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隐私大盗

    隐私大盗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19

    主演:布列塔尼·凯撒 戴维·卡罗尔 朱利安·惠特兰 卡罗尔·卡德沃 

    导演:卡里姆·阿米尔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正片

      创始人之日

    • HD中字

      关中诡事之雾隐藏棺

    • HD

      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到红书包女孩

    • HD

      悲密

    • HD

      欢乐叮当

    • HD

      芭萨提的颜色

    • HD中字

      第三类接触

    • HD中字

      魔鬼代言人

     剧照

    隐私大盗 剧照 NO.1隐私大盗 剧照 NO.2隐私大盗 剧照 NO.3隐私大盗 剧照 NO.4隐私大盗 剧照 NO.5隐私大盗 剧照 NO.6隐私大盗 剧照 NO.16隐私大盗 剧照 NO.17隐私大盗 剧照 NO.18隐私大盗 剧照 NO.19隐私大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数据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产。人们正在利用数据作为“武器”,来发动文化和政治斗争。世界各地的人都在争相致力于保护我们最私密的个人隐私。《隐私大盗》由获奖电影制作人卡里姆·阿米尔和耶菡·妮珍儿倾情打造,通过剑桥分析/Facebook 爆炸性数据丑闻中关键涉事人员不可思议的个人历程,从不同方面揭露了数据利用背后的黑暗世界。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阿米尔和妮珍儿(《埃及广场》、《控制室》、《天才网路梦》)通过这部引人入胜、错综复杂的电影,延续了他们探索社交媒体震荡的传统。《隐私大盗》让我们不禁去质疑我们每天利用的信息的来源,去思考我们在数字时代轻敲手机或键盘、分享自己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放弃了什么。

     长篇影评

     1 ) 把你的隐私交出来

    网飞出品的纪录片《隐私大盗》,讲述了英国剑桥数据公司,如何运用FACEBOOK用户的个人数据,帮助特朗普赢得大选的故事……科技发展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时光倒退10年,这个素材可以编一集科幻的《黑镜》,但在今天已经变为了现实。 计算机建模对数据进行分析,描摹人物性格图谱,划分人性类型,在竞选的摇摆州,对精确的对象释放个性定制的信息,影响其心智和行为,从而赢得他们的选票。剑桥公司和FACEBOOK涉嫌侵犯“个人数据权”,敏感的学者和记者开始深入调查,剑桥公司的核心员工反水,给剑桥致命一击。 这是一片未知的海洋,剑桥公司除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动机和操作手法,从纯粹技术角度讲,兴许还认为自己应用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为自己所遭遇暗暗叫屈呢。普世价值观依然还有力量,扎克伯克在听证会上,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谨慎自己的用词,回头看《社交网络》,他可没有会受道德约束的性情。 隐私泄露并被利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担心,未来或许完全不成立,这是一条单向的没有返程的路。家里请一个保姆,他了解越多你的生活习惯,也许就服务得更好,透露隐私是去获得方便的一种交换。如果他拿你的隐私去和第三方交易,或者超出了使用用途,这是偷窃。但在网络,信息如流水,极难甄别,界限更加模糊。 今天,只要你与社会发生关系,个人信息就不可避免被提取并被运用,消费、识别、定位、出行、社交,交付隐私不说心甘情愿,应该说是迫不得已了,不交付你简直寸步难行。百度、微博、抖音通过算法推荐觉得有用于你的信息,大家一方面认为利用了隐私,另一方面也慢慢成为习惯,觉得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 任何语言都是为了对别人施加影响,只是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技术;任何语言也都有表达技巧的高低,使用和怎么使用就是一种竞争。数据挖掘,行为预测与影响,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曾经探讨所谓智慧城市,有一个观念特别有吸引力。城市不仅是政治家、规划家的产物,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因为交付自己的数据(隐私),而动态的改变城市的现状,哪儿的路应该拓宽,哪儿的红绿灯时间该调整,滴滴不就是运用数据参与城市规划的案例吗。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是规划师,你不用画图,不用表达意见,只要交出数据,便参与了规划。所以交付隐私是个双刃剑,利弊均沾,看如何应用罢了。 但令人担忧与恐怖的是,象征未来财富的“数据财富”,看不见摸不着,也许更没有公平分配的机会和机制,也许早已被寡头占有,被权力机构独吞,信息引导民众舆论,更容易操控了。而这一切更加的不知不觉,民众不仅不会觉得自甘为奴,还会觉得都是自己的想法。 朋友说,看了纪录片,都不确信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是自己的了。这真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界定想法是自己的呢。

     2 ) 我们全都被监视?135分钟看完我双腿发软

    • 前不久,一个消息突然冲到了热搜第一,内容非常疯狂——

    王一博手机号泄露。

    据亲身验证过号码真假的粉丝称,王一博的手机号被黄牛公然的贩卖,不只贩卖还有slogan:价格公道,绝对是本人接听

    还贴心的告诉粉丝们,要的抓紧,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

    这边粉丝是爽了,那边可苦了王一博。

    在手机有规律的响了194后终于忍不住发了一条微博。

    我明天换号

    如果更换手机号码,就意味着支付宝、微信还有各种绑定着手机号的软件都得连着一起换。

    这还不算什么,“博君一笑”的另一位肖战更惨。

    某私生饭私自盗用了肖战的身份信息,把他的飞机航班偷偷的取消了,导致肖战凌晨滞留在机场。

    而这位私生饭这么做就是为了逼迫肖战和她乘坐同一架航班,一起度过飞机上的几个小时。

    瑟瑟发抖。

    并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贩卖明星的个人信息早已形成了一个黑色产业链。

    从几块钱到一百元不等,而如果你肯花五百元就能得到上百位明星的身份证号。

    毫无隐私可言。

    但,如果说明星的隐私是按条买,那么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隐私就是按G卖的。

    想想“猜你喜欢”,想想“个性定制”,想想每天接的骚扰电话。

    是不是觉得有些恐怖?

    别怕,看完这片你会更说不出话——

    《隐私大盗》

    2018年,美国,Facebook陷入重大危机

    爆料者是英国《卫报》:“脸书涉嫌泄露用户信息,涉及人数高达数千万”

    不是栽赃,也没有夸大其词,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这是何等的惊天丑闻,因为脸书不仅涉及到泄露隐私,更可怕的是,和两年前的特朗普选举挂上了钩。

    他们摊上大事了。

    各方怎么可能善罢甘休,直接把脸书的一把手扎克伯格送上美国国会接受质问。

    就在今年,最后的结果下来了,Facebook被罚50亿美金(折合人民币344亿元),创下民事罚单记录。

    我们把这场史无前例的案件称为“Facebook顶级数据泄露案”

    不过,要想知道脸书是成为“大盗”的,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2016年,美国大选,特朗普意外战胜希拉里克林顿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

    看到没,一个词,意外

    特朗普在一直以来总票数都低于克林顿的情况下,突然逆袭,翻身做主人。

    但,这真的是一场意外吗?

    很显然,不是。

    这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的结果。

    是谁权力大到能左右民众的选举?

    是他们——剑桥分析公司

    美国最大的数据营销公司。

    在投票前,剑桥公司的CEO就曾和特朗普签过一份合同。

    你办事,我给你钱。

    事儿办成后,这位特朗普的军师还洗脑式的跟大家分享了成功的秘诀。

    其实要想让特朗普击败克林顿很简单,大体分为两步。

    第一,找人。

    第二,投放对家黑料。

    第二点很好理解,和现在的粉丝经济一联系就知道了。

    怎么搞垮和自己爱豆相克的艺人,猛放黑料就ok了,用的就是大众的舆论。

    这里,一样。

    怎么制造舆论?放不利于对手克林顿的视频就是最好的办法。

    什么邮件门、骗子门、心理变态门,五花八门。

    先抹黑,再一步一步击垮他。

    那么再解释第一点,找人。

    这里的人,指的就是精确的受众

    什么人看完会给特朗普投票或者是坚定的改变投票。

    摇摆派,成千上万美国人中的一小部分。

    分析得知,只有7万名左右的人能决定最后的结果,这些属于墙头草类型的民众。

    最后,要说到最重要的一点了,如何分析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剑桥分析公司和Facebook。

    2013年,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科根开发了一款性格测试软件"this is your digita llife",并上传到脸书。

    和我们平时做小测试时需要选择用微信登录还是QQ登录一样,这款小测试需要用脸书账号登录。

    可能还会有一个“我已阅读并同意协议和条款”,而此时大家应该看都不看就会打勾。

    这一小小的举动,你的隐私就能全部被研究人员看到。

    随着登录账号的民众陆陆续续的做完每一项选择,研究人员了解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

    这是最直接的性格分析,还有间接的。

    比如朋友圈中的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分析一个人,连带朋友的信息都能知道。

    就这样密密麻麻的织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网络。

    接着,剑桥分析公司用100万美金就轻轻松松的买下了这张织好的网。

    所有数据通通被他们握在手里。

    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的分析,最终挑选出那7万名摇摆民众,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可能心里想的是,你不投我不投,特朗普何时能出头...)

    也难怪,事儿成之后剑桥公司的投资人会如此自豪地说着“我们站在世界之巅”

    不只这一个案例。

    中美洲小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举行国内大选时,印第安人PK非裔

    印第安人为了赢得选举,又聘请了剑桥分析公司。

    这次他们制定的计划是更加具有煽动性的“DO SO!”运动。

    不投票即正义。

    可想而知,印第安人赢了,18岁到35岁群体的投票率,印第安人比非裔高出了40%。

    又一场真人秀。

    民众一次次地被玩弄却并不自知。

    但,我们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全部都是被大数据所控制的人。

    当我们把自己分成无数个碎片,渴望从各个网站获取到更多信息的时候,往往回馈给我们的更加单一。

    这些碎片再次排列组合后,是一个比自己更像自己的人

    随便搜索一个关键词,明天你打开网页全都是这个关键词;

    随便看一件衣服,明天某宝上全是类似的衣服。

    还有网友说过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面对面随便的跟室友说起想买什么东西,竟然明天微信广告就给推荐这个东西。

    是不是细思极恐?

    手机,网络,怎么在如今全变成了盗窃犯?

    但,仔细想想,是他们在盗,还是你心甘情愿在卖?

    就算知道自己的信息会被泄露,还是会去使用,最多在接到垃圾信息时想一下,我的手机号什么时候被这些打小广告的知道了,可能也就是几秒,随即又抛在脑后。

    你一样,我也一样。

    那么,最将变成一个被操纵的透明商品

    一起拍拍胸脯,我们愿意吗?

     3 ) 选择性展示

    这部和The Social Dilemma仿佛同胞,两部把Netflix的一些态度展现得很明显。当然了,这部更政治,更明显。

    这部里说的最多的两个例子是特朗普赢下总统选举和英国投票投出脱欧,这部的政治态度也很明显。在别的事情中,比如奥巴马的竞选活动,同样的方法也出现了,但是没有被批判。

    不想对人评头论足(此话一出,就知道后面是评头论足),但是片中的有些人有些时候看起来有点”小人得志“的样子,也可能是我的偏见。

    有的观点我不是很赞同,比如因为会对一部分人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就要制止这件事,这个逻辑显得荒谬又无理。能对人,或很多人产生影响,甚至是很大影响的事件有很多,比如某个公众人物的某个行为、某个官方机构的某个政策,等等。法律制止一个行为不能仅仅是因为这个行为会对人产生影响。

    数据权data rights这个点,我觉得有点意思。

    收集你的数据的不仅是Facebook、Twitter,Netflix、LinkedIn、Google等等,你玩的手机游戏、你下载的应用等等,都是在收集你的信息的。这件事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比如你可以更容易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不觉得针对用户投放信息进行引导是什么道德上的大错,但坏的地方也是有的,比如没有经过同意就收集信息或是用在未得到许可的用途上,就是对隐私或个人财产的侵犯。

    现在大家都收集数据是不是对隐私的侵犯,可能是吧,但是如果你自己打了勾同意给了许可用作什么,那是另一回事;违法吗?不好说。因为法律可能还没出来,还没做好准备。我工作中每周都要处理隐私数据相关的内容,每周跑一次GDPR/CCPA,这两部存在并生效的时间到目前为止,都不算长。身在大家都在收集用户数据的行业,有的人对数据保护法的出台是有点担心的,觉得以后收集数据就难了,难精准定位和投放了。不从行业和自己饭碗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现在有了问题,法律要发展,应对一些新的事物;收集信息的途径或方法也在发展,法规的出现也会解决一些问题。这是一个动态、平衡又发展的关系,是好事。

    收集信息并分析利用,这是一个方法,大家都在用。如果你要放在政治上用的话,你可以用在拜登那,也可以用在特朗普那;如果用在商业上,可以用来促进销售,也可以用来提高知名度。能用的地方有很多,怎么用、用来干什么,这是每个人自己的决定。

     4 ) 「不语051」恐惧自省——《隐私大盗》影评

    看记录当下的纪录片,如同一场自我反省,恐惧如雨点般渗入本就没有遮蔽且不完整的内心。其实中文的翻译不太恰当,当然这涉及到中国的政治正确问题。Hack是题眼,但其实不只关乎技术的这场“入侵”,为未来的魔幻打开了一道观看的门。

    以火人节的“开放”开场,联通了时间轴上的一种传承。一个学者的维权诉求和一个参与者的洗白斗争,还有媒体的揭露和当权者的喊冤,这一切都像极了yny剧情中的暗潮涌动。Facebook的信息泄露、特朗普的意外当选、还有扯不清的脱欧公投与全球各地线索不足的政治事件,这些事实以时间顺序穿插其中,提供着探索真相的视觉语言。不过个人觉得多一些人物的视角可能更丰富影片的客观性,而且过往参与者的戏份明显后半段增多从而没有能使维权这件事的深度持续下去。

    片子本身没有刻意制造恐惧的意图,特效的部分依然显示着科技进步的魔幻现实。可能应和了开头学生的那句话: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就不觉得有什么困扰。数据在当事人的口述中一遍遍被强调着价值,而我们无所谓地享受着网络的便利,也无所谓地接受着被记录、被使用,无法逃离的新宇宙。

    其实片中发生的事实早已通过社交媒体被许多人知晓,而告知并不是本片的内核,引用学者开头的用意在我看来是需要更深一层的思考,而片子留白较多的节奏也适合更多的反省。被逐渐数据化的未来,是否已然形成了一种新的、未知的、虚拟的人类?数据形成的我们,是否比我们本身更真实?这些问题,才是细思极恐的。

    时下新兴流媒体的磅礴气势,堪比摄影出现时对绘画冲击,而在Netflix播放的这部片子,提供了新的矛盾性趣味,仿佛去年年末的《黑镜:潘达斯奈基》。

    最后的最后,7分,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值得反思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5 ) 隐私大盗

    “用户数据泄露”这个词条看过太多遍了……

    再比如麦克风会窃听,笔记本摄像头最好贴起来……

    这部纪录片没有很明显的主观倾向,ta只是让人们更多认识到“个人数据被收集,被利用,个人决策被影响”的这一普遍的现实问题其后果究竟有多严重。

    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有意识地在与人交往时小心翼翼地规避自己的隐私问题,试图转移对方的好奇心。

    也一直在慢慢学习与各种关系的人交流时如何掌握度才不会冒犯对方的隐私,因为我知道这种感觉确实不舒服。

    (当然除了关系非常亲密的人……)

    但是,很早就该知道,想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保护自己的隐私这种事,是不可能的。

    “我的每一次行为正在被精准预测。

    我的每一次交互行为:每一次消费刷卡、搜索记录、定位、点赞,都被精心收集并建立了一个针对我的模型;

    ta们知道我的性格偏好,精心为我投放只属于我的内容;

    ta们知道我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我的底线是什么,

    以及…ta们怎么做就会改变我的底线。”

    这部纪录片展现给观众的是:

    ‘剑桥分析’这家数据公司非法获取超过5千万名FB用户的个人资料,用他们的方法处理这些数据,并对筛选出的用户疯狂又精准地投放政宣广告和信息,从而干预美国总统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

    “他们只能看到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世界,直到他们为我们的候选人投票。”

    去年其实有关注这个事情,但是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过程。

    所以整部纪录片我其实看得挺投入,也挺震惊的。

    “数据科学家们”的这种处理和分析方法已经被定义成“武器”级别了……

    其中我比较瑟瑟发抖地是影片中有证据表明Facebook一开始对这些心知肚明,但却并没有采取任何试图阻止的措施。

    其中一位爆料人布利塔尼 · 凯瑟(Brittany Kaiser)说到一段话:

    “如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用户数据。而当今数据可比石油有价值多了,那些科技公司才是最富有的。”

    “每个美国人身上有5000个信息点,基于这些信息点建模,结合心理学分析,就可以构造出一个人的性格模型。”

    (技术+心理=一绝)

    当然了,我国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并不会遇到这种“选民被干预决策”的情况。

    但…可能…也好不了多少?

    曾经看过鹅厂一段关于“腾讯微信团队”的采访,以下这段是其中一位员工的回答,我觉得挺有意思也蛮值得思考的。

    “关于‘克制’这个关键词,在微信这么大的一个平台,我们有这么多的流量,只要稍微作一点点恶,就能带来很大的利益和流量。

    但是微信在这个时候肯定是表现出来足够的克制了。同时也要反过来把我们这种对克制的思考传递给我们的客户。

    因为对方在我们的平台上是做生意的,看重的是利益,我们要让他们和我们保持一样的克制,其实这样用户得到的体验才是最好的。”

    当然,普通用户比如我很难知道国内互联网巨头们是否做到了“克制”以及做到何种程度。

    大数据的背景里,我相信大多数成年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次授权被收集的个人信息或多或少会被拿去处理研究。

    但,我不太能接受和想象的一点是:

    有人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我可能不理解的方式在利用我的个人信息。

    但,好像我也没什么办法啊……

    断水断电很可怕,断网也一样,对普通人来说,能坚持几天完全离开网络的日子呢?

    不工作啦?不生活啦?

    太难了。

    但是,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

    好像只能在“尽量保护隐私”和“在智能世界生活”二者之间不断摸索而已。

    毕竟,某种程度上看,贯穿着互联网的世界真的太方便了!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安全。

    效率提升简直了!

    比如我直观地体验就是一个手机真的太顶用了!

    带着电量满格的手机出门,安全感都增加了好几分呢!

    这个越发智能的时代,有时候方便到我都觉得:

    下载App的条款我不细看了;

    授权使用要获取我的公开信息好像也没什么,不就是些头像、发布过的动态和定位嘛;

    诶这个测试好像很好玩啊,去做做看;

    这个网络投票问题有意思,我支持这个观点,嗯要去投一下;

    匹配通讯录好友一起玩也可以啊;

    ……

    总感觉:

    我上一秒才搜了这个东西,下一秒某宝就推到我面前了;

    诶这个应用算法好厉害啊,推荐的全是我喜欢的歌诶;

    主界面的东西刚好是我要找的呀!

    啊注意力不够用了!首页怎么这么多东西忍不住点开啊!

    这个视频里的东西我好喜欢!

    那个小玩意太戳我了吧!啊这个可爱到我心眼里了!诶直接点旁边那个黄色的小车车就可以一键购买哦…

    真好啊~我都不用费力地去找了~

    ……

    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会越来越方便吧。

    对啊,“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方便的呀。

    嗯。

    节约时间,高效运转。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可是…

    隐约觉得…

    哪里怪怪的……

    有人知道我的一切啊。

     6 )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香蕉姐

    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剧《你》里。

    男主乔,得知女主的姓名后,视奸她所有的社交信息,掌握了她包括家庭住址、童年生活等全部的秘密。

    当今社会,网络在连接你我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窥探你我的隐私。 并且,一不小心,就成了对付你的“武器”。

    音乐软件上的“猜你喜欢”,凭借你的听觉记录,揣测你的口味。 你在享受私人订制的同时,会不会因为“耳朵”被监听,而感到背脊发凉? 社交网络正以你想象不到的恐怖,操控你的人生和选择:

    《隐私大盗》

    The GreatHack 2019.1.26 圣丹斯电影节

    《隐私大盗》是网飞拍摄的一部纪录片。

    它披露了一家叫“剑桥分析”的科技公司,在几年内侵犯用户隐私,左右选民意志的种种行径。

    其中,最令人惊骇的是,这家公司很可能左右了2016年国际政坛的两个大事件—— 特朗普意外胜选,和英国“脱欧”。

    纪录片本身拍摄得并不完美,豆瓣7.8分。 香蕉姐推荐它,并不是因为其揭露的政治阴谋令人大跌眼镜;

    而是它反映出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常常被忽略的情况: 个人信息竟然能够被利用到左右个人意志,干扰个人判断,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甚至影响我们后代生活的程度。

    1.

    2018年4月,由于Facebook卷入用户数据泄漏丑闻,年轻的亿万富翁扎克伯格被送去国会听证。 扎克伯格的国会问答,将数据泄漏丑闻掀向高潮。

    听证会上的扎克伯格

    这一切都源于“伦敦分析”公司内部线人的揭发。 伦敦分析被爆不正当使用近87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用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具体怎么操作的,还要回到特朗普胜选前夕。

    当时,特朗普团队组建了数字业务团队,伦敦分析加入其中。

    伦敦分析移交给了特朗普团队一组非常有价值的选民数据。

    原来,他们曾让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做了一份性格测试。

    以此建立起一个拥有接近四五千个数据点的模型。

    这个模型可供预测美国每一位成年人的性格。

    性格驱动行为,行为影响投票。

    他们根据性格分析,找到容易被影响被煽动的人群,即摇摆选民。

    随后,开始通过社交网络,向这些人精准投放策划过的数字视频内容。

    这些内容大力渲染希拉里的邮件门事件,表现希拉里的粗心、身体衰弱、冷酷、心理变态。 以此来煽动选民对希拉里的仇恨、厌恶情绪,左右他们的判断。

    其实,网民所看到的那些都是特朗普团队想让他们看到的。 他们利用你欺骗你还把你蒙在鼓里。 比如,特朗普竞选中倡议“拥枪权”。 思想开放、冲动易冒险、时常会感到紧张的人群,在打开Facebook上会看到类似“自由受到威胁”的广告。

    图源:北京商报企鹅号

    他们根据网民内心的恐惧和需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广告。 在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下,这些摇摆网民很可能转而支持能够保护他们的竞选人。 在脱欧议题上,他们的办法如出一撤。 找到这个国家中还没有定见的少数摇摆分子,然后用广告对他们进行“狂轰乱炸”。

    在美国,3个州的7万选民就能决定大选。 在英国为脱欧举行的全民公投中,“脱欧”一方以51.9%的支持率险胜。 不知道社交网络的广告是否对公投结果起到了作用。

    纪录片《隐私大盗》聚焦于剑桥分析公司机密被曝光,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不管纪录片所持立场如何,“剑桥分析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

    我们的个人数据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正在被盗取, 并以我们不理解的方式,被用来针对我们自身。

    为连接你我而打造的平台,正在被武器化。

    人们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操纵的木偶,被实验的白鼠,被蒙蔽而不自知。

    2.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剑桥分析组建的这一庞大的数字网络,仅仅源于一款小测试游戏。 2014年,一款叫做"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这是你的数字化生活)的应用程序登陆在Facebook上。

    这款程序可以进行心理测试,对用户的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亲和性和情绪稳定性,这五项核心特质进行评分。 据此分出不同的人格类别,包括冒险者、友善者、管理者等。

    类似的性格测试相信大部分人都做过,你可能会怀疑这套测试的准确性? 其实,这套算法准确度很高。 因为他们还会透过用户的点赞、浏览网页,发布的文字、照片等信息进行分析。

    BBC称,透过分析用户的10次点赞行为,算法对你个性的分析要比你同事更准确;有150个点赞,了解程度可以超过你的父母;而超过300个点赞数据,就连你的伴侣也不是算法的敌手了。——把Facebook拉下水的剑桥分析究竟是何方神圣,《北京商报》

    大数据或许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当时共有27万用户下载并使用了这个应用。 他们以这27万人为基点,进入测试者的朋友网络,攫取每一位朋友的状态更新、点赞以及私密信息, 织成了一张涵盖8700万Facebook用户的巨网,并建立心理档案,用于商业变现。

    透过Facebook泄露用户信息事件,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令人细思极恐的点点滴滴。

    3.

    大数据看似很遥远,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 在互联网世界,人的行动会像蜗牛一样,留下痕迹。 当你搜索某一商品,无数同类商品会出现在你眼前; 音乐软件上,打着“猜你喜欢”的贴心名号,追踪你常听的歌曲; 是的,我承认这很便利,但那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网络给我们建了一口井,我们像井底之蛙一样,只能看到它让我们看的那方天空,而我们误以为那是整片天空。

    网络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窥伺隐私的危险性。 某网友爆料,他老婆元旦去摘草莓,一没在某平台搜索“草莓”关键词,二没看有关“草莓”的文章,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了和草莓相关的推送文章。 网友猜测,某平台使用了麦克风的权限,监听到了他跟老婆的对话。 不论最后的事实怎样,我们越来越有种,拿着智能手机,几乎相当于裸奔的感觉。 有时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照片、文字动态等,都会不小心暴露我们的重要信息。 有个新闻比较早了。 2011年,王珞丹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两张照片。

    某网友根据这两张照片,以及王珞丹发布的四条信息,利用大数据,竟在40分钟里推测出王珞丹的家庭住址。 这让人背脊发凉。 万一来人不怀好意,或者攫取你的信息进行诈骗,后果不敢想。 我们每天和朋友聊天,分享孩子照片,倾吐心情的平台,似乎变得不那么“可靠”。 每一次点赞,每一个评论,每一条动态,都在暴露我们自身的性格和品味。

    有的人不希望被全部看到或了解,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 有的人觉得无所谓,发布照片、动态就是希望分享、交流,把完整的状态呈现给人看。 不论做何选择,不论我们懂不懂大数据,都应该了解:

    数据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大数据在给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偷窥你、监视你、控制你……

    参考文章: 1. 把Facebook拉下水的剑桥分析究竟是何方神圣,《北京商报》

    文/香蕉姐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短评

    看过之后想去学信息分析技术!既然不能避免数据被滥用,那就多了解下。。

    10分钟前
    • 小贼
    • 推荐

    几年前就有说电商通过互联网获取我们的信息跟我们精准投放广告,这不,这边刚浏览完某网页,那边首页推荐就来了类似的了。只是没有想到选择也能左右。那国内的流量大头,BAT,还有新浪等等,又是怎样使用我们的数据呢。还真想知道我的完整数据是怎样的。只是可惜啊,data right这种东西,在我们这里可能还要好几代人才重视。有点疑问的是后面Brittany Kaiser为什么要逃离英国?那个跟阿桑奇讨论美国大选的消息一出有什么后果?

    14分钟前
    • Jafe
    • 推荐

    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数据是被监控、被利用的,在每一次判断、选择前尽量经过冷静思考再行动。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警惕被洗脑、意识操纵、群体冲动,尽管人类是否存在独立思想与自由意志,也被质疑。

    19分钟前
    • 樱子🪵
    • 力荐

    离得太远,我们这儿即没有挑战体制的人,也没有保护隐私的法律环境。简单来说,我们这儿,什么都没有。有些不受控制的东西,无形的大手,在笼子外面,为所欲为肆意狂奔,他们野蛮,傲慢,无礼,并且毫不遮掩。

    23分钟前
    • 寡狗
    • 还行

    俄罗斯的例子证明了,只要你找对方法,你照样可以反向输出,问题是你那套要能说服人,自己都不信的搬不上台面的东西就别扯什么禁facebook太好了这种无脑言论了。facebook的问题恰恰在于垄断,无论是政治还是科技公司一家独大的弊病就在于此,好在西方还有新闻媒体和言论自由的监督,百度这么做恶有人管一下吗?回到片子本身,片子其实拍得一般,比起谴责这些平台,制定法律以顺应时代局势,对于普通人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控制数据流出的意识,和鉴别假新闻的能力。

    25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值得深思的几个点:Facebook做垄断,拥有Instagram,WhatsApp,人脸识别等无数技术/软件,并在持续买断/抄袭所有新兴科技,而在他们革新技术(获取用户数据,对号做广告)的早期阶段,就直接非法非道德的导致英国脱欧, 川普上任,那十年后,二十年后,这个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会到什么地步?以及有多少人意识到Facebook这个曾经把人链接起来的正面形象,现在本质是一个隐藏的全民公敌

    27分钟前
    • zy_
    • 推荐

    个人数据也是人权!!!为勇敢站出来的人点赞!!!!2019闹起来的港独苍蝇也是被外国社交媒体操控的吧????

    28分钟前
    • Raphael C
    • 力荐

    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代都要记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时自己心里一定要有坚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不要做墙头草,稍微有风吹草动就改变立场。大数据改变人是恐怖的,每天给你坚持喂屎,让你最后变成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32分钟前
    • viking
    • 力荐

    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的本意是链接,但是现在却是利用数据去分化人群,操控人群。人到了18岁,会有7万个数据点,我们处于这个数字时代,能有权利去拒绝被操控吗?#20190807

    36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大多剧情都在新闻里读到了,最震惊的是Cambridge Analytica在Trinidad and Tobago的campaign操作上的例子。

    39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安利一个个体层面可执行的防范措施:https://tosdr.org/ 提供主要网站的用户协议重点概要,有浏览器插件。

    43分钟前
    • 低端XC亲自
    • 力荐

    在论文截止只剩70几小时还没想到选题的我,靠这部纪录片拯救了,就写这个题目了。。p.s.纪录片本身只值两星,视角浪费选题+奇怪洗白感。多一星感恩星吧。。

    48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既然网飞放首页了那我就看吧,虽然拍得比较散,但是主题确实好我怎么都能看完。我依旧更喜欢卫报Peter Bradshaw的report。之前一直好奇Cambridge Analytica他们的针对性ads轰炸是怎么起作用的,现在明白他们完全是用数据分析找到关键选区的摇摆选民轰炸,用明确的非事实信息轰炸,成功铸造2016两个意外,即brixet和美国大选。之前上data mining的课的时候老师有提到过行为预测,准确率90%+,结合性格分析找到容易洗脑的人群,done。既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看各种用户协议都觉得像是魔鬼协议。

    49分钟前
    • Karo
    • 推荐

    剑桥数据到底泄漏了多少数据没人知道,却因为支持Trump而破产,Facebook道歉之后活得好好的,Trump选了总统之后也好好的。这个公司曾经也做过奥巴马的竞选数据分析,而当时却没事。说白了,这是一个政治站队的问题,而无关于泄露数据或者侵犯隐私。互联网将社会分裂,不是大数据的错,而是全体人类的平均文明水平,还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而已。

    51分钟前
    • 竹取的实时通讯
    • 还行

    When everything is falling apart, Kaiser接到Alexander的短信 她说 “actually, I’m really sad.” 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 这种情感往往无处安放

    54分钟前
    • Pronoia
    • 推荐

    真正躲在问题背后的大佬和重点触及到了吗?凯萨到底不像斯诺登。“数据权利”的争议远比呈现的要复杂。

    57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拍的挺棒的 最令人害怕的是 很多广告针对的就是容易被说服的低教育低收入区域 当泡沫里的人还在困惑这个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时候

    1小时前
    • amiko
    • 力荐

    那女的看着总有种走了狗屎运的劣等人的感觉

    1小时前
    • 捉҉依҉茵
    • 还行

    大数据滥用一直被用来支持极端主义,发动局部战争,分裂国家,从来没有在意过。直到有一天大数据被滥用于英美选举作弊,全世界都炸了。中国禁脸书,防隐私开矿防的太好了,半世纪以后全世界都要那中国作为课题学习。愿中国人智慧,多读书,有辨别力,不被蒙骗滥用,不被大数据说服。

    1小时前
    • 涵哥吉祥🌈
    • 力荐

    如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用户数据,现在数据可比石油值钱多了,所以科技公司是最富有的。

    1小时前
    • 搬砖侠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