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播放:登堂入室-HD中字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登堂入室

    登堂入室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法国2012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恩斯特·吴默埃,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艾玛纽尔·塞尼耶,德尼·梅诺谢,巴斯蒂安·乌盖托,让-弗朗索瓦·巴尔梅,友兰达·梦露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猜你喜欢

    • 正片

      创始人之日

    • HD中字

      关中诡事之雾隐藏棺

    • HD

      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到红书包女孩

    • HD

      悲密

    • HD

      欢乐叮当

    • HD

      芭萨提的颜色

    • HD中字

      第三类接触

    • HD中字

      魔鬼代言人

     剧照

    登堂入室 剧照 NO.1登堂入室 剧照 NO.2登堂入室 剧照 NO.3登堂入室 剧照 NO.4登堂入室 剧照 NO.5登堂入室 剧照 NO.6登堂入室 剧照 NO.16登堂入室 剧照 NO.17登堂入室 剧照 NO.18登堂入室 剧照 NO.19登堂入室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法国高校文学老师吉尔曼(法布莱斯·鲁奇尼 Fabrice Luchini 饰)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周记,要求他们如实记录周末的见闻。在众多乏味的作业中吉尔曼意外发现16岁少年克劳德(恩斯特·吴默埃 Ernst Umhauer 饰)的文章异常精彩。克劳德是一个安静的观察者,习 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他的作业是关于偷窥——讲述他如何潜入朋友家中、窥探对方一家生活的故事。吉尔曼被字里行间深深吸引,熄灭已久的文学激情亦被点燃。他不但决定单独辅导才华横溢的克劳德、鼓励他放手创作,还与妻子珍娜(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饰)一同分享克劳德的作文。然而成年人在阅读过程中竟渐渐忘记了虚构和现实的边界,更懵然不知自己的居室早已房门大开......
      法国鬼才导演弗朗索瓦·欧容曾凭借黑暗惊心的《八美图》、《泳池谋杀案》惊艳世界影坛。在《5×2》、《时光驻留》等温情文艺片后,新片《登堂入室》再次回归欧容最擅长的悬疑惊悚题材。电影改编自西班牙舞台剧《最后一排的男孩》,导演巧妙拼接偷窥文学与扑朔迷离的现实断面,用似真似幻、充满层次感的创作故事挑战情欲道德禁区。本片入围法国凯撒奖六项大奖,获多伦多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和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同时入选欧洲年度最佳电影之一。

     长篇影评

     1 ) 吾爱吾师,所以栖之

    【严重剧透透透透,请看完电影再再再再读,否则后果自自自自负】

    我,克劳德·加西亚,今年16岁。我妈妈在我9岁时离家出走,我爸爸半身瘫痪。我从小就想知道,一个平凡的家庭是什么样子。去年夏天我一直坐在公园长凳上,偷窥我同学拉斐尔一家。他们满足了我对一个平凡中产阶级家庭的所有幻想。我进入了这个家庭,又全身而退。只是当我亲吻拉斐尔妈妈的时候,当我临别说要带她离开的时候,读者朋友,千万不要被文字迷惑了。这一切,只是我写给你们看的故事、我知道你们会看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我最满意的,是在暴风雨的夜里,我窥视了拉斐尔父母做爱,亲眼目睹一个小生命在心不在焉的交媾中诞生。

    那现实中的故事是什么呢?我,克劳德·加西亚,故事主人公,需要我的法语老师吉尔曼。但过程存在障碍:1,吉尔曼先生的地位(相对于我)高高在上;2,吉尔曼先生有妻子。所以问题关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吉尔曼先生是个有着一流文学品位的好老师,也是第一个懂得欣赏我的人,可惜他没有文学创作的才华。简单的说,他没有想象力。(这反而是他最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的,讽刺吗?)我用“待续”的作文给他讲了一个关于偷窥的故事,因为我知道没有比冒着道德风险窥探别人生活更激发人们好奇心的了;而好奇心,是想象力的处女田。吾爱吾师,所以诱之。吉尔曼先生很快就想知道更多了,为了让剧情发展下去,他甚至帮我偷数学考卷,好让我继续留在屋内。然而主人翁如果只是临窗看风景,那还叫《后窗》吗?我的老师吉尔曼开始觉得我的偷窥就像一个只会八卦的亲戚,他希望我和角色建立联系——冲突。而当我写进作文的冲突让他不满意后,他甚至自己创设了冲突。我相信当校长在办公室质问他为什么刁难拉斐尔的时候,吉尔曼先生完全有理由暴怒。但我更相信他的潜意识确实是想刁难拉斐尔,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帮助拉斐尔和我“建立强烈的联系”。而当潜意识取代理性,吉尔曼先生终于也投入到这场文学创作中。在那之后,读者会发现他和我一起登堂入室,我们一同进入别人的屋子,点评剧情的发展。我们的地位差在逐渐缩小——当我用评论的口吻说“因为他天分不够,所以才乖僻”的时候,他不以为忤的接受了。他不再只是把我当成学生,而是一个完全对等、有资格点评他的作者了。

    当然我的最终目的是要彻底改变我们的师生关系,而这太容易了。当我说需要偷考卷才能保证留在屋内的时候,吉尔曼先生毫不犹豫的相信了。当我在文中写下拉斐尔自杀的情节后,吉尔曼先生立刻惶惶不安的去求证。人类一联想,上帝就发噱。信以为真的代价就是他真的丢了工作。而当他不再是先生、我不再是学生,我们反而可以完美的继续我们的写作课程。最后你们也看到了,我们坐在长椅上,看着屋内两个女人,各自创作各自的剧本。我们平等了,他帮助我按部就班的架构情节,我帮助他建立对文学的想象力——尽管他的想象力只比现实多走了几步(别以为我没看到他妻子的艺术馆就有对双胞胎姐妹)...

    回到我笔下的故事,拉斐尔一家的故事。它的大团圆结局很俗套对吗?可是你们忘了吗?我的老师吉尔曼的第一本书不就是俗套的爱情故事吗?吾爱吾师,所以效之。就连我的处女作都在和我的老师遥遥呼应、微微致敬啊。当然,它的更重要作用,是帮助我解决第二个障碍:吉尔曼老师的妻子珍娜。

    不,我不该用障碍来形容一位优雅美丽的女性。但我知道,她属于中产阶级,她的艺术是狗屎,她和吉尔曼老师不能生孩子。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就笃定吉尔曼先生一定会忍不住和他的枕边人分享。我只需要让她在看文章的时候将自己投射进来,让她注意到克利的水粉画,让她感受到男方对她同样的淡漠、对她的事业同样的轻视,并且给予她一份现实中永远不可能发生的艳遇。当我告诉她维系拉斐尔一家的是因为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我几乎听到了她的黯然心碎声。“纵然光着脚,雨水也无法跳舞”,我希望读者能联想到什么,她做到了。

    我,克劳德·加西亚,今年16岁。我除去了我的障碍,得到了最好的法语老师吉尔曼先生。可是——我鄙视那些把我和吉尔曼先生往性上面靠的人。读者的想象力啊!两棵树挨得近,蜘蛛就会挂网;两个男人坐一起,你们就要意淫吗?我承认——我也有错。因为那本《学生托乐思的迷惘》,我也用这样的情节去试探我的老师,但得到的回答却是“你觉得我会喜欢看两个男孩儿亲嘴吗?”我的老师不喜欢——太可惜了。如果他喜欢,我的工作反而轻松多了…

    自然课上,我学过一种叫寄居蟹的生物,它们喜欢入侵和寄住在其他软体动物的壳里面。在它们寄生的过程中,会和海葵建立共生互助的关系。当它们在一个壳里待腻了,想更换其他合适房子的时候,会把海葵也带走。吾爱吾师,所以栖之。别这样看着我,吉尔曼老师不是一直想要个儿子吗?我会带着他走进千家万室。

     2 ) 《登堂入室》:读者已死

    《登堂入室》很显然是关于一种凝视如何成为被凝视对象,他者如何被隐喻性指涉的故事。然而这样的结论却不可避免地陷入有关意义的悖论:《登堂入室》是关于“三个故事”的电影——克劳德笔下的故事;电影情节的故事;观影者的故事。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动力要求我们认真处理格雷马斯关于“目的语和元语言”的关系命题——对意义的研究,就被研究的表意集而言,总是处于一个元语言层面;而把任何一种元语言作为目的语来研究,就意味着必须设定一个新的元-元语言的层面。因此在这部电影中,究竟是哪个故事的主人公被凝视,又是哪个主体被指涉? 如果单独抽离出克劳德笔下的故事,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将它视作为是俗套的、关于认同的故事。主人公克劳德母亲出走,父亲因工作残疾,失业在家。在这种破碎的家庭结构中长大的克劳德窥视着同学拉斐尔幸福的、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心里想着“他们家会有多融洽?”他急切地希望占据拉斐尔的位置,找回家的归属感,重新拾得父爱和母爱等等等等。这一解释忽视了原有故事中富有深意的细节,从而简单化了家庭结构中三方关系的复杂性。在克劳德的故事中,不仅有对拉斐尔的认同,同时也有对其母亲——埃丝特的对象选择过程。在认同和对象选择之间进行区分是必要的,弗洛伊德将两者的关系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表达:假如一个男孩认同父亲,他就想像父亲一样;假如他把父亲作为自己的选择对象,他就想拥有他、占有他。克劳德对拉斐尔的认同和对其母亲的占有两种欲望之间存在隐晦的勾连,缝合点以很容易被观者忽视的方式出现在第49分钟——克劳德和父亲拉斐尔坐在外面望着公园。克劳德此时的旁白具有深意:“当他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只会谈论体育,谈汽车,谈论篮球比赛,可是和我就完全不一样••••••我看到公园里有个醉汉在喂鸭子,如果他抬头看到我们一定会以为我是儿子拉斐尔。”这段旁白在寻求父爱的掩盖下揭示了克劳德的真实欲望——当他和父亲拉斐尔在一起时,他希望自己不是以儿子的角色,而是以一个平起平坐的成年人形象出现;虽然在别人看来他像是儿子拉斐尔,他自己却渴望成为父亲拉斐尔。拉斐尔父子相同名字的设置是富有意味的,这一设置使得克劳德对于儿子拉斐尔的认同具有了隐喻性质,从而鲜明地诠释了俄狄浦斯结构的内在动力。 把克劳德的故事放入电影情节的整体性之中使情况更加复杂了。我们要处理的不仅是老师吉尔曼-克劳德-拉斐尔三者之间基于情感张力构建的文本,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吉尔曼的符号位置如何从元语言转化为目的语——即吉尔曼老师是如何打破阅读者主体和文本之间的最小距离而成为文本的表述对象。电影通过刻意设置的角色互换提醒我们这一点——从第30分钟吉尔曼给克劳德上课到第45分钟克劳德给吉尔曼上课。吉尔曼老师并非一个普通的读者,他是一个文本为之存在的读者,因为克劳德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为他写的。在这一层面上我们需要重新处理to be与to have,成为与占有之间的关系——在原文本中是克劳德to be拉斐尔,而在元文本中是克劳德to have吉尔曼。窥视者的终极欲望不是成为被窥视的人,而是拥有一个窥视的共谋者。他不仅欲望着欲望的对象,而且欲望着自己的欲望。这一点毫无疑问翻版了1953年拉康对于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的论述:理想自我是认同于一个形象,而自我理想则是认同于一个象征点,一个凝视的角度。从克劳德的故事到电影情节的故事,因此可以看作是从想象性认同到符号性认同的过渡。其中三个角色都获得了各自的意义:拉斐尔是想象的能指,意味着完美中产阶级家庭形象的虚幻美好;吉尔曼老师是象征的能指,它不仅具备一个重要的符号身份,而且具有对想象的情节进行象征化升华的能力;克劳德是真实的能指,他不仅在想象的层面上揭露了中产阶级家庭的隐秘欲望与内在危机,而且在象征层面上瓦解了吉尔曼老师的符号价值。 现在我们来到观影者的视角。作为元-元层面的叙述者,我们惊奇地发现前述的两个故事在结构上存在着近似完美的重复,以至于我迫不及待地要套用关于《被窃的信》的研讨班,宣称“两个场景,组织起这两个行动的三个项”了。在克劳德的故事中,克劳德是作者,拉斐尔是对象(被凝视,被观察),而吉尔曼老师则是读者;在电影情节的故事中,吉尔曼是作者,他费尽心力希望把克劳德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作家,因为在他眼里克劳德比他更有写作天赋。他当然是克劳德故事的同谋者,但他创作的并非是故事情节,而是在创作作者主体。克劳德是他的对象,观众是他的读者。“读者-作者-对象”,这三个项不仅回应了形成主体的三个逻辑时刻,而且回应了决定它判定主体的三个逻辑位置。影片第25分钟,吉尔曼的妻子向吉尔曼介绍“声音绘画”——艺术家在墙上安装头戴耳机,或是放在空的画框中,通过画家的声音描述他的作品,而听众在无形中成为共同创作者,因为在想象他的画——这一段描述提示了电影的野心:我们应该放弃老生常谈的“作者已死”,开始讨论“读者已死”的问题了。当拉康说没有“没有一种元语言”时,他指的不仅仅是作者已死,没有一种预先设定的元思想;他同样指示的是读者已死,不存在一种超越文本语境的元位置。“作者已死”本质上依然是主体的胜利,它赋予了读者多重诠释和文字游戏的能力,给予了他们想象层面的自由;“读者已死”则是更为激进的颠覆方式,它意味着文本主动介入了读者的真实生活,威胁着读者象征层面的整体性,使读者被迫卷入某种话语之中。没有人是一个故事的主人,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对象。正如《被窃的信》中的信,故事自身的移位决定了主体的行动和命运。《登堂入室》的前两个场景揭示了吉尔曼读者位置的瓦解,但是对于影片的分析却不能止步于此,它必须期待着第三个场景的出现。影片第40分钟,吉尔曼夫妻走进电影院,镜头从屏幕的视角凝视观众,这难道不是一个明显的召唤吗?它在召唤荧幕内外的读者,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3 ) 但愿欧容还会有更优秀的作品

    零碎的二刷笔记非影评,140字广播实在装不下了。

    二刷星级:维持 A+ 9.5 维持私影史二十佳

    1.概念

    概念严丝合缝完全嵌入而非空中楼阁,使叙事在进行过程中便完全可参与可浸入。相比之下《魔方》虽然具备极为相似的概念(而且同样讨论了中产阶级的艺术与道德),但它的核心概念更像是轻薄的光芒放射,而《登堂入室》的概念则完全生长出了遒劲的根系。

    2.隐喻

    隐喻网状铺设而非层级构建泾渭分明,因而人物以及其他文本元素不仅在最表层是虚实交错的,也在整体上处于现实与符号的交界点。险些遁入虚无而又蓄积着一线之间的生命力。

    3.影像

    并不仅仅因文本化而虚实相生,而是不断泄露影像与文本的裂隙才产生作为电影的终极叙事拷问。假如说欧容的大多数作品中影像位居次席,那么这部中影像反而具有了无可比拟的几近独立的韧性。因为它不断冲犯着黏著文本的惰性,不断与文本产生强大的张力。

    4.叙事

    不像许多经典电影将多层叙事视角存而不论(个人目前回忆得起来的是比利·怀尔德的一些作品,比如《双重赔偿》),而是使之不断游离变幻维系其在场,诡秘的诗意因而产生。相比《泳池情杀案》的完全模糊,《登堂入室》反而胜在它恰到好处、似是而非的清晰。在相对抽离且更加展现导演控制力的叙事中,欧容才逼近了真正意义上的元叙事,跳脱出一般意义上的虚实之辩。

    5.理论

    不仅仅是读者反应批评与解构主义(当然这是毫无疑问的基础)。有可能历史上所有西方文学理论(瞎吹)都能从中找到恰如其分的解读。既是理论的叙事实践,也是叙事的理论提炼。

    6.欧容

    观众自以为的参与何不是自作多情。第四堵墙看似完好无损实际上早就碎了一地——这或许是一种出神入化的打破方式。

    欧容才是那个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而无处不在的人。

    但愿欧容还会有更优秀的作品。

     4 ) 心智相投的恋人

    法国片《登堂入室》在中国影迷中间红了好一阵。这部片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让大家嗨翻了天,一一找出来剖析解读。最惨的是作家冯唐,主人公拿着一本《冯唐作品》对这种现代艺术大加批判,这一幕让许多中国观众乐不可支。孰料这很可能只是字幕翻译者的同音恶搞,冯老师没干过艺术这一行,纯属无辜躺枪。

    《登堂入室》可供玩味的地方当然不止于此。通过恰到好处的剪辑,整部片子的结构层层嵌套又步步推进,显得别具匠心。剧情的核心是一本日记:小男生克劳德是日记的写作者,也是日记中故事的叙述者;老师是它的读者,也是角色之一,但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入戏,不能自拔,以至于宁愿以身犯险,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故事走向,成了另一个撰写者。一个关于纯文学写作的故事,虽然和偷窥有关却毫无情色之处,仅仅只是经由巧妙的电影语言,就让观众目不暇接,全然找不到尿点。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怎么回事,不光是《登堂入室》,去年另两部最受瞩目的法国电影也都用了这种“戏中戏”的叙事技巧。一部是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另一部是九十岁高龄的阿伦·雷乃新作《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这两部影片冷峻的表面下,透出厚古薄今的感伤气息,“戏中戏”的频繁运用加重了这种色彩。而《登堂入室》里的戏中戏只是不断地把悬念推进,再推进,让戏剧矛盾一步步走向高峰。它的质地并不冷峻,更不感伤;欧容再怎么变,黑色幽默、知识分子趣味和颠覆性的性别观念一直都在那里。

    欧容是著名的同志导演,他早期的作品里,不论短片还是长片,即使不是直接涉及同性恋,也看得出明显受酷儿理论影响。对酷儿理论的支持者来说,不仅性取向不是问题,连性别也不是。比如那部著名导演法斯宾德撰写的舞台剧剧本《干柴烈火》,在他去世后被欧容拍成电影,里边总共只有四个人物,就包含了男同性恋、双性恋、女性异性恋,以及一位变性人。当然,法斯宾德本身也是众所周知的同志。

    最近这几年,欧容似乎有意尝试拍各种题材,质量也就良莠不齐。《登堂入室》既博取影评人的普遍赞誉,又让欧容的影迷找回了他早期的感觉,算是一次成功的强势回归。它深化了《干柴烈火》的戏剧感,也承续着《失魂家族》里面讽刺中产家庭和谐表面的主题——上一次兼具这两点的欧容电影还是十年前的《八美图》呢。而“一家人都爱上闯入者”这样的设定,灵感很难说不是来自帕索里尼的《定理》,何况欧容还在片子里借角色之口提到了帕氏,算得上对这位前辈有意的致敬。巧得很,帕索里尼又是一位公开的同性恋者。

    如果从同性情感这个角度去解读《登堂入室》,将变得更有意思。片中没有明确的同性恋者,日记里的拉斐尔情不自禁地亲了克劳德,那也许可以归为青春期的迷茫和不确定。但是结局猝然降临时,有没有让你顿悟呢?原来克劳德费尽心力地重重布局,消除了横亘在他和老师之间的两大障碍——老师的身份和妻子,只为了最终跟老师结伴。

    老师对克劳德的同性欲望最开始是被压抑的。当他第一次直面克劳德的文学挑逗时,愣了一下后反问道:“你以为我会喜欢看到一对男孩亲嘴?”看似义正辞严,却回避了正面答复。另一次对老师同性欲望的刻画,是妻子和他的一段对话:

    “自从你辅导他写作开始,我们就再没做过爱了。”

    “是吗?”(还是用反问来逃避)

    “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很多老师都会爱上自己的学生。”

    “可克劳德是男孩。珍娜,我喜欢女人!”(并没有强调自己不喜欢男人)

    “可是随着你年龄增长,也许会发展出别的欲望来。”

    “他才16岁。”(到这里几乎是默认了,慌乱中拿年龄作挡箭牌)

    这欲望藏得多么深!老师和妻子貌合神离,她那些堆砌着各种费解名词的现代艺术在他看来就是“变态加狗屎”,只有自己的学生克劳德跟他在心智上是若合符契的,他们的对话火花四射,从文学创作观的碰撞一直可以深入人性的幽暗面。所以,这两个人物走到一起,就算有什么超出了文学以外的追求,对观众来说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5 ) 【待续】

    (提示:严重剧透)

    久违的让我看得五体投地、目瞪口呆的电影!这是一个用人性、欲望和生命三者,来影响并且控制的一场文本、角色和影像的对峙!整个影片,从克劳德下笔为原点,慢慢发展延伸至欲望的最深处,惊悚,赞叹!

    克劳德的第一篇“待续”的作文,勾起了吉尔曼和妻子的好奇,而后这种好奇很快地升级为偷窥的欲望。

    【第一个阶段:开始】

    开始的阶段,老师吉尔曼占着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里,他控制着一次次“入室”的剧情走向,并且通过对克劳德所写作文的修改,间接实现着对电影本体的刚刚过去的影像的修正,也即同时段故事的重新演绎(比如克劳德在辅导拉斐尔的时候,拉斐尔父亲拿着篮球进来的段落的两次演绎)。但是从克劳德暗示老师吉尔曼必须把数学试题泄露给他,才能保证他能留在拉斐尔家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的时候,这对师生间的关系,就开始走向制衡,而这里,便正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

    【第二个阶段:制衡】

    在这个阶段里,克劳德慢慢抓到了些主动权,他用笔下的故事开始牵制吉尔曼。而吉尔曼提出的所有指导和建议,都只能对克劳德的故事走向起辅助的作用,而不再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克劳德有了跟拉斐尔母亲独处的机会,有了窥视整个屋子的机会,他对拉斐尔母亲的欲望也愈加露骨,观者(包括吉尔曼夫妇二人和我们自己)也就异常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第三个阶段:完全平等】

    而在观者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克劳德跟老师吉尔曼的关系,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从克劳德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开始反过来给吉尔曼画自己笔下的故事时开始!此时,吉尔曼已经明显地失去主导地位,他已被克劳德牵制,他一遍又一遍地问克劳德:“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这个阶段里,吉尔曼虽然还是会提出一些建议,批评指导着克劳德所写的内容,而且影片仍然给他在影像上重述的权力,但是这时的克劳德已经是完全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跟吉尔曼“对峙”,他会直接质疑老师“既然你知道故事该怎么发展,为什么不自己写呢”!

    【第四个阶段:带入】

    在这个阶段里,真正的优先权给了电影影像。抛去两人正常修改作文的过程,而是直接把克劳德和吉尔曼的交流放到事发场景,影像在这个部分,真正的让两个偷窥的人一起来到第一现场。所有讨论与争辩,变得更加酣畅淋漓。克劳德“当着吉尔曼的面”,让拉斐尔跟校刊告老师的状,“当着吉尔曼的面”跟拉斐尔的母亲接吻,并且被儿子拉斐尔看见。影像上的癫狂,在克劳德看着拉斐尔父母做爱,然后躺在两个人中间后,达到彻底的高潮。而作为间接偷窥者的吉尔曼,更是欲罢不能。

    文本失控,角色失控,影像失控!生命的本性,屈服于人性的欲望。

    【第五个阶段:吉尔曼完全失去控制力】

    在这个阶段里,电影本体和克劳德的作文这两者的虚实都愈发模糊。克劳德可以大笔一挥,就把主要人物之一的拉斐尔给写死,轻而易举地以此把吉尔曼吓个半死。吉尔曼自己也意识到他彻底失去了对故事走向的影响,他试图叫停,但是,这一切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克劳德“已经停不下来了”!当吉尔曼以罢读来宣誓自己的霸权,想以此来叫停一切时,克劳德轻蔑一笑,把写好的作文扔进了垃圾桶,结果当然是吉尔曼灰溜溜地捡起来继续看,他已经完全沦丧,他早已败给了自己人性中自有的欲望!当克劳德最后把几种结果甩给他,让他自己选择的时候,还在试图维护自己“辅导师”形象的吉尔曼,却已是彻底被克劳德赤裸裸地脱光了站在观众面前:你是想看这些故事的,你早已在你的欲望里沦丧,老师!

    拉斐尔的母亲,纵然终日苦闷无聊,但她知道家里的两个拉斐尔需要自己,克劳德,是她片刻的兴奋,过后,终于还是要向生活低头,回归到原来的轨迹,那是一个在中国的新生活,对她来说,却是平淡的继续。克劳德,给拉斐尔一家和自己写下了这样的结局,可是电影,还在继续。

    【第六个阶段:那好,这是我给你的结尾】

    克劳德去找老师的妻子,他知道,这个女人一直都在偷看着自己的故事,他对拉斐尔母亲的欲望,同时正有意无意地在鼓动着老师的妻子,提示着她的生命,同样是那般压抑、凌乱不堪。这个被自己的艺术馆折磨得身心疲惫,丈夫不理解她的艺术品而且长时间不跟她做爱的女人,渐渐明白自己跟拉斐尔的母亲的境遇没什么区别,甚至更糟。她选择了最后的放纵,在跟克劳德云雨过后,了结了这段平淡而枯燥的婚姻。吉尔曼回到家后,跟妻子扭打在一起,他这其实是在跟克劳德故事中的拉斐尔的母亲厮打,是欲望与欲望的厮打,是愤怒与苦闷的厮打,故事走到这里,深入骨髓得可怕。

    【最后:都输了,没选择】

    没了工作和妻子的吉尔曼,落寞地坐在长凳上,克劳德走过来,两人对着对面阳台上的两个女人,讲述着自己认为的正在发生的故事。这时,他们讲的故事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电影的影像给到两个人的背影,我们,作为观众的我们,原来一直就在他们的背后,望着他们望着的故事,偷窥着他们偷窥的生命,原来,看得酣畅淋漓的我们,也不过如此。我们被这个结尾裹挟了,我们偷窥到那栋楼里,有人在打牌,有人在跳舞,有人在做爱,有人在用枪杀人,有人在看着一个叫“心生”的人写下的他自认为从《登堂入室》里偷窥到的一场欲望的对峙(别回头)……

    【待续】

     6 ) 小心别把自己陷进去

    看完之后只想说,这俩都是疯子,文学创作的痴迷人!!

    吉尔曼的文学创作梦被克劳德再次唤醒,遇到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他怎么能够放弃了,为了克劳德能够继续待在那位被偷窥者身边,他不惜违背校规偷了数学卷子!他也可以在课后单独辅导克劳德!

    克劳德创作这位出色的学生,他要亲自观察事物才能继续创作!他盯上了那位数学成绩很差的男同学,给他辅导数学,就这样顺理成章的住进了这个家!这给了更加便利的机会让他发挥他的创作能力,其实也是偷窥这个家庭的每件事!

    吉尔曼和他的妻子每天都在读着克劳德创作,他们想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隐私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看着看着不知道里面是这个家庭真实发生的还是克劳德自己创作的?他和男同学母亲发生关系,男同学的死是他的另一种假设,真实确是他被赶出来这个家!那位男同学告了吉尔德,他被撤职,这些是克劳德的创作还是……?

    欲望总是难以满足,窥视欲怎么能抵挡呢!

     7 ) 扒一扒《登堂入室》里的那些艺术

    《登堂入室》里提到的艺术品除了拉法家那几幅克利的装饰画,剩下都出自吉尔曼老婆那间一直惨淡经营的画廊。然而在片尾解局后再回头重新审视片中出现的每一件作品,你一定会讶异这间画廊才是全片最大的宝藏,细思极恐,不可不扒。

    1、“迷宫”画廊

    这间画廊的名称“Le Labyrinthe De Minotaure”取自于古希腊神话中关于米诺托(Minotaur)的故事,这只半人半牛的“神兽”从血缘上说其实要算是宙斯的孙子了。宙斯的儿子米诺斯(Minos)之妻受化身为牛的海神波塞冬引诱,生下了米诺托,然而这只“神兽”刚一坠地就被关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labyrinth)。身为克里特国王的米诺斯要求希腊人每隔九年就要献上14位童男童女满足米诺托的胃口,直到希腊王子特修斯(Theseus)出现。与他相恋的克里特公主阿里达妮(Aridane)靠一个线团帮助特修斯找到并解决了迷宫中的米诺托,这才结束了雅典人的噩梦。

    George Frederic Watts, The Minotaur, 1885
    公元前5世纪的克里特钱币上的“米诺托迷宫”

    从头至尾,吉尔曼老婆所经营的这间画廊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下面会谈到在这里发生的许多对话都暗藏玄机。可以说,这间画廊就是一个藏着前情提要的盒子。在最显而易见的层面上,吉尔曼就是那只深陷迷宫的米诺托。只不过他始终错误地把自己当做了特修斯,却不料在角色的逐渐调转中遭遇“反杀”。克劳德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他循着线索步步紧逼,把“米诺托”玩弄于鼓掌之中。片尾的高潮来临之际,克劳德拖着他的行李箱路过这间就要关张大吉的画廊,“Le Labyrinthe De Minotaure”的招牌正被工人摘下,因为此时“特修斯”已经走到了迷宫中心,剑就悬在“米诺托”头上。

    2、 充满“性与独裁”的娃娃

    这间画廊第一次出现时,陈列的几件作品是恶搞领袖的充气娃娃和充满性隐喻的纳粹十字与斧头镰刀,这些作品的主题被吉尔曼概括为“性与独裁”。虽然吉尔曼对艺术大体上可以说很不走心,但这一概括还是为我们揭示了个中奥秘,即吉尔曼内心弗洛伊德式的欲望机制。

    “A suivre”的其实根本不是克劳德的法文作业,而是吉尔曼不断逃逸的欲望。从影片开头校长宣布重新回归校服传统时他的不睬便可以看出,吉尔曼在他的教师同事里其实是格格不入的,或者说他是被压抑的。有压抑便有回返,而克劳德正象征着这种打破“独裁”的“性冲动”,所以克劳德外化了吉尔曼的欲望所在。真正驱使并摧毁吉尔曼的不是他班上这个痴迷作文写作的高中生,而是他自身无处安放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多面向的总和,不仅仅简单只是他的窥淫欲与反抗欲,而是还包括了诸如他在克劳德身上进行的自我投射(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还有他和妻子一直没有子嗣的缺失等等。所以当结尾他与克劳德一起坐在长椅上窥视每一扇窗户背后的故事,画面并不辛酸,反而还有种父与子之间的温馨。因为此时吉尔曼虽然处境落魄,但他终于与自身的欲望合体了。

    3、高阶隐喻“语音绘画”

    到了这件语音绘画,影片提供给我们的线索就更加明确了,甚至可以说这件作品是对全片高度浓缩的隐喻。根据吉尔曼妻子的介绍,所谓“语音绘画”就是艺术家通过语音描述让观者想象一幅确实存在过的作品,然后在墙上或空白画框里进行创作,从而成为联合作者。虽然没有艺术细菌的吉尔曼对这件作品依旧不感冒,但他却在不知不觉中早已成为了克劳德“语音写作”的共谋作者,而且这种联合创作从简单的“脑补”一点点蔓延到现实操控。正如吉尔曼不能够理解这件作品,他也始终不能意识到自己“被共谋”的处境,只能不断为克劳德的创作充当垫脚石。

    4、保罗·克利 “天使还是魔鬼”

    拉法家的走廊挂着几幅Paul Klee的“天使”系列。克利在身患不治之症后,开始着迷于“天使”的创作。在1939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克利绘制了29张系列作品。然而他笔下的这些天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神性”形象,而是兼具“人性”与“魔性”,它们乖张、顽皮、诡异。所以当克劳德为拉法妈妈讲解到这些作品的真正含义,她才会说:“你叫它们天使,我想象不出。”

    这里有意思的是,一来,克劳德一直扮演的就是这样一只看似清新无公害的小恶魔,游走在天使与魔鬼之间,别忘了当他为Esther讲起这些画的时候才刚刚借自己离家出走的母亲骗取了她的同情。和半人半牛的吉尔曼一样,他俩一个是“天使中的魔鬼”,一个是“魔鬼中的天使”。二来,口口声声说热爱艺术的Esther竟然不知道自家这几张装饰画是克利的作品,由此影片再次构成了对“中产阶级”脆弱外壳的敲打,表里脱节、貌合神离的中产阶级日常就似泡沫,一触就破。

    5、“上海的天空”,傻傻分不清

    当吉尔曼的妻子在画廊里为双胞胎姐妹讲解这组《上海的天空》,她其实依旧在为观众提供解开谜题的线索。这组创作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同样钟情于天空的19世纪英国画家Constable。然而正如她所介绍的,这组天空注重的是“presentation”,而非康斯特布尔式的“representation”。“表现”与“再现”之间流动的边界正是本片的又一核心主题,克劳德牢牢掌控这一边界,而吉尔曼却因为无法将二者区隔开来陷入泥沼。后来他在指导克劳德写作的时候又掏出了这件作品的画廊图录,并对这种神经病的艺术嗤之以鼻。可以发现,吉尔曼每一次开喷老婆代理的艺术品,他就又坠入了现实的漩涡更多一分。所以看来要想做上帝视角的“后排观众”,不可不懂艺术啊,否则只能在前排被人把后脑勺看个精光了。

    虽然反转式的电影一般大都只值得看一次,但《登堂入室》里四处埋伏的蛛丝马迹却总令人沉于回味,让拖延症患者时隔许久都还是忍不住想用懒惰的双手码上几行字。

     短评

    难道片尾才是真爱?

    9分钟前
    • 于哈哈
    • 力荐

    吾爱吾师,所以栖之。外表羞涩的少年终于利用人性的好奇开出了宿主的果。文学不是文学,现实不是现实。一段师生关系就像被文学现实两只手轮番玩弄的魔方,直到停在同一颜色,观众才恍然大悟自始至终坠入彀中的是谁。间急流淌的配乐步步惊心,导演神勇!

    1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这样的电影最能体现出法国电影的魅力,有形而上的对文学与道德的争论,又有恰到好处的悬疑剧情。当然这么混乱的关系也只有在法国能发生。还有作为名导大片少不了的同性元素和中国元素。PS:为什么最近看的欧美电影,结尾都要去中国?!

    15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中国元素太多了!!!

    17分钟前
    • 奥特曼
    • 力荐

    偷窥和入侵仅有一线之隔,前者是与生俱来的原罪,后者是欲望吞蚀理性的苦艾草。任何一场看似旁观的游戏,都将陷入泥沼无法自拔。如果不能成为你,就让你成为我。影片将偷窥的艺术感用到最大化,中国娃娃、情色展览、藏在自知之明下的文学探险,谁决定了这一切的终章,愈想愈毛骨悚然。

    22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登堂入室》完全就是一门写作课,故事简单却讲得很高级,曲径通幽扣人心弦,真实与虚构自由交叉接驳,自然洗练,文学爱好者、职业编剧都可以看一看。看得很兴奋,又回到当初看《游泳池》《沙之下》《失魂家族》《弥留时光》《挑逗性谋杀》那种感觉了。开春遇到的第一部五星级西片。

    2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刚开始以为是Gay片,后来发现有恋母情节,之后出现师生情,后面又出现婚外情,105分钟的片子,你这都凑齐了,实在不容易,扣你一星因为最后没有在一起[偷笑]

    26分钟前
    • Ne-Yo
    • 推荐

    实而虚之,虚而实之。窥视旁听,登堂入室;片中男主,片外你我,莫不在偷窥之中,获得满足。

    3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配乐很the hours,片尾很rear window。

    3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为了追更我们什么都干得出来

    35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可供解读的角度太多了。电影或文学的偷窥心理,虚拟与现实,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并达成参与式的创作。结尾还以《后窗》的画面收尾,一个窗户一个世界,进入一个世界进入一段新的生活,好像看过的一场场电影,读过的一本本书。克劳德,老师,以及观众,层层递进式的偷窥。很有趣的电影,文本上的乐趣。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最后一排是最好的位置,你能看到所有人,所有人看不到你。

    40分钟前
    • Urkel Grue
    • 推荐

    用荒谬的方式讲了一个平凡的故事。后窗式的窥视和悬疑,在嘲笑他人生活的时候又自顾不暇。但除去花哨的叙事手法,中产阶级又被无情的刨坟了,刨出来的都不知道想干嘛

    4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小变态,老不休

    44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如坠《黑暗面》人性黑洞,如临《美国丽人》欲望深渊,如入《不良教育》现实与虚境的戏中戏,如迷《妙笔生花》笔下生辉的人生,如闻《香水》胴体的味道,如陷《天使的性》欲乱情迷,如进《空房间》胆战心惊,如醉《时时刻刻》流缓的音乐,如痴《朗读者》交织的深情……虚实相融,越乱越欢,2013目前最佳

    4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故事其实一般,但讲述得实在精彩,不仅将故事张力无限放大,还有种扑面而来的章回小说的阅读感,现实和故事的相互介入令人着迷。开头和结尾构图的呼应挺有用意,就好像那些快速闪动的证件照片,你不禁想按下暂停指着眼前的一幅说:不如就从这个故事开始吧

    47分钟前
    • 推荐

    我我我这个电影看的太爽了好么!!!xavier dolan和我之间就隔了一个很nice的阿姨!!然后电影本身也帅爆了!!里面内个小正太应该未成年吧可是演的也太有诱惑力了Orz 魅力直逼那些修炼n年的大叔啊。。。当然ozon的片儿结尾都是怪怪的让人不太舒服,但是片子真心好看哟!!强!烈!推!荐!

    49分钟前
    • やま
    • 力荐

    伟大的文学作品莫不是窥私欲的产物,后人将其置之圣殿,却忘了它们其实诞生于幽暗而非堂皇。我们以为窥探能带来上帝视角的满足,安全的刺激,却从未意识到自己早已深陷其中,并将为此付出代价。少年窥探同学,老师窥探少年,我们窥探剧中人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也被导演静静窥探着。

    50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非常好看的欧容电影,观影体验极佳,特别喜欢前半段通过现实对文学的介入来影响现实,但后半段现实与虚构的重叠没能像《池畔谋杀案》那样让我完全陷入和晕眩,如上吊自杀那样的桥段若能玩得更放肆一点或许会更好,同时忘年恋又处理得稍草率突兀。最后结局一幕倒是很棒。配乐大赞。

    5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中国元素冯唐黑,无敌艾伦中产黑,年下骚年更腹黑,后窗调教待续黑

    5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加载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