绊,而是同性情愫的困惑和挣扎。

    小彩蛋:陈冲饰演女主去世的母亲

    电影故事听起来有点俗套狗血:华裔少女艾莉帮橄榄球少年保罗追求校花爱斯特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爱斯特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愫,而保罗在和艾莉的相处中,慢慢对艾莉也发生了好感。

    其实在我看来,《真心半解》是一个女孩在异域寻找自我认同的故事。

    《面子》中的女儿是因为面子隐藏自己的女同身份,这里面是有着文化阶级的影响;而《真心半解》的艾莉是因为自身的软弱和意志方面的不坚定而一步步错过自己的心仪对象。它其实更关乎内心,更私人化。尽管它也牵扯到种族,阶层环境,宗教等等一系列政治文化因素,但这些都是电影的一个背景,而不是主体。

    它探讨的其实就是:爱是什么。

    所以《真心半解》的呈现方式更为轻松,浪漫,灵巧和悠然。它聚焦的是人物的情绪流动,不稳定,不确定,甚至混乱,没有明显的界限。它是更形而上的。艾莉和保罗一开始是纯洁的男女友谊,但随后保罗的移情使得这份友谊变得不纯粹了。

    那么某种程度上讲,他辜负了一开始就喜欢的爱斯特,况且他们还接了吻。三人之间的情感就像三条河流,交织,流动,但不知道要去向何方。

    高中生的心思带着一丝幼稚和可爱,他们的情感冲动,易变,很容易被他人左右,也极易迷失自我。

    保罗一开始请求艾莉帮忙追求爱斯特,这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而这份对爱斯特的爱也是极为莽撞的,他代表了那个年龄段的大男孩:口口声声说爱对方,也许他们根本不知道爱是什么和如何去爱。

    那么爱到底是什么?

    艾莉要去上大学,父亲默默的给她包一大堆饺子,这是爱;

    保罗的妈妈误以为儿子是同志,她在教堂安慰儿子:你就算是同志,我也一样爱你。这是爱;

    艾莉坐上去往大学的火车,保罗大笑着奔跑送别,这是爱;

    或者,让我们再想想:影片一开始,爱斯特在唱诗班款款唱起那首经典情歌——《安妮的歌》,莉莉看向她的眼神完全就不一样了。

    嗯。

    那个瞬间就是爱。

    约翰·丹佛《安妮的歌》(这首情歌是我的经典乡村民谣NO.1,超级超超级好听!)

    爱无处不在。寻找爱的过程就是找寻自我的过程。道理谁都懂,但很多人就是不想懂。所以为什么有那么的遗憾和过错。

    最后艾莉在教堂那场爱之自白以及对爱斯特的吻别,意味着她已经在这份错乱的情感关系走了出来,她成长了,她已经不再是那个懦弱,羞于表达爱的少女了。

    电影的结局是未知的,就像里面的爱情一样。

    但正因为未知,才值得去追寻,值得去爱。


    牛班观影团分数

    本期共20位团员参与,平均分为5.4(话说,宝宝们,有点低啊~)

    我打出的分数是:8.0/10

    让我们看看观影团其他人的评价吧:

    @野凡:8/10

    感情的线索从石黑一雄到维姆·文德斯。为了你从不知道到努力学习着知道。直到后来才发现陪伴更大于憧憬。心疼保罗,真是一个好男孩。

    @空曲成歌:7/10

    真的不喜欢这种三个人之间的爱情!两位女主之间没有火花 更多的感受到的是知己是友情 看到最后甚至觉得保罗和爱丽更配一些……片中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关于爱的句子

    @顗礼:6.5/10

    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在于对爱情状态有趣的描写,将一种由内部向外部延伸的逆反藏在这个传统的剧作模式之中,前文中的掉书袋和立flag都从教堂告白戏开始被打破,三人组在探究爱情的过程中逐渐抛下了理智与原则而去选择面对自己的内心;缺点在于伍思薇单纯的把描写重点放在了构建角色魅力之上却忽略了人物与文本的交互,直接导致部分情节逻辑链的严重缺乏与节奏层面的失衡,略可惜。

    @鹳鸟踟蹰:6/10

    总透着一股清高,如电影里自言:每个人都与众不同,这与众不同中却又异曲同工。当人物没有气息时,再多的元素也是徒劳。《蓝色大门》的高明和灵动是如此难得啊~

    @亲切的昊子:7/10

    有那种「献给我们曾经困惑又混乱的青春」的意思,同时又阐明了如何爱,如何被爱,如何接受更广义的爱,是一部非常温馨的青春电影,有些段落非常诙谐幽默,估计谁看完都会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暖意吧。

    @Supremacyacron:6/10

    倒不算是那种套路式的小清新,对于情感问题的探讨和表达还是蛮有趣的,只不过到后期节奏有点尬,教堂那场戏似乎没什么来由就给安排上了,在这种尴尬的时候破局似乎时机不太成熟啊。

    @五岳散人:6/10

    比起纯粹的美式校园爱情电影,情感的表达更加东方、细腻。常威的普通话听的真舒服。

    @笑语在午夜场:2/10

    @wild life:4/10

    昨天看了十多分钟看不下去了,今天把它看了,感觉好没意思啊,还是那些都拍过了的东西,这要是提前几年出估计看着还挺有意思的,唯一优点是在墙上轮流画画那段,看着挺好玩的。

    @白开水:2/10

    这电影,不痛不痒的,跟追火车一样俗套,跟火车一样只有个框架,然后放了点草康,味同嚼蜡。

    @扶不起先生:8/10

    奇妙的它,让人感到温和舒适。文本固然矫情许多,但温度诚可触摸的到。三人细腻不失风趣的表演着,第一次毫无顾忌的抛开同性标签去看待爱情,这样的青春真的太可爱了。

    @鱼麦麦:6/10

    我永远喜欢亚洲青春片,喜欢青春里的含蓄、迷茫、遗憾、不知所措和那些未结情结,亚洲青春片里独有的特质很难和美国青春片融合起来,就是会觉得变了味,这部和《致所有我曾经爱过的男孩》本质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平庸。此外,这里面明显bg线好嗑太多吧…

    @董小红:7/10

    大鼻子情圣的故事根基放到现在肯定狗血,虽然时间背景不太清晰,但也算有效结合当下,排外的美国人,青少年同质化与孤独的情绪,对宗教的隐约怀疑等。最后主角地位提升和追火车等狗血段落还有点自嘲性,反而还给故事提升一个台阶。很可爱还与美国传统校园故事不太一样的青春故事,起码人物情绪足够复杂。

    @寂寞先生:7/10

    看多了美剧里高中大学的性解放、ABCDE互搞滥交,再看这个真觉得是清流。美如画的封闭山镇给这个纯情故事提供了可能性,爱是什么?爱是大胆,是自私利己,是不断尝试。

    @素素素素素丶:4/10

    @奔兔吉尔:5/10

    @Morning:4/10

    @HarperYug:6.5/10

    @莫莫:6/10


    最后,我想说的是:

    春宵苦短,少男少女抓紧恋爱吧!

    喜欢就转发, 收藏呦~让我们下一期不见不散~

     6 ) 伍思薇的爱情哲学:另一半到底是谁?

    //mp.weixin.qq.com/s/25SPiJxfOra3M-O5idLRag

    五一过后,温情喜剧《真心半解》在网飞悄然上线并迅速火爆网络,因其中文译名就产生了不小的风波。

    或许观众在最初看到《校园情圣》这一译法时,会自然地把它当作浪漫爱情喜剧,但它其实并不是一部讲述爱情的电影,甚至与大部分的LGBT题材影片相比,它都没那么“纯粹”。

    影片致敬的《大鼻子情圣》讲述的也是一个躲在他人影子之下,将爱慕付诸笔端的故事,这恐怕就是被译为《校园情圣》的原因。

    尽管《大鼻子情圣》似乎肯定了爱情的柏拉图形式,但值得玩味的一点是,女主对心上人始于颜值又陷于才华后,声称哪怕对方变得丑陋无比,她也仍然爱他,可在心上人死去之前,女主自始至终都对才华横溢却样貌奇怪的情书作者熟视无睹。

    那么,她究竟是先爱上了别人后才不计较其他缺点,还是不论对方是谁,只要能写出动人的情话,她都会义无反顾地爱上呢?

    显然,《大鼻子情圣》如同大部分的爱情类型片,只提供故事的答案,以一种固定的程式让观众看到爱情的标准。

    而实际上,这些爱情故事在落幕后的走向,是无法深究的,一如我们无法想象《泰坦尼克号》中的Jack和Rose如果得救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也难以定义《婚姻故事》中爱情的消失。

    让人欣喜的是,在这部半自传式的电影中,伍思薇并没有给她的故事一个明确的结局,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追求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追求什么?

    保罗为了追求女神阿斯特,请代写论文的艾丽楚代写情书,在书信的交流中,阿斯特逐渐对保罗产生了好感。当二人约会时,保罗为了维护“灵魂知己”的人设,伪装成网上虚构出来的自己——阿斯特喜欢的样子。

    这种对于喜欢的人的迎合,本质上是一个丧失自我的过程。但保罗和艾丽楚都未曾想到,使保罗由朋友升级到恋人的质变,恰恰是他冒失但勇敢的告白(也算是画作中勇敢的一笔),而不是如履薄冰地扮演成他人喜欢的样子。

    而影片中的人物也自此由柏拉图式的交融转向了对存在主义的探寻。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人与物不同,是先有人的存在,而后才有他被赋予的意义。他肯定了人的自身价值,并提出“他人即地狱”的说法。

    当保罗被问及喜欢阿斯特的理由时,他给出的答案是她漂亮、聪明、友善等这些被世俗接受的优点。

    而艾丽楚则认为,爱应该发生在与她目光交汇的时刻、她看书卷头发的样子、她无法自制的放声大笑,片刻间不再完美的时候、以及她思想里迸发出的五种以上的声音。

    前者只是因外界的判断方式而喜欢一个人,可当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爱的是他存在的本质

    导演在前面就用定格动画描绘了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对于另一半的定义,并以书信和网聊的形式放大了精神的存在价值:从未有过现实接触的二人在纯文字的交流中,欣赏与爱慕油然生长

    而世俗精神的最高形态便是爱情,这也恰恰是法国新浪潮的作者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人们追求爱情,其实是在追求精神的存在。

    所以,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对方的本质,并不是因为爱本身,而是我们看到了投射在对方身上的自己——被隐藏、压抑着的自己

    导演将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颠覆了柏拉图对“另一半”的定义

    而这也呼应了“真心半解”这一片名:我们既无法完整地认知他人,又不自觉地陷入他人的想象里。

    比如保罗为读不懂阿斯特喜欢的书感到苦恼,而阿斯特却因把约会搞成读书会而产生自我怀疑;比如艾丽楚为了父亲留在小镇,放弃去格林奈尔学院读书的机会,但父亲对小镇的坚守,不过是13岁的艾丽楚的安慰一笑,让他误以为艾丽楚在小镇过得很快乐。

    而阿斯特与艾丽楚的惺惺相惜,更像是一种镜像关系:她们在彼此身上发现了自己潜在的理想形象

    阿斯特扮成他人喜欢的样子,戴上与朋友一样的围巾,她和每个人都很像,最终成了“四不像”,所以,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很希冀艾丽楚那种孤独的自由。

    而来自亚裔移民家庭的艾丽楚清楚地知道,在那个小镇里,一切出格的行为都可能会招致嘲笑与排挤,所以她从未想过融入社会。但她选择的“封闭”又是另一种程度上对自我的逃离——阿斯特羡慕艾丽楚无需信仰上帝,而艾丽楚却因此倍感孤独。

    在阿斯特与艾丽楚四场重要的升温戏中,导演对于这种镜像的空间处理也尤为巧妙

    第一场是二人在走廊里捡书,阿斯特与艾丽楚第一次正面相对,此时二人各居画框两侧;第二场则是二人在卫生间外面,透过镜子互看对方;第三场是很多观众印象最深的地方,她们浮在水面上呈现出彼此的镜面倒影;而第四处便是影片的结尾,二人各自站在马路的两侧,中间间隔着分割式的双黄线,直到艾丽楚回过头亲吻阿斯特时,这种平衡才被打破。

    尽管有着镜像式的相吸,但由于他者的不可知,阿斯特并不了解在她眼中孤独又自由的艾丽楚,不过是艾丽楚刻意隐藏自我的假象。

    在艺术节上,艾丽楚背对着同学们弹钢琴,似乎这样就可以躲避他人的眼光,但在这种躲避下,她的自我也跟着躲藏起来了,直到保罗的一把吉他,才把她真实的自我召唤出来。

    当发现真实的自己赢得了掌声后,艾丽楚第一次在众人面前露出笑容。而当艾丽楚开始尝试参与热闹的同学聚会,恰恰预示着她打开了封闭已久的自我,这也与前半部分艾丽楚对于《无处可逃》理解形成互文:当地牢的大门打开后,艾丽楚选择走出来了。

    不论是阿斯特的“成为别人”,还是艾丽楚的“隐藏自己”,本质上都是活在他人的看法里。

    萨特对上帝的存在提出质疑,正如主角们对信条提出质疑。导演将主角的身份设置为高中生,恰恰成全了对存在主义思考的合理性。

    青少年时期是对自我认同与外界认知最迷茫的时候,而在成年人看来,思考存在主义就如同教会中的异教徒,是另类的。就像在阿斯特与艾丽楚互发短信的教堂里,背景声所宣传的那样:“我们信仰上帝,撒旦却播下了怀疑的种子,种子长出罪恶,但我们的小镇是幸福的,免了罪恶的侵入来摧毁上帝为我们准备的美满人生。”

    有意思的是,导演将这种主角们的质疑转化成对固有世界的冲突,而这一冲突建立在空间的对比上——家庭、学校、教堂、小镇等这些充满了信条与权威的封闭场所,禁锢了主角们的自我。

    而使他们找到存在价值的场所却是私人/开放式的空间:无人知晓的温泉、夜深人静的虚拟世界、永远在骑车或奔跑着的公路、具有出发意味的汽车里、火车旁、以及素未谋面的大学。

    不同于往常的青春片,《真心半解》的整体情绪内敛,唯一的宣泄口就是画作上勇敢的一笔。当质疑产生了对权威的反叛,隐忍情绪的累积便成就了影片的高潮——艾丽楚在教堂上颠覆了《圣经》中对爱的定义:

    “爱不是恒久忍耐,不是恩慈和前谦卑;爱混乱又复杂,可怕又自私;爱还要足够大胆;爱不是要找到你完美的另一半,爱是不断尝试并且勇于靠近,然后失败;爱是甘愿毁掉自己的好画,只求换得拥有伟大作品的机会。”

    而那最勇敢的一笔,正是被外界认知束缚下的自我。在影片的高潮段落,三位主角突破禁锢,是对权威的宣战,也是对存在主义的思辨。

    当艾丽楚不再用他人的话语表达自己,阿斯特拒绝了求婚去艺术学院读书,保罗鼓起勇气向母亲提出塔克香肠的配方,主角们都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爱是打破现实壁垒的精神天堂,是把属于自己的那一笔画出来的过程,这一笔同时也抹除了来自家庭、性别、种族、宗教、文化等偏见,在伟大的画作里,爱让我们发现接纳他人没那么难。

    这部影片也如同爱本身一样,都是复杂多义、暧昧不明的

    伍思薇被誉为李安的接班人,尤其是在处理华裔情感价值和东西方文化的方式上。如果说《面子》是女版的《喜宴》,那《真心半解》便是《饮食男女》

    而《真心半解》除了与前作《面子》有着表层的互文(陈冲的母亲形象),更多的像是《面子》的延续。

    《面子》中的主人公们一直活在他人的审视下,为了照顾“面子”,主人公们活得辛苦且不幸福。尽管在最后大团圆式结局里,主角们扯下面子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但它更像是导演对一种未达成愿望的发泄。

    而在《真心半解》中,尽管伍思薇选择了开放式的结局,转向对爱的本质的探寻,但我们欣喜于看到主角们对自我的追寻、对存在的肯定。也正是通过《真心半解》,我们也见证了伍思薇导演的蜕变与成长。

     7 ) 残缺、遗憾、完整

    “这种成为整体的希冀与追求就叫做爱。”电影开篇即引用了柏拉图《会饮篇》中的名句诠释“爱”。而影片前半部分的确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故事发生在三个没什么恋爱经验的高中生之间。男主角Paul爱上了Aster,但笨嘴拙舌,于是付费请求华裔学霸Ellie代写情书。而Ellie是一名女同性恋,已暗恋Aster多时。因为生活窘迫,Ellie不情愿接下了这单“生意”。与Aster书信往来几个回合后,她沉醉于其中。90年代的保守小镇,她不敢以同性恋的身份大胆追求Aster。但直男Paul成为了她的挡箭牌,她躲藏其后,窥视心爱女孩的一举一动,在文字中倾诉衷肠,聊艺术,聊文学,袒露心底的孤独,完成与爱人的灵魂共振。

    套用柏拉图“追求爱情即寻求完整”的理论,故事中的三个主角都是残缺的。Ellie年幼丧母,和父亲搬到斯阔米什后,因华裔身份饱受歧视。她无法融入美国高中的生活,索性在四周建立无形的高墙,假装不屑于融入集体。Paul头脑不够灵光,却在美食上很有天赋,想要改良祖传的香肠配方,但作为家中第四个儿子,不被重视,也没有人愿意倾听他的理想。Aster年幼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家人搬到斯阔米什,保守的家庭环境令她一直压抑自己的天性,随波逐流,表面上与周围打成一片,内心却渴望被人理解。

    斯阔米什在故事中不仅是地理背景,也成为了他们现状的隐喻。他们被迫迁于此地,困在这里,内心渴望出走,却又缺乏勇气和契机。在追求与被追求的游戏中,他们在彼此身上似乎找到了填补内心空洞的东西。

    《真心半解》的叙事有一种调皮的欺骗性。故事发展至此,是浪漫轻喜剧的经典套路——A帮B追求C,最后A与C终成眷属,而B难免沦为工具人。再加上伍思薇LGBT导演的标签,观众理所当然地认为,Ellie最后会与Aster走到一起。

    但每当观众以为情节发展顺理成章时,《真心半解》就悄悄分叉出新的线条。Paul与Ellie日益亲密,他们关心对方,默默帮助对方,孤傲的学霸和笨拙的橄榄球队员之间竟也有了很多共同话题。如果Ellie和Paul最终成为情侣,似乎也是很浪漫的结局。

    如果说影片前半段,Ellie与Aster的互动是伪装了身份的柏拉图式恋爱。那么Ellie与Aster去温泉游玩后,电影开始有了情欲的色彩。水汽氤氲,两个女孩浮在水面上,脸颊绯红。Ellie不肯脱去衣服,如同不敢卸下自己的防备。而Aster开着玩笑要帮Ellie脱掉上衣,暗示了她潜意识希望Ellie脱去伪装。

    聪慧如Aster,应该早就意识到那些浪漫的书信,那些彼此洞悉心灵的短信交流,并非出自Paul之手。甚至温泉之旅后,已经猜到自己真正的“笔友”是Ellie。但她始终不愿意触碰背后的真相,或许是担心那些美好一碰即碎——她的成长环境和宗教信仰令她暂时不能接受女同性恋的爱情。正如影片这个阶段引用的王尔德的名言:“在爱情里,人总以自欺开始,以欺人告终。”

    导演在看似简单的喜剧故事里,制造出一种悬疑效果。三角恋中的任意两人,都碰撞出强烈的火花,观众开始不自觉地期待结局,迫切地想知道最后谁和谁在一起。但早在影片开头,Ellie的独白就埋下了伏笔:这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最后没有人得偿所愿。伍思薇挪用了浪漫轻喜剧的诸多套路,最后又将这些套路进行反转。

    混乱的教堂戏是全片高潮。Ellie被男友当众求婚,又被Ellie和Paul当场阻止——这依然是爱情喜剧中的经典桥段。按照惯常的发展套路,Aster在被求婚的刹那,终于认清内心渴望,勇敢地选择了soulmate,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实际上,真相浮出水面后,Aster因为被欺骗而怒气冲冲离开教堂,Ellie与Paul勇敢表白后,仍然是一地鸡毛。三个人至此分道扬镳,他们热闹过,浪漫过,甜美过,却终成泡影。故事以残缺开始,又以遗憾结束。

    虽有遗憾,却并未回到原点。每个人都在这段感情中获得了改变。Ellie下定决心去另外的城市读大学,Paul改良的香肠收获了好评,Aster又拾起来曾经放弃的艺术。天地广大,斯阔米什不再是困住他们的小镇,而是藏满了青春记忆的故乡。如此情节也体现了女性导演的温柔——没有人是这段三角恋中的工具人,他们彼此牵挂,又是独立个体,情节上的留白也引导观众去想象他们充满希望的未来。

    影片每进行到一个阶段,便会插入一句关于爱的名言,似乎在为多幕剧的每一幕做升华总结。教堂戏之后,漆黑的银幕上浮现:“爱混乱又复杂,可怕又自私,还要足够胆大。”这一次,是Ellie的台词。至此恍然大悟,导演从没有为爱下过定义,从柏拉图到萨特再到王尔德,那些名言警句不过是Ellie不知“爱”为何物时,从大师作品中寻找的阶段性答案。经历了这段混乱的三角关系之后,她对“爱”有了自己的认识,再也不需要引用别人的话为自己的情感进行注解,她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出爱是什么。

    导演本人在采访时说过,当人们看到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一起时,会想当然以为他们是情侣,而她本人则想尝试探索直男与女同性恋之间的关系。电影结尾,依旧是爱情电影中屡见不鲜的戏码,女主登上远行的火车,男主跟在火车后面狂奔。只不过在伍思薇这里,被追的女孩和追车的男孩,并不是恋人关系。这种处理很有喜剧效果,却又十分动人,导演在最俗套的情节上,升华出更丰富的意蕴:爱混乱又复杂。女同性恋与直女、女同性恋与直男、直男与直女之间,不一定是爱情,也不一定是友情,但一定都是真挚的爱。爱很多元,没有定式,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并且让人变得完整。

     短评

    和十六年前相比,青少年爱情反而多了一点复杂和成熟。这“狗血”的大三角拍得还挺有趣。BTW,细腻且有趣的直男真是太少了。

    2分钟前
    • 南赫
    • 推荐

    Love is messy and horrible and selfish ... and bold ——Ellie Chu

    6分钟前
    • Bamboo
    • 力荐

    这也是Alice Wu的自传吧,和saving face有太多相似处,可是纯情了...竟然看到陈冲女士照片出演哈哈哈真是久活见啦

    7分钟前
    • Tor044
    • 力荐

    “爱混乱又复杂,可怕又自私,还要足够大胆” 伍思薇编剧功力了得,这么一部轻喜剧把四角关系、华裔家庭、爱与信仰等拍的笑中带泪,奇怪而又可爱。邹兆龙出演、陈冲另类客串都是惊喜。“与众不同的好处是,没人要求你跟别人一样” 观影体验跟《蓝色大门》《爱你,西蒙》《电子情书》如出一辙的轻松愉悦。“你有深爱过一个人吗?爱到你不想让对方改变任何地方”、“我一直以为爱只有一种方式,但是它有很多种”…爱可以是俄罗斯套娃般的衣品,可能是画作边缘孤单却充满希望的一笔,也可以是嘲讽追火车自己却上演的幸福。

    1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认证拉拉nerd爱写email和信。真是好青春好可爱的电影,拉片需要你伍导。

    14分钟前
    • 失衡汇报
    • 推荐

    她是社恐学霸,他是无脑运动员,她是绯闻中心的花瓶。表面上是情书意外把三个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三个有趣的灵魂彼此发现的过程。女主说,送别的时候追火车的人是笨蛋,看到对方追火车后流眼泪的人也是笨蛋——然而等到真有那么不舍的时候,谁又能不做个别人眼中的笨蛋呢?

    18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最后教堂那场独白,泪目了。不是爱谁,也不是跟谁在一起,其实这些都不重要,而是逐渐学会什么是爱,懂得爱,人也就跟着成长了。甚至不光是女主,还有那个男孩与校花,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什么是爱。很舒服的一部青春片,虽然在剧情设定和人物设定上,会有不少之前影片熟悉的影子,但在此基础上,还是做了很多有趣的突破。情感的描绘很细腻,搞笑的地方也很搞笑。某种意义上,人家也是网大哦,想起今天上线的另一部网大。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大鼻子情圣”乱入“蓝色大门”,他爱她也爱她而她爱她的故事。三个主角都很可爱,就像一个可爱的等边三角形。若干年后他们会无比怀念这段校园时光吧,墙上的涂鸦、一起泡的温泉、帮着抠开的养乐多,还有那个追火车的人——点点滴滴都是青春...(就性取向话题而言,跟“面子”相比是倒退了,这个倒退与伍思薇的个人能力无关,而在于美国的右转)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Phd风评被害

    28分钟前
    • 一贫如洗王道长
    • 推荐

    最喜欢的部分是:在大部分电影里爱情被形容成电流,穿过不同的环境性格与困境最终让两个灵魂感受到相遇,那是被夸大的万中无一的偶然性;而这部电影里爱情被描绘成河流,不同的灵魂都会浸入其中,趟过去,去想去的地方。

    32分钟前
    • 紅豆生南京
    • 推荐

    好可爱一姬片!青春校园物语,氛围上让人想起《爱你,西蒙》。重点是伍导怎么对中国女同性恋的状态拿捏得如此精准啊?!红格子衬衫、秋衣套T恤、一脸生人勿近姐只搞学习不搞你、对心动女生永远只挤眼绝不开口约、撩妹全靠拼学识、不爱见面爱网聊,网聊绝不发emoji因为要酷,每一项都活灵活现!!姬急跳墙张嘴就问“这是阔叶树吗”简直笑到我锤床。【这就是我在《爱你,西蒙》评论中谈到的想看到更多的那种LGBT青春片,不需要多么苦大仇深和曲高和寡,只是要补齐LGBT人群在青春校园这个最简单的电影类型中太久的“不在场”罢了。】

    34分钟前
    • 糯木
    • 推荐

    最喜欢的是泡温泉那段,穿得太多是俄罗斯套娃哈哈哈哈哈!Paul妈妈误以为Paul是gay之后的反应好暖心。肚子里没点墨水还追不到心仪的女孩了…不说了滚去读书。伍导演别码代码了,众筹给你拍片(不是)爸爸长得好像尊龙

    39分钟前
    • 银河修理员
    • 力荐

    喜欢的女生脱衣服了,原地 180 度立定转身,目光斜上 45 度聚焦,"are these deciduous trees?" 哈哈哈哈哈哈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姬的!

    41分钟前
    • 狗不见🌈
    • 还行

    预告片很好看,从四月就开始等待,看完,个人认为,预告片比正片好看。

    45分钟前
    • 茗烟之叶
    • 力荐

    Not every gay person has to go through the "self-identification" stage, and I was impressed that the film didn't exaggerate at this point. Because this is just a story about...love...

    50分钟前
    • nervousplendor
    • 力荐

    体育生是不是有两种极端,一种踏实勤劳憨厚,一种油腻自我感觉良好?这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青春校园喜剧电影。cp自由组合都很好,但谁也没有和谁在这个电影里最后在一起也很好。

    55分钟前
    • 咸鱼大王。
    • 力荐

    人是追不上火车的,但是你会觉得为了心爱的女孩而追着火车跑的男孩很傻么,不,你其实很感动。爱情这件事,始于自欺,止于欺人,一开始你总要说服自己去相信些什么,去做些平时不会去做的事,它混乱、愚蠢,但是毋庸置疑的,也很勇敢。

    58分钟前
    • tangerine
    • 推荐

    伍导对自动售卖机有执念,掉地下的那些养乐多捡回家继续喝了吗

    59分钟前
    • Axton
    • 力荐

    Paul问Ellie到底啥时候能跟Aster约会 Ellie甜蜜地说(互相写信)就是在约会——真实地笑出了声 女同性恋真的 双方不主动真的要一辈子线上了 墙上互动真实浪漫 感情戏颇为狗血 最后教堂戏略尬 特别喜欢那一段两个人说喜欢Aster的理由 Ellie在暗处 Paul 在明处 一段不(能)被看见的暗恋大概是不少青春期的男女ji佬都有的吧 情怀4星

    60分钟前
    • Momo June
    • 推荐

    人到中年还在为别人的青春流眼泪。

    1小时前
    • 曾良君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