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穿裘皮的维纳斯

    穿裘皮的维纳斯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法国2013

    主演:艾玛纽尔·塞尼耶,马修·阿马立克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重见光明

    • 菩提幽魂

    • HD中字

      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

    • HD中字

      封神战纪

    • HD

      少年闵子骞

    • HD

      格洛丽亚在路上

    • HD

      素媛

    • HD

      恶女2023

     剧照

    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2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3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4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5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6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6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7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8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9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一间阴暗人稀的剧院之中,编剧托马斯(马修·阿马立克 Mathieu Amalric 饰)正在为他所改编的剧本《穿裘皮的维纳斯》寻找合适的女主角。接连面试的几位演员都令托马斯感到失望,她们和他脑海里完美的女神形象简直千差万别。面试以一无所获的结局结束了,正当托马斯准备离开之时,一位被淋成了落汤鸡的落魄女郎闯入了剧院。  女郎名叫旺达(艾玛纽尔·塞尼耶 Emmanuelle Seigner 饰),巧合的是,她与托马斯剧本中的女主角同名,可是,旺达粗鲁的举止和浅薄的学识让托马斯在内心里暗暗的否定了她。令托马斯感到惊讶的是,旺达不仅拥有全部的剧本,还自备了戏服,在旺达的一再坚持下,托马斯同意了她想要试演的请求,并且亲自与她对戏。就这样,在瓢泼大雨之中,一场关于男人与女人、命令与服从的好戏拉开了帷幕。

     长篇影评

     1 ) 《穿裘皮的维纳斯》:一只名叫德里达的狗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4769.html

    一扇门关上,镜头离开了舞台,只有被绑着的托马在挣扎;另一扇门关上,镜头从剧院里出来,“面试请进”却已走向了结束;最后一扇门关上,只留下雷电中寂静的剧院,外面空无一人。关上,关上,再关上,世界以如此隔绝的方式被封闭起来,而一切却在里面真实发生着——托马不是剧中的塞弗林,戏剧也不是排演的《穿裘皮的维纳斯》。

    关上,关上,再关上,是对于一开始门被打开、打开、再打开的回应,开门和关门就构筑了一个封闭的体系,从空无一人的街道,到“面试请进”的剧院,再到面试已经结束的舞台,在依次打开的过程中,雷电一直还在,外面的雷电和里面的雷电,在同时响起的雷声和闪现的光线中构建了一种同时性的结构,也正是这种在关闭中被打开的世界变成了独立的舞台,它允许人进入,允许人演出,允许人改编,最后当然也允许人颠覆。

    进入和改编,演出和颠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文本,而在这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托马和旺达一方面进入到文本里成为演员,另一方面却在创造着文本,成为文本里的演员是一种被动的接纳,甚至是取消现实中自我的属性,而创造文本,却以主动的方式完成命名。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关于权力转换的过程,权力是剧本里伯爵姨妈手上的权杖,是舞台中央象征男性器官的柱子,也是作为改编者托马对于旺达演戏的要求,但是,权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如托马所说:“这是唯一的爱情,就像政治。”爱情中爱与被爱构成了权力的结构,政治中的控制和被控制构成了权力的体系,但是它们是不稳定的,它们做好了改变的准备,也正是有着这种可能性,使得权力充满了诱惑,也会为权力付出代价。

    文本的权力化,然后是“反权力化”,这便是这个打开的世界里可能性的意义。在这里,文本是多重的,第一个文本是1870年由马索克创作的小说《穿裘皮的维纳斯》,这部小说是SM的经典作品,因为第一次定义了“受虐癖”,所以称为一部“性爱圣经”,而作者马索克(Masoch)的名字因为与“受虐癖”(Masochism)发音相似,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同源性关系;而第二个文本则是托马根据马索克的小说改编的剧本,《穿裘皮的维纳斯》虽然是话剧的名字,但是这种同名性却并非是重复,当淋湿了的旺达最后来到面试现场,她对话剧的评价是:“这是一部SM的色情剧。”这是一种大众意义上的评价,旺达还只是在马索克的文本里,但是托马却驳斥了她的观点,“这是美妙的爱情故事,这是伟大的小说。”从托马坚持自我的肯定态度中,可以看出他已经改写这部小说,赋予其自我的理解,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剧本就挣脱了马索克的文本,提供了走向主动的可能;而第三个文本则是在剧院里排演的这出话剧,其实,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排演,因为一天下来“面试”已经结束,托马已经要离开舞台,而旺达在大雨中淋湿了衣服,迟到的她甚至在托马的拒绝中准备走出去,但是最后却没有取消,当两个人在交流、在对话、在试探中,却完成了非标准的面试,甚至排练的过程不断添加、修改剧本,最后变成了另一部话剧。

    从马索克的小说,到托马改编的剧本,再到托马和旺达共同完成的话剧,电影构建了三重文本,三重文本不是同源性的,它们创造了可能,它们建构了秩序,它们改写了结局,就像权力一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稳定结构,它总是在改编,在转化,甚至在颠覆。在这个封闭的剧院里,这种对于权力关系的改写是如何发生的?它是渐进的,缓慢的,甚至是自然的,一开始,托马接完了未婚妻的电话,就告诉她今天来面试的人没有一个满意的,那些演员看起来像妓女,这是一种否定的开始,而当门打开进来的是全身淋湿的女人,托马也以否定的方式回绝了她:“我们要找的人跟你不一样。”

    本来如果按照这样发展,托马结束了一天的面试回到未婚妻那里共进晚餐,而失去了一次机会的旺达则沮丧地再次走进雷电交加的街上,整个文本也便以这样的方式走向了终结。但是这一切没有这样发生,即使旺达似乎对剧本一点不懂,即使托马第一眼看到认为完全不符合自己对人物的设定,即使两个人对于马索克的书是色情读物还是爱情故事发生了争执,但是文本却以另外的方式开始了改写,而终其原因,就是权力以潜伏的方式找到了一个出口,托马是这部话剧的剧本作者,他一再申明只是改编者,但是从他一天下来对于女演员的面试可以看出,他需要有人让他有一种权力的感觉,那就是对于演员的调度和控制,按照自己设想在舞台上演绎。所以当旺达出现的时候,他就看到了一个新的希望,即使她不是自己满意的人选,但是正是因为不满意才有可能使她拥有更多的权力。

    而在另一方面,旺达似乎以她的神秘性吸引了托马,她的名字是旺达,而这个名字和剧中的女主角名字一样,所以她对托马说:“我注定要演这个角色。”而且,不在面试名单上的旺达却拥有完整的剧本,她的那只黑色包里还有买来的戏服——不仅有女主角的戏服,还有40欧元买来的男主角的衣服,还有剧中出现的那双靴子,甚至她脖子上那个黑色项圈,刚好符合SM的道具要求,只是裘皮似乎没有,那条围巾替代了裘皮,却也具有某种诱惑,而且她还懂得舞台的打光。实际上,神秘的旺达出现在托马面前,像是有备而来,而她在迟到之后推门而入,就是让这个空间变得更为封闭,也正是在这种设定中,旺达反而拥有了另一种权力,那就是引诱者的权力:脱掉外套,她就展露出自己性感的身材;她对托马斯的那种眼光有着明显的勾引成分,而她说到项圈时说:“这是我站街的时候戴上去的。”她马上说是开玩笑的,但对于托马来说,似乎正打开另一个世界;而登上舞台的时候,她说那根柱子是“阴茎的象征”,并走到那里做出交合的动作……身体、眼神、语言、动作,似乎都让她在托马面前变成了引诱者,而引诱的意义就是通过一种权力来控制别人。

    一方面是托马作为改编者对于剧本和演员的控制欲望,另一方面是旺达以引诱者的身份实行了反控制,所以权力向着两个维度发展,男人和女人,导演和演员,主动和被动,便以微妙的关系在此起彼伏中阐释着关于权力的翻转。第一阶段是进入,当旺达假装穿上裘皮,当她完成绕口令联系,当她将咀嚼的口香糖黏在灯控台的桌沿,当她改变了舞台上的光线,于是“面试”开始了。本来托马只是单纯的面试官,但是在没有男主角的情况下,他客串了演员,当他穿上旺达为他准备的那件1869年的服装,于是他也进入到了这个即兴创作的文本里。在这个意义上,旺达和托马是平等的,正是有平等地“进入”,才会在权力结构中产生新的关系,但是,在这个开始进入的第一阶段,托马作为主动者,他控制着这个文本的走向,他是权力的中心。

    “生活在某个不可预知的瞬间造就了我们。”托马念着台词,他和旺达进入到自己的剧本里。而在这个剧本里,权力就表现为一种控制力,而这种控制力表现在施虐和受虐组成的对应关系里,但是施虐和受虐也是不稳定的。那个名叫塞弗林的男人由于小时候被穿裘皮的伯爵姨母用桦树枝鞭打,于是产生了一种受虐的倾向,一开始塞弗林是抗拒的,当枝条鞭打下来的时候,他试着逃跑,但是伯爵姨妈却抓住了他,最后打得“他的屁股和大腿就像着了火”,还让他亲自己的脚。而这便成为了“不可预知的瞬间”,“从此,裘皮不仅仅是裘皮,那一瞬间,它造就了我。”姨母每天都来,每天都打他,塞弗林开始享受这个受虐的过程,并且立下愿望,要娶一个穿着裘皮的女人为妻,而这个娶女人的愿望并非是一种男人的权力欲望,而是像姨母那样,在裘皮创造的瞬间体验被虐的过程。“没有什么比堕落更刺激。”“我必须追求肉欲的快乐。”所以当他在温泉旅馆里遇见穿裘皮的女人旺达之后,希望她就是那个维纳斯,“驯服我吧,支配我吧,打我也行。”他把她叫做“女主人”,把自己称作是“奴隶”,并且把这种情感称作是“爱情”:“我对爱情全身心的投入。”

    而在这个封闭的剧院里,一切似乎像话剧一样演绎着,但是,剧中塞弗林是一个受虐者,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而旺达是施虐者,是支配他的女人,但是在剧外,托马是改编者,是面试官,他是支配者,也就是在剧中和剧外两个空间里,权力的关系是反向的,而正是这种反向的关系,使得演绎充满了张力,充满了可能。在第一阶段进入之后,托马的确把握着主动,他驳斥旺达把这部戏叫做“虐童戏”,他告诉她阿芙洛狄忒就是维纳斯,他指挥她站在舞台那个象征权力的位置上……但是当他们被托马未婚妻的电话打断之后,便进入了第二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反转开始发生了。他们先是拿掉了本来在手上的剧本,像是真正进入到创作阶段;本来他们喝咖啡完全是手势的动作,而在这时,托马拿起了茶杯,旺达后来也倒了一杯水;那件替代裘皮的围巾在剧中托马为她披上,而转身之后,旺达又把它拿掉了——披上是剧中,拿掉则是剧外,这个简单动作就是打破了文本之间的界限,故事在剧本里发生,也在舞台上发生,剧本已经写好,而舞台上的演绎却正在进行。

    托马说:“在我看来,在塞弗林看来,这是最后的机会。”先是说到了“我”,接着马上改口是“塞弗林”,他让自己回到了剧本中,而逃离剧本似乎已经变成了另一种欲望;旺达说:“我是维纳斯,你在勾引我吗?”她是在回答托马的那个问题:“你是谁啊》旺达小姐?”“旺达”既是剧本中的旺达,也是作为演员的旺达,在这个“你是谁”的问题又变成了一种歧义,而“你在勾引我”更像是一种现实里的问题。一切都开始了变化,在这个阶段,托马一直强调的是剧本是“开放式”的,他还对看过原著的旺达说,表演可以临时发挥,而当旺达建议让塞弗林说话时带一点德语口音,托马受到了启发,于是他说:“我们有权创造角色。”于是在“创作”中,托马饰演的塞弗林开始写日记,旺达开始模拟夜莺和猫的叫声……

    在这个阶段,他们加入了即兴元素,实际上他们开始了对于剧本的改写,在改写过程中,托马已经慢慢丧失了控制权,而旺达明显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权力,虽然不是很明显,看上去是配合托马,但是这一种转换已经开始靠近剧本中塞弗林被支配的结局。又是未婚妻的电话打破了两个人的表演,于是在搁掉电话继续中,他们进入到新的一个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旺达明显占据了主动,她先是从托马未婚妻的电话开始引出话题:“现在不会有这样的瞬间了?”剧本里塞弗林被某个不可预知的瞬间改变,但是现实里呢?托马在接电话时的唯唯诺诺就表示他实际上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所以旺达看穿了这一点,从而用这样一句话让托马引起共鸣,后来旺达又猜测说托马的未婚妻是女权主义者,她拥有一头秀发,拥有明眸,拥有细长的双腿和性感的身材,还有一条拉布拉多的狗,“它叫什么名字?”“叫德里达。”托马在回答的时候,其实已经朝着旺达设定的方向前进,她的每一个猜测似乎都是正确的,后来旺达说:“我是私家侦探,你未婚妻让我来监视你。”这样完全让托马出于被动的位置。而在对剧本的意见里,旺达也开始表现出主动性,当托马说:“在你内心深处乐于支配一个男人。”旺达马上就说:“不,不,我受不了这台词,有性别歧视。”当托马否认这是歧视的时候,旺达甚至质问他为什么改编剧本,“这甚至已经不是剧本了。”托马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是为了探索内心的激情,塞弗林唤醒了她的欲望。”一开始是争执,托马甚至骂她什么也不懂,并且说:“不管你演不演,再见。”但是当旺达更坚决地要离开的时候,托马却又道歉:“对,你说的对,我接受所有你说的。”

    看起来他决定了旺达的去留,掌握着剧本的主动权,但是当他开始挽留旺达,其实主动权只是象征性的,它已经变成了退让,甚至哀求,于是当未婚妻的电话再次响起,旺达完全占据了主动,“从此以后你听我的,从此以后你叫托马。”第一句是台词,旺达成为了塞弗林眼中“穿裘皮的维纳斯”,成了控制自己的“女主人”,而第二句已经变成了现实,这种命名就是让托马完全进入到了旺达设计的文本里。她让托马打电话给未婚妻,说“再见”,然后扔掉了手机;她让托马从包里拿出性感的皮靴,让他为自己穿上;他把自己的项圈拿下来,戴在了托马的脖子上;她以对剧本不熟悉为由,让托马来演旺达,给他穿上裘皮,画上口红,穿上自己的鞋子,然后用丝袜把他绑在那根柱子上,“这全是一场戏?都是假的。”旺达这样说,然后打托马巴掌,真的就这样打在了脸上,然后旺达说的那句话是:“你以为可以随便利用一个女演员,满足你变态的幻想?”

    彻底的反转,彻底的颠覆,彻底的改写,当托马被绑在“阴茎的象征”的巨大柱子上的时候,男性的权力在这一刻完全消失了,连同消失的还有作为改编者、作为面试官的权力,而旺达从一个没有机会的迟到者,到被面试的演员,再到剧中的维纳斯,到“女主人”,最终成为施虐者、支配者,从而拥有了权力。这是对于剧本的颠覆,却以戏剧化的方式创造了新的文本——最后,在灯光灭掉再次亮起来的时候,从舞台上消失的旺达再次出现,“让我们起舞吧!”在酒神之舞中,她真的披上了裘皮,裘皮里真的是赤身裸体,而这只是对于诱惑的反讽:被绑在柱子上的托马没有了主动性,没有了自由,没有了权力,而这个文本最后的注解就是那一句话:“上主惩罚他,把他交到一个女人的手中。”

    男人和女人,诱惑和被诱惑,支配和被支配,以及施虐和受虐,在文本的不断改写中,在舞台的即兴演出中,权力关系从来不是稳固的,不是单一的,它总是在改变和颠覆,总是会形成新的结构,而这个新的结构便是创造,便是命名,托马把马索克的小说叫做“爱情故事”,旺达让自己拥有和剧中人物一样的名字,托马把诱惑者称作是“穿裘皮的维纳斯”,旺达在表演时离开了剧本把他叫“托马”,这都变成了一种改写式的命名,命名改变了结构,颠覆了关系,所以无处不在的权力只不过是一种命名的象征,就像那条拉布拉多狗,用德里达这个著名哲学家的名字命名,它是解构,也是建构,它是文本,也是现实,它在台上,也在台下,它的门最后被关上,也早已经被打开。

     2 ) 女神的复仇

    黑历史:整理硬盘找出来了一份过去的课程作业 注释什么的全丢了。但我是真的很爱写这类东西,同时觉得用虚构来评论/重述虚构也太酷了,这也是我爱钻研同人小说的原因之一。


    穿裘皮的维纳斯在虐恋文化的世界中是如此的经典,以至于作者本人的名字也成为受虐这一名词的词根,而维纳斯与裘皮的形象也成为了不少流行文化借鉴和致敬的对象,其中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地下丝绒乐队的同名曲,在影片的开始,导演也借女主角之口顺便调侃了一下这首名曲的流行程度。作为迷幻摇滚的代表,地下丝绒乐队与20世纪60年代的边缘群体和地下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甚至专辑封面的创作者安迪沃霍尔本人也颇为不同寻常地享受着异装的乐趣。而论及音乐本身 ,任何听过词曲的人都很难忘记,在弦乐制造出的不安高亢颤音中,皮鞭、皮靴、裘皮和烛泪的残暴意象反复出现,展现出这种情感彷如行走在钢丝上的危险本质,与全专辑先锋而颓废的调性保持一致。

    艺术家借用这本小说塑造的身着裘皮的美丽女神形象以及受虐的极乐感悟,心理学家分析主角塞弗林倒错的受虐性心理的成因,文学评论家则喜欢讨论后世的虐恋作品与马索克书中充满冰冷诗意的语句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对造成对书中描绘权力关系进行剥离和解读的艺术作品却并不多,波兰斯基的电影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共享同一个名字,电影不是小说的简单银幕化,在笔者看来,这部电影是对原作的尖刻反驳和现代框架下的再创造。在叙事框架上,导演还原了原作将重点放在塞弗林与旺达的互动的叙事方式,但却巧妙创设了一个观测剧情的“窗口”——排演这部戏剧的剧场,在这种设置下,电影不但在情节上搭建出虚拟与现实交融并逐步渗透的奇妙过程,提供给两个角色比原作更加丰富多元的变幻身份,更方便导演借角色之口表达对原作情节的评论意见。电影带有导演波兰斯基本人的深刻烙印,搜寻并组建这些细节的过程让戏外的影迷乐趣无穷。

    波兰斯基的电影中,扭曲的感情和虐恋作为纯粹的性趣味并不少见,在《苦月亮》中,女主角咪咪与男主角奥斯卡不但在热恋中不吝追寻痛感背后的快乐,更在仇恨中展开致命的纠缠,将这种情感模式带到更深的关于男女关系本质的探讨中。同时,波兰斯基也十分擅长塑造复杂深刻,充满苦难但却不乏力量的女性,观众往往能清晰感受到他对女性以及女性背后混沌情欲力量的膜拜。在《穿裘皮的维纳斯》中,不少细心的观众都能够发现男主角演员与导演气质以及相貌的惊人相似。总的来说,这些细节的存在虽然不至于不影响对电影本身的欣赏,但对了解导演旧作的观众而言,将本片作为导演波兰斯基对原著充满无情批判的读后感、对虐恋中双方关系的个人解读,乃至某种审美趣味层面上的自我剖析将给观影过程增加更多趣味。

    电影最引人注目的再演绎在于强化了原著中维纳斯女神的复仇主题,并借维纳斯为代表的希腊众神传说,将充满原始力量的酒神女祭司狂舞作为全片的高潮,代表着理智与秩序,掌握着对女性及她的情欲进行解释的话语权的男性被捆绑、羞辱和鞭打,完成了神明对不自量力的人类的复仇。

    原著小说是一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意识流隐晦笔法的作品,旺达的形象与做派的描写中作者幻想成分多于真实可信的关系,描绘这样一个美艳女性遵照自己的要求来虐待自己,然后将自己尊严的丧失怪罪于她甚至所有女性的残忍天性和统治欲望,最后在强行加上她对主角不可自拔的狂热爱恋和牺牲精神之后,才扭捏作态地将她作为难忘的情人来永远纪念,作者在现代观念下显然是一个有皮格马利翁情结而且太过自恋的男性沙文主义者。而导演波兰斯基大概也会同意这一点,不然他也不会在电影中借旺达之口对情节以及主题进行尖锐的批评,安排维纳斯代表旺达和所有被污名化和曲解的女性,向掌握话语权的男性剧作家进行复仇,电影中男主角一再嘴硬坚持的原著经典世界文学的地位也更像是导演的讽刺而不是实事求是,并且在最后被女主角无情揭露。

    具体来说,首先,原著的开头与结尾部分十分突兀。在整部作品中对被虐待的痛感心醉神迷的塞弗林竟然因为旺达的离开而治愈了受虐爱好,甚至转而成为施虐者。从作者本人一生未能摆脱对裘皮大衣和被鞭打的爱好来看,这个情节设置不但很不可信,简直像是为了恢复主角的正常感而强加上去的。其次,结尾中多年以后旺达写信表示她是由于对塞弗林极致的爱,希望治愈他才同意这些主奴合同之类的荒唐行为,也就是她并不享受控制欲,这与旺达在前文中表达出的享乐主义信条背道而驰。在电影中,女主角也隐晦地谴责了这个情节的前后矛盾,男主角,剧作家托马却对此没有太多感悟,显然对旺达是一个需要爱情灌溉的女性作这样的刻板印象接受良好。最后,文中不止一次出现《浮士德》中的魔鬼形象,不但将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关系模式塑造为施虐与受虐的二元对立模式,甚至隐晦将女性比喻为使人堕落的魔鬼。塞弗林的手稿旁边的题字来自《浮士德》中魔鬼墨菲斯托的无情嘲讽:“你这个超越感觉者的悲哀,被女人牵着鼻子走。”而事实上热烈要求旺达对自己加以束缚和虐待的正是塞弗林自己,他显然拥有随时离去的自由,不过受限于男人世界中的“名誉”规则,不愿逃掉而已。在电影中,女主角与剧作家托马之间围绕旺达是否该被怪罪爆发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争吵。

    电影充满导演埋藏的有趣隐喻,但整体结构却十分清晰,女神报复的主题与女主角旺达对男主角托马进行控制的逐步深入过程分别作为全剧的暗线和明线交织回旋。

    前者是隐藏的,观众需要在看完结尾后对旺达的形象一再咀嚼后重新拼合她的行为目的,是对原著维纳斯这一象征意义的挖掘。在原著的开头中,维纳斯与主角在梦中展开一场女性是否具有支配天性的辩论,而在电影中,旺达指导剧作家托马对这一幕进行改编,去掉了玩弄文字游戏的表象,将塞弗林与维纳斯女神之间的关系描绘成充满性张力的挑逗对话,为剧作的后续发展添加了一个维纳斯因为受到拒绝而恼羞成怒的予以报复的动机,这也恰巧暗合了电影中化身女演员的女神对剧作家的复仇,只不过女神的不满和复仇不是剧中剧展现的针对自己的魅力没有对不解风情,恪守道德准则,不敢正视内心欲望的塞弗林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在对原著的解读中,以自己为代表的女性的欲望被误读了数百年的不满,和对男性作者与男性剧本改编者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反抗。

    后者,与女神的行为目的相对应的,她对剧作家托马的控制手段是剧情前进的明线。旺达从冒失闯入剧场希望接受面试的女演员逐步获得主导权,随着舞台上塞弗林成为旺达的奴隶,反转的权力关系跨过现实世界的界限,在新的反讽意味中达成对原著的彻底反叛:没有男性臆想中的被治愈的性倒错和女性的狂热爱情,只有女神的成功复仇,她在狂舞中炫耀着自己的战绩。

    为了更深入地看待电影中的处处细节,两条线索应该被分开讨论。当旺达刚进入剧院时,她是完全被剧作者男主角支配的狼狈女演员,为了凸显旺达的弱势,导演特意给她安排了被大雨淋湿,言行举止粗鲁等细节以给男主角托马对她的鄙夷提供足够的理由。第一次反转发生在旺达拿出外套,通过奉承和哄骗让本来不愿意与她对戏的托马穿上塞弗林的戏服。在这部电影中,所有装束的变换都暗示着角色地位的转变,旺达先让托马穿的是原著中塞弗林的装扮,随着剧情的发展给他换上了侍从的衣服,甚至将项圈这一现代意义的性虐象征转移到托马的脖子上,象征着托马一步一步与塞弗林形象重叠,最后成为比原作更进一步的彻底受虐者形象。旺达第二次夺取主动权是指引托马改编原著的第一幕,作为女演员的旺达第一次对剧作者托马发号施令,这一段对戏中中充满旺达主导下的性张力,托马受到旺达肉体的诱惑与剧中塞弗林被维纳斯诱惑构成有趣的呼应。而第三次的反转从舞台上转移到台下,托马与旺达之间对原作的角色理解出现分歧,旺达打算离开,而托马追到台下,向她道歉并请求她留下,意味着旺达对托马的支配第一次从戏中来到戏外,在戏中,塞弗林签订了接受奴役的合同,接受旺达对自己的鞭打,在戏外,托马穿上侍从服装,带上彻底服从的现代象征的项圈,亲手为旺达穿上象征成为完全的支配者的皮靴,切断托马与未婚妻的电话联系,旺达在戏里戏外都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在这一幕中,实际上旺达已经完成了颠覆与反转,维纳斯女神复仇的怒火开始露出苗头,惩罚和羞辱才正式开始。

    整部电影中虽然只有两个角色,但导演仍然有办法在这一基础上激发观众的猜测和联想,指引他们去追寻角色的多重属性。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整部电影是剧作者托马的内心世界,他因为不满无法寻找到心中的旺达人选,幻想出一位气质与行动符合自己想象的女演员,影片最后层层关闭的大门正象征着电影的一切都发生在主角的内心世界中。但笔者认为,一定要将电影中发生的一切嵌进现实世界的框架中反而浪费了导演设置的绝妙隐喻,旺达是女演员,是维纳斯的化身,是被压制和误读的女性情欲的象征,托马是与原作中的激情产生共鸣的剧作家,是潜藏被虐待欲望的塞弗林,是肆意将物化想象强加于女性身上的男性象征。

    旺达的不满在剧中体现在一次次的对戏之中,两人的争执不仅是演员与导演对角色的深入探讨,更是旺达通过当面驳斥与塞弗林异体同心的托马,反抗原作中建立在男性想象基础上的女性形象。

    在正式开演之前,旺达就对剧本中“上主为惩罚他,将他交到一个女人手中”的引用发出了性别歧视的评论,但此时作为想要获得角色的女演员,她没有过多地与剧作者争执。旺达的第二次异议出现在对剧中女主角与塞弗林签订奴隶合约的情节,托马虚弱维护着原著的观点,认为塞弗林是因为爱上女主角,想要得到她的心而只能成为奴隶的。旺达一针见血指出这一切并没有那么高尚,只是塞弗林探寻内心扭曲偏好的满足,女主角不过是这种偏好的寄托而已,地位与塞弗林膜拜的那尊冰冷但是完美的维纳斯胸像没有区别。旺达与托马之间最激烈的分歧在于剧中女主角是否愿意虐待塞弗林,托马认为支配的愿望本来就潜藏在女主角的内心,而旺达则认为这么描写是原作者厌恶和不了解女性的体现,女主角屈从于塞弗林受虐的愿望,这其中体现的并不是两个人的欲望,而只是作为男性的塞弗林的,但自愿选择为奴的塞弗林最后却让本身单纯的女主角承担罪名,是难以饶恕的性别歧视。这一次在旺达罢演的威胁下,托马做出第一次难得的妥协。在接下来的演绎中,旺达不但直白揭露了两人关系的实质是塞弗林对女主角的操纵,更代替女主角以自己的声音喊出“我是我自己”,拒绝成为塞弗林幻想的客体。戏里的女主角鞭打塞弗林,戏外的旺达嘲笑托马笔下的女主角痴迷于虐待的形象是俗套的,完全是想象的产物。

    在这一出支配关系多次反转的戏剧走到尾声时,两条线索终于交汇在一处,旺达作为维纳斯女神的化身最终取得了完全的支配地位,要向歪曲她形象的塞弗林复仇。在这一幕中,托马穿上脆弱而性感的细高跟,化身剧中女主角,演绎扑倒在塞弗林脚下撕毁主奴合同,恳求原谅的情景,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女主角的本质是托马的创造物,另一方面通过让创造这一剧情的托马仍然身处被支配的被动地位的情节,导演调侃了原作不可信的荒谬反转。化身被惩罚、被羞辱的女主角的托马被旺达捆绑在象征男性性欲的柱子上,旺达的几重身份在最后一刻终于汇合,她女演员的一面羞辱了作为改编作者的托马的作品是极为可耻的色情文学,作为剧中女主角的一面则痛斥塞弗林笔下的旺达是他的女性“弗兰肯斯坦”,本质是利用和羞辱了女性,贬低和曲解了她们的欲望,作为维纳斯女神的那一面则痛打了托马,逼迫他求饶感谢,并披上裘皮,在被捆绑的托马身侧跳起了酒神女祭司的舞蹈。

    这一幕在原作中自然是无处可寻的,但是它出现在电影结尾的重要位置上,应该被看作是导演对整部作品的总结。最后的舞蹈是崇拜狄俄尼索斯的仪式,他是酒神、狂欢和丰饶之神,在戏剧《酒神的女祭司》中,狄俄尼索斯的女信徒在疯狂之中将固守秩序,顽固阻止酒神信仰仪式却又却经不住诱惑的底比斯国王进行残酷的报复,将他撕得粉碎,再次将全片的主题聚焦在神明的复仇之上。同时,片尾字幕中再次浮现的,是原著的引用“上主为了惩罚他,将他交到女人的手中”,这一直白的运用呼应了托马在结局中的被惩罚和斥责。

     3 ) 戏中戏里的戏中戏

    片子开头,高扬的鼓点音乐先把耳膜震精神了,也预示了全片的基调——荒唐而激昂。
    整部片子,除了是影片内容本身靠面试搭建的“戏中戏”外,也是两人所演绎的故事对两人现实状况投射的“戏中戏的戏中戏”。更甚来看,这片子还是专门表达给观众看、表达给创作者看的更大的“戏中戏”。这几层环套让既是观众又是一点创作者的我简直看得是大!呼!过!瘾!啊!
    看完九十分钟,OST不断在我耳畔萦绕,而在脑海中第一批残留的,是关于戏中“变换身份”的各种方式。
    在上编剧课的时候,老师说,一场戏需要让观众知道或者感觉到谁才是权力(Power)的主宰者,而权力的转换(Power Shift)则是戏剧产生的地方。《维纳斯》则用最直观的“换装”来体现了这一次次的身份转换,或者说是权力的转换。
    最开始还比较难看到权力这一点,只是男人女人通过换装进入了扮演的角色,越到后面就越能发现,不管是他们演的戏的剧情、还是真实中他们的关系,都通过他们的换装来表现了出来。女人一次次脱下衣服,男人一次次地更换;尾段女人要走的时候已经换回了SM装,但在男人的挽留下又继续演出Vanda,而这一次,她没有在穿回Vanda的戏服,她用“自己”在驾驭那个男人,甚至已经开始把男人扮演的剧中角色名改为了男人真实的姓名。
    这时候,电影已经走向了尾声,我在期待着最后的一次“权力的转换”会怎样发生。结果男人扮演起了女人的角色,甚至披上了她的“裘皮”,穿上了她的高跟鞋。这一次转换无疑是震撼的,在那时我甚至有点联想到“每个人都在一段关系中占上风、在另一段关系中做奴隶”的感觉。当然我想得太少了,因为这根本不是最后一次转换。
    波兰斯基最后真的玩嗨了,男人讲话的背景中,光束已经直接打在了阳具的象征体上,这显然提示着剧情会往那根东西上发展。然后男人被捆绑了,被捆绑在了“性”上,女人赤裸着身子、穿着真正的“裘皮”登场,完完全全地女王大人啊——她是来惩罚这个无知的男人的。在这一刻,我才知道,她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她真的是一个私家侦探吗?她真的是一个面试者吗?她其实是波兰斯基的化身,来批判这些荒诞无稽地改编者,或者说批判的根本就是维纳斯原著中透露出的各种主义。波兰斯基由头到尾都在借女人之口,狠狠地鞭打着这十九世纪的名著。
    这就是我看到的最外围的一层“戏中戏”。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原著中是否有这些被批判的存在,但电影让我感受到了导演的指控,真是非常厉害老道又不留情面啊!
    而电影开头和结尾的戏院大门开关,也在提示着观众,这几层戏中戏的确存在着。

     4 ) 臣服

    穿裘皮的维纳斯是大导波兰斯基的最新作品,献给的是他妻子既电影中的旺达的一首礼歌,巧的是,其男主演马修·阿马立克长相和装扮酷似波兰斯基,其戏里戏外让人有无限遐想的余地。

      本片有趣的在于男女主角自身身份的不断变化,不管是托马还是旺达,他们在戏剧和现实生活中的切换自如, 倒是可以看做是一大亮点,放在演员身上,就是对于演技的考验,其托马表现的是导演编剧的主控者形态,“试戏”里的受虐快感者的形态,这两者的反差构成了有趣的矛盾体,其令人应接不暇的冲突单从托马出发,便可得知中心点还是在托马的身份切换上。比起托马,旺达确是始终如一的,其作为试演者,名字同戏剧女主角同名,女主角又等同于维纳斯,便可得出旺达就是维纳斯的结论。但是,其矛盾在于她作为一个弱者出现,却掌控着剧场里的一切,甚至包括了剧场原本的“上帝”,便是戏剧家托马,这种身份高低反差的冲突,造就了旺达对于托马的深深吸引。她到底是谁,在波兰斯基用其主观镜头刻画着一位女演员进入会场之时,就已告知,她就是维纳斯。波兰斯基很善于用物件来提示剧情的发展,其剧场的每一个装置都在叙事上或多或少充当着或多或少的功效:剧场的灯管布置都是旺达设计完成的,再加上旺达在不断的鼓励着托马的角色扮演,可看做是在旺达的吸引下,托马被动进入了“维纳斯'的幻想之地,但这“幻想之地”确是外冷内暖的灯管设置,加强了剧场玄幻的意味。因此,剧场是属于”维纳斯“的,其”酒神之舞“的到来也不显突兀。另外一处在于《关山飞渡》仙人掌的乱入,装置的拼接在此时得到了完美的展示,最后仙人掌成为代表男性生殖器的符号,其内涵并不空洞:约翰福特的电影的女性总是处于弱势,处于奇观者的地位,西部片里男性主权地位的确立也使得电影中有意无意的贬低女性。因此,作为束缚托马的图腾,“维纳斯”鄙视了他这样的一种畸形的,进入幻想世界的,但在生活中受女性压迫的戏剧世界。电影在“维纳斯”离去时,门口的《关山飞渡》的海报还贴在剧院大门外,达到了对《穿裘皮的维纳斯》这整部剧的嘲讽效果。这就是波兰斯基的反传统的,后现代的做派。

      贯穿小说 戏剧 电影三者的主题,便是《穿裘皮的维纳斯》里所探讨的施虐和受虐,爱与快感的探讨,其命令与服从所导致的男女性位置的变化。阿芙洛蒂特的出场,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狂乱舞蹈给这一切写上了“盖棺定论”的结论(对他们都是断臂的!):这一切只关乎“征服”,被征服的人是奴仆,是走狗,托马成为旺达的走狗最明显的时刻,便是旺达将项圈扣在他脖子上的时刻,这时的他,不仅成为了戏剧的奴仆,也成为了旺达的走狗。同时,对于电影之中,其男女性位置的互换看起来只是旺达和托马开了个玩笑,本质地位却没得到任何的改变,纯粹属于噱头,以此来羞辱托马的自以为是,剥开其剧场的表象,旺达作为羞辱托马的存在,最终的目的是让他返回他现实的“悲惨世界”:一位叫“玛丽西西里”的博士未婚妻,手机铃声用的是《骑行的女武神》。旺达驱使他改写了剧本,拒绝玛丽的催促,砸烂了电话,造成了华美的假象,并狠狠击碎它,以此来羞辱了托马。所以,对于性别的探讨,对旺达来说更像是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叙事结构,不是在于表象化的二元论“文本”和“戏剧”,你得把电影现实给考虑进去。重新编排一下,叙事层面在“小说”“戏剧”“现实”中不断切换,音乐始终是为戏剧服务的,这就定下了一个基调,就是电影史以“戏剧”为主的。旺达扰乱了这三者关系,两者身份的探索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话剧的演绎是在戏剧的层次里,对于原著和剧本的探讨为文本的层面上,这三者的展示为渐进式的,现实—戏剧—文本,影片第一个长镜头的不断推入就昭示着这层关系;相对的是,在影片的结尾,也有一个拉出的长镜头,告示着故事的完结,观者的隐退,从三者的关系抽离出来。从这三者关系随意操纵的人自然是神,所以,这两个长镜头,定性为“维纳斯”的主观镜头也不奇怪了。

      可惜的是,“上主惩罚他,把他交到一个女人的手中”,托马斯不是被交到了旺达或维纳斯的手中,而是玛丽西西里的手里,维纳斯的到来本意不在于嘲讽,不在于破坏,更不在于复仇,而是打破这层幻想之地,贬低为垃圾,让绑在仙人掌上的托马斯化身女人,认清其被征服的现实。象征意义上的酒神之舞,使得托马斯的悲剧意味带有着确凿的意味,人得先承认自己活着的悲剧(尼采)。所以,这不是束缚,不是解脱,而是保持原状,对托马来说,其原状就是阳具的附属品。跳出电影看,波兰斯基的自嘲也加深了黑色幽默的意味,这电影的确是献给他的妻子,也表示着对妻子塞尼耶(玛丽 西西里)的“臣服”。

     5 ) 别致的变态还是变态

        受影片名字的影响,影片一开始,就没有一刻不认为它将要开始色情的部分。直到字幕出来的前一分钟,才意识到导演和编剧此刻一定看着我偷笑:哈哈,你想多了吧!
       影片充斥着性暗示,但是仅此而已,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色情场面。男主是个性受虐狂,但是他极力为自己辩护,用所谓的艺术,模糊,美化自己的变态,使这种变态很别致。《穿裘皮的维纳斯》是世界名著!但这也也挡不住它的变态。
        女主是个神秘人,是编剧的化身,有上帝的感觉,她在救赎男主,揭露男主,让他明白:别致的变态还是变态。
        尽管如此,对男主不全是恶意的嘲讽,实际上,编剧并不对性变态者怀有恶意,同情他们,但是对他们欺骗世人,美化自己,感到讨厌,并取笑了这些人。

     6 ) 戏剧是电影的根基

    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最后一部影片,是由波兰斯基拍摄的《穿裘皮的维纳斯》。这部压轴电影,没有让戛纳的观众失望,功底深厚的戏剧冲突与调度,天衣无缝的表演与摄影机运动的结合,拉下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帷幕,至此20部影片在戛纳进行了首映,而托波兰斯基等导演的福,影片质量在持续高潮中结束,而没有虎头蛇尾。

    故事发生在打雷暴雨的傍晚,巴黎某话剧院内,马修·阿马立克饰演的导演因为甄选不到心仪的演员而心灰意冷地要离开,这时,艾玛纽尔·塞尼耶饰演的芳达突然出现,她的双面性格吸引了导演,两人就剧本《穿裘皮的维纳斯》展开了一场戏里戏外的拉锯战。

    影片有着非常极致的设置。即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空间,出现的演员一共只有两人。这样的设置在戏剧中并不新鲜,在短片里也经常出现,但是在一部90分钟的电影里还几乎没有出现过。可以想象要有多么复杂的戏剧和摄影机调度,才能一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波兰斯基本人都承认非常害怕观众会觉得无聊。好在观众的反应很好,许多人看得颇为兴奋。导演得知应该会感到很欣慰。

    其实波兰斯基的上一部作品《杀戮》,已经在做这样类似的尝试。《杀戮》本身是舞台剧本,也是发生在封闭空间的故事,主演一共四人。而《穿裘皮的维纳斯》在此基础上更近一层,不仅减少人数,还设置戏中戏,现实时空一层,舞台排演另一层,舞台排演的过程中人物又开始游离,发现新的自我,甚至更换性别。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穿裘皮的维纳斯》确实有着比《杀戮》更复杂的结构,对演员的要求也更高。不过从戏剧冲突的调度来讲,并没有超越《杀戮》——《杀戮》本身只关乎于家常,戏剧性都是隐藏在人物皮囊底下,被层层剥离出来的。而《穿裘皮的维纳斯》本身就建立在现实与戏剧中的双重对立上,人物的发展和矛盾的推动相对简单一点。

    值得称道的是马修·阿马立克在本片中的表演非常耀眼,他实际等于一人分饰了三个角色,其中还包括一个女人!而这三个人物他区分得非常显明,“切换”得也流畅自如,这样高难度高完成的表演在今年的所有影片中还无人可以匹敌。如果不出意外,应该可以夺得影帝。

    有意思的是,马修无论从身形还是相貌,甚至连从业经历都跟波兰斯基很相似,记者会上有记者问起此事,马修含蓄地开玩笑说,晚上首映我妈会来,言下之意,别瞎猜了敢问我妈吗?

     7 ) 你在女人的股掌之间永远是不安全的,无论是哪个女人

    裘皮 维纳斯 / 婊子 圣母

    极端分裂

    恋物癖 对某种材质的迷恋 还有蓝丝绒

    面试者听了戏剧作家写的内容了解了戏剧作家的需求,得以控制。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打电话给未婚妻,我打更长时间电话给另一半让你嫉妒。看似你指挥我表演,其实我在戏中指挥你。

    你问我 你是谁你来自哪说出你的故事 我直接看破他的把戏回答 我是警察的女儿 哪里都是我的家

    另变态戏剧作家闻风丧胆的美丽的疼痛。

     8 ) 论如何征服一个自命清高的文艺青年

    开始我戴着愚蠢女演员的伪装,你端着文艺男导演的轻视。结尾我亮出s的牌,你已身不由己,暴露出m的渴望。精明的陷阱让你不自觉地堕落,正是你所谓不可预料的瞬间。过程中我层层加码,步步试探你的底线。开始用眼泪让你心软,再用撒娇消磨你的脾气,适可而止的暂停和争吵,不经意暴露自己的秘密,转瞬又用演戏转移视线。

    正如女演员所说,导演口口声声辩解、说这场戏只是亲密关系的讨论都是欲盖弥彰,根本就是导演内心对女性的不屑。阶级、男性权力,所有这些都是导演已拥有的,所以也拒绝讨论(拒绝他人入侵自己的上流男性权力)。波兰斯基本人也是这样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游戏人间,一方面渴望被人征服,两者共同才能平衡焦虑的内心。不得不说,这个剧本对两性权力关系认识太深,女人总想征服男人,男人总是原地不动。而一旦打开潘多拉魔盒,上帝对男人的惩罚就是将他交到女人手中。顺便一提,我认为上帝对女人的惩罚就是让她成为女人。至于波兰斯基本人是好是坏,我们无从知晓。但是这部电影可以看到波兰斯基女人缘的重要原因,就是他无比精明的坦诚。是的,他当然是真诚的,但也会运用天生的表演技能,狡猾的展现出自己富有魅力的一面。说到底,要征服这种自命清高的文艺青年,根本就是亏本的买卖。普通人平时演一场这样的戏还能接受,天天演这样的s和m的大戏很难。如果非要尝试,先看看这部电影吧。

     短评

    “节制”才能“情色” 这也是粉色电影和AV的区别

    9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用SM传达性别上的角色扮演,波兰斯基在《苦月亮》中已经玩过一回。这次又将舞台/现实并行,双重角色拓展,达成精神统一。性别、角色、价值观的相互作用,构成关系上的支配。从中还能看到导演前作的影子,如《怪房客》的异装癖、《不道德的审判》的复仇女神、《苦月亮》的SM和舞蹈等。

    1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两个演员一出戏,在电影里演话剧。话剧剧情反转了一次,电影剧情反转了一次,话剧角色关系反转了一次,电影角色关系反转了一次&性别关系反转了一次。要把这么五次反转合理且不混乱地编织在一起,编剧需要功力;而在90分钟的单一封闭场景里怎么让电影语言表现得更丰富,导演需要功力【百老汇电影中心】

    16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给波兰斯基大神跪了!一个场景,两个人物,一个半小时看得津津有味。难怪这么多铁杆粉丝早上八点不到就在排队,结果剧院满了还有好多人赖着不走,于是我们被带到旁边的小剧院另外加映一场!真是没白起这么早等这么久~

    20分钟前
    • 谢谢
    • 力荐

    那音乐那节奏,啧啧,看到后面已经被这个剧本玩傻了,基本处于被老波波一掌震出几丈开外的感觉。全场观众也没回过劲来,全部呆坐在那里看完字幕。

    23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哎呀笑cry~~施虐与受虐、支配与被支配、玩弄与被玩弄、角色与身份、虚构与现实、台上台下、戏里戏外、过去现在、甚至性别,随时翻转,随时洗牌。爱情是政治,权力关系的交替如王座更迭;男女是相生相克的亲密宿敌,打倒了我也踢翻了你,臣服了你也低贱了我。谁是谁的主宰?谁又是谁的玩物?

    2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两个演员在剧场里一来一去的对话,没有过多的修饰,借着排演话剧的幌子,对两性关系,男女平等,爱的哲学,虐的极致等话题进行探讨,这样的对话太吸引人了,波兰斯基拍色情真有一手,把女人的挑逗和男人的欲望拍的太好了,整部电影除了穿靴子那一段,几乎没有男女主角直接接触的镜头,但舞台上的那份情欲都要溢出屏幕了

    32分钟前
    • 迷失东京
    • 推荐

    1.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爱情里面的权利衡量,表与里、始与终;2.男性内心最里层的挖掘,控制欲、受虐性、变性...直至血肉模糊,只为了自己内心最原始的欲望;3.女性,被男人蒙骗的玩具,一时的被赋予、被追捧,却也不过是男人的一个陷阱;4.剧本、音效实在太赞,戏中戏,人物的双重转换,被深深吸引了。

    3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一个舞台就两位演员,却因为“入戏”而产生权力的随时转移。千变万化的表演,千回百转的戏剧,S与M背后延续的是服从与支配的命题。欲望和征服是人的天职,两性之间没有上帝没有魔鬼, 只有——“危险关系”!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是仅两个演员在一个剧院中上演SM易装角色扮演的超现实情欲大戏,阿马立克根本就是波兰斯基的化身,爆笑,性感,极致的戏中戏,在角色性别虚实之间畅快转换,童年性阴影,支配与捆绑...比《杀戮》好出了几个级别,老波波最高!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这类单场景两人戏,真的很难撑起一部长片。剧情只能是没话找话、没戏找戏,难免显得刻意牵强,不管如何调度运镜剪辑,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都像是舞台剧。观众一般开始观赏时还兴致盎然精神抖擞,半小时过后便兴趣索然身心俱疲了。 PS:这片男主选得真好,形神兼备,活脱脱就是波兰斯基本尊。

    40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抽M去火火更炽,借S消愁愁更愁。

    45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从舞台侵入现实,由历史延伸当下,性与权力的纠缠,永无休止。

    4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这出堪称SM启蒙的大戏以女人的视角一反转,有了一种新的解读,最后“上主惩罚他,把他交到一个女人的手中”,而这句话的后半句本事也会某些女人很不爽。虚虚实实的戏剧与真实,男人女人、男导演女演员的控制和支配关系一再反转,情欲竟然称了男人的意淫,被虐不过是实现强者的性幻想。★★★★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个妹子简直就是导演分裂出来的嘛, 各种嘲弄,恐惧和幻想.又确实揭示了性别/性的权力本质. 非常有趣的文本."所有女人都渴望被爱,就像上帝创造人类","上帝惩罚他,把他交到一个女人的手中" 想学法语. 学表演.长得像波兰斯基的演员真牛逼.很逗逼的鸡鸡树.

    50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同样的封闭空间戏,演员数量是Carnage的一半,杀伤力简直是微风与台风的区别。男权与女权之拉锯,几近完美的互文,还有极其考验演技的戏中戏,还有看得下巴快掉下来的收尾,还有让人忘记看时间的节奏掌控,还有........

    5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Roman Polanski的叙述更深邃了,在形式上似乎更加精简而同时复杂。火辣、趣味、逻辑和悬疑并存。4.5星

    5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老波你也太偷懒了,老改话剧也就算了这次直接拍了个发生在剧院里的。片子不错但是象征什么的太明显太讨巧了。

    59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7.5/10。当m过于强大,就会变成s。

    1小时前
    • 乍暖
    • 推荐

    彻底沦为波兰斯基的影奴了。整部影片的配置比《杀戮》还要精简,它幽默,乖张,扎实,迷幻,诡魅而病态,前卫而虚实难辨。两位主演的表演在性别、台上角色、台下身份、社会地位甚至是现实与幻想中转换自如。波兰斯基潜移默化的掌控着一切,很难用“戏中戏”来定义这故事,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戏剧常规。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