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灰烬重生

    灰烬重生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罗晋,聂远,辛鹏,姜珮瑶,李嘉琪,黄觉,方励,刘陆,杨一威,孙昊,史策,林津锋,聂君桐 

    导演:李霄峰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致命真相

    • HD

      力王1992

    • HD

      陷阱2015

    • TC抢先版

      扫黑·决不放弃

    • HD

      扎职

    • HD

      三叉戟

    • HD国语

      三大队电影版

    • HD国语

      孤注一掷2023

     剧照

    灰烬重生 剧照 NO.1灰烬重生 剧照 NO.2灰烬重生 剧照 NO.3灰烬重生 剧照 NO.4灰烬重生 剧照 NO.5灰烬重生 剧照 NO.6灰烬重生 剧照 NO.16灰烬重生 剧照 NO.17灰烬重生 剧照 NO.18灰烬重生 剧照 NO.19灰烬重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年前,九十年代末的斯城,工人徐峰在继父死后远走,警察陈维坤没有在命案中发现任何线索。  十年后,医生王栋偶然进入陈维坤的视野,徐峰也回到斯城,面目全非。新的角逐就此展开,属于曾经的心灵秘密慢慢释放出来。

     长篇影评

     1 ) 杀意背后

    《追.踪》是一部有野心的电影,这个野心从成片来看,在于它不满足于塑造一两个角色来支持起简单明确的冲突,而是用诸多鲜明的人物和充满悬疑的作为,勾勒时代留下的阴影。这部电影并不完美,存在不少问题,但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对于这部电影竭力想描述的,那个曾经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却已经远去的时代,台下的人真的关心么?

    尽管是一部罪案片,整部电影的悬念却从一个追问开始,“玛斯洛娃为什么会爱上聂赫留朵夫?”这个写在《复活》扉页上的问题,让两个年轻的男性结识,成为通信的笔友,并引出了后续黑色的谋划和悲剧,映衬出时代的底色。

    瞧,这个追问多么不接地气,现在的主流观众还有几个人看《复活》啊?还通信的笔友,现在都微信了,谁知道“笔友”是个什么东西。如果问“魏璎珞为什么会爱上大猪蹄子”,估计观众的兴趣立刻就起来了。其实这两个问题的本质相同,“女人爱男人的什么?而男人爱的又是什么?”不过,用《复活》来引出问题,目的在于寻找远去时代与现代的共通,用《延禧攻略》来引出问题,不管目的何在,估计观众就只觉得在蹭热点了,一点不会觉得大清朝的男女爱情和现在有啥关系。尽管大猪蹄子聂远也在本片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这就是文艺创作者面临的尴尬处境,叙事空间的限制尚可努力突破,但如果主流观众压根不在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想看到眼前的吃喝玩乐,不在意几十年前的悲欢离合,那么一切野心和努力就都进入了死胡同。

    以下略有剧透,但这部电影并不怕剧透,因为它的价值在故事之后。

    徐枫和王栋是两个渴望而不可得的人,这是少年人永恒的处境,他们对世界充满向往,有各种野心和欲望,但却被外部环境和个人能力所压制,日夜煎熬。对于王栋来说,他的欲望是“爱”,对萱慧的爱慕和追求,以及“我爱的人却不爱我”这个古老症结,爱而不得产生了恨。对于徐枫来说,他的欲望是“恨”,对继父马旭东虐待母亲而产生的愤怒,恨的根源是他对母亲的爱,有些类似古老的俄狄浦斯情节。

    所以,人类的悲剧都来自于一样的情感,从古老的年代至今,重复上演,只是人类很难自知。

    有了杀意,两个年轻气盛的人在一起,制定计划,用罪孽来完成自己的成人礼,背负一生的包袱。

    他们杀人的手法很巧妙,交换杀人,这个方法并不新鲜,但很管用。刑侦上有句话,最怕两个不相干的案件搅在一起。因为这会把调查方向引进死胡同,除非能找到不相干案件的结合点,把线索规整到正确的方向。也就是遇到了聂远这样的刑警,直觉异常敏锐,又不依不饶,没有明确证据也像猎狗一般咬住不放,十多年后依然不松口,终于将罪犯逼到绝境。

    杀人只是开始,杀人之后的抉择,才是故事更精彩的部分。引出杀意是来自于内心的欲望,但从杀人之后,“杀”的行为,对人的影响很不相同,只有很少的人会安之若素,大多数凶手都会时刻惶然。

    这就要归功于电影中露面不多,却是最重要的角色,王栋的情敌,受害者杜国金。某种程度上,他就是聂赫留朵夫的人间化身。关于他的细节,影片中并未多做交代,但给出了许多暗示,表明他是一个自暴自弃的理想主义者。首先是那副挂在他房中的《父亲》,这幅罗中立创作的油画,是八十年代中国艺术创作导向变化的风向标,只有那时真正关心艺术,关心民族命运的理想主义者,才会对此念念不忘。即便在发了横财,买下祖辈的房产,满嘴钱钱钱的时候,杜国金依旧把这幅画挂在房间中最显眼的地方,作为内心隐秘角落的一个证明。也正是因为内心残存的这点理想主义,萱慧才会爱上这样一个看似放荡不羁的公子哥,就算她用枪指着杜国金的头,问他“世界上什么最重要”而听到了“钱最重要”的回答,依旧没有离去。女人的敏感超乎男人的想象,萱慧察觉了杜国金内心的痛苦和向往,像个母亲一样试图用爱拖这个男人回到现实,只是她不知道,“放弃”的痛苦是个无底洞,没有爱可以填满,因为连“爱”也会被放弃。

    另一方面,杜国金的家世很显赫,他的父亲最终因贪腐罪名被判无期徒刑,从警方提及内容看,是省部级高官。九十年代初就能买下私人别墅,并且藏有猎枪,这说明他的财富和权力背景远超普通人。但这正是杜国金内心的痛苦之处,理想主义者的挑战对象就是权力,但现实却是权力庇护着他度过那段风波,并获得财富和高人一等的地位。杜国金是个思想上的理想主义者,行为上的现实主义者,因为愧对自己已经背叛的理想,而将一切都视为可有可无。他把萱慧的照片放在自己的钱包里,至死都没有丢弃,说明他对萱慧真的有爱情,可这并不妨碍他把钱丢在王栋的脸上,让王栋带萱慧去做流产手术。“爱”和“理想”一样,是他无比珍视,却早已放弃的东西。

    所以杜国金早就死了,死在八十年代末,对于国家和民族理想的崩溃,一夜之间,那一代人原本的信仰被彻底否定,他们成为时代的弃儿,活下来的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但也就是杜国金身上残存的一点理想主义,让动手杀他的徐枫最终做出了不同的抉择。

    理想即便被否定,被放弃,剩余的一点灰烬也能感染后人,这就是理想的可贵之处。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是现实中常用的一个手段,不光彩,但很管用,至少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徐枫和王栋也是这样做的,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发觉,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反而因为杀人这一行为,越发严重。王栋娶了萱慧,有了孩子,买了房子,成了医院的专家主任,行善行医,是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这不妨碍他在和萱慧庆祝结婚纪念日而起舞时,幻觉中看到蹲在一边冷笑的杜国金。在肉体上王栋消灭了情敌,但在精神上,他却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永远无法打败的对手,以至于最终案发落网时,他还要执着追问萱慧“你真的爱我么?”从杀人那一天起,他就停留在那个爱而不可得的焦虑状态,永远得不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徐枫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出于对继父马旭东的恨,他杀死了这个狂暴的男人。但十几年后,酗酒,夜店,自我封闭,他活成了当初他最痛恨的那个人。或许这就是宿命,因为恨而前行,只会把自己变成痛恨的一部分。徐枫和王栋的区别在于,他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所以同样面对女性的爱,王栋不肯回头,徐枫却选择与盈盈告别,完成爱带来的救赎。与王栋见面之前,他就知道自己必死,但在回头告别的一刻,这个精神上因弑父而残缺的男人,终于完整了。

    所以,玛斯洛娃为何会爱上聂赫留朵夫?因为女人通常爱的很纯粹,她们爱男人身上人性的光辉,而男人呢?想要的东西就多了,反而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欲望里。坚持纯粹,像聂远扮演的刑警陈维坤那样,即便物质上窘迫,需要靠老婆抛头露面挣钱养家,成为世人眼中的笑话,但活到最后,这个猎狗一样执着,不忘使命的警察,反而是最坦然的男人。爱情和理想都是他的战利品。

    这就是《追踪》,讲述从90年代之后二十年中国人在困境下的抉择。对于9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来说,他们恰好也到了二十多年前,那一代青年所处的困境阶段。“爱和理想”一定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不过,艺术创作上,一个故事好看,外部环境的压迫,和人物内心的欲望,同等重要。限于叙事空间,《追踪》对外部困境的表述很隐晦,无法像《我不是药神》那样,把“这个社会你只能用钱买命”的焦虑直接抛给观众,削弱了观众的共情能力。这是电影不可回避的缺点,只有很少的人明白,这部电影真正想追问的是什么。本质上它想表达的远比普通电影更多,需要台下的观众真正回望过往的年代,感受群体价值观的变化和失落,思索当下自身面临的处境,才能明白这部电影真正的用心所在。

    你有过理想么?你爱过么?现在的你,还记得当初的憧憬和誓言么?如果这个世界把你改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说过,只要有一个人起来呐喊,打破铁屋子的希望,就未必没有。这份呐喊或许轻微,或许像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那样,成为世人眼中癫狂的笑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呐喊的回音终将成为狂澜。

    《追踪》就是其中的一个音符。

     2 )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叙述方式

    是对患者叙述方式的一种模仿吧,这样说才能勉强通畅,要不然东一句西一句地讲,都不如哄孙子睡觉的奶奶编的故事合逻辑。

    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

     3 ) 都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这样?

    随着年纪的增长,最怕别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其实是天真。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具备的是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日益远大的前景,你应该相信线性的进步的价值,并且承认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人总是身不由己,你应该已经接受,世界从来都是不公正的,为了生存下去犯一点错不过是权宜之计,应酬、攀附、自我吹嘘,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缺点,你应该早就习惯独自一人走在路上,自己取悦和保护自己,不再需要人群。天真,唯独只有天真,不再是你的权力。
    在电影《追踪》里,聂远扮演的警察,在看上去已经在生意场上出人头地的前同事的婚礼上,因为劝自己的女人少喝一点,被老友数落,“都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这样?”这个始终没有改行,并且对多年前一桩悬案念念不忘的老警察,皱了皱眉,冷静,而不解,回了一句,“我哪样啊?”
    这句听上去没什么用处的台词,就是我说的那种“天真”的声音。
    我想象这句话其实在大多数人心中都经常升起,但更经常的是,一张嘴就吞了回去,像一句不该说的气话,一句没有用的慨叹,一句不属于自己的台词,被自己的理智及时枪毙,连筋带肉把那些不服、困扰、怅然若失的情绪一起都平息了。而天真的人如这个警察,连自己有多天真还不知情。

    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就对聂远和他的角色印象深刻。
    看他出现在案发地点,四处张望,寻找证据,带家属认尸,属于那种不用穿警服就知道他是警察的类型。看他带着必要的忧愁和痛苦,像一团巨大的决心,也像我的舅舅,像某个在地方派出所执勤的初中同学,像那些不需要联系就知道他们的人生过得多么倔强的故人——他们如同失修的船,都停泊在过去。
    在这部电影灼热、诡谲的气氛里,他的角色最有血肉,也最平凡。和导演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一样,主体故事中的所有角色都具有“原型”色彩,被赋予了许多想象和引申的空间,当他们起飞,只有这个警察还站在原地,站在过去和未来的现场,站在一个可以预料的地方。因此我说,不论从表演风格或影片结构上来看,他都构成了这部电影的现实主义根基。
    只有一个始终工作在一线、对经手的案件了如指掌、对这个职业本身的正义感有知觉的警察,才能在血案中看见不公,看见所有的不公在时空碎片中残存的证据。如果不是他,这个故事便不存在。他是整部电影的眼睛。
    但他不拥有讲述故事的权力,他不是唯一的视点。案件从他这里开启的那一刻,就被另外的力量掌管了。甚至当银幕尚未亮起的时刻,你就能听到某种幽灵的轰鸣,它拖着乌黑而透明、沉重又轻盈的身子,紧紧地贴地逡巡,划出巨大的噪音,却不留痕迹。在所有情节发展的地方,这种音效(以及整部电影的声音叙事)一再出现,不仅作为一种美学提示,也作为一支自主的力量,几乎和镜头运动同时推进,不停地交汇又错开,真正统治了这个故事。
    电影的悬疑气质也来自于此,它的悬念并不在于一桩案件的解法,而在于总有一种解法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从一开始就寄生在死人和活人的身体里,被一点点喂养、逼迫、召唤出来。好的戏剧绝不是偶然的,或者说所有看上去精妙绝伦的偶然,本质上都在等待一个确凿的证明。而聂远所扮演的警察,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个“原型”,是这个更高、更神秘、更不可撼动的力量在这个故事中的代理。

    至于这个必然的怪物到底是什么,是这部电影真正的秘密。在公映之前,很难完整地谈论它。尽管我向来相信,能轻易被剧透毁掉的电影不是好电影。
    像前面说的,所有案件中人都具有超越现实主义的色彩,经过凝练的电影语言,他们的形象像是一面又一面棱镜,冷冽,迅速,短兵相接。有人会突然问,什么最珍贵?有人会突然答,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还有人像哲学家,说,心软的人未必都善良。每一句都需要停顿,需要琢磨,像鱼刺一样卡在那里。我想象那些习惯了来电影院找乐子、图刺激的观众,大概会觉得说这些话的人奇怪。
    “哪里奇怪啊?”天真的人会这么回应。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尽量不流露真情?电影偏要重拾这样的瞬间,把大多数人咽下去的那些话,连同我们的迟疑、悔恨、不平和叹息,重新说出来。这反而让他们显得“可疑”。明明大家都醉了,为什么你还醒着?明明明大家都在追逐快乐,为什么你要扫兴?这种可疑并不是指他们心怀不轨,而正相反,在一个人人有所图谋的年代,图谋却不能完全满足你,这显得非常不合常理。
    更容易理解的角色是罗晋扮演的医生,只有他的道路清晰可见,从小要拿最高分,要娶最漂亮的姑娘,要做人上人,这是唯一合理的动机。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正是这种雕像被粉碎、常识被颠倒、价值分崩离析的声音。

    从处女作《少女哪吒》开始,李霄峰就是同代人中少有地直接面对和处理改革开放的社会遗产的一位导演。作为伴随改革开放长大的一代,他脱胎于这个母体,也受益于此。但当所有人都在高歌我们在这次辉煌的转型中所收获的一切的时候,他转身发现,原来哀鸿遍野,到处散落着我们失去的东西。
    它们像太重的行李,在航行中被抛入海中,成为必须的耗损和牺牲。有的被捞出来,在片子里出现,比如,钢铁厂的特写,罗中立的名画《父亲》,托尔斯泰的《复活》,前苏联的调子,背景里一对相互搀扶的老人走过去,合唱团的姑娘们唱着,寻找往事踪影……但人们未必能够认出来,因为时代真的不同了,求生的意志胜过一切。
    如果说《少女哪吒》失去的还仅仅是爱与青春,一种诚实生活的可能性,那么到这一部《追踪》,失去的是生命本身,是这种可能性在付诸实践之后、仍注定走向毁灭的悲剧。
    导演把故事设定在重庆,在这座空间落差天生具有张力的城市,用了好几个触目惊心的俯视镜头。只见那怪物掠过高楼、掠过墓地、掠过死人的眼睛,它看到亚当和夏娃,看到他们的孩子纷纷坠落,起伏的大地上露出赤裸裸的阶级。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本质上都臣服于这种秩序,成为它的奴隶。
    影片中所有暴力动作的音效和肢体语言,都是象征性的,仿佛是与另一个空间发生的共振,令人震颤的感觉,真实的击打或者屠杀不具有那样的速率。那分明是一种道德感在涌动,在撞击,在追捕。最后凶手被抓住,还是在剧场里,在公有制时代那种工人文化宫,灯光照耀在柱子上,从银幕里溢出来,他痛哭流涕,完全是宗教里救赎与受难的氛围,是报应。
    “杀人是不对的。”
    “好人不多了。”

    李霄峰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造一所遗世独立的房子,用鲜艳的颜色装饰它,但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看起来人迹罕至,却总有路可以到达,也的确有人曾到过那里。
    这些房子是一个电影导演的神龛,里面放着他相信的东西。现实主义的方法不能完全概括,但脱离开现实和历史的参照又无法理解,山高路远,只留给他那么一条遥远的窄路,为那些逐渐沉没、黯淡下去的物品,重新涂上明媚、纯粹、严厉的色彩。这也是他的电影一贯以来的审美特性。
    这来自他对电影本体的基本观点,他相信电影制造的不是幻觉,而是彼岸,是梦境。《追踪》里面就有好几幕,主角深爱的女孩在小城里一个老旧的舞台上跳芭蕾,在偌大的重庆开了一家花店,他用最柔和的光笼罩着这些地方,和其他残酷冷冽的部分形成对比,让它们看上去是天堂一样的存在。
    无非只是在说,仅仅有一种生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精神世界,仅仅有痛苦是不足够的,还应该有创造,仅仅有此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未来。无非是在说,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人都有选择,出路就在那里,看你愿不愿意承担它的后果罢了。
    姑且就称之为天真吧。让这个词承担、消解所有的罪责,不必把它过度修饰成一种美德,也不要把它当做一句想当然的骂人话。它是真实存在的情感事物,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更是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一部分。如今,他们被嘲笑、忽略、抹去,被沉默压得抬不起头来。因为所有人的潜台词都是,认真你就输了,谁撂狠话谁傻逼。承认吧,历史早就证明对人心存过高的期待是虚妄的,得过且过就行了,生活很容易蒙混过关,而且科技这么发达,只会越来越容易。但既然李霄峰坚持把这部电影拍出来了,就会有更多天真尚存的人感到一种义务——把话接着说下去。
    哪怕只是一句最轻慢的提醒,下次再遇到天真的人,千万别以为他们只是配角。
    失败者拥有最珍贵的命运。

     4 ) 追踪四年的“新电影”—心魔不会灰飞烟灭(没有图片都是字)

    如果一个人有了心魔,它总是呈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状态,别无他法去改变,不如试着和它好好相处,结果反而平凡一些。

    故事一开始留在徐峰继父马旭东身上的线很清晰,被杀和嫌疑人都很容易联想到徐峰母子身上,现场干净利索的手法徐峰第一时间也没有想到,因为人确实不算是他“杀”的,如果在脑海中杀一个人一万次也算是“杀”,徐峰自己一直也真的混淆了他对继父的恨与弑到底对不对。

    在此之中,20岁的徐峰得不到家庭的爱与温暖,自己碌碌无为且像树叶一样飘忽摇摆,在地摊偶然所得的《复活》,也许是王栋为了给萱慧买一件礼物而变卖的,只有你爱一个东西,才会在它上面反复表达你自己的痕迹。他就这样糊里糊涂的寄出了一封封泄愤的信,既像玩乐,也像复仇。徐峰很想要一个像家的家,和像家人的家人,徐峰求之不得。

    这是影片的开头徐峰发给我的感受并不好,也一直在猜最后他会有情绪上的反转,想和自己和解但已经太晚的人。

    到了影片结尾的最后一系列王栋的表现,一个自私自利既恐怖又悲哀的人物刻画淋漓尽致。最后关头,王栋仍旧关心萱慧是不是爱他,他实际想问:萱慧,我在让你爱我这件事上,我赢了吗?我可以为了你杀情敌,为了你杀杀死情敌的人,我赢了吗?我是100分吗?

    如果王栋手里有一把尺,他始终丈量的是自己这个人,而非任何他口中爱着的人。擅长利用徐峰的稚嫩思考和冲动头脑,擅长在萱慧院长父亲面前渲染自己的人设,擅长给萱慧制造他爱她的假象,擅长给徐峰制造杜国金该死的多金潇洒形象,从而让徐峰更好的移情联想到憎恨的马旭东。

    这些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能够在他的生活里不再被罚站一夜无法回家,可以得100分。

    杜国金如今来看是一个比较渣的男友,但抵不过萱慧爱他至深抵消那些怨恨。

    马旭东如今看来是一个热爱生活有文艺气息的家暴厨子。任何人都不是初一十五的月亮,不是这缺就是那圆,但都一样亮。

    不难联想像王栋这样的人,再他的生活里曾经多么的小心翼翼,徐峰这样的孩子如何如履薄冰,但都像徐峰最后说的,他们罪不至死,是我们自己的心魔戏太多了。

    我本人是罗晋的演技粉,觉得王栋在他的塑造下,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对比不够强烈。本弱—翻烈—崩盘的弱。

    辛鹏的徐峰用力过猛。最佳还是给马旭东这个演员了,自己吃自己做的菜时候表现,不仅看不见身边那两个人,活在自己无端欢快的世界里,是平凡人最真实的状态。

     5 ) 零碎

    一看是网大,再看阵容还不错,再看悬疑类,挺有兴趣,应该和烈日灼心差不多吧。

    结果,画面光影不敢恭维。墓地那一场黑红光,就感觉是特地营造的,而不是自然流露来影响观众,几分钟演员脸都看不清,出戏。

    情节,草率,太碎。有那么一条线贯穿,但是太单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两个主角,十年前十年后,加上有关联的一些支线人物,各自老婆,工作,俩人之前之后的交集等等,再加上聂远饰演的警察,一大堆太乱了。刚进入又给切走了,没办法形成连贯的画面。

    黄觉的角色很自然,故事算比较流畅完整。

    本来特别期待聂远的警察有什么牛掰的操作,结果好像也没干啥,罪犯自己都是解决的。

    整部片都有种很刻意的感觉,真正的牛导应该是行云流水,让观众自然而然跟着情节走,而不是最后,我看了个啥。

     6 ) 强行深度拉碎了一地

    从电影的架构上来说,这个电影给人感觉就是大型剪裁现场,电影的拍摄手法运用的蒙太奇,交换杀人的手法希区柯克1951年的《火车怪客》就已经玩过了,而且比灰烬重生优秀很多。

    从电影的表达上来说,我没有看过黄导别的电影,但我觉得他应该更适合拍纯文艺片,导演想拉深度拉人性但碎了一地,整部片子看不到演员心理的变化,引不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我个人认为跟演员没关系,问题出在导演和剧本上,最后拍出来一部四不像影片。这个电影都说是披着悬疑的外衣,重点在讲人心。家暴,贫富差距,爱情,金钱,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没说好,强行深度最为致命。

    从电影的视觉传达来说,全片的色彩非常浓重,这可能是导演的追求吧,但作为悬疑、剧情片呈现出来不仅非常不合适,还给观众的眼睛带来了强烈的不适感。没有扎实的剧情做根基,只有让人不适且迷惑的花哨拍摄手法跟镜头。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找不到任何理由让我推荐的电影,如果不是演员的死忠粉,就不要考虑浪费自己一个半小时了。

    如果一定要看,我个人推荐看《蒙太奇》和《火车怪客》比这部电影优秀很多。

     短评

    一场实验。光色像湿热的气候,景别像废墟的回音。

    7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看到一半的时候想,如果真按照预想来的话,那就两星,最后看完给2.5吧。反正是越到最后越尴尬,还有两场尬舞,故事上也没有太多新意,好在场面调度上有些地方做得还不错。

    9分钟前
    • 方枪枪
    • 较差

    一件迷雾重生的案件,两个忐忑十年的男人,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作者型电影导演李宵峰的力作,其实,暗合着回望一个时代,十年,感觉那么遥远。有一段辛鹏和黄觉在泳池的戏挺男男的,罗晋的表演超过想象,和黄觉的对手戏张弛有度,特别是最后那场大戏,情绪点很到位。然后不得不吐槽几句电影台词,“你人民JC,你清高,女人在外面挣钱养家,她不喝酒你就得喝西北风。”太不舒服了,这句。

    12分钟前
    • 张劳动
    • 还行

    #平遥影展#节奏失控,选角失控,布光失控……罗晋后半程放下包袱演技出色,意料之外。槽点很多,红蓝CP,类型气质跟作者气质都不太圆熟导致了很多段落的蜜汁尴尬,结尾的台词真…真是醉。近年看到的八九十年代小镇青年题材往往在精神内核上流于表象(浪漫主义的滥情)

    15分钟前
    • 应许
    • 还行

    太可怕了,救救我们的导演吧,别再让他陷在自己的世界了,您选择的“第三条道路”是条死路。

    18分钟前
    • 把噗
    • 很差

    #BIFF# 不妨在隐喻层面将这个鬼魂/复活的故事视为反对父权制度/对抗资本主义的、讲究策略的青春革命,把念念不忘十年后仍有回响的警察视为外化并具象了的罪恶感,那样的话,就是一个大写(Capital资本)的C让Ash死灰复燃了吧。

    21分钟前
    • btr
    • 还行

    听完映后扣1分,故事逻辑过弱,形式大于内容。

    26分钟前
    • 傻特
    • 较差

    导演很想拍一部有电影感的电影,摄影的调度和灯光美术都很用力,不过摄影从头到尾基本上就一招,用一次还是挺起范儿的,多了就让人觉得过于自我陶醉。灯光用了很多大红大绿的超现实光效,看起来非常夸张,舞台感很强,用来表现罪犯扭曲的内心倒是还不错,不过故事人工痕迹太重,最后既不文艺也不商业。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形式大于内容 摄影不错 色调诡异 剧情非常predictable 表演太过 台词白目 ”杀人是不对的”。女主造型非常有问题。剧本是ok的 导演的个人风格及创新意识是好的 但是没结合好 ps 一个常识 医院主任医生是不可能去动机器拍片子的

    30分钟前
    • leoleo
    • 还行

    构图、光影都很起范儿,但整体捏合在一起,连同台词一块,完全不伦不类。华语部分导演们,玩逼格之前,要先学会讲故事,因为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而不是给电影院座位看的,文艺不是借口,真正好的文艺片比这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幸亏这片没上影线,等电影院开门之后,这种沉溺在自我世界里的产物,希望越少越好

    3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较差

    能有两星完全是因为在码头垫着底 剧情漏洞百出 人物动机行为想当然 滥用所谓的风格化镜头 全程强行给演员尴尬大特写 夸张但缺乏实际意味的光色 聂远以为自己拿了主角的剧本 然而发现后面没自己什么事了 罗晋连演吊丝穷学生都是一脸“我为何帅的如此深沉” 导演还是真诚的 但真的不适合拍电影

    40分钟前
    • Line
    • 较差

    李霄峰的电影具备非常大胆的视觉风格,这在新一辈导演中并不多见,电影在类型框架之中指涉钱权与情感纠结的道德困境更是非常具有现实主义意义及批判色彩,十分难能可贵。不足之处是人物关系及人物塑造可以再强有力一些,整部戏的风格化常成为了超越人物的存在,变得有些本末倒置

    45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让我们来数数黄觉一年到底要客串多少部戏。

    50分钟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还行

    调色堪称视觉酷刑,然而,核心概念还不错:交换杀人,可以理解为一种“影子杀人”,两个人彼此渗透成为彼此的影子,罪恶共同体的爆发,最后迎来罪与罚。这些能构成对整个九十年代消逝的大型隐喻。虽然关键节点的力道都没使出来,还是乐意于给三星。

    5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在较为精良的工业质感下,依然很好地保留了难能的作者气质。表象上是凶杀案件的剥丝抽茧,实质上是借以还原一个时代灰烬的消逝。那个由文学、信封、油画以及破败的国有剧院,甚至是嘈杂中又有序的车水马龙声建构的九十年代。经济浪潮席卷的前哨里,它注脚了最后的理想与浪漫主义的消亡史。

    57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2.5高开低走李霄峰,别再玩儿深沉了。这部还不如哪吒.......不过他结尾说自己喜欢杨德昌,嗯,至少他眼光不错。本片不推荐。

    59分钟前
    • 已汪销
    • 较差

    是一次进步无疑。工业水准充分体现在卡司、摄影等制作环节。penfriend杀人本身,并不构成悬疑。导演的道德洁癖,是追问杀人者如何心安。墓地与高楼,如重庆十八梯连接的上与下,旧与新。更喜欢前半《追》,法律道德,只缚老实人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明媚、纯粹、严厉,罕见的电影气质和品格。李霄峰继续直面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遗产,当所有人庆祝我们所得到的一切,他珍视的是我们失去的东西。用高度凝练和抽象的电影语言讲述一桩凶杀案,背后是异常清晰的现实政治和历史指向,资本主义鞭笞失败者的创痛,该是我们身上最新的伤痕。

    1小时前
    • 57
    • 推荐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劇本、台詞、剪輯、表演和每場戲都是災難。尷尬至死。還搞亂敘玩攝影弄調色?笑話!警察角色有毛用?2年前我對《少女哪吒》的評價,完全可照搬:“做作,生硬,割裂。难看得要命。除了叙事的省略与跳跃,人物行为动机莫名其妙,均如提线木偶般做作”。今後再見李霄峰電影我躲著走

    1小时前
    • 汪金卫
    • 很差

    整个故事看起来一点都不真实,人物情绪也不对。

    1小时前
    • 次等水货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