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罗曼蒂克消亡史

    罗曼蒂克消亡史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16

    主演: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杜淳,钟欣潼,倪大红,赵宝刚,袁泉,闫妮,韩庚,霍思燕,杜江,王传君,钟汉良,马晓伟,吕行,乔笑笑,刘天阳,赵海涛,叶禾,周敬峰,杨露璐,松峰莉璃,松浦敬之,平田康之,张晓龙,郭晓小,小黑 

    导演:程耳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魅影缝匠国语

    • 更新HD

      猫猫逃走了

    • 更新HD

      最爽的一天国语

    • 更新HD

      众神与将军

    • 更新HD

      末路爱侣

    • 更新HD

      已成往事

    • 更新HD

      夜半惊心

     剧照

    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2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3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4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5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6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6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7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8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9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出上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群像戏——叱咤风云的帮派大佬,不甘寂寞的交际花,说着地道上海话的日本妹夫,只收交通费的杀手,被冷落却忠诚的姨太太,外表光鲜的电影皇后,深宅大院里深不可测的管家,偶尔偷腥的电影皇帝,荷尔蒙满溢大脑的帮派小弟,一心想要破处的处男,善良的妓女,随波逐流的明星丈夫,投靠日本人的帮派二哥,日理万机却抽空恋爱的戴先生。  战争之下,繁华落尽。帮派大佬逃亡香港,交际花不知所踪,日本妹夫死在上海,电影皇后被丈夫抛弃,处男遇上妓女,姨太太杀死二哥。战争惨烈,战争终于结束。

     长篇影评

     1 ) 就任性地给它五星

    (想知道开头讲的故事有什么深意吗,请看下文我脑洞大开的分析~)
         我喜欢一种电影,就是看完之后,你会感觉被一种说不出的情绪笼罩,当影片结束灯光亮起时,你会感觉有种大梦初醒的低落和迷茫感。
         程耳导演的作品我是一部没有看过,来看4分为葛大爷,1分为章子怡。看完之后,我感觉到了他的野心,他用了这么多的好演员,演绎了那个逐渐消亡的时代。他通过吴小姐说,这部片子导演没希望我们懂,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这句话不正是他的野心吗,他希望自己的片子能够经过时间洗涤和沉淀,希望自己表达的东西最终被人们理解。说实话,我不知道他到底希望我们理解什么,反正我没有完全明白。罗曼蒂克消亡了吗?那到底什么是罗曼蒂克?为什么这个时代是the wasted time?原谅我是个有些钻牛角尖的人,我希望能最终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首先说整个影片中我自认为看懂的部分。
         1.整部片子虽然中心人物是妹夫,但是妹夫绝对不能说是主角,如果他是主角,那这部戏的主题和片名就该改改了。然而影片一定是重视他的,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影片最开始叙述的人物,就是他。穿长袍,像上海人一样说上海话,喝茶,他觉得自己不是日本人,而是上海人。这部片子妙在即使它的时间不断的变化,仍然没有影响观众对剧情理解,反而会让你有种原来如此的快感,导演的功力不言自明。以下有个可能是个人过度脑补的结论:实际上,我认为陆先生对妹夫是没有那么信任的。一开始信任,否则也不会让他把小六送走。在司机没有与妹夫一起回来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开始怀疑了。“他有病吧”不仅是一句打趣,这怎么会仅仅是一句打趣。陆先生这样的人,一定是小心谨慎而又多疑的。他在开头问小五是否生气自己没有带她去吃饭时的片段里他的话他的表情,其实体现了他这一性格。再到后来,在牌桌上,二哥问妹夫日本人打进来他会帮谁时,陆先生明显是想听到妹夫答案的。我认为,这里其实可以对应影片开头的故事。老板问徒弟,你想要什么样的老婆,徒弟撒了谎,但被老道的老板一眼识破,把丑女许配给徒弟。在这里,陆先生不就是老道的老板吗,妹夫毫无犹豫的辩道自己是上海人,搓麻将都比其他人搓的好,赢了一把马上走人并表示钱要给老婆保管,这一系列看上去正常实则无比反常的行为,陆先生会看不出来吗?(其实,开头的故事当然可以简单理解为陆先生派妹夫去震慑对方,让对方不要耍什么花样的意思)接着到了后来陆先生与日本人在妹夫餐馆见面。你可能会说,如果不信任妹夫,为什么会约在妹夫餐馆这个地点。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陆先生把在场的人解决掉自己要离开时,有一个陆先生看着妹夫的镜头,他为什么要看妹夫,如果他信任妹夫,作为自己的家人,是不是应该把妹夫带走,而不是看他一眼然后头也不回的回家。至于你说他对妹夫的孩子一直养育,那也是他妹妹的孩子,况且稚子尚小,妹夫又已经死了,他也并没有发现妹夫背着他做的事(姑且这么认为),当然要好好养育。但一旦发现妹夫对小六所做所为之后,陆先生毫不犹豫的把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打死,这不正是其身份之下合情合理的吗。
         2.其次,非常非常喜欢吴小姐和她丈夫的一段故事。其实这段故事是非常有看头的,吴小姐首先出现是被小六顶替了角色,这其实是否在影射当今娱乐圈,不得而知。后来出现,是吴小姐和自己的丈夫演戏。吴小姐看事情透彻,对演戏认识深刻,一场丈夫要毒杀太太的戏,她告诉丈夫,不要演的慌慌张张,而是很冷静,看都不要看自己的太太一眼。多么讽刺,她没有教会自己的丈夫演戏,却教会了自己的丈夫如何在伤害自己的太太时冷静坚决。在她知道丈夫已经接受戴先生的工作责问他时,丈夫丝毫不顾夫妻之情,理智且冷静的分析利弊,人生如戏,如何不让她感觉到悲凉可笑。
         3.再次,关于小六。这个人的故事也是非常引人深思的。交际花,花痴,风流,漂亮,但你会觉得她内心空虚,正如自己所说,她做的很多事都不过是打发时间罢了。同时,我认为,她懦弱,甚至是有受虐倾向。她被妹夫侵犯,当下并没有任何的反抗。如果当下没有反抗可以理解为她认为反抗不过,那为什么当她手拿枪指着妹夫时,妹夫无动于衷,因为妹夫深信这么一个女人不可能搬动扳机。我想也正是因为太了解这个女人的性格,以及当然被她的外表吸引(夜里把小六送走日本军人的车子经过时灯光下对小六特写镜头体现了这一点——更改:不是日本军人的车子,有豆友给我指出错误了~真心感谢),他把这个女人带回餐馆,囚禁着,像那只猫一样,每天给她饭吃,然后就是把她从内到外改造成日本女人,改造成自己的性奴。你会发现,原来小六风流张扬的表面也已经不见了,每天穿着和服跪着吃饭,低眉顺眼,不就是一个日本女人了?在这里,我不知道编剧和导演(好吧一个人)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比如人的奴性劣根性。妹夫对小六有真正的感情,至于这个感情产生于什么时候,不得而知,但最后他不忍心杀掉这个女人。小六有没有感情,我不知道,这个女人我真的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全片最看不懂的就是她的心理活动。
         其次说这部影片中的亮点演技。
         1.王传君的对杜江的打趣,粗俗有趣恰到好处。个人觉得杜江表现非常好,演出了人物的反差和复杂。袁泉的吴小姐最出彩的当属与丈夫最后的对话,眼睛一红,与霍思燕、阿娇之流高下立见,当然这里面有剧本的问题。吕行一直就是个很有戏的演员,虽然戏份不多,但是自己部分出色完成了。浅野忠信以前不认识,但是演技出人意料的精湛。很多好演员的片子,它的品质一般有保障,那是因为演技互相之间是匹配的,高低程度相当。如果对手接不住你的戏,你自己个演技再好,效果也会打折扣。浅野忠信的妹夫,人物本身非常有层次,他处理的很好。
         2.章子怡的演技我从来不怀疑。其实我发现,当一个人真的会演戏了,他的演技就不仅体现在有激烈冲突的桥断了,而是他站在那儿,你就觉得,那就是角色;他的眼神会帮他一起演戏,甚至他的眼神本身就是戏。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最后战后收留所里,葛优和章子怡见面的那一场戏,眼波流转间,颔首敛眉,说尽了心酸。你让我现在看葛优和倪大红的演技,我可能有时候已经并不觉得他们在演戏了,感觉他们说话,行动,举止,表情,莫不是自己角色应有。当然,我还是想说,这部影片葛大爷部分并不太难演,葛大爷我还是爱你哒~
         看了其他人的影评,我深感自愧不如,自己还嫩的很,浅薄的很。有人说,上海人就是一定要端着的,他们举止优雅,说话讲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股劲,人之为人,上海之为上海,就在于这种“端”,不能随心所欲的“塌”。说的太好了,这也使我明白了那个wasted time为什么要通过上海来展现。正如闫妮自己评价王妈这个角色:“她死的时候也要坐着死,非常有尊严,当子弹打进她的胸膛,她还不忘把工作交待好,一个有回味的女人。”但是,仍然有许多疑问,陆先生和小六到底是什么关系?吴小姐最后怎么会和陆先生一起吃饭?等下线再看几遍,希望能够窥见这部片子万一。

     2 ) 压抑和忏悔

    渡部是久居上海的日本人,他说自己是上海人,“我麻将打得比你们都好”,“现在来的日本人,没一个好东西。” 他娶了黑帮头子陆先生的妹妹。

    王老板也是黑帮头子,陆先生叫他大哥。王老板晚年离婚,娶了个交际花。交际花到处传绯闻,给王老板戴绿帽子,和陆先生也有点暧昧。

    陆先生舍不得杀她,去请示王老板。王老板正喝粥,半天,抬起头说:不杀了。

    陆先生派妹夫渡部把交际花和她情人送出上海,到苏州转火车北上。路上,渡部枪杀了司机和交际花的情人,强奸了交际花,带回上海,藏在自己的日本料理店当性奴。

    安顿妥当,渡部回到家,和妻子一起吃早餐。渡部在家,是模范丈夫,在外面,是地道老上海。唯独回到日本料理店,洗了澡,换上和服,开始变成彻彻底底的日本人,坐榻榻米,吃生鱼片,对猫讲日语。

    他是日军侵华前很久就派来的卧底。

    渡部的一生,十分割裂。他对陆先生说,你要小心日本人。对日本人说,杀了陆。为了掩饰身份,当着陆先生的面,他朝另一个日本人开枪。事后,他吩咐,在上海和日本发出自己死亡的讣告,他要换个名字,投身太平洋战争。

    日本战败后,在吕宋岛的美军战俘营,陆先生花了两块金条买出渡部,要亲手杀了他。渡部面对陆先生,讲的是日语。他藏了一辈子,死到临头,不愿再讲上海话。

    一个人秘密越多,活得越压抑,越分裂。别人都称赞他房间精美,他知道,衣柜里藏着一具死尸。

    和渡部相反的是王老板。王老板知道自己戴了绿帽子,甚至,连陆先生跟自己老婆有点暧昧他也知道。但他不提,给陆先生留面子。

    他看得出陆先生不舍得杀交际花,他说,不杀了。陆先生说,要杀吧?他说,我说不杀的。

    又说:就是面子的问题。

    王老板厉害。自己的丑事,他不藏。他说的是实话,话说开,就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他命陆先生把交际花拍过的电影收回来,电影公司亏的钱自己补上。把那对男女送出上海,对外说他们死了。

    “这样,面子不就一点点回来了吗?”

    末了,又补充:“给她拿点钱,让她也好生活。”

    杀人,解决不了问题。王老板活得不像渡部那么压抑,因为他肯把话讲开,不害人。

    渡部送交际花离开上海到苏州,路上强奸了她。这事不是必然的,是偶然的。

    夜里,孤伶伶一辆小轿车走在路上,前面突然出现一队日本军车,车上载着扛枪士兵,车灯照过来,打到小车里四个人的脸上。小车只好后退,退了很远,退到马路尽头,又退进草丛,让军车通过。

    军车通过后,小车重新上路。渡部说,停下来。又让司机退回去,退到草丛,把其他人杀了,强奸了交际花。

    这一段避让军车,是神来之笔。

    它有力地解释了强奸为何发生。强奸的发生不全因为贪色,更因为羞辱。

    军车的大灯照在渡部脸上,他睁不开眼。他是卑微的,在下的。在马路牙子外的草丛里,低头避让扛枪大兵,让他感到羞辱。他身边是姿色绝好的女人,是大哥的老婆,女人的耳坠在夜里熠熠发光。

    贪的力量很柔弱。但嗔的力量很猛利。爱一样事物,一个人,想占有她,冲动不会太强。但愤怒起来,想占有她,力量就很强了。

    贪是柔弱而绵长的,它会持续很长时间,但不会给人很大的动力。嗔是猛利而短暂的,它很快会消退,但在生起的短暂间隙,会给人很大的动力。

    很多人干坏事,看起来是因为贪。其实真正触发的是嗔。一个官员,看起来是为了钱贪污,实际上,最初的贪污,常常因为受了刺激。比如,看见别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感到艳羡和嫉恨。看见别人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自己卑躬屈膝,低声下气,感到屈辱和愤恨。

    嫉妒、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造成的坏事比贪婪造成的坏事多得多。因为贪婪去伤害别人的时候,你心里是有愧的,是过意不去的。因为嫉妒、愤怒、报复的时候,你会觉得理直气壮。

    这就是王老板令人佩服的地方。

    他安排好,对陆先生说:“把她送出上海,以后这事谁都不许提,谁提,我骂谁。”

    “骂”字说得好。如果不是老大,是小混混,大概要说,“谁提,我杀谁!”

    杀,就器量小了。杀不解决问题。说骂,意思是,你说,我也不会把你怎么着。但你有脸说吗?——这话也是说给陆先生听的。你不舍得杀,我说,是我不让杀的。也给你留着面子呢。——换哪个人,他能处理得更好吗?自己不行,讲别人的丑事,算怎么回事呢?

    王老板的日子,比渡部好。他不用藏着很多见不得人的东西。人之所以活得压抑,就是因为藏了太多东西,见不得人。

    既然见不得人,跟人开口讲话,讲来讲去,都不能触及心里真正的痛点。一切交流,都是虚与委蛇,都令人疲惫倦怠。

    把秘密讲出来,坏事发露出来,生活就轻松了。所以,佛教讲忏悔。想活得自在,业障清净,唯一的办法是忏悔。

    忏悔不是跑到庙里拜菩萨,往功德箱里塞钱。忏悔是说出来。做了对不起谁的事,跑到谁面前,说对不起,我错了,哪里对不起你。

    这比给菩萨磕头难。给佛菩萨磕头,好意思,说对不起,难为情。佛说,你干坏事的时候没有难为情,叫你忏悔,怎么倒还难为情了呢?

    坏事不说,不肯让人知道,就会一犯再犯。说出来,再犯就不好意思了。一直覆藏,慢慢就断善根了。吸毒久的人,撒起谎毫不脸红,就没救了。

    不发露,罪业就永远不清净。像腐烂的东西藏在柜子里,只会越来越臭。打开清洗了,味道慢慢就消除了。忏悔过了,别人就不能再提了。谁再提陈年旧账,谁就是坏人,因为别人已经忏悔清净了。

    王老板说,谁提,我骂谁。他不用骂的。事情做到这个地步,谁提,就是谁不懂事了。

     3 ) 你的罗曼蒂克消亡在何处?

    美好的东西,要是撕碎了给人看,便成了悲剧。

    上海,一直是一块上好的幕布。
    做过十里洋场,做过孤岛,有百乐门,有张爱玲,有阮玲玉,有杜月笙,有金嗓子。

    家国破碎的背景下,大小人物都仓皇失措,命运飘萍。
    罗曼蒂克更是只有去死的命。

    吴小姐的罗曼蒂克死在丈夫戴上帽子,以对一个妻子不该有的礼貌,点头告别那一刻。
    戴公馆对于乱世里的女人来说,是一个好去处,有钱有地位有人保护。
    但也是一个女人爱情的坟墓。
    从此以后,活着比罗曼蒂克重要。
    演了半生戏,在镜头前,你有剧本,在生活里,你看不见前面,你只能往前走。

    老五的罗曼蒂克死在那一通来自陆先生的电话。
    男人并没有耐心,或者是没有必要,听完你的问候。
    要伤透一个女人的心,用不着刀枪,冷漠就足够了。
    老五还是打算替陆先生办这件事,成不成功,不重要,重要的是,陆先生吩咐的事,得办。
    临死前唯一的温暖,大概就是车夫的那句责备,你来干什么,回去!
    回去也是伤心,又何必回去?
    车夫和老五之前有无情愫,故事里没有展开,但从老五中枪的时候,车夫的表情来看,他们之间也是有一段罗曼蒂克的。或许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经消亡了。

    小六的罗曼蒂克为期最长,却死去得最早。
    大概从嫁给王先生的一刻,就已成了行尸走肉。
    所以,她滥情,上许多男人的床,热情也是薄情,大概对陆先生有过一些自己都知道是花痴的希望,但陆先生一句话也断了她的念想,我要照顾的人太多,里面有你,但不只有你。
    赵先生在小六心里,没起过什么波澜,两个人或许都是逢场作戏,只不过,他们是演员,不是导演。演员的命运,总是掌握在导演手中。
    好在,王先生和陆先生还对这个难缠又不听话的小六,保留了最后一丝温存,让她走,不让她死。
    但可惜,陆先生的妹夫渡部,大概是在天天扮演上海人,伪装幸福的身份里,压抑了很久,把自己的某一部分逼疯了。
    杀赵先生,杀司机,在两个尸体的注视下,强暴小六,无非是一种发泄,既然疯魔,就疯魔到底。


    囚禁了小六之后,吃饭,做爱,两个人都痛苦。
    痛苦得并不是当下的处境,痛苦得是两个人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一个是男人的玩物,无论多么精致,对男人造成威胁了,都会被毫不客气地丢弃。
    一个是战争的工具,无论地位多高,有多大的功绩,在整个国家的野心里,也只是一枚棋子。
    两个儿子,一个妻子,也成了他的棋子。
    渡部的罗曼蒂克,死在了他踏足上海之前。
    既然是战争棋子,他早已经没有了罗曼蒂克的机会。
    唯独在最后要掐死小六,终究还是放弃的时候,大概是闻到了心底残存那一丝罗曼蒂克的味道。
    最后,死在小六的枪下,也算是某种死得其所。
    倒也是一种罗曼蒂克。

    陆先生妹妹的罗曼蒂克死于丈夫渡部最后一次仓促而又未成行的爱抚里。
    那大概是仅有的一次真情流露。
    渡部对两个儿子是天性流露的爱,对于妻子,却一直保持着冷漠的距离,因为他是间谍,他是工具,他是插进上海的一把利刃。他有自己的榻榻米,自己的猫,做给自己吃的饭。而这一切,又哪里是一个置身事外的妇人能知道的呢?
    临死前也不知道真相,大概就是对她唯一的安慰了。

    处男小弟的罗曼蒂克本应该安放给乡下的相好,却意外给了凉薄又善良的妓女。
    乱世里的一句,我养你,让妓女笑了,疼了,也心软了。
    至少在故事里,小处男和妓女的罗曼蒂克还没有消亡,又或者是在消亡的路上。
    谁知道呢?

    陆先生的罗曼蒂克,死在了一家被屠戮殆尽的枪声里。
    任你再大的官,再高的权势,家人始终是基石。基石不在了,心就不软了。
    杀人诛心,这个道理,陆先生比谁都明白。
    所以,在战俘营,让间谍渡部远远地看着,杀死渡部的儿子,自己的侄子,渡部彻底被摧毁。
    而陆先生自己,其实也早已经被诛心了。

    等到繁华落尽,上海沦陷,只手遮天地大佬,也只能孤身一人,像个普通旅客一样,脱帽,抬手,接受安检,接受命运的嘲弄,接受茫然未知的前程。

     4 ) 他们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死也死在屏风上



    《罗曼蒂克消亡史》不是传记片,所以若想在里面钩沉出真实的杜月笙、黄金荣、戴笠、胡蝶,那样的做法几乎是注定徒劳的。它有很高的美学贡献,可是它那样的美,也不完全等于旧上海。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并不是真的历史,宋江也一定不是《水浒传》里的样子。(评论家孙述宇先生就认为宋江其实有岳飞的影子。)太多的时代和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物都过去了,谁又可以还原一个完整的?

    艺术家的任务在于自圆其说,且让人觉得是真的。艺术是最高级的骗局,而艺术家就是最伟大的行骗者——因为他们偷走我们的心。

    1934年,当那辆粉蓝的雪佛兰老爷车开在夜间的荒野中,黄色的灯光开辟出前路,车窗外有一轮明月。程耳在小说中写:“那是民国二十三年上海的月光,很可能是最后一段花好月圆的时光。”

    程耳在片中用个性化的、细腻的、令人心醉的镜头和那个时代告别,和时代里的每一个人告别,包括很多同类电影中会忽略的小人物。隔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是一次现代人对于旧时代沉重精致,又有目共睹的心伤。

    电影中的旧上海,由最具那个时代气息的陆先生、小六、吴小姐、王妈、小五、车夫等代表的不同阶层组成。用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的一段话形容,这些人都“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他们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这些人在后面的新时代里,他们和他们所属的阶级,都是不被允许的生命存在。统一的蓝色劳动装下应该有统一的灵魂,或者没有也可以。陆先生他们应该随着旧上海而去。也果然殉葬。

    陆先生,这是当时老派的,规矩的,又有些暴虐、流氓气的、世俗的上海的化身。陆先生走过上海的江湖,今日亦要极力维持这十里洋场最后的风光。他想要这风光继续个几十年,上百年,乱世再乱,他都坚信自己看得牢,把得定。他所做的一切,正是他自己口里说的:“只要是为了上海好,我都可以出面帮忙。”

    他是彼时上海的“精神”,或者说他等于那时上海的世俗与民间之力。陆先生只能在上海产生。他痛恨赵宝刚饰演的北方客人所代表的流派,“袖有青蛇胆气粗”,故而在电影的开始,陆先生便呲出他的牙来——为了防守。他第二次做出残忍的事情是在片尾,为了复仇,他不惜杀掉自己亲手带大的外甥。

    很少一个电影演黑帮的大佬,是从他的“一步步衰落”和“被迫防守”着眼的。也许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算一个。这可以看出程耳的选择。



    小六是歌舞升平,陶醉于自我,放荡却也有点儿真心的上海。她是上海的“身体”,是亮闪闪的钻戒。她代表着生理的,纯愉悦的追求。她的花痴,也是对“好吃,好玩,好看”的留恋。小六的一切行为,则都意味着得过且过,心不由身。或许对感情她亦伤怀过,可是如今,她下意识地感觉,如果再不抓紧快乐一场,恐怕就来不及了。大的历史更迭的车轮前,她比陆先生更微小,却也更敏感,靠的她做演员的天赋。陆先生想螳臂当车,而她只想“你带我跑了吧,只我们两个人。”

    “那么俗气,那么十三点”,这是她的表象。在“博爱”论之后,她愿意放任自我,也如在日本人的囚室里,她也可以艰难活命。她是被正史抹掉的一类人,然而是中国大量委曲求全的凡人的写照。她的血肉,正是上海的血肉。

    “我问导演:导演,我是怎么死的?自杀呢?还是被人家杀忒?”上海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被人家杀?这是导演给观众留下的一问,然而谜底即在电影中。

    “这些人没有正常的情感,他们不喜欢这些,我们喜欢的他们全不喜欢。高楼啊、秩序啊、好玩的好吃的,他们都不喜欢,他们或者是有其他什么目的,毁掉上海也不可惜。”

    陆先生杀不了小六,她就是他熟悉的上海的一部分。她浮躁,可是迷人。他爱她,至少在心里,所以下不了手。“你不会杀我的,你不舍得。”她吃定眼前人,却不知道更大的危险要来。日本人当然也杀不了她——不是我们有上帝之眼,而是已经知道结局。日本人把她囚禁了6年,把她当作性奴,甚至差一点杀了她。1934年到1940年,她饱受折磨活了下来。1945年日本投降,陆先生才在收容所找到她。

    “历尽万千折磨终于活了下来”,一语成谶,这是小六演的角色,也最后宿命般反应在她身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学自《金瓶梅》以后经常用的手法。一个人掷酒令,对诗词,那个酒令和诗词的字面或隐藏意思,往往就预示了他未来的命运。

    11年后,她再见陆先生,“回首已是百年身”。她成了历尽劫波的上海的化身。

    陆先生去收容所领她的那一天,在陆先生进到房间之前,导演给了一个远镜头。陆先生站在一个窗前,窗子是几个正方的窗格,镜头从窗外拍过去,陆先生站在里面。他没有表情。可是,他应该想到很多吧?

    导演让我们看到一个雾蒙蒙中的太阳,隔着窗户,从前楼的楼顶照下来,陆先生抬头看,也非常刺眼。那不是属于他的阳光。它似乎也只是要给他短暂的照耀。阳光还是一种压迫,从上而下,流过他的全身。仰角的镜头捕捉到这一点。

    上海已经完了。他应是在此时知道的。


    收容所里,陆先生和小六,他们彼此再见时,都已经魂飞魄散。精神已经不是那个精神,可还在勉强维持一个架子;肉体也已不是那个肉体,然后终究勉力要挤出一个笑容,跟着却是微微低头致谢,又随即黯然。

    葛优演出了一个举足轻重,有大是大非观的,内心波澜壮阔,面目却始终含蓄的陆先生。他偶尔下杀手,用霹雳之力,更多的时间,却不过是有身份的人在低眉。低眉里也有力量,也有算计,也有情感在汹涌。他面对黄老板,小六,日本人,王妈,吴小姐,均有不同面相,但都让人觉得可以依靠。这样的“可依靠”,并不好演。他的内敛,就像是拳头的收。最后打败他的只能是时势。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这是葛优塑造的最好的、最大气的角色。

    小六,几乎是电影中最波折和命运最戏剧性的女人,可是章子怡也难得地懂得用精确的方式演绎。她的每一幕,眼睛里都有不同的内容。餐桌上的光彩,化妆室里的风情,轿车里的明艳和惊恐,地下室中的空洞和心痛,收容所里的寂然,她就像是一条金链子,被寸寸折断,寸寸抛弃。每一寸,难得仍然可以有它的光。无论它在颈上,枕上,还是在土里、泥里。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她是残茧,亦是被剥光的芭蕉。

    《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是以陆先生和小六为代表的——上海的灵与肉——相继消亡的历史。

    这消亡的遗韵,则是落在片尾。电影的结尾处,陆先生脱帽,手臂抬成十字架形。投降或自我救赎?那个属于杜先生的上海离开了。他孑然一身,身无长物。没有小六,没有王妈,车夫也没有。他彼时内穿中式服装,外穿西装,这是他的内心矛盾,也是他的下台鞠躬。

    陆先生也应该是在此时,才终于放下上海和放过自己的吧?

    在程耳的同名小说中这样写到:“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了香港,死前在没有值得记述的事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留在上海的小六,等待她的是什么?新生吗?在那样一个即将到来的,黄老板也免不了要扫大街和倒马桶的新时代?

    和陆先生及小六形成对称关系的,是“妹夫”渡部。这是电影中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人。在中国电影中,从来没有一个日本人被拍得这样好,这样淋漓尽致。

    渡部是战争时代的畸形产物,他潜伏起来对抗中国,甚至不惜伤害妻子的性命,虽然他对妻子和两个儿子有亲情。(片尾在他明知签了引渡书就会死,为了保住儿子他还是签了。)他虽然把小六当作性奴囚禁了若干年,却并没有在最终夺取她的性命。这也最终成了他的罪恶的最重要人证。

    这些设计说明导演并没有把他推入极端人格,而是让他作为一个人更加可信,也更加可怕。

    电影中所有重大的故事都和他有关。他的人性完全是靠剪接的错落呈现的。


    一日,他躺在床上,神似凝重,陆小姐走到床边,他先是作出求欢的举动,后又紧紧抱住。直到后来电影补叙出是渡部做出杀掉陆先生的决定,我们才知道这是渡部的内心挣扎和不舍。

    后来在如圣颂般《Where are youfather?》(《你在何处,我父》)的童声歌吟中,我们看到陆小姐死后俯趴着,看到她未闭上的眼睛,慢慢洇开的血。不说话的镜头此时告诉了我们:她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丈夫有那样的一抱!在她临死前一秒。

    这让我在回想时产生了更大的震动。而且它比顺序讲述要好。在谜底揭开的一刻,它使人惊,也使人更深刻地触摸到了人性。“原来他是一个坏人!”,观众看到中间之后才恍然大悟。这使我们对他的认知,简直如刀錾斧刻般强烈。

    说到剪接,程耳的风格是果断,凌厉,美学追求强烈,却并不和内容产生冲突,使人有形式大于内容之感。而且,他的剪接手法,回旋式的讲述方式,无微不至地体现了他感兴趣的是环境中的人。

    比如电影的开篇,渡部走进镜头,背立站在中间。在和雅、低调的屏风前,黑色和暖黄色的构图中,他更衣准备入浴。他有条不紊脱去上衣,裸出后背,然后去解日式的腰带……电影随即在此处掐断。

    此后的场景是,一辆车在夜间远处的草丛中行进,画面雅致美丽,车上坐着将被送离上海的女人。她妆容精致,百无聊赖,同时前途茫茫。可能她在想着一个辽远的,还算不错的未来。她有着“有望近乎无望”的一种心情。然后,电影再次掐断了,开始讲茶楼里的故事。

    这和程耳的上部电影《边境风云》的开头手法几乎一样。这两个并置的场景,是非常令人难忘的开篇。这样的设置所构成的张力,也使整个电影虽然散,却极为抓人。他是用非线性的叙事,同时达到了意味深长。看完整部电影才知道,原来那短短的几分钟,是两个人——“妹夫”渡部和小六——人生中几乎最重要的时刻。

    “妹夫”渡部解掉腰带后,去泡澡时,他做出了杀掉陆先生并殃及妻子生命的决定。小六在车里不久就被渡部强奸,走上一个令她做梦都不敢相信的囚禁之路。

    渡部既是人前的绅士,又是背后的浪人。他有着高级的智慧,优雅的外表,可是他的心像海一样深,隐藏着龌龊的东西。

    在最著名的关于日本的社会学著作《菊与刀》中,曾这样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他们非常关心别人对他们的行动的看法,但当别人对他们的过错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罪恶所征服。”

    在他送小六前往苏州的路途中,当往前线的士兵的卡车刺激到他。他仿佛忽然醒悟这是一个乱世,因此打量这在车灯照耀下无比精致的女人。他原始的野性被唤醒,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中,他终于决定一露峥嵘。

    全片浅野忠信的表演就像最灵活的算盘珠,在一根人性的横杆上滑来滑去。他在茶室时儒雅,在日本餐厅喂猫时严冷、在搂抱妻子时温情、在囚禁小六时野蛮、在战俘营再见杜先生时刁滑无赖,他的表演都可以通行无阻,顺滑无碍,充分展现了表演的实力。

    电影还顺带次第结束了一些无法继续的姻缘或情感:“妹夫”渡部和陆小姐、吴小姐和她的丈夫、陆先生和老五、陆先生和小六、童子鸡和老家的相好。这每一段情缘,电影的表达都不同,有的是正面叙述,有的是顺笔带出,有的草蛇灰线,有的故作掩映,可均精彩无比。

    如果时代的罗曼蒂克是一个怀旧的幻想,那么这些实实在在的感情离散,就真的构成了一部罗曼蒂克消亡的历史。

    电影非常动人的地方还有它展示出的人生和命运的一些真相。导演拍了很多喝茶、吃饭、吃点心、打麻将的场景,这些看似日常的行为,在某些家庭中,既是交际又如战场。一些重大的决定,往往是这时候作出的。一个人真正的面相,往往是这时候显露的。小六在地下室里腰杆笔直地吃饭,意味着她已经接受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渡部的一碗白粥和黄先生的一碗白粥,看起来相似,滋味却大不相同。周先生和陆先生喝茶时,陆先生没有拿茶托,而周先生拿了茶托,从此也许可以看出两个人的背景和当时的气氛。

    这部电影中很少有面具化或纸片化的人物,每一个出场人物,几乎都做到了有血有肉。通过高超的剪接,我们经常看到聚光灯打到了主线人物之外。这样的剪接,除了让它重新获得了节奏,使人物产生了奇妙的回响,也多了很多艺术上的喘息空间。王妈的形象就得益于这样的空间。

    王妈是杜先生的管家,全家人对她的依赖就像对陆先生,有没有她,一碗粥的味道都会有差别。可是,她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温顺的老妈子。


    她在做一个称职的,值得依赖的陆府管家的同时,还会帮戴老板去吴小姐那里去做说客。她不会觉得自己道德上有什么问题。她有个性,老板让他陪打麻将也会拒绝,就像《金瓶梅》里的春梅,她有一种骨子里的高贵。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被陆先生收过房。她也有眼光,可以发掘车夫是个人才,并在杜先生面前保举。

    在她临死前的一分钟,她有一个恍惚,这一分钟非常动人。这也可以认为是她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敏感预知,只是那时她说不清。几秒钟后,她中了枪,镜头逆光拍摄,她两手张着,动作忽然由跑变成走,她慢慢走向椅子,坐下来,把象征着管家权利的钥匙取下——告别自己的职业生涯。

    王妈的去世令陆先生和黄先生愤怒,不仅仅是因为战火烧进了杜先生的家里,而因为王妈其实在精神上与他们一脉相承。陆先生他们掌管着上海的民间,王妈则掌管着杜先生的家。她是小一点的,女版的陆先生。她在交锋中殒命,交出钥匙,就像陆先生最后交出上海,脱下礼帽。他们具有同样的象征意义,也至死都保持了尊严和体范。她无疑是陆先生命运的前站。

    这类共享一个精神的情况还有很多:被童子鸡打死的周先生,其实就是童子鸡的未来。他们在精神上也一脉相承,“没有人类正常的情感”;王妈手里拿着钥匙谢幕,童子鸡手里却拿着钥匙开始,这是阶级的更迭,历史的换手。

    而四马路的妓女和老五,都是弱女子却为救赎者。她们本不应该承担“给男人一个安稳”的使命,却一个给了童子鸡食、色、未来,一个给了陆先生心和性命,这是宏大叙事背后的人间曲折……

    小五接了陆先生从香港打来的电话,她生前最后一句要说给陆先生的话, “侬好伐?” 陆先生没有听到。她自己握着话筒站了良久,又把它轻轻放下。她退回到床边,捱在那里出了一会儿神。我爱这个镜头,她什么都没有做。可是,她决定为他舍命!

    这样一个人物,她在上海已经很吃得开,完全可以不再靠陆先生。她当然可以不死。为车夫放下枪她就可以离开。她的留下,是对她的正写,也是对陆先生的侧写。她是妓女出身而能为巾帼,在电光火石间,她为一个爱的人牺牲掉自己。只有陆先生这样一个的男人,才可以让一个老五这样的女人甘心为他牺牲,且不求回报。

    陆先生应该是通过此事才认识小五的。电影中,他一直没有怎么认同她,没有让她搬进陆宅。连和梅先生吃饭,也没有带她。然而她为了他却牺牲了。“零落成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故事留下他无法挽回的一些遗憾。然而导演很聪明地并不多讲。

    小五和王妈一样,在她的死亡到来之前,也收到了不吉的信息。电影给出了细节:她在开关手提包的时候,不小心指甲掰断了。小说中这样写小五:“只有老五迅速打光了子弹,但几乎没有命中任何人,无论张还是他的保镖——或许她太在意断掉的那一处指甲,分了心。”——也许她在想着这是不祥之兆,可是她并没有退缩。

    王妈和小五的离开令人惊心。她们虽然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性格,却皆显然属于不愿轻易屈服的人。她们此时、此事不死,后面总也会死。两次枪响,打断了她们故事的尾巴,让她们随着旧上海一起香消玉殒。

    我之前读佛经,佛经中言道,佛陀有八十种好,第六十六种乃是:“光照身而行”。

    王妈和小五们,是陆先生身边的光。陆先生的末路,就是他的光圈逐渐地这样消失,终于回归为凡人。

    在电影的主线之外,是有这样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两个人,有这样回肠荡气的逸笔,不仅让陆先生的形象更加饱满,也让整部电影显得从容而有回味。两位演员演得非常妥帖,令人心痛。这样的对演员的再塑造,也显示出导演的本领,配角的扮演者赵宝刚、王传君、霍思燕也都令人惊艳。

    不过电影真正的旁枝,是吴小姐的故事和童子鸡的故事。

    吴小姐的戏起于小六被强奸的场景之前。车子在夜色里后退,熄火,当渡部打死了赵先生和司机,扯下了小六的樱花耳环,随后这场戏就被搁下了,随后出现了吴小姐在休息室里为老公说戏。电影中有很多这类一张一弛,紧张松弛收放自如的对照。可以看出导演对节奏掌控之妙。另一个特别突出的时候是一边拍剑拔弩张的室内,一边对比拍摄室外的马仔在比脚的大小,这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童子鸡的故事分成了两个章节。第一部分中,初出茅庐却凶狠的他,用铁锨拍死了赵宝刚饰演的周先生。后来,他躲过了一死,又掉进了四马路的温柔乡。“一直想弄”,这几乎可以成为他生命的注脚。他的生命主要是原始的力,残忍,矇昧,嗜血,嗜性,如果导演继续拍下去,这一个角色在小说中后来成为了某一派的底层代表,在解放后,他眼看着救了自己的妓女被车拉走,能够轻易就救人一命,却并未援手。

    这两部分丰富了整个电影的脉络。一个是大红大紫的女明星,一个是微不足道的马仔,他们几乎是属于民间阶层的两端。他们均不是权贵,也一样载沉载浮。后者的凶残更匹配这个乱世。

    胡兰成说“民间起兵”,这样的民间便是无数童子鸡组成的一种杀气,或谓之“革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如此的志气有时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幽影之城被自由笼罩,如同双翼被束缚的飞鸟,昔言似烟缕雾绡,在你安躺的地方,至今萦绕。带我回上海,回到我的心之所向……”梅林茂的《Take me to Shanghai》,唱的不仅是小六的心声。

    在乱世面前,吴小姐想过小日子而不可得。美貌也是她的罪过,可最大的罪过是爱错人。她结束了的罗曼蒂克。显然是一场爱的误会,可随即她又陷入另一场新的爱的误会中。人间有多少的事情都是这样阴错阳差,事与愿违。前一个男人根本不爱她,后一个男人她从没有爱过。她只是屈身。


    袁泉在电影中演出了一个和小六完全不同的演员,有坚守,有爱,有理想,可是最终还是妥协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茫茫乱世,柔弱的女子和她的爱情是不能同时安放的,于是她只能选择先安放自己。

    吴小姐和王妈坐在桌子的两边,一纸袋点心放在正中,美丽的对称镜头如斯坦利·库布里克或韦斯·安德森的经典之作,这是一场非常重头的戏码,吴小姐和王妈的情绪都在微妙中变化,肢体,脸色,语言,没有大幅度的表达,却看得到内心的起伏。

    这场戏可以和吴小姐与丈夫的那一场对照来看,小津安二郎般的正反打摄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的面部特写,令观众也仿佛坐在桌边。那些虚伪的话,不止令吴小姐心惊、心凉,即使连我们这些旁观者甚至也要和她一样红了眼角。当她后来打开钻戒盒,那些巨大的光芒,不是璀璨,而是直刺入心。它们将她逼如角落,已经足以致命。


    电影中几次俯拍慢镜头,像是上帝的视角,也有必要拿出来说一下。因为它似乎是一个旁观的冷眼,看到了这乱世里的一些人物的颓丧、死亡,以及城市的破败。这产生了同样动人的力量。

    关于人物的有三次,一次是周先生走向为他挖好的坟墓,后面跟着两个打手。这一次的镜像相当大气,我们俯瞰到风吹乱他的头发,他的手背在脑后如同祈祷,慢镜头中他走向自己的终点。这个人物的死,原不该费此笔墨,可不费笔墨,便昭示不出童子鸡的凶残。

    一次是陆先生躲过日本餐厅的枪战回到陆宅。在唱诗一样的类宗教音乐童声中,镜头俯瞰出横七竖八的尸体。此时我们看不到陆先生的脸,只看到他的长衫下摆和他的脚,他的后面跟着车夫,他不是惊慌失措,他缓缓走过,赴战场如赴盛宴。直到后来他在长镜头中搂住两个外甥,我们才得以看到他内心的波澜。

    最后一次应该是陆先生离开上海前,陆宅家具都已盖上白布。镜头俯视他穿堂过厅,从内而出。导演的手法仍然是内敛,可是我们当然感受得到陆先生的心情。此时不拍陆先生的脸,倒比拍还更使人震动。

    关于上海城市景观的俯拍有两次,前一镜上海屋舍俨然,后一镜满目焦土。“城之不存,何以家为?”这是电影唯二的两次拍出作为背景的大上海,其余的时候,上海是活在每个角色身上的。它清楚地表明了导演叙事的关注点和高明的取舍。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英文名“TheWasted Times”,意为“被浪费的时光”。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是“被浪费的”。不止是罗曼蒂克的,理性的、清冷的、暴虐的时代,也都已经“被浪费”。

    “浪费”是人类前进永恒的代谢物。“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旧时代唯一值得羡慕的一点,它们总比我们活得久——至少在艺术里。

    有两个电影的镜头,它本身并不推动整体的叙事,可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作为文章的结尾。

    一个是在北方客写下绑架地点之前,那个茶馆的茶倌倒了一杯茶递给打手。此时我们可以看到柜台清洁得锃明瓦亮,靠近观众的这边,侧柜上摆了四个白瓷茶叶罐,五把白瓷壶。它们的等距离,以及五把壶的壶口一致所对的位置,像是精心测量、调试过。简直不像是真的——因为太新鲜,太克制。

    和那些对称构图一样,这显示出它是一部考究的作品。这也几乎是电影中第一个让我觉得即使静物也在发光的时刻。

    一个是渡部喂猫的桥段。机位在廊下,那样一个仰角的,温馨的场景,拍得何其之冷!这个镜头之前,接的王妈站在麻将桌边说“我剥了伊皮”,后来就是他用刀剔去鱼皮。镜头特写了一块白色近乎透明的肉,一点桃红在上面抖。

    导演用影像的衔接来带给我心下的森然,观之背后简直也要耸动起来。

    据说程耳最喜欢的作家是博尔赫斯,前两天我无意中看到他的一句话,不知道是不是他说的,内容是:“在那做梦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我联想起这种感觉。是的,那个时代和那些人都活了,他们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行走,而我为了看清他们,不由地挺直了腰板。

     5 ) 一点也不浪漫,又何谈消亡呢!

    一 在看《罗曼蒂克消亡史》前,有工作人员强调,这是一部前所未有“以前没有见过”的电影。虽然之前就对此片期待爆棚,但听到这句话马上就正襟危坐了。看片的时候,袁泉在戏里也用一句台词围追堵截,“这是艺术片,导演没打算让我们看懂。”里外夹击,以至于我看完后夸也不是不夸也不是,说好也不好,说不好看着外表似乎也很好。作为观众,我就被如此这般双重绑架,服! 电影点映完,观众们一片称赞,除了“美术摄影很棒”一个点夸得言之有据外,那些套话都是虚的,没有几个人真正说出了个所以然来。其实,看完后认真琢磨,这部电影一点也不让我服气,因为当我慢慢把电影传达出来的碎片拼凑整理完,这张拼图背后什么也没有。 站在豆瓣一群四星五星的评价里倍感孤独,因为我觉得《罗曼蒂克消亡史》一点也不浪漫。以下仅供探讨。 二 那就从几个点单刀直入来讲讲。 相信很多人在看前就听说了电影的别样结构和剪辑手法。电影打破了线性结构叙事,将N条线(我也数不清)串在一起。这样的结构和剪辑有特色,却太散。诚然,全世界的新浪潮导演开发出各种结构,让普通观众看不懂的比比皆是。可但凡在新浪潮里被称为范本、被赞优秀的,都有一个特点,形散神不散。导演想讲的内核要强硬有力,故事是电影的外表,再乱只要内核不乱都没问题,喜欢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朋友一定会对这一点有感触。《边境风云》是有硬度的,然而,我并不知道《罗曼蒂克》的硬度在哪里。 《罗曼蒂克消亡史》故事分三个部分,罗曼、蒂克、消亡史,讲了一个罗曼蒂克消亡的经过,其实体是旧上海黑帮的衰亡。电影一开篇就在用剁手戏来强调黑帮背景,整个电影就完全洋溢在杀杀杀的血浆节律里。可是,用杀人来衬托黑帮很平庸吧?一个只知道杀人的黑帮衰亡就衰亡了,何谈浪漫,又有什么可缅怀的?在国仇家恨之中,黑帮老大的魅力在哪里,只靠葛优摘、戴一下礼帽吗?人性又在哪里,浅野忠信怎么轻易就让陪伴多年的妻子狗带了,如果我是纳粹,我会轻易去伤害亲人吗,即便伤害是否也要有所纠结?《教父》堪称史诗级,对比一下看看人家老外是如何安排情节的。 章子怡变成一个性奴,是想说一个小女人面对大时代的脆弱,还是普通人面对强权逆来顺受的人性使然?很难说明。因为章子怡角色的前期风情、神采并没有建立起来,没铺垫够,以致这个角色前后所营造的落差和冲突不能说服我。除了章子怡,所有角色也都没立起来,原因皆类似,只有浅野忠信迷迷糊糊成了第一男主,可这个第一男主角当得实在憋屈、莫名其妙。这样处理故事,我甚至认为,是对浅野忠信这个演员的不尊重。 既然是群戏,可群戏不出彩。站在观众角度还是那句话,这些人作为戏里的人物,如此没有人味儿,消亡了就消亡了,有什么值得观众去同情吗?《哈姆雷特》是怎么表现哈姆雷特的悲剧的呢?先竖立形象,再建立悲情。怎么营造戏剧冲突都可以,也不必必须借莎士比亚比葫芦画瓢。但千万别说因为是群像戏,所以篇幅短,讲不清。上周刚看完《阿拉伯的劳伦斯》,那位把劳伦斯逮住并摸他乳头的土耳其军官,寥寥几句台词、几声咳嗽,形象就很生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买魔杖前路过的酒馆里,一个镜头诸多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镜头信息量很大。《指环王》也有类似的戏。 篇幅所限不是人物刻画不到位的理由。抓住人物精气神非常考验文学能力。很多国产片镜头废,就是因为没有信息量,其中剧本差是主要原因,剧本只关注主体,忽视了陪衬的价值。比之哈利-波特酒馆戏,《西游-三打白骨精》里也有个做工精致的酒馆,就显得空洞、乏味。比之韩剧、英美剧满满当当的房间,中国现今家庭剧那种空旷的屋子一点生活气息也没有,非常让人出戏。 人物没立住还则罢了,很多人物还会半途消失。之前聊《红楼梦》也曾说过多姑娘,出场只有三小段,她的形象相当生动,她在第三场宝玉晴雯生死别的戏里彻底完成作为小说一个小人物的使命,之后完全消失,在她的女性光辉下,王夫人等主子们理应自惭形秽。假如《罗曼蒂克消亡史》杜江夫妇的角色不可或缺,我并不认为他们在消失前已经完成了他们该发挥的使命。《罗曼蒂克》似乎有意想建立一个类似红楼的秩序,主角们相继消失,故事越靠后出场人物越少,消亡嘛。可是红楼的秩序是一个秩序,《罗曼蒂克》是混乱的,没有形成一个秩序,杜江夫妇消失得非常不典型,只能算废笔。 除了人物的废笔,还有镜头的废笔。比如吃鱼的猫,前期有相当一段戏来表现浅野忠信喂猫的戏。可是后来,这只猫虽未消失,在两个远景镜头出现了,但近景和特写再也没有出现过,猫的价值是什么?这样的镜头没有后续的呼应,只能成为废笔。 再说床戏。没特点。空洞。淫而无光。这里的光是光华的意思。什么是光?库斯图里卡《地下》开篇,男主角给裸体女人肥硕的屁股沟里插了一朵红花,很情色,恶趣味,可是多少男人都会吃“在女人屁股里放个兔子尾巴什么的”这一口?恶趣味背后是文学的荒诞感,情色也是基于人性之光而设计的。而电影里的这几场床戏,平庸至极,简直浪费了章子怡的表演。 故事是外壳,摄影美术是外壳的外壳。内核主题却是大而空的。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不知道。所有的有关时代的浪漫都要靠我自己的民国情愫、对旧上海的神往、对那个时代的想象而建立。但如果我是个老外,我没有时代、上海的背景知识和情怀,的确有点理解无能啊,这些人为什么平白无故就想杀人,浅野忠信为啥平白无故就爱上了睡子怡……因为,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里,当我来判断一部作品好坏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自己抽离出来,不被自己的背景知识影响,然后再去理解去揣测,那样想的通才是真的通。 还有,时代会在每个人身上打下烙印,我们的故事只需要讲好每个人的故事就好,要强调时代,最好要用高度艺术化的方式去强调。可惜《罗曼蒂克》高高在上、俯览众生的上帝视角还是不高级。 三 其实,很欣赏程耳,他似乎并不愿意面对媒体,如果有可能,真的希望和他坐下来聊聊。《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个很棒、非常有戏剧感的名字,还有梅林茂的谱曲,还有他打动诸多大咖的牛逼剧本,还有他的短篇小说集。此外,他在影片里高速的大俯拍镜头、压抑阴郁的色调等,都是他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 比起其他国产烂片的导演,程耳明显是在生活里读书人一挂的,且读的不是张嘉佳《全世界》也不只是电影史,可能是马尔克斯、卡尔维诺这样的严肃文学。电影里有一场戏非常棒,浅野忠信和章子怡在车上的戏以及前后几段,依靠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杀与不杀的犹疑,人物从表情中透露出的心理转变可谓精彩,非常具备文学张力。 假如这部作品真如我判断的,并不好,那么,《罗曼蒂克》不好不等于程耳不好。至少,一个艺术家失败了某一部作品,远比一群平庸之徒自认为成功好多了。(载于自己私人微信号thestylus) +++++++ 二刷后补,我看了原小说还看了原本,观感提升不少。但居然好多人指责我不懂?!!什么章子怡被毒哑了,杜江是葛优小时候,章子怡狐狸精,黑人问号,你是片方派来的卧底吧,故意这么引导?你去看一万遍,里面有一句提到这些了吗?我问了那么多傻逼问题,就是在说导演什么都讲了但什么都没讲透。黑猫戏很好啊,我没否定,我只是说黑猫戏没有呼应。我说淫而无光,的光,是导演对这个戏的设计灵感,谁特么让他把囚禁戏拍美了?还有那美美美的配乐,一点上海感也没有,谱得精致,用得不好。别扯杜月笙、黄金荣,哪只眼看到他们了?我赞成联系上下文解读,可不赞成过度脑补,创作者不急你观众倒是很急啊。不是说了吗,派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电影里的下个世纪不就是我们吗!所以别再私信骂我了。还是短评那句话,这部电影就是一《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拼图,每一个碎片都做工精致。但唯独嘴巴笑的那一片丢了。作者你不敢面对1949年。既然丢了,我当然不会给五星四星了。

     6 ) 观影前的三条建议:第一,请勿携带儿童观影。

    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观影体验:

    1. 特别注意,请勿携带儿童观影。

    演到一半,我前面的姑娘问,“这哪里是罗曼蒂克?”请注意标题的后三个字,“消亡史”。本片根本不是浪漫爱情片,内容上看,无论是尺度还是深度,儿童乃至青少年(以及内心还是宝宝的巨婴)理解起来都有难度。

    PS:扯句闲话,全球审查(分级)的内容一般分为四类——暴力、性、宗教和政治。大家一直吵吵嚷嚷放宽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主要指的是第四类。(虽然个人认为,即便放宽,以目前中国编剧的整体实力还捣鼓不出像隔壁邻居那样的现实题材作品。)中国电影不分级真的很让人困扰,本片中涉及较多篇幅的暴力与性(尤其是后半程子怡的戏份以及杜淳最后打枪的镜头),其尺度放在美国分级制度下,标R不为过(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dult guardian: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感谢豆友毛扁扁提供的信息,美国确是标的是R;澳大利亚标的是15MA 不适宜15岁及以下儿童观看,必须由成人陪同;加拿大非魁北克地区为14A,14岁及以下必须由成人陪同。新西兰是16岁。感谢豆友呆呆爱吃草,小兔爱TWINS以及美丽的南方提供的信息。请各位父亲母亲大人酌情处理。)

    这个部分势必在上映后会引起巨大争议。

    2. 你可能会看不懂,但这不是导演的本意。

    本片发生于民国二十三年-民国三十四年(1934-1945;感谢豆友于从之的修正),横跨上海、重庆、香港、菲律宾。

    这种“看不懂”并不来自对二战背景信息的不了解;凡是中国人,私以为看此片入门知识绝对够。

    “看不懂”可能是因为;第一,非线性叙事,以正叙为主,但涉及插叙和部分记忆闪回。看完便知导演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转折处处有铺垫,铺垫处处有惊喜。正所谓,“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第二,人物众多,关系纠缠,稍不用心看可能有面瘫和失忆风险。虽然人物多,但导演都非常细心的选择了大伙熟悉的演员。葛优和章子怡的戏份的确多,但也只是相对多,观影途中,可能会有“原来是你”的出戏感,但整体演技上乘,所以又能很快入戏。不用担心尴尬发生。第三,大篇幅的上海话。导演程耳在南京场的映后交流会上说,“现在的观众都习惯性看字幕,讲上海话更能创造年代感,让观众迅速融入情节。”

    留个提示:导演说,袁泉和吕行那对是理解片名中“罗曼蒂克”的题眼。 3. 豆瓣的影片介绍就是你需要知道的全部。

    “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人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待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香港,死前再没有值得记述的事件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叱咤风云的帮派大佬,不甘寂寞的交际花,说着地道上海话的日本妹夫,只收交通费的杀手,被冷落却忠诚的姨太太,外表光鲜的电影皇后,深宅大院里深不可测的管家,偶尔偷腥的电影皇帝,荷尔蒙满溢大脑的帮派小弟,一心想要破处的处男,善良的妓女,随波逐流的明星丈夫,投靠日本人的帮派二哥,日理万机却抽空恋爱的戴先生。

    战争之下,繁华落尽。帮派大佬逃亡香港,交际花不知所踪,日本妹夫死在菲律宾(感谢豆友Chiyo.更正),电影皇后被丈夫抛弃,处男遇上妓女,姨太太杀死二哥。战争惨烈,战争终于结束。他轻易选择沉默,因为伤口无法弥合。罗曼蒂克消亡史。被浪费的时光。”

    注意上文第二段提到的每个人物,他们都将在电影中一一登场。

    罗曼蒂克消亡史,注定很特别。他没有战争片的波澜壮阔,也没有生离死别的凄婉爱情。他用最克制的方式呈现最惨烈的暴力与性,你可以说他是对战争创伤的反思,你也可以说他讲了每个人的故事——如行尸走肉般行走在这个无法控制的世界。片中袁泉演了个大明星,闫妮饰演的王妈打趣道,“你演的那片子我没看懂。”大明星说,“我也不懂。大抵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幅群像,身处“下个世纪”的我们也站立其间。

    PS:之后会更新我对电影主旨的理解,这部电影混杂了太多矛盾的要素,但是呈现还是很完整的,尤其是质感。

    -----12.9更新 我是剧透的分界线 没看过此片请就此打住 可能有情节没记清 会二刷纠正-------------

    【关键词】最克制的表现形式VS最暴力的血腥与性

    “质感”,这是程耳反复强调的。

    什么是质感?与人相同,质感是一部电影的气质。

    点映时有人半开玩笑的问,“片里袁泉说,导演拍片就是让人看不懂的。”程耳语速其实不快,但这个问题,他立刻否定,“我绝无此意。这是种自黑。电影还是要能让大家看懂的。”

    虽然导演嘴上说要看懂,实际上,本片从头至尾都没想“亲近”观众。

    在剧情上,身处21世纪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和任何角色产生发自内心的共鸣和认同。考虑到葛大爷的接地气,所饰的陆先生,应该是最能代入的吧——奈何一介黑帮,最后还让手下一枪打死了敌人的孩子(为什么我特别强调枪杀孩子这一幕,因为在一般电影中,通常的惯例是不会直接表现的;此处有意拍出,是为了让观众从心里上疏离这些角色)。章子怡所演的交际花,每个男人都想拥有的尤物,用现在的标准看,天生“三观不正”——黑帮老大为了自己离婚,没俩月觉得人间腻味,玩够了又要离婚;丈夫用关系帮自己当上了女主,还出轨和男主发生了关系。有观众可能还会质疑角色的智商,为何能把日本间谍干掉的时候停手了?浅野忠信饰演的日本间谍就更不能让人容忍了——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上海人,说着地道上海话,却是罪大滔天的侵略者,不论是侵略女人的身体,还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版图。杜淳演的杀手——无论杀人越货只收交通费的设定就已经很匪夷所思了,他还是枪杀孩子的真正执行人。杜江演的二十岁小处男——看见美人完全不管家里的老相好,外表柔柔弱弱,砸起赵宝刚演的小头头那个用力的连旁边一直骂自己的“老司机”都交口称赞,你以后一定是个大人物。最能让人怜惜的,可能是袁泉演的女明星,或者钟欣潼演的姨太太,前者最后知道丈夫的背叛只得委曲求全,寄身重庆想着上海的菜;后者备受冷落,一个小小的人,却正义凛然枪杀了投靠日本人的二哥。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一个人是“可爱”的。

    在镜头上,导演原话是,“除了几个大俯拍展现一个大环境,一般用的都是固定镜头,几乎没有移动的。”移动是流畅的,固定是静止的。拍摄空间也大多局限在闭塞的室内。非常多突出演员表情的特写,而这些表情,很少是欢愉的,流泪亦或者痛苦。给演员的视角也是正面,尤其是很多的二人桌间面对面吃饭或是对话,都用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正面镜头。当你看着这些不幸的角色盯着你,对你说话,你会角色自己被“审视”了,不自然就会从剧情出来,站在外面打量打量。

    从配色上,冷色,满屏的冷色。即便是章子怡饰演的交际花和浅野忠信饰演的日本特务在田野间的戏份,下方都是黄色的稻草,但上方蓝的透明的天和疾疾的风(以及剧情本身)都徒增寒意。剩下的,便是红色(血的颜色)与黑色(枪的颜色)的对比。

    从配乐上,(除了左小祖咒的片尾,你们也知道左小祖咒的风格)第一都是外文歌,第二尽管调子听上去很悠扬,但是歌词和唱腔,配着故事,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印象最深的镜头,是章子怡坐车离开上海,歌里唱的是“Take me back to SH.(感谢零、Renaissance和苦莫璟中人的更正)”黑车黑夜,车灯把两旁的稻草照的亮堂堂的,像燃烧的溅起的烟火。这个女人的美好,伴随着要被销毁的电影带,一同走向茫茫无边的未知,如烟花般短暂易逝。

    台词不多。节奏很慢。

    像是舞台剧,像是一种纪录。

    导演说自己很喜欢昆丁·塔兰蒂诺,喜欢他的“庄重而不羁”。

    这片子的质感就是——庄重与疏离。因为庄重,所以疏离;反之亦然。

    这种疏离,让影片呈现出十分克制的氛围。没有煽情的主线,也没有抢夺镜头的人物。但是,画面上呈现的内容,竟是如此的“惊世骇俗”。

    暴力,从头便是。打开盒子,出现的是一只戴着玉镯的异常美丽的女人的手(不禁联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盒子里窜出的头和是被门夹断的手指以及那只可怜的猫)。榔头是狠狠敲下去的,敲到我觉得银幕都要碎了。枪是“随便”打的,打的都是血流成河,或是一招毙命,正中脑心。

    性,前半段还是旖旎暧昧,好像有些许人情,后半段尤其是子怡在地下室像猫一样被囚禁,配合吃饭做爱的快速剪辑和恐怖的背景音乐,成为一种痛苦的程式。

    赤裸裸的活着,赤裸裸的死去。

    用极为克制的表现形式,展现内容上极为暴力的血腥与性。

    世间人之扭曲,不难理解。

    【关键词】对战争的反思 VS 生而为人,难说抱歉

    为什么人是扭曲的?

    追根溯源,因为战争,因为日本人发动的战争,让天下所有人“行尸走肉”般痛苦的活着。你可将其看为战争的反思(比如陆先生的转变,片中两次“我了解你”,第一次陆先生确实帮了子怡的角色,第二次就把孩子打死了。当然跟说这句话的人和背景也有关系),但是再往下挖一层,本片绝不仅仅是所谓的对战争的“批判”。

    我们来看看这场战争发动者的代表形象,即浅野忠信饰演的日本人。一句话,他是个矛盾。他会说上海话,说的特别好,自称是上海人;但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临死前让剩下的儿子跑到俘虏营,一定要回日本去。他非常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愿意背弃上头的意思把陆先生放了以求孩子的平安,但是却把女人藏在地下,狂暴的施虐。他本来要把交际花掐死,最后念在她之前没杀自己,把她放了,最后死在这个女人的枪下。在菲律宾,美国人把他们称为yellow-skinned monkey,三十万(感谢豆瓣网友“凯”的指正)之众,昨天还信誓旦旦说要战斗,日本投降后便放下屠刀自己给自己修俘虏营,而美国军队只有一千人。最关键的,战败的他说,“原来我不怕死的,但是现在,特别想活。”程耳并没有指着这个日本人的鼻子骂,你是个罪人。你在咒骂这个人的同时,好像还能理解他的出发点,他有他自己所坚信的,那是他的人生。是他作为整场战争发动者的人生,是他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人生。

    片中所有人的性格都是矛盾的,都在为了活下去,在狭小的自己可以有一点点自由权的空间里,为着可怜的自己所要的,变扭着。

    阶层不同,最后的结果都是相似的。死的死,伤的伤,心碎的心碎。

    所以,陆先生踏末班车去香港,轻易的选择了沉默。

    任何语言,与人生的因缘际会相比,什么都不是。

    生而为人,命运使然,难说抱歉。

    【关键词】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毁灭给人看

    陆先生片头就说了,“那些混在罢工人群中的恶人,你也不知道他要什么。他们不喜欢现在这些美的东西,好像目的就是要把这些美的给消灭掉。”这是整部片子的起头,也是整部片子的题眼。

    程耳说,要是想懂这片子说了什么,看袁泉和吕行那对。

    当吕行演的前夫准备接受戴老板的“邀请”,去云南谋个既有钱又安全的职位时,前排的女生不由自主的说,“这男生真渣,要演技没演技,要钱没钱,要权没权,为什么袁泉会看上他呀?”

    袁泉看上他,肯定是因为之前他们有着罗曼蒂克的故事。就像黑帮老大和交际花,跑腿的小弟和妓女,甚至日本人和妻子,之前都有好看的爱情故事。但是程耳很狠心,他直接拍的就是消亡,不给你看一点点浪漫。

    罗曼蒂克,即指一切美好的东西。消亡,就是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名句,“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毁灭给人看。”整部片子,就在毁灭那些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感情。让漂亮的女人被蹂躏,让有爱的情人分离,让可憎的面目显露,让卑劣的品行暴露,把人都磨成命运的傀儡,最后一声叹息。连叹息都没了声音,只能徒劳的举起双手,过检,前往另一处可能的家园。

    生在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的苦楚。吕行演的小角色,最后朝袁泉演的大明星鞠了一躬,鼻子是酸的,却还苦苦的笑了下。那刻,你会原谅他。他也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即将淹死在更佳混乱的潮水中,好不容易趴上一片叶子,他也要活下去啊。强撑着,和大明星在一起,戴老板还会让他们有戏演么?逞英雄容易,过日子太难。

    战争是生离死别,活脱脱没了人行;当下,是反全球化的浪潮,不确定和中产阶级焦虑。

    如果不能打破命运的禁锢,就只能被命运禁言

    【关键词】七分,因为有我非常不喜欢的地方

    打开天窗说亮话。

    第一,我非常非常不喜欢章子怡所演的交际花在车上被强暴的过大尺度的镜头(此处特指一个半秒钟的裸露镜头,因为前段剪辑的冲击力已经很强了,没有这个镜头也丝毫不会影响整体效果)。这种大尺度的性是否有必要?还是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现?毕竟每分每秒,世界上的各个角落,都有女性在被侵犯。我不觉得这是最高明的表现手法,相对于后半段吃饭做爱的快剪,这段的表现,真是太草率了。

    第二,人物关系,黑帮是根,其他都是树上的枝。主要围绕的是葛优、章子怡和浅野忠信来描写,但是三人的戏份又不够撑起全片。对于人物的刻画,能不能再完整一些。比如杜江那条线,后文完全没有涉及,就像是丢掉了一样,观感上就像是某个枝长的太大,极不和谐,又要把树干弄断似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好像又有点粗糙,所以片名中的“史”诗感是有所欠缺的。

    不过,塑造这么多形象,能让人记住,尤其是大部分人物都留下能写小传的空间,还是挺厉害的(选角没话说)。

    PS:多说一句双结局。谣传片子最后一个镜头是章子怡和葛优在香港相聚牵手。导演明确表示,没有牵手,只是看到了彼此。这是对于理解二人关系的重要信息。但是这个结局被剪掉了。

    【12.12更新】感谢lol台湾代购(每次看这个名字我都想笑怎么办...)关于上下部的补充。

    “导演表明有下部了,估计能不能继续烧经费拍要看这次票房了,口碑不会扑街,但是和流量们的粉丝比起来电影宣传差了些。

    杜江那条导演说是唯一一条没有消亡的线,就让他们停留在『我养你』那个画面,童子鸡的后续他的书里有,消亡了,导演想留住一点不消亡的罗曼蒂克,之后一个航拍+白鸽童子鸡的故事就结束了。”

    ------2017年1月6日更新 我是偷偷承包二刷的分界线 -------

    二刷感受之更正上文所写的两个缺点:

    1. 第一点已经解决了(导演场的版本是我看走眼了么?有一个很夸张的背面臀部全裸特写,但是公映版本要含蓄很多,只有侧面)

    2. 如果你能接受故事讲一半人物就消失再转接下一个人物,那第二个缺点也不是问题。这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完整”的故事。与来回颠倒的时间线相比,倒是其中堪比欧洲联姻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对第一次看的观众不太“友好”。

    评论区一些朋友希望我聊聊细节,提了一些问题也挺好的,我来聊一下个人想法:

    以下问题均来自豆友“我要学做饭”:

    1. 王妈介绍杀手片段的作用是什么?

    王妈当着全桌人的面儿讲一稀奇事儿——这拉车的人才只拉车,不管你让他做什么,你让他拉车的时候顺便买布,他就买布,你让他拉车的时候顺便杀人,他就杀人,而且只收拉车的钱。

    1.1 为什么王妈会当着整桌人面讲这个事情?

    因为王妈想引荐杀手做陆先生非常贴身的小弟,这个位置对内对外很重要,自然要讲给所有人听;一是让众人对杀手感兴趣,二是让大家觉得这人挺“靠谱”的(为何靠谱看下一板块),三是相当于给杀手保底,以后大家见着都有熟悉感。

    1.2 杀手这个故事到底什么意思?

    小弟做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完全听大哥的话,而且嘴巴严实不惹事。你让他杀人他杀人,这是他听话;他说自己只拉车,不管你让他做什么,说明小弟根本不在乎大哥让自己做什么,只要是大哥吩咐的都是对的,杀人和买布一样,干的“正经事”就装没看见。

    1.3 王妈为什么引荐杀手呢?

    第一,是个人才;第二,也就是最重要的,王妈和杀手之间有“事”,男女之事。

    2. 王妈摘下钥匙的镜头说明了什么?

    王妈在门外已经中枪,但是观众看到的是,她走进来坐到椅子上,镜头拉远,观众看到王妈腹部的血涌出,同时王妈放下了钥匙。王妈是整个大家庭的总管,这个钥匙便是总管权利的象征,她放下,说明她结束了自己的使命,而且镜头语言是非常庄重的,充满敬意的。管家是家族里最为重要的角色,上上下下大事小情内外关系她都门儿清,她是家族的耳目和稳定剂,王妈作为家族的门面第一个被杀,说明事情要起变化了。

    这个镜头之后接的是什么?接的是帮派小弟递给童子鸡钥匙的镜头。尽管并不是同一把钥匙,但是童子鸡的故事是整部电影里唯一延续的罗曼蒂克。这把钥匙象征着过去的秩序和美好的感情(当然此处的钥匙也是性的暗示,你们都懂)。

    【20180902更新】有豆瓣鹅豆油问为什么王妈临死前在说完“粥咸重做“之后还有一个不重要的事情想不起来了?这个不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王妈是全片的信号,或者说是风向标。王妈死之前陆先生掌控上海局势,死之后日本人掌控。王妈之死是变天之意。王妈说这事不重要,其实是陆先生一开始以为日本人的事情不重要。但王妈在这个场景中一直闷闷不乐怀有心事,其实象征的是陆先生一直在思量日本人的事情,并不放心。王妈的表情已经透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处的台词用得比较写意,而非实实在在地说王妈有件什么事情想不起来了。

    3. 日本人对猫的态度?

    “你别吃我这碗,我给你弄。”豢养。可能猫的处境要比子怡的角色好点,毕竟还是自由的,想吃主人的鱼就能吃。交际花就是日本人完完全全的附属品,与猫相依为命。这是一只黑猫,每每动乱发生前,都有猫的特写,作为柔软中平静中的危险前奏。

    还有两个点我比较感兴趣,和大家分享一下:

    1. 女性形象:

    本片的女性给的镜头大多是俯视的,男性大多是仰视的。仰视即支配,俯视即被支配。最明显的是袁泉和吕行那对,袁泉恳求这个男人与自己站在统一战线,但是男人选择了主动离开。给袁泉的都是俯视的,而给吕行的都是仰视的。

    但是战后陆先生找到交际花时,导演特别给了交际花一个仰视镜头,旁边的群演头慢慢抬起看着交际花站起来。在那一刻,交际花再也不是过去的花痴、十三点、就管自己玩的开心的交际花了。在饭桌上,她说,“第一次试戏,导演就让我死了。你说这死了怎么演?后来我受不了了就问导演,你说我是怎么死的呢,是自杀的呢,还是他杀的呢?导演手上有剧本,但他却说‘我也不知道。’可能她死了,可能她没有,可能她历经磨难活了下来。”一语成谶,历经千难万险活了下来,这就是交际花的命运。二刷听到交际花说自杀还是他杀那句一下就觉得戳人,她被什么杀死了呢?既不是自杀,也不是她杀,曾经的那个罗曼蒂克的姑娘被战争,被无由的因缘际会杀死。为什么交际花看到日本人在埋尸,手里有枪但没有开?第一,注意之前交际花递给日本人手帕的镜头。这里的手帕就是日本人在餐桌上给交际花拣起来的,交际花递手帕的动作是充满善意的,因为她心中还是有美好的,所以这部分解释了她为什么没有开枪。她本质善良,难以犯下恶行。但是这手帕后来就沦为擦血的工具,罗曼蒂克就此消亡。第二,交际花是懦弱的,她面对强暴自己的日本人无法下去手,所以日本人也没理她,抬头看看她拿着枪,就又低头挖坟了。日本人自以为自己了解中国人。但1945年,陆先生枪杀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日本人的儿子),让日本人大为错愕;接着交际花枪杀了日本人,她最终开了枪,所有人都因为这场赤裸裸的可怕战争而“成长”(改变),能够心狠下来,做之前不做之事,国恨家仇都在这两枪里。

    片中其他的女性角色都是坚韧的:王妈的嘴是不讨喜呢,但是家里井井有条,她不在连饭都不好吃了。一个人担起一个家大事小情,看透世事变故人情冷暖,此乃性格之坚韧;袁泉演的大明星,明知时局动荡能攀戴先生的富贵,但是硬是要和自己不成器的丈夫在一起,知道留不成男人,嘲解一笑,让他走了,一言一行端庄大气,这是品行之坚韧;陆先生的老婆看起来弱不禁风还不受宠,但是面对卖国的二哥,扛枪崩了,没有半点犹豫,这是意志之坚韧。几位女性虽着墨不多,但都非常鲜活,很值得敬佩。

    2. 有关服饰

    一个很小的细节,我觉得很有趣,所以写几笔不深的东西。

    陆先生的长袍有黑白灰三色。和男人在一起是黑色和灰色的,但和交际花在一起都是白色。独独与交际花战后相见,换的是灰色的行头。从前的浪漫都蒙了世事的尘土。交际花的衣服开头,不论是和钟汉良的角色跳舞,还是和陆先生以及日本人坐车里,都是黑的;但是独独与陆先生一集换了灰色。黑色的浪漫奢华没了,她脱下了明星的外袍,成为千千万万“慰安妇”中的一个。执行枪决时,她的衣服是白色。百炼成钢,她获得了完完全全的新生与蜕变。

    杜淳演的杀手在枪决前特别说,要一套军服,枪决日本人,已经出离家仇,是国的审判。

    【我喜欢的评论】专门开个楼,给大家搜集一些我个人觉得有趣的评论(知道你们不会翻楼)

    消亡雨不歇:就是想说章子怡在车上那一段,我觉得没有什么所谓的必要与否,事实就那样存在着,她就是这样的身不由己,就是这样的在乱世中存在着,不止一个,那么多,那为什么不可以将它赤裸裸的展示。我还是很喜欢这种反常规男女主戏份和配角戏份不相上下的,虽然肯定会造成一些人性格不那么完善,但是这样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大格局,没有在讲谁的故事,讲的是这个时代,每一个人物后面千千万万相似的人,而且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对于人物的刻画,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已经足矣。

    TheAnglesWept:里面有很多致敬啊,导演的迷影情结呗。 车里强奸《美国往事》;车站枪杀、稻田地杀人《教父1》 ;结尾浅野忠信死之前叫孩子走想起《美丽人生》;密室做爱想起大岛渚和金基德;风格闪回、安静下其实暗流汹涌、配乐、恋足癖都很昆丁。个人看法。

    Philory :

    影片开头的周先生或对应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

    据说受杜月笙邀请晚上去其府上赴宴,进入杜宅后,汪寿华即被杜月笙指使手下四大金刚芮庆荣、高鑫宝、马祥生和叶焯山等人打昏后装入麻袋,残忍活埋于沪西枫林桥。汪寿华牺牲时年仅26岁。

    时隔22年,上海解放前夕,参与杀害汪寿华的凶手芮庆荣和高鑫宝已于此前相继离世;杜月笙逃往香港,而另两名凶手马祥生和叶焯山在上海有产业没有离开,于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被共产党逮捕报复,在枫林桥汪寿华的遇害地点举行万人公审大会,马祥生和叶焯山二人被执行枪决。远在香港的杜月笙在报纸上看到马祥生和叶焯山被处决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不久便死于香港。

    【后记】这是属于我们的集体记忆

    点映场后,程耳是以这句话做结束的,“电影是拍给坐在漆黑电影院一起看片的陌生人的。因为电影,让我们能有交流和对话的机会。这是电影最大的意义。”

    每一部电影,都在创造群体的回忆,也在创造新的自我。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能引起反复遐想、有韵味的电影。

    他不完美,他很特别。

    Wasted Time。如果此生注定要浪费,还是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吧。

    附两个信息贴:

    1. 豆瓣十城点映观众提问汇总贴:

    //site.douban.com/movieclub/widget/notes/191986319/note/596750525/?from=gallery

    2. 果麦文化主创微信直播答疑实录: 微信链接太长,身为强迫症的我无法容忍。所以摘录了一点重要问答。 2.1 提问导演:电影里对于情欲的演绎好像都挺残酷的,奴役、偷情、背叛、消亡,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呢? 程耳导演: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其实也不尽然都是这样,譬如说像童子鸡和霍思燕小姐的这一段,我觉得就是很浪漫的。只是说我们在表达的语汇上可能略有差异。譬如说这个童子鸡对霍思燕表达爱慕的方式,他是说:“我上瘾了,一直想弄。”我觉得这反倒是一个说“我爱你”的另一种方式。包括他最后说“我养你”,这也是一种更有依靠、更有责任感的一种回复,所以我觉得也不尽然,但是我们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爱,谢谢! 2.2 提问导演:为什么一直重复小六和渡部性爱和吃饭镜头? 程耳导演:我个人的考虑是,在那样一个极端的环境和极端的社会背景之下。在那个很狭窄的空间里好像也就剩这两件事情可以做——吃饭和做爱。从另一个角度上其实人生赤裸,最后需要吃饭,也需要做爱。通过这两件事情我觉得可以很集中的体现出人性在那个极端环境下的扭曲和撕扯。嗯,当然也有所谓食色性也这样的考虑,谢谢! 2.3 提问导演:请问会有网上说的“3小时导演剪辑版”放出来嘛? 程耳导演:无法公映的版本是没有意义的版本。

    PS:有朋友豆油问我是不是专业写电影的,不是,以及我这文章哪里像专业的(破涕为笑脸)。

    有这么多人看真是吓着我了,你们已经帮我完成了我的人生理想,幸亏我还剩28个。

    今年拿到的赛人老师的新书上写了“像由心生”四个字(这里的像是指影像,不是指相貌的原意),这篇影评我写的是我个人基于我自身经历非常非常主观的感触,所以确实有些隐晦,如果您也喜欢,可能是因为我们有着相似的过往。毕竟,我们写影评读影评,都是在找自己心里的声音。

    承蒙喜爱,若有不当之处,望您见谅。

     7 ) 废笔即败笔:《罗曼蒂克消亡史》消亡得并不浪漫

    在不知道程耳是谁的前提下去看了《罗曼蒂克消亡史》,看完后我记住了程耳这个人:一个有野心的人。

    给电影打出四星以上的观众,褒奖的多半是程耳的野心——他的剪辑、他的摄影、他的叙事风格,甚至连带电影原声,切割开来似乎都有强烈的风格。阅片无数的影迷一定能从中看到昆汀塔伦迪诺,看到姜文,甚至再说开点,看到《教父》都不为过。再加上故事要表现宏大时代下的芸芸众生,说程耳要拍黑帮里的《红楼梦》,也许都是他野心的冰山一角。

    在我刚踏进电影院,看到前十分钟陆先生(葛优)杀人的戏时,我也是这么想的。葛优就好像一锅火锅的汤底料,他不差,电影也不会差——观众们买的也是这个账。“陆先生”这个角色,有《让子弹飞》里“吃着火锅聊着天”的轻巧架势,有《天下无贼》里阴森令人恐惧的黎叔气场,再加上一点《夜宴》里的王者气派,长了头发的葛优演的是过去所有角色的总和——总的来说,信手拈来,不出意外。

    然而,当两个混上海滩的小哥开始聊二十岁前性生活时,程耳的野心就开始破功了。好像一个刚刚搭好的钢筋架子,瞬间就被架子旁的泥石头砸烂。前面架子里的几个人物都蛮好,葛优(陆先生)、浅野忠信(妹夫)、闫妮,大咖们给足了戏,本该好好铺开一卷生动的黑帮家族生活,程耳却用来让两个小人物聊天,而且在“二十岁前破不破处”上聊那么久,听不惯上海话的人一定疯了——有什么好聊的,不是三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么?

    接下来还是杀人,前面讲了大人物杀人多凶狠,这里讲小人物杀人也多不留情。小人物(杜江)从乡下来,第一次杀人就不眨眼,铁锹锹出血来,淡定地回头继续聊性生活。按照这种逻辑,这个来上海滩要闯一番事业的小人物应该在后面很“来势”才是,结果没想到后面碰到个妓女(霍思燕)他就结束了。

    他去哪了?妓女去哪了?他们是不是永远幸福地在一起了?不知道。观众只知道,这两个人物莫名其妙“消失了”。然后航拍,表现小人物生活的大时代,给他们的消失来点罗曼蒂克的悲凉。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条废线。




    再列举一条废线:

    当戴先生的老婆(章子怡)出走后,戴先生看上了沪上一大女明星吴小姐(袁泉)。这里发生了一段长长的插曲。

    程耳从吴小姐和她老公演默片的戏开始拍,怎么演戏,怎么讲戏,对比吴小姐老公多无能;然后吴小姐老公出轨了,吴小姐要救他,于是跳坑了去找戴先生;然后戴先生设计让她老公跑了,她成了“抵押品”,最后吴小姐就成了一个无奈的废物,走进了黑帮家族。

    粗略一看,袁泉的这条故事线比前面杜江的要清晰许多。程耳的野心是用她来做一面镜子,侧证戴先生的手腕、王妈的八面玲珑、她老公的无情无义,表现大时代下“大人物”(大明星)也不过如此命运的黑暗隐喻。

    然而这样设计好的故事,当我们期待吴小姐进入黑帮家族后能产生一点化学作用时,她的存在却又变得轻描淡写,以一句“我喜欢上海,所以喜欢上海菜”匆匆收场。她和后面的故事没有任何关联,她在整条线上又变得无足轻重。

    到最后,观众们记住的是什么呢?不是袁泉的强硬、为爱情的执着和在命运前无奈流下的酸楚泪水,而是她和王妈(闫妮)对戏时代导演说出的一句话:“这是艺术片,我们也不懂导演要说什么。”

    狡黠的程耳用袁泉做了一个“拖”。在这里他和观众提前打好招呼:你们可能看不懂,要到下个世纪才看懂。观众傻呵呵地笑,却忘了导演在镜头背后冷冷地揶揄。——那种充满野心的自嘲并不是真正的交流,而是谦虚伪装下的自以为是,铺好一条退路还带着暗讽:

    “真的是我不好吗?不,是你们太弱。”




    当然有观众要承认自己的弱。是的,我们还不知道电影可以这样拍,程耳创造了一种风格。当你观看《罗曼蒂克消亡史》时,你很容易就能感到:镜头背后的人有太多要用的技巧。对画面、对台词、对音乐、对剪辑、对演技、甚至对电影本身的理解,那个镜头背后的人都要用尽全力告诉你:他懂电影,而且他无所不能。

    正是这种用尽全力的付出(卖弄),让他在讲故事上分了心。你看完一条故事线,又看到一条故事线,一个故事讲完了,还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之间没有强有力的关联,也没有特别完整的逻辑贯穿始终。但你能感到,许许多多的人物在用几乎均等(分散)的力量去展现“命运”——甚至连浅野忠信家的猫也给了一个特别长的特写——这样的均匀分配最终瓜分了人物的力量。当故事结束时,你回想起来葛优,竟然是一种全场面瘫的表情贯穿始终,如此浪费。更不用谈闫妮那苦心研习的上海话,韩庚抱着章子怡的脚啃了又啃,还有杜江握在手里的钥匙和妓女对他的脸擦了又擦……他们如此华美,却如此“无用”。

    野心颇大的程耳要用许许多多的人物来表现时代,但当许许多多的人物讲完自己的故事时,他却总没有办法好好收场。导演给出的解决方案十分仓促,或是毫无预备的航拍,或是毫无预备的时间线切换。当葛优最后站在倒塌的家族大院门前时,你无法感到人物在时代面前的无力和苍凉,因为前面蓄势待发的力量早已被航拍、分叉的故事、不断快进的时间线分割光了。就算一个人要到最后用力说点什么,也都说得软弱无力。

    浅野忠信几乎是片中塑造最好的人物了,但就算是这样一个好角色,最后也难免被炫技坑害。当他在战壕里用戏剧“Fourth Wall”的方法讲内心戏时,前面蓄积的所有沉默、隐忍都瞬间崩塌,他的角色力量也随之土崩瓦解。而观众如我只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什么,你现在才告诉我你演的是《纸牌屋》?”




    当我和朋友走出影院时,她不无失望地说,这部片子真如其名啊——The Wasted Time。一部解构主义的电影,在中途开始放弃解构,慢慢拼成一个庸俗而支离破碎的圆。

    如果我们在中途就接受了这是一部风格极强的电影,我们当然期望导演能好好地藏住力量,把解构进行到底。但当故事过半,浅野忠信的戏份越来越突出时,我们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前面都是在浪费时间,而这里故事才真正开始。它越完整,你就越失望;下半场的跑步越快,你就越感到上半场的等待早已成空。

    在一个分散的故事面前,再多的炫技都是无用的技巧。最后我们带着“The Wasted Time”的失落离场,太多废笔的消亡,并不浪漫。

     8 ) 杜淳是国民党、戴先生是戴笠等等等关于电影的十点猜想和疑问

    整个电影时间轴:淞沪战役三年前,大老板(倪大红)与小六(章子怡)结婚。生为交际花的小六耐不住寂寞,要和大老板离婚,并寻求陆先生(葛优)的帮助。在陆先生求情时,大老板谈到:“为了面子要演的像一点”。(注意这句话贯穿电影始终,后面会详细讲。)于是陆先生委派自己的妹夫渡部(浅野忠信)送小六去苏州。途中妹夫淫心大起,强奸了小六,并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日料店里,伪装成了日本女人,就这么过了三年,相安无事。 期间,王妈(闫妮)认为吃苦耐劳、不苟言笑的车夫(杜淳)是个人才,并引荐给了陆先生,作为贴身侍卫。 淞沪战役前夕,时局吃紧。工人罢工,学生罢课,腐败的政府囚禁了工人,陆先生出面与周先生谈判,解救了工人。同时,日本为了进一步瓦解上海,企图与上海的黑帮大佬陆先生合作。陆先生虽是黑帮,爱国心却有,拒绝合作后。日本军方看到老二抛出的橄榄枝,想要卸磨杀驴,在犹豫不决时,作为间谍的妹夫同意杀死陆先生,代价是陆家满门抄斩,自己也要为了演戏挨一枪。 在经历了生死存亡后,陆先生在香港苟延残喘,委托远在上海的老五(钟欣桐)和车夫,杀掉当年背叛的老二。随后香港遭受日本人攻击,戴先生委托陆先生帮忙照顾吴小姐(袁泉)一起逃到重庆。 抗日战争结束前夕,陆先生来到了上海收容所,找到了被囚禁的小六,并与她一起前往太平洋。 随着美军的参战,大日本帝国已经日薄西山,渡部在太平洋某个小岛上被俘。佯装成国名党高级将领的车夫(我怀疑他是本色出演)为了摧毁渡部的心理,杀死了他的大儿子,同时小六举枪复仇。 解放战争前夕,陆先生独自去了香港,从此销声匿迹。 一问:陆老板为什么要让周先生和渡部签字? 这就要逃到陆先生的历史原型杜月笙。作为青帮的大佬,杜月笙可不是一般的屠夫流氓,他与政界商界国民党共产党都有说不清的联系。他有一句名言:“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换句话说,就是滴水不漏,这与大老板所言注重面子不谋而合。杀人诛心,所以陆先生才会砍掉周先生老婆的手,才会杀掉自己的侄子,并让他们签字画押。 评论里有人说是引渡书,是这是对的。不过和我观点没关系,我是想表达签字代表一种屈服,陆先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争个是非 二问:杜江和霍思燕那段戏什么意思? 想破处的马仔和善良的妓女,在视觉上就给予观众鲜明的反差感。而墙上的十字架,更是说明了霍思燕基督徒身份,她救杜江是源于善良,并非爱。而随后杜江致敬《喜剧之王》说出:“我养你”时。霍思燕笑了,因为她知道乱世女人比男人能赚钱。他们的罗曼蒂克,是机缘巧合的,也注定会在大时代的悲剧下终会消失殆尽。 三问:戴先生是谁?吴小姐又是谁? 戴先生历史原型是著名特务戴笠,吴小姐历史原型是电话皇后蝴蝶。和电影一样,胡蝶与戴笠同居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与电影不同的是,胡蝶是因为自己的丈夫潘有声的安全,才委身于戴笠。戴笠也保证送给潘有声一张特别通行证,让他在滇缅公路上运输货物,通行无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戴笠准备与胡蝶正式结婚,嘱咐胡蝶飞往上海,先与潘有声办理离婚手续。潘有声迫于权势,同意与胡蝶解除婚姻关系。胡蝶掉着眼泪对丈夫说:“姓戴的只能霸占我的身体,却霸占不了我的心。有声,我的心永远属于你。”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戴笠因飞机失事摔死于南京近郊,与胡蝶结婚即刻成为泡影。以后,胡蝶便与潘有声一起,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上海到香港去了 四问:杜淳真的是车夫吗? 我认为不是,就凭他身手敏捷,谨小慎微。上海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满西方租界,这也给各方势力提供了避难的场所。于是日本人、共产党、国民党、锄奸队都在上海滩活动者,就像陆先生身边有个日本妹夫一样,杜淳无疑是国民党派来保护也好、观察也好的一个特工。还有一个地方暗示,就是杜淳和陆先生说:“给我一套军装”,是否是找个台阶下,向陆先生摊牌了呢。不然怎么解释最后也没有和陆先生回香港。 五问:陆先生知道杜淳是国民党吗? 我猜他是知道的,因为他是老江湖。其次王妈极力引荐车夫也值得深思,再从王妈和车夫的交谈中更像是上级对下级的嘱咐、建议和命令,我大胆地猜测王妈是知道车夫国民党身份的,并且她自己也是,你想为何王妈可以做戴笠的说客?为什么王妈在陆府中地位那么高?这些秘密也许都藏在“致陆先生信”中了。 六问:老五的出场多余吗? 不多余。可是为什么陆先生委派了车夫,又要拜托老五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1.老二一定要死,如果车夫失手了,还有老五可以继续。2.车夫毕竟是外人,像老二灭亲行为,必须要由自己家的人去解决,远在上海的老五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导演已经承认了,不和你们多bb 七问:为什么一直重复小六和渡部性爱和吃饭镜头? 性欲和食欲是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道德伦理的底线。渡部做间谍、强奸、灭亲,这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而他又舍不得自己两个儿子,可以看出他内心是矛盾和挣扎的。他企图用性爱和吃饭这种原始且野蛮的方式去消磨内心的罪恶感。 八问:车上的手枪从哪来的,小六为什么没有杀死渡部? 手枪是渡部放的,因为他无法面对内心的折磨,只希望寻求一死。有三点作证,一为渡部在挖坑时,镜头闪回到了渡部杀人后擦车的场景说明他内心还是饱受煎熬。 二小六在车上发现枪时,表情很惊讶,说明不是小六的枪。再说以渡部的谨小慎微,不可能让小六藏一只枪在身上。 三当小六拿枪对准渡部时,渡部的反应似乎早就准备好了,不紧张也不害怕。再说以渡部的谨小慎微,不可能让小六藏一只枪在身上。 小六不杀渡部,因为时机不对。作为目睹整个悲剧的她,知道渡部的仇不应该自己报,而是应该由陆先生来。 (经豆友提醒,我时间串了。小六举枪时,还没有发生悲剧。所以我觉得她当时没杀,一是怯懦,二是恨的不够深。这也与后来得知悲剧,杀死渡部吻合) 九问:为什么最后要给陆先生安检的特写? 陆先生回到香港时,已经是孑然一身了,贴身侍卫走了,小六也不知去向。陆先生也选择放下了所有的江湖恩怨,选择做一个安详天年的老人。摘帽的那一刻,陆先生就知道自己回不去了,抬起手的一瞬间,曾经的荣光都成为历史了。 十问:为什么本片叫《罗曼蒂克消亡史》 有两重涵义。第一个是浅层的,电影通过乱世里的众生相讲述了战争年代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无一例外,所有人的结局或孤独终老或英年早逝,这是大时代下无法避免的悲剧,所有人都会卷入这张生死战中,直至消亡。 第二层是深层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消亡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国家的命运。陆先生目睹了整个国家从黄金十年到千疮百孔。导演通过陆家的兴衰,窥探的是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在乱世中,陆家这种富商大贾尚且逃离不了命运的安排,何况平民老百姓呢? 故事的最后在香港海关戛然而止,陆先生之所以没有选择留在上海,因为他知道,罗曼蒂克不会存在于战乱年代,下一个消亡史马上就会开始。而这之后的故事,你我想必已经知道了。 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根叔看电影

     短评

    #2016十佳#暴力美学和迷影情节大概来自昆汀,风骚含蓄的调调和音乐肯定对着王家卫;程耳自己的风格大概是神出鬼没的拼图型非线性叙事,这次命题更大,所谓大时代的车轮下的各种爱恨情仇。摄影对弱光的精细捕捉实属罕见。碎片化后史诗格局因果倒置乃至浮动,恰是如今认知和想象历史的途径。

    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平日里只能用用路边摊的劣质包,有一天突然收到一份一直摆在高级商场玻璃橱窗里的高级货,心情着实雀跃不已,足以让人开心好一阵子。

    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做作极了,但是我喜欢。反正漂亮的电影做作一下跟晴雯撕扇子感觉差不多,再怎么胡搅蛮缠也是赏心悦目。喜欢最后一枪崩了大儿子的戏码,足够狗血,足够豁得出去

    9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这电影每时每刻都能读到导演的潜台词“这镜头牛逼吧?……这镜头讲究吧?……”

    14分钟前
    • 梅花牛
    • 推荐

    喝茶

    17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浅野忠信表现最好,是真正的主角。打乱时间顺序、多处黑屏,太多有意思的桥段了,程耳有野心、有才华、有想法,他在拍中国版的《教父》,融合了杜月笙的传奇。说是罗曼蒂克消亡史,其实是“上海往事”。王传君和杜江的部分好看、浅野忠信和章子怡的车震好看。说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不就是我们吗?

    21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最难得的是这么多大牌在里面看不到明星只有角色。

    25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内地电影少有的可以称为“导演的艺术”的作品。像失神的昆丁,像疲软的姜文,总之不是恰到好处的状态。反复的高潮错置和间离效果都不是故事的内在需要而是导演个人的恶趣味。招招精彩,却满盘皆输。这是拍给知音的,但,不好意思我是正经观众。

    28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影片里的男性角色,都像兽,虚伪的,奸诈的,阴险的,残暴的,油腻的,权欲的,世俗的,激进的,蠕动的,匍匐的,各式各样。而女性角色,是贞女(袁泉)、烈女(钟欣潼)、豪放女(章子怡)、玉女(松峰莉璃)、欲女(霍思燕)、玲珑女(闫妮)。充满猎奇性,是好看的电影。但距离好电影,却一步之遥。

    32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看开头准备打8分,看完结尾只想打6分。摄影不可谓不强,配乐不可谓不好,导演风格不可谓不突出,但人物塑造、表演和叙事都有很大问题。这么风格化的作品,一旦内容撑不起形式 ,就会让人觉得很装。当然,还是期待程耳的下一部。

    35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年度华语最佳,这句话我准备好一年多了!

    38分钟前
    • kulilin
    • 力荐

    很奇特的观感,像在看《黄金时代》《一代宗师》《枪手》《禁室培欲》…借用电影里袁泉的一句台词:“这是艺术片,导演没打算让我们看懂。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一个世纪的人看的。”

    4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禁室培欲系列之深夜食堂😳...

    43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这有什么看不懂的?是没读过书还是没上过学?

    48分钟前
    • Mr.Táo
    • 还行

    三星半,风格成为本片最大的特点,各个方面都在促成这种风格。浅野忠信那条线过于突出,无论是表演还是情节设定,都有意外的惊喜,使得我即便对之前有些碎片的处理以及剪辑有不满,都会暂时忽略他们,而在最终随那几下变化而获得足够的满足。而影片在细节上的用心和呼应,都让这片更有得聊。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要疯了疯了!!!脸盲看这样的片子真是找虐啊!!!感觉男人都长一个样,女人也都长一个样!!!谁把谁杀了谁把谁睡了完全看不出来啊啊啊啊啊!!!我真的气疯了!!!!

    51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拿腔拿调,乱世浮生

    5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罕见的华语商业片佳作。一出史诗量级的,无主角又个个是主角的精彩群戏,构成上海一个时代的面貌。演员都很棒,浅野忠信尤其印象深刻。倒叙插叙的结构很厉害,几段剪辑妙笔构成剧情反转高潮,太震撼!几处高处俯拍摄影很棒,梅林茂大神作曲的音乐非常牛。期待3.5小时导演剪辑版。四星半,需二刷细品

    5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乱世里的众生相,浮生中的千面人。杀不尽的人,老陆如鱼得水渡部善恶莫辨;做不完的爱,蝴蝶年华付水小六俨如走肉。相互对称的时间叙事,任意妄为的黑场剪辑,一场嚣张极致的情仇纷争横跨时光的渡河。不爱一座城就不爱那里的菜,不爱一个人就将恩义斩尽杀绝。命运盛宴杯盘狼藉,来一杯鸩酒,饮尽深情。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电脑上补看了它,确实不同凡响。程耳刻意保持自己的风格与特色,难能可贵。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