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灯塔2019

    灯塔2019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加拿大2019

    主演:罗伯特·帕丁森,威廉·达福,瓦莱丽娅·卡拉曼,洛根·霍克斯 

    导演:罗伯特·艾格斯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厉鬼将映

    • 死亡笔记最后的名字

    • DVD

      僵尸翻生

    • HD中字

      老笠

    • HD

      新木乃伊

    • HD中字

      贞子大战伽椰子

    • 更新HD

      去地狱的派对巴士

    • HD

      玛丽塔的悲剧

     剧照

    灯塔2019 剧照 NO.1灯塔2019 剧照 NO.2灯塔2019 剧照 NO.3灯塔2019 剧照 NO.4灯塔2019 剧照 NO.5灯塔2019 剧照 NO.6灯塔2019 剧照 NO.16灯塔2019 剧照 NO.17灯塔2019 剧照 NO.18灯塔2019 剧照 NO.19灯塔201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890年代,两名灯塔管理员试图在他们生活在偏僻而神秘的新英格兰岛上时保持理智。  随着雾角的摇摆声响彻空中,沉默寡言的前伐木工人埃弗莱姆·温斯洛和两鬓斑白的灯塔管理员托马斯·韦克踏上了十九世纪末新英格兰沿岸一个僻静且了无生气的岛屿。 在接下来四周艰苦的工作和不利的条件下 ,俩沉默寡言男人除了彼此以外,没有其他人的陪伴,被迫忍受,仇怨与日俱增。 然后,在恶劣的预兆中,狂怒而无休的暴风使看守员受困于本就不宜居的火山岩,助长了长期的野性饥饿;极度痛苦;使人躁狂的隔绝以及恐怖的酒后幻觉。现在,精神错乱得令人窒息。 还可以从无形的牢狱中逃脱吗?

     长篇影评

     1 ) 一篇很有料的导演采访,关于创所思路/故事背景/以及《灯塔》到底是不是个“克苏鲁”故事

    [剧透预警]


    看了几篇Eggers的采访,这篇算是非常集中的讨论了他创作《灯塔》的整个背景架构和细节设计,谈到了神话宗教传说的基础,各种reference,还有两个男主以及美人鱼角色的设定,非常喜欢看这种research-based导演讲自己的创作过程,所以自己动手翻译了一下,感觉可以延伸出去很多有趣的内容。

    原文标题:《女巫》导演Robert Eggers泄漏《灯塔》的秘密[The Witch director Robert Eggers spills his beans about The Lighthouse]

    原文发表于 VOX, 15/10/2019 //www.vox.com/culture/2019/10/15/20914097/robert-eggers-lighthouse-interview-witch

    -欢迎转载,烦请署名-


    Alissa Wilkinson:这部电影很难归类,但对我来说它像是一个寓言,或许是一个关于被诅咒的灵魂试图寻求救赎的寓言故事。你在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

    Robert Eggers:关于寓言或神话的想法当然是在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首要会想到的。我的创作是从氛围开始的。我的哥哥有个想法——关于一个由鬼魂照看着的灯塔——这开始在我的脑海里构建出一个完整世界的景象和感觉。然后我们有了一个基于真实故事的基本框架,关于两个灯塔管理员,都叫托马斯,他们被困在灯塔,其中一个人死了。

    Alissa Wilkinson:这是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Robert Eggers:这样的故事确实发生过,在19世纪早期的威尔士。这个故事的讲述方式和最后结局听起来就像是个民间故事,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真实性,谁知道呢。除了他们都叫托马斯且都到了这个灯塔,关于这两人的故事其实很少,但是他们都叫托马斯的想法启发了我。我就想“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人格(Identity)的电影,它可以发展到一些奇怪而模糊的方向。”

    然后我们开始研究所有关于那个时代的灯塔和航海人群的资料。这些人都吃什么?他们穿什么?他们住在哪里?他们怎样生活?通过读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和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等人的作品——主要是为了学习当时的那些人是怎么说话的。

    [赫尔曼·梅尔维尔,代表作《白鲸记(Moby Dick)》;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代表作《金银岛(Treasure Island)》——译者注]

    当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我们开始看到一个故事建立起来了。然后我们会想,“好的,那么有什么传说、民间故事或神话是能够与之吻合的?”

    然后我们意识到,“诶,普罗米修斯和普罗透斯从来没有在希腊神话中一起搭伴儿出现过,不过这似乎就是我们这个故事里要发生的内容,”普罗米修斯可能会呈现出一些他之前没有的特征。不过你知道吗,古典作家们总是会这样做的。

    [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被惩将他绑在一块巨石上由老鹰不断地啄食他的内脏,这与影片中Robert的角色最后触摸灯塔的光芒并被海鸥啄食的情节相吻合;普罗透斯(Proteus),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影片中Dafoe的角色多次变幻为海神形象——译者注]

    Alissa Wilkinson:我最近看了很多电影,比如《唐顿庄园》和《寄生虫》,展现出了房屋对于其居住者的不同层次的意义——比如说代表着一个人在这世界上的位置,代表着他们拥有的权力,甚至他们的精神状态。在设计灯塔和构思故事中的角色所身处的不同位置时,你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吗?灯塔这一层次似乎别有意义。

    Robert Eggers:灯塔就是这么建造的!我哥哥和我总是喜欢把图像、艺术和建筑不断展开放大。

    所以…突然间,你看到了一个…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的一篇关于光和种子的论文,你开始思考,“哦,是的,就像是个阳/哈哈/具,光从里面射出来……-不管怎样,你知道我在说什么。这就让你踏上了通往这部电影的道路。

    [米尔恰·伊利亚德,罗马尼亚宗教史学家、科幻小说作家、哲学家,这里Eggers提到的这篇论文叫做《Spirit, Light, and Seed》,发表于History of Religions Vol. 11, No. 1 (Aug., 1971), pp. 1-30 全文可免费在线阅读——译者注]

    Alissa Wilkinson:那句台词,“让那些地板像鲸鱼的阴/哈哈/茎一样闪闪发光!”让我想起了《白鲸记》,尽管那本书里有很多关于鲸鱼的构造等方面的错误。你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对于史实准确性有多关注?

    Robert Eggers:我的作品就是这么构建的。有些部分我们会延伸,但我的整个创作过程是基于研究的。基于物理世界、物质世界的创造,我会试着让它尽可能的精确。并不是说这种方法就比另一种方法更好或更坏,而是这种方法对我来说有效。我所有的合作者都在这个基调上,我们知道我们在追求什么。

    没有人会说,“尖翻领会更好吗?关于这个角色还有什么要说的?” 而实际上我们只会说“该死的尖翻领,做它。”有这么多的选项可以选择,而通过研究做出选择是很好的。

    Alissa Wilkinson:你参考了很多图片和照片吗?

    Robert Eggers:是的,和《女巫》(其故事背景在摄影技术诞生之前)相比,这是一种巨大的快乐。有大量的照片,所以在重建影片的物质世界时,要容易得多,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的照片证据。另外,在故事节奏和神话主题上——我对艺术史很感兴趣,我喜欢象征主义艺术。当然,罗伯特·帕丁森和威廉·达福饰演的角色本身不会意识到象征主义运动正在这个故事所处时代的同时发生着,因为他们生活在这个不起眼的灯塔里。但是[象征主义艺术家]Jean Delville、Sasha Schneider和Arnold Bocklin等人的作品启发了电影中的美人鱼形象,也影响了我们如何处理电影中最终的形象设计。

    Alissa Wilkinson:你的研究是如何推动美人鱼的设计的?

    Robert Eggers:嗯,关于美人鱼的设计最值得注意的部分实际并不是来自任何象征主义绘画。但在早期的美人鱼绘画中——你可能能从星巴克杯子上认出来——美人鱼有一条裂开的尾巴。所以这就很清楚能看到她是如何与凡人相处的。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美人鱼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而鲨鱼的生/哈哈/殖/哈哈/器在此处的研究中很有帮助。

    Alissa Wilkinson:片中的美人鱼挺吓人的。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了迪士尼的小美人鱼Ariel

    Robert Eggers:是的没错,当然啦。她就是个反Ariel。她和大海是电影中的两个女性角色。可以说,她们是最强大的。

    Alissa Wilkinson:好的,这点很有趣——当这两个男型角色在谈论灯塔里的光,就好像它是一个女性角色。他们争夺她。威廉·达福扮演的角色会说:“除了我,没有人能碰她。”这让我意识到,这部电影,就像《女巫》一样,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能量差异是故事的一个重要部分。

    Robert Eggers:威廉的人物,在他的思维模式中,只能将灯塔的光视为“她”,但我认为灯塔的透镜实际上是双性别的。就像是个宇宙蛋,对吧?

    [宇宙蛋,cosmic egg,指的是在许多神话中,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尚非孵化的蛋——译者注]

    Alissa Wilkinson:有时候,作为我工作的一部分,我会写一些剧透式的电影分析,我们称之为“结局分析”,这样人们就知道当他们点击这篇文章时会看到什么。但这部电影,我甚至不知道我是否能做到。当我的编辑问我的时候,我说,“这是一部抗拒一切解释的电影。”

    Robert Eggers:昨晚在一个放映会上,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把罗伯特(的角色)在电影结尾看到的东西拍下来?”我回答:“如果也让你看到了,那你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Alissa Wilkinson:就像“午夜凶铃”之类的。

    Robert Eggers:是的没错。

    Alissa Wilkinson:《灯塔》跟解迷烧脑类的电影截然相反,后者的目标是“找出个答案”。

    Robert Eggers:我认为是这样的。这很有趣,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对《女巫》不够满意。但现在,突然每个人都在说“《女巫》有个如此令人满意的结局,而现在这部不是很令人满意。”“好的,行吧。但是,虽然我和我哥哥对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角色的过往有了回答,但重要的是我们还是要把问题留给观众。

    罗伯特总是让我告诉他这个角色的背景故事。我会说,“看,这些东西都有用。你得自己做决定,否则你就演不了。”

    如果我们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这种模糊性会让你作为观众浸入其中。我们放置了巨大的、愚蠢的、过于醒目的路标来让人理解——“杀死海鸟会倒大霉。”希区柯克对此会说:“你拍得太清楚了。”我们也明白。这是故意这么做的。但有其他的阐述方式也同样重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观众觉得,“等等?什么?”希望我们成功了。

    Alissa Wilkinson:这意味着你的电影结束后,人们会想要再看一遍

    Robert Eggers:嗯,这挺好的,因为不这样的话我们也不会卖出那么多张黑白电影的票。

    Alissa Wilkinson:你是觉得挺好的 (You might be okay.):)

    Robert Eggers:我们看呗 (We’ll see.):)

    Alissa Wilkinson:我感兴趣的是,《女巫》和《灯塔》都与美国早期背景下的异教信仰有关的,或者说是关于异教的东西。

    Robert Eggers:是的。

    Alissa Wilkinson:这使你很感兴趣吗?

    Robert Eggers: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宗教,或是神秘学——这些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是的。我开发并创作了三篇与新英格兰无关的作品,都没有开拍。而这部开拍了。但是,是的,这两部电影都是我有意去探索我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很明显,当我去其他国家旅行时,我很惊讶,美国社会尽管是一个大熔炉,但在文化上仍是盎格鲁-新教式的。

    问题是,清教徒带来了很多迷信和异教的民间传说,尽管他们自己不会看到这些。且当然,大海如此强大,有很多关于它的传说和迷信。所有信仰体系中,从迷信到权威宗教,都在试图理解着所有这些混沌。所以水手们有很多迷信。

    Alissa Wilkinson:我曾经上过一堂关于《白鲸记》的课,我们讨论了书中的很多宗教内容——新教的加尔文教派(Calvinism),当然还有拜火教(Zoroastrianism),还有……

    Robert Eggers:是的。就像我说的,如果你不了解神秘学到一定程度,那你就很难解读很多19世纪的文学作品。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就会是很难理解的。你需要知道天主教的象征主义,然后你需要知道这种象征主义的反面,因为所有的人都喜欢它。

    但是——尽管我很喜欢[H.P.] Lovecraft——像是,威廉·达福[的角色]是个大衮教的信徒,而帕丁森[的角色]找到了他/妈/的如尼文法典,我从没在《灯塔》这部作品中想过这些。不。不。问号。问号。

    [大衮教,“大衮”又译为“达贡”,原文为 Dagon, 最初是来源于中东美索不达米亚与迦南文明中的“半人半鱼”的神的形象,而在H.P. Lovecraft创建的克苏鲁神话体系中,Dagon成为了旧日古神的经典代表之一,出现于Lovecraft的作品《Dagon》和《印斯茅斯的阴霾(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等作品中,由于《Dagon》这篇作品是Lovecraft最早创作的作品之一,早于著名代表作《克苏鲁的呼唤》——即克苏鲁神话的得名来源——近7年,《Dagon》也被部分人认为是克苏鲁神话真正的奠基之作——译者注]

    [另,Eggers在此处,以及其他很多篇采访中都提到,尽管他也很喜欢Lovecraft,欣赏Lovecraft对于“恐惧”的内在意义的挖掘,但对于他的作品也并非狂热喜爱,所以这部《灯塔》尽管被很多人拿来与克苏鲁神话相联系,但实际上,Eggers本人在创作中并没有这么想过…——译者注]

     2 ) 灯塔,孤独生活中你唯一的目光所至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梦境与现实互相交织,臆想入侵脑海,吞噬灵魂,成为灯塔的奴隶。

    与前作女巫不同的是,影片开场的第一秒就用低沉轰鸣的音效抓住了观众,1:1的特殊画幅和黑白的色彩无不彰显其复古的影片质感。阴沉又压抑的氛围和两个换班来的守塔人,都在述说着本片的基调:孤寂又阴暗。

    被流放的荒地,昏暗的灯光,萌芽的春心,被嫁身的少女,穷途末路的一家,阴沉的氛围和诡异的山羊,“女巫”如同塞壬一般吞噬每个来到此地的人。猜忌与欺骗,孰真孰假?恐怖的不是所谓巫术和诅咒,而是至亲之间不断的陷害与互相诋毁。信仰的崩塌导致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恶魔的低语萦绕在耳边,毁灭不过在一瞬之间。

    与《女巫》同样带有宗教或是神话的色彩,不同的是这次用大量的音效来堆砌恐怖的氛围感,丰富且代入感极强的音效,对称又相当简练的构图,视听体验相当出色,很可惜不是在大银幕观看的此片。

    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用两部长片作品证明了他的实力和独特的作者化风格,在处女作《女巫》之前,一直做的是服装设计和艺术设计,从《女巫》到《灯塔》也能感受到精致且贴切的化妆造型和服饰道设计,两名演员也贡献了相当贴合本片氛围的表演。

    当所谓厄运之兆来临,忧郁是守塔人最忌惮的梦魇,乏味的生活使人变成恶魔。前作中有意象代指的海妖塞壬,在这一部中终于是显现了出来。秃鹰,海鸟,海怪,这座灯塔仿佛有诡异的魔力,用它最强力的武器——孤独,逼疯每个守塔人。癫狂的思绪串起孤独的心灵,逐渐模糊的记忆忘却了时间。可怕的不是大海和灯塔,是迷失方向找寻不到前方,灵魂被吞噬,被献祭给这座黑暗中唯一的灯光。

    你只能注视灯塔,它俨然已成为这个荒凉之地唯一象征着权力的地方,在这座灯塔里迷失了时间和记忆,失去了自我。性欲无处宣泄席卷了理性,悬崖峭壁之下是过往的“自己”灯塔上的自己,混乱的时间感知,已经在口中出现过的持刀动作又在后面重现,无不告知我们从摔下灯塔那一刻之后的全部,或许多数都是癫狂之后的臆想。

    和《闪灵》确实是有相像的地方,被困在密闭环境之中的日复一日的生活导致精神失去理智。但这一部主要是虚虚假假相互穿插,臆想与现实交织,让观众一同进入温斯洛的世界,杀死同行的守塔人,掩埋托马斯的过程,个人认为也是杀死懦弱的自己的过程,两个人都有相似的地方,被孤独所折磨,失手或故意杀死同行伙伴,取而代之的过程也是在失去自我。最后爬向灯塔,疯狂的内心得到最后的解脱,从灯塔高处一落而下,遁入了无尽的深渊。

     3 ) 《灯塔》:海妖亲吻的盗火者

    《灯塔》或许是《闪灵》后第二部可以用disturbing形容的电影。

    在同一类型的框架下,《灯塔》与《闪灵》有不少相似之处:两部电影的主角们都在一纸合约下主动进入与世隔绝的无人之境,酒店管理员被困在大雪封山的瞭望酒店,两位灯塔管理员被隔离于汪洋正中的孤岛,又都进一步被严酷的风暴雨雪切断与外界的联系;随着两组主角逐渐在孤独中陷入疯狂,《灯塔》和《闪灵》都伴着渗骨的音效展现了对日常的构建和打破,同伴之间关系的变化与权力的更迭,甚至两部电影都用到了斧头作为重要的凶器符号。

    但除开这些较为浅显的要素,《灯塔》是一部非常不同寻常的电影。它身上“恐怖片”的标签是不够贴切的,《灯塔》是一部心理恐怖片的同时也是一部人物剧情片,甚至可能是一部寓言故事,一则神话新编。在它简单的叙事线之外,是一系列混沌而多义,模糊时间又缺乏解释的场景和符号,到最后我们和两位主角一样,在海浪,聒噪的海鸟和从不停止的雾笛声中,满身污泥地走入灯塔的光,再也分不清虚实。

    左Winslow(罗伯特·帕丁森),右Wake(威廉·达福)

    《灯塔》的故事很简单:在1890年代新英格兰的一座小岛上,两位灯塔管理员,年轻的Ephraim Winslow(罗伯特·帕丁森),和年老的Thomas Wake(威廉·达福),开始了他们为期四周的守塔工作。

    Wake禁止Winslow登上灯塔,安排他做更为辛苦的地面工作:烧锅炉,运煤炭,擦洗灯塔,倒夜壶。每晚他们在一起用餐交谈,加深了解的同时又互相猜疑,各人讲着无法证实的背景故事。Wake最终说服Winslow一起喝酒,在酒精的作用下混乱升级,每天的日常又增加了宿醉和醉酒后的舞蹈。Wake告诉Winslow自己之前的同事因为被灯塔的神秘力量迷住最后发疯死掉,而Winslow在床铺间摸到了前任管理员留下的人鱼雕像,每日在对灯塔的好奇和对人鱼的性幻想间反反复复。

    四周的时间到了,本该来接Winslow的船却没来。之前铺陈好的混乱在这之后不断升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场景会出现什么,一切都是混沌无序的,两人的床铺位置不断调换着,雷电和暴雨来了又去,上一秒还在拥抱的两个男人下一秒就暴怒,亲密的舞蹈之后就是厮杀,海浪冲进房间,美人鱼冲上礁石,补海鲜的笼子里出现一颗人头。

    所有的这一切都没有解释,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岛上究竟过了多久,两天,五周,或是永恒。《闪灵》中主角们使用闪灵看见酒店血腥过去的片段用明显的配乐进行了区分,而Jack一家人在瞭望酒店的日子也用规整的标题卡提示着。

    但《灯塔》的导演Roger Eggers无意提供任何解释,他无意加入时间的秩序,无意赋予事件前因后果,更无意区分虚实:Winslow看到的人鱼,章鱼,一切超自然的现象,都不知是他的梦中场景,他崩溃精神下出现的幻象,是发生在他眼前的确确实实的真实,抑或是这三种形式的交织。

    或许Winslow自己都不清楚,所以我们跟着他一起陷入千头万绪的谜题之中。《灯塔》究竟发生了什么,没发生什么?而这发生的一切,又意味着什么?

    (以下涉及剧透)


    权力关系:守护与操纵,敌人或同伴,你相信谁?

    《灯塔》这样一个丰富多义的故事,给足了观众解读和再创作的空间。但或许每一种解读方式都绕不开回答下面这个关键问题:拿斧头想砍人的究竟是谁?

    当Winslow想通过小木船离开小岛,Wake举着斧头砍碎了小船,拎着武器一路追杀Winslow回到屋内。但当Winslow进屋,坐在椅子上的Wake却声称是Winslow拎着斧头企图杀死自己。这两种相悖的说法是一道给观众的选择题,也是交到观众手上一把理解全文的钥匙。

    如果观众选择相信Wake,在这种解读下,Wake就成为了灯塔守护者的角色,而不尊重海上信仰不听从指令的Winslow没抵住灯塔的诱惑,逐渐失去心智,精神错乱,最终成为海洋系统的活祭品。

    虽然屁声连天,粗鄙又嗜酒,Wake作为曾经的水手,对海洋的规则无比尊敬:每餐饭前例行祝词,坚持要求碰杯,不断提醒同伴注意人鱼,警告他杀死海鸥会带来厄运。而Winslow曾经是伐木工人(所以似乎他拿着斧头更为合理),对前同事意外见死不救之后还顺势偷了他的身份,他在灯塔的世界中似乎是一个不能被信任的外来人。

    左Wake,右Winslow

    然而,因我们是跟随Winslow的视角进入故事中,似乎大多数的观众会倾向于相信Winslow。在这种解读下,Wake变成了操纵者,自居前辈对Winslow百般刁难和羞辱,将所有的神秘故事植入Winslow的脑中,用酒精,怪谈,和关于灯塔的传说扰乱他的心智。

    按计划会来的小船没来当然可能是因为天气原因,但也有可能是Wake故意混淆Winslow的时间概念让他错过了那班船。而Wake砍坏小船,拎着斧头追赶,也是因为他不想一个人留在灯塔。

    学者莱斯利·费德勒曾总结:“美国哥特最恰当的主题,就是奴隶制”。此种解读下,Wake代表的极端权力对Winslow进行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奴役,而在这过程中虽然Winslow用暴力获取了权力地位的反转,最终他还是被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执念引到了灯塔前。但灯塔的所有故事,或许都是Winslow为了自己处于权力高位编织的谎言,所以Winslow才会在看到灯塔中心后意味深长地笑了,因为那里面什么也没有。

    除开以上的两种解读,还有第三种:谁也不信。在讲述了自己偷取前同事身份的故事后,Winslow向Wake坦白,自己的真名和Wake一样,都叫Thomas。这样的重名,以及Winslow在灯塔上看到另一个自己的场景,似乎预示了第三种可能:是否Wake本身并不存在,是Winslow在孤独的疯癫中创造出来的同伴?


    人鱼,海鸟,灯塔与希腊神话

    灯塔是织起整个故事的终极麦格芬,但直到最后,灯塔里究竟有什么,依然没有答案。《灯塔》中的灯塔作为一个符号始终伫立着,但它不是在黑暗中为迷途海员指引方向的明灯,反而是诱惑而危险的存在,它深沉的雾笛声是塞壬的歌声,它整夜点亮的光成为Winslow心智迷失的诱因。然而灯塔不仅仅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诱饵,高耸的它也是雄性性欲的象征,剔透的光映照着体液和章鱼的触角。

    塞壬本身也以人鱼的形式反复出现在《灯塔》中,与灯塔构成了有趣的互文。Winslow与人鱼的接触解决了“被困孤岛时要鱼人还是人鱼”的终极问题,人鱼既是瓷白的纯洁圣母又是赤裸的妖冶动物,但不管是哪种形态,人鱼都是直白的性符号,是被压抑的雄性性欲的汹涌出口。但这种原始性感背后,在英国传说中被视为不详的人鱼也是海妖塞壬的化身,水中的她与岸上的灯塔一样,是性欲的具象,又是海洋传说中最致命的诱惑。

    如同《女巫》中那只黑山羊,《灯塔》中也有一只带象征性的动物:一只与Winslow缠斗的独眼海鸥。Winslow摔死海鸥的片段,在黑白画面中都血腥得无法直视,而这海洋的化身,宿命般的敌人最终也给了Winslow生不如死的惩罚。当一窥灯塔的Winslow摔下螺旋梯,不知过了多久,他裸身躺在海滩上,内脏被一群海鸥啄食。

    这禽类啄食内脏的一幕,似乎是对普罗米修斯的致敬。普罗米修斯在奥林匹斯山上盗得的圣火,是Winslow执念已久的灯塔,而他伸手触摸光源后,和普罗米修斯一样陷入永恒的惩罚之中。

    导演在访谈中确认了《灯塔》对希腊神话的化用,并表示《灯塔》可以解读为是一个普罗米修斯遇上海神的故事。Wake在片中的形象与波塞冬的经典造型有相似之处,而他作为海洋的守护者,也称职地成为了普罗米修斯盗取圣火的阻力。

    《灯塔》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种体验。锐利的黑白摄影将两位演员脸上的一切细节都突出,海浪拍打的声音,海鸥的鸣叫和雾笛增添混乱的不安感。在杂草礁岩间,在昏暗的走廊和潮湿的卧房,灯塔的光时不时扫过肮脏的角落。

    跟随两位演员职业生涯最佳级别的表演,《灯塔》奉献了一种特别的既兴奋又害怕的观影体验,紧张与黑色幽默交替,疑惑与畅快并存,最后深深陷入疯狂与非理性之中。而灯塔里究竟有什么,或许并不重要。

     4 ) 不知觉看了3遍的电影

    第一遍看的时候,是和女友在一起看的。女友看一半睡着了,我也因为沉迷于她的身体,所以电影看的很随意,对这个电影的印象只有荒诞和黑暗,感觉上一般。

    第二遍看的时候,是因为实在片荒,找不到恐怖片看了,就拿起来再看了一遍,看完观感和第一遍一样,荒诞和黑暗,我想,原来不是我第一遍看的不认真,电影确实一般。

    第三遍看的时候,依旧是因为片荒,想在看过的恐怖电影里,挑一部重温,来渡过一个晚上。不知道为什么,在挑到这部的时候,我就是还想再看一遍。看完我的感受是,足够荒诞,足够黑暗。过瘾

    看前两遍的时候,女友还是女友,看第三遍的时候,女友已经是前女友。所以那种黑暗,那种邪恶,才开始做到感同身受

     5 ) 《灯塔》的真实到底是怎么样呢?

    关于《灯塔》的各种隐喻,各种神话代指,上面很多篇影评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我就不赘述了,以下就我个人角度,猜测一下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以下内容含严重剧透!)

    主人公名叫托马斯,之前在伐木场工作,因为长期受到工头温斯洛语言暴力,不堪受辱的他在下游收木料时杀死了温斯洛(影片多次出现漂浮的木头,金色头发的温斯洛的背面)。为了逃避这些,他找了一份和伐木相距甚远的工作-灯塔看守人。在大雾中踏上了去灯塔的航途。

    可惜主角在航海过程中就遭遇了暴风雨天气,一直都只能远远的看着灯塔,却一直无法靠岸到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主角对于灯塔的痴迷向往)。最后主角在食欲性欲各种欲望的折磨中被海鸟分食死去。老船长只是托马斯一切厌恶恐惧幻想的总和(包括他自己,电影也描写了船长与主角同名)。而海鸟的比重很高,除了神话寓意,我猜想因为他体力难支就要死去,海鸟纷纷来分食他的时候,他是有意识的,最先失去的应该是他的一直眼睛(这就是为何剧中不断出现独眼头颅,独眼海鸟,而主角之所以用这么暴力残忍的手段杀死独眼海鸟,也是因为潜意识里对分食自己的海鸟的愤怒,电影的最后也可以看到主角的一只眼睛已经被吃掉了。)包括人鱼,章鱼化的船长,我认为除了神话寓意,也是他在风雨中的船上对海里一切的恐惧的具化。

     6 ) 这不是灵异恐怖片,而是一个超自然神谕

    新生代美国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的电影之路,似乎与“奇幻”“惊悚”两个关键词息息相关。从进入电影行业的初期,他便参与到了几部奇幻短片的制作中,同时也在2008年执导了个人的奇幻短片作品《泄密的心》。

    而让罗伯特.艾格斯真正进入到大众视野的作品,则是2015年的《女巫》。这部高度风格化的惊悚片,在美国独立电影界声名大噪,最终也摘得了当年圣丹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女巫》

    而罗伯特·艾格斯2019年推出的新作《灯塔》,更是进入到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之中,甚至引发了为看此片而排队三小时的盛况。

    作为年度话题性作品之一,不光《灯塔》的故事同《女巫》那样发生在新英格兰地区,罗伯特·艾格斯导演也延续了前作中结合“传说”来设计人物、故事的特色。

    而这次他在视觉层面则进行了相当大胆的尝试,用独特的剪辑、音效配合叙事,创造出了一个神秘的“岛上迷宫”。

    电影《灯塔》海报

    影片《灯塔》的故事从开端即带有些许神秘主义色彩,同《闪灵》一样,也是作为外来人的主角被聘用到一个无人之地。

    随着镜头穿过一片浓雾,灯塔所在的岛屿方才显现。伴随着好似巨兽怒吼的船笛声,两组“守灯人”在广阔的平地上悄无声息地擦肩而过。这无疑从视觉上暗示了一场放逐的开始,也寓意着一次“神话重现”的开端。

    构建一段神话的首要前提是建立独特的秩序,虽然《灯塔》仅仅只有两个人物,但罗伯特·艾格斯依然调动起了所用环境元素,在两个人物之间构建起严密的权力秩序。

    从进入卧室的第一镜开始,罗伯特·艾格斯便用门板、楼梯、桌子等物件,将帕丁森饰演的新人Winslow和威廉达福饰演的老看守人Wake隔开。在室内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观众都只能看到两个角色各自存在于“自己的画面”内。

    而在室外,罗伯特·艾格斯更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划分出两个表演区域。Wake永远和高高耸立的灯塔紧密相连,而Winslow则频繁出没于低矮的棚房和空旷的平地,即便他进入到Wake的灯塔之中,也只能处在最底层的位置仰望塔顶。

    在影像层面上,严密的逻辑秩序宣告了Wake对这一大空间的统治权,再配以文本上颇具单方面压制力的对话,无疑在Winslow和Wake之间构建起了一层剥削关系。

    不过至此,Winslow和Wake依然只是两个普通的看守人,而当二人之间这种支配关系开始出现裂缝之时,即是罗伯特·艾格斯借人物“重现神话”的时机的到来。

    在叙事上,人物身上的弧光往往都来自于人物关系中诞生的冲突;由于冲突而带来的行为改变,使得人物有了被赋予新属性的机会。而罗伯特·艾格斯在《灯塔》中则借冲突赋予了这两个角色杂糅的神话属性。

    当Winslow对前任看守人留下的木质人鱼雕像开始产生性幻想时,他便获得了由好奇心被激发而带来的“情绪”。因为长期被压抑的性需求得到释放,使得Winslow恢复了对于外界事物的敏感,而在这座岛屿上最为耀眼的外界事物显然是那座被Wake绝对权力所控制的灯塔。

    好比吞噬禁果后的亚当,重获感官与情绪的Winslow由此产生出一种因本能刺激而迸发出的反抗意识。他开始公开质疑Wake的要求,对于被强行安排的无聊又艰苦的工作也有了不满。然而,Winslow此时的反抗面对Wake日益加剧的强权压迫却显得微不足道。

    Winslow此时呈现一种幼童式的“求知欲”迸发状态,在外界受挫之后,转而回到最基础的本能性刺激(恋母性、性需求)中寻求安慰,导演也用影像证实了这一点。

    Winslow在多种情绪之间来回反复,大量对人鱼雕像的性幻想和他对于灯塔的好奇,以及对Wake的畏惧充斥在他的梦境之中。而Wake也正基于Winslow的梦境被赋予了神的特性。

    Wake在梦境中被Winslow直接幻想成咆哮的海神波塞冬,并且操纵着他的“马头鱼尾兽”的触手守护着灯塔。但其实wake不光是波塞冬的化身,他更像是克洛诺斯三子的集合体。在梦境中他对Winslow发怒时,双眼迸发出光芒,俨然希腊神话中发怒时双眼充满雷电的宙斯。

    而在梦境中Wake时常处于暗处,并总是用神出鬼没的恐怖形象出现在Winslow的视线中,又不得不令人联想到象征瘟疫与死亡的冥王哈迪斯。Wake在这种神性的杂糅之中,显然已成为绝对强权的化身。

    可以说,Wake的神话属性正是被winslow的幻想所赋予的;而至于Winslow的神话属性,则恰好是来自于Wake“神性”在现实中的消退。

    被激发反抗但却失败的Winslow只是拥有“求知欲”的人类,但当他杀死在海上传说中寄托死去水手灵魂的海鸥之后,便真正打开了“原罪”的大门(当我们在影片后半段知晓了Winslow的真实姓名和假姓名的来源后)。

    Winslow的赎罪之路被具像化为犀利的狂风暴雨。“原罪”所带来的灾难击垮了Winslow的理智的同时,也用一种物理性的方式摧毁了岛上的权力秩序。某种难言的混乱充斥在影片中。

    观众至此已经无法再预料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Winslow和Wake一会儿唱着水手歌共舞,一会儿又在狭小的房间里争吵搏斗。在权力体系崩塌之后,在原始的环境之下,Winslow作为年轻的男子,在两个雄性的角斗之中必然占据优势。

    失去理智的Winslow终于获得了将之前的幻想“付诸实践”的机会,他开始摧残Wake并步步逼近象征最高权力的灯塔。而Wake之前身上所带有的克洛诺斯之子的强权力量,也随着他在现实中的步步败退而逐渐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Winslow基于对自己行为正义性的幻想所带来的“救世主”般的形象逐渐树立。Wake在这一部分的影像中被丑化,而Winslow的行为则像是正义的复仇。

    然而事实上,这段影像并不全是真实发生的,关于“究竟是谁想拿斧子砍对方“的辩论就足以证实这一点。而两人“Thomas”本名的重合,似乎也给予了观众多义性思考的空间。究竟Wake是以何种面貌存在的呢?他是否是Winslow所幻想出来的一个存在?还是说Wake是以多种幻想和现实的不同面貌组合而成的一个存在?

    Wake权力崩塌的“幻象”,本质正反映的是Winslow自我神化的虚假。他把自己对灯塔的渴望幻想成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并赋予其行为“打破强权”的正义性,甚至就连周遭的自然事物也被Winslow强行幻想成了各种可怕的怪物。

    然而事实上,他对灯塔的渴望只是来源于凡人的本能,即所谓的欲望;又可以理解为杀死海鸥带来的“原罪”所导致的某种恶果。而当Winslow终于摆脱Wake最终得以触碰灯塔时,他才意识到一切不过是自欺欺人。

    他压根不是所谓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而不过是一个被“原罪”彻底欺骗的可悲人类。当暴雨海浪散去,Winslow的赎罪之路也走到了尽头。在虚幻的自我神化终结后,Winslow惨败给自己的欲望,唯有接受自我幻想出的“神话般”的悲惨结局。

    影片《灯塔》的“神话重现”之所以能成功进行,这显然与罗伯特·艾格斯导演出彩的编排脱不开关系,正是由于其影像、叙事上迷宫式的设计,才给予这些神话符号足够发挥的空间。

    首先,《灯塔》的画面采用了1.19:1的画幅,这在当下的影视行业中是很少见的,反而更接近于默片时代的标准画幅1.33:1。同时《灯塔》采用了黑白35mm胶片拍摄,可以说从画面基调上本片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复古感。

    而视听上,罗伯特·艾格斯所要做的也正是要带给观众最原始的感官恐惧。在现实场景中,罗伯特·艾格斯的镜头似乎从不着急,它总是缓慢地将一个场景展现到极致,才肯切入下一个镜头。黑白影像下,高光与暗部的强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岛上的各种符号物件诸如海鸥、海藻、灯塔、水井也都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展示以留给观众强裂的视觉记忆。

    而镜头对于人物的捕捉也趋于“原始”,Winslow劳累的工作得到了详尽的展现;Winslow杀死海鸥的整场戏也丝毫没有被美化,反而是以一种客观视角展现了整个动作的原貌。冰冷的镜头语言配合着时而诡异、时而咆哮的音效,营造出一种不寒而栗的视听氛围。

    在此基础上,罗伯特·艾格斯又利用快剪来混淆幻觉和现实,最好的例子显然就是Winslow最后一次对着人鱼雕像手淫的片段。先是一组他在暴风雨中艰难前行的特写,随后画面迅速切到一个他在锅炉房开动机器工作的快速推镜。镜头从机器后迅速逼近到了Winslow的脸上,以他喝酒的动作为动势,迅速切到了Winslow在海边打捞物体的画面。

    在此之后,则是一连串来回剪切的意象(倒转的灯塔、海底生物、灯塔的大灯、和人鱼做爱、杀死同伴、木棍和人鱼性器官的对比),和Winslow打捞物体、手淫两个动作的对切,配合音效,通过这种多个场景之间的不同动作的快剪,以达到刺激观众感官并削弱观众理性的目的。

    在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之下,观众对于真实与幻想的判断的集中力,无疑会被感官认知转移走大部分的注意力。同时在动态上,这一段的两个部分呈现对称结构,观众在被拖入水中的坠入感与被打捞物体的上升感之间来回摇摆,也进一步加强对观众体验的混淆。

    由此看来,罗伯特·艾格斯构建迷宫的手段,显然并不是直接构建出一个迷宫空间;反而是先构建一个上文所述的相当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空间结构,再在之后配合情节,利用剪辑上的“混乱”将所构建的有序空间全部打乱成为单一“碎片”(其实某种意义上也利用了环境,比如利用暴风雨直接毁坏房屋)。

    然后再次利用剪辑,将这些“碎片”空间重新组接成一段段完整的情节呈现给观众。而观众面对这些应接不暇的完整却又“碎片化”的情节段落,显然是没有太多思考的空间的,这便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导演有意塑造的视觉迷宫之中。

    不仅如此,罗伯特·艾格斯导演在叙事上也极力打造迷宫式的体验,这体现为《灯塔》中叙事视角的开放性,以及对关键线索的有意模糊。

    从视觉角度,观众显然自始自终都跟随着Winslow的视角在看这个故事;然而,看到的却并非全为真实(结合上述“究竟是谁想拿斧子砍对方”的问题),因为视觉视角的限制,从而诞生出了许多叙事上的疑问:“那些工作真的都是他真实所做的吗?真实的Wake又是何种面貌?抑或Wake和Winslow或许就是同一个人?”

    这些问题显然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可供参考,间接地,由单一叙事视角所引发出的疑问激励着观众从其他的叙事视角,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解答问题。如此一来,由单一残缺视角所引发出的问题,反而丰富了观众层面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强化叙事的不可知性的同时,因为本片的时代设置于19世纪末期,使得影片中那些本质上“虚假”、“超现实”的意向在此也具有了一定“真实存在”的依据。毕竟,就算完全从神话的角度来剖析这个故事也不为过。

    另一方面,影片自始至终都有意识地在规避时间的顺序。全片都没有出现任何的文字提示时间的变迁,更没有出现时间仪器;同时本片也在刻意淡化“事件因果”的概念,将多重时空下的不同行为组接在一起,甚至就连“灯塔中有什么”这个终极麦格芬也选择不做交代。

    可以说,罗伯特·艾格斯将电影常规叙事中所有本来具像化的东西全部变得意象化。相比给观众讲述一个惊醒动魄的故事,他更青睐于将观众诱导至一个刻意模糊不清的叙事迷宫之中,转而让观众自行进行探索。正因他的这种大胆尝试,《灯塔》中的神秘主义与不可知才得以从头至尾地被贯彻。

    与其说《灯塔》是一次疯狂的实验,倒不如说它是一次充分信任观众的沉浸体验。在这个象征权力与癫狂的岛上迷宫中,它既“逼迫”我们体会到了类似《闪灵》的极端环境下的疯狂,也给予了我们像《第七封印》中一样直面死神的机会。

    当结尾Winslow终于触碰到象征着终极不可知性的灯芯时,其中究竟潜藏了什么早已变得不再重要。在那一瞬间,观众都已同Winslow一起退化成为“感官动物”,在原始的精神世界中欣然地“受难”。

    作者| 黄摸鱼;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7 ) 牛!!

    很牛x… 导演真的牛~ 太高级,疯狂又纯粹。欲望 权利,虽然不太喜欢某些表达,比如伤害了海鸟,到最后会被海鸟吃掉。 比如不要太有好奇心,神秘的东西看到了最后就死了… 我会喜欢人们永远勇敢并心怀好奇。 自慰那段蒙太奇真的张力十足,绝佳。另外 人鱼的yin唇真的诱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都想把手伸进去!! 黑白和1:1太适合这个电影了~ A24审美太好啦!! 发现最近这些年的新锐恐怖片导演都蛮厉害的,而且都是两部长片,阿里艾斯特的《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乔丹皮尔的《逃出绝命镇》和《我们》,罗伯特艾格斯的《女巫》和《灯塔》,有影迷总说不喜欢其中哪个~ 但我还都挺喜欢的,都很有风格,无疑这三位导演都很优秀~ 要是让我来拍恐怖片的话,应该什么都拍不出来叭… 所以好像没有资格说他们不好,啊 也是真心觉得都很好!!

     8 ) 新瓶装旧酒。

    灯塔,看完了。 影片的前二十分钟我大概能退出去7,8次,每次都是看几分钟看不下去了就退出去看别的了,但后面是一口气看完的。 看不进去这玩意就是一坨方形的屎,看进去了就觉得还行。 还是恐怖老一套,只不过是用上了黑白,方形画幅,以及克苏鲁的背景设定,加上暴风雪山庄的模式。 几乎就是二人戏,导演的氛围营造确实把戏撑起来了。 有人说不看演职员表根本认不出罗伯特帕丁森,那我得说,看了演职员表,我还是忘了这个老头是威廉达福,服化道接近出神入化,但我纠结于罗伯特肩膀明明被砍了,为什么上了灯塔衣服完好无损?表演上威廉达福不必说,绝对的牛逼,一场活埋戏就已碾压一众演员,罗伯特还差点,有些地方不够用力,但比起新蝙蝠侠等全程木头脸,这好太多了,而且自慰的那段表演确实值得夸赞。 不过我确实对克苏鲁不感冒,题材不行,那这些也没法力挽狂澜的… 还是缺少力量,人鱼戏码显得很做作,人鱼的表演也有些差…我就从来都讨厌jump scare,而克苏鲁也真的不适合这种恐怖手法。 5分。

     短评

    男男PUA的失败教学

    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20190524@导演双周 🐂🍺!毫不夸张地说是我观影史上从未看过的电影 也难以复制 光视听语言上1:1 画幅黑白滤镜ins构图就无敌了 更别提两位炸裂的表演和近乎疯狂的台词 达福一开口我已经跪了 没想到帕丁森逐渐企及 爱他!有几个神一样的段落交叉剪辑起多个意象 呼啸的海浪肆意的海鸥 过去的罪孽 当前的与世隔绝激发欲望。才华这东西啊 真叫人嫉妒

    9分钟前
    • nobody💫
    • 力荐

    艾格斯应该尝试拍拍舞台剧。这种视听技巧喧宾夺主的唬人伎俩估摸着还会沿用到《诺斯费拉图》中。

    14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本来以为是一个纯克苏鲁故事,但剧作中段的野心是精神分析的,这完全减弱了对它文本层面的喜欢,但是在影像上依然非常吸引人。画幅配合台词是一种古典般的寓言质地,这种压缩的画面感觉和这座岛屿以及这两个人的张力是对应的。黑白色的铁质的大海还能让我想到多雷的铜版画。甚至还能带我回忆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短篇《秋》和《船》对于严酷大海的很多描写细节,同是加拿大,虽然麦克劳德其实很现实主义。【最终我体会到这部片子中所呈现的“恐怖”的关键。恐怖的本质其实是“召唤”,就像灯塔对帕丁森做的那样。它被锁起来位于最顶端的设定,甚至还能让我想起金阁的究极顶。召唤代表着一个人类必将去回归的宿命。

    19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正确的打开方式不是恐怖片,而是homo erotica。两个男人独处久了肯定会搞基,可以是肉体也可以是心灵——这与性向无关,而在于支配和控制。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如果说《灯塔》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那都是缘于dramaturgy上的混乱。它好像灯塔头上那个透镜小室,反射着无数的引言,从莎士比亚、梅尔维尔到贝克特和尤内斯库,从格莱米永、希区柯克、伯格曼、库布里克到祖劳斯基和法斯宾德,许多话语堆叠而不是结合在了一起。这个故事从根本上是一部关于男性身份的神话,而“男性”本身即是一种神话构建。在这个巨大阳具空间里发生的一切都昭示着权力斗争,父与子、神与人、超我与本我在上与下之间的较量最终揭露出“男性雄风”这件事的空虚。可是电影深陷在众多可靠不可靠叙述的泥淖之中,最终成了一团浆糊。

    2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婚姻是两个人同居久了,相爱相杀;灯塔是两个人同居久了,不爱互杀。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导演双周,因上一场口碑大爆而炙手可热,我排了整整三小时队才看上,精疲力尽,为此错失三部好片,创下我的电影节排队纪录了。确实非常风格化的电影,一比一画幅,老胶片质感的黑白画面,脏乱破漏风漏雨的木屋,绕耳不绝的风声浪声汽笛声,单调重复粗朴的工作,有种都灵之马的苍茫感。酒后是挚友,酒醒是暴君,两个男人互相提防和撕扯,谜团、幻象把人步步逼疯,似乎又看到一丝伯格曼的才气。方言戏剧台词很出彩,两位大明星飙戏火花四溅。在大光比煤油灯的照射下,气氛愈发诡异、惊悚、血腥。这片成本应该不算高,如此极简场景人物就能做出这么丰富的视听语言,确实了不起,选进戛纳主竞赛也完全不逊色。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台词真的难懂

    35分钟前
    • Laisses tomber
    • 推荐

    映后回到家,友人短信一句“Be nice to seagulls”瞬间把我萌翻。不得不说一句,本片视听语言都相当好,艺术表达也很在线上,但过度碎片化的隐喻明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加之浓重的口音,散场后让连母语为英语的观众也直呼需要cc。双男主设定,演技爆棚,期待颁奖季有所表现。

    39分钟前
    • 逢澶Ty
    • 还行

    你你你...居然不喜欢我做的饭?!居然连龙虾都不喜欢?!杀了你个小兔崽子!

    41分钟前
    • Bayes_Dan
    • 推荐

    罗伯特·帕丁森转型很成功,从《好时光》到《灯塔》《信条》《蝙蝠侠》……潜力很大。

    4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女巫]导演新作,十分暧昧多义,集心理惊悚片与魔幻恐怖片于一身,表面上的主题涵盖长期与世隔绝引致的崩溃癫狂、弑父与权力斗争、男性欲望的压抑与变形、身份认同的迷局。在素材上,除了普罗米修斯、波塞冬及塞壬等古希腊神话指涉外,还精妙地化用了“塔楼”与“灯塔”意象在文化史上的多种隐喻义——超验的永恒世界(时间的不可辨识或曰无时间的场域)、男性权力、路标、僭越、精神上的隔绝之所、囚禁与危险。1.19:1画幅与暗调高反差的黑白摄影予人强烈的复古感,海鸟的鸣叫、海潮声与雾笛声不绝入耳,不连贯叙事和破碎剪辑足以令观众眩晕迷失,配上威廉·达福和罗伯特·帕丁森的癫狂表演,绝对够劲儿。(8.5/10)

    4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这电影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一起同居久了都会把彼此逼疯

    51分钟前
    • 🛶
    • 推荐

    喜欢程度远胜《女巫》,艾格斯开创了一套崭新且封闭的“地域民俗”类型体系,如洛夫克拉夫特的神话文学建筑,影像艺术由此出发将接纳更多来自新英格兰乃至世界角落的怪奇传说和人类学野史,最重要的是,电影不再是全球性语言,返归沟通障碍的交流壁垒所产生的自然属性的神秘可怖,是最为原始的形而上的超然颤栗,惊悚慑魄的传递播散,都是言说不能的动物本能感知,塔顶圣艾尔摩之火光中的神魔发出的讯号,诱惑着跃跃欲试的后来创作者,风雨血水冲刷过的礁石上,刻下了四个名字:斯坦利·库布里克、卡尔·西奥多·德莱叶、安德烈·祖拉斯基、英格玛·伯格曼。

    5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视听很好,1比1画幅下拍摄的角度和镜头的机位和构图都强化了惊悚效果,繁多的惊悚意象以及突兀的音效把惊悚气氛逐渐推向高潮,迷幻+酒精构筑的臆想和现实的界线模糊后,那种危如累卵的紧张感让人手心冒汗,导演颇有才气。全片只有两位演员却依靠表演和戏剧的张力撑起,帕丁森的表演第一次居然有盖过威廉迪福的迹象。但依然有不足:音效虽好但有些喧宾夺主,几次被音量(而不是音效)吓到,如果节制一些可能会更好。

    5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不在大银幕看相当于白看,甚至有扒开银幕钻进去看的冲动。大片黑暗在窄小的画幅中将影像牢牢扼住,非基于未知视角的心理惊吓,而是伴随着摩擦、喘息与怒吼的情绪震慑与触觉轰炸。母题让位于风格,或者说母题配不上风格,我期待更多对于神秘、圣洁与魅惑的消解,而不是神似诗歌的非诗。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文本薄弱,戏剧不好。远逊于《野小子们》。

    1小时前
    • bloom
    • 还行

    艾格斯的恐怖影像诗!目前最佳

    1小时前
    • 日王仔
    • 力荐

    在恐怖片的模式之下,不是你有秘密,就是身份互换,几乎很难翻出新意,就连仿摄影术的偏蓝冷调,也跟声音设计在开场半小时后,变成了比恐怖惊悚元素本身更让人折磨的体验。喜欢莎翁剧骂人法的,也许会有收获……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