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于特岛7月22日

    于特岛7月22日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挪威2018

    主演:安德烈·伯恩森,亚历山德·霍尔门,布瑞德·福里斯达,艾丽·瑞亚侬·穆勒·奥斯本,苏陆士·萨达特,马格努斯·莫恩,张特兰 

    导演:埃里克·普派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触发警报

    • 更新HD

      14个摄像头

    • 更新HD

      11号战壕

    • HD

      零度以下

    • HD

      苌山虎

    • 天作谜案天作凶杀案

    • 更新HD

      退水之后

    • 更新HD

      午夜凶铃1998

     剧照

    于特岛7月22日 剧照 NO.1于特岛7月22日 剧照 NO.2于特岛7月22日 剧照 NO.3于特岛7月22日 剧照 NO.4于特岛7月22日 剧照 NO.5于特岛7月22日 剧照 NO.6于特岛7月22日 剧照 NO.16于特岛7月22日 剧照 NO.17于特岛7月22日 剧照 NO.18于特岛7月22日 剧照 NO.19于特岛7月22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2011年的7月21日那天,650个年轻人正在于特岛上参加夏令营,他们刚刚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奥斯陆的一座政府大楼被一个全副武装的右翼激进份子炸毁,接着激进分子就来到了于特岛。影片将跟随一名叫卡佳(Kaja)的小女孩,在听到了激进分子的第一声枪响后,令人窒息的72分钟生存挣扎。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于特岛惨案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最严重的单人犯罪枪击案。

     长篇影评

     1 ) 导演肯定是猴子请来的逗比。

    大家不知道长镜头是神马吗?时间长就是长镜头啊?还得奖?哪个艺术家长镜头这么用的。这特么就一伪纪录片而已,跟长镜头的用法毛关系没有。而且拍的实在忒恶心,挺深刻一个题材,女主又是唱歌又是哭嚎,哪里枪声大就往哪里跑,这是实力作死还生怕杀手找不到自己。害人害己真不知道想怎么立人物,导演是哪根筋抽了?这么惨烈的事件楞给拍出了喜感,这导演也够牛比的了。人家恐怖片假装纪录片是为了增加逼真感和代入感,您特么拍个纪事片用恐怖片的手法?好,就算你也想增加代入感,你镜头跟着就跟着呗,还特么一会探个头,特意告诉观众我是摄影,我在现场,我不是演员?然后有时候还随着人物眼光方向偷瞄一下,你特么又不是摄影了?你肯定是猴子请来的逗比!这么沉重的事件,这么沉重的话题,有多少可以挖掘的东西,你特么竟然编了个找你妹?你别糟蹋行不?就算糟蹋也别这么糟蹋啊?我捯着看完都觉得浪费时间。看过这么多片子,从来没这么生气过,也从来没这么想骂过人。真是醉了。一颗星给题材。

     2 ) 这种摇曳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让人不知所云。

    这种摇曳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让人不知所云。

    挪威法律就是个笑话。

    挪威一个法院20日宣判,因2011年屠杀77人被囚的极右分子布雷维克遭单独囚禁有违人权。布雷维克3月入禀法院,指自己长期被独囚,违反欧洲人权公约;他同时又指咖啡太冷及微波炉食品“比水刑更难受”。、法官宣判时称,禁止不人道待遇是民主社会根本价值,无论恐怖分子还是杀人凶手亦应一视同仁。

     3 ) 和平年代早已不再和平

    片尾最后一句话应证了事实,2019年3月15日发生在新西兰的血腥屠杀,类似的事件或许即将成为普遍,人们的恐慌持续加剧,平民们何处躲藏?战争就发生在身边。

    明刀易躲暗箭难防,这样的暗箭伤人如何让政府应对?是全球的监控?还是零容忍的判罚?政府正在积极努力的改变现状?欧洲疲于应对的是来自自身的拷问,人口的急剧萎缩,经济的衰退。高福利制度下的人们与饱尝战争戕害的人们在同一个地球上,后者只能被动承受这样的苦难,而后出现了毁灭的人,这部分人让前者同样体会到了战争的恐怖,并且正在肆意蔓延,出现了太多太多的恐怖袭击,就像癌症一般在地球上扩散,危险的思潮伴随着血腥的流血事件日渐加深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流血事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政府决不能容忍的恰巧正是这样的袭击,海湾战争还历历在目,为了追查本拉登的下落,耗费和动用了半个世界的资源,基地组织尚未被铲除,而由此带出了更多的组织。

    当下的情形非常类似于《我的英雄学院》中的恶与善的价值观崩塌,当界限越来越不明显,我们如何来区分什么是恶?什么是善?

    反恐战争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持续下去,也必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造就许多的伤亡,和平年代早已不再和平。

     4 ) 于特岛: 珍爱生命 多看纪录片

    今天为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于特岛惨案”!

    如果不是这件震惊世界的事,我想很多人永远都不知道于特岛。这个岛隶属于挪威,距离挪威首都奥斯陆45公里。

    2011年的7月22日,有一群青少年正在该岛组织夏令营。

    营地领队正向这群祖国的未来介绍这这座小岛“当时我们感觉这里是世界上最快乐和最安全的地方。”

    此时,45公里外的奥斯陆的一座政府大厦停车场,发生爆炸。场面一片混乱,死伤不详。

    (现场实况)

    消息传到岛上,岛内外互通电话,互问情况,相报平安。

    后经查实,此次爆炸,属人为,与恐怖袭击无关。

    45分钟后,发起爆炸的人来到小岛。他身着警服,声称自己是警察,首都发生爆炸,特派他来保护大家的安全。他叫营地的领队,把大家都召集起来。

    “砰,砰,砰砰砰......”

    突然之间这位“警察”开始向人群开枪射击!一时之间,人们的惊呼声,倒地声,逃窜声混成一片...

    杀戮正式开始...

    所有人开始拼命的跑,有躲在树林里的,有躲在海边岩石壁的,有假装尸体躺在地上的...

    凶手地毯式的搜索活物,接下来在长达72分钟里,枪声没有停过,横尸遍野,惨不忍睹。

    (新闻画面)

    90分钟后,警察到达现场,凶手获捕。

    于特岛实践造成,77死亡,300多人受伤

    此次事件被定义为继二战以后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凶手是谁?

    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土生土长的挪威人,32岁。

    7.21日,他独自一人在一个农场配置炸药。他为了此次行动准备了8年。锻炼身体,甚至喝蛋白粉增肌。

    7.22日,他将自己花费了三年时间,用英文撰写的,长达1500页的“欧洲独立宣言”发到网上,通过邮箱发给了5700人,然后驱车前往奥斯陆。

    他将车停机了政府大楼停车场,然后远程遥控引爆了炸弹。这只是为了声东击西。

    45分钟后,他来到于特岛....

    为什么策划杀人?

    首先我们看一下他的信仰,你就会明白

    “反穆斯林移民”“保护欧洲文化纯洁”

    他是挪威右翼政党进步党成员,屡次在网上发表强烈的国家主义言论,批评挪威的移民政策太过宽松,反对不同背景的人生活在一起。

    而且支持暴力消灭伊斯兰教、“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多元文化政策,以保持基督教欧洲。

    他在日记中自诩为“欧洲圣殿骑士团”,曾扬言要发动一场保卫欧洲的“基督徒战争”,以抵抗“伊斯兰人的进军”。

    圣殿骑士团Ordre du Temple,全称为“基督和所罗门圣殿贫苦骑士团”,他们誓要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耶路撒冷。

    为什么选中他们?

    此次于特岛的夏令营是挪威工党组织的,这是一次挪威工党青年团年度活动。

    挪威工党,1887年成立,是挪威第一大党,二战后主要执政党,在工会中有较大影响。

    重点是作为执政党的工党提出并支持接收移民者。

    因为岛上的年轻人都支持政府,他们将会在未来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成为一家人。

    所以凶手选择支持工党的青少年,目的明确,扼杀挪威种族多元化的未来

    凶手的下场?

    他被判21年的监禁,但关7年就可外出度周末不受监控,关14年便可假释。

    (监狱环境实景)

    布里维克自入狱后便住在一间由三间房间组成的小套房,共约10坪。他一早吃完早餐后便可以看报纸、有跑步机可以健身,甚至还可以使用电脑玩线上游戏。

    挪威没有死刑,如果到了可以放出来的年限,人们还觉得他存在威胁性,那么可以继续关着他。

    讲真,这日子不知道逍遥过多少人。

    引我深思

    关于欧洲移民问题的各种资讯,时常从我手机屏幕蹦出来。最近欧洲的“黄背心运动”,人们纷纷抗议,日常生活质量的下降,收入,医疗,教育方方面面。是外来移民对本地居民的挤压所造成的吗?肉没变,狼多了。移民问题肯定难逃其咎。

    我们拉近一点来说,中国有四个一线城市,四个最多外来人口的城市。总有本地人讨厌外来人,但是仔细想想,我来到你的城市赚钱的同时也为你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不是吗?

    没有外来人,谁去清扫凌晨四点的北京?谁在凌晨五点给你热乎的油条包子?谁让你每个月坐在家里就能收租?没有相互排斥,才能互利共赢啊。

    用一线城市的力量去帮助二三四线城市发展,让他们赚到钱去建设自己的家乡,从政策上鼓励回乡创业,每个人都身体力行的去拉平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差别,尽早的消灭“西部大开发”这种词汇。当中国所有城市人均GDP都能近乎持平的时候,那时候的中国一定已经是发达国家了。

    说回欧洲,难民是哪里来的呢?还不是因为战争嘛,还不是某个国家总是搞事。如果世界和平,谁又会背井离乡四处流窜呢。

    面对外来人,本地人是一家;面对外国人,中国人是一家;面对地球,世界上所有人类是一家。这世界上的所有科学研究,不是都在造福全人类嘛。说句科幻点的话,有一天外星人入侵地球,整个地球的生物都是一家人。

    暴力和杀戮解决不了移民问题,唯有接纳与援助,再将所有事情协调做到尽善尽美。

    love and peaceLOVEISKING!

    私人推荐:

    弯弯为您推荐的这部影片《于特岛7月22日》是以受难者角度拍摄的。 以受难者的第一视角讲述,多个镜头采用一镜到底,使观影者仿佛身临其境。因此故事角度比较单一,还原真相不那么全面。如果你想详细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后续,我推荐另一部影片给你。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本片全长144分钟,分别以凶手和受难者的两个视角细述了起因、经过、后续,整个过程。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是好莱坞的现实主义题材导演。他拍摄的《血腥星期天》改编自北爱尔兰历史上的游行惨案,《93号航班》改编自9·11,《菲利普斯船长》取材索马里海盗事件…还有《谍影重重》也是出自这位导演之手。海报上有网飞的logo你就知道这片子有多硬了。

    珍爱生命,多看纪实片。

     5 ) 2

    hhghhcjxaxacacsvsvdgegrvjchaxjscisciwjwcnscjscjscjsvjxvjsvidvkdejjfjdjhfjhdehfjjddhhdhjbddnbdbfbnfnbsnnmnwncndndunhhjhnnevegsgsgsvsfoacwkfkfwwfcjsjecjsjj

     6 ) 长镜头实验手法令影片沦为毫无意义的惊悚恐怖片

    相当凑巧,今年有两部电影不约而同地拍摄了2011年挪威恐怖袭击事件。一部是由Netflix制作、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7月22日》,另一部则是出自挪威导演埃里克·普派(Erik Poppe)的《于特岛7月22日》。对比格林格拉斯从多角度去审视恐怖事件的视听佳作,这部《于特岛》恐怕只能沦为失败的惊悚类型片。导演采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拍摄,紧跟女主角,几乎贴近角色的处理,让观众有身临其境感受恐怖袭击的效果。这种电影实验往往出现在惊悚恐怖类型片里,事件发生在相对局限封闭的空间里,人物视角较为单一。然而这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故事题材运用这种形式呈现未免显得过于狭隘,除了让观众感受到剧中女主角的恐惧心理之外,根本没法让人了解到整个恐怖事件的前因后果,更谈不上引申出什么社会问题的反思,却反而有利用惨剧来充当噱头,换取感官刺激的嫌疑。长镜头的实验手法令叙事视点单一缺乏变化,同时也令角色塑造难以成型。影片最终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惊悚恐怖片,没能充分展现出该题材更为广阔的格局,令人遗憾。

     7 ) 不同的世界,不同得一天。

    怎么说呢,感觉现在看电影越来越看的是电影所表达描写得事件,而并非电影本身了。 2021,十年之后,看到了描写2011挪威那次枪击事件(恐怖袭击)得电影。 就说一点,同样是年轻人(电影中得无名演员),真的比某国小鲜肉好太多。某国的小鲜肉哪个感这么拍,虽然也就是各种烂泥巴湿漉漉。 PS 豆瓣搜索的时候,很有意思于特岛出来了三条目录,分别是:于特岛7月22日(本片);于特岛青年以及重建于特岛。 还挺巧合,另外两部都是纪录片。 前者室无独有偶,而后者就是为了重建岛上营地儿拍摄。 不得不说,红旗下的我们,有着某种幸福。都说我们从小被政治左右,而欧洲那些青年其实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我们的视野(地域因素)同他们不同。我们小时候诉说以后梦想时,谁会说我想当省长,国家委员之类的话;但是欧洲的青年们会,他们讨论这些就跟讨论邻居家的猫猫狗狗一样自然而随意。这也便是为何欧美青年人看起来普遍要比同龄亚洲人成熟的原因之一吧。

     短评

    没某“影评”红人说得那么差

    6分钟前
    • .
    • 还行

    跟随式镜头很有现场感

    9分钟前
    • 要嘛没嘛
    • 推荐

    和数百名年轻人一起在于特岛参加夏令营的Kaja关注着奥斯陆爆炸事件,却没想到将经历72分钟令人窒息的生存挣扎。根据于特岛惨案改编,人物虚构,场景单调,剧情缺乏实质。

    10分钟前
    • 音画练习曲
    • 较差

    相較於同年所拍"22 July" ,遜色許多。此片以紀錄片方式,運鏡雜亂暈眩,主角亦無重點瞎闖,兇手和動機也無半點著墨,更是結束的莫名其妙!遭

    13分钟前
    • 蘋果臉
    • 较差

    或许还不如《饥饿游戏》。编造虚构人物消费真实事件受害者群体,毫无议题高度,只试图以所谓“临场感”操纵观众(而水平之差甚至不到过半就已出戏),强行还原事件时长更暴露剧作的薄弱和调度的混乱,剥去不怎么样的70分钟长镜噱头,剩下的还有什么?

    14分钟前
    • Lycidas
    • 很差

    虽然没犯什么不可挽回的错误,但这种没有显示出任何一方面优于纪录片形式的非纪录片确实没太大存在意义,大概就是那种压根没想好怎么拍但又一根筋一定要拍出来的电影。另外,“长镜头”和“一镜到底”就快被这些导演们玩成贬义词了。

    18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结尾真漂亮,演员们的状态调整得好这还的归功于导演。

    23分钟前
    • 不在过去和未来
    • 推荐

    【2018.2.20 柏林】千万不要以为你家人没了你就活不下去了,可能他们活得比你聪明多了。反传统的结尾能给一个好评(加俩星)。其他部分真的特别没劲(值俩星)。

    27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推荐

    先不说把真实事件拍成饥饿游戏式娱乐类型片的道德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太多槽点,一镜到底的摄影机视角混乱不堪,对人物和人物动机的刻画单薄空洞,像我这样对沉浸体验式一镜到底毫无抵抗力的人都不断出戏翻白眼。片头奥斯陆爆炸戏毫无用处,放在那儿更是凸显了创作者的心虚。

    2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一镜到底,基于2011年奥斯陆西北于特岛青少年夏令营的枪击惨案。人物虚构,但气氛真实。持续72分钟的压抑与恐慌,颠簸的跟拍,直到结尾字幕之前观众和人物一样始终无法确定周身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感受到恐惧和创伤将是这一代欧洲青少年难以治愈的伤疤。

    31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保罗·格林格拉斯的《7月22日》和本片关注同一话题,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迥异。相比前者,本片评价更加两极分化,抱怨缺乏戏剧性而乏味和赞扬影片克制与写实的声音并存,在之前对该事件前因后果有了解的观众可能更容易代入本片

    33分钟前
    • merleau
    • 还行

    除了紧张气氛和摄影技术展示啥也没有

    35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较差

    看了上海挪威电影周的于特岛 我明天就要写影评为豆瓣6.0平反!

    40分钟前
    • 咿一
    • 推荐

    一镜到底并不是万金油,于故事来说,技术层面的决策直接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而叙事角度更是被技术所拖累,又要饥饿游戏又要一镜到底炫技,自相矛盾。

    45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较差

    一直在找妹妹,结果最后自己死了,妹妹却悄悄活了下来,太讽刺了。你全心全意为Ta着想,然而你在Ta心中根本不重要。

    47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因为看前完全不知道这片讲的什么,导致我九十分钟被钉在椅子上呼吸困难。一镜的恐袭人物中心生存故事,连时长都遵照原型事件,看72分钟的mass shooting就像陪女主惊悚狂奔三小时,结尾我和我同学直接傻了,将事件的创伤性还原到观影体验当中,相当厉害了。

    49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在一个方寸小岛上发生的事件,用一镜到底的想法还是独特的。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炫技导致了剧情的单一和薄弱,远远逊于同年推出同题材的《7月22日》。后者主要聚焦在司法过程里对凶手心理的剖析,激发社会和人文思索,这才是还原这个事件较好的姿势。

    51分钟前
    • 老珂
    • 还行

    杂乱的视角,失效的一镜到底。

    55分钟前
    • 宇文少横
    • 较差

    柏林主竞赛补番。长镜头完成得还不错(应该还是有几个特写是接点),景别控制很细致,那么多群演很考调度能力,不少时刻比较心理化,强调沉浸感(或许拍成VR就神作了吧……),通过1:1真实时间来让观众体验枪击案中的极度恐怖的气氛(屠杀72分钟,长镜头则是83分钟左右)。不过这种环境里小哥不忘撩妹,女主又作死,还是比较成问题(剧作其实不如[维多利亚]但是气氛还是要好一些……)准备等威尼斯主竞赛资源出差不多了再补绿草那部,2018年出两部同题材影片,比稿不说,本身就是很有症候性的。

    5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只是你营造的戏剧性不足挂齿

    58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