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少年派

    少年派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19

    主演:张嘉益,闫妮,赵今麦,郭俊辰,姜冠南,王玉雯,刘孜,冯雷,扈耀之,王艺瑾,凌孜,申梅梅,张玉婷,徐宏杰,潘易泽,杨新鸣,王海地,李晓红,张磊,刘凯,李至强,吴乙彤,许薇,朱研,曾秋生,张瑞珈,崔可法,李文玲,杨华,寻峰,余忠,赵艳,孙浩涪,袁忠远,邢露匀,吕宁,邢洋,李斌,何汉,刘辉,颜彬,王琳,景岗山,黄曼,南吉 

    导演:刘惠宁,李少飞 

    猜你喜欢

    • 全24集

      甜心萌探

    • 全18集

      不知剧情也无妨

    • 完结

      大妈的世界

    • 我家侯爷不宠我

    • 已完结

      出线了,初恋

    • 更新至34集

      但愿人长久

    • 全24集

      甜甜的陷阱

    • 全22集

      千年情劫

     剧照

    少年派 剧照 NO.1少年派 剧照 NO.2少年派 剧照 NO.3少年派 剧照 NO.4少年派 剧照 NO.5少年派 剧照 NO.6少年派 剧照 NO.16少年派 剧照 NO.17少年派 剧照 NO.18少年派 剧照 NO.19少年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林大为(张嘉译饰)和王胜男(闫妮饰)是一对欢喜冤家,日常互怼的夫妻生活常常令人捧腹。女儿林妙妙(赵今麦饰)考入重点高中的意外,让两夫妻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活泼伶俐的林妙妙在学校有三个好朋友:校花邓小琪(王玉雯饰)、学霸钱三一(郭俊辰饰)和开心果江天昊(姜冠南饰)。从初入高中的紧张兴奋到携手跨过高考大关,四位少年在高中三年生活中除了面对高考,还有着友情的危机和各自家庭的烦恼......四个家庭在经历了变故与波折后,找到了各自的方向,最终收获了成长。

     长篇影评

     1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归途中的神

    回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在国内引发的解读热潮,你会发现两大脉络:一是对于人生的感悟,譬如那句“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我却从来都没有好好的道别”,就被人不断的当作名言警句提起;而老虎不回头的唏嘘,一时间也充盈互联网——理查德•帕克执拗的盯着陌生的墨西哥丛林,然后不管不顾的纵身跃入,只留下身后的派徒然长叹。第二,就是对于“真相”的索引、探求,也就是所谓“第二个故事”的来龙去脉,那些动物到底代表着谁,谁杀了谁,谁又吃了谁,以及食人岛、果实里的牙齿、狐獴等意象到底“隐喻”着什么具体事物,国内观众乐此不疲。

    这其实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在我看来,就是由于宗教背景的阙如,导致国人重情感伦理,以及对超验思维的不自觉排斥——一定要找一个“坚实”的现实主义土壤才肯罢休,不然,整部《少年派》就是一个不可理喻、无所依归的故事——对于有着五千年“文以载道”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那意味着《少年派》根本无法走完编码-解码的大众文化消费流程。

    当然,在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中,想树立一元化的文本解读权威是徒劳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接受美学思想已经被庸俗化为某种反智的口号,每一个解读者都不得不事先做一番“政治正确”式的声明:“这只是一家之言”——笔者也概莫能外。


    回到影片的文本,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基本忠于原著小说的电影,原作者扬•马特尔也参与了编剧,套用“作者论”的观点,电影《少年派》其实应看作是马特尔-李安作品,要“理解”电影,免不了要不断的回溯到小说,二者相互结合,可能更利于思路的爬梳。

    电影基本照搬了小说的基本结构,首先是一个倒叙的叙事大套层,由作者马特尔“本人”去采访有着传奇经历的成年派;然后,在派的讲述下,一个三段论的故事就此展开:派的儿时经历,派所经历的奇幻式的海上漂流,最后是“第二个版本”的展露。之前一直好奇李安会怎么改编这个小说文本,后来发现,李安采取了大巧若拙的改变方式:“不改编”——当然有大量的细节调整,但基本故事结构纹丝不动,对书中那些奇幻场景的描述,李安也采取了近乎“狭路相逢勇者胜”式的啃硬骨头的表现方式——通过3D特效场景还原出来,打了一场结结实实的文字—影像的符号遭遇战,挑战着读者的想象力。现在看来,经历了孩子、动物、水、3D等诸多技术难关后,李安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胜利,在李安之前,3D、CG特效等手段还停留在视觉杂耍的手段,用于营造奇观化的视觉场景,因而常常被知识阶层贬低为“形而下者”,经过李安的淬火,这些新兴电影科技已经可以为更深邃的主题和富含哲理意义的影片服务了——“文艺片”和“商业片”的二分法是粗暴的,但日常语言的粗糙本性已然反证了这种二分法的合理性,所以我们似乎可以充满逻辑漏洞的说一句:从李安开始,3D、CG等新兴特效技术,终于开始为“文艺片”服务了。俗常的理解,所谓“画鬼容易画狗难”,在《阿凡达》里营造一个完全异想的世界其实并不难,在《少年派》里搞出老虎、狐獴、大海来,才是金刚钻(此处绝无贬低前者的意思)。

    《少年派》的原著曾经在2002年获得布克奖,就欧美图书市场而言,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布克奖有点像奥斯卡,诺贝尔文学奖反而类似于金棕榈。所以,《少年派》在欧美早就是畅销书,七年前就已被翻译引入内地,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现在看起来,电影的营销宣传作用居功至伟。

    小说里的前三分之一不厌其烦的交待了派的成长历程,他的出生地位于印度南部的“本地治理”,相较于受到英国殖民者影响、普遍信仰印度教、本土通用语言主要是梵语和印地语的印度其他地区而言,本地治理地区长期被法国殖民,穆斯林、基督教徒、耆那教徒为数众多,泰米尔族人口比例较高,泰米尔语较为流行——事实上,派的本名就来自于巴黎的一所游泳池,可见其中产阶级家庭与法国文化的勾连。

    派的父亲之所以决定要移民,历史背景就是英迪拉•甘地总理统治时期,实行了短时期的“紧急状态”,建立了短期的个人专权,大幅削减了地方政府的自治权,这段历史甚至被成为“印度独立后最黑暗的时期”,受到法式西方民主思想深刻影响的派一家,想移民也不难理解。

    有趣的是,“派”这个名字是派自取的,就是对应着圆周率的希腊字母π,在电影中,李安加入了派神童般背诵圆周率的桥段,而究其本意,π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无理数——回顾西方历史,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甚至会为了一个无理数杀人,拉夫乔伊在《存在巨链》中总结古希腊哲学思想时,曾把“丰盈”、“充沛”作为其主要特质,对于一个认为宇宙是“圆满”的人来说,跟“最完美”的图形圆形紧密连接的π居然在小数点以后无限不循环,委实有几分“无理”。

    “无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潜伏线索,李安在论及《少年派》时曾说过,“我们需要叙事,不然我们的生活就会像π一样继续下去”——我想,这里说的意思是,叙事成为人类把世界化为“可知”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手段,有某种类似康德所说的“人为自然界立法”的隐藏含义——叙事必定建立因果逻辑,同时将外部世界伦理化。

    于是我们看到,小说和电影都不厌其烦的交待了派同时皈依三大宗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历程。对于一部“奇幻”电影来说,这些看似无趣的说教显然不是闲笔——不过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这些交待可能无足轻重。

    印度教是派一出生就信仰的宗教,历史造就了派的印度教信仰,无须赘述,而他对其他宗教的看法,其实也应和着印度源远流长的宗教融合脉络。早在古印度的“沙门思潮”时期,带有抵抗种姓制度和反婆罗门教色彩的耆那教、佛教的诞生,就有一些宗教融合的底蕴,到了印度的近现代时期,巴乌尔文化的勃兴,巴哈依教、克利须那教派的迅速传播,以及罗摩克里希那、甘地等思想家的论述,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宗教融合思想。“诸神皆一神”的想法,放在派成长的语境中,并不稀奇——小说中有一段派同时与三教智者神父、伊玛目和梵学家辩论的描写,在引用了甘地关于宗教并存、融合的语录后,这场辩论立马告一段落;此外,考虑到教派冲突引发的千年惨剧,印度小伙派的宗教“兼容并包”思想,显然也有某种普世人道主义思想的质地。

    关键是,不论什么宗教,派都是笃信不疑的——坦率的说,派已经对制度化的教义做了内心修订,不然他同时信仰三教本身的行为本身就是抵触三教教义的。而经历了惨绝人寰的海难之后,派内心的宗教信仰依然坚定——这里不得不做一下解释:老虎的名字“理查德•帕克”在西方文化中常常与海难、食人联系在一起,1884年在一场英国的海难后,一位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孤儿被人分食;而在艾伦•坡的小说里,这个名字也与同样的事件相连。更重要的是,在小说中,派自述海上漂流时出现了短暂的失明,失明期间他居然偶遇了另一位漂流难民,而那位难民被老虎吃掉,复明后的派只看到圆圆的人头盖骨,虽然后面的情节在电影中被删掉了,但从这些草蛇灰线中我们不难推知,“第二个故事”就是一个极端“重口味”的人吃人事件,只是细节如何,已经无法厘清。

    小说中交待了派与动物的特别是老虎的交流,一来与后文的与虎同船构成逻辑对应(派掌握驯虎技能);二来,则可以看做是某种生态主义思潮的回响——二战以后西方世界兴起了声势浩大的生态神学思潮,作为在西方大众文化中广泛传播的《少年派》(电影和小说),笃信三教的派其实也很容易被当做一个生态神学信徒走入万千受众心中。更重要的是,小说中作者借派之口说了一段话:“我并不是要为动物园辩护。要是你愿意,你可以把所有动物园都关闭……我知道动物园已经不被人们喜欢。宗教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关于自由的某些错误观念使两者都遭了秧。”由此可见,出生在动物园世家的派,其背景跟宗教、神学的主题不无联系。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祛魅”(韦伯语)过程,米兰•昆德拉曾在《被背叛的遗嘱》里引用了海德格尔的悲观谶语:“诸神就这样终于离去”,来说明在祛魅后的世界里,人类那刻骨铭心的迷惘与孤独。而对派来说,这一问题始终是个伪命题,那段不堪回首、把人置于空前极端境遇的经历,其实可以被看作其内心的试炼。从伊壁鸠鲁、约伯到现代无神论者,神义论的抗辩始终在西方宗教文化史中存续。西方世界一直有一个终极的存在——神(目的论意义上的),而被赋予了道德属性的“善”神,似乎总在挑战信众的心灵:既有神的荫庇,世间为何还有苦难?具体到《少年派》里,我们不难发问:那个心存善念的素食主义者少年,为何要遭遇如此苦难?

    耶稣在《马太福音》里“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的凄厉呼告,似乎从未在“信教者”耳旁销声匿迹,派只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重启了这一议题。众所周知,西方世界在现代化的历程中,有一场在社会生活中表征为“政教分离”的思想启蒙大潮,经过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斯宾诺莎、卢梭等先贤的持续“掘墓”,宗教的神圣性被彻底解构,宗教作为目的论的最高代表,最终完全退缩到私人领域(或者作为“公民宗教”、“理性宗教”等心灵鸡汤式的理想形态获得合法性)——马克•里拉用“夭折的上帝”来命名这一历程,可见其对西方文化脉络的撕裂性影响之深。

    问题是,去宗教化的努力在21世纪似乎不得不回潮,罗尔斯也在《政治自由主义》中修正了其在《正义论》里过于“极端”的论述,道德目的论被重新置于公共生活的价值谱系中,“公器”一直在被警惕并妖魔化着(国家成为“利维坦”怪兽),现代科技的发展似乎不断证明着原子式个人“自然权利”的合法性,按照施特劳斯的说法,我们在一片低俗但坚实的地基上委身于“第二层洞穴”(对柏拉图洞穴譬喻的谑用),虚无主义思想盛行,“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此情此景,神何处藏身?

    由此而言,同时笃信三教的派其实是作为一个奇葩出现的,但在经历过“炼狱”般的考验后——那一段被包装为“奇幻漂流”的经历,不啻是《约伯记》故事的当代翻版——神反而显形了,或者说,对神的信仰成为派的生命动力,残酷到荒诞、极端到不堪的生命境遇,被神重新注入了意义——这里的神应该是宗教融合意义上的神,是安拉,是上帝,也是毗湿奴。

    诸神隐退后的世界,乃是荷尔德林所言之“世界之夜”,缺少了终极目的,人只能在恐惧中煎熬(霍布斯认为恐惧才诞生宗教,斯宾诺莎则认为恐惧产生的不是宗教是迷信),仅凭人类的理性,只能在一片恐惧的汪洋大海中“身世浮沉雨打萍”,而那只凶猛的老虎,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没有神“约束”的人类本身——在似是而非的“第二个故事”里,老虎理查德•帕克一般被理解为派臆想出来的个人化身。

    派是信神的,这成为他的终极目的,也成为派生命意义的源泉。漂洋过海从古老的次大陆抵达新大陆,并最终找到了家园——加拿大同时表征着精神家园的意义——在这里,派的故事最终“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小说中语)。当然,这里有某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嫌疑,似乎那个猛兽丛生(尽管在动物园里)、落后封闭的印度,与开明、现代、阳光明媚的西方世界,形成了明显的二元对立——好吧,归宿还是在西方。

    人总是需要家园的,伯林曾用“在家的感受”表述民族主义思潮的质地,身体在家,心灵也须得“在家”。而在宗教语境中,神无疑喻示着“家”的所在。回首“非神化”(Entgötterung)的大历史,在一段峰回路转之后,西方人赫然发现,必须“迷途知返”,向神回归——在此,我宁愿表述为神走向人而不是人走向神,由此,我也把《少年派》所隐含的心灵昭示作如下表述:神已经踏上了“归途”旅程。


    有趣的是,电影《少年派》却出自没有宗教背景的华人导演李安之手,李安不讳言自己的无神论背景,不过他也提及了道家思想的影响。现在看来,道家思想似乎是传统中国文化中与终极式的哲学思考最贴近的思想源泉。“道”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承担了“神”的身份?当然,个中意味纠结繁复,就不是本文力所能论的了。

    (刊载于《文学界》2013年1月号下旬刊)

     2 ) 生活中的神蹟


    過了好多好多年,莫言終於來到了世界中心,說出了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

    『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裡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我終身難忘。』

    莫言的母親被捉住,看守人走上前舉起手臂的那一剎那,就該從林子裡衝出來一頭餓虎一口咬死看守人。現實中當然沒出現老虎,否則恐怕也沒有後來的莫言了。現實中也沒有忽然刮起飛沙走石的大風把看守人眼睛迷住好讓莫言救走母親,現實中也沒有忽然來一場七級地震教看守人摔斷了腿反倒讓莫言母親救難扶傷。現實中也沒有小莫言跑回來擋在母親身前沖看守人叫道要打就打我吧。現實中更沒有莫言母親忽然變成了一隻野兔一溜煙跑不見了。現實中只有殘酷、怯懦和悔恨。現實,那存在於莫言回憶中的現實,在它裡面,只見無助的母親,和莫言無助的凝視,而不見莫言。

    於是我們忽然懂了為什麼人要說故事,為什麼故事總要一再回到那最痛苦的記憶現場去上演,為什麼故事會既魔幻又真實,既殘酷又天真,既張狂又怯懦。最重要的是我們忽然懂了為什麼我們無權要求說故事的人去改造世界。就算世界大同,人人都變得像羔羊一樣溫馴,那天在麥田發生過的事終究是發生了,定格了,後來的世界再怎樣美好也於事無補。傷痛也不可能因為現實中的報仇或清算而消失,就像莫言的母親多年後說的:“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故事,它是為了過去那個受苦的自己和母親而說的,為了療傷,和安魂。

    忽然懂了莫言的演講,就在看了電影《少年派》之後。這兩個文化事件幾乎同時上演,互相印證,彼此補充,而帶來奇妙的啟示。對我來說,這就是一種生活中的神蹟。生活中的神蹟,它經常在旅途的冬夜降臨。

     3 ) 那些电影里看不到的细节

    生物老师Kumar,一纯正的无神论者,pi敬畏的偶像,几乎毁掉了少年pi的宗教观。这个重要人物被删掉了。

    动物园里野生动物以及游客的危险性,和剧情关系不大,被删掉可以理解;但是很有趣,没有了很可惜。

    三教派(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导师不约而同去见pi,结果见面互相吵架的情节被删掉了。

    英迪拉·甘地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解散所有非执政党控制的地方政府,这是pi老爸移民的大背景。

    pi是被日本船上的台湾海员丢到救生船上的。因为他们看到船上有鬣狗,所以想用pi做诱饵把鬣狗引开。不想救生船被斑马冲走了。

    第一夜船上无动静,少年pi对获救充满了希望。

    第二天清晨鬣狗咬食斑马的情节被弱化了,原文描写挺残酷的,近乎白描。小说里,斑马在失去大量内脏和下半身的情况下,撑了两天才死去。电影还是很顾忌观众的接受程度的。

    第二夜pi非常地焦虑,担心天太黑无法获救,担心鬣狗会活跃起来。

    第三天看到Orange Juice晕船的场景让pi放声大笑,大概是因为发现人和红毛猩猩晕船的神态也非常相似,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能有他人(猩猩)来分担,所以情绪转好。

    Orange Juice的身世被删掉。

    第三夜是为父母兄弟痛哭之夜。

    第四天,Orange Juice死状也非常惨,电影做了合理弱化。pi眼睁睁地目睹了整个过程,痛苦而绝望。因为知道自己是下一个牺牲品,他已经放弃了要活下去的斗志。这种绝望无力,在电影里被改编成了要为猩猩复仇的架势。

    老虎被Richard Parker命名为Thirsty的原因被删掉。顺便说一下老虎为什么取名叫Richard Parker。1838年,Edgar Allan Poe出版了一本小说,描述了一个海难故事:三名生还者杀同伴食其肉得以生还,被害者的名字叫Richard Parker。46年之后,Mignonette号游艇沉没,三名生还者杀掉客舱服务员,并分食其肉,被害者的名字也叫Richard Parker!(由此引出了著名的女王诉杜德利与斯蒂芬案。)此外还有若干Richard Parker遭遇海难或者在船上被绞死。Yann Martel对这种巧合印象深刻,说“So many Richard Parkers had to mean something”,于是把这只老虎取名Richard Parker。

    老虎并没有秒杀鬣狗。鬣狗故意把斑马横在船的中间,为的是老虎有肉吃,不用来攻击自己。也因为老虎的存在,鬣狗有所顾忌,不敢冲到帆布这边。

    pi在老虎和鬣狗的夹缝中忽然又恢复了生存的勇气。作者这里做了一个比喻,好比挑战者和冠军打球,心态很差连输几场,最后一场因为已经没什么戏了,反而可以打得很轻松很在状态。大概这就是触底反弹吧。

    这里差不多到了书的一半。总的说来,小说里对pi的心态有很多生动的刻画,在电影里都没有表达出来。这可能不是这部电影的问题,而是文字本身独特的魅力。不过看到老虎没有回头地进入密林,还是忍不住眼眶湿润。大概生命中有些人有些事,都不会有一个告别的仪式,而是说没有,就没有了。

    (补全的部分见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81335/)

     4 ) 我跪下时是个凡人,站起来时却已不朽。

    【警告:本影评从第三段开始严重剧透,未观影者建议只读首两段,看完电影再通读全文一同探讨;不建议将本片看成一个美好童话的人看这篇影评,真的很残酷,本人是支持两种观点都成行的,你希望这部影片是什么样子的,它便可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不支持童话派来此寻求幻灭,这篇文章只能说是其中一个视角。】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在表象下都蕴含着大量的哲学和神学隐喻。这与作者和导演本身息息相关,原著作者扬·马特尔毕业于加拿大彼得堡的特伦特大学哲学系,并且在印度灵修过一年多时间。我曾在给另一位作家Paulo Coelho的书评中提到:给作家要写出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很容易,但是要写一些保持原有想法和理念却为大多数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文字却并不简单。这便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小说颇为出彩的一点:这部作品借用了“小说”或“童书”这种普通人最能接受的文学体裁,把作者的哲学和神学心理建筑巧妙传达给了读者。

    每段童话背后都有一个血淋淋的可怕真相。童话的作用只是给蛀空了的现实披上一层糖霜,用人人都能懂的语言去阐述一个残酷的事实。我觉得在看完书和电影后,观众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阵营——去做一个快乐的小孩,或是一个忧伤的成年人。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是电影和书,它是一个镜子,你在哲学和神学方面走得有多远,它在你看来就有多远;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本奇幻冒险笔记,对有禅修意识的成年人说,这是一本残酷且忧伤的回忆录。

    即便是影评,也是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但从前者出发,这部作品其实可圈可点的部分远远比后者要少得多。出于从哲学或灵修的角度去剖析这部电影,也顺便说出我的一些观点,下边我会说出我自己发现的一些隐喻,不一定正确,观众也不一定全要站在我“忧伤的成年人”角度去分析,权当发现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视角吧:

    一:老虎并不是具象的存在,他是PI的一层隐形人格。

    这一点,在电影中有非常多的暗示。最早,理查德帕克出现时,父亲对PI说:“你在老虎眼中看不到任何东西,除了你自己的倒影。”这是一句绝妙的双关语言,代表着人如果用不同的视角去看世界,所呈现出的东西就是截然不同的;“老虎跟人是不同的,他们没有人性,只有兽性,这便是区别。”这是父亲对于理查德帕克的定义。

    海难过后,理查德帕克顺着船桨爬入救生舱,这便是PI兽性一面最开始的显现——他拒绝去面对突然出现的“心中的老虎”,然而为了生存老虎依旧留了下来。所有看过电影的观众应该都记得,老虎突然从船舱出蹦出咬死了鬣狗这一幕,这一幕吓得所有观众不轻,但正是李安在影片中最有力的隐喻,它彻底表明:心中的兽性已经再也无法藏住,它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它的原始和残忍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当然,在之后影片依旧有许多隐喻。派和老虎在漂流时遇到狂风,派狂妄对天大喊,而老虎却躲在船舱出不敢出来——这并不是因为老虎想要存活,而是派觉得这层人格是无法见人的,是可耻的,无法面对诸神的;随着派揭开帆布,让老虎公诸于众,也表明派最后决意让自身的黑暗面曝光,接受神的一切责罚。

    派明明有机会让老虎落水,最终却又拯救它,这其实是派面对海难时自身的心理挣扎——到底是要直面死亡,还是挣扎着活下去?派得救后,老虎型人格再未现身,派所哀伤的是再也无法遇见的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救了他一命,却不为世人和诸神所接受。他在旅行时候对老虎说抱歉,最后诉出思念之情,都表明他的矛盾心态——过往的那个自己异常强大,却凶残得可怕,令自身都爱恨交加。

    二:猩猩代表着母亲,海底幻象背后是残酷的真相。

    事实上猩猩是母亲这一点我早就意识到了,但我没想到在电影中所谓的奇幻场景事实上也是支撑这个想法的隐喻。这个现实非常残酷,最初是豆瓣网友鱼丸子注意到的(以下引用其原文):

    “电影中,派问老虎:你在看什么?然后他看向海中产生了幻觉,一个章鱼缠住了一个大鱼,接着电灯鱼吃了别的鱼,整个就是海洋的生物链。最后很多鱼或浮萍拼成了他妈妈的摸样。 当时看着,我就在想,派还是最爱妈妈的,但后面怎么不出现爸爸,和哥哥的拼盘呢?最后十分钟,听派很有感情的说了第二个故事,他妈妈被厨师杀了后,他只能看着妈妈的尸体被鲨鱼追啃。所以海洋中无数的鱼拼成他妈妈,因为鱼肚子里面都是他妈妈。”

    是的,这个故事中的幻想不只有老虎,美轮美奂的3D深海奇遇和人形岛都是幻象的表明。这个幻象开始变成残酷现实,将这个故事中碎片化的影像也都逻辑化。慈悲之心的猩猩其实就是派的妈妈,它的去世我看电影的时候也很揪心。

    三:人形岛是神或拯救物的化身,也是影片的升华。

    很多网友也在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沉船事故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实际上我也比较倾向于是派的错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派开门去看暴风雨时,似乎忘记关上了那道门,这或许就是造成船舱进水导致全船沉没的主要原因,这样来看,无论是奇幻漂流还是之后编造的第一个故事,都是派忏悔并企图活下去的表现(为什么会说是忏悔?后边会解析)。

    人形岛是在派和老虎都失去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除了莲花牙齿这些小细节,还有一个很大的东西表现了“这是PI的幻想”这一点。那就是一群一群的猫鼬,也叫狐獴或蒙哥,这是一种生活在非洲平原的草原或少数在沙漠等环境下的生物,所以呢,这种萌物不可能以如此大的种群密度生活在这样一个浮岛上的。

    关于浮岛,有个很尴尬的地方,那就是目前有两种说法都似乎存在漏洞。一种是它代表着印度教中的神毗湿奴,另一种说法极其残酷,说这代表着派母亲的尸体。但两种说法都有漏洞,因为从“忧伤的成年人”角度去分析前者的话,这只能代表着一个神迹,还是无法从理性角度得出派到底是在快要饿死的时候怎么活下来的(或者说是吃了什么活下来的);后者可以从理性角度分析派是怎么活下来的(来自网友比盐还闲:因为在海上,细菌会很少,海水的盐度足以保持尸体很久才腐烂。所以最后帮助派度过难关的是他母亲的尸体),但是这样的话就会和前面的海底幻象冲突(因为海底幻象表明母亲是被丢进大海葬身鱼嘴,从感性上我也更愿意支持这个观点,吃掉妈妈这种事情真是太残酷了)。

    但这些疑问都不能掩盖,浮岛对于派来说是一个心理和生理上的彻底升华,也是这个时候开始,派似乎更加接受老虎跟自身是一体的(说不定真的是吃了自己的妈妈,所以觉得自己的兽性和罪恶已经无法被救赎QAQ)。原著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也是这篇影评的标题):“我跪下时是个凡人,站起来时却已不朽。”这个小岛便是协助派站起的最大因素,他似乎已经明白现实甩给你的每一个耳光,都是上天在教你懂得低头。同时之后的他也变得更加无畏,最终顺利上岸得救。他原本以为这种无畏会伴随他一生,然而他惊讶地发现上岸后他依旧变成了一个凡人(老虎型人格头也不回离他而去),他娶妻生子按照凡人一样去生活,却永世难忘这次奇幻漂流。

    从这一点来说,这个奇幻漂流不尽然是不存在的。

    四:第一个故事是存在的,在派的心中。

    之所以说奇幻漂流不尽然是不存在的,是因为他确实是存在于派心中的。这个旅程不仅仅是残酷真相的掩盖体,从哲学和神学意义上来说,这是派的心灵和信仰在这段旅途中所遭受的一切——它是存在的,只不过和神一样,它的存在是无形的;老虎是存在的,只不过它不是具象的,它是一种人格,一种类似于信仰的无形力量。对于派来说,这不是选择哪个故事相信哪个故事的问题,而是同一条平行线内从心理和生理里程来看,所遭受的不同的奇幻之旅。

    网友糊糊玛奇朵说:“少年派在讲述第一个故事时没哭,成年派哭了,少年派在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哭了,成年派却没哭,这也是一个细节,表现派的成长吧?”确实如此,少年派的哭是无法面对残酷现实,而成年派的哭是对于这段心灵成长的疼痛和残酷所作出的具象表现。没有办法分析派的人格到底是好是坏,他可能真的有点“贪生怕死”,但在这样一种历险中活下来便是一次神迹,他对于哲学和神学的感悟变得更高一层,到达普通凡人不可触的境地。这或许就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吧!

    这篇影评还要感谢网友大喜糖和上文中所有提到的网友帖子,触发我的很多想法,最终将此整理成这篇影评。能够分析的东西或许还有很多,但我只能碎片化并且按照一些网友们的疑问去分析和整理,如果再有后续会添加上来。也欢迎大家来探讨。其实在论坛中,还有一篇09年发表的不满导演换成李安的帖子。但我个人觉得,李安或许是这部片的最佳人选,他之前的作品中无不体现对于儒家和哲学的探讨,如果FOX真要把它拍成一部商业片,那也估计只有李安能在这样一部电影中放入这么多隐喻,最终还原故事的哲学和神学涵寓了。

    最后,放上题外话两则:

    1.扣掉的一星确实是因为FOX,如果是李安长久以往的合作方Focus(天啊这两个公司连发音都这么相似),故事估计会更加文艺和内涵,FOX想把这部片往商业片发展的意图从宣传策略中就一览无余,什么“下一个《阿凡达》”啊“画面美轮美奂”啊,我明白电影公司最终还是希望赚钱,但我真的很反感这种宣传策略,会让很多人的观影视角彻底改变,或者吸引到本就不是这个故事的受众——问题在于,跟这些人在一个电影院看这部片时,你真的是感到彻底分裂,她们简直在把这部片当成“印度阿三的阿凡达海上喜剧漂流”,观片过程中的质素令人愤慨。

    所以,这一星是给FOX和原本可能会呈现的更好故事扣掉的。

    2.有生之年有慧根的人一定要去一趟印度,这估计是宗教、哲学和神学领域来说最奇妙的国家,原著作者在印度酝酿出这部小说,乔布斯在创立苹果时也曾在印度灵修过一年。相信只要参悟这些真谛,对你的人生无论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有莫大帮助。相信我,物质和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谢谢你的耐心,期待你的观点。


    ------------------------------11月26日更新------------------------------

    【来自豆瓣网友atreebywater】
    5.海底幻象和人形岛都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

    我看过小说,小说里讲厨子砍下了派妈妈的头,然后头被鲨鱼刁走了,但并没有说身体也被鲨鱼吃了。电影里海里的幻影也是派妈妈的头像。这么说的话,派妈妈的头和身体是两种归宿也是很有可能的。关于这个奇幻的岛,小说里虽然没有人形这个描述,但在电影里我觉得导演/编剧还是暗示了是派妈妈的身体。一是形状似人,二是派在这个岛上吃到的是素食。在电影一开始厨师就曾对派妈妈说牛(或者还有猪?我看北美版的,单词没完全记住)吃的是素食,所以吃牛肉(肝脏)就相当于吃素。而派妈妈是素食者,派吃妈妈的尸体就被他演化成吃素了。而那成千上万秘密麻麻的獴我个人理解也许是尸体上的蛆或者其他生物。

    我知道这样理解非常残忍,但我觉得这是最符合电影的猜测。我相信派首先吃掉的是厨子,这个在小说里描绘更多,是确定无疑的。但派漂流了227天,一副尸体是否够吃?也许派当初是万万不想吃掉自己妈妈的,他飘到人形岛的时候是极度饥饿的时候,也许在这样的时候,活下去胜过了一切,况且他的妈妈已经死了。

     5 ) 李安与卡梅隆的区别

    看完《阿凡达》,卡梅隆会让你觉得3D就是电影的未来,什么剧情,什么信仰,都是浮云; 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会让你觉得3D就是电影的一项技术,什么立体,什么视觉震撼,都是为了表现对电影的尊重和信仰。

     6 ) 当世界的魅离你而去


    推荐理由:一个绝望、凶恶而不洁的故事,想要拍得干净清透,需要何等的耐心和冷静。华语电影世界中,除李安外,不作第二人想。


    片 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导 演:李安
    主 演:苏拉·沙玛
    出品时间:2012年
    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



    在《忧郁的热带》中,列维-斯特劳斯提到原始部落中的一个习俗
    ——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人,必须经过严峻的历练才能在社会中取得位置。
    他们必须孤独,遇险,逢难,濒临绝望,从而进入精神恍惚的状态。
    这样,他们才能与另一个世界沟通,遇到命定的神。

    独自在海上漂流227天的印度少年派,和他的守护神理查德·帕克——一只成年孟加拉虎,几乎就是该种成人礼的人类学样本。
    但这样极端的成人礼并没有使派变成一个不凡的人,他只是娶妻生子,像典型的中产阶级一样度过他的余生。
    这个结局真值得玩味。

    今冬忙得脚朝天,我终于还是错过了少年派的IMAX版,只能在一个极小的放映厅,看效果很差的3D。
    海洋永远值得一拍,遥远天际线上的日出,月光下的海,发光的水母和海藻,跃起的鲸,统统值得惊叹。
    然而,我对李安的指望又何止这些?

    如果仍有江湖,那么李安必是当世数一数二的刀客,嗜杀者如我,不可能满足于他的兵不血刃。
    及至派获救时,我已开始失望——少年版鲁滨逊的故事不值得一拍,虽然李安用一只孟加拉虎代替了星期五。
    然而很快,第二个故事就精确地劈中了我,那几乎是带着恶意的一招,发生在影片还有十五分钟即告结束的时候。
    妈的,完完全全是,图穷匕首见。

    与以往任何时候一样,我颤栗于李安的残忍。
    当然,若仅以残忍论,尚有科恩兄弟可与之比拼,但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李安的静。
    以绝对冷静的手势掀起帷幔一角,让你见到白骨如山的真相。那一瞥,真真醍醐灌顶,有彻骨之寒。
    《断背山》里叠在一起的两件衬衫,往往只需一个照面,已令我泪腺决堤;《色戒》里放走了易先生的王佳芝,离死已不远,但当蹬三轮车的少年问她“回家吗?”时,她仍茫然微笑着应了一声“嗳”。
    有时人的心也不过是一条蛇,只需对住七寸轻轻一击,即刻软倒,比一切缠斗更有效。
    李安的四两拨千斤,就是有这么精确。但那也不过是因为,他对人性中黑暗的深渊,注视得足够久、足够深入。
    然后,他不颤抖、不煽动、不轻蔑、不退却,他只是轻描淡写递给你一个线头,由你自己一步一步牵扯出线头彼端巨大的怪兽,那一枚包藏已久的祸心。
    是的,在李安那里,少就是多。极少就是极多。留白就是无穷。

    少年派的故事分为隐微与显白两个层面。
    从显白层面上讲,一人一虎,从对峙到周旋再到相伴,九死一生,最终获救。
    而在隐微的层面上,故事是这样的:少年遭遇海难,同船人互相残杀而死,他独自漂流七个月,耗尽所有补给,在饥饿和绝望中,他以人肉为食,并且最终吃掉了他母亲的尸身。

    是的,这个真相不值得你我纠结那么久,因为它根本不是李安的重点。
    我相信,李安所想要讨论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之后,如何生活下去?
    在世界对你撕掉了温柔面纱之后,如何依然好好生活,娶妻生子,过得像一个凡人。

    那必须是仰仗一种相信——相信是神把苦难放在你的路上,让你去承受它。就像是神把虎造成凶猛的肉食动物,那么,虎所做的一切都不是恶,而是神的旨意。
    那个夜晚,在壮阔而惊狂的洋面,少年派对着闪电高喊,“我已臣服,我已失去所有,你还要什么?”
    之后,他彻底向命运屈膝,顺从它,吃掉了一直保留的母亲的尸体。
    在绝对的孤独面前,在绝对的困境当中,世界上所有的魅,都会离你而去。

    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派做到了。
    而之后仍能回到正常的人生并保持没有变疯,这几乎不太可能,但派也做到了。
    世界对着他收回了最后的光晕,一切都变得直白、清晰和冰冷——活着才是最大的真理。
    因为这是神的旨意。

    一个绝望、凶恶而不洁的故事,想要拍得干净清透,需要何等的耐心和冷静。
    但是,不要忘记他也是《色戒》里的李安,既拍得出鸽子蛋钻戒的流光溢彩,也拍得出“南郊、石矿场”那深沉的没有救赎的黑暗。

    如是我闻。
    神造人如此,善与恶都在一身。
    你知道莲花清净无比,但它的根是在污泥之中。


    2012-12-1

     7 ) 浅析PI的精神病迹象,以及李安的残酷与纯真(严重剧透)

    昨天晚上躺在床上,又开始回想少年派的剧情。
    越想越睡不着,一阵阵的后怕,最后怕到我连脚都不敢伸直。
    看了好几天,但直到现在才渐渐反应过来
    李安在诸多细节背后欲言又止的真相。
    这实在是一个极其黑暗残酷的故事。

    李安就像是建造了一个无比魔幻美丽的大花园
    让你在其中游玩,陶醉于各种人和动物的友谊啦,夜光大鲸鱼啊等等
    但在你心满意足打算离开电影院的时候
    他突然把你带到一扇小门前,告诉你,其实我想让你看的是这个
    然后把钥匙塞进你手里,转身走了。
    如果你开进去,就会看到极其极其可怕,令你终生难忘的东西。

    其实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才是真相。
    少年派和厨子、佛教徒、妈妈一起登上了救生艇
    厨子先是杀掉了佛教徒,然后杀掉了妈妈,把她的头割下来扔到海里
    派在目睹妈妈被杀死之后,他在愤怒中杀了厨子
    之后,他独自在大海上漂流了7个多月,直至获救

    他是靠什么活下来的?当然是那些死去人的尸体。
    最开始,他只是吃掉了厨子和佛教徒
    在那场暴风雨之后,他昏迷了,觉得自己真的要死了
    于是他最后吃掉了妈妈。

    那场暴风雨,其实就是他内心经历的激烈斗争。
    暴风雨后他在昏迷中飘上一个岛,岛上有密密麻麻的狐獴
    到了夜里东西都会腐烂,还有人的牙齿
    其实那个岛就是妈妈的身体,所以在镜头中它时常显得很阴森
    他最后的补给,就是妈妈腐烂了甚至已经长满了蛆虫的身体。

    因为事实实在太过残酷。
    少年派无法接受这一切,所以他发生了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通常是因为发生了一些当事人无法接受的事情
    所以他为了保护自己不会精神崩溃,就想象成是别人身上发生的。
    由于太过执迷相信想象中的人,所以常会不自觉的进入,扮演另一重人格。

    比如有本书叫做《24重人格》,一个人格分裂者的自传
    他说自己在幼年时被外婆性侵犯,他无法接受这一记忆
    所以幻想出了另一个小男孩,把这个故事塞给他
    于是长大以后他就经常变成一个小男孩的样子。

    老虎,就是少年派分裂出的那重人格。
    并且他把所有可怕的事情都进行了重新包装
    他把死去的人都想象是各种动物
    把自己吃人这件事推到老虎身上,想象是老虎吃掉了一些动物
    妈妈的头喂鲨鱼这件事,被他想象成海底的鱼群变成妈妈的样子
    吃掉妈妈的身体,被想象成是在一个岛上找到了补给
    如此种种,才能支持他活下来。

    到了夜里,关上灯,躺在床上想一想,少年在海上度过的那些时光。
    200多个夜晚,独自在看不到尽头的海上漂着,饥寒交迫,孤立无援
    大海像一面黑色的镜子,冷酷无情
    船舱里还有几具人的残尸,无头的,被切成一块块的,血流满地
    其中还有妈妈的尸体,只是想想我就快要崩溃了
    他却还要依靠这些活下来。
    于是他只好一直给自己编故事,一直对自己重复那个老虎的童话
    无数遍的重复直到自己也相信了,其实他那时已经是个深度精神病患者了。

    想起《穆赫兰道》,和这部少年派非常相似。
    那部电影说的是女演员杀死了自己的爱人
    然后在梦中,想象她们还在一起
    最后醒来她受不了梦的破灭,拔枪自杀了。
    而少年派呢,则是做了200多天的白日梦啊。
    而且到最后,他还顽强的生活下来了。
    他让老虎离开自己,头也不回的走进丛林,把最黑暗的东西永远埋在心里。
    所以这绝对是个比穆赫兰道更为残酷的故事。
    因为活着,永远比死去更艰难。

    想想李安的样子,永远带着和蔼的微笑
    说话那么文雅温柔,慢条斯理,对一切都很友善
    可是内心深处他一定是深深理解什么是残酷
    断背山门后的那件衬衣,王佳芝最后嘴角的那个微笑
    都是我看过的最最残酷的东西。

    但是李安的可贵不在于他能够表现残酷
    他能够用残酷来表现纯真
    理查德帕克,是历史上一起真实海难的牺牲者,一个17岁的男孩。
    他和其它三个人上了救生艇,最后被三个人合谋杀死吃掉。
    而在李安的故事中,却让他吃掉了其它的三个人。

    虽然他知道,在现实的世界里,最早死去的总是纯真。
    但在他电影的世界里,他让纯真的孩子战胜一切,活到了最后。
    他说,他所有的电影都是在讲对纯真的丧失,以及对它的怀念。
    我想这部电影,他要告诉我们的是
    只有纯真而勇敢的人,才是最强大的
    这样的才能够穿越黑暗之海,抵达命中光明的彼岸。

    ----------------------------------------

    P.S.补充一段,关于信仰

    这部电影叫做Life of PI
    就是说,它不仅是PI生命的一部分,而是它的整个生命
    PI赖以度过漂流的东西,也是他赖以渡过生命的东西。
    那个东西,就是他的信仰。

    信仰是什么,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它是一种想象力。
    想象有一个至善的上帝,可以给我们终极意义
    想象有一个天堂,可以收纳死去的亲人和我们自己
    就像少年PI相信曾有一只老虎陪伴自己
    相信自己遇到过奇幻如同神迹的岛屿
    你可以鄙弃他,说他是个懦夫,不敢面对现实。
    但是没有想象力,任何人都无法在这虚无的世界里活下来。

    若你只相信你所看到的
    那么你只能看到,现实中的逐利与陷害,只看到吃人与被吃
    只看到人心的善变与冷酷
    只看到孤独、寒冷的大海,和为了生存的委屈求全
    只看到生命的尽头是一场空,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
    那也就没有任何人能够说服自己继续活下去。

    我们需要想象力,需要信仰
    需要有什么能让这世界变的更美好更值得去爱
    不管这信仰是上帝,还是爱情,还是其它的什么东西。
    它并不可耻,它也不是虚伪。
    因为,我们看见的,也未必就是真实
    如果宇宙其实只是XXXXX的一个梦境,那你来告诉我,到底什么是真实?
    三维空间的高等生物们啊,你们真的相信理性就是一切吗?
    逼迫自己与他人赤裸裸的面对残酷现实,就真的是最大的美德吗?
    如果这个世界,就真的只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呢?
    你打算用你的“理”去证明什么,征服什么呢?

    所以在最后,日本人选择了相信第一个故事
    作家也选择了相信第一个故事,他说那个比较精彩
    其实,他们是选择了相信善良
    选择放下对理性的执迷,转向内心去寻找微光
    他们选择用这微光来彼此温暖,彼此照亮
    我相信,这也是李安的选择,他选择相信。
    所以,他让经历过这一场残酷漂流的PI
    最后依然在饭前举起手来,平静而虔诚的祈祷。

    PI就像圣经里的约伯,失去了一切
    约伯曾经历了狂风暴雨般苦难的洗礼,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他对神抱怨,与神争吵,不停质问,他甚至诅咒自己的生命。
    可是最后他却说:“我的神,从前我风闻有你,现在我亲眼见到你。”

    耶稣曾经对他的门徒多马说:
    “你只相信你所看到的,但那没有看到就相信的,有福了。”
    那你呢,你愿意相信你所不能理解,无法看见的东西吗?
    答案在你内心深处的森林
    也许在那里,正有一朵莲花在悄悄绽放,它将与你心中的猛虎并存。

     短评

    3D是一项恶心的发明。世界信仰大团结,人与动物一家亲,欢迎李安来导演中国春节联欢晚会,谢谢。

    8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深邃阔海,浩缈星空,绝境谕旨接踵而来,漩流深处响起弥撒之音。李安从来都不会纵情,他只是个温柔的人,腼腆着讲述内心的哲学。

    12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整座岛上都是丁满!!!

    14分钟前
    • psycho DC
    • 力荐

    不得不承认,跟要讲的漂流故事一样,电影有个挺吸引人的3D开头。中间开始乏力,大段大段重复的明信片场景,呼唤神灵喊妈妈。至于所谓的黑暗版,这种流于表面、直接扔给倾听者(观众)去选择的方法,真的很独到吗?信哪个会提升你的人生感悟么??

    16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震撼人心的镜头不少,随便数几个:镜面海、水母夜、飞鱼来袭……3D效果最强的场景之一是奄奄一息的老虎躺在少年腿上的那个夜里,整个影院就像在滴雨,我真的有抬头看是否是电影院天花板漏水了……

    19分钟前
    • tintin76
    • 力荐

    不知道为什么有观众看完电影看到了信仰,或者又相信上帝了。而原著是让人宁愿相信有上帝,实际上故事的真相血淋淋的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上帝。在清醒者眼里,你清楚事实的真相,你知道上帝没用;在善良者眼里,你宁愿相信稍微不太残忍的海上驯兽,你宁愿自我选择去相信美好和信仰而已。★★★★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狐獴】,艺名丁满,出道时因自身面部表情傻不被业内看好,一直无名,早期作品有《狐獴大宅门》、《狐獴国度》。94年因参演《狮子王》名声大噪,后与疣猪彭彭发行单曲《哈库拉·马塔塔》,并出演电视剧《彭彭丁满历险记》,全球热播。近期,它又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着出色表演被更多观众熟知。

    25分钟前
    • fish哥
    • 力荐

    确实不是《生命之树》....虽然故事讲的有点“纺锤形”,不过对于一个人一只虎在海上漂了将近两个小时来说,全程没尿点除了无与伦比的3D之外,人虎间的化学反应也吸引人!3D绚丽又不炫耀都是为剧情服务,一个片头就把观众震的一片惊呼。中段更是惊的我心里阵阵的“我操”,而且看的我都有点“深海恐惧”

    30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

    「我的父母 我的兄弟 理查帕克最後都離我而去了到頭來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沒能好好的與他們道別」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李安今天到達現場 驚喜至極

    32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力荐

    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了。也许父亲说得对,它根本没有把我当成朋友,但我非常确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绝对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影。它就那么头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内心深处,它永远与我同在。

    35分钟前
    • 叶子阿姨
    • 力荐

    基督在旷野修炼,魔鬼要求他展示奇迹将石头变成面包。但基督拒绝了,因为奇迹就是魔鬼的诱惑。故事出现第二个版本正是印证了这一点。它让电影主旨反转:不再是关于信仰的确立,而是它的缺失——信仰不能建立在奇迹之上,但假如你面对一个奇迹,却选择拒绝去相信,这就是没有信仰的悲哀了。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在纽约电影节开幕上看了首映,唯一的感觉就是画面真的太!屌!了!!!!情节非常紧凑,高潮叠起,3D的效果也不是盖的!!!再说一遍,真的太屌了!!!

    40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44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李安的片子越来越有得道升仙的感觉。。。把奇幻的世界也拍的太美了/见证上帝的说辞是真是让人羡慕有信仰真好/男主角π说人生虽然要放开一些事物,但是放开的时候还是要好好的道别呀。然后我就哭了。。。

    45分钟前
    • 绊倒大象
    • 力荐

    1884年,“木犀草”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被困20天后,船员A、B表示,以17岁男仆理查德·帕克的的死换取其他人的生存才是明智的选择,而船员C反对。最终A杀死了理查德·帕克,事后三人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后来法庭依法判处A和B死刑,但英国女王将刑期减至6个月监禁,因为她认为A和B是吃了理查德·帕克的尸体才活下来,如果把他们判处死刑,那么理查德·帕克就白死了。英国女王最终确立了一个普通法的先例——危急状态无法构成对谋杀指控的合理抗辩。《少年派》就是以此为原型,派吃掉了其它三个人得以存活,并对人们说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是老虎(老虎的名字正是理查德·帕克)吃了斑马、狗、猩猩。其实老虎就是派分裂出去的人格,派就是老虎。现实中是理查德·帕克被三位船员吃掉了,李安则是让理查德·帕克吃了三位船员。

    4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我隐约中感觉,老虎没有回头是我对这片子最大的认可;第二个故事被讲述后,这片子到达了另一个高度。人生是在不断放下,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妥善告别。

    50分钟前
    • 帆影绰绰
    • 力荐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美好的事物,却总是无力改变现实的残酷,唯有调整自身的态度,方能为生活寻得一条出路。派将穿透漫天乌云的一线曙光视为神迹,我们又何尝不是因为对光明的憧憬而找到前行的勇气。人生就是不断放下的过程,终有一天能够坦然面对生命中那些遗憾的如影随形。

    53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五星献给自己看到的最好的3D电影。李安自己也说,拍这电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自己辛苦努力四年终究做到了。第一次如此感受到3D是一部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变换的画幅比例、层层交替的剪辑,一切都是为了故事本身。故事从冒险到有些奇幻,PI其实没有很多内心表达的镜头,但我可以感受到它

    5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瑰丽壮观、无人能及的冒险之旅。李安用最豪华的视效和最细挚的情感打造了2012年海上漂流版的《荒野生存》,看完电影,我宁愿相信它是一场梦,长醉不醒。【人生到头来就是不停地放下,可最痛心的是,我都没能跟他好好道别……】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语言匮乏。就想搬个板凳坐电影院门口跟行人说:来嘛~

    1小时前
    • 海棠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