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通天录

    通天录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中国大陆2023

    主演:杨洁,郭昌嘉,吴蒙溪,张十成 

    导演:荣鹏 

    猜你喜欢

     剧照

    通天录 剧照 NO.1通天录 剧照 NO.2通天录 剧照 NO.3通天录 剧照 NO.4通天录 剧照 NO.5通天录 剧照 NO.6通天录 剧照 NO.16通天录 剧照 NO.17通天录 剧照 NO.18通天录 剧照 NO.19通天录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六年前,他被未婚妻夺走丹药扔进万丈深渊,却得奇缘,开启另一段人生。曾有大教和圣地联手兵临城下!曾有世家结盟,百万大军铺天盖地!

     长篇影评

     1 ) 一个美国衰家庭如何祸害世界

    墨西哥导演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个国家如果太有话语权,那可真是祸害世界啊!(参看次贷-金融-经济危机)

    于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稍微不同的是,他们一家人衰神附体,老婆很衰,连可爱的孩子们也很衰!

    如果一个美国家庭被衰神附体,那可不得了啦!世界上,在那些不相干的地方,就会有更多家庭为此株连,要被衰神一连串地衰过去。
    不但非洲、拉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遭殃,连身为发达国家的日本也不可避免!这也是实话,日本在非洲、拉美国家面前那可是发迹得很呢,所以这个老婆自杀、女儿哑巴的日本衰家庭,也能把它的衰气传导到非洲摩洛哥的几角旮旯。但如果遇到他格外崇敬、格外贴近的美国大衰神,日本小衰神就要敛声静气地受点干扰了,心灵的旧疮疤会被美国大衰神再次擦伤一下。

    导演来自异域,就有了指责美国政府的警醒,所以他一会儿又站在美国平民的角度在说:你们这些当官的,一个劲在全世界吆五喝六欺行霸市,好像特别保护我们美国上等公民的权利,可事实上,你们这群官僚,你们就是这样保护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的?!!找个救护车都那么难,我老婆和孩子都差点被你们给耽误死了!!

    都说看这个片子容易联想到《撞车》。确实,我在现场也很自然想到了,连最后半空中的“上帝视点”镜头都一致。但也许是我当时的观影环境不好,空调热死我了,跑到非洲的电影画面又那么燥热,所以影响我情绪了吧,以致看这片完全没有《撞车》的感觉。
    其实,这种三段式又互相勾搭纠葛不清的模式确实很老套了,连导演自己的前作都在一遍遍使用(好像他是迷上这种结构了,不用这个结构就说不清楚事情似的)。所以形式上真的惊不到我。要搞三段式,主要是有《低俗小说》《暴雨将至》等在前,此片是难以超越的。

    看到有人说:这个片子的冲突和语言(或语言隔阂及其衍生物)根本没关系。
    嗯,还真是说中肯綮了。同车的American们操的都是一样的语言,美国政府官员、媒体和老百姓也操同一母语,也没见他们互相有多理解、谅解与和解啊。

    其实语言和文化差异都是幌子,站的利益点不同才是根本。别说美国人、非洲人和日本人,别说语言、文化差异,只要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地球人都能够迅速与火星人超越星球差异,达成同盟,勾肩搭背、相互深刻理解,以便共同抗击冥王星人的!所以未必要扯着圣经老早抛出的语言隔阂理论作幌子。
    哪怕你的最黑暗中最光明的孩子们都学了英语讲了一样的语言,都充分浸淫了美国文化,都崇尚肆无忌惮、袒胸露怀的“沟通”与“文化宽容”,利益站不到一起去,一切还是免谈的。

    好吧,我说的“语言”就是通常的语言的意思(可没有牵扯到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拉康们被极度衍生的“语言”),我想圣经巴别塔里最初始也应该就是很粗浅的原意吧。

     2 ) 剪刀手的真·无双·乱舞

    我热爱《爱情是狗娘》和《21克》,对Alejandro导演的最新的这部《通天塔》也非常喜欢。

    和类似手法的电影相比,我个人的喜好是《爱情是狗娘》大于《通天塔》大于《撞车》大于《木兰花》。

    相对于《爱情是狗娘》和《21克》,《通天塔》要直白一些,主题指向更明确,但是相对而言,让人思考的空间也就小了一些。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起两篇和这部电影完全无关的文章。

    一篇是西西弗所写《沟通的极限》。一篇是我自己写的《地铁里的两个女生》。

    此外我不打算谈论这部电影的主题了,倒是更想谈谈公映版《通天塔》的删改。

    原在我看原版《通天塔》之前,我听说有人提议公映《通天塔》的时候加上马赛克。我当时有点疑惑胶卷放映有可能加马赛克吗?

    后来听说马赛克的方案果然没有能够执行,电影还是采用删减的方式。

    我看了原版《通天塔》后想,这电影不能删减,一删减就会大跌水准。

    等我看了公映版《通天塔》后,才发现,这个版本不止是删减,而且还有改动。

    前两天听说,媒体访问在影院看了《通天塔》出来的观众,80%的观众不觉得这电影受到什么删改的影响。

    我觉得这问题和向兔子打听牛肉的滋味差不多。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看过原版《通天塔》,喜欢原版《通天塔》的人,都会为这个删改版而感到愤怒的。

    我想要回顾一下这个版本中的删改内容,但是剪刀手的真·无双·乱舞实在太厉害了,我难免挂一漏万,只能捡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谈一谈了。

    千惠子出场第一段,在更衣间中,她的朋友胖女孩问她,你怎么这么大臭脾气。她的另一个带鼻环的朋友在旁边插嘴揶揄了千惠子一下,千惠子回嘴,胖女孩大笑。我想不起来公映版中的这几句对话是怎么说的了,总之是个洁版。而原版中,鼻环女说,她臭脾气是因为没有人和她上床。千惠子说,我这就和你爸上床去,出出气。这是电影中,千惠子的孤独第一次和性联系在一起,但是被篡改了。

    接着是在J-Pop里面,千惠子和鼻环女被冷落后,在厕所里,千惠子说,他们把我们当作怪物,然后故事就切到了摩洛哥。实际上,原本中,千惠子脱下了自己的内裤,然后对她的朋友说,我要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毛怪。然后她们两个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千惠子一直盯着对面的几个男孩看,慢慢地把自己地大腿分开。几个男孩惊骇莫名。对于沟通被切断的千惠子来说,性这种最直接的接触,即是她的途径也是她的武器。

    然后,千惠子看牙医。千惠子刚刚伸了一下舌头,医生就把她赶了出去。看来日本的牙医比我们的剪刀手还自重自爱。不过原版中,可没有这么直接,千惠子是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去吻牙医,然后牙医才把她赶走的。

    在墨西哥的婚礼上,新郎的表弟当起了孩子王,带着孩子们捉鸡。他对孩子们说,我要一个人帮忙,美国小孩Mike应声而出。公映版到此嘎然而止,故事转向另外一侧。那么Mike到底帮了什么忙呢?实际上,墨西哥小伙子让Mike抱着一只鸡,接着把另外一只鸡放进了鸡笼里,然后转身从Mike手里接回了鸡。他提着鸡,手快速地转动了几圈,向上一提,鸡脖子就断了。没了头的鸡落在地上仿佛还跑了几步,一群墨西哥小孩追了上去。两个美国小孩吓坏了。

    千惠子回到家中,等待她的朋友鼻环女来接她出门。两个人出门前,公映版剪掉了一段。原版中,千惠子问鼻环女,你穿内裤了吗。两个人都撩了撩自己的裙子。这可能是最隐蔽的一处删减,但是没有了这一处,观众就不会明白,千惠子后来和那些男孩见面是在一种什么状态。

    在和男孩们见面的时候,电影有了最匪夷所思的一处删减。几个女孩轮流喝了几口威士忌,然后就high了。这是什么威士忌啊?让我想起《当哈利遇到萨利》中,让美格瑞安高潮的那份食品,人人都想来一份。原版中的威士忌没有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威力,实际上,他们吃了类似于摇头丸的软毒品。但是我很不明白,剪刀手门剪掉软毒品是想保护谁,同期上映的《门徒》中,可是有大段大段的硬毒品啊。

    然后在迪厅中,哦,这里并没有删减,不过有一个很小很小的bug,以后看《通天塔》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这里的音效交替出现,展示千惠子的世界,效非常震撼人心。实际上,这是电影中最让我感到的一段。在这里所有千惠子的主观镜头都是没有声音的,而千惠子面部特写镜头都配有迪厅背景音乐。在第一次出现鼻环女接吻的镜头后,原版的时间大约是73分钟处,这里有大约几秒左右的镜头,是千惠子的面部特写,同时抹去了声音。这应该是一处错误。

    然后等千惠子在房间中接待刑警,刑警正要离开,千惠子挽留他在待一会儿。这里剪刀手们开始乱舞了。刑警看到一直白猫慢慢走过去,下一个镜头就是千惠子裸体站在刑警面前。继神奇威士忌后,公映版《通天塔》再次上演白猫大变美少女的超现实主义。原版中再次扫兴地去掉了这个神奇的魔幻一刻。

    不,我不应该用调侃的语气讲这一段。在这一段中,女演员菊池凛子的表演非常动人,直接撼动人的心灵。千惠子的孤独、苦闷、痛苦、恐惧、羞耻、坚持、倔强、勇敢等等复杂的情绪在她身上一起迸发出来。我相信这一段戏是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重要原因。

    此后,在美国边境,墨西哥老人和美国小孩陷入困境。公映版两人的对话中,老人说,他们以为我们做了坏事。小孩说,不是这样,你不是坏人。老人很感动说,对,我不是坏人,我只是做了错事。实际上,小孩的那句英语发音标准,语法简单,他清清楚楚地说“you are bad”。

    这是最让我愤怒地一处修改。剪刀手们在想什么?把孩子当作天使是很危险的,这是《木兰花》中的台词。而实际上,现实世界的阴影一早就蒙上了他们的心灵。《通天塔》做了很好的示例,但是被剪刀手们篡改了。我倒想问一下,你们有什么权力篡改别人的作品,不仅是删减,而且是把内容改到与原作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

    故事回到日本,剪刀手蓄足了气槽,再次开始真·无双·乱舞。千惠子写了纸条,递给刑警。这本来是一段很平缓的镜头,但是由于千惠子没有穿衣服,而剪刀手一定要把电影剪成三点不露。所以平缓的镜头被剪成了凌乱的快切。完全打乱了影片本身的节奏。

    然后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当千惠子的父亲回到家中,走上阳台见到千惠子的时候。剪刀手在这里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的标准不仅是三点不露,而且背面的裸露也是不能接受的。

    其实我承认,《通天塔》的确不适宜少儿观看。但是本来这样深邃的主题就不是少儿能够理解的。所以还是电影分级的问题。关于电影分级,这里有篇参考文章,老头更有力量。

    另外,《通天塔》是个很好的说明裸露与淫秽的区别的例子。我们剪刀手的乱舞恰恰表明了他们心中的龌龊。

    剪刀乱舞也有一点好处。把这个公映版和原本对比着看,更能理解导演的功力所在。例如,千惠子裸体的那一段,之前的节奏非常缓慢,然后千惠子把节奏陡然加快,以痛哭结束,接着就是摩洛哥的警方与父子对抗的枪支场面,以痛哭画面开始,到二儿子自首,节奏再次变慢。再切换到墨西哥婚礼后曲终人散的场面,又慢节奏开始。可以看到导演对节奏变化的把握非常精准。而公映版却把这个节奏给破坏掉了。

    IMDB得分7.7(29281人投票),我打8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3 ) Babel的含义

    每个影评似乎都提到了拼盘类的情节结构。该手法俨然已经成为现代电影的一个俗套,从《Pulp Fiction》开始便有无数效仿之作,典型的如《City of Gods》,《Requiem for a Dream》,去年出色的作品中也有《Syriana》和《Crash》。先前这些电影(除了《Pulp Fiction》)都有非常明显的一条主线将所有的故事串接起来,而《Babel》的主线则显得有些含蓄。

    我所谓的主线并非那条明线,一杆rifle串起了几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而是除此之外,这些故事的共通之处又是什么?另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为何电影名字叫作“Babel”?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可以紧密联系起来。

    "Babel"就是希伯来语中的名城Babylon。然而《创世记》中又写到,Babel的另一个意思是 "to confuse or confound"。其实JJ同学也提到了,由于各地语言的诧异,同一个城市便有了不同的名字,于是在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疑惑。体现在电影里,便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有声与无声间的沟通障碍。这是连起看似关联不大的情节片断的主线之一。

    然而,如果仅仅考虑这条主线,电影未免有些偏重,发生在日本的故事显得离主线偏远一些。继续研究下去,可以发现,Babylon在阿卡得语中为“bab-ilu”,意思是“Gate of the God”。这便有了些意思。提起“Babel”,人们很可能就会想起“Tower of Babel”,即“通天塔”,电影《大都会》中的Ziggurat,巴比伦的中心。通天塔的故事(其中一个版本)概括如下:当巴比伦文明达到一个顶峰,巴比伦人开始骄奢淫逸,并且企图让全天下的人都不再分开,联合起来与神明平起平坐,猖狂的筑起通天塔,象征从人间到天堂可以来去随意,大概就和“齐天大圣”的意思差不多。然而神明忍受不了人间文明的堕落和对自己的不敬,毁了通天塔,并让人们讲不同的语言,民族间不可勾通。

    电影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美国和日本,他们在其中扮演了巴比伦人的角色,既是渴望得到勾通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处于弱势的墨西哥和摩洛哥便没有如此强烈的勾通欲望。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摩洛哥和墨西哥本国人之间的故事似乎更加温暖一些,如警察们对牧羊人产生的同情和热闹的墨西哥婚礼;而美国人之间,日本人之间,人际关系便冷淡了许多,而且美国人雇佣没有身份的墨西哥人作保姆,日本文明中也体现出许多堕落之处,电视里的色情节目,街头的毒品。这是历史的重演,即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导致的精神堕落。

    从通天塔的角度来看,《Babel》所体现的精神趋向其实非常消极,显示了一种人不胜天的无奈。相比之下,同是反应cultrual shock,《Crash》好歹在结尾留下几处亮色。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在节奏的安排上算是很不错,但其它方面,不论在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显得有些单薄。故事情节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题,但衔接的有些勉强。艺术层面上,由于戏剧冲突的强烈,演员需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却没什么出彩之处。Gustavo Santaolalla虽然在《Brokeback Mountain》中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而《Babel》的音乐却黯淡生硬了许多。在我看来,影片整体看来比不上去年的《Crash》,更不如《Syriana》。

     4 ) 《巴别塔》让谁失望?

    齐向隅

    《巴别塔》让谁失望?

     这回,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没有去颁奖现场,而是拖着病体在家里看完了冗长的典礼。并且失望至极地在博客上反省自己对最佳电影的预测。作为全美最著名的影评人,他对《巴别塔》的钟爱与评委会对它的漠视是如此让他无奈,《巴别塔》到底不好在哪里?

    阿尔加终于完成了他的三部曲。一般来讲,凡是三部曲,一定是中间那部最好的。但《巴别塔》真的是一部烂片吗?在IMDB网评上,对它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并且都走向了极端,尽管都是缺乏理由的。恶言相向的批评充斥着这样的词语:冗长、复杂、自命不凡。自命不凡?它让谁不舒服了,让谁难受了?

    有人批评说,《Babel》是一部“类《Crash》”的电影,没有什么创新的。不仅从结构上是如此,而且都在探讨不同种族的生活状态。其实我觉得两者实在相差太大。《Crash》是面向国内的,而《巴》则将重点放在了国外上。这一内一外的差异非同小可。对内你可以指指点点,而对外,恐怕未必能让评委们好受。

    阿梅莉亚带着小孩离境没有受到什么阻挠和障碍,而越境却遇到了严格至极的检查。国境成为一个“出去容易进来难”的口子,管辖着这个国家的人口,以防病从口入。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里,边境一直是隔离的障碍,他用诗意的画面来表现,而在此处,却是以事件,以紧张的气氛。对于美国来说,墨西哥人一直是让政府很头疼的,他们偷渡猖獗,而且在美国的合法墨西哥居民,他们旺盛的生育力不禁上美国的精英阶层担心,在《为精英主义辩护》中,老保守派威廉亨利早就预言:以后美国最多的人种将不是白人,而是墨西哥人。这种危言耸听与美国政府的政策一拍即合——恐慌,可能是带给民众最好的礼物?

    美国人恐慌吗?小男孩在墨西哥婚礼狂欢上听到枪响时的惊恐,他看到鸡被杀时的惊愕,他是不是也想到阿富汗的塔利班对美国人和日本人的割首示众?美国人是恐慌的,他们在摩洛哥看到当地村民时是如此害怕,生怕将他们生吞活剥,赶紧要逃走。他们更愿意在防弹玻璃后面看外面的风景。这样安全。

    鲍曼在《废弃的生命》中解析了恐惧对政府的作用。只有让民众感觉到恐惧,民众才越需要政府,越听话,政府才能坐得越牢,越稳。所以,民众的恐惧是政府立足的支持。恐惧,无处不在的恐惧,美国人的梦魇,美国人的死穴。冈萨雷斯点到了它,驴象两党是一样的不会高兴。

    冈萨雷斯在影片中设置的最大隐喻莫过于在日本的情节。日本就像是有口无言、有言无声、有口难辩的女孩一样,压抑到了极点,欲望得不到释发,只能赤裸裸地发泄。他们的枪只能用来打打摩洛哥的野兽,或者往自己的嘴巴里打进去。嘴巴,这个器官的失效,竟然成了日本最让人难堪的尴尬。这一点,恐怕还没有人理解到。

    但,有点东西都是相同的。比如爱情,比如亲情。在摩洛哥、在美国、在墨西哥、在日本,影片中都设置了父母子女的关系,这些东西都是相同的,这可能是世界最大的希望。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有那么多的不同,政治立场、宗教信仰、民族、种族、意识形态……等等。但是,总有些是相同的,那就是情感。

    不是情感让评委失望,是恐慌吗?(诸葛沂)

     5 ) 当下世界电影流行趋势

    真的是很棒!
    电影做得最好的当然是结构,(现在电影都在玩结构)
    我最喜欢的部分则是导演将时间随意拆解,
    将那些鲜活浓厚的素材,那些铺天盖地的信息,
    故事明明是精心结构,
    但是抡起来却无比随意,有那种目空一切的自然劲头。
    会让我想起《暴雨将至》,暴雨是分成三段做,
    这个是切碎了做,这个更好吃一点。
    当然,暴雨那种宗教和宿命的悲情更动人一点。

    看这种电影,真的是一口气都不敢松,一点不敢走神。
    当然电影有很多标准,
    但是如果只有一个标准来界定好电影的话,(我以为也是任何人无法推翻的标准)
    我觉得就是这个:让人完全无法移开目光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很多东西是主线故事叙事之外的部分,(比如墨西哥保姆穿不上的那条红裙子,
    比如说她和那个墨西哥男人的小爱情,和故事发展完全没关系,但是写人物)
    但是都可以进到电影里来:
    包容一切,自成宇宙。

    我超级喜欢肩扛镜头中的那种随意,那种准确,那种饱满:
    就像写散文写到最高境界,看起来仿佛小说,又仿佛不是。
    挣脱一切束缚,不在乎摄影原则。
    好像是一个外行DV青年在随便拍,
    没有什么美学风格可言,
    但是在需要情调和气氛的时候,那种功力就出来了。
    我觉得我要拍的东西,一定也是这种影像风格:
    一定要动起来。
    不动明王那种,机器摆在那里,只是以最小弧度摇和移,
    那不是我要的东西。

    我不得不佩服好莱坞和美国电影工业:
    他们就是可以吸纳冈萨雷斯这样的外籍人到自己的电影体系内,
    然后可以任凭他们做出极具风格的作品,
    内容和思想,可以是对美国生活和美国精神的反思,批判,甚至是浓厚的不满。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才成为美国,
    好莱坞才成为好莱坞吧!

    看大师的电影往往觉得悲观:
    这个世界本身并没有什么进步,
    大师死后,电影也没有。
    而看这种电影则使人振奋:
    年轻人总是在做电影,以包揽一切的胸怀,以崭新的灵感和创意,榨出自己的全部天才,
    他们在为电影做贡献,而就是这样的人,使电影始终是电影。

    而正是这样的人,这样的电影,能嗅出一种所趋之大势:
    就像《疯狂的石头》,像《不走运的人》,像《走火枪》,
    像《松子可嫌弃的一生》……
    世界电影的流行趋势在这里:
    已经不再像古典主义一样精心结构一个故事,探讨因果或者伦理,
    也已经不再像现代主义一样着力于表达某种思想或者情绪,或者人类的处境,
    在这些电影中,每个人物都不会深写,每段人物关系也点到为止,多而不杂,杂而不乱,
    他们存在的最大意义是成为一段素材,
    就像DJ打碟一样的素材,
    可以剪辑,碰撞,随意切割和组合,
    在这种冲撞中爆发出最大程度的光芒。
    在思想上,也不再趋内,内省,而是向外发散,介入现实,关注政治,反射当下。
    简单的说,怎么酷怎么来。
    这么说,我还是佩服贾樟柯,因为《三峡好人》也是这个路数,
    我觉得比《通天塔》更棒。

    年轻人在往这一个方向做电影:
    希望那也是我们的方向。

     6 ) 由《通天塔》的叙事模式所想到的

    首先,这是一篇很闷的影评,我一向不太喜欢政治意图太强烈的电影,即使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沟通。不过,我更无法避免政治,政治产生国情,国情产生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出故事。所以如果只从电影来说,这部电影算是不错的了,只不过个人喜好的话,只能达到三颗星的标准。 下面,我来以电影叙事结构为切入点,说说看。 说实话,《通天塔》是我第一部看的三段式结构的电影,所以是非常有新鲜感的,在这之后,我有意找了一些三段式结构的电影例如《The Dead Girl》或者《撞车》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同时呢,在了解了这些影片的叙事风格之后,我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一些崭新的词语,就是“群像电影”和“多线电影”,再之后我又看到了一些像《性的本质》那样的电影,就是一些标准的“群像电影”,我就觉得《通天塔》也很像“群像电影”, 但是随后我找到另一个名词,就是“超链接群像电影”,这次呢,我可以确定《通天塔》是一部“超链接群像电影”,而且同时呢,它是一部“多线电影”。 在网络上我并没有找到“超链接群像电影”和“多线影片”的确切定义,因为这个分类并不是常规的类型分类,应该说这一个是从影片叙事方法上,一个是从影片结构上的分类,在这学期电影赏析课程的专题中,提到过的电影可以算做“多线影片”的就有理查德 凯利的《死亡幻觉》和金基德的《收件人不明》等,而“超链接群像电影”就应该是冈萨雷斯的的看家本领,无论是《21克》还是《通天塔》多是典型的多线影片,除去它的“三段式叙事结构”,而我就从这两个特点上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超链接群象电影 我先来说一下群像电影,群像是什么意思我翻了好多词典都没有找到,而且网络上也没有确定的“群像电影”的一个定义,但是从字面上我想应该可以读解它。“群”是群众,众生。“像”是图像,表像。“群像”就是“众生之像”。 我很喜欢这样模式的电影,因为不仅仅是觉得新颖,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在这类电影中得到的“信息量”比普通影片要多,因为就算只是共同诉说一个故事,它在剧情中的“截取面”也要比普通电影多的多。而且,我觉得群像电影有很多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因为观众本身自己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也是属于这“芸芸众生”之中的,所以虽然不是讲自己的故事,却很容易有很强的代入感,从而会体会到很多电影之外的东西,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感慨,同时是一种反思。我觉得相比与普通的剧情电影,群像电影讲会更容易有这种功能。 正是因为群像电影比普通电影丰富的多的生活截取面,造成了它独特的叙事魅力,而另外一点呢,就是对于剧情的叙事模式。群像电影的视觉重点是并非只是放在一两个主人公上的,而是在同一空间或者不同空间的人物之间游弋,而他们共同叙述的又是同一事件或者是同一主题,这就可以大大的加强故事的叙述力量,这种效果是普通的叙事模式不可比拟的。就像一个命题的论述,当你的论证越多的时候越能说服人,群像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就像一个论证,当然比普通剧情电影有更大的叙事力量。 在群像电影中,每一个主人公都是有一定的联系在里面的,不论这种联系是通过事件或者空间,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才显得群像电影真实性的大大增加,其实这种作用很像法斯宾德创造的“镜像系统”的作用。而如果这个起联系作用的事件是跨越空间的,或者说牵扯进时间的人物是跨越空间平台的,我们就不能把它称做单纯的群像电影,但是它又确实跟群像电影有异曲同工之效,所以我们可以加上一个词来定义它,那就是“超链接群像电影”,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通天塔》能称为群像电影的立足原因所在。《通天踏》中的群像跨度很大,很多程度上脱离的空间和时间本身的约束,同时,这也就增加了影片本身的“影响重力”。 关于群像电影的内容意义初探 仔细想了一下,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个导演要用群像电影的方式去讲述他的故事?那把他缩小,就是导演需要这么多人去诉说什么问题?很明显,答案就比较具体了,人与人之间如果是对立面的故事,那么就是关于隔阂,关于人性中的恶,关于观念的相对。人与人之间如果是统一面的故事,那么就是关于团结,关于人性中的善,关于理解共识。因为这些故事统统是关于人的故事,一个人一个家庭当然也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但是绝对没有群像电影来的震撼。这些是我的想法,在网上看一看,群像电影大都讲的是这样的故事,印证了我的想法,这就是我对于群像电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多线影片 多线影片我觉得蛮不好说的,所以再加一个定义:“蝴蝶效应式的一主线多分线的影片”,蝴蝶效应其实指的就是因小见大的事件,《通天塔》其实就是讲的一个蝴蝶效应式的故事。我觉得冈萨雷斯对于驾驭多线影片的能力很强,很散的线索去组成一个 完整的故事往往会增强影片的观看度,就像悬疑电影一样,而对于这么散的一个东西链接起来是需要很强的电影节奏感才能处理好的,在近几年,多线电影被影评人归纳为充满野心的电影,正是因为多线电影往往出奇制胜,吸引人的目光,因为它不需要很多的细节处理就可以有很强的效果。 多线,往往使影片更加“多面”,多面体的影片,往往在叙事上非常丰富,所以在结构上增加了很多难度,所以冈萨雷斯的功力还是很强的。

     7 ) 世界平了又怎样?

    刚看完《Babel》,心里有些堵。

    2006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世界是平的。在《Babel》里,一支来自日本的枪,被一个摩洛哥男孩拿着,打中了一辆大巴车上来旅游的美国人。美国人的家里,墨西哥保姆因为要回家参加儿子的婚礼,将两个美国小孩带到了墨西哥。四个国家,四个家庭,只用一支枪就联在了一起。看起来,世界好象的确已经是平的。但在这平坦的世界上,却有许多墙,心灵的墙,让人类彼此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是枪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也许那支枪就是一个象征,拒绝交流沟通与理解的象征。就象被上帝毁掉的巴别塔。

    墙有两个层次。首先是文明之间的墙。美国人看起来什么都有,横行世界。但他们却生活在恐惧的世界里。cate 扔掉冰块,怕不卫生;偶然的被袭击就联想到恐怖主义;受伤的人被送到小镇恐惧的目光;美国孩子面对陌生的墨西哥的不安与害怕..... 一个将邻居们都视为疑似罪犯的国家,和谁去交流?而在摩洛哥和墨西哥人眼里,美国人不过是来自另一个遥远世界的富人。仰视才见,高攀不起,连基本的平等都没有,谈什么交流?

    其次是文明内部的墙。日本父女之间的仇恨与不理解;美国夫妇濒临破裂的婚姻;cate受伤后同车人却扔下他们离去;弟弟与哥哥之间关于偷窥女孩裸体的争吵;日本哑女孩找不到的爱情;摩洛哥警察对待村民和父子三人的粗鲁与野蛮;两个美国孩子饱受来自自己国家制度的折磨.....这个世界是什么?墙的密林。我们迷失在这密林里,固守在自己的墙里,极度孤独与恐惧,却怎么也走不出去。巴别塔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和上帝无关。

    在电影里,枪的来源日本这条线显得有些游离于主线之外。一个日本哑女,父亲终年在外,母亲自杀身亡,哑女和同龄人的交往,受到语言的限制,她強烈渴望被爱不得,用吸食毒品、在舞厅醉生梦死、向男孩暴露阴部、勾引看病的医生、在前来调查案件的警员面前裸体等种种手段与人做极端的交流。最后,在善良的警员的帮助下,她能走出自己的墙吗?

    整部电影显现的世界就象一架巨大的飞机。美国是机头,摩洛哥和墨西哥是两翼,日本则是拖在后面的尾巴。美国是自大却恐惧的;日本是压抑而变态的,摩洛哥是贫困而暴虐的;墨西哥是快乐但却被强邻视为罪犯的。这样的飞机无法组合在一起,更无法飞翔。

    影片在最后的献辞中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最暗的夜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最亮的光又在哪里?在cate和brad和解的激吻中?在日本父女流泪的拥抱中?那么,摩洛哥牧人的家庭呢?墨西哥保姆被遣返的绝望呢?在明明暗暗之间,世界这架巨大的飞机有翱翔蓝天的一天吗?

    我找不到答案。世界平了又怎样?

     短评

    多线索,但不刻意加强连接点。生命个体间永远无法逃避的万有引力

    9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所幸,电影的最后还算温情。就如同导演献给自己的孩子说的话:黑暗中还有光明

    14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多线程非线性叙事是伊纳里图的标签,但《巴别塔》这张网织的太大,于是就显得韧度不足了

    1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伊那里图"乱序多线程三部曲"终篇,获戛纳最佳导演。前两作探讨爱情和救赎,这次聚焦交流沟通,视野更为国际化。但相比"21克"的倒叙插叙与多线程结合、"爱情是狗娘"的三段线性叙事+零星插叙,本片四段线性叙事的交叉顺序从头到尾都没变,实在不够味。日本故事也必较松散,但迪厅跳舞段最爱。(8.0/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喜欢日本女孩的故事。

    18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面对好评如潮而且又在奥斯卡拿了奖的电影,我能不能坚持说,我不喜欢?

    22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还行

    可贵的是导演抓住不同地域的影像气质,菊地凛子的裸体,比《迷失东京》整个电影都日本。

    2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和語言沒有關係,和種族沒有關係,和國別沒有關係,和文化也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從來都不對稱,我們需要的是先平心靜氣,然後好好地聽對方說完。可是誰也不會。

    27分钟前
    • 劳永逸
    • 力荐

    上帝创造了巴别塔,渴望通过语言和文明的隔阂造成冲突。富庶之国永远无法完全体会到某一个旮旯人民的闭塞;失声的少女渴望触摸世界的每一个音符。于是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肤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落里,迎接同样新生的喜悦,同样年轻地活过,同样爱与结合,同样生离死别。爱最为永恒

    32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1小时52分的时候终于明白什么是巴别塔了。这世界充满着误解。只有上帝才知道事情不一定是你我看到的那个样子。你相信乞丐的故事么;钱军打人。沉重的调子。剪辑斧凿太过了点。献给我的孩子们,玛利亚和伊莉莎...你们是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

    37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塔仍旧在修筑,而且越来越高,只不过人还是一样无法交流。

    39分钟前
    • Le Salomon
    • 力荐

    一颗子弹毁了四个家庭,完美诠释蝴蝶效应。

    4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音乐真的加分了……导演还可以嘛,剧本太用力了。

    45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无知的我们对未知的情境进行价值预设,没有善意与信任,多的是孤立与畏惧。于是灾难发生。

    47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比较刻意,但是仍然拍的不错。

    4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美国人的命真值钱~~

    51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通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暗夜和光亮,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52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菊地凛子脱光了衣服,那是我见过最孤独的裸体。

    54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世界是平的,很小,但人与人之间很远,这隔阂如天堑。论巴别塔的倒掉。这位妹妹,腿间和内心毛茸茸的怪兽露出来了耶……

    58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原声不错

    1小时前
    • Touma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