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9

    主演:董卿,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杨雨 

    导演:颜芳 

    猜你喜欢

     剧照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剧照 NO.1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剧照 NO.2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剧照 NO.3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剧照 NO.4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剧照 NO.5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剧照 NO.6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剧照 NO.16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剧照 NO.17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剧照 NO.18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剧照 NO.19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一档季播节目。本节目以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题,邀请全国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2019年《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于2019年2月5日至2月14日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 20点档播出。

     长篇影评

     1 ) 诗词大会冠军陈更:工科博士的十四次登场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陈更。节目组供图

    2月14日晚,陈更站在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的选手台前,两根麻花辫,一身蓝色民国装,表情平静,此刻已到冠亚军之争。

    “请听题,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种植物。”主持人念题:“一,刘禹锡说它‘晚来风起花如雪’。”

    语音刚落,其余三条线索尚未念出,陈更便抬起右手,按了抢答器:“柳树。”

    掌声响起,陈更夺冠。

    过去四年里,这位北大博士生、研究机器人的工科姑娘,连续四次参加诗词大会,十四次站上主舞台,终于在第四季拿到了冠军。

    有人感慨“天道酬勤”,有人称赞“实至名归”,但对陈更而言,诗词的路,才刚刚起步。

    “陈更,可以了”

    陈更老家位于咸阳的村子里,红色砖房,农家土炕,门口是笔直的水泥路,大片麦田在道路两旁铺展而去,夜晚,月光透过冬春的雾霭洒下来,洒在北国正月尚未散去的糕点味和犬吠声中。

    决赛之夜,陈更回来了。家人们都聚在咸阳老屋十几平米的房间里,叔婶提着水果,弟弟妹妹抱着零食。节目早在去年12月就录完了,家人按捺不住,问陈更战况如何,对方只是笑,不肯“剧透”。

    当晚,大家只知道陈更会登场,却不知道比赛结果。陈更想的是,“希望他们能享受看比赛的过程。”

    电视摆在墙根,屏幕不大,牡丹形状的舞台灯光亮起,节目开始了。陈更第三个出场,站在舞台正中,和其他三位选手争夺攻擂资格。四季诗词大会,成绩突出者可以上台攻擂,到决赛的冠亚军争夺战,已经是陈更的第十四次登场了。

    屏幕外的陈更坐在老屋门口的椅子上,和台上不一样。她没有化妆,穿了一件灰黑格子羽绒服,长发随意地绑在脑后,“邻家女孩”模样。

    起初,家人们嗑着瓜子,欢快地讨论嘉宾的年纪、选手的妆容,时不时冒出一句“这娃厉害,能拿冠军”“哎呀,这个题难嘞”。

    慢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舞台上的陈更离金字塔顶端也越来越近,家人把零食放回桌上,紧盯着电视看。

    决胜环节,擂主孙晓婧上台,站到陈更身侧,总冠军的奖杯就放在二人中间。主持人董卿笑着说:“它近在咫尺,它唾手可得。”

    陈更的妈妈嘟囔:“哪有那么简单。”爸爸摸了摸额头:“紧张啊。”陈更抱着电脑在一旁做自己的事,眯着眼睛笑了一会儿,没说话。

    冠亚争夺赛不算漫长,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陈更以5:2的成绩取胜。

    “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已经产生了,她就是——陈更。”董卿宣布比赛结果,左手所指的方向,陈更微笑着鞠躬。

    陈更获得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

    直到电视中几位嘉宾一起上台,给冠军颁奖,电视外的陈更才去隔壁房间的行李箱中,把奖杯拿出来,递给家人看。奶奶眼眶有点湿润,小叔在一边笑:“够低调的。”

    水晶奖杯很大,印着“中国诗词大会”字样,在家人手中传看了一番,最后落到陈更父亲手中,他把奖杯抱在胸前,招呼爱人帮忙拍照。

    80岁的爷爷坐在离电视最近的地方,一直没说话,直到孙女拿到了冠军,才慢悠悠摘下眼镜,满意地说了句:“陈更,可以了。”

    左岸与右岸

    陈更第一次出现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是——2016年2月,《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她的身份是研究智能机器人的北大力学系博士生。

    在比赛前的自我介绍中,她说:“我爱我的机器人生涯,它是我理性现实的左岸;我也爱我诗情画意的诗词世界,它是我柔软感性的右岸。”

    2月13日,农历大年初九,陈更坐在老屋的炕上码字。电脑里装着机器人研究的资料和数据,也装着和古典诗词有关的读书笔记和散文。

    炕头放着一叠书,《浮生一日》、《中庸证释》、《二十四诗品导读》,不一而足。这些是她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装在行李箱里,一路从华北拉到了关中。

    陈更假期带回的书。新京报记者王双兴摄

    父母住在城里的居民楼,但每年寒暑假,陈更回到咸阳老家,都和爷爷奶奶住在村子里。她喜欢农村,有星空,有鸟鸣,有土地;也喜欢村子里慢悠悠的节奏,像冬日晴空中偶尔路过的云,不慌不忙,适合读诗。

    1992年,陈更出生在咸阳。和咸阳的许多家庭一样,陈家也重视教育、崇尚读书。老家西侧的房间里,至今还保留着两个古旧的书架,上面塞满旧书、旧课本和旧杂志,那些是陈更父亲和叔叔用过的,被爷爷保存了起来。陈更小时候,没有书看了就跑去架子上翻,看80年代的流行小说,看旧课本上的故事,也看《知音》和《故事会》一类的杂志,对文字的痴迷在那时生了根。

    不过,中学文理分科时,陈更选择了理科。她家境一般,觉得理科意味着可以有一技傍身,意味着更广阔的就业面。

    高考后,陈更被同济大学录取,读自动化专业。那里有很多的河流,大片的草地,养着孔雀和天鹅,很快唤醒了陈更的文艺细胞,她选修了声乐课、电影鉴赏课,还喜欢上了张枣的现代诗,几年后回望,还会感慨:“我目前想到那些生命中美好的初遇,很多是在同济。”

    古典诗词的启蒙,从21岁开始。那一年,陈更保送北大直博,专业是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研究方向是智能康复机器人的控制器设计。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读文献,做模型,推公式,处理数据。

    “当时换了一个环境,生活出现暂时的断层,独处的时间变长,当外界都全部陌生了的时候,人可能会更容易审视自己。”陈更说。她喜欢上了燕园,图书馆有长长的走廊、大大的落地窗,松林有宗璞喜欢的紫藤,朗润园有季羡林种下的季荷。她很少逛街,也从不追剧,闲暇时间全都用来看书。

    “书荒”的时候,偶然读到《蒋勋说唐诗》,“发现诗词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晦涩,而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很多妙趣。”就这么被领进了门,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越读越多。

    在第一季节目播出后不久,央视邀请陈更回顾诗词大会,镜头前,她说:“我们在日常必需的东西之外,还要有一点儿无用的东西和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赏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诗词就是我们不求解渴的酒,不求饱的点心。”

    那天,她引用了陶弘景的诗表达这种心情: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陈更在北大。受访者供图

    拾贝壳的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大家好我是陈更,我又回来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梳着麻花辫、穿着民国装的陈更再次站在舞台上。

    随着出现的次数增加,陈更的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微博粉丝数越来越多,到第四季夺冠后已经突破了10万;她有了自己的粉丝群,大家平日里聊诗歌、聊家长里短;很多人发私信给她,有的分享最近读到的诗词,有的表达对诗词的喜欢,也有的说,自己重新燃起了对诗词的热情。

    90后姑娘李田(化名)从第一季开始,就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五个人一起看诗词大会。一家人都是陈更的“铁粉”,陈更攻擂成功时,大家跟着高兴;陈更失误给对手送了分,大家跟着着急;陈更换了发型或是衣服,大家在电视前讨论;陈更拿下了第四季的冠军,大家又兴致冲冲地回味起她在场上的表现。

    李田外婆深受诗词大会的影响,退休前,老人曾是一位数学老师,很少接触语文,看到儿女们“追星”后,慢慢爱上了古典诗词,每天晚上拿着本子看电视,把节目里提到的诗句全都抄下来;那段时间她刚刚学会用智能手机,还特意买了诗词网课,每周学习一首诗,到现在足足四年了。

    这些年里,陈更还收到过许多纸质的来信,大部分人寄来了自己写的诗词,希望作品被嘉宾和董卿看到。

    印象最深的一封,来自一个村庄,寄到了北大,信封里塞了一沓纸。

    信里写:“认识你是在监狱……节目不是直播的,每天下午五点守在电视机前,成了习惯,也成了精神支柱,更被诗词的魅力所折服……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生的我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我能感觉到自己的那份自卑感。知耻而后勇成了唯一选择……交你这个笔友,不是因为你的美丽、学历,或者身在名校,而是因为你的出现,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

    陈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成为别人生命中的“灯”。过去,在她看来,诗词常常变成高考的填空题,或是卖弄文字的技巧,但是那封信让她知道真的有人相信诗词的力量;也真的有人因为诗词,开始新的人生。

    陈更在新书签售现场。受访者供图

    陈更回忆起这件事,在自己的书中写:突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跑到海边玩耍的小孩,贪心地捡拾了许多美丽的贝壳,没想到玩得尽兴之余,欢笑声竟然传得这么远,传到别人的心里,使人对这海洋也有了神往。

    她逐渐有了传播诗词的使命感。“尤其是在获得了很多掌声、鲜花、赞誉和支持以后,觉得应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2016年起,陈更坚持每天出现在粉丝群里,以语音的形式分享一首诗;2017年,她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几生修得到梅花》,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传统诗词;2018年底,她注册了抖音账号,在15秒的时间里构建场景,读诗、说诗,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

    “我很努力地想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诗词),先知道它,然后进来看一看,如果不喜欢,你再退出去;如果喜欢,就多读一点。”陈更说,“如果一个人爱诗词,他一定不会变坏,不会变成陕西绥德县杀了十几个中学生的人,不会变成强奸抢劫女乘客的顺风车司机,他会有基本的人的品德。因为诗词在传播人性的悲悯和善良,一个人感知到世界的美与善,柔软与细腻,会更爱这个世界,会没有那么尖锐,没那么多戾气。”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四次参赛,四次告别,陈更说,有种“狂欢散场的感觉”,离开舞台,回到庸常的生活中,人们行色匆匆,做着和诗词无关的事;但诗词产生的联结,让陈更有了新的朋友圈和另一个世界。

    陈更参加第四季诗词大会。

    在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决赛现场,高铁线路工马浩然唱了一首《鸿雁》,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近,胖乎乎的男孩子有些哽咽,他说:“今天来的时候,我们坐了最后一次大巴车,以后我们就要分别了……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因为有了诗词,我们联系到了一起,所以我们的情结是不变的,也是不断的。”

    镜头转向其他选手,不少人掉了眼泪。

    主持人董卿说:“大雁是候鸟,我们也可以把诗词大会看作一种召唤,就像一个节令一样,每年都会有这样一个季节,我们从四面八方回到这里,相互取暖,相互过冬,相互拥有最诚挚的问候和祝福。”

    在参加诗词大会以前,陈更没有加入过任何诗词社团,她忙碌在工科生的实验中,诗词像是另一个隐秘世界。而如今,诗词大会让她有了一个全新的朋友圈,听说一句有关诗词但自己不认可的观点,“会冲动地想赶紧找个人求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朋友们还会互相分享课程的资源,在比赛前,选手们也会做彻夜的交流……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选手陈珏如全程看完了第四季的比赛,她说:“陈更无疑是最亮眼的,不管什么时候始终保持自己的语速,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是真正的享受诗词,享受比赛。”

    在第三季节目录制时,因为年龄相仿、爱好相近,陈珏如和陈更成了要好的朋友。分别后的一年时间里,两个人一直保持联系,聊科研的压力、未来的规划,也聊共同喜爱的诗词,“这是我们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保持诗与远方的方式。”

    由诗词萌生出的情感联结,不仅存在于选手之间,还将陈更与古人牵绊到一起,获得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回到现实世界,又拥有了新的关于爱的视角。

    以前,提及“最喜欢的诗词”,陈更会想到“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想到“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她说,年少的时候,会喜欢那些漂亮的描写,精致的对仗,或是磅礴大气的排比句。但诗词读久了,越来越偏爱“悠远的感觉”。

    她在许多场合提到,最喜欢的诗词之一是杜甫的《梦李白(其二)》,陈更挥舞着手臂描述其中的意境: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那可是风华正茂的,仰天大笑出门去、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妄诗人,竟然像老头一样抬起头来挠挠后脑勺,而且头上的头发都白了。

    “你凝望着他的背影,没有交流,也不需要他知道,从中咂摸出很复杂很丰厚的人生意味来。”陈更说。

    她想起了儿时的一个场景——

    夏天的傍晚,父亲带陈更外出散步。那时候城里还没有像样的公园,咸阳湖周围也没有建设完毕,他们停在渭河大桥上乘凉,路上车来车往,桥下是渭水,陈更坐在地上玩,父亲则在几米外沉默着。

    有车经过的时候,桥面震动,陈更无意识地抬起头看父亲,他背影很瘦,眯着眼睛,不知道在看向哪里。

    许多年后,陈更看到“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突然想起了曾经辍学到纺织厂工作的父亲,想起他或许有过的热血沸腾的理想,好像一瞬间,理解了父亲。

    曾经,在网上,有人发帖问: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

    陈更很喜欢其中一个网友的回复,对方写道: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们,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文|新京报记者王双兴 编辑 | 陈晓舒校对 |陆爱英

    关注公众号:剥洋葱people(boyangcongpeople)

    后台回复“雷海为”,可阅读第三季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为的故事。

    海为就是《天龙八部》里那种扫地僧。他根本就不管江湖中的事,但是他一旦出手,就会震惊整个江湖。

     2 ) 从第三季开始失望

    虽然我努力想去关注里面出现的诗词之美,但是每当主席的诗出现,就到了康老师表达政治觉悟的时候了,他说的我们不懂吗?都懂,所以我选择通过低下头玩手机来跳过这一段。然后,比赛机制让我觉得并不是那么地公正有效,尤其是第一轮的个人挑战赛,这里的有效指的是可以尽可能通过选手的实力分出高下。第一轮的个人挑战赛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了,后边的飞花令和攻擂赛基本只看实力,但是这个个人挑战赛必须要实力和运气兼备,缺一个都不行,实力是你自己首先要知道答案,运气是别人有多少不知道答案,有些有实力的选手如果刚好运气不好就会在第一轮被刷下去,而且它总给我一种有内幕的感觉,可能是我想多了,比如第一期的那个外国人大卫,像“潮平两岸阔”这句诗100个人里边有52个人答错??还有“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谁没听过?结果有60个人不知道?还有第二期的朱彤,一局下来轻轻松松188分,每一题都有四五十个人不会,但是后边上场的翁馨,明明也是实力很强的一个选手,她跟朱彤一样都是少有的答到了第六题的人,而且她们题目的难度差不多,然而在我的印象中翁馨的分数连100都没有,每一题答错的人数只有十来个,有一题好像三十多个,还有一题直接个位数了,这也就是说,即使翁馨答对所有的题,那她也会被淘汰。这种通过别人答错的数量来计分的方式对一些选手真的太不公平了,第四期的程丝语是第一个通过横扫千军自救成功的人,也是一位答对六道题的人,可见其实力之强,但是她运气不好,得的分就是没有前一个人高。还有第四期那个被卡掉的小朋友,也是答对了六道题,结果分数连100都没有,跟177分差距也太大了吧,怎么赶超啊???我看着真的替这些选手感到无奈,明明都是答对六道题的人,明明不是自己的实力问题,可是就是要面对被淘汰的命运。

    综上两点,让我看得很不爽,只有飞花令以及后边的攻擂赛才完全能够体现出选手的实力,第一局的个人挑战赛真的很不科学(个人意见)。

    另外,我希望诗词大会不要为了政治正确就变成煽情大会,第四期为了煽情把人家小朋友的比赛都给卡掉了是几个意思??人家好歹答对了六道题吧。

     3 ) 本季关键词:英雄少年,“老骥伏枥”

    所谓英雄少年

    本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位诗词小将。一位是13岁河南老乡邓雅文,第一期上场便拔得头筹,守擂三期。年纪虽轻,却颇有大将风范。答题风格灵动稳健,当真惊艳。偏只抢答时总略失沉稳,回回送人分数,后面却也不急不躁追回一程,实在可圈可点。

    另一位是12岁少年陈滢。头一回上场见他,臭石狮子一张脸。原以为是年纪小紧张所致,结果刚开始答题没多久便遇到了难得一见的0得分,本以为他会有些气馁,恰好插播赛后采访,他道:“这次百人团答得很好,我也答得很好,我很高兴”。可你看他面上不悲也无喜,实在好玩儿。赛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一宠辱不惊少年郎,任过程如何起伏董卿老师各式宽慰鼓励夸奖,他的表情几乎没有任何波澜。最后两轮飞花令,回回都让人紧捏一把汗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也只是多动了动手指多眨了眨眼睛,当真可爱。

    本季少年团上场的各位小将个个都个性鲜明,虽带着少年人的些许不成熟,却大都稳健有力,我是自叹弗如。让人不得不感叹,自古英雄出少年,未来可期!

    再说“老骥伏枥”

    “老骥”并非年纪大,只是赛龄长,都是“老熟人”了。“四朝元老”陈更,年年参加,回回在擂上过招,次次冲入决赛较量,若非顶顶热爱,赛制季季升级,怕也不好坚持。这次总算夺得桂冠,也算功德圆满。这也才头一次注意到原来是人工智能的博士才女,也祝她早日达成心愿,顺利取得博士学位,进入百行团。

    接下来这位,能再见到他总有些悲喜交加。“无胃战士”夏鸿鹏,去年第一次参加诗词大会时,他刚做完胃切除手术不到半年。来参赛的目的很简单,因为自己热爱,也因为想给女儿留下一个好的榜样。今年,他又来了,还带着女儿一起来的,女儿名叫夏雨霏,这名字我只想当她是文化的传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下病情稳定,他也不知道能陪伴女儿多久,但是相信他给女儿的文化涵养会长久得陪伴她度过诗意的一生。很喜欢他在上一季说的话:“我跟大家比少了一个胃,我就是一个‘无胃人’,但是我自己想做一个真正的‘无畏人’。" 希望他们幸福得久一点🙏

    百行团到底经历多,给我印象也很深。有一位抄水表的阿姨(惊讶现如今还有这样的职业,是到每家每户去抄的那种,每天要抄好几个门栋)工作之余喜欢看些诗词。还有清华北斗导航工程中心的小姐姐,男朋友是清华研究坦克的,当真“巾帼须眉”。以前或许真觉附庸风雅,他们让我相信诗词不止在风雅,也确是人生路上指路明灯,想想诗人的创作背景,想想有诗可以寄情的情景,庆幸我们中华有诗词!

    很喜欢选手们虽迥异却又大气的答题风格,也喜欢各位老师娓娓道来的点评解析。这个节目没有流于形式,自有其风骨。或许因为诗词本就陶冶性情,涵养气质,所以也差不了。希望这样好的节目能年年岁岁常相见!

     4 ) 诗词大会

    感受中华诗词之美学习知识 充实自己 中华文化真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对擂时的飞花令 然后超级飞花令 说真的超级飞花令真的惊艳到我了俩个字无疑大大增加了难度 但是选手们的回答真的很厉害 感受到他们对诗词的爱 选手们脑子里飞快的搜索 着实佩服

    主持人董卿的谈吐举止 优雅完美 也是我所追求的

     5 ) 吐槽赛制

    看过全部四季,这一季也完完整整的追完了。非常不喜欢这一季

    第一,第一轮选手挑战赛的赛制太糟糕了,第一二季就有端倪,随着选手的实力增长和越来越糟糕的题目设置完完全全暴露了。选手的得分是百人团答错的人数,这一赛制的不确定性太大了,有不少选手明明实力很强,答对了六题,却因为抽到的题目太简单失去了进入下一轮比赛的机会——如果他/她能答对更难的题目呢?唯二能通过“横扫千军”自救的程丝雨,最后的冠军陈更,四期擂主邓雅文,全部都是实力超群的选手,却因为这个随机的不公平的赛制被淘汰过。

    第二个要吐槽的是自救的赛制。本来应该是很好的,给有实力的选手第二次机会,但是你画我猜出口成诗横扫千军这三种方法难度差异之大令我差异。飞花令这么难的比赛需要连挑十二人,而你画我猜这种送分题只需完成三题,还有180秒的超长时间!题目的难度也可以从成功自救的选手人数看出来——完成横扫千军的十期节目中只有两人,而抽到你画我猜的机会都自救成功了。这还能叫自救吗?这简直是运气比赛

     6 ) 我想说的......

    《中国诗词大会 第四季》昨天结束,然而它给我的震撼已无法同日而语(与前几季相比)。

    首先是赛制问题。百人团的设定本身就有缺陷,客观上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保证“会而对”,主观上掺杂的个人因素更不可预料,何况今年又加入了“搭档团”(呵呵)。而且不时场上选手与百人团的互动更让人有所疑,总觉得有什么藏在水面下……然后加剧这一不合理的点就在出题上了,有人只答一题便已完胜,有人答满六题仍只是苟延(连进一步挑战的机会都没有),诗词本身没什么学习顺序,但无奈的是,小学,初中,高中,必背篇目都在那摆着,真不明白是如何设计的难度。

    最后的总决赛更让人恶心,形式没有任何改动,猛一点进去看不出区别。而且缺点完全暴露:获得四期擂主的邓雅文答满六题,后来直接快进了(就这么不给人面子吗?),然后她就被淘汰了,搞得我很难受,这可是四期擂主啊,就这样被淘汰了吗,她的实力都还没机会展现。

    然后就是节目的定位问题,我不知道它是在做比赛(前面讨论过了,缺乏比赛的严谨),还是做文化节目(事实上我并没有获得多少营养)。

    可能它只是为了让大家喜欢上诗词吧。

    ec

     短评

    题太简单(除了飞花令,基本没难度),而且老毛诗实在太多了,有点也就合适了,每套题都有,烦不烦啊,讲真,真的不太合适,文学史上真到不了那地位。本来题就少,还这样。

    7分钟前
    • cora
    • 还行

    为了政治正确,每集都那么多毛爷爷的词,真的好嘛

    11分钟前
    • 冷清翛
    • 还行

    看到陈更还在莫名安心^_^

    15分钟前
    • ycladd
    • 力荐

    最爱看的是飞花令,特别过瘾,最喜欢小姑娘邓雅文。以及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康老师怎么总是看向董卿呢哈哈哈?看完又想拿本唐诗宋词熏陶一下本人文盲的内心了😂😂

    17分钟前
    • 微喵的兔姑娘
    • 推荐

    了解一些诗词也是好的。

    20分钟前
    • 顾盼
    • 推荐

    中国诗词大会中诗词类别:唐诗+宋词+毛泽东。神特么一个人抵一个朝代。

    23分钟前
    • PHY
    • 还行

    CCTV-1能不能留下选手小姐姐的联系方式?

    2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还是那句话,央视爸爸守住了中国综艺的底线

    28分钟前
    • 矮脚马王子
    • 推荐

    “超级飞花令”真棒。看到小姐姐说不出「数字+月」的时候,超想提醒她“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9分钟前
    • 是hollow啊
    • 推荐

    呜呜看到王立群老师好老了难过😔

    31分钟前
    • 瓦达西瓦
    • 推荐

    能不能别让康震上场了?一拿到讲话的机会就滔滔不绝越展开越长,离题万里。

    36分钟前
    • 海洋
    • 较差

    毛泽东诗词那么多真的有必要吗?明明值得五星的节目…可惜啊!还请什么杨雨康正蒙曼郦波呢?直接请毛泽东研究专家来岂不是更好……第七期的小妹妹,你没答上来真的不怪你,不是你的问题

    41分钟前
    • 出云
    • 还行

    摒除掉那些过度强调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可以学到知识,可以找到与古人的共鸣,可以感受诗词的美好与浪漫,可以找到与父亲交流的共同话题,对我来说挺好的。ps.更加确认李商隐和《锦瑟》是我的最爱。

    45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还记得去年是周播,今年恢复春节期间播出。真的是非常精彩的节目了,诗词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今年节目增加了更多趣味环节,在娱乐的同时品味诗词涨知识,音乐和舞美也不错,完美。

    48分钟前
    • 清澈
    • 推荐

    始终喜好古诗词,古典韵味。看过才发现董卿人好看,还是才女,蛮欣赏她。嘉宾请得也好,康老师喜欢说诗词出处,作品当时所处的环境,或八卦一些诗词作者的奇闻轶事。

    53分钟前
    • 快乐人生
    • 推荐

    我膨胀了,觉得可以去参加百人团了2333

    54分钟前
    • 狐狸先生的货车
    • 力荐

    董卿主持的真的很好,选手们都太厉害了,感觉自己就是文盲。飞花令,现在又有了超级飞花令,还有看画识句,每个环节都好有意思,虽然自己不懂,但是似乎看看也能沾点文化气息……

    57分钟前
    • 阡陌stars
    • 力荐

    陈更,终于,赢了!差点哭出来……从第二季开始就呼吁希望陈更赢!屡败屡战,终于扬眉吐气!比自己赢都更高兴!开心!

    59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这是一档适合过年合家老小集体装作文化家庭的好节目

    1小时前
    • 白字
    • 力荐

    陈更能不能好好读理工博士放诗词一条生路?

    1小时前
    • 天腐之国🌈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