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天下长河

    天下长河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22

    主演:罗晋  尹昉  黄志忠  奚美娟  梁冠华  苏可  陆思宇  公磊  李昕哲  赵麒  王洪涛  郭之廷  刘天尧   

    导演:张挺 

    猜你喜欢

     剧照

    天下长河 剧照 NO.1天下长河 剧照 NO.2天下长河 剧照 NO.3天下长河 剧照 NO.4天下长河 剧照 NO.5天下长河 剧照 NO.6天下长河 剧照 NO.16天下长河 剧照 NO.17天下长河 剧照 NO.18天下长河 剧照 NO.19天下长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自康熙十五年一场巨大的水患之后,年轻的康熙帝设科开举招纳治河贤才,二十四岁的落第举子陈潢脱颖而出,长于治河。年轻的康熙帝不拘一格,将他简拔而出。陈潢与同样有志于治河的靳辅搭档,跨越半个世纪的栉风沐雨,历经了康熙朝几次大政治风波。年轻敢言的陈潢死于奸臣结党的污蔑之下,临死前留下治河名著——《河防述要》。康熙五十一年,台湾收复,准格尔平定,黄河安澜,河水转清。康熙帝探访扬州,见到了河神庙。庙中塑着靳辅、陈潢的像,仁人志士,遗爱自在民间。

     长篇影评

     1 ) 陈潢的“河清”与康熙的“河清”,技术的逻辑和专制的逻辑

    与靳辅、陈潢“河清”的理想相比,康熙的“河清”没有任何浪漫的色彩,可以理解为巩固皇权四字而已。我不能理解也不会理解从影视剧里寻找帝王之术并津津乐道的尝试,我只想看到——当一部历史剧不以帝王将相那载于史书的生命轨迹为主线,而愿意花上几十集去畅想一个仅留下名字的普通人物——乃至虚构角色——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命时,机遇和挑战才同时向创作者现身。

    基于历史的演绎避免了人物动机的片面化和人物关系的简单化,而现代创作者寄寓其中的批判和劝诫也会让观众感到亲近。不说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天下粮仓》,只是《苍穹之昴》中小太监视角的晚清群像也兼具好看与深刻。

    近期播出的《天下长河》可属此列。《天下长河》的主要人物来自历史事实,基本人设似乎取自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主要是第三卷《玉宇呈祥》),并机智地删去了一写女性角色就男凝和放飞的二月河笔下那段“臣和皇帝抢女人”的狗血戏码。从1677到1684年,年轻的康熙帝发起了整治黄河工程。

    本剧的两位主角,康熙一朝的治水能臣靳辅和陈潢由此卷入一个由帝王的野心、首辅的党争和地方官员的谋生之术交织而成的权力漩涡之中。除了原声配音而罗晋和尹昉都中气不足导致的台词遗憾,以及可能旨在扩大受众群体而刻意加入的部分轻喜风格不伦不类,实属画蛇添足外,故事及格,主要演员演技在线。

    其实,《天下长河》选择的治河故事本身决定了只要老老实实拍,不强求“反转”、“烧脑”或乱加感情戏便不会糟到哪去。

    在天灾民变的现实压力和“黄河清,圣人出”这样的谶纬之说的双重背景下,治河一向是封建王朝极为重视的工程。德国历史学家魏复古甚至用“水力帝国”的概念来分析治水的需求与封建专制制度的源起及维系间的结构性关系。而治河本身并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或资源问题。

    《天下长河》看似写治水,实则写支配了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王朝的权力逻辑。在《天下长河》中,治河思路之争仅仅是个开始。智者一场“舌战群儒”便万众一心的情形只能出现在爽文之中。

    尽管康熙力排众议采纳了靳、陈提出的治理方案,后续泄洪区百姓的安置问题,以及更广义的人、财、物、力的调配问题才是关键。而这直接指向人与人的斗争——中央和地方之争,满汉之争,贵族官员和技术官员之争……而当代对康熙朝的影视演绎中最常见的索额图、明珠之争,只是这诸多争斗的表象和制衡之术。

    当人人都出于一己的意志和利益行动,任何朴素的“好”的意志和行为都不能逃开主动或被动的扭曲。而那“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才显得熠熠生辉。

    历史剧愈能忠实、准确地刻画矛盾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那些理想和操守才愈显得动人。这是《清平乐》式的流水账和帝王颂歌显得儿戏又催眠之处。而《天下长河》的真实和好看也皆在于此。

    治水的主题之下,一副几乎囊括了古代官场生态的官员群像也呼之欲出:清官也许在办坏事儿,能吏也许有道德污点,技术型人才也许不擅科举,恩荫也并非只方便酒囊饭袋……

    其中最典型的当然是“钦差”一节:康熙一道命令,徐乾学瞬间由京城里比蚂蚁还多的小官儿摇身一变为地方官员争着巴结的“钦差大人”,这正是专制权力的逻辑;康熙提问徐乾学,“你是谁的人?”索额图提点徐乾学,“你是谁的人?”,问题一样,用意不同,这也是专制权力的逻辑;徐乾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弄清了自己是“谁的人”——站队——后,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又被另一个钦差高士奇死死按在手心,方才领悟自己的身家性命究竟在谁手中,这还是专制权力的逻辑。

    于这样的逻辑之下,炙手可热的索额图、明珠之流是皇帝的棋子,而观众日益了解这样的逻辑后,影视剧中对皇帝“孤家寡人”之类的刻画和同情,也愈来愈为现代观众厌倦。

    陈潢是有真知的技术官员,但他官场经验的匮乏注定将他引向失败——不仅是政治生命的失败,而是河清理想的失败。

    靳辅则更有政治经验,能在坚持底线的基础上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之中为人民的福利搏杀。在某种意义上,靳辅甚至有些类似黄志忠曾饰演的另一个角色,《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他们的人格魅力一定会吸引到有良知者在自保的基础上为其行方便,也一定会吸引到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而后者之众远大于前者。

    而他们理想的实现,在搏杀之外,往往依靠运气。比如,出身基层官员、以官场小说闻名的当代作家林少衡曾写过一个心照不宣的基层官场规则:平时小贪小腐无伤大雅,水灾来了必须顶上去,“该死就得死”——在某些情况下,专制权力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那么靳辅、陈潢的努力,便更可能成为现实。而当专制权力的利益没有受到根本威胁,《大明王朝1566》中那句“再苦一苦百姓”便又会上演。

    于是,靳辅、陈潢这类人物的故事本身拥有严肃的悲剧感——为了实现崇高的目的,往往不免将他人甚至自身化为工具。伤及无辜乃是常事。纵然己身一尘不染,终不免被污。正如靳辅本人的仕途既然得益于明珠,那么无论他有心无心,都被视为明珠一党,并最终受累于后者。

    正如《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年轻的嬴驷被设计杀人,《天下长河》开头已经为救灾而死过一次的靳辅之子此后又被献祭。“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正是惨淡的现实。用陈潢的话说:“做个事儿怎么就这么难啊?

    还好,在陈潢和靳辅公费朝圣到黄河源头的星宿海时,《天下长河》让失意书生陈潢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大禹、李冰、前朝的潘季驯,大家只记得他们的名字跟这条河在一起,我要做他们这样的人,我一定要让黄河安澜,不输古人。”

    在我看来,这比《雍正王朝》让雍正在洪水面前忧国忧民和《军师联盟》让曹丕向汉献帝承诺“你就向全天下证明,你(禅让于我)没有做错选择”要真实、感人得多。

    与这样的理想相比,《天下长河》的男一号康熙显得黯然失色。我能理解本剧为了贴近观众基于一系列影视剧而产生的历史印象而将治水之事与平三藩、收复台湾和对俄作战等历史事件糅合在一起。但这样的糅合并未改善《天下长河》中康熙的形象。

    当《雍正王朝》里的康熙出彩到甚至压过男主角雍正的风头,当《康熙王朝》中后期完全称得上刻薄寡恩的康熙也为人称道,本剧的康熙揽下了最多的槽点。

    这并不是演员不够努力,而是观众的期待变了——康熙固然是模范皇帝,但与靳辅、陈潢“河清”的理想相比,康熙的“河清”没有任何浪漫的色彩,可以理解为巩固皇权四字而已。

    在小说《康熙大帝》第三卷的结尾,康熙亲征准噶尔大胜归来,见到黄河之水清了,才想起放出下狱的陈潢,却已然太迟——在将《河防述要》呈给康熙后,陈潢于是夜溘然长逝,而靳辅早已身死。

    当然,在历史上,黄河之水既未变清,靳、陈二人也均死在康熙对噶尔丹取得军事胜利之前。

    在这个意义上,《天下长河》的故事注定是悲剧——也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才华和“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胆气加起来也不一定能做好某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但是影像永远能以批判和关怀同在的视角去想象这样的理想、才华和胆气,想象一个和残酷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

     2 ) 这种剧消失20年了吧

    提起近年来的古装剧,很多人都是一脸地铁老人手机.jpg。

    十级美颜、阿宝调色、油腻丑男、工业糖精、狗血撕逼……就突出两个字:恶心。

    我们有多久没有看到正儿八经的古装历史剧了?

    最近有这样一部剧,尽管老戏骨众多,质感也不错,各大官媒纷纷好评安利。

    可是在一众流量为王的都市爱情和古装偶像剧里并不讨喜。

    在连续追了几天之后,我决定和大家好好聊一聊我对这部剧的观感——

    《天下长河》

    提前声明,本文绝对没有恰饭,优点和不足我都会提,小伙伴们请放心食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我们称之为“母亲河”。

    但与此同时,它的水患也十分频繁。

    有资料记载,从先秦算起,黄河总共决溢1500多次,洪水所到之处满目疮痍,灾害极其惨烈。

    在我国历史上,治理黄河一直都是历朝历代安民兴邦的大事,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讲的也是大禹率领民众对抗黄河水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所谓“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说的便是黄河水灾之频,治理黄河之难。

    这部《天下长河》的故事背景为康熙十五年,围绕着黄河治理展开。

    剧集一上来,就向我们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抗洪场面。

    暴雨倾盆,黄河肆虐,掀起滔天巨浪,凶猛地冲击着河堤,河工们以人力筑堤,在这条咆哮的“黄龙”面前,他们就仿佛如同蝼蚁一般渺小。

    带领众人抗洪的,是清朝治水能臣安徽巡抚靳辅,为人一身正气、一心为民。

    洪水滔天,势不可挡,已经有太多的人不幸牺牲,太多的百姓流离失所,深感无望的人们决定放弃抗洪。

    见众人心灰意冷,态度坚决,靳辅不再阻拦,只是宣布了自己会留下来,一个人依然要守好大堤。

    结果,也正是他的这番肺腑之言,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令他们决定继续留在抗洪一线。

    最终,在靳辅的指挥下,用炸掉大堤的代价,换得了“黄龙”过境,使得沿岸百姓得到解救。

    这绝对是不小的功劳,但偏偏有人看不顺眼。

    谁呢?河道总督王光裕

    面对洪水早早逃离的是他,贪污河工饷银、克扣河工口粮钱的也是他。

    起初,王光裕想着拉靳辅下水与自己同流合污。

    见靳辅不上道,他便利用靳辅私自炸堤一事做文章,不仅把黄河大堤之溃归咎在了靳辅头上,还诬陷靳辅借抗洪中饱私囊,贪污赈灾款。

    起初,王光裕想来个先斩后奏,用手中的尚方宝剑灭了靳辅。

    只可惜,天怒人怨,百姓群情激奋,洪水也再次来袭,靳辅不知去向与生死。

    在这之后,王光裕将“情况”上书康熙,康熙收到奏书后,连夜召集百官展开商议。

    百官里面,大概分为两个阵营。

    一个是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看似忠厚,实则老辣圆滑,党羽众多,王光裕就是他向朝廷举荐的。

    一个是吏部监官明珠,表面上公正严明,实际上城府极深,在康熙面前,他总是一口一个奴才自称。

    两人为要不要治王光裕的罪争执了一番。

    康熙虽然说的是为了抗洪暂时搁置,但待索额图离去后则与明珠通了通气,安排他派户部侍郎伊桑阿去调查王光裕是否上下勾结,以期能够揪出和他一起的蛀虫。

    很快,在伊桑阿的调查下,王光裕的腐败彻底败露。

    最终,在索额图的威胁下,为了避免灭门,王光裕选择了放火烧院,服毒自杀。

    只不过,在自杀之前,他留了一手,将自己行贿受贿的账本交给了女儿。

    不久后,靳辅被找到并押送进京问罪。途中,他结识了被人们称为河伯转世的陈潢

    此人正在进京赶考,靳辅发现他对治理黄河的见解非常独到,自己最近得到一本治河书就是由他所写。

    与此同时,康熙那边也在选拔治河的人才。

    在今年的科举考试中,他加设了策论,要求考生们各抒己见,发表对于河务的看法。

    这么看来,这科举简直就是为陈潢量身定做,按照他的学问,状元应该是不在话下。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此。

    陈潢名落孙山,倒是与他同行的一个不怎么突出的徐乾学,意外成为了探花,激动到整个人疯魔地上演了一段“范进中举”。

    问题来了,为什么陈潢落榜,徐乾学高中?

    原来,考试前,不少学子会去拜一拜索额图和明珠的门路,徐乾学就是其中之一。

    在给索额图的拜帖上,他是这样写的:新科进士徐乾学,孝敬江南水田一万亩。意思再明显不过,如果我中了进士,到时候就拿一万亩江南水田孝敬您。

    索额图一看,这家伙聪明,期望低,回报高,不狂妄,会来事,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于是就把他搞成了探花,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难不成,陈潢就报国无门了?

    当然不会。

    被带去见康熙后,靳辅没有过多对自己的辩解,也没有祈求康熙给自己什么恩典,他心心念念的只有治理黄河,极力向康熙推荐陈潢,并将陈潢所著的治河书上交。

    没过多久,康熙找到了陈潢,被他的赤子之心和治水才能所折服,委任他到修大坝的金文祥那里打探,查查他们为什么迟迟不肯动工。

    金文祥也是索额图的人,接到索额图的吩咐后,他想方设法掩盖问题,不带陈潢去坝上看。

    为了腐化陈潢,他还搞了一出美人计,让一个官伎去勾引陈潢。

    这样的话,即便陈潢不上套,只要破门而入看到他和官伎坐在一起,也可以参他个不守官常。

    结果你猜怎么着?

    这个官伎就是王光裕的女儿柔儿,她把金文祥的计划都告诉了陈潢,还和陈潢一起去见了康熙。

    王光裕的那个行贿受贿的账本再也藏不住了。

    但是,如果要交出账本,她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处死靳辅,在她看来,王光裕就是因为靳辅才自杀的。

    靳辅真的要死了吗?账本中有没有证据指向索额图?治理黄河还将面临什么样的阻力?

    剧透就到这里,感兴趣的小伙伴,就请到追剧中寻找答案吧。

    接下来,首先说说本剧的优点。

    首先,最为突出的,是它历史剧质感的部分。

    尽管相较于《大明王朝1566》,它没有那么沉重严肃,相较于《康熙王朝》,它没有气势恢宏的爽感,但它仍然有着历史剧所特有的真实基础和史学视角。

    治理黄河是本剧的切口,通过它,我们跟着剧情深挖下去,所瞥见的,是纵横交错、渗入到毛细血管的的腐败官僚体系。

    在这种上下沆瀣一气的政治环境下,灾难成为了官僚们敛财的大好时机,任何利民的政策都变成了它的反面,最后带给老百姓的是更多的痛苦。

    治理黄河难不难?

    当然难。

    但是,有了这些官员从中作梗,瓜分利益,难度系数更会呈指数级地增加。

    本来或许能治理好,结果反而治理不好了,本来洪灾可以早些结束,结果反而一波接一波没完了。

    毕竟,只要不结束,朝廷就得拨钱,各个环节就可以继续捞钱,他们何乐而不为!

    我记得,2000左右的一些历史剧,比如以“国粮”为引线,将朝堂斗争与民间苦难相互映照的《天下粮仓》,采用的也是这种思路。

    《长河之下》以治水为核心,还涉及到了整顿漕运、平定三藩、讨伐葛尔丹、收复台湾等重大的历史事件。

    或许它达不到《天下粮仓》的高度,在一些历史问题上也与实际有出入,可在如今的烂剧里令人眼前一亮已经足够了。

    第二,是它的用心。

    对大众来说,古代抗洪、治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

    为此,剧集不仅根据史料呈现了当中的细节与过程,还将科普融入其中,使得观众得以真实瞥见古代的抗洪之难,治水之艰,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与此对应的,是剧集片头片尾的处理。

    片头是抗洪治水的古风动画,片尾是带有方言特色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两者共同营造了一种滚滚历史下民生疾苦的尘埃宿命与荒凉悲情。

    第三,是它的人物。

    本剧中的人物,大都比较出彩。

    靳辅是一身浩然正气的清官,个性坚韧不拔,含冤入狱将生死置之度外,舍身忘我只为黎明百姓,让人尤为感动。

    陈潢是不畏权势的血性少年,敢于挑战权威的理想主义者,他看透世俗却不愿同流合污,观众在其身上很容易找到理想的自我投射。

    索额图和明珠,两大权臣,各有各的手腕,一个奴颜媚骨,手段圆滑,一个凶狠老辣,奸佞狡诈。

    两人的对手戏,是本剧中冲突与笑点比较集中的地方。

    比如,商讨如何处置王光裕时,索额图的意思是赶紧斩了,目的是以绝后患,而明珠则认为不着急,不拔出萝卜带出泥,顺道着打击索额图的势力实在浪费。

    你看这两人,说的话都是冠冕堂皇,可背后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令人莞尔。

    有那么一场戏,明珠干脆在康熙面前模仿起了索额图,语气声调惟妙惟肖。

    紧接着下一秒,索额图赶来,果然说着一模一样的话,做着完全相同的动作。这一波,明珠属实是预言家了有没有?

    另外,徐乾学从官后的种种表现,也是观剧中令人快乐的源泉。

    有网友戏称,它这是好不容易上岸了,结果换来个996,加班加点挣加班费,堪称打工人真实写照。

    相信,从上面这些例子,小伙伴们也看出来了,除了历史苍凉以外,这部《长河之下》,同时还糅合了戏剧性的喜剧元素。

    其实,除了喜剧元素,剧中还有一些部分,讲的是康熙一家子的家长里短。

    这种创新不能说不可以,但就我个人的观感而言,处理得似乎还不够好。

    我的感觉是,剧集就像是在几个剧种之间来回横调,一会儿是正剧,一会儿是戏说,一会儿又是古装家庭剧,多少有些割裂。

    而且,在这样的结构安排下,主演们尽管多是老戏骨,演技没的说,但只能分别采用不同的表演策略。

    比如,康熙、靳辅、陈潢是按照正剧的表现方式处理的,索额图和明珠则突出一个荒诞传奇,到了孝庄那里么,就变成了生活化的人物塑造了。

    这些角色,以及围绕着他们展开的情节,单独拎出来,都还不错,可摆放到一起,就总是令人难免觉得别扭。

    或许,有人会说我有点吹毛求疵了。

    也许是吧,毕竟,对于苦古偶已久的我们来说,能看到这样一部走心的剧,延续着历史剧味道的剧,还要啥自行车啊?

    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那就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吧!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沼泽

     3 ) 终评:再宏大的叙事,最终还是要着落在个人的身上

    与其他剧一般虎头蛇尾不同,天下长河开局平平,前期传奇感过重冲淡了正味,到了31集就如同萧家渡合龙一般,两条线正式汇集,整个剧情一泻而下,滔滔千里,余味无穷。尤其最后三集,矛盾进入了尾声,情感爆发,结局圆满又悲哀,让人百感交集,慨叹无尽。 ◎康熙:栓q,这可能是朕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张挺是塑造了一个跟固有印象很有差别的康熙。我前期看剧的时候,还以为康熙会被写成一个有瑕疵的英主。谁知张挺反其道而行之,让康熙在权力之下不断的被扭曲被异化,暴露了康熙圣名之下的阴暗一面。 剧中对康熙的批判是多于歌颂的,这也是我越看越“不对味”的来源。不得不说,天下长河里的康熙是跳出传统评价,令人耳目一新的。这个角色发力在后程,尤其是最后10集,康熙一步一步掉进了权力和自大的陷阱,一点一点地剥落人性,暴露出封建君王的本质。作为最高统治者,一要获取权力,二要巩固权力,三要扩展权力。在这条道路上,需要不断斗争,不断牺牲。谁都可以成为牺牲品,哪怕是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靳辅陈潢。 康熙一开始从政治斗争的平衡者逐渐演变成政治风暴的发起者,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赤诚热烈转向深不可测,很难说他和皇权谁改变了谁。他们既共生也互斥,从最后的结局看,康熙是被打败的那个。 粉墨登场的不一定是真的小丑,人把持不住自己的本心,就会是真的小丑,哪怕他坐在至高无上的位子上。 ◎陈潢:不争一世争万世,真正的功业会写在人心里 陈潢是本剧里我最喜欢最打动我的角色,从头至尾熠熠生辉。对陈潢,我已经写了太多。编剧也是用很正的手法去写他,从初遇的侃侃而谈成竹在胸,到大河边深夜论名,再到星宿海源头述说前人,再到每一次治河的争论,任劳任怨泡在泥汤里,到萧家渡合龙的感动的泪水,再到抗旨不遵被拿问到京,再到狱神庙写下河防术要,再到最后的道别和陨落… 陈潢是幸运的,他自己不止一次慨叹过这种幸运。一是前明潘季驯留下宝贵的经验和思路,二是可以被康熙知遇,三是还遇到了可以帮他遮风挡雨让他安心实现理想的靳辅,四是整个国家向上而行生机勃勃。天时地利人和竟被陈潢占了个全,还拥有康熙的一份难得的私人情谊,谁说不幸运呢。 他跟康熙最终走向决裂,是因为康熙要他忠君,他却始终忠于的是黄河,是理想,是人民,是无数前人后人的美好愿景。跟康熙相反,他是越往后越跳出了功利名这个圈子,他已经不需要谁来肯定他,评价他。 他的名字和黄河连在一起,他实现了他说的,此生毕于黄河。雕像会斑驳,庙宇会腐朽,真正的功业会口口相传,最终写在人心里。 ◎靳辅:无怨无悔,静水流深;珠联璧合,非他不可 靳辅相比于康熙和陈潢,层次不如康熙多,高光要比陈潢少,但是在他这里,收获了最多的感动。他既有官场的手腕老于世情,又有一颗朴素炙热的真心。在康熙和陈潢之间,他巧妙地平衡、传递,替陈潢遮风挡雨,也给康熙做足面子。 如果说康熙是天下,陈潢是长河,那靳辅就是能把这四个字连在一起的关键。没有靳辅,陈潢只能空有抱负,康熙只能望河生叹。做事难,难做事。花了每年朝廷那么多银子投在河里连个响都听不见,君要恨你,臣也要恨你。靳辅最终成为了孤臣,居然还被康熙利用成为打击明珠的靶子。可叹,可叹。 靳辅是忠君的,但他更是忠民的。他能理解康熙,正如他也能和解于振甲。陈潢故去,他也毫无留恋。十几年共同治河的情谊,是友人更是亲人,共同缔造了这么大的事业,此生无悔罢。 唯一遗憾,可能就是目睹陈潢被摧折却毫无办法,他竟要求索额图向康熙转告难逃史笔如铁,最终选择了和陈潢站在一起。 天下长河最好的一点是,它始终关照的是人,是天下许许多多的人。没有因为这样的宏大命题,就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一味简单的歌颂。靳辅、陈潢始终以民心为本心,以治河为安民。在面对君权和人民利益的冲突时,毫不犹豫地与这片土地的人民站在一起。宏大之所以宏大,是因为人心的映照。天下长河,是一部气质独特的历史传奇剧,值得一看。

     4 ) 传统清宫剧

    《天下长河》还是值得一看,罗晋、尹昉、黄志忠,奚美娟、梁冠华等一众实力派出演,《河防述要》真有文本流传,黄河泛滥是满清古装剧保留段子,作为清宫剧老观众的几点感觉。 1、当下这些服化道非常“精良”的古装剧,可能演不出穷人了,安徽巡抚天天守着决堤,还能衣冠整洁。 2、罗晋眼神有点妩媚,演康熙不见得妥当,可能光绪帝合适他。 3、康熙王朝已经播出二十年了,清宫剧这些年有些退温,这种单角度歌颂“好皇帝”的历史剧,在前些年掀起了几轮批判,真担心奚美娟突然来一句“我孝庄“。 4、张挺是导演兼任编剧,还是受到十多年前电视剧的套路影响,皇上忧国忧民,忠诚一脸正气,奸臣贪婪猥琐,百姓感恩戴德和愚昧单纯,脸谱化比较严重。 5、河道总督王光裕作为贪官反派,是汉臣。

     5 ) 做事在前,当官在后

    从剧中一个意外的细节说起。

    「阿玛!阿玛!」

    一场水灾,冲走了很多人,其中也包括这个在找着自己父亲靳辅的靳治豫。在这场戏之前,靳治豫还当着众人(河工)前称呼他父亲为爹,但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他丝毫没有犹豫地称呼了:阿玛。

    这样的戏剧对比其实就短短几个字,但直接表明了靳家不是汉人,而是很早就跟着清兵的汉军旗人。所以靳治豫才会从小就称呼自己父亲为阿玛,只有在南方才会改称呼给别人看。

    无独有偶,在零零碎碎分布在这部剧的其它细节里,也提到了河道总督王光裕是汉军旗、靳辅的夫人还是正红旗人。

    这些细节加起来不超过一分钟,它没有在卖弄,不是特别详细地强调,但这个戏剧张力上的对比事实上隐约指向了《天下长河》最核心的主题:

    办好一件事,最困难的不是办法本身,而是人,是怎么让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人,然后把事情办成。

    现在我们先聊一聊河道总督。总督是正二品,这个职位很高了,总共就正一品、从一品,下面就是正二品了。它在明代是专事专设,还不固定,到清初才固定下来。一开始地方在山东济宁,后来去了江苏淮安,总之是运河流经的地方。这意味着河道总督是为了保证漕运的稳定的。

    漕运,包括南方的粮食、盐等,北京是不生产这些东西的,但北京时时刻刻都需要这些,所以漕运是帝国的命脉,所以南方的经济对帝国来说很重要。

    但自从黄河从淮河口入海(这个黄河流向和今天不一样,历史上有过很多次改道),这里经常会泛滥决口,黄河、淮河都侵入到运河通道,阻塞漕运,从顺治到康熙初年,几乎年年决口,在这种情况下,河务就很重要了。

    起初清朝的河务是学的明朝,由工部负责,级别很低。你想,一个工部的下级官员被临时派到地方治理,会遇到哪些问题:首先他不可能长时间待在这,所以必须速战速决;其次他隶属于工部,是不可能调动得了工部级别的资源的;最后他在当地也会四处掣肘,放眼望去谁都比他职位高。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清朝设立了河道总督,一步步抬高了河务负责人的地位和权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统一部署。

    当然,这建立在一个战略前提上:河务很重要,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但我们必须重视它、解决它。所以我们愿意为了它专设一个高级职务。

    理解了这个大背景,我们来看《天下长河》开篇的戏剧逻辑是怎么搭建的。

    康熙十五年,黄河又一次告急,很快就会冲垮安徽的堤坝。

    这个时候安徽巡抚靳辅站了出来,他动员了河工,亲自奔赴河岸,与大家一起防灾。这些都没什么,但戏剧点出现在他强调要炸堤,把黄河水引去已经疏散了人群的桃源县。

    桃源县在哪?这里说的是历史上的桃源县,它就是今天的泗阳县,隶属江苏淮安府。

    尽管人已经没了,但作为安徽巡抚的靳辅,实际上插手到了江苏的事情。

    这是一条隐线,虽然在故事里没有直接表现,但它是客观存在的,从很多细节来看都能说明这一点,而不是创作者无意忽略了地理位置的差异。

    而在剧中,靳辅很快就被问责了,他被问责的理由是贪污。但问题是,靳辅作为刚上任不久的安徽巡抚(他是被康熙快速提拔的,这一点下面还要说),是怎么插手河道衙门的工程的?

    答案其实是他早就是被看重的河道总督人选。而且是被皇帝看重的。

    但现在的河道总督王光裕是索额图的人。靳辅也才只是安徽巡抚。

    从剧中能看出来,虽然一开始就给靳辅安了个贪腐的罪名,但其实大家没有那么关心他是否贪腐,这不是说大家知道他没有贪腐,而是大家不在乎他有没有贪腐。

    包括皇帝。

    第五集有一场大雨中明珠代表皇帝和靳辅的对答戏,那场戏里明珠一直在问你为什么要贪腐,而靳辅一直回答的是我到安徽以来始终在留心河务。

    这个对答什么意思?

    说明靳辅自己也很清楚,他此刻拿出什么,才能保命,甚至把这个局做大。

    为什么他敢?答案就是上面说的,他是汉军旗人。甚至他是汉军镶黄旗人,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无论是满汉,镶黄旗都比下五旗的地位要高。很多我们熟悉的名臣,比如范承谟、佟国维、年羹尧,都是这一旗的。

    换句话说,他是自己人。

    康熙需要他,康熙需要他来管河务。

    河务不是说你有治水的能力就能让你来管的,得是自己放心的人。整个康熙朝河道总督有11个,其中9个都是汉军旗的,剩下两个是纯汉人,没有一个满人。这个局面是为什么?

    别忘了这是在哪出的事。淮扬地界。在明朝这是南直隶,是明祖陵所在地,出了不知道多少进士世家;在明末这里还发生了扬州十日。换言之,此地是有天然的抵抗力量的,可偏偏这里又是漕运重地。

    而负责河务的人如果是纯汉人,皇帝不放心;如果是纯满人,能力不足,再加上无法与当地的纯汉人沟通。所以汉军旗就是最佳的人选,一方面他们是朝廷的人,另一方面他们能够在当地与纯汉人友善交谈。

    所以看起来开头讲的是靳辅的贪污案,实际上大家的核心焦点是:皇帝对原来的河道总督王光裕不满了,谁来接任?

    所以看起来靳辅在故事开头是被王光裕陷害污蔑贪污,但实际上背后还有很多暗流。王光裕虽然是河道总督,正二品,比安徽巡抚这样一个从二品要高,但他和安徽巡抚是分属不同系统的,一个条条一个块块,他们之间本应该没有太大的冲突。除非真正的冲突是,靳辅很可能是继任的河道总督。

    无论是从剧中还是从历史上我们都能看出来,靳辅在康熙十年就被皇帝从内阁外派去了安徽当巡抚,而这个过程中他一直留心河务,并且保证安徽没有出过事,五年后的康熙十五年,他其实就是下一任河道总督的最佳人选。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诉求清晰了,我们才能看到索额图、明珠的各种勾心斗角和人事运作。当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大多数剧里都会有。

    有意思的是这部剧里还有一条隐线。

    对这个职位和这次事件表示观望态度的,不只是台面上的这些人,还包括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

    因为按照靳辅的治水办法,筑堤来冲刷清口淤沙,带来的结果必然是黄河之水下泄,导致淮河水出清口不畅。再加上淮扬地区地势偏低,因此很容易就被淹没田地。

    淮扬地区在上文中说了,有着数不尽的自明以来的世家。他们的田地要是被淹了,那还了得?所以负责管理这些地方的两江总督、江苏巡抚也必然是其中的利益相关方。——这也是靳辅这个方案后来屡屡被反对的根本原因。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关于从江南江西总督到两江总督,以及从江宁巡抚到江苏巡抚的称呼的变化,一般认为是康熙时期开始,雍正时期定型,本文直接称呼为后世确定的说法。

    有朋友要问了,明明剧中没有出现,为什么我能笃定这几个人是沉默而不是剧中没写呢?

    因为虽然他们还没出场,但在片尾列表里我看到了他们的名字。

    两江总督阿席熙,漕运总督慕天颜,江苏(江宁)巡抚余国柱、汤斌。

    此外,把靳辅押往北京的,是江宁知府于振甲(也叫于成龙,是另一个于成龙,是后来的河道总督,与靳辅的想法完全不同,也是汉八旗)。

    于振甲的登场的那场戏说的是,江宁大老爷,奉旨赈济灾民。

    这暗示得很明显了,黄河泛滥归泛滥,堤坝是你安徽巡抚炸毁的,但赈济灾民的事情还是我们江苏来干。可偏偏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不出面,找一个江宁知府来负责赈济,来负责押运。

    他们也在跟朝廷表态。

    不是说话才是表态,沉默本身就是表态:我要看你怎么做。

    为什么他们敢这么直接叫板?

    举个例子,汤斌。生于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他的祖上汤宽是滁州来安县人,追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以后世代为官,七世祖汤庠迁居睢州。

    这就很明显了,看起来在河南,其实淮扬这个地方自古以来都有他们家在,淮扬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

    在历史上,靳辅被当成死囚押运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但慕天颜、汤斌这些人和靳辅的矛盾是有的,而且很大,既然片尾出现了他们的名字,我相信也一定会着重描写那场大论辩。这里按下不表。

    虽然历史上靳辅被当成死囚押运的事情不存在,但靳辅的快速被提拔是存在的。上面说了,靳辅作为汉八旗,不需要通过科举就能进入中枢,他很快就被外放去了安徽巡抚,五年后就被迅速提拔成为河道总督。这个举措背后,必然是康熙对他的重视。

    但这不构成戏。因为这样的话所有的主动性都是康熙在做,和靳辅无关。

    所以本剧开篇这个改编,实际上是起到了几个效果。

    一是加重了靳辅的性格描写,一方面是老谋深算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依旧甘愿为了黄河治理挺身而出,而不是一个普普通通满嘴道德文章的庸臣。

    事实上,就在靳辅一百年前,另一个由扮演靳辅的演员黄志忠饰演的历史人物海瑞,同样是治理吴淞江的应天巡抚,同样也是一个有大谋略的人:一个举人能当应天巡抚,在晋升渠道非常狭窄的明朝,这一点非常罕见,海瑞从来不是后世以为的一个一根筋的人。

    起到的第二个效果是通过这个事件,把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圈了进来。关键是下。

    我们知道,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往往更多会着墨朝堂,而对于二三品以下的官员就随意写写,仿佛他们没有因为各自的出身和路径而产生的利益诉求,仿佛他们没有因为各自的职位高低而产生的权限大小,在演绎中他们不是为非作歹的打手就是爱民如子的清官,几乎沦为了背景板。

    品秩是很重要的。你是安徽巡抚,你的职责在什么地方;你是河道总督,你的职责又在什么地方?这个是不能出差错的。

    而在很多人心中,仿佛明清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就只有最上面几个人在那玩,下面全员工具人。

    除了少数几部优秀的历史剧描写了大量中级官员外,几乎没有看到以这些官员为叙述对象的。而且那几部剧更多描绘的是他们在面对惊天大案时的反应和斗争,而不是日常的人事、文书等。

    把这个关系梳理一遍才会发现这部剧和其它剧的不同。虽然它在很多地方添加了喜剧色彩,表现得很戏谑,但在一些关键逻辑上,它是在试图表达真实的运行规则的。

    最简单的,官员的日常是什么?

    不是斗争,不是拍马屁,而是批文件、搞文书,因为治下事情实在太多了。

    就拿康熙朝来说:平三藩、收复台湾、征讨葛尔丹,打仗,大家熟;鳌拜和遏必隆、索额图和明珠,朝堂斗争,大家熟。但具体日常办什么事,大家不熟。

    这部剧选了这样一个切入点,这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因此也能理解为什么要加那些喜剧桥段,不然没人看,电视剧《贞观之治》就一板一眼地拍了大量的政务。

    所以与其写靳辅在安徽巡抚上做了什么事让康熙满意,然后升到河道总督,不如直接设计这样一个事件,所有人都体现出了自己的性格和诉求,而且还是在斗争中做了事。

    我们回到河道总督。

    按照习惯,靳辅作为安徽巡抚(从二品),如果他要升迁,下一步其实就是地方行政总督(正二品)或六部官员,但去河道总督,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差事。

    一方面虽然正如剧中所说,这是个肥缺,每次开工就有大把油水可以捞。但另一方面,这个职位的风险极大。

    黄河水泛滥是天灾。对于这样的天灾,是需要面对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是需要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的。所以这个职位风险大,只要堤坝被冲垮总督就要被问责革职;但这个职位机会也多,基本上平安退休的都能入贤良祠。

    也因此我们更加理解了,为什么管河道的必须是能统领好几个地方的正二品大员,而不是任由地方行政各自为政。

    比如剧中一开始说的,靳辅作为安徽巡抚,炸堤把江苏淹了。为什么?

    因为在行政区划里,这一块是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的交界处,就是大家常说的黄泛区。而且当时的地方村落还不像今天这样有明确的行政归属建置,建置到县乡就到头了,下面零零碎碎的村落并不能特别明确地归属到哪个行政区域,所以如果是行政地方长官来领头的话,很多地方没法调度。就好比今天上海嘉定和苏州昆山、鄂尔多斯与榆林,这些地方也关系密切,一直在搞一体化。

    所以在面对在遇到天灾时,必须要有一个大区级别的来统一指挥。

    所以大家关心的是康熙选谁当这样一个具有大权限的人。

    这是目前为止前十集的核心议题。

    在剧中,康熙选择的是靳辅。在很多看多了演义小说的观众看来似乎没什么,但实际上它意味深长:

    靳辅本来已经是死囚了,但康熙不仅之前接连提拔他,还让他以原官接任河道总督。

    对于一个非常拥挤的明清帝国来说,每往上一步都很艰难,因为有着大量和自己相似背景和状态的人,但康熙还是这么直接地提拔了一个人。

    想明白这个背景,才能知道《天下长河》想表达的另一个核心:它不是什么皇帝看重谁就可以让谁升迁的。

    比如康熙看重陈潢的治水才能想给他一官半职时,索额图直接说了这样会让天下费力科举的士子寒心。陈潢进步太快的话,遭来的关注和非议也会很多,会掣肘陈潢办事,所以康熙选择了不给他官职。

    大家都在想办法塞人,太皇太后几乎每场戏都在跟康熙明示或暗示要用老旗人,康熙都没听。

    康熙有自己的想法。

    这部剧特地写了三个角色:徐乾学、高士奇和我们上面提到的陈潢。

    徐乾学。历史上是顾炎武的外甥,剧中改成了徐阶的后人,而且在朝中无人(历史上他们家在朝中是很显赫的)。在剧中徐乾学是唯一通过正规的传统科举考中的探花郎,然而意气风发的他很快就被分配去了翰林院当编修,面对满屋子的没有出路的进士,徐乾学很快就被打压了下去。——这就是我们说的明清时期的拥挤。三年出一个,对朝廷来说,不稀罕。

    高士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剧中,他都属于没有通过正规科举但被康熙亲自拔擢的士人,压根没用多大功夫他就进了南书房,成为康熙的秘书。

    陈潢。上面说了,此外还有一个细节,是靳辅推荐了陈潢以后,康熙想召见,被明珠阻拦了。明珠的意思是,如果康熙召见的事情传出去,而陈潢是个庸才,那脸面上不好看。

    是的,如果皇帝要特地拔擢一个人,必须要保证这个人真的有用。

    皇帝拔擢高士奇不是办事的,是用来制衡明珠和索额图的,所以他不必为高士奇担心会不会被人攻击被人掣肘。可陈潢不一样,他是需要陈潢治水的。

    所以这个三人对照组很有意思。有意思的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人生际遇,还有康熙在面对他们时的不同用法。而这些不同用法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层是意味着康熙要表达我才是选拔人的唯一权威,你明珠再是吏部尚书、你索额图再是赫舍里亲贵,那也是我说了算。

    第二层就要考虑到这三个人的籍贯:他们都是南方人。

    徐乾学,江苏昆山人。高士奇,浙江余姚人。陈潢,浙江杭州人。

    他们不是满人,也不是汉军旗,甚至还不是淮扬地区的汉人,他们是江南浙江的汉人。

    在历史上这三个人不是同时出现的,但在剧中将他们糅合到了一起。

    这意味着康熙在笼络江南士子,在收士人的心,同时在向淮扬地区表示,你们要听话,然后我会用你们的,否则我就先用江南浙江人了,甚至我先用浙江人来负责治水。

    所以看起来徐乾学和高士奇与治水无关,但实际上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治水的一环。

    这就回到上面说的了,本剧最核心的主题:

    办好一件事,最困难的不是办法本身,而是人,是怎么让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人,然后把事情办成。

    执行治水的人用陈潢。浙江人,没有功名,也没有淮扬地区的地方利益关系,他负责出技术得罪人。只要能做事,就能让他实现抱负。

    调动资源的人用靳辅。汉军旗,自己人,又能和满汉几方面都说得上话,这个人还可以一往无前,可以作为治水的主心骨,在面对别人质疑时可以坚定,哪怕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舆论上的非议,但他不图一时,要图万世。

    最后决策的人是自己。作为皇帝,不仅要同时保证漕运和河务,还要保证各方面都能安定,而在这个平衡过程中他还要做事。

    所以这三个人走到一起成为了本剧的三个主角。

    康熙说,当官是要做事的。

    做事。

    在这个基础上,怎么把事情做好?

    再进一步说,面对到处掣肘的利益体,怎么把事情做好?

    这部剧讲的就是这个。别看两个字很简单,古今中外真正能实践起来的很少,不是光有理论就行,也不是光有勇气就行,需要有智慧,也需要有勇气。在这个过程中要清楚知道什么是我们必须要牢牢抓住的,什么是可能会有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哪些是可以化解的,哪些是不可避免的,在不可避免时如何下好决心把事情做下去?

    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6 ) 《天下长河》:治河、治国与致知

    前言

    随着一声悠远的河工号子,一条橙黄色的河水自山间流出,流经之处,一幅现实主义风俗画徐徐铺开:巨浪滔天,船舶穿行其间,两岸草木、农舍、城镇接连拔地而起。长河奔涌向东,注入大海,恰逢旭日初升。

    这是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的片头。无需多言,这里的长河,就是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

    《天下长河》以清朝康熙年间的黄河治理史实为背景,通过一定艺术加工,讲述了靳辅、陈潢两位治水能臣带领广大河工治理水患,护黄河安澜、还百姓平安的故事。11月11日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独播。

    《天下长河》旗开得胜,首先胜在选题。治理黄河,贯穿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期间涌现出大禹(夏)、王景(东汉)、王安石(北宋)、贾鲁(元)、潘季驯(明)、靳辅与陈潢(清)、王化云(新中国)等治河英雄,激荡着无数以民为本、科学创新、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的精彩故事。但,在数千年驯服黄河的历史中,也充满了太多苦涩、悲壮与无奈。

    为什么?

    治河,难。

    第7集,陈潢向康熙皇帝陈述了治河五难:人事难、方向难、坚持难、财政难、百姓难。

    人事难,难在选取精通河务、清正廉洁的官员;

    方向难,难在确定效果好、成本低的治河方案;

    坚持难,难在几十年如一日地建设维护、审时度势;

    财政难,难在出钱;

    百姓难,难在出力。

    从这五难中,可以看出两个层次的难:治河难、治国难。进一步地,本剧还提出了第三个层次的难:致知难。

    这三个层次的关系是这样的:治河是技术问题,治国是政治经济问题,致知是哲学问题。治河与治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而致知,源于治河与治国,又指导着治河与治国。

    致知可以解答许多剧中提到的根本性问题,例如,治河与治国,是为了什么?治河与治国发生冲突,应该怎么办?对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这是由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决定的。

    致知的过程,就是探求真理的过程,也是与别人的信仰发生碰撞和冲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很难,而且很痛苦。

    本剧的前9集事实上构成了治河的前奏——在第9集,治河才正式开始。从这个前奏中,我们已经可以读出治河、治国与致知这三个层次——这正是本剧所要探究的主题。接下来我们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说。

    一、治河

    黄河泛滥数千年,有其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自不必说,河水含沙,抬高河床,水量稍大便易溃决;至于人为原因,那就十分地让人想骂街了。

    公元1128年,金军攻南宋,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杜充决黄河大堤,阻挡金军铁骑南下,黄河至此改到向南,时有北返。1234年,蒙古灭金,南宋趁机派军北上,蒙军决寸金淀,引黄河水灌宋军,致使河南河防愈加脆弱。明清时,朝廷重视漕运,经常人为改道黄河以济运河,于是黄淮河防又棘手起来。

    至康熙时,战争频繁,河务荒废,黄河、淮河、运河交界区域的水患更加严重。康熙元年至十五年(1661-1676年),黄河决口18次,平均每年1次还要多,这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漕运严重受阻,南粮北运不济,京师供给不足;黄河沿岸财政收入锐减,支出猛增,赤字扩大;黄河沿岸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不安,威胁帝国统治。

    这就是本剧刚开始时的背景。

    于是,治河便成了极为紧迫而直接的任务。但是,关于如何治河,在技术层面,官员们便有不同的想法,为此本剧的前奏中特意安排了两种治河思想的对立。

    首先是于振甲,他代表了一种比较守旧且僵化的思想,认为只要“拓宽河道、深挖河床、高筑堤坝”就可高枕无忧。

    这里多说一句于振甲,“振甲”是他的字,他的名其实是“成龙”,所以他与康熙时名臣、两江总督于成龙同名,不过要小二十岁左右,因此也被称为“小于成龙”。剧中大概是为了防止引起不必要的混淆,便以他的字作名了。这位在历史上勤劳政务,对治河也颇有“心得”,日后少不了与靳辅的对手戏。

    与之相对的,是靳辅与陈潢,他们代表了一种继承且创新的思想。这套思想吸取了旧思想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同时比旧思想更具系统性、实践性。

    系统性就是剧中靳辅所说的“不可以尺寸治之”,不能各河段、地方各自为政,要统筹全局、河运并治。

    在此基础上,方法要更具实践性。不能像于振甲那样一味拓宽河道,这样不利于清淤。而陈潢继承明朝潘季驯思想,提出“束水攻沙”,必要时要收窄河道(主要在宿迁、清河一带),加快流速,反而更利于清淤。

    当然,加快了流速,虽然利于清淤,但也有溃决的风险。调和这对矛盾的关键在于控制黄河流量,为此剧中陈潢又提出了修建减水坝和引河。黄河流量不足时关闭减水坝,积蓄流量;黄河流量过大时开启减水坝,用引河分流流量。这样便达到了控制黄河流量的目的。

    从本剧前奏所展现的治河思想来看,是比较符合史实的,解释起来也比较通俗易懂。本剧的前8集是讲理论,是“动口”;从第9集开始,故事转为实践,是“动手”。靳辅与陈潢开始沿黄河实地勘验,后面想必会提出具体方案,然后在分段治理,这样的编剧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

    二、治国

    治河从来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它需要很多技术以外的保障,它需要国家的保障。然而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靳辅与陈潢治河可以说毫无保障,反而阻碍重重。

    第一,河务荒废。这种荒废,不仅仅是堤坝等硬件的荒废,也是河政制度的荒废。河道官员不仅不懂业务,而且贪污成风;中央也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河政加以支持。

    第二,中央党争掣肘。在封建社会,任何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如治河),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一个词:党争。

    剧中,康熙皇帝下决心启用新河官并整顿河政,但由于治河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政治资本,在朝中争权已久的明珠、索额图都将此视为了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机会。明珠支持靳辅治理黄河,索额图则必要在其中挖坑使绊添堵。

    第三,地方利益冲突。这一点在本剧的前奏中表现得不甚明显,但也可窥得一二。在前几集中,靳辅在大堤上守了17天,实在守不住了,便下令炸毁了对岸的堤坝,将洪水泄入已经撤空了的对岸村庄。

    这么搞,岸这边的人当然要谢靳辅救命之恩,岸那边的人恐怕要恨靳辅入骨。但是治河,这样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不可能不存在。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当靳辅统管整个河道时,他只会面临越来越多的这样难以抉择的冲突。比如说,工期紧急,必须要河工加班加点,河工自然不满;再比如说,修减水坝和引河,必然要淹一部分农田,农民和地主自然也不满。

    治河者不仅要受河水的冲刷,还要经受政治巨浪的冲击,这是治河者的命运。

    三、致知

    由此便引出一个问题。治河的代价如此沉重,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值得治河者如此不顾一切、赌上一切呢?对此,剧中出现的人物,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明珠,靳辅的铁杆“后台”,他是为了权力(以及更好地捞钱)。

    于振甲,他说,他想救天下苍生。不过从他与靳辅的对话来看,他更看重自身成圣。

    康熙皇帝,他说,他是为了黎民百姓。不过毫无疑问,他更担心满族地主阶级的统治被推翻。

    真正不在乎自己的治河者,只有靳辅与陈潢。靳辅是纯粹为了百姓,身价性命、清官名誉都可以不要;陈潢是纯粹享受黄河带来的挑战,他说:“大禹、李冰、潘季驯,不管他们的是大官,还是帝王,没人在乎。大家只记得他们的名字,跟这条河在一起。我要做他们这样的人。”

    剧中并没有对他们的选择加以评价。观看他们致知的过程,其实也是观众自己致知的过程。陈潢在黄河边问出的那句话,实际上值得每个人思考:“我要走哪条路,过完这一生?”

    结语

    《天下长河》所展现出来的这条长河,关乎天下,也关乎内心。它展现了怎样驯服一条长河、怎样建设一个国家、怎样探寻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剧中所呈现的这段历史,不应被埋没;而这部剧,也值得好好品味。

     7 ) 最后的最后,面对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康熙究竟在想什么?

    《天下长河》最后一集结尾,头发花白、稀疏到几乎快扎不起辫子的康熙,来到百姓供奉的河伯庙,看到靳辅和陈潢的雕像。

    半晌,他缓缓回头,眼神望向镜头。

    缓慢拉长的镜头,配上急促呼号的音乐,像是一种拷问,很难不让人去思考,那眼神究竟是什么意思?

    【百姓】

    最开始追剧时,我也曾以为,剧中的康熙,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是个好皇帝,但慢慢看下来就意识到,环境在变,人也在变。

    剧中的康熙(本文所说人名均指剧中角色,与历史无关),人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收复台湾之前,他是急于建功立业、站稳脚跟的少年天子。

    此时的他,既需要稳住自己的皇位,也需要稳住刚入关的大清朝的天下,所以,他谦虚好学、知人善任。

    第二阶段,收复台湾之后紧接着雅克萨大捷,再到孝庄去世之前,此时的他,江山稳坐、志得意满,开始膨胀,编剧多次借索额图、明珠、高士奇等人的话点明,皇帝已经不是从前的皇帝,如今已经没有人敢对他不敬、更别说违逆了。

    但此时孝庄尚在,还有人能抓住他的缰绳,或者说,能够给他适当的指点和关心,让他不至于彻底放飞。

    第三阶段,是孝庄去世之后,他彻底成为高高在上、独断专横的孤家寡人。

    但第一阶段的康熙,就是真的心系百姓吗?

    不是的,再回过头来看第一集,康熙十五年,大雨不停歇、黄河守不住,紫禁城里的康熙,心急如焚,他急的是什么?

    并不是黄河决堤后会死多少百姓、活下来的百姓又将遭受多少苦难,而是,河运不通、军粮运不过去,无法平三藩,满清就不得不退回关外了。

    他当然也害怕百姓伤亡太多,因为,流民太多就容易生事,同样会让他的江山坐不稳。

    其实他从来就没有真正将平民百姓的命运放在心上。

    在于振甲阻拦靳辅炸坝、导致水淹三省害死那么多百姓之后,康熙虽然嘴上对于振甲各种嫌弃,却不仅对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惩罚,反而令他不降反升。

    那些死难百姓,其实他并不在乎,三藩已平,局势向好,死一点百姓已经不那么要紧了,杀了于振甲偿命也没意义,还不如把他用到该用的地方。

    再到最后几集,康熙派支持自己的于振甲去当河道总督、深挖河道,结果导致海水倒灌、又害死无数百姓,此时的康熙,更加完全不当一回事了,现在的江山已经固若金汤,死了多少人,对他而言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惩处于振甲,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错误,皇帝是不会错的,这点后面再讲。

    【盛世】

    前几集里,孝庄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皇帝他要开创盛世。

    这话听着别扭,要不是学过历史、知道确实有“康乾盛世”,很容易会觉得她在夸海口说大话。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百姓有多不容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不管怎么说,生在盛世总比生在乱世要好很多,皇帝要开创盛世,是好事。

    但问题是,他开创盛世,是为了百姓吗?

    不是的。

    收复台湾之后,康熙去祭拜先祖,说他“必能成就远迈汉唐、青史永载的治世”。

    他要开创的,是让后世子孙江山永固的盛世,是让自己名垂千古的盛世,至于老百姓,只是“顺带手的”。

    在最开始的时候,百姓过得好不好,跟他过得好不好、也就是江山坐得稳不稳,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他心系百姓。

    等江山坐稳了,百姓过得好不好,跟他过得好不好,关系已经越来越薄弱了,他是否还能继续心系百姓?

    真说不好。

    不做太绝,也无非是畏惧史笔如铁罢了。

    早年间为了稳住江山,他始终憋着那一口气,苦了太久,等到真的开创了盛世,是会对自己有补偿心理的。

    在撞破太子的龌龊事之后,他讲到自己从七岁起每天三更起床,从不耽误,想到自己多年来不敢懈怠,结果自己最寄予厚望的亲生儿子却将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河道再度搅浑,怎能不心灰意冷,生出一种无人可信任的众叛亲离之感,生出一种“我这些年来图的都是什么”的荒谬感。

    之前偶然看到一句话,好皇帝不应该活得太久,说得实在太对了。

    历史上但凡不是英年早逝的明君,很少有晚年不昏庸的。

    太难了,奋斗了那么多年,怎么可能不想要苦尽甘来地放飞自我享受一番,高高在上那么多年,想做的事情一件件都做到了,怎么可能做到不自负不唯我独尊呢?

    【人性】

    我曾一度不能理解,剧中设置那个疯疯癫癫的皇太后,也就是康熙的额娘,似乎与整部剧的画风格格不入,究竟意义何在?

    到后来才慢慢品出,康熙的虚伪与冷漠,并不是从绊倒明珠开始的。

    表面上,他对额娘十分宽容,各种哄着纵着,然而,这个可怜的女人,她想要的是这些吗?她真正想要的,康熙不知道吗?

    她只是想离开皇宫,回自己的家乡。

    最开始,康熙也想放她回去、为此向孝庄求情,那时的他,待人还是有几分真心的。

    但孝庄表示,放她回去说你阿玛的坏话、毁你阿玛的名声怎么办?

    而且,规制就是这样,入了宫就别想再出去,我都一辈子被困在这里了,她凭什么就能回去?

    冷冰冰的名声、规制,哪个都比活生生的人更重要。

    所以,后来的康熙,对她依然是哄着纵着,唯独再也不提放她回去的事情。

    他也不是生来便虚伪和冷漠,而是,在这样的封建体制下,人性会渐渐消失。

    对自己身边朝夕相处的亲人尚且如此,对近在咫尺的苦难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又怎么能够指望他真心去怜悯那些离他那么遥远的黎民百姓?

    其实,这也是一部帝王成长史,讲的便是,一个封建帝王,如何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

    曾经的康熙,求贤若渴、心胸豁达,在遇到陈潢之后如获至宝,陈潢讲到束水攻沙,他不懂便是不懂,直接表示“朕还很糊涂”,虚心听陈潢讲解,陈潢在他面前完全不讲君臣礼仪,他也毫不介怀。

    后来的康熙,在自己提出深挖河道遭到陈潢反驳之后,却变了脸色:难道河务上的那点学识,朕还不如你吗?

    他膨胀了,觉得自己是皇帝、是神、所以无所不能,而其他人呢?

    都不过是要么为他所用、要么弃如敝履的凡夫俗子罢了。

    亲情、友情,都在渐渐消失。

    【黄河】

    对比一下靳辅和陈潢。

    他们呕心沥血地治河,不仅什么都没得到,甚至连人都没了,而两度决堤淹死百姓的于振甲,却功成名就。

    他们输了吗?

    不,恰恰相反,他们赢了。

    陈潢是封建体制下的异类,他尊康熙,是因为康熙让他治理黄河,而不是尊君权,所以到后来,为了黄河,他也会违逆康熙。

    在他眼里,黄河面前,皇帝也不比普通老百姓高贵。

    他活得纯粹,不求功名,一生只做治河这一件事。

    如果没有遇到陈潢,靳辅也只是封建体制下一个普通的老官僚,

    但他偏偏遇到了陈潢,于是,也能说出活人不能让死人压着这样的话。

    可巧,包括皇帝在内的那些既遵从祖制、又在意身后名的人,不就是被死人压着吗?

    康熙被太子气到杀人时,孝庄让他冷静下来,拿捏他的一条便是,将来史书上怎样写你。

    他要开创盛世,他要证明自己比所有人都厉害,要留下比所有人都更响亮的名声。

    但偏偏事与愿违。

    在其他地方,他事事都能如意,唯独在治河这件事上,陈潢却非要跟他对着干。

    更可气的是,陈潢还是对的。

    在于振甲向靳辅道歉的那一刻,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我错了,但朕是皇帝,皇帝永远不会错。

    最终还是没有办法坦坦荡荡地认错道歉,而是用为陈潢的书名题字来为自己挽尊。

    再后来,靳辅也死了,他就算是想认错,也没机会了。

    如果他当时低头了,认错了,这件事或许便也过去了,但正因为他没有,所以这唯一的一场失败,比他平生所有的成功,都更令他难以释怀。

    所以,最后的最后,他到底在想什么,那个眼神究竟是什么情绪?

    或许,是嫉恨,嫉恨靳辅和陈潢,一生坦坦荡荡无愧于心,而且,青史留名、被后世永远铭记,都是他求而不得的。

    或许,是畏惧,风烛残年之际,死期将至,即将要接受历史的审判,可后世将如何写他,是他无力掌控的,靳辅和陈潢赢了,是否代表着,自己输了?

    或许,是不甘,原来纵然是皇帝,也不是神,也有求不得、放不下,原来在黄河面前,真的是人人平等。

     8 ) 第一集就设定的不好

    第一集刚看到上半段,就被剧情背景设定雷住了。

    剧中说康熙和官员们奋力堵黄河决口,是为了保证从京城运往平定三藩的粮食安全过河。这完全是编剧无脑操作,要知道明清代一直是南粮北运,北京一带一直北运目的地,三藩在南方和西南作乱,只需要把未被战事波及的江浙一带的粮食沿长江运到湖广前线即可,不需要再把运往北方的粮食再运回来,剧中为了凸现黄河汛情重要性,非要来个北粮南运,真是削足适履。

    如果我是编剧,把粮食改为饷银都要好的多,饷银从京师跨黄河运过去更顺理成章。再在黄河发大水前设定个前奏,那就是黄河上游派出的快马信使和即将而来的洪峰比拼速度的场景,以增强紧迫感。清朝有人专门吃信使这碗饭的驿卒。据记载,他们从潼关出发,沿豫陕官道,以十万火急速度,要在一天半之内将洪峰消息报告给开封的河道衙门,这样可以为河南赢得三天的准备时间。

     短评

    最后终于明白片尾曲是什么意思。天地万物之逆旅,光阴百代之过客,只有黄河之水百年浩浩,奔流不绝。功名利禄者,屈而薨亡者,他们的故事发生过便存在了,如同百万因政治博弈而亡的冤魂,永远留在历史之中。本年最佳,深刻却不晦涩,娱乐性故事性任务性兼顾,本是因为演员看的,但导演编剧给我惊喜很大。

    7分钟前
    • 瑶光
    • 力荐

    很喜欢这一部。有康熙母亲,这个真的真的很少出现的人物。

    9分钟前
    • Genuine
    • 力荐

    严肃又搞笑,历史正剧「天下长河」参考文献:王光裕《贪官的自我修养》柔儿《贪污会计学》徐乾学《行贿的艺术》高士奇《擂鼓四通》陈潢《河伯的前世今生》索额图《金碗诗集》明珠《琉璃蛋的制作工艺》(插图版)康熙《我与索相、明相之方法演技》于振甲《吾日三省吾身》靳辅《十种涛声》(注:以上书籍皆为本人杜撰,请勿在各大书店检索。)

    10分钟前
    • 令希丰
    • 推荐

    靳辅是我在这部剧里最佩服的人,知礼义却无迂腐之态, 能言善辩却不巧舌如簧,深谙官场之道却不用官场手段,简直是清流。

    14分钟前
    • 默默(暴富版)
    • 力荐

    目前看算是比较新颖的选题,河道治理工程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点,但却鲜少有关注到这块的影视作品,在中国治河史上有不少名人志士都应该值得被人记得,立意不错,好评

    18分钟前
    • 胡萝卜炒鸡蛋
    • 推荐

    看片花说剧组专门挖了一条“黄河”,置景用了五个月,剧中画面呈现的质感确实很不错,守河的百姓们滚下堤坝那一幕看得非常揪心

    20分钟前
    • zebra Fong
    • 力荐

    这个切入点选的很新颖啊,现在的观众对靳辅陈潢估计都挺陌生的吧,有这么一部剧能讲讲他们治水的故事也蛮好的,属于涨知识系列了

    25分钟前
    • toni rakkaen~
    • 力荐

    这部剧的台词太犀利了,徐乾学对高士奇说世上有你我这样的人,哪里有陈天一活的地方啊,也算是总结到位了!

    26分钟前
    • macca
    • 力荐

    黄志忠的造型总让我联想到《大明王朝1566》的海瑞 他在老家光脚站地上泼水的场景。全员演技派 看着就是过瘾 完完全全被震撼到了 尤其奚美娟老师!罗晋的演技虽不如大家常对比的陈道明 但也表现出了特色 感觉有在磨砺演技 起码接住了老戏骨的戏!会追下去🥳🥳🥳

    30分钟前
    • 3108
    • 力荐

    好感慨,想当初共挤在一间屋子谈天说地欢声笑语的同僚入仕以后关系都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代入现实中的自己想想,这其实挺唏嘘的

    31分钟前
    • 66号公路灰狗
    • 推荐

    罗晋没有演出康熙一代雄主的气魄,在擒鳌拜、削三藩之后的康熙,还是《鹤唳华亭》那位唯唯诺诺的皇太子形象。同时朝堂争斗的权谋部分水平大幅下降,照着《康熙王朝》比大概还差10086个《鹤唳华亭》

    32分钟前
    • 无复烟火
    • 较差

    借古鉴今,今日抗疫何异于昔时防川。

    35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推荐

    我果然还是比较吃黄志忠演这种刚直型的角色,“你们家主子要替我洗罪,可是我无罪可洗”,这铁骨铮铮的台词他说出来就超级有说服力!

    38分钟前
    • 陈默
    • 推荐

    1.国产剧有这样的结尾,没弄个大团圆,很不错啊。2.高鹗说有时候清官比贪官的危害更大,于震甲真是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3.正面人物一直很难塑造,靳辅陈潢有点扁平化,除了靳辅更懂官场、陈潢更懂治河外,有时候找不到两人的分别,一样的耿直孤介。

    39分钟前
    • 荒了邵平瓜圃
    • 力荐

    罗晋演的好装逼

    40分钟前
    • 往事暗沉不可追
    • 还行

    挺有趣的,不全都是那种比较严肃的剧情。“我可是探花啊。”委委屈屈可可爱爱的徐乾学,前一秒光鲜亮丽,下一秒社畜上班,这人生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了

    42分钟前
    • 一只小猪🐷
    • 推荐

    一集里面大部分剧情都是水的,没多少有效推动,演员在这动不动就是大特写独白,几个权谋老臣演的都没啥智商似的,全在讴歌忠臣,黄志忠永远脸上写着:我是海瑞

    47分钟前
    • 日落大道
    • 还行

    圣祖康熙素有宽仁之名,本剧从康熙年间黄河治理切入,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所谓“好皇帝”领导的封建专治体质对平民敲骨吸髓般的压榨和剥削;鞭辟入里地讲述了帝王权术、官宦党争对真理和个人意志的碾压和戕害。同样涉及平三藩、收台湾、征葛尔丹、明索之争等历史事件,本剧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二十一年前《康熙王朝》王侯将相叙事的反写,是给那些动辄喜欢共情统治者的观众的一记耳光。

    52分钟前
    • 仙剑风晨
    • 力荐

    因吹斯汀,前世你是君我是臣,现在我为君你为臣了,好想看虐渣爹。我重刷鹤唳华亭后的怨念太深,看完七集了,太好看了,终于又有能看的国产古装剧了,可是一想到他们的结局就好悲伤啊,可是想想这又挺真实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世间既能做个为百姓办事的好官又能保护自己的寥寥无几,更多的人都在灰色地带。在浮沉中左右逢源。又想到鹤唳华亭了,君子行路,不但要提防小人对自己的伤害,更要提防和小人对抗之时自己对自己的伤害,所以道比术要难得多。靳辅和陈潢都是不喜用术的人,渣爹这回和阿宝一个属性了。

    56分钟前
    • 宣宣
    • 推荐

    罗晋尹昉黄志忠奚美娟等演员的演技真不错。剧情非常吸引人。服化道也无可挑剔。这部剧还是爸妈推荐提醒我看的。2022年下半年难得的佳作。

    59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